字級大小:

A-

A

A+

p130 幸福第五道 怎樣能開發無限潛能,自在優游?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從一佛土至一佛土。何等為四?一者、見他修善不為障惱;二者、他說法時未嘗留礙;三者、燃燈供養如來之塔;四者、於諸禪定常勤修習。

大乘經典提到,十方世界有無量佛土,且各各不同。那麼要想從這一個佛土到另外一個佛土,該怎麼去呢?

關於這個問題,就好比有的人念佛,會有一個懷疑:我們在高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要跑到高雄來;台中有人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要跑到台中去,乃至台北、基隆、香港、東京、洛杉磯、紐約、巴黎有人念佛,阿彌陀佛就要跑到那裡,這不是太辛苦了?阿彌陀佛忙得過來嗎?就是買架噴射機給他乘坐也來不及呀!

其實,不是這樣的。佛是分身千百億,化身千百億,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就像天上的月亮,無論是江海、河水,只要有水的地方,就可以映現出月亮來。

講到佛菩薩化身千百億,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效法學習,開發自己無限的潛能。就拿我來說,今天我人雖然身在佛光山,沒有到澳洲、美國等各地的別分院,但我的精神卻是與大家同在,各別分院的徒弟們,也都視我如同在當地,接受我的理念引導,這不就如同化身嗎?

在佛光山,有很多學生從佛學院畢業後,就分發到各單位去擔任職事,可是有的人會說:「我不要擔任那個職務!」其實,這都是由於自己承擔力不夠,假如本領具備,又有哪一行不能做呢?

我常說:一個有用的人,可以把一件小事做成一件大事;一個沒有用的人,把大事交給他,到最後則變成無聲息的歌唱。事情沒有大小之分,都是事在人為。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成事,而非事情來成就我們,因此我常鼓勵學生,畢業後分發做職事,行行都要學習。修行要像佛一樣,分身無量億,什麼事都能做。

有時因應常住的需要,少部分徒眾在一個單位服務半年、一年,我就讓他調職,山上的大師兄也就經常對我說:「不能調這麼快啊!這個人到朝山會舘做知客才一年,好不容易認識了幾個信徒,這麼一調走,就沒有人招呼這些信徒了,對我們的損失很大啊!」

為了教育一個人才,讓他快速成長,我寧可以損失其他利益,也要給徒眾行行參與。我不能為了自己的需要,而浪費徒眾的青春、不顧他們的潛力,我要發揮每一個人的潛能,不浪費他們寶貴的時光。何況叢林有謂「四十八單」,哪一單可以不用學呢?

在此,佛陀告訴妙慧要想獲得自在遍行,就要做到以下四點:

一、不障惱別人行善

在人世間,有許多好事值得我們去做,但是在眾多的善法當中,沒有比「給人因緣」更為重要了。給人好因好緣是廣結善緣之道,也是自我成就之道。

看到別人做好事,我們要隨喜讚歎,不要心生障礙、惱害。民間流傳一句話:「自己萎弱,厭人健全;自己惡動,怪人活潑;自己飲水,嫉人喝茶;自己呻吟,恨人笑聲。」這句話道盡人類見不得別人好、恨不得別人壞的劣根性。

有的人看見別人好,心裡就難過;聽到別人薪水高,心裡就不舒服;別人職位調升,他就不服氣;別人受到獎勵,他就煩躁;聽到朋友富貴美滿,心裡就不是滋味;或者因為自己沒有本領創業,見到別人開公司,就不歡喜別人成功。

就是想做一個與世無爭的出家人,也很難;想做一個弘法利生的布教師,更困難。你很會說法,有人就批評:「瘸和尚說法,能說不能行!」或說:「光是會說,不會寫文章,有何用?」

當你努力寫文章,以文字弘法時,譏笑的聲音又來了:「哼!光會搖筆桿有何用?雕蟲小技而已,又不懂修行!」

既然人家要看的是修行,你只好精進辦道,但是好不容易修行到家了,他卻又搖頭說:「有什麼了不起!只會修行,不會辦事,沒有策劃執行的能力。」

當你辦幾個大型的法會,替佛教開創新風氣後,冷言冷語又來了:「那個法師有何能耐,雖然會辦活動,不過像英文、日文這類外語,一句也不會說,有什麼用?」

聽他這麼一說,只有再努力進修外語。但是到了足以應對交談的時候,人家罵得更難聽了:「這個和尚,明明是中國人,卻不講中文,會講幾句外語有什麼了不起?」

不論你怎麼做,做來做去都是一句「沒有用」,諸如此類的心態,就是「同歸於盡」、「一起沉淪」的負面想法。

在佛教裡,有一句話說:「不欲人獲利,豈願他成佛?」嫉妒心是一種瞋心,會覆蓋人的真心,障蔽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吾人應該學習以鼓勵、讚美、欣賞來轉化嫉妒的習氣。有人建大寺院,我要恭賀護持,因為信眾增加了,表示佛教進步了;別人講經說法,我要歡喜讚歎,表示佛法很興盛;有人要為眾服務,我樂於隨喜當義工;有人要興辦事業,救助弱小,我樂於隨喜贊助;有人要卹孤濟貧,我隨喜給予宣揚,成就好事。果能如此,真善美的世界也就離我們愈來愈近了。

二、不阻撓別人弘揚佛法

早年在台灣推動佛法,因民風未開,遇上不少阻礙。記得我在宜蘭初次講經時,警察不准我公開說法;一些不信佛教的居民在殿外喧鬧干擾;每次外出弘法,都必須到派出所請假;甚至為了使講經說法更生動活潑,有時我用黑板、圖片、幻燈機來配合講演,但是警察卻把幻燈機看成是手槍,而把它沒收了。

有一次,我在桃園龍潭講經,警察命令我將聽眾解散。我就跟警察說:「是我找大家來聽經的,我不能宣布解散,你要想解散,就請你自己上台宣布。」

警察不敢,回說:「你怎麼可以叫我去宣布解散?」

我告訴他:「你不要宣布解散,那我上去講完了,大家自然就會解散。」就這樣,這位警察眼睜睜地看著我把經講完。

還有一次,我到花蓮弘法,警察以沒有事先申請為由,強行取締,當時我就表示:「我在台北弘法都不需要申請,難道花蓮是化外之區嗎?」在那時,由於台北是台灣首府,從台北來的人,大都被視為是有來頭的人,所以警察一聽,愣住了,也就沒有再為難我。

甚至過去,高雄壽山寺曾經面臨被拆除的命運;普門寺幾十年來,一直拿不到寺院登記,因為過去的法令規定,建築的外形沒有翹角,就不被承認是寺院,所以產權非普門寺所有,只能登記在家俗名。乃至我在台灣致力於弘法利生的工作,治安單位接到密告,說我「言論可疑,恐有通敵之嫌」等等。

對於諸如此類的弘法艱辛,我並沒有憤世嫉俗,反而學會了以平常心來應付這些紛至沓來的阻礙;不但不失望沮喪,也沒有以牙還牙,反而主動和大家廣結善緣。

給人好因好緣,便是廣結善緣之道,也是自我成就之道。我剛在高雄創建壽山佛學院時,聽說台北有太虛佛學院,是由很多人經營合辦的,而且辦得很好。當我得知消息時,內心不但不嫉妒,而且很歡喜,除了高興佛教教育日漸興隆之外,也高興有一個單位可以互相觀摩,激勵我必須更求進步。

過去演培法師曾對我說:「某人在哪裡建廟、蓋精舍。」

我說:「這事與我們有何關係呢?」

他就告訴我:「我們從此又多了一個地方可以弘法,又多了一個地方可以掛單吃飯;多了一個寺院,就增加一個使佛法振興的助緣啊!」

所以,我們對於他人做好事,不應該阻攔,而要隨喜讚歎;甚至對於他人的講經說法、建設道場,我們不只不要去障礙,還要幫助他的道場發展,如果道場有所發展,我們去了也就有飯吃;反之,他若窮得沒有飯吃,那我去了,他還能招待我嗎?因此,不障礙的空間,更加開闊,人人可以悠遊自在;不障礙的世間,處處自在,各個可以幸福歡喜。

三、點亮自己的心燈

談到點燈供養如來塔廟,《華嚴經》說:「慧燈可以破諸闇。」所以,燈代表的是智慧、光明,能破無明暗,給予迷茫眾生帶來力量。

在《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提到,點燈有十種功德:一者、照世如燈;二者、隨所生處,肉眼不壞;三者、得於天眼;四者、於善惡法,得善智慧;五者、除滅大闇;六者、得智慧明;七者、見大福報;八者、流轉世間,常不在黑闇之處;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

佛教最早的點燈典故,是從貧女難陀而來,記載於《阿闍世王授決經》中。

話說佛陀在靈鷲山弘法時,有一天,阿闍世王供養佛陀,飯後佛陀回去休息。阿闍世王就和耆婆商議說:「現在我們已經請佛陀吃過飯了,之後應該再做些什麼事,來表示對佛陀的恭敬?」

耆婆說:「燃燈供佛!」

於是阿闍世王就命令大臣備好萬盞百斛的麻油膏燈,在夜空下,同時點燃,從宮門綿延而去,十分壯觀。

當時,有一位貧窮的少女,名叫難陀,他對佛陀有顆恭敬、景仰的心,但是平時雖然想要供養佛陀,卻苦於沒有錢財。當他看到阿闍世王點燃萬燈供佛時,心裡非常歡喜,就把乞來的一塊銅板,帶到賣麻油的商店,請求店主賣給他油膏。店主一看,便說:「你那麼貧窮,不去買吃的,買麻油做什麼呢?」

難陀回答:「我聽說若要生逢佛世,是件難遭難遇的事,而現在我能恭逢佛世,雖然沒有錢可以供養,但今天見到阿闍世王點燃油燈,做大功德,心裡非常歡喜,也想點燈供佛,請你賣給我一點油膏吧!」

店主感動於難陀的虔誠,就多給了他一些油膏。於是難陀高興地拿著油膏,到佛前點燃了一盞燈,合掌發願:「願生生世世能作佛事,請求佛陀加被此燈通夕光明不滅。」

當天夜裡,阿闍世王的燈,有的已滅,有的燈光微弱,唯獨難陀所燃的燈,光明不絕,直至天明。

佛陀告訴目犍連尊者,天色已亮,可將燈火熄滅。可是無論目犍連尊者怎麼熄滅法,難陀所點的那盞燈始終不滅,還更加明亮。

佛陀看到此景,就說:「你不必再熄燈了,此光明功德不是你的威神力所能及的。難陀點燈的信心,可滅除無量劫的罪業,如果今後再發心以經法教化人民,經過三十劫,功德圓滿,當能作佛,號須彌燈光如來。」

燃一盞燈的功德,可蒙佛授記,當來作佛。由此可見,功德不在大小,在於我們的心意是否誠懇。

清朝有名的玉琳國師,前世其貌不揚,雖寫得一手好字,又貴為書記師,但常為自己的醜陋而自卑,後來他的師父勸導他說:「人長得美或醜,都與前生離不開關係,一個人過去經常以香花燈燭供佛,讚美別人,今生就會長得莊嚴,反之,一味譏謗他人,來生就會得到醜陋的果報。」

這位十不全的書記師接受師長的教誨,從此,日夜點燈,虔誠禮拜藥師如來,果然求得「面如秋月,身似琉璃」的莊嚴法相。

所以,點燈最重要的是點亮自己內在的心燈。心靈的燈光是什麼?舉凡智慧明理、慈悲喜捨、慚愧知恥都是心靈的燈光,心燈明亮了,佛性自然顯現,光明、清淨也就自然具足了。

每一個人也都可以成為別人心中的一盞明燈,你有學問,學問就是明燈;你有道德,道德就是明燈;你有能力,能力就是明燈;你有慈悲,慈悲就是明燈。燈光點燃了,自然就會有很多人親近。因此,我們要期許自己做家庭的明燈、做社區的明燈、做全人類的明燈,如此,社會必然是一片光明、祥和了。

四、常修習禪定法門

在《六祖壇經》裡,惠能大師說到「禪定」的意涵:禪指的是外禪,定指的是內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心外的活用是禪,心內的安住是定;對外離相是禪,對內不亂是定。對外,不為五欲六塵諸相動搖,對世間一切生死諸相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裡沒有貪瞋迷惑,就是定。那麼,禪定一體,對外相不動心,對心內清楚明了,也就能生起智慧了。

《佛遺教經》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去除散亂的妄念,才能浮現清明的智慧。所以,修習禪定,是對自己真如佛性的一種觀照,在妄念蕩滌盡淨後,平等一如的法性智慧便能顯現出來。

禪定有諸多好處,但是參禪之人不應只想明心見性、求得開悟,一個人福德因緣不具足,又如何悟道呢?我認為參禪主要在於心中的自在安然,從禪定中能獲得法喜禪悅。

參禪要不著心,不著境,不在妄,不在動。參禪功夫是慢慢累積的,集千千萬萬的小悟,才能成就大悟,所以不要刻意求取「開悟」。有求哪有無求好,急於想得到什麼,反而得不到,無求、無住、無證、無得,以平常心參禪,身心放下,則何處不是禪?

一般人以為,修禪一定要在寺院禪堂裡,把雙腿盤起來,眼睛閉起來,不能吵鬧,不可有聲音,才叫做參禪。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舉凡吃飯、睡覺都是禪。平常吃飯,看到桌上的菜色不合己意,就要嫌它幾分,如果你有禪定功夫,也就覺得這沒什麼關係,菜根也有菜根香,而能吃得歡歡喜喜了。

所以,什麼是禪?禪就是我們的生活。生活中有禪,吃飯,飯的味道會不一樣;穿衣,衣著的美感會不一樣;做人處事遇到是非煩惱,哈哈一笑就過,沒什麼好計較。人間雖有窮通得失,但人有了禪心,也就如同擁有了世界,而不感到缺少什麼了。

人類生活從衣食住行的物質生活開始,當物質生活不虞匱乏,甚或舒適享受後,便會想要進一步提升心靈的層次,比方以音樂、繪畫、插花等藝術來美化生活。但是在藝術生活之後,又覺得缺乏真實的意境,漸漸地,也就希望求得內心的解脫自在,進而想過宗教的生活。宗教生活是一種真善美的意境,也就是禪的生活。

禪是一種幽默,一種風趣,在禪的世界裡,沒有值得傷感、計較的事情。禪是無形無相,卻無所不在、無所不遍的。禪是我們的真心本性,用文字寫,寫不出來;用語言說,說不明白;用思想來想,也想不清楚,禪是用來參究悟道的,是要我們自己體會,自己覺悟的。

禪沒有一定格式,是依個人根器發揮的;禪是人間的寶藏,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禪是絕對的超越,具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自尊精神;禪定是趣入佛道、證悟菩提的必修門徑,是修道人一種內證的自受用。

禪像什麼?禪,就好像我們煮一道菜,在菜裡放一點鹽,放一點調味料,就會更好吃;禪,就好像我們在客廳、房間裡懸掛一幅畫,擺放一盆花,氣氛就會變得不一樣;禪,像是一張薄紙,搗破即空;禪,像空手的拳頭,手一放鬆,拳頭就沒有了。

禪不可以說,就是那個樣子;說出來的不是禪,不說的才是禪。禪,無迷無悟,而是了知自性;你能夠了知自性,那就是禪。

雖說禪不能從坐臥之相去計較,不過對於初學者來說,坐禪還是參禪的重要入門。平時如何坐禪呢?過去古德給我們很多開示:

一、獨坐靜室:要在安靜之處坐禪。

二、盤腿結印:盤腿能使人的精神集中。盤腿有單盤和雙盤的不同,所謂「單盤」,右腿在左腿上面,或左腿在右腿上面;「雙盤」,即兩隻腳交疊盤起。抄手結印在肚臍下,或兩手放在膝蓋上均可,甚至天氣冷,手袖包覆起來也無妨。

三、寬衣鬆帶:禪坐的時候,穿西裝、牛仔褲、窄裙等,並不方便,應該要寬衣鬆帶,才不會感到束縛、不適。

四、搖身搓手:坐下時,可先搖動一下身體,以便坐得平穩;兩手交互摩擦,以提振精神。

五、裹膝圓滿:用毯子把膝蓋包起來,免受風寒。

六、平胸直脊:胸要平坦,背脊要直,但不宜太挺或太彎。打坐時,後面不要有靠背,也不要將背倚在牆上,否則會使氣血不通。

七、出氣和順:呼吸時,出氣、入氣要均勻。

八、看心不分:即看住自己的心,不被妄念牽引;讓心參住話頭,不讓話頭跑掉,不讓心亡失。

此外,參禪打坐還要注意以下事項:

一、要明師指導:如果打坐沒有名師指導,盲修瞎練,則容易出差錯。

二、要自我察覺:禪要靠自己覺察心機,當下承擔。

三、要虛心無求:心要謙虛無求,不著一物,如同朗朗晴空,比較容易與禪相應。

四、要把持中道:坐禪要不著心也不著境,保持一顆平等心、無分別心。

表面看起來,禪坐只是靜坐不動,可是這一坐並不簡單,三千大千世界,無邊法界,都在一心之中。

從前有一個專賣豆腐的店家,坐落在一間寺院旁。由於寺院經常舉辦禪修活動,豆腐店老闆覺得好奇,也就一心想進禪堂一探究竟。當時,寺院禪堂並非一般人能隨便進出的。但是豆腐店老闆不死心,向禪堂香燈師請求,希望能在角落邊安排一個位子,好讓他也能參一次禪。

一生都在忙碌工作的老闆,在一支香的禪坐時間裡,最初是張大眼睛,東看西看。但是看來看去,只看到大家眼觀鼻、鼻觀心,如如不動,漸漸地,覺得沒什麼可看了,心也就安靜下來了。

事後,他逢人就說參禪很好,人家反問他如何好法,他就說:「我在參禪時,記起三十年前老王欠我的十塊豆腐錢,他到現在都還沒有還給我。」

當然,我們參禪打坐,並不是為了要記起豆腐帳,但從賣豆腐老闆的口中,卻可以知道,「禪」對人生至為重要,禪定可以使我們明心見性,到達涅槃彼岸。尤其禪定是安心的祕訣,對於身心安樂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經常看到,有的人一個月前被呵罵,一年後,還是耿耿於懷;十年前受到別人欺負、傷害,十年後還是掛在心上。大家想一想,一個月前的苦惱,再把它留到一年後;十年前的傷害,再把它留到十年後,心裡的負擔不會太重嗎?

因此,人每天在動亂裡,在妄念裡,要能有一點禪定的修養,才能把散亂的心收攝回來。有了禪定,所謂「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心裡的煩惱也就能很快地找到出口,不會一直難以忘懷了。

現代人常常要為生活、為事業忙碌,所以擁有禪定功夫,非常重要。一個人一天當中,若能養成打坐的習慣,例如,早上起來,在床上坐個三、五分鐘,甚至在辦公室的椅子上,靜靜地坐上幾分鐘,都比躺在床上睡覺更容易恢復疲勞。

人有了定力,才能人忙心不忙;人生有一點禪定,才會感覺安樂、放曠、解脫。一個人心中有禪,萬事放下,則人生逍遙自在、來去自如!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見人修善說正法,不生謗毀加留難,如來塔廟施燈明,修習諸禪遊佛剎。」

那時,佛陀就說偈語:「看到人家修習善行,講說正法,不予毀謗,也不予障礙,並點燈供養諸佛塔廟,勤於修持禪定,如此便能自在遨遊諸佛國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