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190 佛教的前途在哪裡(第一講)
一、融和尊重
佛教講究行解並重、福慧雙修、動靜一如、悲智雙運的融和德行。但因在弘傳時有地域、風俗、民情、時間等的不同,還有個人修持的法門不一,致有所謂南傳北傳、顯教密教、禪宗淨土等宗派之別,但大家所信奉的佛陀卻只是一個。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將信仰自我設限,而使佛教的僧團分裂。
說到融和尊重,中國佛教不愧為大乘教區,在許多方面可以看到。如:南傳的比丘到大乘的國度來,大乘的佛教界對他們都非常禮遇。反之,大乘佛教的比丘到南傳的國度,所受的待遇卻如一般信徒。以聖印法師為例,他在中國佛教界是相當受尊敬的大德,最近在泰國受小乘比丘之法,大乘的中國佛教界並不介意,反而是南傳比丘來受中國大乘教法,他們不僅不肯認定,而且必定會非常計較。再論密教的活佛、仁波切對顯教的態度也是一樣,他們認為顯教僧信受密教的灌頂為理所當然,但密教的喇嘛皈依顯教則不應該。佛教發展至今,成為世界性的宗教,已不容許各宗各派自高自大,應該融和尊重,才能更成其大。
我們為使佛教不要分歧,故要提倡佛教的融和尊重,即南北傳的佛教要互相融和、互相尊重,顯與密的佛教要互相融和、互相尊重,僧信間的佛教要互相融和、互相尊重,男女眾的佛教要互相融和、互相尊重,傳統與現代的佛教要互相融和、互相尊重。在同一教主佛陀,同一三法印和四聖諦的教理,同一三皈依儀制之下,不應互相排斥、互較嫡庶,應該互相融和、互相尊重。
融和的方法,必須要彼此尊重;不互相尊重,則彼此無法融和。佛門講究不輕後學,年僅八歲的妙慧童女,大智文殊向他頂禮,世人不讚妙慧而美其文殊之德行;趙州八十高齡,到處雲遊行腳,向年輕的禪者問道,世人不誇青年僧伽的成就,反而尊重趙州謙虛。所以有志不在年高,三人行必有我師,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成佛。故在佛教今後融和時,必須彼此尊重各自的制度、各自的習慣、各自修行的方法。現在社會上的企業家,非常注重國際合作,到處都有跨國公司的設立;教育界的留學生交換、教授交換;學術界的出版品交換、知識交換;其他各行各業,所有的文化交流,都奠定了天下一家的型態。
佛光山萬人禪淨密獻燈祈福法會,結合海峽兩岸漢傳、藏傳、南傳的佛教梵唄演唱。
故此,佛教若不迎頭趕上時代潮流,彼此融和尊重,是不會有前途的。君不見《彌陀經》裡的淨土眾生,每天清晨都「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這不是互相融合尊重嗎?
二、團結包容
團結!團結!千百年來大家都高喊團結,但團結不是說要你來跟我團結,要你在我的領導之下,不能有異言異行,我才允許你跟我團結。這不叫團結,這是要人投降,要人作俘虜;這是占領,不是團結。
團結是相互的、平等的、包容的,是容許相異的共同存在。在同中容許有異,在異中容許有同,彼此尊重,相依共存,這才叫做團結!不能認為同行是冤家,不能認為同行應相輕,不為討便宜而侵犯別人,不為逞己快而諷刺別人,不為忌彼好而打擊別人,更不會為獲私欲而傷害別人。泰山因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因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
團結不但是包容,更要分工,眼耳鼻舌雖同在一體,但必須分工合作,才能成為健全之體。手指有長短,但各司其用,如果少了一根手指,就會覺得不方便。因此,佛教各宗各派、各大各小、各南各北、各顯各密,可以各傳其教,各為所為,不管再多的個體,但可集合在一起,精誠團結,彼此包容,共為佛教興隆而攜手合作!
說到團結,這不是口號,要確實的實踐;說到合作,不是虛應故事,要真正的寬大包容。所謂你我彼此要團結包容、大小上下要團結包容,連橫合縱要團結包容,權能異見要團結包容,僧信男女要團結包容,寺院教會要團結包容,教育文化要團結包容。身為佛陀弟子,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們心中,我們心中還有什麼人事物不能包容?不能團結呢?
三、互讚互助
普賢菩薩的行願品中,「讚歎功德」是學道行門之一,釋迦牟尼佛與彌勒菩薩同時修行,但佛陀能提早成就佛道是因多修讚歎法門,故寺院中朝暮課誦時都在唱讚頌偈。一個對真善美不懂得讚歎的人,不隨喜說好話的人,是不會領導人,不會和人相處的。學佛,要不時的給人愛語和布施,適當的讚美是度眾最好的方法。今日佛教界到處毀謗,到處是非,信徒幫助自己的師父批評他寺的長老,青年學者輕視年老者頑固鄉愿。在黨同伐異的情形下,這個不好,那個不是,造成佛教界一片烏煙瘴氣,哪裡有青天?哪裡有好人呢?
在佛教界,你有學問,他說你只有學問,沒有口才;你有口才,他說你只有口才,沒有修行;你有修行,他說你只有修行,沒有慈悲;你有慈悲,他說你只有慈悲,不會辦事;你會辦事,他說你只會辦事,不會英文;你會英文,他說你只會英文,沒有佛法……到處摧殘,到處打擊,難道這就是佛教所提倡的愛語布施?這就是佛教所提倡的口頭功德?
目前的社會,尤其佛教界,亟需要有一次提倡「說好話」的運動!讓「欲得佛法興,除非僧讚僧」的聖言,真正能實踐在僧信之間!
互讚不夠,還應該互助,四攝法中的利行,就是現在人的服務精神。能服務助人必屬富有,自己富有必願助人,不肯助人必然心性貧窮,無力助人之故也。
「一佛出世,千佛護持」,是互讚互助最好的明證,我們呼籲大家都該建立互讚互榮的觀念,我以一句話讚你,我以一舉手助你,常作「不請之友」。中國幾千年來那種老死不相往來,那種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的思想,早就不應存在了,我們現在要的是和諧服務的社會,和樂清淨的僧團。
四、樂觀進取
佛門講究莊嚴、肅穆,但非槁木死灰,或悲觀冷淡,諸佛菩薩的慈祥姿態,是由內在的法喜禪悅引伸出來的,故身為佛教徒要將樂觀歡喜的性格常駐心頭,要將積極進取的精神,注入生活。佛教現在為人所垢病的,是太過冷淡,是太無表情,所以一個喜悅性格的養成非常重要。我們不僅在求己樂,而是要把歡喜快樂布滿人間!
彌勒菩薩的歡笑,是多麼可愛的姿態;觀音菩薩的慈祥,是多麼可敬的丰采。現在舉世大眾,不喜歡悲慘世界,不喜歡冷酷無情。哪裡能洋溢著莊嚴與歡樂,哪裡就擁有最多的眾生。
樂觀不是消極的享受,是積極進取的利人。「犧牲享受,享受犧牲」,這是現代人的精神;「歡喜地菩薩」、「禪悅藏菩薩」,也都秉持著樂觀進取的精神,服務眾生。富樓那到輸盧那國去弘法,甘願把生命布施眾生;玄奘大師到印度求法,「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這就是以樂觀進取的精神,為教為人!
所以,我們要將大乘樂觀進取的精神普皆回向,要讓眾生歡喜,先從我們有喜悅的心性和微笑容貌做起。
目前的佛教,如能融和尊重,團結包容、互讚互助、樂觀進取,必定能樹立佛教的新形象,佛教前途必定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