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070 佛教與自然生態(下)
三、山河大地皆為佛體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這個包含空間與時間、蘊含三世與十方、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的無窮無際之宇宙,我們對它的了解有多少?
二千多年前,佛陀即說萬物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後來科學家也證實,空氣(風)、水、火、土是宇宙組成的要素,而且這四種要素均具有輕與重、冷與熱、乾與濕、軟與硬、靜與動等相反的特性,由於這些特性組合比例的不同,便產生不同的變化,而形成宇宙的森羅萬象,也為萬物帶來生命。
無論是大宇宙的地水火風或生命體的地水火風,這四大都是相依相聚,每一大皆含有其他三大,如山岳等堅物之中,地大較為增長;河海等濕物當中,水大較增長,另外未顯的三大仍潛伏其中,靜待因緣條件成熟便顯現其作用。例如:流動的水在溫度冷到攝氏零度以下時,就會凝結成固體的冰;當溫度加熱到攝氏一百度以上時,又會蒸發成氣體。
另外,我們的地球有生命,更具活動力。節奏的海潮,規律地沖刷著大陸和島嶼,使海濱和海岸線改觀;陽光的照射,使海水蒸發成水氣,水氣又凝聚成水,不停的在天空和海洋之間循環;雨水落下,匯成河川,所向之處,堅實的岩石也難以阻擋;熔岩在地底深處流動,從地殼薄弱處冒出地面,形成火山;無形的風也會改變大地,地球旋轉生風,吹起砂礫,像無數鑿刀把那些似乎永遠不變的岩石,雕成各種形狀。可以說,由於有四大元素的存在和運作,才顯出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奇妙偉大。
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
《幼學瓊林》一開始即說:「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常言「天能覆我,地能載我」,中國人也有天為父、地為母的觀念。依佛教的觀點,孕育一切生命的天地,如同佛的真如法身遍滿虛空,具有無量功德,無限妙用。以下分別說明涵蓋四大元素的山河大地、日月風雷之結構、作用,以及它們如何展現法身的體、相、用。
(一)山河大地展現的佛體
1.霹靂創始
根據科學家的說法,宇宙形成於一百五十億年前的大霹靂(BigBang)。那時像壓力鍋爆炸一樣,能量向四面八方擴散,產生許多粒子,這些粒子經過長期撞擊、排斥和相互吸引,終於形成一團包含原子、質子、電子的物質。此即印證佛陀所言,宇宙萬物乃至有情生命都在成、住、壞、空,生滅變異中循環不已。
大霹靂之後約十億年,一顆恆星──太陽在銀河系裡誕生,原本圍繞太陽的雲氣逐漸縮小成小塊的物質,就是行星,地球是其中的一個。剛開始時,地球只是星塵和隕石聚集的物質,後來由於火山爆發,噴出大量的熔漿、煙灰和氣體,這些氣體除了水蒸汽,大部分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與氯,尚無生命所需的氧氣。
那時地表溫度約是攝氏八十五度至一一○度,等到大氣冷卻之後,水蒸汽形成雲,降下雨,如此蒸發、降雨的循環,經過了幾億年,雨堆積成河川、湖泊與海洋。地表的岩石也是因氣溫變化、風吹雨淋,不斷的侵蝕、風化,才變成能種植的土壤。
有關世界的形成,在《起世經》中記載,因為眾生業緣的風颳起,在虛空中形成盤狀的大氣層,稱為「風輪」。接著在大氣層上空中心,由風所集,逐漸成雲,凝聚成雨,下降形成水層;此水由於業力的緣故,不往外溢,周圍並有風輪為牆,維持住水層,稱為「水輪」。由於眾生的業風,水輪之內逐漸形成硬石,稱為「金輪」;金輪的表面是山、海洋、大洲等,即所謂的大地。須彌山是大地的中心,周圍有九山、八海環繞,其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毗提訶的東勝神洲、拘羅洲的北拘羅洲、閻浮提的南贍部洲、瞿陀尼的西牛賀洲。閻浮提就是我們生長的地球。此一小世界被稱為「須彌世界」,相當於一個太陽系。虛空中還有三千大千世界、無量恆河沙世界。
佛陀從業力緣起、心識變現,來說明宇宙的形成,認為山河大地都是法身呈現出來的自然生命;雖然角度和科學家稍有差異,但其見解卻是一樣精闢且具科學性。
地球有百分之七十點八的面積為海洋,平均深度為三點七公里,如再加上內海、湖泊、冰河等,水的面積更高達地球面積的百分之七十四點三五。而且,形成生命的細胞是誕生於海洋,水可說是生命的來源,人體也是百分之七十由水構成的哦!
生命不能沒有水,但是海洋裡全是不能飲用的鹹水。所幸太陽的能量能將海水蒸發,變成雨水降至大地,有的滲入土裡,有的流入湖泊溪河,最後又返回海洋。藉由這種陸地、大氣和海洋間水的交遞轉換的「水文循環」(Hydrologiccycle),海洋的鹹水才能變成淡水,才能滋潤生命,為萬物所使用。同樣的,陸地上的生物,尤其植物,在水的循環過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藉著森林的樹根吸收水分,穩住土壤,溪河不致氾濫而正常流入大海,乾旱時也能維持濕度,調節氣候。
水無所不在,在地球各個角落循環,並以不同面貌存在著。被全球公認為「可永續性生態學」研究泰斗的大衛‧鈴木博士,於一九三六年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是日裔加拿大人。他在《神聖的平衡》這本書裡,曾以水分子阿奎的遊歷故事,來說明所有水分子的運行。假如阿奎(Aqua,水的拉丁文讀音)是夏威夷火山爆發噴出的水分子,它在空中載浮載沉。後來隨著雲氣飄至北美大陸的海岸,進入內陸,碰到高高隆起的洛磯山脈,帶著阿奎的雲氣開始冷凝、液化,變成雨落到地面,滲入土裡。
不久,阿奎被一棵樹的根部吸進去,毛細管作用讓阿奎爬上樹幹,到達樹枝,又跑進松果內的一顆種子裡。這時一隻小鳥飛來啄食松果,吞食了那粒種子,然後往南遷移飛至中美洲熱帶雨林,不久,被蚊子咬了一口,阿奎便進入蚊子的身體。這隻蚊子在小溪上低飛,被一條眼尖的魚吞噬,阿奎又跑進這條魚的肌肉組織。爾後,雨林原住民前來捕魚,抓走了含有阿奎的魚,阿奎成了餐桌上的美食,落入人類的肚子裡。
這就是阿奎無窮無盡、變化多端的歷程;所有的水分子即是如此的在天上、海洋、江河湖泊、陸地上以及生物體內逗留和循環。
水分子雖然簡單,只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但卻具有奇異的特性。除了具備固體、液體、氣體三態之外,一般而言,物質由液體變成固體,會密度提高,重量增加,但是水在平常溫度時是液態,其比重在攝氏四度時最重,因此冰能浮於水,即使外面天寒地凍,海面湖面結成厚厚的冰,底下的溫度一定保持在攝氏四度,如此冰下的眾多生物才得以維持生命。
而且水能吸收、儲存和放射熱能。夏天時,海洋、江河儲存大量的熱能,到了冬天釋放出來,調節地表的溫度。洋流也會在熱帶地區吸收大量熱能,運送到寒帶地區,使當地的空氣變溫暖。水還具有超強的溶解能力,能分解生物體內的細胞分子並運送養分,也可以溶解岩石,及分解土壤中的養分和物質,將它們帶入地底。
既是生命的泉源,水不只有著變化多樣的面貌,它更有生命力與情感!日本IHM綜合研究所所長江本勝博士,十多年來,以波動測定法進行水的研究,後來又從水結晶照片中發現許多水的訊息。在他二○○二年十月出版的《生命的答案,水知道》這本書裡提到,較之於自來水,天然水展現的結晶都異常美麗,而且水會聽音樂,書中寫道:
「聽到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的水,呈現的結晶正如明朗爽快的曲調般美麗而整齊。遇上對美充滿深刻祈望的莫札特〈四十號交響曲〉,結晶體也竭盡全力的呈現華麗的美感。……相對的,讓水聽充滿憤怒及反抗語言的重金屬音樂,結晶呈現的全都是凌亂毀損的形狀。」
水能懂得人的心念,也會閱讀文字:
「看到『謝謝』的水,呈現的是清楚而美麗的六角型結晶;看到『混蛋』的水,呈現的結晶則和聽到重金屬樂時一樣,是細碎零散的結晶。」
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水也喜歡聽好話,也能感受人的心念之善惡。佛教度眾的四攝法門,其中一項「愛語」攝,即是依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而給予讚歎、肯定。對於如佛之法身無所不在,和我們息息相關的水,我們能不心存感激,善待、珍惜它們嗎?
地球是活的,幾十億年來,它無時無刻不在變動著。早期的地球除了水,就是赤裸裸的巨大岩石,經過風、水、冰長期的侵蝕,有的形成獨特的山岳,有的磨蝕成平原,有的切割成峽谷。即使是巍峨高聳的山脈,也會由於自然因素的侵襲、分解、脫落而慢慢化成碎片,堆積沉澱,如同人類的生老病死一樣,等另一個造山運動繼續再產生新的山脈;無論是山脈、丘陵、高原,都是如此的形成、潰散,再潰散、形成的循環流轉。
二○○二年十一月分的《聯合報》就曾報導,義大利西西里島附近有一座沉沒一七○年的火山島,由於頻繁激烈的地震活動,可能會在不久重新浮出海面。已有統領西西里島的波旁王朝、義大利、英國、西班牙四個國家,宣稱擁有該島主權,甚至義大利已派潛水員到海中的火山頂插上國旗,希望在它一浮出水面,立刻宣稱其為義大利領土。
常言「青山不老,綠水長存」,事實上,如《八大人覺經》一開始即言「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萬事萬物沒有恆久不變的,緣生則聚,緣滅則散,堅硬如山石,也須歷經成住壞空的生滅過程。
岩石經過漫長風化形成土壤,土壤裡的成分又不斷混合、製造,才構成今日能創造生命的大地。如果將一撮土壤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發現土裡竟是一個熱鬧的大千世界,有機物、無機物、動物、植物、礦物,各種液體、氣體、軟的、硬的物質,都在土裡忙碌的活動著。
世界知名的當代生物學家威爾森(EdwardO.Wilson)在《大自然的獵人》書中寫道:
「一公克的尋常土壤,只不過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起的份量,裡頭便棲息了一百億個細菌。牠們代表了成千個物種,而且幾乎全不為科學界所知。……」
「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若非從顯微鏡觀之,誰又能相信?這些微生物肥沃了土壤,讓大地成為人類賴以為生的母親。
2.孕育萬物
占有地球百分之七十點八面積的海洋,一直是人類生活和活動的泉源。翻開地球,我們會發現許多最古老、人口最多和重要的工商業城市,不是在海岸線上,就是離海岸線不遠。在氣候上,沿岸地區冬天溫和、夏天涼爽,空氣較清新流暢,適合定居;沿海地區降雨機率大,也有利農耕,漁業的發展更不用說,其他像食鹽提煉、藻類栽培、珊瑚珍珠採收、商業運輸、觀光事業等,都是海洋對人類顯而易見的貢獻。
水和空氣(風)一樣,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要素。我們每天必須吸收一定量的水分,來補充流汗、排尿、排便,甚至吐氣所流失的水,以維持體內的平衡。還有人類的衣食、物質、能源所需,無一不耗用大量的水,除了煮飯、煮菜、洗澡、洗衣服、洗車等日常生活所用,種植稻米蔬果需要水的灌溉;電器用電,須水力發電;紙類、陶瓷、金屬之製作皆須耗費大量的水,而工業用水更是龐大。可以說所有生物裡,最會利用水,也最需索無度的就是人類!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出版的Source統計,全世界的水百分之九十七點五為鹹水,剩下的百分之二點五為淡水。這些淡水大部分存於冰山、冰帽,或為地下水、湖泊河道的水,全世界的水中只有百分之零點零零零七是立即可用的。
雖然藉著奇妙的水循環,不可飲用的海水蒸發至天上,能降下甘霖,但是由於人類對自然生態缺乏正確的認識,不知珍惜自然資源,砍伐樹林,導致水源流失。而工業用廢水、排泄物排入河流,滲入土裡;溪河湖泊被傾倒廢棄物、水泥等,都造成水質惡化、水源汙染等問題,嚴重威脅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原本平衡的自然生態也瀕臨破壞瓦解。
在《勝鬘寶窟》裡記載大地有三義:「一、牢固難傾;二、生長萬物;三、能擔負山河。」如前所言,大地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能孕育生命,是眾生之母,我們的食物大都直接或間接來自於土壤。不過,二十世紀五○年代以後,現代化、機械式的農耕,引水灌溉、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破壞土地原有的益菌和微生物的生長,雖然生產量增加,但是使得土質惡化、有機物質減少、土壤變薄流失,都是得不償失、難以彌補的後果,無怪乎世界會成、住、壞、空!
現代農耕方法如此嚴重侵蝕大地,諾貝爾獎得主肯達爾與人口生物學者大衛‧皮曼岱爾即痛心地說:
「現代土壤流失的速度是形成速度的十六到三百倍。過去四十年裡,土壤流失已讓全球農夫廢耕了四億三千萬公頃農地,約占全球現今農地的三分之一。」
勃納‧坎貝爾博士也說:
「陸地生態系每年製造一千億噸有機物質,人類直接使用、分配或摧毀掉的有機物質便占了百分之四十。換言之,地球生態是靠千萬物種聯繫,人類卻使這些物種無立足生存之地。」
如何讓大地恢復原有的生產力和健康,是地球上每一個人的責任。已開發國家的人民已有所警覺,開始對有機栽培和無農藥產品感興趣。台灣的洪百里生物科技公司基於對土地的關懷,近年來也致力研發微生物分解有機廢物的技術,藉由「有機廢棄物再生設備」,不只能減少垃圾量,微生物分解廚餘後,還可作為土地的有機肥料。
佛教非常了解自然生態的重要,佛陀常常教誨弟子不得任意砍伐樹木,做好水土保持。在《護命放生軌儀法》裡提到:「觀蟲濾水,是出家之要儀。」佛陀以其般若智慧知道水裡含有無數微生物,因此告誡弟子喝水時須先用濾水袋過濾,以免殺害蟲蟻。還有睒子菩薩「蹈地常恐地痛」,也是對大地的珍惜。
在佛教中,最有名的自然生態保育專家,當屬阿彌陀佛,他在因地修菩薩行時,以其清淨識攝取二一○億諸佛國土清淨之行,發下四十八大願,歷經久遠時日,建造完成今日的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建設是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八功德水,房屋、樹木、花草、公共設施都非常美好。淨土中只有公益沒有公害,只有美好沒有髒亂,更沒有黑煙廢氣、喧囂噪音、汙染;說到氣候是清爽宜人,說到水則是含有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患、養根等八種特質的八功德水。其他像藥師佛的琉璃淨土、彌勒佛的兜率淨土等,也都是理想中的自然世界。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與教育部、行政院環保署、農委會、台灣省林務局、中國時報、財團法人壽山文化基金會、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種兩百萬棵樹救大高雄水源及廢紙回收」運動。以種兩百萬棵樹,直接救水源;而廢紙回收可以減少砍樹量,是救大樹,又間接救水源。救水源看似小事,實則影響深遠!
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山河大地如廣大無私之佛體,承載孕育一切眾生,聰明絕頂又主掌當今地球生殺大權的人類,實在應有一番徹底的省思和改變!誠如坎貝爾在《人類生態學》一書裡寫道:
「我們與地球、海洋、空氣、四季、動物與花果共同織成一個網路。在這個網路裡,牽一髮動全身,每一個因素都對另一個因素有所影響。我們是地球這個『大整體』的一部分,如果人類想要存活,便要懂得尊敬、保護、熱愛地球的多樣性表現。」
3.豐富文化
大自然裡的山河大地孕育我們生命,提供我們生存的物質來源,在精神文明上,它們更具有清淨、光明、智慧等無量功德。
早期的人類社會,有自然崇拜的習俗,藉著天、地、山、水等自然神祇的膜拜,作為精神寄託和心理祈求。《山海經》裡記載著數百多座山的不同形式之祭祀。中國的皇帝也以祭祀名山大川來祝禱國泰民安,尤其「封禪」更是國家重要大典,封,是帝王到泰山頂上祭天;禪,是到泰山腳下祭地。在希臘神話裡,也將地神蓋婭(Gaea)視為眾神之母,古詩人荷馬歌頌他為「大地之母,眾生之母,萬物最古老者。」
後來的學者、思想家,則進一步思索人與山河大地的關係,提出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等思想。如孔子認為自然山水具備君子美德,而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從遊山玩水之間,能薰陶到君子智仁的美德。曾經幫助劉秀復興漢室,立過功勞,卻不願為官的嚴子陵,范仲淹歌頌他:「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也是以山水來形容人的德行。
崇尚自然的莊子曾自豪:「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在他眼中,天地一切原本都是自然存在的,他把自己的生命融於宇宙中,與天地同生,與萬物共享。他認為人世間的苦難都是由於違反了自然,而「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才是最合乎自然的態度。
魏晉南北朝之後,自然山水開始成為人們審美、怡情的對象,尤其詩人、畫家、士人、官宦、僧侶、道士,常常在名山勝水間,一面欣賞山水,一面吟詩作畫,清談玄理,或參禪悟道,於是開創了中國山水文化,如謝靈運「杖策孤征,入澗水涉,登嶺山行,陵頂不息,窮泉不停」,終日徜徉山泉之間,寫下大量的山水詩。
曹操有名的四言詩〈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也是藉自然景物之描寫,展現他氣勢雄渾的精神世界。
還有,陶淵明「性本愛丘山」,縱情於大自然的山林田園,時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情。「一斗百篇逸興豪,到處山水皆故宅」的李白,更是浪跡天下,為名山好水寫下大量的詩作,如「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蘇東坡一生屢遭貶謫,但他熱愛山水,見到好山好水就禁不住歌詠,如看到長江的壯美,寫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西湖的秀麗,引發他寫下流傳千古的名詩:「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參修佛法之後,他更認為山河大地皆是佛的法身而寫下:「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裡描寫洞庭湖:「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藉著文學家的筆,煙波浩淼的洞庭湖更引人遐思了。
在山水畫方面,宋朝的山水畫家郭熙對山水有深入的觀察。他曾說:「山之體,石為骨,林木為衣,草為毛髮,水為血脈,雲煙為神采,嵐靄為氣象,寺觀村落橋梁為裝飾也。」此段話為風景畫裡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關係和處理,作了生動貼切的描寫。
宋代盛行在名山大川辦書院,則為山水增添新的文化氣息。其他像山水哲學、山水音樂、山水園林、山水地理,以及現代利用山水豐富的資源,作自然科學教育,也是山河大地賦予人類的精神文化功能。
山脈河川都是地球不斷演變而形成的自然景觀,由於地質、地理條件的不同,它們便各自呈現萬種風情,為世間提供絢麗多姿的面貌。例如以中國名山而言,一般人說,泰山天下雄、黃山天下奇、華山天下險、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等,便是形容這些山脈獨具的形象。
綿亙於中國西藏、印度、不丹、尼泊爾之間的喜馬拉雅山,最高處有八八五○公尺,是世界第一高峰,因其具聖潔、美麗和神祕的形象,西藏人稱它為「珠穆朗瑪」,即雪山女神之意。其他有名的山脈,如台灣最高峰玉山、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脈、北美洲的洛磯山脈等,也都各具風采。
水本來是透明無色的,但因地理環境及所含礦物質的不同,而產生豐富的色彩,如黃河含沙量大,成為獨特的黃色巨流。另外,金沙江的白浪、富春江的碧波,也是以水色不同而聞名。唐朝詩人王勃〈滕王閣序〉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形容天色、水色相互輝映的美景;「山在虛無縹緲間」,有著雲飄似山移的意境;「船上看山如走馬,倏忽過去數百群」,則是蘇東坡描寫泛舟觀景,群山游移的動態美。山水除了有形象、色彩、動靜的視覺之美,也有聽覺之美,如驚濤拍岸、瀑落深潭、溪流山澗、空谷回音等。
唐朝劉禹錫的〈陋室銘〉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人們徜徉山水,怡情悅性,也賦予山水更深一層的精神意義與文化內涵。
(二)佛教與山河大地
1.深山古寺
自古「天下名山僧占多」,凡是到佛教勝地朝拜或遊覽參觀者,無不被名山古剎那依山傍水、林木繁茂的旖旎風光所折服。這些優美宜人的景色大多非自然而成,是凝聚許多高僧大德的智慧,艱苦創立,辛勤墾植而建構的。
如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位於安徽省的「九華山」,是地藏菩薩成道教化眾生的道場。九華山峰巒奇麗,高出雲表,詩仙李白曾題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山光水色,獨特別緻。
位於山西五台縣東北部的「五台山」,相傳為文殊師利菩薩應化的道場。因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故稱五台,整個五台山寺院林立,殿堂樓閣不計其數。
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示現說法的道場,位於四川峨眉縣,岡巒疊起,氣勢如虹,蜿蜒一百八十餘公里。現有伏虎寺、報國寺、清音閣、仙鋒寺、金頂、光相寺等七十餘寺院,為僧肇、慧通、廣濟等法師所創建。
供奉觀世音菩薩,素有「海天佛國」之稱的普陀山,位於浙江定海縣東海中的舟山群島,四面環海,山中巖峰洞窟天然形成,海潮聲與山中寺院梵音交相和鳴,構成一幅海天佛國的奇境。
此外,開創天台宗的智顗大師,在位於浙江台州府佛霞嶺山脈的天台山峰修道二十多年,創建了國清寺等十二所道場。寺院周圍環境清幽,前有千竿修竹,外有溪谷迴流,附近風景勝地很多,是一處層巒聳翠的深山叢林。位於江西省北部南嶺的廬山,風景幽雅,氣候溫和,處處奇峰峭壁,巉巖怪石,峽谷之間流泉飛瀑,是我國首屈一指的避暑勝地。東晉時代,開創淨土宗的慧遠大師在此結社念佛,創建東林寺。江南著名古剎之一的攝山棲霞寺在深山峻嶺之中,寺後山崖鑿有眾多佛龕、佛像,而稱千佛嶺,該寺是清末民初年間宗仰上人所重建。有謂「春有牛首,秋有棲霞」,此佛窟和雲崗、龍門、大足等佛窟相互輝映,增添中華大地的文化生命。
著名的五嶽是中國名山代表,它們和佛教也有諸多因緣:東嶽泰山除了雄偉壯觀,數千年來,因融入帝王封禪、詩畫意境、科學研究及宗教神話等,而形成泰山獨特的山水文化,也於一九八七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位於河南省的中嶽嵩山,因其地形聳峻險要,自周、秦、漢以來,一直是軍事重鎮和兵家必爭之地。此山亦為人文薈萃之地,有五十多處被列為文物保護地。座落於嵩山山脈東的少室峰,菩提達摩曾在此面壁九年修禪入定,傳法予慧可,創建禪宗祖庭,其中的少林寺,則是北魏印度高僧佛陀禪師得到孝文帝相助而建立的。
北嶽恆山位於山西省,其山勢磅礡,儀態非凡,最著名的是構築於峽谷懸壁之上的懸空寺,這座依巖作基,就崖起屋的寺院被稱為「天下巨觀」。位於黃河與渭河之濱的西嶽華山,《山海經》說它:「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華山曾經是道家天下,因此自然景觀中融有談玄說祕的奇險。
南嶽衡山位於湖南省,其山體由花崗岩構成,但植被茂密,兼具外柔內剛的氣質。佛教曾在此相當興盛,有所謂南嶽四絕「祝融峰之高、方廣寺之深、藏經樓之秀、水簾洞之奇」,除方廣寺,著名的寺院尚有福嚴寺、南台寺等。
此外,韓國的通度寺、海印寺、松廣寺,日本的比叡山、高野山等,也都是建在山邊水涯的寺院。
2.緣起性空
佛教主張宇宙是由無數個小「世界」所構成。根據《起世經‧閻浮洲品》描述:一千個世界集合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合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合為一個「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一佛的化境,約當為一個銀河系。在宇宙中存在著數不盡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經稱為「十方恆沙世界」、「十方微塵世界」,可見宇宙的浩瀚廣大。
每一個世界從成立到毀滅,其過程可分為成、住、壞、空四個時期,稱為「四劫」,四劫之中各有二十中劫,總合為八十中劫,稱為一大劫。從小劫、中劫到大劫,總稱阿僧祇劫。
「成劫」為器世間(山河、大地、草木等)與眾生世間(一切有情眾生)成立的時期。即由有情的業增上力,於空間生起微細的風,次第生成風輪、水輪、金輪,慢慢又形成山河、大地、生物。
「住劫」為器世間與眾生世間安穩、持續的時期。此一時期,每一中劫含括增劫和減劫;每逢減劫時,便有刀兵、疾疫、饑饉等三種災害產生;我們這個時代應屬於減劫吧!
「壞劫」時的世界經由火、水、風三災而毀壞。首先是有情生命的滅絕,稱為趣壞、有情壞;接下來,世界出現七個日輪,起大火災,把初禪天以下的器世間燒壞;次起水災,水淹至二禪天;最後是風災,壞滅三禪天,稱為界壞、外器壞。唯有四禪天不為三大災所壞,就是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經過八萬大劫,仍歸壞滅。
到了「空劫」,世界已壞滅,於欲、色二界之中,唯有色界的第四禪天尚存,其他則全入於長期的空虛中。
等到世界再成立,又是一個成、住、壞、空的大劫。宇宙就是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反覆生滅,輪迴流轉,每一週期大約要十二億八千萬年。
佛教認為自然界的林林總總,萬事萬物的生滅變化,總離不開物質與精神的「色、心」二法。從小至一麻一麥、一微塵一心念,大至山河大地、須彌法界,總不出色心的範圍。
自然界的山河大地,乃至所有人事物境的生起、還滅,均脫離不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普遍而必然的現象。《成佛之道》裡有幾句話最能說明無常的道理:
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國家治還亂,器界成復毀。
世間萬事萬物沒有永恆存在的實體。以時序來說,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四季遷流,輪迴不已;生物界有生、老、病、死的變化過程,若一息不還,即如同灰壤;國土世間危脆不實,逃不過成、住、壞、空的循環,如強烈的大地震,能將高樓林立的城市夷平,地殼震裂,甚至能吞噬山川河流,使桑田變滄海,滄海變桑田。
「諸法無我」更進一步說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不會自己生成,不是固定不變,也不是單一的獨立體,而是種種要素的集合體,依緣而剎那生滅,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常住不變的「我」。
因此,緣起性空是自然界的理則,自然界的一切物質,都是由一種或多種物質所構成的,它們都是相互關係條件的配合,例如:決定人類命運的自然力量有颶風、雷電、火山爆發、地震和冰川,但是也因為這些自然的力量,而使人類在其他方面增加許多的養分。閃電是最突出的例子,以美國為例,每年因雷擊喪生的人數平均約四百人,受傷一千人,財物損失約三千七百萬美元,因雷電而引起森林大火的損失,還不包括在內。可是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閃電,植物就不能生存。因為地球大氣中大約百分之八十是氮,氮是植物的主要食糧,每方哩地面的上空存有這種養分約二千二百噸。但是氣態的氮不能溶解於水,對於植物毫無用處,必須經過某種變化後,植物才能夠把它吸收。閃電能觸發這種氮元素的化學變化,使氣體狀態的氮,變為植物可吸收的氮。
雖然這只是大自然界中的一個例子,但也能充分說明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相依相待,相互因緣關係的生存。《增壹阿含經》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緣起性空的道理:「猶如鑽木取火,以前有對,然後火生,火亦不從木生,亦不離木。若復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緣合會,然後有火。」因此《大寶積經》云:「以眾緣故起,一切無堅實。諸法自性空,自性無有相。」
3.萬法唯心
真如自性是自然界的本體。佛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真如自性是萬有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本體。《首楞嚴義疏注經》寫道:
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也說:
言一法者,所謂一心也,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唯一真如。
外在的世界如果離開這一顆能知覺的心、能分辨的識,就無實在意義,更無實體存在。因為有心識才有世間,心識若無,也感受不到世間的存在。所以僧肇大師有感而發:「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凡人總是以見聞覺知來看大自然,但是更重要的,我們還有一個靈明不昧,能與大自然感應,甚至包容大自然的真如自性。
法相宗的唯識說,主張萬法皆由業感受報的主體阿賴耶識所變現。由於阿賴耶識含藏各種種子,遇緣起現行,現行又回薰種子,受薰的種子遇緣又起現行,如此周而復始。因此,宇宙萬象不過是阿賴耶識所變現。
而有情如來藏中的自性清淨心,才是萬法生起的根源,由於真心被雜染蒙蔽,成為阿賴耶識,而使眾生生生世世輪迴不已。佛教對宇宙的詮釋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說,每一個有情眾生,依著自己迷悟的深淺,而能顯現出不同的世界。
華嚴宗主張宇宙中的任何一法可成一切法,另一方面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個不算少,萬億不算多;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剎那非短暫,劫波非悠長;真的未必真,假的未必假;淨的未必淨,髒的未必髒……華嚴宗這種超越對待,圓融無礙,認為萬事萬物互為緣起而成一體的論說,即法界緣起;強調唯心所起的法界互為緣起。
《摩訶止觀》卷五說: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秖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境。
依天台宗所言,我們當下的每一念中,具足三千世間諸法,涵攝全體法界的森羅萬象。
以上各種宇宙緣起之說都離不開有情心識的造作,只要覺悟此心即是佛,則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都會和我們一起成佛,造就出清淨的佛國淨土。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從山河大地的形成、現象,以及承載養育一切眾生、對精神文化貢獻等各方面視之,它們無一不是無言說法,無一不在展現慈悲的佛體。
四、日月風雷皆為佛用
數千年來,人們一直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類位居世界之首。一五四三年,波蘭科學家哥白尼(Copernicus)在其著作《天體運行論》中,首度提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地球只是太陽系九個行星之一。到了一六一○年,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Calileo)從其自製的望遠鏡觀察星河,更證實哥白尼的學說。直至今日,我們更知宇宙中如太陽系的銀河系又有無數無量之多。
「天外有天」的遠觀,早在佛經中已有明確的記載,例如有佛教百科全書之稱的《經律異相》,就詳細的記載著無數天界的生活活動,不但可以印證現代天文學家的研究,更可以提供未來天文學探究的方向。經典裡記載著一段有趣的故事:釋迦牟尼佛講經時,出廣長舌相,聲音震動無量世界,傳送極遠。弟子當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不相信,懷疑佛陀的音聲不可能傳到那麼遙遠的地方。想要一探究竟,就用神通飛到十億佛土以外的佛國,在那麼遠的佛國裡,光明王佛正在說法。有一聽眾忽然從身上抓到一樣東西,驚叫道:「我身上怎麼會有一條小毛蟲?」
光明王佛說:「那不是小毛蟲,那是從娑婆世界來的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光明王佛於是對目犍連開示道:「諸佛的威德不是聲聞弟子可比擬的,也不是用神通能探測的。」從此以後,目犍連就非常相信虛空中確實有無量世界,也確實有無量諸佛。
而佛經中常說的虛空、法界、重重無盡、無量無邊,也正好印證今日天文學家所發現的:宇宙中充滿了無量無數的銀河系、太陽系、星雲團、天河、星球等。
我們生存於大氣之中,能正常呼吸時,往往不覺空氣(風)之存在,留意它是維繫我們生命的第一要素。對於雲雨雷電等天文氣象,也因習以為常而忽略其自然力量。本單元將探索日月風雷等自然現象的運作,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以及它們與佛教的關係。
(一)日月風雷奧妙的佛用
1.天空萬象
對地球而言,太陽是光與熱唯一的來源。太陽的直徑約一四○萬公里,是地球直徑的一○九倍,它是一顆白熱的氣體恆星,表面溫度約攝氏六千度,核心溫度更高達一五○○萬度。太陽不斷的燃燒,使得無數的氫原子碰撞、融合,轉換成氦原子而產生龐大、無以計數的能量;科學家估算,太陽大部分的能量,每分鐘所釋放的熱量,約是六十億乘十億再乘十億的卡洛里。
由於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非常遙遠,約有一億五千萬公里,太陽光到達地球的時間約須八分十八秒,而太陽輻射出的能量,地球大約只收到二十億分之一;不過,光是這少許的能量,就足以使地球溫暖,讓生命生長,並給予大氣動能,產生各種天氣現象。
太陽的行星,以其和太陽的距離依序如下:水星,它是太陽系中離太陽最近的一顆行星。金星,比地球略小一點,是月球之外,最亮、且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星球,它的地表平均溫度為攝氏四六○度,無法輻射出去的熱量,使得金星猶如炙熱的地獄。地球,是我們居住的星球,繞太陽一周須三六五天,約運行九億多公里。火星,其地表是暗紅色的塵土,遠看就像一顆「紅色星球」,這裡大氣稀薄,無法捕捉太陽熱能,因此地表平均溫度是攝氏零下五十三度。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比地球大一三○○倍,其大氣層裡都是阿摩尼亞等有毒的氣體。土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它最大的特徵是周圍有一圈由許多小星球組成的彩環。天王星和海王星像一對雙胞兄弟,有許多相同的特質,如氣溫低、大氣由甲烷所組成等。冥王星,是太陽系最外圍、最遠的行星,是一顆神祕、寒冷又寂寞的星球。除了這九大行星,尚有無數的小行星及環繞行星的衛星。
這些行星各以不同的速度及軌道繞著太陽運轉,它們本身不會發光,僅能反射太陽的光輝,也因此我們才能看見它們。九大行星中,唯有地球具備生命生存的條件。
太陽無私,普照大地,但因地球呈球狀,在它繞著地軸「自轉」時,永遠只有一半能享受陽光,這受陽的一半是白天,陰影的一半則是夜晚,而在由亮轉暗、再由暗轉亮的過程中,並非驟然黑白分明,劃分為二;由於有大氣層的反射或折射,在黑白之間,便有了變化多端、朦朧美麗的黎明和黃昏了。世界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人世間不也是黑白、好壞、美醜……都一半一半嗎?在一半一半之間也有所謂的「模糊地帶」,而且諸行無常,好的可能會變不好,壞的也可能轉好,世事沒有永恆不變的!
月亮,這顆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星球,曾經激發許多文人雅士的靈感,留下無數浪漫的神話和詩篇,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樹」都是流傳千古的中國神話。西方人則認為月亮以其柔美光輝沐浴大地,因而稱它為「夜之女王」。這些年來又有精神醫師研究,發現月亮的盈虧會影響人類的行為,如滿月會導致一些人心智狂亂,許多犯罪案子是在月圓時發生,新月時犯罪率最低。
撇開月亮引人的遐思,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日,太空人第一次登陸月球之後,我們知道月球只是一片荒涼的岩石、坑谷和火山口,它沒有水,沒有空氣,它柔和皎潔的光芒,完全是太陽光的反射。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它距離地球約三十八萬四千公里,在天文學上算是相當短的距離,它也比地球小,直徑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則只有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受著地球引力的影響,月球以每小時三六八○公里的速度繞著地球運轉。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直至目前仍無適當的解釋,不過,科學家曾有過三種假設,一是月球是由地球分離出來的;二是月球原為太陽系的某個星球,被地球「捕捉」而成為地球的衛星;三是月球和地球以相同的形式同時形成。從月球岩石標本的研究結果,科學家們較傾向於第一種假設。
地球表面覆蓋著厚厚的大氣層,在距離地表約十三至十四公里的地方,有分隔對流層和平流層的對流層頂;在約五十公里的地方,有分隔平流層和中氣層的平流層頂;在約八十公里的高空,則有分隔中氣層和熱氣層的中氣層頂。和我們生活有密切關係的氣象變化如雲湧雨降等,都是產生於大氣對流旺盛的對流層中。
在地平面上,氣壓的強度每平方公分約為一公斤,因此據估計,一個人全身上下承受的氣壓大約是二萬公斤左右。但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我們,並不覺得大氣壓力的存在,也不會被氣壓壓得喘不過氣來,那是因為人體已具備承受大氣壓的構造,而且四面八方都承受著氣壓,氣壓也因而保持平衡。
空氣藉著大氣壓力的驅動,它會在地球上流動形成風,當空氣冷卻或水氣增加時,會形成雲,降下雨,甚至發展成颱風、龍捲風等。當天空中,低層空氣持續幾天被上層濕暖空氣阻礙抑制時,則很容易形成雷暴,雷暴所釋放出來的能量,比廣島原子彈爆炸的能量多上好幾倍,其暴風雨往往帶來許多災害,閃電的超高熱能(可達到攝氏三萬度),更能炸裂地面,融化砂土。
大自然的力量浩瀚不可測,天空萬象也是瞬息變化中。《華盛頓郵報》於二○○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觀察,證實有兩個超大黑洞同時存在於一個銀河系裡。這兩個黑洞將在數億年後,合併為一個更大的超級黑洞,屆時定會產生強烈重力波,整個宇宙都會受到影響。
蘇東坡說:「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科學家所研究、發現的,無不在驗證佛教生滅聚散的緣起真理。
2.現實意義
宇宙自然現象的形成,影響生命的演化,對人類生活乃至其他生物的成長也有密切的關係。從早期中國畜牧時代、農業時代,人們就會觀察天文現象,作為作息、生產的指針。當時天文學的發展動機是「編制曆法以授民時,觀測天象以見吉凶」,也由於農業生產的需要,天文儀器便愈發精密進步。
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以「日」表示晝夜交替,後來他們發現農作物的枯萎繁茂、候鳥的南去北歸,和氣候的冷暖有緊密的關聯,這個週期大約有三六五天,於是以含有收穫之意的「年」字,來表示此一周期的時間單位;月亮從這一個滿月到下一個滿月,大約為二十九點五天,古人稱之為「月」。沒有精密的科學儀器,古人藉著觀測自然現象,竟能準確了解日月的運行,而這些時間單位也一直被延用至今。
中國傳統的曆法,不僅是民用曆書的編排,還包含了太陽、月亮、星斗位置的求算,以及日蝕、月蝕的預報等天文內容,這也是後來天文學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曆法既然是「以授民時」之用,能表徵季節冷暖變化的「節氣」就相當重要了!節氣是將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軌道畫分成二十四份,平均為十五天多。二十四節氣依其名稱含義,可分為四種:
(1)表徵四季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2)表徵冷暖程度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3)表徵雨水量多寡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4)與農事相關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此即是曆法配合生活和農事生產的一大特點。
在現代導航技術尚未發明前,也常是藉觀測天象來辨識方位。
《淮南子》裡說:「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斗極則寤矣。」宋朝朱彧在《萍洲可談》裡也寫道:「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可見以前的人就知道從觀察太陽、星球來判斷行船位置。
另外,月亮對於海水潮汐也有影響。當滿月和新月之後,那時太陽、地球、月亮三者呈一直線,由於引力的作用,潮水高漲活躍,而在上、下弦月,月亮的引力和太陽的拉力呈直角,兩種力量干擾,潮水則和緩遲滯。近年來,有氣象學家認為月亮的盈虧也會影響降雨量和暴風,甚至蘇聯科學家葉爾金(A.I.Yelkin)推測,當年百慕達三角洲飛機神祕消失事件,可能是月亮引起的潮汐,干擾海底磁場,而造成雷達發出錯誤訊息,才會釀成悲劇。不過,這些推論仍在研究中,尚未獲得確切的證實。
空氣是維繫生命的第一要素,從我們出生第一口呼吸到嚥下最後一口氣,無論醒著睡著,都缺少不了空氣;可以說人體大部分構造和機制,都是為了捕捉空氣而設計的。數十億年前,地球形成時,大氣唯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成分,後來藉著藻類、植物吸收陽光,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成醣分子,釋放出氧,大氣才逐漸轉化成今日含有豐富的氧,適合生命生存、演化、繁衍的環境。
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感受空氣的存在,除非大氣壓力產生變化,如在長隧道裡,火車快速通過時,隧道中的氣壓比外面高,容易造成耳鳴;高山上,由於空氣稀薄,氣壓較地面低,會覺得呼吸困難,食物也不易煮熟等等。當氣壓異於我們平常居住地的氣壓時,我們才會察覺其存在,並受到影響。
雷電雖然會造成災害,但是如前章所言,它能使大氣中的氮,轉化成植物可以吸收的氮,讓植物成為整個大地的生產者,雷電的作用對大自然仍是有貢獻的。
天地萬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山河大地、日月、雲雨、雷電、生物、無生物等等,都是其中的部分,在整體與部分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皆是各有所用又互為條件、相即相入的,此不就是華嚴宗裡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的「六相圓融」嗎?
3.互動共享
無私而慷慨的太陽,將它的熱能普遍傳送至大地,不分國界、種族,不擇貧富、貴賤,不論沙石草木、生物、無生物,太陽皆如佛之應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展現其溫暖妙用,讓每一生命成長,讓每一物適得其所的衍變。
太陽為大地萬物共享,月亮亦是亙古以來靜默地高掛天空,為黝暗的黑夜灑下皎潔的光輝。豈只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的〈把酒問月〉更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未識月球真面目,人們賦予美麗的遐想,已識月球真面目,它也依然不減清澄的光芒,為暗夜行人照明。
維繫生命的空氣,不只是地球萬物共享,它也和生物不斷的互動,更扮演「世界融和」的角色。空氣存在我們身體裡,我們和其他生物也都存在空氣中,是空氣的一部分。哈佛大學天文學家夏普理有一個著名的理論,他說我們每吸一口氣有百分之九十九是活性氧與氮,剩下的百分之一是氬,而氬是惰性氣體,我們吸進又呼出,它不會成為身體代謝的一部分,而是散溢出來與大氣混合,散布全球,因此每一個人都會吸入自己過去呼出或別人呼出的氬原子。他說:
「你的下一口呼吸,至少含有四十萬個聖雄甘地生前呼出的氬原子。不管耶穌在最後晚餐的談話,或者外交官在簽訂雅爾達密約時的談判,甚至古典詩人誦讀詩作時所吐出的氬原子,而今都散布在大氣中。大氣中還有古時戀人哀嘆祈求、滑鐵盧戰役廝殺吶喊時所吐出的氬原子……」
真的是「互通鼻息」!氬原子在古人、今人、人類、蟲魚鳥獸、花草樹木之間進進出出,融和了大氣,也聯繫了古今與萬物。
另外,東歐的多氯聯苯曾隨著大氣汙染到加拿大的食物;一九八六年蘇聯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爆炸後,大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飄散至大氣中,由烏克蘭向外移動,北歐半島的儀器測出大量的輻射,英國威爾斯的羊隻也受到汙染而禁止販售。
這些事件一再提醒我們,空氣無國界,它不是地區的資源,是全球共有共享的生命來源!
空氣讓生命存活,它也是輻射的防護罩。空氣裡的氧分子是由兩個氧原子組成,臭氧是由三個氧原子組成,它在大氣中的含量大約只有二百萬分之一,大部分的臭氧分布在離地面約三十萬公里的高處,薄薄一層的臭氧,能過濾致命的紫外線。紫外線會導致皮膚癌,會使生物的DNA分子產生化學變化而造成遺傳變異,過量照射還會讓動植物喪命。
但是,從一九八○年之後,臭氧逐年減少,逐漸變薄,科學家發現原來罪魁禍首是「氯」,氯會破壞臭氧的分子,而大氣中氯的主要來源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它們是電冰箱及噴霧劑中的常用物質;人造物質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可見一斑!
攸關地球生命的存亡,一九九七年一百多個國家代表在〈蒙特婁議定書〉簽署同意,限制氟氯碳化合物產品的製造、貿易和運輸。這些國家也同意,最晚至二○一五年,將全面禁止使用臭氧破壞物質,如殺蟲劑的碳氫化合物、甲基溴等。而且,燃燒化石燃料,大量雨林被破壞,也使得空氣中二氧化碳增加,把熱量輻射回地球表面,地表平均溫度因而提高,導致全球溫暖化,這也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另外,據二○○二年十一月及十二月的《牛頓雜誌》報導,太空太陽能發電時代將於二十一世紀中葉來臨。這種不受黑夜、陰雨天影響,於太空中進行太陽能發電,以微波形式將電力輸送到地球的發電法,以及正在研究發展,利用海洋「寒冷深層水」與「溫暖表層水」之間的溫差(熱能)來發電的發電法,都是擷取太陽、海洋的龐大能源,不使用石油、核能,不排放二氧化碳,而能解決能源匱乏與地球溫暖化問題的乾淨發電法。
僧肇大師的〈物不遷論〉裡說:「是以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成山假就於始簣,修途託至於初步,果以功業不可朽故也。」一筐筐的土能累積成一座山,一步步的路能到達遙遠的目的地,過去的事物,會成為現在事物的原因和條件(緣);無論修道或不朽功業皆是如此成就的。
地球從地、水、火、風四大缺乏、四大不調,到現在成為能生存、四大和諧的環境,更是經過幾十億年不斷的演化再演化,我們才能享有今日的成果。同樣的,今日人類漠視自然環境的重要,任意糟蹋摧殘,必也會成為未來的後果。自然萬象好比如來功德,其法身妙用,遍滿虛空,但是凡夫俗子如我們,卻如翳在眼,蒙蔽不明,不知珍惜和妥善運用。
(二)佛教與日月風雷
1.觀念印證
在科學不發達的上古時代,人們不知道來自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地水火風等各種變化究竟是從何而來,以為冥冥之中必有主宰的力量。於是世界各民族都發展出他們的真神信仰,如印度的梵我、中亞的阿拉、歐美的上帝等。
在中國古老的神話故事裡,認為天上本有九個太陽,經過「后羿射日」,最後只剩下一個太陽。但是當今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人類所在的銀河系裡有千億顆像太陽一樣的恆星,而宇宙裡又有千億個像銀河系那樣的星系,可見宇宙中不只有一個或九個太陽,甚至可以說「天有千日」。這在二千多年前,佛陀早已在《長阿含經》卷十八中印證:「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
關於宇宙自然界的問題,佛陀於不同時地作過說明,由於內容深廣,後世佛弟子從各種不同角度探討,使得佛教的宇宙論內容廣闊,學派林立。佛教對宇宙的說明是多方面的,從宇宙的系統形狀來說,有世間論;從成立要素來分析,有萬法論;從宇宙的轉動研究,有因果論;從現象來談,有緣起論;從實相說,有本體論。以上諸說可知佛教對宇宙的觀察與了解,已超越現代科學家,這些立論實為探討宇宙奧祕的寶貴指引。
一九二四年,美國天文學家赫伯提出研究證明,仙女座的大漩渦星雲位在我們銀河系之外,而它本身也是一個與銀河系相似的星系,這是現代對宇宙整體觀察研究的開始。
後來的天文學家發現,星系顯然是宇宙結構上的單位,正如同星球是星系結構上的一個單位,而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只是銀河系的一個星球,銀河系是因其在晴空夜晚像一條淡白色的河流橫過天空而得名。宇宙之中包含了無窮無盡的星系,它們在太空中散布之遠,以目前最大的望遠鏡還無法達到其界限。
佛經也常說:虛空無量、法界無盡、國土眾生無量無邊,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也無量無邊,而我們所處的地球,只不過是太空間的一粒微塵。這種說法在科學尚未發達以前,很難讓人接受,但是現在由於天文學的發達,不但證明銀河系中的星球多到不可計數,星球間的距離也大到不可勝數。
民間傳說的七夕牛郎織女鵲橋會,事實上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的距離達十二光年(一光年的距離為三十萬乘以一年的秒數),因此,相會可以說遙遙無期,只能在人們心中相會。甚至有的星球彼此間相距達數十、數百光年。由此亦可證知,佛經每一說到數字,往往說無量無數、百千萬億、恆河沙數、非算術譬喻所能及,是真實不虛的。
雖然,除了地球,其他星球皆是一片乾冷死寂,沒有生命跡象,但是許多科學家仍不死心,尤其對火星探測之熱忱一直不減。從一九六五年美國「水手四號」飛越火星,一九七一年蘇聯發射「火星二號」、「火星三號」,一九七六年美國發射「維京人號」,到一九九二年的「火星觀測者號」、一九九七年的「開拓者號」等,都是希望能另闢一生命疆土。其實,目前的星球沒有生命生存跡象,並不表示過去不存在,未來不可能存在。
早在二千多年前,《阿彌陀經》就記載著:「過此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而佛陀說法時,很多聞法菩薩都是來自他方佛國。此外,佛經中許多佛菩薩也都以日月星辰為名,例如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虛空藏菩薩、星宿王如來、法界智燈王等,可見佛經的天文思想遙遙領先今日天文學家的研究。佛經不但印證現代天文學所說,尤其證明佛法並不違背科學,甚至超越科學,科學愈進步,愈能證明佛法的微妙精深。
尤其佛教主張宇宙萬物都是成住壞空,一切緣聚則生,緣滅則散;佛教用「緣起」來解釋天文,把佛法的真理彰顯出來,也超越世間的自然科學。
所謂「真理」,必須符合必然性、普遍性、平等性、永恆性,世間上任何人、事、物都在真理之中,不能違背真理而存在。真理是恆常如此,本來如此,即是「法性法爾,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當初證道成佛的佛陀,說他並非真理的創造者,而是真理的發現者,一切「法爾如是」,所以佛陀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佛陀也是依「法」而成佛。宇宙既是因緣所生法,就會有成住壞空的因緣關係,因此,到末劫有許多奇異現象,如「星宿災怪」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當我們仰望夜空,看見無數星星散布天空,感覺上它們是同時存在於天空,事實並非如此。這些星星與我們的距離,有的幾十光年,有的幾萬光年,甚至幾百萬、幾千萬光年,它們所發出的光,同樣的也是幾十光年,幾萬、幾百、幾千萬光年之後才到達我們這裡。因此,我們看到的星星是來自不同「年代」,有的星星可能已經不存在,現有的星星則要幾百萬年之後才看得到。
我們看到日出日沒,知道是日已過,但地球的南、北極地區是半年見得到太陽,半年見不到太陽的,他們的一日如何計算?人間的五百年,忉利天才一晝夜;忉利天五百年,夜摩天才一晝夜。這樣一算,人間的一日,在夜摩天尚不及一秒;人間的一秒,在朝生夕死的蜉蝣,可能是一晝夜。以自然現象對應於時空,即是愛因斯坦「相對論」裡說的「時空不可分割,宇宙為一連續不斷的整體」,這也印證佛教主張萬事萬物依緣而起、互為因緣、本性空無的論點。
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行星研究所所長卡爾‧謝根曾說:「若是乘著接近光速的太空船飛行,以太空船中的時鐘計測,只要五十六年的時光即可飛行宇宙一周。可是當旅程結束,返回地球時,地球的時間已經過了數百億年了。太陽已死滅,地球已經燒成黑炭。」這種說法則可相應《華嚴經‧壽量品》所言:
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極樂世界一劫,於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於不退轉音聲輪世界善勝光明蓮華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不退轉音聲輪世界一劫,於離垢世界法幢佛剎,為一日一夜;離垢世界一劫,於善燈世界師子佛剎,為一日一夜……
法界之大,非我們所能觀知,外在的虛空世界浩瀚無邊,以管窺天,不過探得一微塵罷了。
2.天文貢獻
佛教天文學最早是由西域攝取西方的天文學知識,再經漢譯典籍傳到中國、日本。歷代以來,不少佛教僧侶博通內典外學,他們對天文學都有精闢的研究。
東漢桓帝時(一四七~一六七),安世高來到中國後,譯有《舍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經文中介紹了印度二十八宿的名稱、星數及相應的星占內容。另外,《摩登伽經》、《孔雀咒王經》、《寶星陀羅尼經》、《宿曜經》、《日藏經》等,也都有相關的天文學知識。
唐代一行禪師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之一,他在中國科技史上更是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一行禪師自幼天資聰敏,博覽經史,過目不忘,精於曆象陰陽五行之學,他曾在短短幾天之內完成《大衍玄圖》、《義訣》各一卷,得到當時名藏書家尹崇的稱譽。後來又到浙江天台國清寺與一位隱名大德學習算術,從此他的算法造詣更深,成為日後制定曆法的主要基礎。
開元九年以後,一行禪師奉詔入宮整理曆法,從此致力於天文學事業,貢獻所學,造福國家社會。其卓越成就主要有四點:
(1)撰《大衍曆》。當時國家所用的曆法是李淳風編制的《麟德曆》,唐高宗麟德二年開始啟用,使用五十多年,卻發現誤差愈來愈大。於是玄宗延請一行禪師另定新曆,一行禪師制定的《大衍曆》,主張以實測日月五星運行情況為基礎來編定,兼採諸家的優點,別創一格,運用今日所謂的不定方程式高級算學來計算時日,歷時三年完成,這種計算時日的方法最準確也最標準,所以這種曆法一直為歷代所採用。
(2)創造「開元黃道游儀」。為了定立《大衍曆》,一行禪師指導機械匠師梁令瓚製作了一批天文觀測儀器,「黃道游儀」就是其中之一。
這是一種星辰經緯的測驗器,以此來測驗星辰子午線的長度。他發現「古曆星度及漢代洛下閎等所測星距遠近不同,但二十八宿之體不變」,意思是說恆星並不是恆定不動,只是移動緩慢而已,這就是恆星的自行。歐洲直到十八世紀才被英國天文學家哈雷發現,卻不知道中國早已捷足先登了。
(3)製造「武成殿水運渾天儀」。這是一種借用水力轉動來計算時日的方法。渾天儀創始於西漢武帝,在東漢安帝時張衡改用漏水轉動。一行禪師利用水推動齒輪,使儀器轉動,天球每晝夜轉一周,日標環每晝夜轉一周,並沿黃道行一度,月標環每二十七天半沿白道移一周。不僅如此,儀上還有兩個木人,一個每刻擊鼓一次,一個每辰撞鐘一回,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鐘錶。
在《舊唐書‧天文志》中記載得很詳細:「鑄銅為圓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數。注水激輪,令其自轉,一日一夜,天轉一周。又別置二輪絡在天外,綴以日月,令得運行。每天西轉一匝,日東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凡二十九轉有餘而日月會,三百六十五轉而日行匝。仍置木櫃以為地平,令儀半在地下,晦明朔望,遲速有準。又立二木人於地平之上,前置鐘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擊鼓,每辰則自然撞鐘。皆於櫃中各施輪軸,鉤鍵交錯,關鎖相持。既與天道合同,當時共稱其妙。鑄成,命之曰水運渾天俯視圖,置於武成殿前以示百僚。」可見一行禪師對天文觀測儀器製造的嚴謹。
(4)組織天文觀測和土地測量。一行禪師測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以為定數。這是利用圭表測量日影於同一時間在各地投影的差數,以計算太陽距離赤道南北遠近的方法。太陽走到最北而位置最高的時候,圭影最短,就是夏至節;太陽走到最南而位置最低的時候,圭影最長,就是冬至節,依此可以區分二十四節氣和測定時刻。一行禪師根據實測的結果,計算出來南北兩地相差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極高度差一度(換算為現代單位,即為地球子午線一度,長一二九點二二公里)。
這個實測的結果糾正了「南北地隔千里,影長差一寸」的說法。《新唐書‧天文志》說,一行根據許多資料作覆矩圖,南自丹穴,北至幽都,每極高移動一度,就註明它的差數,可用以確定日蝕的偏全和晝夜的長短。後來昭宗時代的邊岡重訂曆法,認為一行此圖非常精粹,是不可磨滅的作品。
這雖然與現代值有較大誤差,但卻是世界上第一次關於子午線的科學實測。西方最早的實測是西元八一四年,比一行禪師的實測晚九十年。
一行禪師在天文曆象的偉大功績,為天文學立下不少功勞,對中國天文學的影響極大,他親自製作的「黃道游儀」和「渾天銅儀」就是今天所謂的「天體儀」和「地球儀」。
其他,如元代子聰大師,其精通天文、地理、律曆、三式、遁甲之類,論天下之事如指掌;中天竺的求那跋陀羅三藏法師,幼學五明諸論,天文、書算、醫方、咒術,無不精通;日本天台宗無外子圓通,鑽研佛典中的天文曆象達三十年之久,於文化七年公諸於世的《佛國曆象編》,全編分五科:初、論曆原;二、辯天體;三、判地形;四、評曆法;五、示眼智。論述極為詳盡,也是佛教天文學中之佼佼者。
3.說法妙用
在《佛說羅摩伽經》卷二中記載:
我於邪見惡眾生中,發大慈心;於不善業逆眾生中,發大悲心;於修善眾生,發歡喜心;於善惡等眾生,起無二心……作日月形、明星形、流星形、彗星形,或作雷電霹靂之聲,或作寶光明形,或作熒惑、太白諸災異星變怪之形,……或作山巖、石窟形,或作溪澗、泉池、林木、藥草、花果樹形,或作百種甘膳香美飲食,或作冰雪,或作影響、蔭涼之形……
這裡的「熒惑」即是火星,「太白」指金星。佛陀為度化一切眾生,以慈心悲願化作種種形體,如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花草樹木,乃至變成各種香美的飲食,讓眾生食用,或提供陰涼之處,為人解熱,凡此,皆是佛陀為利益眾生而展現的方便妙用。
玄奘大師西行取經,也是依靠日月星辰,才得以辨認前進的方向。當時玄奘大師出玉門關後,連闖五座烽火台,一路蒙佛護佑,逢凶化吉,順利過關。行至莫賀延沙磧,全長八百里的沙漠地,既無樹木水草,也無飛鳥走獸,四顧茫茫,玄奘只好循著一堆堆白骨及馬糞,逐漸前行,並以日月星辰辨認方向。
諸佛菩薩化現日月風雷等大自然形象,主要是安穩眾生,進而令其向菩提。所以,日月風雷的力量,是佛用的力量,是佛陀慈悲的顯現。佛陀的慈悲令眾生心安歡喜,如《大般涅槃經》卷十八形容:「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歡喜。」月光的柔美和溫暖,的確能代表佛陀的心。
除了月光的溫柔,陽光普照的特性,也常用來形容佛陀教化不同根性眾生時所展現的力量。如《佛說大般泥洹經》中,佛陀現三種壽命相,如同春夏冬三時白晝的變異,冬日最短,春日稍長,而夏日更長。當為聲聞緣覺根性眾生說法時,佛陀現短壽相,猶如短暫的冬日,令聲聞緣覺心生無常的悲嘆而精進修道。為菩薩根性者說法,佛陀現中壽相,猶如春日,時間為一劫,或超過一劫。當佛觀佛時,其壽世無量,猶如夏日。
佛陀也說:「眾星晝日不現,其實不沒。」「如來身實不滅度,如彼日月無有滅沒。」在科學不發達的當時,佛陀即以其般若智慧明了天文真象,並善巧運用於說法教化之中。
另外,天台宗的教判,也是以太陽日照情況,來說明佛陀說法的順序:(1)華嚴時,佛陀自內證的真如法身之流露,如日出時分,初昇的太陽先照到高山,此時只有文殊、普賢等大根性的菩薩才能承受法益。(2)阿含時,佛陀為誘引小根機者宣說教法,此時如日輪漸升,照到幽谷一樣。(3)方等時,佛陀講說大乘經典,讓小乘者能進入大乘,此時如太陽照在平地上。(4)般若時,佛陀為破斥大小乘分別的偏執,宣說般若經,以明諸法皆空,此時如上午十點鐘的陽光照射大地。(5)法華涅槃時,佛陀見眾生根機成熟,開演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十界皆能成佛的真理,此時如日輪當午,照耀大地。
據《寶雨經》卷五記載,菩薩出現於世,能以智慧方便令諸有情改惡遷善,捨迷就悟,猶如太陽出現於世間,照臨萬物。因此,以太陽譬喻菩薩十種善法:
(1)破無明暗,猶如日行於空,威光炫赫,能令世間一切幽暗之處悉得明朗。
(2)覺悟有情,猶如日行於空,融和明麗,能令一切池沼蓮華悉得開敷。
(3)光耀十方,猶如日行於空,光耀十方,一切萬物無不蒙照。
(4)出現善法,猶如日行於空,以大光明普照一切,飛潛蠢動,咸遂其生。
(5)諸漏滅盡,猶如日沒時,光明隱滅,則群動皆息。
(6)能作光明,猶如日行於空,放大光明,破除一切幽暗,照臨萬象。
(7)映蔽外道,猶如日行於空,赫然照臨,螢爝之光自然不現。
(8)能示高下,猶如日行於空,照臨萬物,若高若下悉能顯示。
(9)發起善業,猶如日出時,能令世人各營生業。
(10)善人愛樂,猶如日行於空,內外明朗,凡諸善人無不欣愛,然若盜賊等輩為惡之人卻因之生起憎嫉。
日月風雷等自然現象,也常被運用在禪觀上,《觀無量壽經》中十六觀之第一觀即是「日觀」。行此觀法,宜在落日之際,端身正坐面向西邊,諦觀落日,內心堅住不移,就能清楚知道極樂淨土的方位。《大方等無想經》中修持所得的禪定,也多以日月風雷為名,例如大雲月王三昧、大雲電三昧、大雲瀑水王三昧、大雲雷三昧、大雲風三昧等等。對於愛欲,佛陀在《大般涅槃經》裡,以「暴風」來形容愛欲強大的摧殘,說明其力量能將山嶽夷為平地。
李白詩云:「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大自然天地豈只是寫文章的好材料,這些日月星辰、風雷雨電,在緣起法中運行,為人們訴說真理妙諦,提供了修心悟道的機緣。
結語
自然界有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山河大地、日月風雷等萬象,它們依一定的軌則正常和諧地存在與運作。人體的組織亦是一個小宇宙,我們的血脈如河流,川流不息地輸送養分;腎如海洋,不停發揮新陳代謝的功能;肺如森林,吸取氧氣,吐出二氧化碳;骨如高山,支撐身體的挺立;細胞如動物,一刻不止的活躍運動著。
外在的大宇宙和內在的小宇宙不只相似,更相依為命,相互依存。陽光(火)、空氣(風)、海洋(水)、大地(土)提供生物生存成長的條件,植物也回饋淨化穩定大氣、水源和土壤,動物則吸取所需養分,再釋出植物需要的養份來肥沃它們。因此,大自然和所有的生命是一個環環相扣、緊密相連、缺一不可的自然生態系。過去的人類能夠敬重天地,明了因果,會遵循自然脈動並珍視其他生物的生存權,而維持一個多樣性、整體性的生物圈。但是,近百年來,短視的人類已將大自然的多樣破壞,將宇宙的整體摧毀!
畢生鑽研螞蟻的當代著名生物學家威爾森,認為螞蟻是非常成功的物種,牠們才是真正主宰世界的社會性昆蟲。他曾說:
「如果人類在今日滅絕,地球環境將回復人類誕生以前的繁茂、平衡狀態。但是如果螞蟻消失了,地球每個區域的生態將趨於簡單化、孱弱化,千萬個動植物的物種將隨之滅絕!」
此段話引人深思,看來我們須重新檢視人類在地球的地位。成住壞空雖然是宇宙必然的現象,但人類加速的摧毀實令人汗顏!為了讓現在的我們和後代的子孫,以及下輩子、下下輩子將再來世間的我們,仍能擁有優良的生活品質,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應重新建立一個「新世界觀」:
(1)徹底體認人類和地球是生命共同體;我們不能自絕於地球之外,當它汙染、惡化之後,人類也終將滅絕。
(2)每一個物種都有其存在的因緣與價值,維持並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自然生態才能平衡,也才能建立多元性的文化。
(3)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不能以政治因素或經濟理由,任意破壞自然生態,陽光、大氣、海洋、土壤,乃至植物、動物,都是維繫我們生存的要素,它們的重要性必須受到人類的重視。
我們可以小從身邊的環保做起,如不浪費紙張、節約用水、不隨意製造垃圾;儘量步行或搭乘公車、捷運等大眾交通工具,減少汽車廢氣的排放;確實做好資源回收等等,工業建設、商品製造各方面,也都能兼顧自然定律與環境保護。只要我們停止或減少對自然的傷害,自然就能復原、再生,而恢復原來的生機。
佛教一直是重視自然生態保育的宗教,如前面所言的睒子菩薩珍惜大地,「蹈地常恐地痛」,本篇論文正是說明佛教本著護生惜物的理念,平等對待一切生命,也尊重珍視自然萬物。我們從植物對人類的貢獻,及其隨緣、有情又堅忍的特性中,發現它們靈動的佛性;從動物各種非凡本領、聰明靈巧和深重情義中,了解牠們清朗的佛心;山河大地以其豐富的資源孕育眾生,啟迪人心,儼然遍滿虛空,蘊藏無量功德的真如佛體;日月風雷依序運行,照亮大地,長養萬物,不就是慈悲示現、清淨奧妙的真如佛用嗎?而且,如同相依相繫、密不可分的生態系,它們全都是佛陀法身的體、相、用!
萬法唯心所造,「心淨則國土淨」,佛陀手按大地,呈現的是他心中的清淨國土;在成住壞空的世間法裡,我們有的是不變的「真心」。身為有情識、有智慧的人類,如果人人發揮清淨心、慈悲心,並具備同體共生、尊重包容的理念,落實自然生態的維護,相信自然生態應可逐日恢復潔淨活潑的本來面目,這才是地球之福,也才是人類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