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027 前言
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十九歲時離開王宮,經過六年的參學,和六年苦行林的修行,大約在三十一歲時,終於悟到宇宙人生的「緣起中道」之理。佛陀在悟道時說了一句非常偉大和了不起的話:「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揭櫫眾生平等、人人都能成佛的事實。
開悟後的佛陀,將他體悟到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在禪定中,為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們講說,是為佛陀教法中的根本法輪。這些內容,後來就結集在有「經中之王」稱譽的《華嚴經》裡,流傳了下來。
所謂「不讀華嚴,不知佛法的富貴」,佛陀宣講《華嚴經》的時間其實非常短,但是在中國,從東漢開始,一直為人們所重視。我從年輕就一直非常喜歡《華嚴經》,像裡頭說的,「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意思是,我樂於修持柔和忍辱法,我要安住在慈悲喜捨的生活中。忍辱法門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都是菩薩道上安住身心、成就解脫的重要思想。所以在我寫「一筆字」時,經常贈送這兩句給朋友和信徒,希望大家奉行華嚴教法,要有法界圓融、平等的思想,人生才能離苦得樂。
平常生活中,華嚴思想對我們的影響也很大。例如〈淨行品〉中的三皈依文:「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這是佛教徒早晚課誦都會唱到的,以此增加道心和修持的力量。
另外像「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等,不知不覺中,我們的生活就常常接觸到《華嚴經》的思想。
這本書,主要在解釋《四十華嚴》最後的「普賢十大願」,探討在現代這個社會裡,如何去實踐普賢菩薩的十個大願。在解說之前,先概略的說一下《華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