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04 三皈五戒的人間意義

人生最大的利益,一般人都是追求功名富貴,金銀財寶;但是真正說來,世間所有的利益總加起來,都遠不及皈依三寶和受持五戒的價值。

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入門。佛、法、僧三寶是佛教徒信仰的中心,也是超越世間的聖財。佛如光,能圓熟眾生,是為世間的教主;法如水,能滋潤眾生,是為人生的真理;僧如田,能生長信者的功德法財,是住持佛法的善知識。三寶的重要,就好比陽光、雨水、大地,缺一不可。唯有皈敬三寶,才得以長養法身慧命,昇華心靈世界,跨越人生的藩籬。

受持五戒則是信仰的實踐。戒為一切善法的根本,戒的本質是不侵犯,從不侵犯中,完成身口意三業的清淨。受持五戒,可以增長信心,可以生出功德,可以產生力量,可以人身平安,可以增加道念,可以防非止惡,可以慧由心生,可以獲得尊重,可以產生和諧。

皈依三寶和受持五戒的功德無量無邊,若不皈依受戒,則無緣受用。只是有的人對求受三皈五戒,事前總會猶豫、懷疑,覺得「我有資格皈依三寶嗎?」「我能受持五戒嗎?」其實不必擔心,求受三皈五戒,只有百利而無一害。皈依三寶只是確立自己的信仰,萬一將來因為某種因緣改變初衷,不再信仰佛教,甚至改信他教,頂多只是人格、信用上有所落差,並不會因此造下罪業。

至於受持五戒,大家總害怕受戒後會犯戒,其實戒有「波羅夷」和「突吉羅」之分。「波羅夷」的重戒不容易犯,「突吉羅」的惡作小戒雖然一時難以斷除,但那是可以懺悔、改進的。所以,受戒後即使犯了戒,也不是嚴重的問題;受戒不是不再會犯戒了,重要的是能改進懺悔,這就是所謂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以下,對「三皈五戒」做一些說明、釋疑。

一、三皈五戒釋疑

首先針對「皈依三寶」的相關問題,說明如下: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嗎?

有人說,我本來就信仰佛教,平時也有燒香禮拜,為什麼一定要參加皈依呢?我們知道,政治上你想參加任何黨派,沒有經過宣誓,就不能成為那個黨的黨員;擔任總統等公職,也要宣誓才算正式就職。男女兩性結婚,必須舉行結婚典禮,經過公眾承認,在法律上才能合法生效。

做一個佛教徒,必須經過皈依三寶的程序,在皈依時,自己以虔誠的心和佛陀接心,佛陀再以慈悲威德灌注到你的身心,如此感應道交之後,你才能成為佛教信徒;假如沒有經過皈依這個儀禮,只是拜拜、燒香,都不算佛教徒,只能算是一個佛教的尊敬者。

皈依三寶需要吃素嗎?

有人說,我可以皈依三寶,但不能吃素,因此關心:皈依三寶以後,是不是一定要吃素呢?其實皈依三寶並不一定要吃素,吃素是生活習慣,是道德問題;皈依三寶是信仰的確認,與素食沒有關係。有一些不皈依的人,他們基於健康、道德或習慣等因素,都可以吃素,但發心皈依的人,不一定要吃素。皈依三寶是表示我信仰佛教,成為佛教徒,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皈依三寶以後要「改性不改宗」,也就是改變不好的性格,但是除了佛教以外,不再改信其他宗教。不過,皈依以後雖然不一定要吃素,如能減少殺生,還是很重要的修行。

皈依三寶以後,萬一將來改信他教,會遭到天譴嗎?

今天大家在此皈依三寶,有人或許會擔心,萬一將來我碰上什麼因緣而不再信仰佛教了,甚至改信其它宗教,會不會如一般人所說的遭到天打雷劈,會有災難降臨嗎?

不會的!佛教不是用神權來控制我們的信仰,佛教是重視信仰自由的宗教,歷史上有許多異教徒改宗皈信佛教,我們都把他們看作是「升學」一樣;假如佛教徒皈依以後,因故不再信仰佛教,頂多只是有損自己的信用、承諾,但不會遭到天打雷劈。所謂「遭天譴」的說法,那是邪教利用神權來控制人的方法,佛教不會這麼做,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自己心甘情願、發心立願上,佛菩薩絕對不會降災殃給我們。

其實,現在世界各地不乏信仰兩種宗教的事例。當然,佛教的信仰講究純潔、專一,所謂「一心念佛」、「一心持名」、「一心皈命」;能夠一心一意、一師一道最好,如果不得已,也只有方便行事了。

皈依三寶是拜師父嗎?

佛教裡經常把信徒看作是自己私人所有,因此常聽說:「某某信徒是某某法師的徒弟。」其實皈依三寶時,主持皈依的法師只是為我們做個證盟,證明我們是三寶弟子,是佛教徒,因此皈依不是拜師父。皈依是表示信仰,信仰何其神聖;拜師父是世間上的禮儀,即使今天我在此主持三皈五戒典禮,也只是證明的老師,因為我也是佛法僧三寶的弟子之一,我只是比你們早入道而已。所以皈依三寶是表示我信仰了佛教,願意以佛法為人生的指南,是服膺佛教的真理,並不是拜某人為師父。

皈依三寶以後可以祭拜神明嗎?

有人會問:過去我拜的是媽祖、城隍、王爺等神明,現在皈依三寶了,以後還可以拜他們嗎?當然可以!我們平時見到長輩、老師、聖賢,都會禮敬,甚至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也會握手、點頭,表示禮貌。人和人都需要互相尊重、禮敬了,為什麼不可以對神明尊敬、拜拜呢?只是我們要知道,拜拜、恭敬和皈依、信仰是不一樣的,拜拜是一時的,皈依是一生一世的,尊敬不同於信仰,所以皈依以後可以超越神明的信仰,不為神權所控制,這才是重要的。

皈依以後,可以繼續祭拜祖先、宗親嗎?

中國人一向重視孝道,提倡「慎終追遠」,每遇逢年過節都要祭拜祖先,因此有人擔心:我現在皈依三寶了,以後還能祭祖先以盡孝思嗎?當然可以!皈依三寶之後對於正派而非旁門左道的神明都可以禮拜了,何況佛教是提倡孝道的宗教,因此對於祖先、宗親,當然可以繼續尊敬、祭祀。

皈依以後,可以到其他道場禮佛嗎?

今天大家在佛光山道場宣誓皈依,佛光山成為你們法身慧命的道場,今後是不是可以到其他寺院去禮佛呢?這個問題毫無疑義的「當然可以!」因為寺院道場雖然不一樣,但佛祖都是同一個,不論是哪裡的佛祖,並不需要妄加分別。

不過,今天大家在佛光山皈依,「傳承」上確實是有一些不同,所以有一點大家要認識清楚:佛光山是你們皈依的根本道場,屬臨濟宗的法脈,佛光山以外的其他寺院,就如朋友一樣;這就如同法律規定,男女結婚的對象只能一個,其餘的只能是朋友的關係。因此,今天大家在佛光山皈依了,以後可以到別的寺院隨喜參加活動,但是要記得,佛光山是各位求受三皈五戒的根本道場。

皈依以後,需要奉持什麼戒律嗎?

皈依三寶是表示自己從此信仰佛教,成為三寶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是確定信仰目標的表示,並不需要受持什麼戒律。不過,如果勉強說有什麼戒律需要遵守的話,那也只有一條,就是皈依者需要信守自己皈依時的宣誓,即:皈依佛,盡形壽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盡形壽不皈依外道邪說;皈依僧,盡形壽不皈依外道門徒。

但是,這些誓願並不包括對正當的教派,而是針對一些沒有歷史、沒有傳承、沒有教義的邪教,或者以欺世盜名為尚的邪說而言,因為邪教、邪說,千萬不可以皈依。

皈依三寶雖然沒有戒律的限制,然而皈依後大家在言行上總要有一些改變,才能顯示自己和一般人不一樣了。例如,要不斷想到:我是佛教徒了、我要反省自覺、我要行佛慈悲、我要參與佛教活動、我要護持佛教事業等等。此外,皈依三寶的人一定要有正知正見,要深信因果,要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此才能獲得佛法的受用,才能得到信仰的利益。

解說過「皈依三寶」的問題以後,再就「受持五戒」釋疑如下:

受戒是束縛嗎?

一般人認為受了戒以後,生活裡「這樣不行,那樣不能」,不是增加束縛,不是很不自由嗎?因此有人說:何必受戒,自找束縛呢!

其實,我們到監獄裡去調查,凡是身繫囹圄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觸犯了五戒。譬如:殺人、傷害、毀容,是犯了殺生戒;貪汙、侵占、竊盜、勒索、搶劫、綁票,是犯了偷盜戒;強暴、嫖妓、拐騙、重婚、販賣人口、妨礙風化,是犯了邪淫戒;毀謗、背信、誣告、偽證、造謠、栽贓、恐嚇,是犯了妄語戒;販毒、吸毒、運毒、吸食菸酒等,凡是刺激性的食品,能傷害人的神智,都是毒品,是犯了飲酒戒。由於犯了五戒,於是身陷牢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夠受持五戒,真實認識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義是自由,而非束縛。

在國家有國法,在佛教有五戒,國家的刑法與五戒有什麼不同嗎?

佛教徒受持戒法,就好比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

也就是說,國家的法律是用外力規範人、強迫人不可以犯罪;而佛教的五戒,則是自己本身心甘情願奉行的,不去冒犯這五種惡事。所以,國家的刑法是處罰犯罪於已然,佛教的戒律是防範犯罪於未然,兩者的信行功德是不一樣的。

受持五戒後,一定要吃素嗎?

不一定,就如皈依三寶一樣,在飲食上並沒有特別的限制,只是受持五戒後,雖然戒律上沒有限制你要吃什麼、不能吃什麼?不過佛教的信仰,總是教人慈悲、有道德、不要殺生。在佛法裡有所謂「三淨肉」、「肉邊菜」,也有六齋日、吃早齋等,都是一種方便,所以受戒後,應當自我淨化身心,以期成為一個慈悲、有道德的行者。

有人說,佛教講「因果報應」,我們吃豬、馬、牛、羊,將來會有投胎成為豬、馬、牛、羊的果報;我們打死蒼蠅螞蟻,也會成為蒼蠅螞蟻,那麼我們如果殺人,將來不就可以再生為人了嗎?

這是一種謬誤的見解,執著這種邪見的人就是「破見」。「破見」的人比「破戒」更可怕。破戒是違犯戒法,是個人行為上的過失,可以懺悔糾正;破見是謬解真理,是根本思想上的錯誤。一個破見的人,在見解上無法再接受佛法真理,就永遠與佛道無緣,因此破戒可以懺悔,破見不通懺悔。

在佛教裡,一個人破戒並非可恥,只要至誠懺悔,仍有重生的希望;而一個破見的人,則如病入膏肓,無藥可救,這就如同在政治上,思想犯的罪過比較嚴重。在佛教的戒律上,錯誤的思想見解,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昧於因果的邪惡見解,都是煩惱的根源,也是障道的根本。所以一個修學佛法的人,首先要培養正知正見,須知受了戒,行為有了依循的標準,懂得自我約束,縱有所犯,也能懺悔。因此戒不可怕,有戒才和平,有戒才安全,有戒才有保障。

受持五戒之後,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小心打死蚊蠅、蟲蟻,也算是殺生嗎?

從佛教的戒律來講,殺生有兩種,一叫突吉羅(輕垢罪),一是波羅夷(極重罪)。波羅夷是不可救的意思,也就是「棄罪」,殺人才會構成「波羅夷」罪,這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懺悔的。

日常生活中,無意間殺害蟑螂、蟲蟻,是犯突吉羅,屬於惡作,雖然一樣有罪,但跟殺人不一樣。這種殺生雖有過失,但可通懺悔,可以補救,可以將功折罪,例如有的人以放生、護生來滅罪,也有的人用懺悔、發願來消業。

受戒以後萬一犯了戒,怎麼辦呢?

有人認為受戒難免會犯戒,不受戒就不必擔憂會犯戒。事實上,受戒後縱使犯戒,因為有慚愧心,懂得懺悔,罪過較小,還是有得度的機會。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懺悔,罪過加重,因此沉淪三途惡道。所以,寧可受戒而犯戒悔過,也不要不受戒而犯戒;因為受戒才有得度的機會,不受戒就永無成佛的可能。何況不受戒,並不代表做錯事就沒有罪過,不受戒而犯戒,仍然有罪,仍然難逃因果業報。

佛教的戒律受持之後,究竟有什麼利益呢?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一個人受持五戒,會有無盡的利益。根據《灌頂經》說:我們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護佑。《月燈三昧經》也記載,持戒清淨者能獲得十種利益,即:1.滿足一切智,2.如佛所學而學,3.智者不毀,4.不退誓願,5.安住於行,6.棄捨生死,7.慕樂涅槃,8.得無纏心,9.得勝三昧,10.不乏信財。

此外,如果我們不殺生而護生,自然能獲得健康長壽;不偷盜而布施,自然能發財享受富貴;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節,自然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讚歎他人,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不喝酒而遠離毒品的誘惑,自然身體健康,智慧清明。

受持五戒之後,應該再求受其他什麼戒法嗎?

受持五戒是盡形壽受持,不是一日一夜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隨分受持。在家居士人人都可以就著自己的情況,選擇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進受持,漸漸達到五戒圓滿。甚至可以進一步再發心向上受持菩薩戒,它有「十重四十八輕戒」。能夠發菩提心來成就菩提事業,不但可以使入世的事業順利、家庭圓滿,出世的精神世界也會更加開闊。如此逍遙法界、自由自在,真是人生最美好的境界了。

以上先就「三皈五戒」經常被誤解,或容易令人疑懼、卻步的問題,簡單闡述後,再分別介紹三皈、五戒的內容如下。

二、先說「三皈」

人生不能沒有信仰,踏出信仰的第一步,就是要「皈依三寶」。皈依三寶可以使人生更為多采多姿,更加踏實安全。

「三寶」就是佛、法、僧。所謂「寶」,有世間的財寶,有出世間的財寶。世間的財寶是黃金、鑽石、珍珠、瑪瑙等,出世間的財寶就是佛、法、僧。擁有世間的財寶,能夠豐富我們的物質生活;獲得出世間的佛法僧三寶,可以使我們的精神富有。因此,我們想要活出豐富的人生,就必須先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是信仰的肯定,是走向真理的道路,皈依三寶才能認識自己,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皈依三寶,並且把他當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

所謂「皈依」,就是「皈」投「依」靠的意思。我們在世間上生活,有時候自覺力量不夠,總希望有一些大力的人來做為我們的依靠。但是世間上有什麼是真正可以讓我們安心皈投、依靠的呢?

俗語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小孩子一出生,就知道要靠父母。但是即使親如父母子女,一旦身體有了病痛,或是無常來時,父母也不能代替你受。甚至你靠神明,神明也靠不住,因為神明自己有朝一日五衰相現時,也會墮落。所以佛陀一再叮嚀我們,不要讓神明、相命、卜卦、風水等神權來操縱我們一生的窮通禍福。

那麼,人生最好的皈投、依靠是什麼呢?《成佛之道》說:「皈依處處求,求之遍十方;究竟皈依處,三寶最吉祥。」佛法告訴我們,世間上最靠得住的,就是佛法僧三寶,三寶才是值得我們信賴的對象;皈依三寶才是尋找依靠最好的方法,因此我們要「皈」投「依」靠三寶,請求三寶救護,期能解脫眾苦。

所以,「皈依」其實含有「救濟」、「救護」的意思。世間上,小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生命才得安全;老人需要依靠柺杖,走路才能安穩;航海的人需要依靠指南針,船隻才能平安返航;黑夜中需要依靠明燈,行人才能看清方向。三寶就像我們的父母,當一個小孩被人欺侮時,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是只要他叫一聲「媽媽」,別人就不敢隨便欺負,因為他有母親。同樣的,世間上邪魔外道、壞人壞事很多,有了三寶做為依靠,生命就有了安全的依怙。

三寶又像我們的指南針,可以引導我們在茫茫的人海中航向平安的避風港。每個人白天外出,一到晚上都知道要回家;皈依三寶、常念三寶的功德,可以讓我們仰仗三寶功德的加被,藉此寶筏,出生死流,勇渡苦海,回歸真實的自我,回到自己真正的本來之家。所以皈依三寶可以讓我們現世找到安身立命之處,讓我們未來有家可歸!

三寶佛法僧,佛者,梵語‭‬buddha,「佛陀」的簡稱,是指證悟宇宙真理,而又能本著無盡的慈心悲願,以真理來教化眾生的圓滿覺者。因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稱為「佛陀」。這裡是指佛教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或泛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法者,梵語‭‬dharma,音譯為「達磨」,含有「軌持」之義。所謂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四法寶,能成無上正等正覺之軌道,如三藏義理,故名為法。這裡是指根本佛法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三法印,或泛指大小乘十二部經等。

僧者,「僧伽」的簡稱,意譯為和合眾。在這裡是指奉行佛法、和合共住的出家僧團。具有「理和」與「事和」二義。

理和:指大家所斷除的煩惱、所證得的真理,都是相同不二的。

事和:指身、口、意三業在事相上,共同遵守六項要點,不相違背,是建立僧團的基礎。即:

1.見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識;這是思想的統一。

2.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這是法制的平等。

3.利和同均:在經濟上,均衡分配;這是經濟的均衡。

4.意和同悅:在精神上,志同道合;這是心意的開展。

5.口和無諍:在言語上,和諧無諍;這是語言的親切。

6.身和同住:在行為上,不侵犯人;這是相處的和樂。

由此事理二和,上弘佛道,下化眾生,自度度人,故名為僧。這裡是指當初跟隨佛陀出家修道的五比丘,和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阿羅漢,或泛指現前僧眾,以及大菩薩僧眾。

其實究竟說來,「佛」就是指我們自己,因為人人都有佛性;皈依佛,就是皈依我們的真如佛性。所謂「法」,就是真理,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自覺法性,也就是不死的法身慧命。所謂「僧」,乃福田之意,就好像擁有了大地,擁有了田地;開發了心田裡的土地之後,就可以種植建設,就能對自己的功德深信不疑了。

簡單的說,皈依三寶,佛是教主,法是真理,僧是導師,三者都是令眾生得度的重要因緣。所以經典譬喻:佛是良醫,法是妙藥,僧是看護。對於患病的人來說,唯有同時擁有三者,才能病癒。人生也是如此,唯有依靠佛、法、僧三者的力量,才能離苦得樂,才能到達自在解脫的世界,因此佛法僧稱為三寶。

皈依三寶能令我們認識自性,開發內心的寶藏。因為皈依佛:佛是人間真理的體會者,他宣揚真理之光,引導我們走向光明,如同天上的太陽、月亮,可以使迷途者尋獲正道。

皈依法:法是不變的規律,可以規範我們日常生活的德行。依之而行,可以有正確的認識;躬行實踐,可以到達彼岸,等於火車的軌道,依之而行便可到達目的地。

皈依僧:僧是奉行佛法求解脫者,等於老師,可以做我們的善知識。他雖然還沒有斷煩惱、證實性,但他能通過佛法的真理,教導大家不斷的學習;親近他,可以使我們身心淨化,性靈提升。

皈依三寶,猶如獲得靈丹妙藥,能夠醫治我們貪瞋痴的心病;譬如點亮燈燭、星月,能夠指引我們的迷途;又如在人海裡找到舟航,能夠脫離生死的苦海。

皈依三寶不但能使我們得到究竟解脫,並能獲得許多現世的利益。包括:

1.成為佛弟子:皈依三寶的人,是以宇宙間最偉大的聖者釋迦牟尼佛為老師,正式成為佛陀的弟子。

青年受三皈五戒,能影響同儕,具有向上的正能量。

2.不墮惡趣:皈依三寶的人,經云:「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畜生;皈依僧,不墮餓鬼。」皈依三寶,可以惡道除名,人天有份。

3.莊嚴人格:皈依三寶以後,信仰層次提升,如同人的身上穿戴道德的華服、寶冠,人格因此莊嚴起來。

4.善神擁護:佛陀曾指示護法龍天、一切善神,在末法時代,要保護皈依三寶的弟子。因此,皈依三寶可以得到天龍八部、護法善神的擁護。

5.獲得尊敬:皈依三寶的人,能得到人天大眾應有的尊敬。

6.成就好事:仰仗三寶力量的加持,能令皈依者減輕業障、平安吉祥,一切好事都能成就。

7.積集福德:據《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記載,即使具足四事供養,乃至建立七寶佛塔供養舍利,所得功德,不及皈依三寶者的功德百分之一,可見皈依三寶的利益廣大殊勝。

8.值遇善人:皈依三寶,能令我們減少煩惱,得遇善人為友,所到之處都能得到方便,會有好的因緣。

9.受戒基礎:皈依三寶的人,才有資格進一步求受五戒、八關齋戒,甚至在家菩薩戒等。

10.成就佛道:凡是皈依三寶的人,即使此生沒有修行,因為有信心、善緣,將來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的「龍華三會」時,都能得度。

佛、法、僧三寶的重要,就好比陽光、空氣、清水,看來都很平常,實則乃人生之至寶!「日光空氣水,人生三件寶」、「佛法僧三者,出世之三寶」,無此則精神慧命難以成長,無此則心靈世界無以昇華。

三寶也有各種層次的不同,有最初三寶、常住三寶、自性三寶等。什麼叫最初三寶呢?在紀元前五世紀,出生在印度的悉達多太子,捨棄王位,在苦行林修行學道之後,成為佛陀,或曰釋迦牟尼佛,是為最初佛寶。

佛陀是慈悲、智慧、聖潔、威猛的一個能自覺覺人的聖者。他成道之後,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跟隨他的大阿羅漢弟子一千餘人,每次說法百萬人天,是一位大覺完人,所以稱為佛寶。

所謂最初法寶,就是佛陀所說的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等,只要合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之三法印的,都稱為法寶。法寶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只要是了義經,都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的生命之道。假如人能進入到涅槃,與真如實相相應,與虛空大化合而為一,就是不生不滅的法寶了。

所謂最初僧寶,就是從當初跟隨佛陀出家的五位比丘,到比丘尼、羅漢、菩薩等弟子,有名的如彌勒菩薩、地藏菩薩,還有大阿羅漢舍利弗、目犍連等千二百五十位的比丘。另外還有比丘尼那就難以計數了,這是佛陀在世時最早的僧團組織,也就是最初的僧寶。

提到佛陀,我們的心中自然就會浮現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影像,只可惜所謂「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不過我們雖然無福得見最初三寶,但還是有幸能見到佛像、經典、大善知識,即所謂的「常住三寶」。

當然,皈依三寶最重要的還是要從「常住三寶」,昇華到「自性三寶」,因為三寶不只是外在的金銀財寶,更是內在清淨的真如佛性,唯有用心發掘、開採才能獲得。

所謂「自性三寶」,佛陀在二千六百年前,於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悟道時,就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告訴我們,在每一個人的自性當中早已圓滿具足了三寶的無量功德。因此,人人皆有佛性,就是佛寶;人人皆有平等無差別的法性,就是法寶;人人都有喜好清淨和樂的心性,是為僧寶。所以,真正的皈依三寶,就是要皈依我們的自性三寶。

平常大家經常會說:我這個人如何、我的個性如何、我的性格如何……是的,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同,即使麥克風也有性格,有的麥克風只要五千元、一萬元就能買得到,但也有的價值連城,一支要一、二百萬元。從千元到百萬元,能量差距當然很大了。

人的本性也是一樣,有的人「能早能晚」,有的人能早但到了晚上就沒有力氣了;有的人「能飽能餓」,但有的人肚子一餓就沒有力氣,什麼事都不能做了;有的人「能閒能忙」,但是也有的人能閒不能忙,只要稍微忙一下就大呼吃不消;有的人「能有能無」、「能大能小」、「能進能退」,能接受榮耀也能忍受侮辱……

其實,佛陀說「大地眾生皆有佛性」,也就是眾生皆有成佛的性能。皈依三寶以後,大家的佛性、性能就更增強了。我們既然成佛都能,還有什麼事不能的呢?只不過大家要有「直下承擔」的勇氣。現在各位大家,只要你們敢大聲說「我是佛」,把「我是佛」這句話說得驚天動地,就能獲得很大的利益。

因為過去我們都認為自己是凡夫,現在我們已經皈依三寶,承認自己是佛了,就可以跟佛一樣。例如,過去吃香菸,現在想:佛祖有這樣叼菸的嗎?過去會喝酒,現在想:佛祖有這樣喝酒嗎?有時候和父母、兄弟姐妹吵架鬥嘴了,趕快提起正念,心想:佛祖會跟人吵架嗎?凡事都想「我是佛」,就不會做壞事了。

現在舉世之間,各種人才輩出,但是我覺得那些都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各位今天皈依三寶了,一下子出了這麼多個佛祖,這才是世間最偉大的事情。

一個人尚未得度以前,崇拜偶像是很重要的,因此泥塑木雕的佛像在虔誠信仰的人心中就是佛。一旦皈依之後,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做到相信因果,相信佛法,並且要有所修持。所以皈依三寶,無非是藉助他力,引導我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進而依靠自我,實現自我,找回自己心中的「自性三寶」。

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座寶礦,皈依就是開採自己心內的寶礦;不皈依,就如同寶礦未經開採,黃金無法出土!所以佛陀臨涅槃之際,曾教誡弟子:「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就是要我們皈依自性三寶的真義所在。

再如禪宗講「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這是怕我們心外求法,不能直下承擔。因此真正的皈依,就是要皈依自性三寶。

有一個信徒問禪師說:「我們要皈依自性三寶,什麼叫做自性三皈依呢?」

禪師說:「要等到石龜說話的時候,我才告訴你。」

信徒自認也是禪宗的行家,就說:「石龜說話了。」

禪師反問:「石龜向你說了什麼呢?」意思就是說,自性三皈依就是不可說,有說即非。

所以,皈依自性三寶,就是皈依自己了不得的一個無對待、無實相、實相無相的自性三寶,也就是無相三寶。

我們的自性三寶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的,皈依三寶可以獲得無上的功德。而三寶所以能稱之為「寶」,是因為他具有六義,即:

1.希有義:世間寶物,貧窮者不能得到;三寶也是如此,沒有善根因緣的眾生,百千萬劫無法值遇,故名為寶。

2.離塵義:世間寶物,本質上沒有瑕穢;三寶也是如此,絕離一切有漏的無明、妄想、塵染,是最極明淨的,故名為寶。

3.勢力義:世間寶物,能除貧窮,醫治病毒等大勢力;三寶也是如此,具足不可思議的神通威力,故名為寶。

4.莊嚴義:世間寶物,可以莊嚴世間;三寶也是如此,具有無量的無漏功德,能莊嚴出世間,故名為寶。

5.最勝義:世間寶物,在一切物中最為殊勝;三寶也是如此,是出世間的無漏法,最為殊勝無上,故名為寶。

6.不改義:世間的真金,不論燒打磨鍊等,本質仍舊不變;三寶也是如此,因為是無漏法,所以不為世間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風所動,他恆常不動,故名為寶。

三寶的重要,佛如光、法如水、僧如田,都是眾生得度的因緣,缺一不可。三寶又如冥冥黑夜裡的燈燭、滔滔苦海內的舟航、燄燄火宅中的雨澤,皈依三寶,就像為自己的人生建設了一座電力公司,成立了一家自來水廠,開發了一畝肥沃良田。

「皈依」的真正意義,除了確定自己是正信的佛教徒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對他人要有喜捨布施,對世間要有感恩美德,對物質要有知足修養,對處事要有結緣認識,對生活要有勤儉習慣等的修行,藉以樹立佛教徒的良好形象。

尤其,皈依之後要以佛法來規範身心,堅固信仰,變化氣質,把過去的貪心化為喜捨,把瞋恨化為慈悲,把懶惰懈怠化為精進勇猛,把消極悲觀化為積極樂觀,並進而求受在家五戒、八關齋戒等,來提升自己的信仰層次,並且種下趣向菩提的種子。

三、次論「五戒」

說過了「三皈」以後,再論「五戒」。

《梵網經》說:「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戒,是成就無上菩提佛果的根本,所謂「由戒生定,因定發慧」,這是三無漏學的基礎。因此,一個佛教徒學佛的第一課要皈依三寶,之後必須更進一步的受持戒律。如果你不受戒,犯法一樣有罪過;受了戒,即使犯戒,還可以懺悔,還是能夠消災滅罪。

現在就將「五戒」的內容,向各位說明:

第一、不殺生:生命是可貴的,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佛教重視自然死亡,不可以為了一己的口腹之欲,為了貪欲好吃而殺,也不可以懷著恨意瞋心而殺,更不能邪見的認為「弱肉強食」是應該的。現在人藉口為了生態平衡而殺生,雖然說得好聽,但殺生的因果循環,必然不爽。

殺生,有自殺、殺他、教唆他殺、別人殺時我心歡喜等,這些都同樣有殺生的罪業。有時候我們雖然沒有拿刀槍去殺,但是棍棒擊打、語言傷害、陰謀致人於死,或是鞭笞令其受苦等,總之,凡是傷害別人的身心,令其痛苦,使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這都是殺生。

不殺生的思想,固然與佛教「慈悲為本」,不忍傷害眾生之命的精神相符,即使儒家也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故君子遠庖廚也!」可見有仁慈心的人,都儘量不接觸到殘忍的「殺業」。

佛教的殺生戒,有輕戒和重戒之分,輕戒叫做「突吉羅」,重戒叫做「波羅夷」。今天各位要受的「不殺生」戒,是波羅夷的重戒,這條戒的意義,就是說不可以殺人。你們一定不會殺人的,即使想要殺人,也沒有那麼容易,所以基本上這一條戒大家都能受持。

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殺害動物,不能說因為那不是殺人,就可以恣意而殺,即使殺害小動物,也是殺生,只是罪過比「波羅夷」輕了許多,這是犯了「突吉羅」的惡作,所以還是有機會可以懺悔、補救。

其實,受持不殺生戒的仁者,不但不能殺生,進一步還要救生、護生,要做合理的放生。如古德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為別形軀。苦痛由牠受,甘肥任我須,莫叫閻王斷,自揣應何如?」

佛教雖然不強制人人吃素,但要做到不輕易殺生,所謂「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尤其不能侵略、傷害他人,這是受持不殺生戒的大家應該知道的內容。

第二、不偷盜:所謂「偷盜」,就是非法將別人的財物占為己有,也就是「不予而取」。人生每天的生活,離不開物質需求,所以要擁有財物。財物有公有的、私有的。公有的財物,如陽光、空氣、海洋、公園、公路、公家機關、公共設施等,我們都可以自由取用;相對的,有主的財物就不能「不予而取」了。

不予而取,不管自取、教他取,同樣不當。現代的人,順手牽羊、違法貪汙、抵賴債物、吞沒寄存、欺罔共財、因便侵占、藉勢茍得、經營非法、詐騙投機、賭博淫業、放高利貸等,都是佛教所不容許的非法所得。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總以為不偷盜在五戒當中,應該是很容易受持的一條戒,因為自己並沒有偷盜的性格和行為;殊不知這條戒其實是最難受持的。例如,桌上的一杯茶,別人沒有說要給你喝,你就自己拿來飲用;人家園中的一朵小花,你認為漂亮,就擅自把它摘下來插在頭髮上;辦公室裡的原子筆,順手帶回家裡使用等等,這都叫做「不予而取」。不過,真正的偷盜戒也並非真的那麼嚴格,根據戒律規定,要盜取價值五錢(古印度摩揭陀國錢幣單位)以上的東西,這樣的偷盜行為才是犯了波羅夷的根本大戒。但也並不表示說,不到這個價值的東西就可以自取,否則也是犯了「突吉羅」,行為仍然是可受疵議。

第三、不邪淫:佛制戒律,佛教在家信徒正常的戀愛、正常的結婚,甚至正常的離婚後再婚,只要不違背法律,都是佛教所容許的感情生活。

只是現在的人,夫妻正常關係以外的邪淫,造成家庭的不幸、社會的混亂,真是罪莫大矣!犯了邪淫的當事人,自己以為「婚外情」不是那麼嚴重,甚至還自找藉口說:是對方愛我、是對方追求我的。即使果真是對方愛你,但是愛的方法很多,何必一定要找不適合的異性呢?

自古以來,犯下邪淫罪,造成家庭糾紛、子女受創、金錢損失、倫理有損、道德有虧,甚至誤蹈法網等,尤其讓對方的家庭飽受恥辱,邪淫所造成的嚴重後果,真是不可謂不重。像唐明皇因為寵愛楊貴妃,本是媳婦,納為寵妃,不但亂倫,甚至造成安史之亂,幾乎亡家亡國。唐明皇因寵愛楊貴妃的一個不當邪淫,讓當代受到摧殘、傷害的人民,何止百萬人以上。

佛教講人是「有情眾生」,但是情愛要在合理的情形下,也就是戒律的範圍內,才能保身,才能治家,才能有益於社會;假如人人都能不邪淫,不但自身行為健全,家庭倫理、社會道德都會因此提升。

第四、不妄語:妄語有惡口、兩舌、綺語、說謊等。所謂妄語者,就是「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是的說非,非的說是」,所以造謠生事、搬弄是非、毀謗別人的名譽,破壞別人的好事;這在自己只是一句話,但是卻讓別人因此受到極大的傷害。

當然,妄語也有許多層次上的不同,有惡意的栽贓,有隨口不負責任的傷害,還有方便的說謊。除了惡意、方便的妄語之外,其他只要造成別人受傷害的話,都應該視為妄語。

口業在「十惡業」裡占了四項,所以人的這張口平時造下的「突吉羅」罪業,也是在所難免。但是今天你們所要受持的是波羅夷的「大妄語」戒,也就是謊稱自己開悟了,自己已經證果,自己有了神通。像一些自稱為「仁波切」、自稱為「活佛」的人,都是犯了大妄語戒,罪過就更為嚴重了。

第五、不吸毒:這條戒過去是指「不飲酒」,但實際上應該是「不吸毒」,因為「毒」可包括「酒」,甚至毒品比酒的危害更為嚴重。過去西方國家,曾想利用毒品滅亡中國,因為人吸了毒,精神就會委靡不振,就不肯工作,就不思上進,就會傾家蕩產,甚至很多邪惡的罪事因此發生,所以「東亞病夫」的稱號也就由此而來。

防止毒品氾濫,要從源頭開始管制,要限制不可以種植,不可以製造,不可以販賣,不可以吸食;因為一個人只要稍微染上毒品,就會把自己的名聲吃光,會把自己的金錢吃光,會把自己的人緣吃光,會把自己的家產吃盡,所以毒品絕對不能嘗試。菸酒也是一樣,現代進步的國家,公共場所,像飯店、音樂廳、圖書館,乃至飛機上,都會禁止吸菸。另外,飲酒誤國,飲酒誤事,因為酒醉駕車而造成車禍的憾事,不知凡幾?所以現代人士,縱使不能與酒完全脫離關係,至少也要做到不敬酒、不勸酒、不醉酒、不酗酒,並且將此列為人生重要的守則。

當然,也有人會質疑,喝一點酒,又不殺人、又不偷盜,哪有那麼嚴重的罪過呢?殊不知飲酒之害,其大無比。

話說有一個人想要「喝酒」,但是沒有下酒菜。見隔壁鄰居養了一隻老母雞,咕咕咕的叫著,他就「盜」來「殺」了當下酒菜,於是一下子接連犯了「殺生」與「偷盜」戒。女主人回來問起,他「謊」稱沒有看見雞,犯了「妄言」戒。此時仗著幾分醉意,見鄰婦貌美就調戲非禮他,因而又犯了「邪淫」戒。因為「喝酒」而把「五戒」一舉全犯,如此焉能說喝酒之罪不重呢?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受持五戒不僅是入道的正因,也是淨化心靈的良藥。五戒的殊勝處在於,他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是倫理的基本德目,是了脫生死的正因,一切戒法都是由五戒的「不侵犯」之精神衍生出來的。例如,由五戒再擴而充之,有十善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不愚痴)。

一般佛教徒都懂得「布施」修行,這是以身外之物來利人,只要稍有施捨心的人都可以做到;受持五戒,遵行十善法,則是以止惡行善的戒行來達到自心之清淨,進而帶給他人和平、尊重,讓大家互相關照,享受最大的自由,此不侵犯他人之功德,比布施還要來得更大。

由於受持戒法的功德比布施更加可貴,所以佛陀常讚歎五戒為「五大施」。違犯五戒不但是佛教所禁止,國家法律也不允許;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嚴持五戒,自能締造一個祥和歡喜的國家社會。

四、綜論三皈五戒

以上分別介紹了「皈依三寶」和「受持五戒」的要點以後,現在再將三皈五戒的人間意義,綜論如下:

三皈五戒,在佛教裡是入佛之門的第一、二課,但實際上也是佛教與現代民主自由思想的古今遙相呼應。

佛教的「皈依三寶」,主張大地眾生皆有佛性,人人是佛;就等於現代的政治,人人都可以當總統,總統是全民普選出來的,這就表示「民主」。佛教的「受持五戒」,「戒」的精神是「自由」,因為受了戒的人不會侵犯別人,只要管好自己,也不會違犯國法,自然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約束,也就可以逍遙自在的自由生活。所以,當初佛陀的「三皈五戒」,和今日的「自由民主」思想,實在是遙相呼應的。

我們受持五戒,人人不侵犯他人,彼此都能獲得自由;人人皈依三寶,彼此都是同等地位,不分種族、國家、宗教,「人人皆有佛性」,這是多麼平等的民主。

佛教不但適應時代,而且超乎時代。世界經過了幾千年才慢慢進步到現代的自由民主時代,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提倡的「三皈五戒」,早已表達出自由民主的精神了。

說到佛教的「三皈」,皈依佛,佛要我們皈依他做什麼呢?所以真正的皈依三寶,實際上就是皈依自己、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原來我們在世間上像是行尸走肉一般,並不認識自己「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

所謂「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今天我們皈依三寶之後,一旦發現自己原來「我是佛」,我與佛一樣的有智慧、慈悲,一樣有無限的潛能;我也和佛陀一樣,有真如、自性,我藉著皈依三寶的信仰,而能提升到與佛同在、與佛同等,那不是無比美妙的事嗎?

受持五戒,五戒分開來講有五條,但其實從根本上來看,只有一條戒,也就是「尊重自由故,不侵犯他人」。不殺生,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不偷盜,是不侵犯他人的財產;不邪淫,是不侵犯他人的身體;不妄語,是不侵犯他人的名譽;不吸毒,是不侵犯自他的健康。多麼偉大的佛陀,因為人人受戒,我的生命、我的財產、我的身體、我的名譽、我的擁有,就不會有人來侵犯了,這是多麼美妙的事啊!

皈依三寶的好處,是因為「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畜生;皈依僧,不墮餓鬼」。皈依三寶就可以惡道除名,人天有份,所以皈依三寶很可貴。

皈依佛:點亮心靈的燈光,所謂「千年闇室,一燈即明」;皈依法:啟開活水源頭,源頭既已打開,生命之水自然會源源而來;皈依僧:僧寶福田,給我們耕耘,只要有田有地,總能成長我的因緣善果。

所以,皈依三寶一定要認清楚:皈依佛性,佛是有歷史可考,有父母生養,有修行證悟,有能力救苦。皈依法性,法是有永恆的真理,有普遍的功用,有必然的理則,有平等的特性。皈依僧性,僧是和合的意思,做人能與和平、和諧、和好、和悅等四和相應,所有一切眾生就能「同體共生」了。

今天各位在此皈依了三寶,皈依以後要將初發心的一點信心,如同守護禾苗一樣,好好維護,皈依後,每天至少要誦一卷《般若心經》,持之以恆,必能開智慧。而受持五戒,戒是人生的道路,有了五戒,就能安全、平順。

三皈五戒是淨化社會的原動力,我們不只是消極的受持五戒,更要積極的做到:不但不殺生,而且要護生;不但不偷盜,而且要喜捨;不但不邪淫,而且要尊重;不但不妄語,而且要實語;不但不吸毒,而且要正行。因為戒的意義,除了有消極止惡的七眾別戒聲聞戒以外,還有積極行善的菩薩三聚淨戒,也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戒不是只有消極的防非止惡,也有積極的為善和道德勇氣。

三皈五戒就是實行自由民主的最高精神,皈依三寶就是尊重自己、肯定自己的佛性;受持五戒則是尊重別人、不侵犯別人的善行。皈依三寶是民主,受持五戒是自由;皈依三寶就是皈依自己的希望,奉行五戒就能圓滿人生的希望。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