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50 佛教的前途在哪裡(第四講)

佛教的前途在哪裡?

我們的主張是:

一、重新結集三藏。

二、普建八宗叢林。

三、普及佛教讀物。

四、增加資訊應用。

一、重新結集三藏

佛法的流傳,完全靠三藏經律論的結集。

佛法不容有太大的爭議,因為有聖言量三藏可依。

儘管南北傳的佛教不一,大小乘的佛教不一,顯密宗的佛教不一,但大家仍依當初的結集,仍尊重結集的三藏。

佛陀涅槃不久,有一些惡性的不肖弟子就歡喜的說:「佛陀住世時,常言:『應行是,應不行是;應學是,應不學是。』我等從今,脫離此苦,從此任意所為,無復拘礙。」大迦葉尊者等聽後,非常不以為然,因而發心結集佛陀遺教,以免他日異說紛紜,而來樹立教法的權威。茲將有史可稽的結集,略舉如下:

第一次結集:在佛陀涅槃三個月之後,由阿闍世王護持,五百羅漢齊聚於王舍城外七葉窟中,以大迦葉為上首,誦經誦律,又名五百結集。

第二次結集:佛滅一百年左右,跋耆族比丘對戒律提出異議,因此有七百比丘於毗舍離城,以耶舍為上首,又名七百結集。

第三次結集:佛滅二百年後,在阿育王護持下,由一千位比丘會於摩竭陀國華氏城,以目犍連子帝須為上首,他並自撰論事,批駁當時外道種種邪見異說。

第四次結集:即大乘的結集。一為佛滅五百年後,迦旃延子在罽賓國召集五百羅漢及五百菩薩,由馬鳴菩薩筆錄,撰《阿毗達摩毗婆沙論》百萬頌;二為佛滅四百年後,在迦膩色迦王護持下,以脅尊者和世友為上首,聚集於迦濕彌羅國(罽賓),所集論文偈頌近千萬言,迦膩色迦王以赤銅為鍱,續寫論文,刻石緘封,建塔收藏。

錫蘭佛教史記載第四次結集,應為錫蘭國王婆他伽馬尼統治期間,在阿盧迦洞,由羅希多大上座和五百比丘參加。

印度菩提迦耶正覺大塔是佛陀成道處,也是佛教徒最重要的朝聖地。

第五次結集:緬甸佛教史記載,西元一八七一年,緬甸王敏東召集二千四百位高僧,於首都曼德勒舉行,歷經五月,將結集文字刻於七二九塊大理石上。

第六次結集:在西元一九五四年,即今三十六年前,於仰光費時二年完成。

另泰國佛教認為他們也有兩次結集。

總結上述,佛法流傳於各地區、各時代、各種族、各國家中,不斷因其變遷,而加以重新結集,其目的無非是要讓亙古今而不變的真理佛法,能夠歷萬劫而長新罷了。

目前,中國佛教的藏經,已經面臨了一個困難:一因經文種類過多,讀誦研究不易選擇;二因古體文言太深,不易看懂;三因段落標點不清,不易明白。因其過多、太深、不清,而謂因看不懂而不看,則藏經美其名曰供於藏經樓上,實則已形同廢紙,藏經不用來讀誦而用來擺設,則與古董何異?

故吾人為挽救佛法,重興聖教,不得不發出重新結集三藏的呼籲!

歷史上多少朝代、多少國家、多少大德,他們都能,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能?

重新結集三藏,並不同於現在大量的影印,既不重視版權,也不尊重前人的辛苦,甚至編纂人、發行者一概取消,所得利益,又不回饋佛教文化,我們對此並不贊同!甚至佛光山重新編印的《佛光大藏經》,雖然重新標點、分段、註釋、題解、索引等,但我們仍不能以此為滿足!我們的理想是把原有的三藏聖典,照佛光版的體例保存發揚以外,我們希望重新結集的三藏,要有更多的突破:

1.現在漢文三藏經典中,內容重複的很多,偽造的經論也有,我們希望能有一次重整和簡化。

2.密教語系的經典、南傳巴利語系的經典,有些漢文藏經裡所無,我們應該譯出加入。

3.自譯經事業開始以後,譯經者的不同、木刻版的差誤、排印的誤植,致使與原意大有出入的經典,亟須修正。

4.有關佛教新發現的古人資料,現代人的作品,也可審查補入。

5.今人佛教文學的作品、漫畫,攝影的圖片,雕刻、建築的式樣,音樂、梵唄的曲譜,甚至視聽覺的聲音、電腦儲藏的資訊、護教辯難的論文、法會章程的專案……都應該重新結集加入。

6.重新結集好的三藏必須重新分類,最好像現代書籍分類,從義理上歸納,讓閱讀者容易查看。

甚至重新結集的三藏,將各種語文的藏經,如巴利文、日文、藏文、英文、華文等總匯成一部總藏經,成為國際共遵的三藏!

我們所以提倡重新結集三藏,除上述原因之外,其目的就是為了讓佛法從山林寺院走上社會學校,從經樓殿堂走進書店機構,從出家僧眾到達在家人士,從排字印刷到達電腦資訊!

重新結集三藏,重新樹立佛法的權威,讓現代結集的三藏,為現代人所依,則對佛教前途之貢獻自不待言了。

二、普建八宗叢林

有人詬病佛教的宗派分立,致使佛門多歧,不易團結。在印度有所謂部派佛教,在中國有所謂大乘八宗,南傳北傳喋喋不休,顯教密教議論不已。其實這些意見爭論,並無關緊要,因為同為文學,內中體例還分詩詞歌賦、小說散文;同為哲學,內中發揚還分東西論證,各家各說。因為法有多種,路有多條,百花齊放,萬家爭鳴,是極自然的現象。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最為人稱道的為隋唐時期,而中國大乘八宗大都建立於此時,或昌盛於此時,其祖師如禪宗的惠能、臨濟,淨土的善導、少康,律宗的道宣、鑑真,密教的不空、慧日,華嚴的賢首、清涼,天台的玄朗、湛然,三論的法朗、嘉祥,唯識的玄奘、窺基,都是這時代的偉大高僧。

隋唐佛教世稱黃金時代,但並不因宗派林立而有所阻礙,反而各宗各派,競相發展。禪門的一花五葉,淨土的深入民間,律學為僧學必備條件,三論、唯識為空有建立了思想體系。這八大宗派蔚為中國佛教,繽紛燦爛,事理輝映。由於中國佛教花枝繁茂,因而傳至韓國、日本、越南、星馬等國,使我中國佛子,莫不以有中國佛教為榮!

現在時代潮流,也崇尚民主分流,思想信仰不同,只要互相尊重,你乘火車,他乘汽車;你乘輪船,他乘飛機;交通工具儘管不同,到達佛國的目的則一。有了鐵路,為什麼不可加建一條高速公路?眾生根機不同,有人性好參禪,也有人性好念佛,有人喜歡談空,也有人喜歡說有,隨性分流,隨派分歧,我們贊成佛教各家發揮所長,為自己所奉獻之宗派,普建叢林,樹立宗風,不必同一條路上擁擠。百川流入大海,同一鹹味,路途雖殊,佛教空間將會更廣大!對於普建八宗叢林,我們有下列意見供給教界大德參考:

1.淨土宗的叢林:我們希望妙蓮長老,就埔里的道場擴大規模,或煮雲法師台中清涼山的弟子,發心啟建,使精進佛七不致中斷。

2.律宗的叢林:我們希望懺雲法師,就現有的蓮因寺,擴建為律宗叢林,其他如廣化法師、白聖法師講戒傳戒多年,其弟子慧律、淨心等,可以繼其師志,中興南山,當能獲得教界讚美也。

3.密宗的叢林:現在台灣密宗喇嘛,很多在台弘法,若能集中力量,建一有規模的叢林,或田壁雙喇嘛就其台中密藏院,擴大為密宗叢林。

4.天台宗的叢林:在台灣夠資格興建天台宗叢林的,首推斌宗長老的弟子印心法師,新竹的法源寺,台北縣的道場,都可擴大為叢林。

5.華嚴宗的叢林:台北華嚴蓮社是台灣弘揚華嚴有名的道場,其華嚴大德南亭長老的傳人成一法師,可變賣濟南路黃金土地及房舍,應有數億元,至桃園僑愛講堂附近,一山明水秀之地,建華嚴叢林。

6.三論宗的叢林:目前三論宗的泰斗當推印順長老。印老的高徒極多,若是能以福嚴精舍為基礎,建三論宗叢林,目前研究三論者極多,印老年高,可推演培法師主其事;或台中聖印法師素敬印老,若能以霧峰萬佛寺為基礎,樹立三論宗風,誠相宜也。

7.唯識宗的叢林:目前對唯識有研究當推常覺法師、幻生法師,若是由其任何一位發心,號召建唯識宗叢林,當能引起有志者共鳴。或由悟明法師、了中法師,正在創建玄奘技術學院之時,可將唯識宗叢林與技術學院合而為一,亦能事半功倍也。

8.禪宗的叢林:聖嚴法師多年來弘揚禪學,近又發展創建法鼓山,可以禪林模式興建。佛光山心平法師為禪門臨濟宗第四十九世,若佛光山擴大現有男眾大覺寺禪堂,女眾大慈庵禪堂,已具有叢林規模,不過開山時有言,佛光山繼太虛大師理想,八宗兼弘,如超越八宗之外,建立另一宗風叢林,亦盛事也。

此外,我們希望以文化為主的寺院發心擴大為佛教文化叢林,以教育為主的擴大為佛教教育叢林,以慈善為主的寺院擴大為慈善叢林,以義學為主的寺院擴大為義學叢林,以國際關係為主的擴大為國際關係叢林。

我們所以提出建立佛教叢林的主張,實因目前寺院宗派不明,大都不重視傳人,其順利延續,實可憂慮。若是各宗各派都有叢林本山,則其派下弟子雲集參學,培養宗門人才,使該宗法務不墮,則佛教法幢亦將不受動搖,則佛教前途必大有可為也。

三、普及佛教讀物

一個宗教團體,一種思想主義,要別人接受,甚至信仰,必須有適應各種根性的讀物。佛陀一再強調閱讀佛經,傳播佛法的功德,但遺憾的是「佛學」已成為艱深難懂的代名詞,已成為藏經樓上的古董。雖然也有人致力於佛法的弘揚,可是,因其不夠通俗,仍難普及社會,深入人心。

文字語言是表達思想主義的最佳武器,是宗教傳播教義最直接的方法。基督教把他們的《聖經》陳列在各大旅館的床頭,神道教把他們的「善書」放在市場或公共場所,主要目的就是讓廣大民眾接受他們的傳教。他們的方法很好,可惜他們的教義,前者不易為人接受,後者的內容曲調不高,假如佛教能有普及的讀物,能有這些普及佛法的方法,則佛教成為社會大眾生活中的幸福指南,必然讓佛法成為末世眾生的光明!

佛教中目前印行的佛書,最多的是《金剛經》、《彌陀經》,或是課誦本,和一些不是佛法的善書,真正能讓人讀後了解佛法的讀物,實在不易多見。尤其印刷業發達的當代,我們仍然把古老的木刻書拿出來一印再印,仍然把有句點沒有標點,只有全文沒有分段的經文影印又再影印,宋明時代印行佛經多採用流金印刷,現在一般書籍都是彩色版面,而佛教本應重視佛法的流通傳播,為什麼我們現在反不重視印刷的精美呢?

印刷精美以外,生動的文字更重要,當初鳩摩羅什大師譯經,非常重視通順暢達,甚至長行不足,補以重頌,總使你讀來朗朗上口,沒有文字障礙。多少歷代大師將經文改編為變文體裁,用來歌唱,如《八相成道變文》,《維摩詰變文》,為了度生的方便,如此苦心的普及佛教讀物,為什麼古人能,我們今人就不能呢?

基於這種原因,我們希望今後佛教界能從下列佛教讀物用力:

1.編印佛化家庭叢書:佛教的重點,不一定要定於寺院,每一信者的家庭,應該就是一所道場,在家庭,擁有一部佛化家庭叢書。舉凡家庭份子的需要,如修身篇、處事篇、職業篇、財務篇、倫理篇、素食篇、解疑篇、應用篇、儀禮篇、經論篇等,讓家庭每一份子人人都覺得家中擁有一部佛教百科全書,凡是他需要的佛法,在家庭叢書中,都能獲得實用。

2.編印佛陀聖僧叢書:宗教給人啟發信仰,除教理以外,主要就是教主和聖弟子的人格給人崇敬,所以教主佛陀傳記,菩薩、羅漢、聖僧的事蹟,能以流暢的文筆,亦事亦理的敘述,給學者有見賢思齊的想法,最能攝受各方面的信徒。甚至善男信女見聞的證道,士農工商學佛的心得,都應編印叢書,作為入門的基礎。

3.編印敦品勵志叢書:佛教給予人的,不止對來生的希望,尤其對現世人格道德的完成。社會上敦品勵志的書籍很多,但都沒有佛法的深入與圓融。比方說:發心篇、結緣篇、律己篇、利行篇、愛語篇、除習篇、達觀篇、嘉言篇等,此書能編印完成,則家庭的父母教導子女,學校的老師教導學生,機關的上司告誡部下,相交的朋友互勉互勵。如此實用的佛教,誰不接受?

4.編印禪淨概論叢書:佛法的經論,浩瀚無涯,但最為人普遍接受的莫過於禪與淨土,但此類書籍供人研究的多,供人實踐的少。比方,參禪究竟有多少法門,悟道的過程究竟怎麼樣?九住心的階第,七支禪的坐法,還有語錄的範例,禪僧的行誼等,都可分類編纂。《淨土十要》很好,《淨土全書》搜羅也廣,只是我們要求更精更簡,更能通達易行。

5.編印分齡分性叢書:例如男士的有工商篇、經營篇、應酬篇、正行篇等,女士的有治家篇、育兒篇、衣食篇、健康篇等;分齡的應有少年叢書、青年叢書、女青年叢書、婦女叢書、中年人叢書、無量壽叢書等。我們所以主張分齡和分性別編印叢書,主要原因我們認為今日三根普被的讀物太難了,不如分開來,各取所需,各讀己愛之書,比較給有心人容易契入。

6.編印文藝文學叢書:如果說到弘揚佛法的文學力量,當推文藝創作。有的人筆力如萬鈞之重,有的人筆如千軍萬馬,文藝作品最能膾炙人口,最能深入人心。佛教應該鼓勵文字界人士以佛經內容編寫各種文藝作品,以便彙集成篇,如:小說篇、散文篇、寓言篇、詩歌篇、譬喻篇、戲劇篇等,因為佛法文學化,佛法才更容易宣揚。

現在,普及佛教文化,光靠文字叢書已經有嫌不足之感,我們更能重視所謂視聽的效果,各種錄音錄影,能把各種佛學講座、梵唄音樂、電視電影、連環漫畫等,納入有計畫的推行之中,佛教讀物果能如此普及,佛教還掛念沒有前途嗎?

四、增強資訊運用

過去我們把佛法關在山門裡,把佛經放在藏經樓上,眾生未能得益,實在可惜!何以致此?佛教不重視資訊傳播之故也!而佛陀並不如此,佛陀是一位最重視資訊傳播的大聖者。

佛陀說法,一說到國土,此界他方,十方無量世界,如果佛陀資訊不夠,何能跟十方世界來往?何能暢說東方琉璃世界、西方彌陀淨土?佛陀說法,一說到眾生,天上人間,五趣六道,設若佛陀沒有他的資訊,何能縱論法界眾生?何能解脫眾生苦惱?在佛經裡,佛陀經常提到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虛空藏菩薩、電神、雷神、風神、雨神,其實那都是佛陀的神通無礙,資訊運用。

佛陀上升忉利天探母,目犍連到東方佛國試探佛陀說法的音量,佛陀告訴弟子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甚至暢論華藏世界裡種種情形。佛陀的神通就是資訊,佛陀的心力就是資訊。甚至佛陀托缽乞食、行腳雲遊,都是將資訊落實於生活之中。佛陀對社會的了解,對人心的了解,都有他自己的資訊管道,故佛教未來不能不重視資訊!

假如今日全世界各國都有數份佛教日報,全世界各國都有一兩家電視台,則佛教活躍於群眾生活中,群眾需要接受資訊,他就需要接受佛教!

佛教在現代如不重視資訊的價值,仍然關閉在深山叢林裡,形成個人自我的圈圈,坐井觀天,自我陶醉,不能和世界脈搏同時跳動,不能和大眾人心同時共鳴,怎麼能弘揚佛法?怎麼能普度眾生?怎麼能解除眾生的憂悲苦惱?怎麼能貢獻於國家社會?現在寺院裡裝設電話,用電話聯絡法務多麼方便;現在道場裡安置傳真、電腦,大家的心意交流多麼迅速!所以為了佛教的前途,我們呼籲佛教界重視資訊的運用,我們建議佛教界成立下列有關資訊的機構:

1.佛教通訊社:現在世界上有很多大型的通訊社,把各種資訊供應世界各地,讓社會大眾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佛教亦應有一個傳播善行善事的通訊社,把佛教每天的活動,每天的大事,對政經的看法,對輿論的督促,甚至對一切生權(超過人權)的維護,對有關和平的倡導,讓佛教能在天涯若比鄰的現代社會,扮演一個和大眾同在的角色!

2.佛教資料社:佛教需要各種資料社,因為佛學太過博大精深,光是要在萬千卷的大藏經中,找尋一份自己需要的資料,談何容易?現在社會上每一個機關,每一家報紙,他們都不惜一切的建立資料檔案,臨時需要,一查便知。現在有人研究佛學,要歷史上的資料;弘法講經,要講說的根據資料;想探知世界各地的佛教,要國際間人事資料;想明白各種學說,各種考據,要研究考據的資料。總之,有了資料社,可以用收費的方法,維持資料社,給予大家的方便。

3.電腦詢問中心:目前這個時代可以稱為電腦資訊的時代,現在一切學術、經濟、教育、政事都已由電腦控制。人所需要的一切,都可求助電腦。現在,電腦裡有人事資料,有數據檔案,有統計圖表,有電腦藏經。可是電腦的發達,目前仍是政府機關,各級團體所用,一般民間大眾仍無法人人擁有,假如佛教界先能注意及此,成立電腦詢問中心,各種徵信、各種資料,都可向電腦中心查知,佛教造福大眾,大眾自然成為信徒。

4.開設電台電視台:弘法最容易獲得的效果,當推電台或電視台,一場講經,三、五百人聽講,就算不錯,但電台廣播,數十萬人聽;電視台弘法,可數百人觀看,所以世界其他國家,基督教、天主教,都有自設的電台和電視台。目前台灣佛教,在各電台電視台所播出的節目,不是有很大的效果嗎?假如佛教界能自設電台、電視台,可以在二六時中,不斷的出和雅音,法音宣流,佛法每日在每個人家出現,佛法必能發揚廣大!

5.資訊人的聯誼會:我們假定將佛教報刊雜誌的主持者,定為資訊人,則目前的資訊人彼此間都沒有聯誼來往,所以由佛教報刊所報導的資訊都掛一漏萬,或門戶偏頗。設若佛教各資訊人互相合作,成立資訊聯誼會,彼此互相交換資訊,讓佛教徒只要訂一份雜誌,就能了解全佛教的動態。

6.道場相互觀摩會:佛教道場即使宗派不同,但仍如一體之五官,一家之兄弟姐妹。佛教大眾不是冤家仇敵,不必同行相輕,同中雖有異,但異中仍可求同。所以我們主張各寺院可組織相互觀摩會,讓寺眾和信徒,經常互訪、互談、互相交換心得,互相交換資訊。佛教道場必因彼此相互了解,相互增加情誼,人我之間必因資訊的溝通交流,消除誤會隔閡,則佛教必然呈現出一片祥和之氣,何憂佛教沒有前途!

佛教的前途在哪裡?

我們的主張是:

一、重新結集三藏。

二、普建八宗叢林。

三、普及佛教讀物。

四、增加資訊應用。

佛教界若能有此共識,則佛教前途必光大無疑!

(〈佛教的前途在哪裡〉共四講,係一九九○年三月廿一日,大師於高雄佛光山寺所發表之主題講說。)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