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36 佛教的生死學

生死是世間最平等、最普遍,也是最必然的事情。古今中外,不論帝王將相或是販夫走卒都有生死。有的人愛生惡死,有的人稍不順遂,乾脆一死了之,這都太極端。其實生死是最平常的事情,就如同睡覺,睡著了就好比是死了,清醒了就好比是再活過來。生死好像是一張紙,是一體兩面的,死了就會生,生了就會死,所以「生也未嘗生,死也未嘗死」。因此,現象上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值得太過計較。

生死是十分美好的,就例如衣服破了、房子壞了、機器老舊了,要汰舊換新,這是一件值得歡喜的事情。死亡如同搬家,再換一個新的身體,這是「喬遷之喜」,應該感到高興才是。為什麼一定要讓這個身體用到老舊、不能動、不自由、老病了呢?那很痛苦啊!

說到生死,生物學家也提到,人類身上的細胞不斷地新陳代謝,所以才能維護生命的健康。可見得,人不斷地在蛻變,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又不是明天的我,人應該經過千生萬死才會成長。

生死有很多種。說到身體的生死,睡覺的時候,兩眼不看,我們說眼睛死了;耳朵不聽,耳朵死了;眼、耳、鼻、舌、身都死了,唯有心會起來活動。比如作夢,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但是等到天亮了,眼、耳、鼻、舌、身又再活過來了,這就是一個生死的循環。煩惱也有生死,今天的煩惱不要帶到明天,更不要把煩惱傳染給別人,當下就讓它死了。

佛教裡有「二種生死」。人是「分段生死」,由於每一世所招感的果報不同,因而有形貌、壽命等區別,一期生命結束後,又再起另外一期的輪迴。菩薩、阿羅漢是「變異生死」,在道德、見解、悟性上和人是不一樣的,已經沒有身形上的輪迴,只有心念的生生滅滅,是精神上的生死。

苦難的煎熬是生死,思想上的提起、放下是生死,知識上的不斷進步也是生死。生與死本來是一分二,就像是《大乘起信論》中提到的「一心開二門」。「心真如門」,就是沒有生死,「心生滅門」,則有生生死死的現象。無常生死就是真理,所謂真理者,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是必然的、平等的。既然是必然的、平等的,我們就應該接受它,能接受就不會痛苦。好比生病的時候,懂得「與病為友」,就不會苦惱;能接受生死,就不會恐懼。

放下功名富貴容易,放下生死比較不容易。下面談到生死的解脫自在,希望能讓大家放下生死。

過去有一個母親,因為兒子死了,讓他整天憂愁苦惱,於是婦人就去請求佛陀:「佛陀!您神通廣大、法力無邊,能不能讓我的兒子活過來?」佛陀就對婦人說:「你要救你的兒子,有一個辦法。如果你能找到吉祥草,我就能救你的兒子。」他問:「什麼叫做『吉祥草』?」佛陀說:「你到每戶人家去問有沒有死過人,如果沒有死過人,他家裡面所長的草就叫做『吉祥草』。」於是這個婦人就到處去問:「你家裡有死過人嗎?」可是哪個人家沒有死過人啊!最後他雖然沒有找到吉祥草,但是他突然領悟到:「原來家家都有人死啊!」因為了知生生死死是很平常、很自然的事,他就不再悲傷了。

關於生死的問題,請慈惠法師提問題,我來說明。

問題一:剛才大師提到,生死是很平常、很自然、很必然的事,有一個問題請教大師,您有過瀕臨死亡的經驗嗎?能不能舉例?

大師:到了現在這個年紀,我一直在練習死亡來臨時如何處理。不過,我多少年來,對這個世間已不貪不求,什麼東西都不是我的,什麼東西都能隨緣。死亡時最怕的就是有牽掛,捨不得死,一心牽掛著自己的親人、財富……另外就是對於死後境況的害怕。於是我慢慢預習死亡後的情況,這樣的練習,讓我自覺對於死亡就不再那樣掛礙了。

我這一生有很多瀕臨死亡的經驗,不過這都是我個人的例子,不提那麼多。簡單來說,過去在大陸,共產黨曾經逮捕我,說我是國民黨的國特,想槍斃我;到了台灣,國民黨也要槍斃我,說我是匪諜,其實我什麼都不是,我只不過是一個和尚而已。記得當時正值白色恐怖時期,我與慈航法師一同被抓,坐了二十幾天的牢,後來是吳伯雄先生的尊翁吳鴻麟長者、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孫張清揚女士等人才把我們保釋出來。

還有一些很奇妙的經驗。我曾經被公安綁赴刑場,自覺要被槍斃了。那時正是下午兩、三點鐘,豔陽高照。我走在路上,雖不害怕,卻感到太陽很黯淡,因為那個時候才二十二歲,覺得就這樣死了,實在很可惜,不但父母不知道,師父也不知道,真是恐慌,當時就體會到生命無常,生命在呼吸間。結果後來只是審問,沒有要槍斃。

七、八歲時,有一年河面結冰,我在冰上玩耍,看到河中間,好像有一個白色的印子,以為是鵝或鴨在那裡生了蛋,其實是冰的破痕,待走過去一看,就這樣掉了下去。本來應該是無法得救的,後來自己怎麼起來的都不知道,回家敲了門,家人才看我全身結冰。或許就像人家說的命不該絕,要死都死不了。

到了台灣,我在一個寺院裡掛單,每天都要拉個「犁啊喀」(木板拖車),走十四華里的路去買米、買菜。有時候東西少一點,就騎腳踏車去買。那時候,騎車的技術不好,騎在小路上,突然看到兩個小學生走來,「啊!」我心裡想著可能要撞上了,怎麼辦?於是我大喊:「讓路啊!」一分神,車子就從三層樓高的地面翻落到水溝裡,溝裡面都是石頭。掉落的當時,我的頭是朝下的,真是驚心動魄、天旋地轉,心想我死定了。

幾分鐘以後,我發現陰間有黃土、有草坪、有樹、有石頭,跟人間一樣,再摸摸耳朵、捏捏肌肉,「咦!這還是我嘛!我沒有死耶!」再看看騎來的腳踏車,已經粉碎了,可是我卻一點傷痕都沒有,我很捨不得,就把腳踏車廢鐵綁起來,扛在肩膀上,拿回去賣。晚上,我在日記裡寫著:「平時是我騎腳踏車,今天是腳踏車騎我。」

多年前我住院檢查,醫生檢查出我可能患有不治之症,他不敢告訴我生命不久了,就問我:「出家人會怕死嗎?」這個問題實在很難回答。如果我說「怕死」,他會說「沒有用的出家人」;如果我說「不怕死」,螻蟻尚且貪生,人怎麼會不怕死,未免太矯情了。所以我就回答他:「死,倒不是那麼怕,怕痛。」倘若忍不住痛,英雄變狗雄,就難看了。痛比死亡更苦,好比內心傷痛、給人欺負、失去尊嚴,這種心中的疼痛比起死亡更加難受。

順治皇帝曾說:「百歲三萬六千日。」意思說在人間活了一百歲,等於過了三萬六千個日子,可謂歷經千生萬死,對人情處世,透露出一些靈巧、智慧,昇華、擴大了的一些看法,所以人不必怨嘆自己的過去,即使過去的遭遇是違逆的,也能長養我們、成長我們,給我們助力、給我們經驗,所以,面對生死,應該坦然接受,不必懼怕。

幾十年前,有一些老人想住到佛光山的佛光精舍裡,因為將來死了,有人誦經。但是一住下去,卻幾十年不死,有的甚至還活了一百多歲,就像李鴻章的孫女李逸塵老居士。為什麼不死?因為面臨死亡,無有恐懼,就會增福延壽。

問題二:請大師為我們解釋佛教對生死的看法。

大師:對於生死要有預備。很多家庭,家裡的長輩忽然往生了,手忙腳亂,不知道怎麼辦,這就是平常沒有做預備。天熱要準備寒冷的衣服,有錢要懂得儲蓄,平時就要把生死也規劃到我們的人生計畫裡,免得臨時慌亂。生死是無常的,有的人活到八、九十歲,還是很健康;有的人,雖然年輕,死亡卻忽然找上他,所以常有人慨嘆:「閻王要你三更死,不會留你到五更。」生死無常,它是不分年齡、不分健康、不分貧窮富貴、不分智愚的。因此佛教裡有句勸人的話說:「莫到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死亡是不會等我們的,所以要把生死規劃好,想做的事情,就趕緊去完成。

我在佛光山三十八年來,遇到最困難的事情,就是擴建佛光山,每每向民眾買土地,大部分的人都不敢賣,都說「以後再說」。我覺得「以後再說」這句話不好,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即刻辦理,人生不一定有以後,都等到以後,或許就是來生了,未來畢竟是個未知數啊!

我這一生只要是應該做的事情,就趕快去做;對我有恩的,就趕快報恩;該幫助人的,就趕快去幫助。不能老是說「以後」,就像孝順父母,若等到父母都去世了,才要來孝順,怎麼來得及?

所以,人生雖是百年,也要把它當作一日來過,好好的運用。對於生死,不要輕易放棄生命,但也不必怕死。死是很自然的事情,雖死猶生。比方說,我發起百萬人興學活動,就是讓人把智慧留在人間,把功德留給自己。每天說一句好話,是一個功德;給一個笑容,是一個功德;存一個好念,也是一個功德。把功德留給自己,把奉獻、利益、幫助、緣分留給大家。

問題三:請問大師,關於生的類別與死亡的不同?

大師:生命的類別,佛教裡提到有「四生」:胎生如人類、豬、馬、牛、羊;卵生如雞、鴨、鳥類、烏龜;濕生如蚊蟲;化生如神鬼等。生命的類別還可以再區分,有的在山裡面,如虎、狼、野獸;有的在空中,如鳥類;有的藏身在土裡,如各種爬蟲類。生命很奇妙,有的是兩隻腳,有的是四隻腳,有的是多足,甚至還有顏色上的不同。不管是哪一種生命,生有千種萬種的不同,死也是一樣,有許多的不同。有的壽命盡了才死,有的福報盡了才死亡,等於銀行裡的存款用完了,壽命就盡了;有的人緣盡了,就離散了,像夫妻緣盡了就離婚。

我們常講「四大皆空」,宇宙和人的生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來維持的。以蓋房子為例,鋼筋水泥是堅硬的地大;攪拌水泥、粉刷牆壁,需要有水,就要水大;把鋼筋彎曲,要火燒、焊接,這是火大;建築要空氣流通,就要有風大。人也是一樣,骨頭是我們的地大增上,大小便、流汗是水大增上,體溫是火大增上,呼吸是風大增上,這四大成就人的生命,而四大不調的時候,就會患病,好比長了骨刺、水腫、發燒、呼吸困難……所以「緣聚則成,緣滅則散」,又所謂「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有緣就來,無緣就入滅。

有的人為了一個理念,為了一個主張,為了救人而犧牲生命,像這「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慷慨赴義精神,都是值得表揚的。有的人是意外而死,這也由不得人,死亡並不可怕,怕的就是很多的意料之外,不應該死卻死了。

尤其現在很多自殺案件,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殺人有罪過,自殺也一樣罪過,而且自殺並不能解決問題。自殺的人把痛苦、後事留給了家人、親戚朋友,這實在是太自私了,因此自殺不但是懦弱的行為,而且很自私。一個人連死都不怕,還怕什麼?就算是負債累累,也沒有關係,慢慢地還,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有人說:「我生病了、愛情不如意,我要自殺。」這更加莫名其妙,天上的星星千萬顆,地上的人兒比星多,真是傻瓜,為什麼自殺只為他一個人。

凡事要冷靜,即使吵架了,也要提醒自己冷靜,如果能有一方說:「我們現在不要吵,五分鐘後再來談。」或許在這五分鐘的時間裡,想死的念頭就會改變了。所以,奉勸世間上的人,生總比死好,即使生很痛苦,可是死了也不見得能解脫,倘若能生得灑脫自在,死了也能灑脫自在。

現代人對於死亡的觀念慢慢在進步,過去人死了叫「逝世」,現在不是了,叫做「往生」,往生就是沒有死,生到別處去了。所以,只要我們把死亡視為往生、西歸,或者上天堂,「死」,就是很幸福的事情。

不過,人很矛盾,像很多念佛的人,你問他:「為什麼要念佛?」「我要求生西方極樂淨土,希望阿彌陀佛來接引。」但是等到阿彌陀佛真的來了,這個念佛的人反而感到很意外,他就說:「阿彌陀佛,現在我還不行到極樂世界,我的兒子還沒結婚、我的女兒還沒有出嫁、我的小兒小女還需要我。」所以人在這上面有很多的矛盾。

例如有個年輕人的爸爸死了,他想替爸爸超度,於是找了法師念經。「師父,我爸爸死了,幫他念個經要多少錢?」師父嘀咕著:「念經要多少錢?《彌陀經》、《金剛經》一千元。」「這太貴了吧!」法師就反問這個年輕人:「那你說,你要出多少錢?」「打個八折好嗎?八百元。」師父說:「好啦,八百元就念了。」

念完經後,法師開始祈願祝福,「亡魂啊!我現在超度你,你趕快到東方世界去吧!」兒子一聽,拉拉法師的衣服,問道:「別人都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為什麼叫我爸爸到東方去?」法師說:「到西方要一千元啊!你說八百元就好,所以只能到東方啊!」兒子一聽:「啊!為了我省兩百塊錢,讓爸爸只能到東方,不能到西方,這不行,法師你重新祈求,還是讓我的父親到西方極樂世界。」

於是法師又再祈願:「亡靈啊!你的兒子現在改變心意了,他加了兩百塊錢,所以我現在重新祈願,你到西方去吧!」這時候,爸爸忽然從棺材裡跳出來,指著他的兒子罵:「你這個不孝子,為了你省兩百塊,叫你的老爸一下子到東方,一下子到西方,跑得很辛苦耶!」

人都希望生之安樂,死之解脫,不過佛經講,人死的時候,如同烏龜脫殼,如同蛇脫皮,如同犯人去掉手鐐腳銬。人死了以後,沒有身體的障礙,就只有精神的作用,所以可以穿牆入壁。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個世界有十萬億佛土,而一個佛土是三千大千世界,所以科學家雖然可以登陸月球,卻不可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只有用念佛,用願力、用精神力。心念的速度比電、比光還要快,動一個念頭要到洛杉磯、倫敦、紐約,心就能立刻到達。所以人死了以後,如果是往生極樂世界,這邊死,那邊即刻就生了,就沒有距離的問題。一念三千,動個念頭,三千大千世界即刻就可以到達。

有的老人家過世了,不要以為他死了,雖然他的身體不能動,但神識可能還在旁邊跟我們講話,只是我們聽不到,因為精神世界無形無相啊!所以我們祭祀的時候,要祭神如神在,除非我們的祖先轉世了,否則我們思念他、紀念他,他應該會知道。

多年前,我看過一本書,提到西方人士使用科學方法,寫到有關人死了以後是怎樣的情形。書中提到,有一場車禍,四個人都死了,路人交相接耳的討論:「這個車子怎麼會撞成這樣?怎麼人通通都死了?」這四個亡者當中的一位就告訴大家:「剛剛這場車禍,我知道是怎麼樣發生的。」但是,路人看不到,也聽不到他的聲音。後來亡者生氣了:「我是當事者,我才是權威啊!事情的始末,我最清楚,怎麼我要講給你們聽,你們都不聽呢?」可見現在的科學已經慢慢可以證明死後的精神世界了。

生死看起來是不同,實際上未必,常常有人問:「天堂地獄在哪裡?」「天堂地獄,就在天堂地獄的地方啊!」「這話怎麼說啊?」「天堂在樂的地方,地獄在苦的地方。」其實,天堂地獄都在人間,那些擁有洋房、汽車,幸福快樂的人,不都是在天堂嗎?你到市場裡去看,那些勾子上掛的、殺的、刨的、剖開肚子的,不都是地獄的情況嗎?在人間裡受到飢寒交迫的,不都是地獄嗎?甚至,一個人在一天當中,天堂地獄就來回好多次,一個善念生起,便到了天堂;一個惡念生起,就下了地獄。所以天堂地獄在哪裡?就在我們心裡。

生死在哪裡?生死不是在身體裡,也不是在呼吸間。生死是相連在一起的,生了終究要死,死了以後還要生。過去有位禪師,看到有戶人家生了個兒子,便說「可憐!這家人又多了一個死人了。」「你怎麼罵人?」「人既然生了,就一定會有死啊!」等到死了,解脫了,又去換一個身體,再度生死的輪迴。對於生死,不論有什麼看法,重要的是要能接受生,也要能做好死的預備。

問題四:請大師開示如何維護死亡的尊嚴?

@b大師:常在訃聞上看到「壽終正寢」四個字,這就是死亡的尊嚴。甚至人死後,用帷幕圍起來,用陀羅尼經被蓋起來,不讓人看,也是維護亡者的尊嚴。人死了,親人呼天搶地,痛苦萬分,這會讓亡者掛念、煩躁,讓他失去了死亡的尊嚴。

死亡可以很安詳,如同睡覺一樣。死亡是很自然的,油盡燈乾,無疾而終、心不顛倒、意不貪戀、無牽無掛的含笑而歸。想不要死,不可能;不生,也不可能。所以,怎樣超越生死?像我們凡夫,就不明白生從哪裡來,死往何處去,但是修到了羅漢二乘果位,就能了知生死,由於他厭惡生死,認為生是煩惱、罪業深重;死是由不得人,無法自主,所以他希望遠離生死,得到解脫。

如果是菩薩,比羅漢更高一層,他無畏於生死,生也好、死也好,生死一如,要生就生,要死就死,這是有餘涅槃。  

對於維護死亡的尊嚴,我想這和業力、願力有關係,業力如果現前,死的就很難看,所以要靠願力,平常就要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中、願世界和平、人民安樂,願我身無痛苦、無疾而終,有願才能成就。

佛經裡有一個故事值得我們深思。一個大富翁娶了四個太太,他最喜歡的是第四個年輕貌美的太太。大富翁要死了,想到黃泉路上沒有人陪伴,很寂寞,於是異想天開地問最小、最貌美的太太說:「你是我最愛的姨太太,你陪我一起死好嗎?」第四個太太一聽,花容失色:「哎喲!我怎麼能陪你死,生的時候有愛,死了有什麼愛呢?我不要死。」

大富翁很失望,「沒關係,平常除了四太太,我也很愛三太太。」於是他問三太太:「三太太,你陪我死吧!」他說:「不行!我還年輕,你死了,我還可以改嫁給別人,我不能跟你死。」

於是富翁只好去找二太太了。「二太太,我平常對你也不錯,你陪我一起死吧?」二太太說:「不行!這個家會沒人管、沒人照顧,我們夫妻感情不錯,你死了,我可以替你辦喪事,把你送到荒郊野外,再跟你道別,但是我不能跟著你死。」

大富翁很沮喪,想到平常對大老婆置之不理,大概是沒希望了。沒想到一問之下,大老婆倒是心甘情願:「我們女人啊!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我是你的太太,我當然陪你死。」大富翁一聽,非常驚訝。原來,路遙知馬力,日久才見人心。

這大老婆就是我們的心,人到了死亡,「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二老婆就如親戚朋友,偶爾想念你、幫助你,但是不能跟著一起死,他只會到靈前上個香,送你到墓地。三夫人是誰?就是金銀、鈔票、股票。錢是賺來給別人的,它不會跟著你走。四老婆就是我們的身體,天天要化妝、要做保健,不令受傷,但是一旦死了,就不理我們了。

所以,這個世間是很現實的,但儘管它是現實的人生,我們仍然可以把它顛倒過來,要最愛大太太,因為他才是生死與共的。所以,修行修心,心修好,就能立功、立德、立言,生命就能不死。

問題五:請大師開示自殺死亡的後果如何?

大師:生死都是一樣的,但人還是要有一些分別,「寧在世上挨,不要土裡埋」,能不死很好,因為生命是可貴的。為了維護我們的生命,很多人付出種種辛苦的代價,所以更應該珍惜生命。

有很多人厭惡這個世間,但是出家跟在家有所不同,出家人本來就有一種厭離心,而在家眾要發財、要愛情、要事業,這很正常,只要發心清淨、增上,錢財是愈多愈好,夫妻愈恩愛愈好,兒女孝順、家庭團聚很好啊!

佛教不是叫人統統不要愛情、不要家人,佛教也講世間法,大家在社會上要能維護你們的世間法,夫妻不是冤家,是相親相愛的;兒女不是討債鬼,是替國家社會造就人才的,他們將來也會回饋我們,不回饋也不要緊,我們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錢財也不是毒蛇,錢財可以做為淨財,可以成就我的事業、成就我的願心、成就我的好事。

會自殺的人,通常是心裡的結解不開,為了人家的一句話、一件事,或是負債、失戀、失意而想不開。假如這時候有朋友能助他一臂之力,例如用語言開導他,或者用什麼方法,讓他的心轉移目標;甚至生意失敗的人,鼓勵他在路邊擺個小麵攤,還是可以求得一家的溫飽。不要只重視自己的身分,「我過去是總經理、我是董事長……」開計程車、拉黃包車,這個職業也是很神聖的,以勞力換取錢財有什麼不好,何必自殺?自殺是弱者的行為,是很丟人的,會使家人蒙羞啊!

所以不要用框把自己框起來了,走不出去就放不開。常想自殺的人,平時就要養成一種樂觀的思想,過積極的人生,與人為善,多照顧人,廣結善緣,當自殺的念頭又生起的時候,就會有很多的好因好緣,來幫助你走過困境。

像到了我這種年齡,快八十歲了,你說我對這個身體留戀嗎?過去六、七十歲的時候還會有,為什麼?因為當時還在建佛光山,「你看,樹是我栽的、房子是我建的,才剛建設好就死了,好可惜喔!」現在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了,而是「現在社會進步,就是再蓋,一百年後還是一樣」。所以,對於生死,到了一個階段,就應該隨緣。

佛教戒律當中最重的就是殺生,不論是殺人、殺自己、見殺歡喜、叫人殺,都是罪過的。自殺是有罪的,不要以為上吊、吃藥……一死了之就沒事了。在台灣有一本書,叫做「自殺後的真相」,內容提到:台灣有一個習俗叫做「撿骨」,據考證,自殺的人埋葬了以後,等到撿骨的時候,大部分自殺的人,都不是像自然死亡的人頭臉是朝上的,而是有翻滾過的跡象,也就是有的人沒能死得了,又再活過來。因此,自殺不但把痛苦留給別人,自己也逃不了。

佛經裡有這麼一段故事。有一個小女孩長得很醜陋,沒有人愛,所以他非常怨恨父母。看到他人正值青春美貌,男女相處歡喜,他卻沒有伴,於是自卑的跑去投河。就在這時候,遇到了一位老和尚,把他救了起來。老和尚說:「剛才自殺的你已經死了,現在我救起來的,是一個再生的生命。你過去會自殺,就是你只想到自己的不如意。從現在開始,不要只想自己,還要想想別人,為別人服務,把生命奉獻給大家。」

小女孩一聽,似有覺悟,往後他就到處幫助別人,由於他的心情開朗,慢慢的氣質也改變了,也就漂亮了起來。後來他遇到一位有為的年輕人,對方覺得這個女孩子很有德、很慈悲,不但外在美,內在更美,就把他娶回去了。所以,念頭改變,天地的顏色也會跟著變化。

問題六:請大師開示關於死亡後的真相如何?

大師:這個問題真叫人難以回答,因為我沒有死過,我不知道耶!不過許多聖賢、佛菩薩都有指導過這個問題。

說到死亡,好比茶杯打破了,恢復不了,但是從茶杯流出來的水,卻不會減少,意思是說,這個身體死了,要它再活過來是不可能的,但是生命的水,卻會輪迴流轉到五趣六道。一江春水向東流,還會再流回來的。海洋的水滔滔地翻轉,就好比人生在六道輪迴裡面流轉。

生命的火,可以不斷地燃燒下去,就好像念珠,雖然有一○八粒,卻不會散失,為什麼?因為有一條線把它串起來。人有業力,這個業力就是我們的生命線,善業、惡業把我們一期一期的生命串起來,是不會散失的。

死亡又好比是從學校畢業之後,又再轉換另外一個跑道;也好比是轉業,告別這一個職業,再換另一個職業。

佛經裡說,人死了以後,會看到一條很長的隧道,倘若你穿過的是白色、光明的隧道,一定是投生善道,如果穿過的是陰暗的隧道,可能就是墮到惡道去了。但也有的人死了之後,從此死到彼生,有的是七天,有的是四十九天,有快有慢,就看過去所造的業力如何。

死了以後,轉世到來生的過程,會有一個「中陰身」,就是死了以後,身體沒有了,只留有一個精神體,就是人們常說的「靈魂」,似有似無,好像虛幻的一個光球,一尺左右,在空中飄飄蕩蕩,到處找他的依報、受生的地方。

佛經裡面說,人死後投生到善道或惡道是可以預測的。有個四句偈說:

「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旁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

是說人死後,頭頂上有熱度,表示此人有聖人的境界;眼睛有熱度,表示會升天;胸口是熱的,表示出世為人;腹部是熱的,表示會墮落到餓鬼;如果膝蓋有熱度,會墮落到畜生道;腳底板是熱的,就會墮入地獄。對於這個問題,沒有經過科學驗證也不得而知,不過倒是可以請科學家來試一試。

往生時間快速無比,尤其願力或業力強者,乃至大善大惡之人更快,一般就有所謂的頭七、二七之說。「七」是一個奇異的數字,好比基督教,七天會有一次禮拜,佛教也有打佛七、打禪七、七七四十九天閉關,「七」對人的生死、生命也有關係。

死後的真相,對我來說是一個神奇的經驗。我幼年的時候,每逢過生日,從早到晚都是頭昏想睡,那時候不懂為什麼,不過出了家以後就沒有了,現在我的解釋是,大概那時候死沒多久,後代子孫還在祭拜我,所以搞得我頭暈腦昏吧!

問題七:請問大師對臨終關懷與生前契約的看法?

大師:有關「臨終關懷」,不一定要等到臨終才關懷,其實人都會老、都會生病,這時候就應該要關懷了。病人有病,需要多一分照顧,多一分慰問,這也要講究一些藝術。例如對病人要多說吉祥的話、喜樂的話,好比人家感冒,你去探望,不能說:「感冒很危險,你要保重啊!我有一個朋友半年前,就是因為感冒而過世的……」如此只會嚇壞人家。

除了說話要有藝術,送禮慰問也要有藝術。比方我患了四十年的糖尿病,這期間有不少的朋友、信徒好意來探望,買了很多的糖果來送我,但這是「送死」,不是「送生」,所以就不當了。因此,人我相處要通達,要有藝術,慰問病人時雖然要有笑容,但也不能哈哈大笑,病人會想:「我都生病了,你幹嘛笑得那麼開心?」所以,過與不及都是不行的。

古代家裡有人往生,只有兒孫在旁親侍,現代人交際廣闊,就不是這樣了。好比在佛教裡,有人臨終,要為他念佛。因為人往生時,雖然心臟停止了,不過可能神識還沒有離開,這個時候如果能替他助念,有佛的力量加持,是很有幫助的。

至於有人說八小時不可以移動,這倒不一定。八小時的說法,可能是過去農業時代,長輩過世了,兒女都在外面工作,趕不回來,所以入殮的時間就要延長一點。人死了以後,不要哭泣,哭泣會讓亡者留戀,不肯死,捨不得就會起貪瞋心;或者人剛死去,你以為他死了,可是一搬動他,他覺得好痛,就會心生瞋恨,所以才會說慢一點移動亡者,不過目前人死了,醫院通常都會立刻將人送到太平間,不希望占用病床八個小時。

另外,人要往生的時候,可以在他觸目所及之處,擺一尊佛像,不一定必然要人來助念,可以用錄音機播放佛號;旁邊陪伴的人,態度要安詳。總之,不要讓臨終者恐懼、意念顛倒或生起貪念、瞋心。再者,所謂「安寧病房」,溫度、空調也要適當,如果能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可以幫助他發願,幫助他念佛。

所以,臨終的人,自己本身也要合作,在臨終前一定要將遺囑寫好,付託給一個得當的人,甚至於後事的預備,都要交代清楚。交代的不清楚,後面就容易有紛爭。聰明的人,對於死亡要能瀟灑,毫無掛礙,等於一只皮箱,要用的時候,就把它提起;不用了,就要放下。現在我的身體不要用了,就要能放下它,再換一個新的身體。

最大的往生,就是你能放下。好像人走路,後面的一步你不捨棄,怎麼能向前一步呢?所以放下才能自在。

問題八:佛教裡常講要了生脫死,我們如何了生脫死?請大師開示。

大師:大家問我怎樣了生脫死,我也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見過誰了生脫死?」什麼叫做了生脫死?一般人都對這個問題不是很了解。如果問,你為什麼要參禪?為了了生脫死;你為什麼信佛?為了了生脫死。可是,哪一個信佛的人了生脫死了,你去找找看。

其實這個世間上,了生脫死的人太多了。了生脫死可以分成五個階段:

第一,我對生能滿足,對死無畏懼,就是了生脫死。

第二,在生的時候,我有餘力幫助別人,死後就有很多功德留給人家,這就是了生脫死。

第三,瀕臨死亡,心不顛倒、意不貪戀,我要乘願再來,這就是了生脫死。

第四,我能夠不墮惡趣,能有瑞相現前、佛國現前,我就了生脫死了。

第五,到了西方極樂淨土,不再輪迴,蓮花化生,住在蓮台裡,慢慢修行,往後乘願再來,這就是了生脫死。

所以,不要把佛門的許多道理,講得太過神奇、玄妙、不切實際。真正的佛法,是簡單易行的,是讓我們在生活上能奉行,能得到受用。

生命是我們的體,生死是我們的相,生活是我們的用。體、相、用是一體的。如果我們能把生死看成是一如的,把握有限的生命,不要把歉疚帶到棺材裡,那麼死亡就像四季更替的自然,猶如秋風吹落葉子的美麗。生死何等灑脫自然,何須有所畏懼呢?

(係二○○四年十二月廿五日,大師於台北國父紀念館所發表之專題演說。)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