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62 第五大願、隨喜功德(心意的淨化)

十方一切諸眾生 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 所有功德皆隨喜

在佛教裡有一個重要的修行,叫做「隨喜功德」,為什麼隨喜功德也是一種修行?人,都有一種劣根性,看到別人失敗了,心裡就會暗暗歡喜;看到人家成功了,或是得到了利益,心裡就會氣憤、難受,甚至不平、不滿,進而攻擊、批評別人。這樣的行為,給別人難堪,自己也不好受,這是因為我慢、嫉妒的習氣使然,隨喜功德就是對治這樣的習氣。

隨喜功德,是「心意的淨化」。我們在人間生活,如果能隨時給人一個歡喜,隨緣給人一點服務,隨心給人一點布施,人我之間還怕不能和諧幸福嗎?時時保持隨緣歡喜的性格,不受外境影響,不就是解脫自在了嗎?

在普賢十大願中,隨喜功德是很重要的修行,以下就其意義和生活中如何落實,讓大家了解。

(一)隨喜功德的意義

「隨」,是隨順、跟隨、依順,不違背之意,有與人為善、從善如流的意義。「喜」,有平等、歡喜、無瞋、不嫉妒的意涵,《大乘義章》云:「但為利生心,得清不濁說名為喜。」

「喜」是跟著「隨」而有的。經典裡提到,即使是無情的萬物,它們釋放給人間的功能與美好,我們都應該要隨喜讚歎。比方一朵花努力的綻放,給人間增加多少美麗的色彩,很多人因為看到一朵花那麼努力的開放,因此激勵自己,要學習花布施「給人歡喜」的精神。就算不能學習花的精神,面對一切事情,也要能以一種感恩惜福的心態去面對,如我在《佛光菜根譚》寫到:「我看花,花自繽紛;我見樹,樹自婆娑;我覽境,境自去來;我觀心,心自如如。」如此,面對世間順逆起伏的因緣,就能平常心的坦然接受,來由他來,去由他去,如宋朝白雲守端禪師所言:「若能轉物即如來,春至山花處處開;自有一雙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樣平。」

再說到「功德」,六祖惠能大師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真正的功德不假外求,是在待人接物時,內心保持謙卑,不輕慢,尊重禮敬每個人,便是功德。

隨喜,是慈悲心的表現,一個人擁有慈悲心、同理心,才會有隨喜心,才能自動自發去幫助別人,如《大般涅槃經》說:「於諸眾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心中沒有慈悲的人,由於「見不得別人好」、「見不得人有」的我慢、嫉妒習氣,不僅無法交到好朋友,自己也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因此,想要獲得解脫快樂,要能夠做到「隨喜」,別人獲益時,你能「不妒人有」,反而真心誠意地為他祝福,為他感到歡喜,就能長養自己的道德,健全自己的人格,創造一個歡喜、自在的人生。

擁有一個隨喜的性格,對我們為人處世、未來的發展上,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法華經‧法師品》中云:「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蓮華經》,乃至一句、一偈、一念隨喜者,我亦授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聽經聞法一念隨喜,都可以得到佛陀的授記,可見隨喜修行的重要了。

隨喜功德的修行,能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也能讓自己得到無量的法喜。在《四十二章經》也談到:「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看到別人布施做好事,能夠隨喜讚歎,就像無盡的燈火一樣,帶來光明希望,去除了黑暗恐怖,可見隨喜功德修行的重要了。

(二)隨喜功德的好處

處在日新月異的資訊時代,我們要有隨緣不變的性格,隨順現代社會的各種變化,以一顆不變的歡喜心、真誠的心與人為善,傾聽社會大眾的音聲,不要固執己見,要能活到老學到老,與時俱進的參與其中學習。

比方說,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國度生活,入境必須隨俗,要用心了解當地的民俗風情、地理、歷史、文化。即使做料理、做菜的人,也要隨順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調整變化菜色,來隨順調和大眾飲食的健康。

就是弘揚佛法,也要能隨順眾生的根機,以各種善巧方便隨宜說法。有時是用語言去隨順,有時是用物質去結緣,有時是用金錢去濟助,有時是用心意、用慈悲、用智慧去隨喜接引。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只要是出自慈悲、正派、利他,應機說法,應病與藥,就能幫助他人獲得佛法的利益。

此外,隨喜不是不問是非的盲目跟隨,而是智慧、慈悲的展現,因為我們與人為善的隨喜,讓人間增加道德、誠實、善美、進步,自己也在隨喜的過程中,自我淨化、自我提升,這是隨喜的真義。如何在隨喜中修行成就,以下列舉四點說明:

1.隨喜可以轉染為淨

隨喜,是心意的淨化。一般人對於和我們想法不同的,或者沒有接觸過的事物,容易會有排斥的反應;嘗試去了解、認識,就會發現即便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都不一定是真的。因此,對於不了解的事情,要以尊重包容的態度,學習傾聽與接受,隨遇而安、隨緣自在,不自惱、不惱他,不僅可以助成好事,也能解脫自在,轉染為淨。

清朝名臣左宗棠喜歡下棋,而且棋藝高超,少有敵手。有一次他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老人擺棋陣,並且在招牌上寫著「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覺得老人太過狂妄,立刻前去挑戰,沒有想到老人不堪一擊,連連敗北,左宗棠洋洋得意,命他把那塊招牌拆了,不要再丟人現眼。

當左宗棠新疆平亂回來,見老人居然還把牌子懸在那裡,他很不高興,又跑去和老人下棋,但是這次竟然三戰三敗,被打得落花流水。他很驚訝老人為什麼這麼短的時間內,棋藝能進步如此地快?

老人笑著回答:「你雖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左公,而且即將出征,所以讓你贏,好使你有信心立大功。如今已凱旋歸來,我就不客氣了。」

隨喜的人心中有大眾,不自私,凡事以大局為重,自己不會在得失上計較、煩惱,也能幫助成就好事,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有德之人,成就不必在自我,只要社會安和樂利,人民幸福安樂,就是他的歡喜和希望。

2.隨喜可以廣結善緣

有隨喜性格的人,聽見、看見好人好事,都能夠馬上給予實際的幫助與支持。隨喜的人,隨時隨地都能抱持歡喜心助成許多好事,無形中廣結了許多善緣;就像播種一樣,種下許多好的種子,只要時節因緣成熟,便能遍地開花,享受收成。

佛陀時代的給孤獨長者,他想要蓋一間精舍給佛陀使用,就積極的向祇陀太子買地。剛開始,祇陀並不想賣地給他,要他知難而退,於是告訴長者:「假如您能把園林的地全部用黃金鋪滿,我就把地賣給您。」給孤獨長者為了供養佛陀,毫不遲疑地答應了祇陀太子的要求,他用盡全力,將園林的地面全部鋪滿了黃金。

黃金鋪滿的大地,透過陽光的照射,更顯得殊麗莊嚴。祇陀心想,這一切都是佛陀無量無邊的福德智慧使然,才能讓長者發大心來建造精舍,於是請求長者讓他布施園裡所有的樹,因此這個園林就叫做「祇樹給孤獨園」。兩個人的發心供養,隨喜布施,成就了這千古美談。

如今我們在佛經中讀到的「祇樹給孤獨園」,就是二千六百年前,他們二人供養的因緣所成就的。在當時他們幫助了佛陀的僧團,有一個專心修行、講經說法的地點,後來成就了無以數計的佛子續佛慧命的好因好緣。給孤獨長者和祇陀太子,當時一念的隨喜布施,穿越了時空,至今都還在影響著世道人心。

3.隨喜可以擴大人生

修行隨喜功德,能使我們以平等心,隨緣、隨分、隨力的去結緣,普利一切眾生,並開闊我們的人生。世間好壞、對錯,都是來自於相對的概念,有時候看似不好的事,換個角度看,其實是好事;表面上看起來很好的,也不一定就是好的,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以,能夠好壞因緣都接受,就能無限擴大自己的人生,改變自己的未來。

至聖先師孔子帶著弟子,在列國之間奔波了七、八年,到處宣說他的政治理念。在戰亂時期,孔子的理想抱負不能伸展,因此他就回到魯國定居。晚年期間,他把精力放到文字的整理和教育學生上。在文字方面,他整理了《詩經》、《尚書》、《春秋》等重要的文化典籍。在教育方面,傳說孔子有三千弟子,賢人七十二,十位傑出弟子,號稱孔門四科十哲。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繼續傳授他的學說,形成了儒家學派,孔子也成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並被公認為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一生關懷國家社稷,他在周遊列國時,雖然未能一展抱負,但是卻開拓了他人生的視野;他著力於文化傳承、教育弟子,不僅人生因此擴大,也因為他重視文化、教育的行動力,成為我們中華文化重要的內涵,影響後世深遠。這一切都是因為孔子懂得隨喜、隨緣、隨力、隨分的盡己所能,所以才能締造如此輝煌的成就與貢獻。

4.隨喜可以安樂富有

我們人生在世,無非就是希望能夠活得平安幸福,在生活中養成隨喜的習慣,可以帶給我們安樂富有的人生。世間無緣不成,一個肯結緣付出的人,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同樣的,隨喜贊助別人好事善舉,也能得到好因好緣。

釋提桓因過去世曾做過商人,有一次在經商的路途中,他看到一間頹敗的佛寺,心生不忍,於是發心重整寺院。當時,他的三十二位同伴,見他如此發心,深受感動,也都紛紛出錢出力,隨喜幫忙,共同修建這一間寺院。由於共同建寺的功德,後來一同感得生天的福報。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人做過一個實驗,發現常常聚在一起的人,身分、薪水都是差不多。同樣的,如果我們有隨喜做好事的習慣,也會有許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和我們歡喜、融洽的相處,那麼所在之處都是善友,所居之地都是淨土,所交皆君子,生活中便沒有恐懼、沒有害怕,這不就是安樂富有的人生嗎?

由此可知,隨喜讚歎的修行,是自他成就的法門。對自己而言,是放下我們的執著分別、對立的習氣,什麼都能包容,什麼都接受,從中開闊我們的心胸;在利益別人上,則是幾句好話、舉手之勞,幫助他人可以有更好的緣分去發展,讓社會大眾都能從中受益,因此,隨喜的修行法門,是自他成就的不二法門。 

可惜的是,一般人看到他人升官了,不僅不隨喜,往往還會酸他兩句:「哼!升官有什麼了不起,誰不知道,一定是拍馬屁得來的。」有的人看到別人買了新房子,他不但不隨喜,心裡還暗暗嘲諷說:「這個人一定是貪了不義之財,才變得這麼有錢。」升官、買房子,都是好事,為他人的成就歡喜,我們沒有損失啊!甚至還會因為隨喜讚歎,和對方結下好的善緣,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聽見別人的好消息,要養成隨喜讚歎的習慣。助人善事,不僅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大眾,都是人生很好的養分,很好的結緣。《佛光菜根譚》云:「進步要在心平氣和中才能求得,人緣要在隨喜服務中才能培養。」我們的人生會在隨喜中日日增上,在歡喜希望中日日成長。

(三)如何實踐隨喜功德

在《因果經》中記載:「若有貧窮人,無財可布施,見施心隨喜,福報與施等。」這四句偈我讀來很有感觸,這也是目前學佛者常有的迷思,什麼是真正的布施?心意的歡喜是最上等的布施。

其實,隨喜讚歎他人的成就、好事,就如同禮拜、念佛、誦經一樣,都是了不起的修行功課。什麼是隨喜?別人出錢做公益,我去做義工,多少幫一點忙;別人做了好事,我樂見其成,讚歎他的善行;別人有成就,我不起嫉妒的心,隨口說些讚歎的好話;別人失意,我安慰他、鼓勵他。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都能隨時做到的事情,都是隨喜。如何在生活中落實隨喜,我略舉四點,給大家作為生活中修持隨喜功德的參考:

1.隨時給人歡喜

我們到寺院禮佛時,一進山門,都會看到一尊笑容滿面的彌勒佛,坐在山門口歡迎我們;彌勒佛給人滿臉的微笑,這是給人歡喜的攝受。

做人不能給人煩惱、給人傷害、給人難堪,要把歡喜布滿人間。說話,要說給人歡喜的話;做事,要做給人歡喜的事;給人問好,給人笑容,給人體貼,給人照顧,都是給人歡喜。世間上,再沒有比歡喜更寶貴的東西了。錢多了,給人會有副作用;東西太多,給人沒有地方存放;而把歡喜給人,永遠不怕多。

要能給人歡喜,首先自己要有歡喜和正面思考的能量。有一次,蘇格拉底正在和學生們討論學術問題,互相爭論的時候,他的妻子氣衝衝地跑進來,把蘇格拉底大罵了一頓之後,又出外提來一桶水,猛地潑到蘇格拉底身上。在場的學生們都以為蘇格拉底會怒斥妻子一頓,哪知蘇格拉底摸了摸渾身濕透的衣服,風趣地說:「我知道,打雷以後,必定會下大雨的。」

蘇格拉底曾經對自己的婚姻下了一個幽默的結論:「不管怎麼樣,還是要結婚。如果娶到一位好太太,那麼你很幸福;如果你娶到一位壞太太,你會變成一個哲學家。」散播歡喜的人,必定也有一個歡喜的性格。

2.隨事與時俱進

網路科技的時代,日新月異,過去我們的常識是從書本、電視、報紙來的,現在則是從網路、手機而來。科技不僅只是傳遞知識,如果有互動的功能,就能帶給人們更多的感動,因此我在設計佛館時,想到要給人接受,任何的設施,都要能和人產生互動,你來我往,我往你來,才能擴展因緣。因此,你到了佛館會看到:佛陀的一生4D‭‬影片,會笑、會招呼大家的彌勒菩薩,善財童子、龍女為你準備大悲咒水等設施。因為這許多人性的考量,帶給來館者許多歡喜和感動,從而認識人間佛教,現在每年來館人數達一三○○萬人。

其實,不論哪一個行業、做哪一項工作,都要能隨順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否則不求進步,就是退步,就容易為社會所淘汰。比方說,現在是一個全球化、國際化的時代,各種商業買賣或公共事務,都要能夠具備二種以上的語言說明。除了當地的語言之外,英語是必備的國際語言;能夠以第三種、第四種語言,擴大服務的對象、空間,客戶來源就更大了。

3.隨緣給人服務

二十一世紀是服務的世紀,誰肯為人民服務、誰肯不計較的付出給人,誰就會有辦法,就會成功。每一個人都可以依著所遇到的因緣,去做對別人有意義的、有幫助的事。像走在路上,有人問路,你可以隨緣為他指路,或為他帶路;看到地上有垃圾,順手就撿起來;看到老人家提重物,舉手之勞為他分擔,隨時、隨地的為人服務、行善,無形之中就結下許多善緣。

有一次,我在佛光山朝山會舘前,見到一位駝著背、裹著小腳的老婆婆,從山上往下走,我上前招呼,請他到客堂喝茶,並告訴他從麻竹園旁邊的斜坡下山,比較好走。就這麼簡單幾句話,他回到馬來西亞後,每年捐款護持佛光山各種弘法事業,幾十年來,持續不斷。許多人見他這麼發心,紛紛跟他化緣,他說:「除了星雲大師,我一塊錢也不給!」這是為什麼?因為佛光山跟他結過緣,假如我沒有在朝山會舘前跟他結緣,也沒有這許多的因緣了。

不過「隨緣」是有原則的,不能是非不分,不能立場模糊,而是要符合「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真理,真心誠意為社會的祥和美好而努力奮鬥。

4.隨喜給人布施

布施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做的事,比方說在家裡為父母分擔家事,掃地、洗碗;在學校熱心各種公共事務,為同學、老師服務;在公司常常笑顏逐開,鼓勵讚歎同事、主管,不計較、不比較,都是隨喜布施。這些隨手、隨口、隨心的行為,平常都可以在生活中做得到;養成這樣給人的性格,能為我們培養許多好因好緣。

有一則寓言,有甲乙兩個小鬼準備到陽間投胎。閻羅王對他們說:「你們到人間投胎做人,一個一生布施東西給別人,一個一生從別人那裡獲得東西,你們要選擇哪一種人?」小鬼甲聽說,趕緊說道:「閻王老爺!我要做那個一生從別人那裡得到東西的人。」小鬼乙則安然的表示:「我希望自己可以布施給人。」閻羅王撫尺一拍,宣判道:「下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間做乞丐,處處向人討東西;小鬼乙投胎富裕人家,時常布施周濟別人。」心中真正富足的人,會想要給人;心中貧窮的人,只想從別人那裡得到。

養成隨喜的性格,可以廣結善緣,不過,結緣不要著相,不要希望人家回饋什麼,報答什麼。所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一句言語、一個笑容、一個舉手之勞,都可以隨喜和人結緣,都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和感應。芸芸眾生都是諸佛菩薩,只要我們願意結緣,就有靈感,何必一定要向佛菩薩、向神明要求?

(四)隨喜的功德利益

1.如香遍滿堂室

一個人靠化妝、灑香水得來的香氣,僅是短暫的、局限的。我們經常養成隨喜他人,所散發出來的芬芳氣質,就會充塞著所處的空間,讓你周遭的人都能聞到,不僅對方沐浴在清淨的香氣之中,我們自己也獲得芬芳的讚美,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接受,就像戒律一樣,不只是防非止惡,而是積極行善,饒益一切有情。

唐朝有一位知名的道宣律師,因為持戒嚴謹,感得每天都有天人供養。當時和道宣律師同時代,有一位窺基大師,未出家前,國師玄奘大師看他很有善根,要他出家,由於窺基大師的叔父是開國功臣,他是貴族出身,並沒有想要出家修道,傳說他為了讓玄奘大師知難而退,提出三個出家的條件:第一、要帶一車的經書;第二、要帶一車的金銀財寶;第三、要帶一車美女侍候。玄奘大師為了惜才,就完全同意他的條件,於是窺基大師出家,俗稱「三車法師」。

窺基大師出家以後,精進修行,持守「心戒」,發心發願饒益一切有情。有一次他經過終南山,順道去拜訪道宣律師,由於道宣律師是律宗的開山祖師,嚴持戒律,所以對他就有一點成見。窺基大師拜訪道宣律師的那天,原來每天定時送飯供養道宣律師的天人,竟然沒送飯來,道宣律師餓了一天。第二天,天人送飯,道宣律師就問他:「昨天為什麼沒有送飯來?」天人說:「昨天有大乘菩薩在這山上,滿山遍野的護法神都在這兒護衛,我進不來。」道宣律師聽了,心裡覺得非常慚愧,原來窺基大師是大乘菩薩,我沒有把他看在眼裡,還有一點輕慢心。

隨喜之人,對於對的、好的、有益社會大眾的事情,都能生起歡喜、讚歎之心,這是菩薩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人間佛教的實踐者;只要我們發自內心的愛護他人,也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接受,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

2.如炬普照十方

願意讚美別人、隨喜別人,喜歡顯揚他人的善美,你的人格道德就會像光亮的火炬。肯隨喜他人者,不障礙、不為難他人的成就,不諷刺、不打擊他人的努力,這樣的人格是世間的榜樣,就如同太陽的光亮普照世間。

據聞有一對九十多歲的老夫妻,他們已經攜手度過七十年的婚姻生活,舉行一個鑽石婚姻慶祝會。有記者訪問這個老太太:「你是怎麼和他廝守七十年的?男方他有缺點嗎?」女士說:「我丈夫的缺點比天上的星星還多啊!」記者一聽,大為驚訝:「既然那麼多缺點,你們為什麼又能共處七十年呢?」這位老太太說:「但是他愛家、愛人、負責任,他像太陽一樣,當太陽出來的時候,如星星多的缺點就都沒有了。」所以,男人要愛家,「愛」是家庭幸福主要的泉源。

隨喜之人心中充滿了愛和慈悲,肯得欣賞別人的優點,不去計較他人的缺點。試問,我們自己可以每一樣都是對的、都是好的嗎?要想有圓滿的人生,不是身邊處處都是美好的事物,而是能夠對周遭的家人朋友,尊重、包容,真誠以待每一個人,發揮自己三業的清淨,像溫暖的陽光一樣,普照一切眾生。

3.如種一能收百

隨喜他人,就像打回力球,你隨喜他人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人回頭來讚美你、隨喜你的功德。保持歡喜、正面、樂觀的能量,就會去帶動、影響身邊的朋友們。所以,每個人都可以一起來轉迷為悟、轉苦為樂、轉壞為好;只要我們自己先轉了,周邊的因緣,也會跟著一起改變。

孟嘗君是戰國時代齊國的貴族,被稱為戰國第一公子。他姓田名文,父親是齊國宰相田嬰,因襲父爵封於薛國,號孟嘗君。孟嘗君從小受到一位商人「白圭」對他悉心愛護,白圭是中國第一位商業理論家,是企業的鼻祖,他的經營致勝理論「在仁義的世界裡開創事業,把所有的利益還給天下人」,一直是商場奉行不渝的圭臬。孟嘗君也健全地成長為一個謙遜、上進、心地善良的人。

孟嘗君待人厚道,天下有才之士紛紛投到他的門下,終成戰國第一公子(與趙平原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共稱戰國四君子)。他的食客當中有一位名為馮諼,有一次孟嘗君請他到封地「薛」去收租,臨走時馮諼問孟嘗君,收到那麼多錢,要我買些什麼東西回來?孟嘗君說,你看家裡缺什麼就買什麼好了。馮諼到了薛地,看到當地的農人淳樸勤勞,生活窮困,實在付不出應交的租金!馮諼就把大家的借據收來,一把火燒了,並說:「孟嘗君體諒大家辛勞,年歲不好,今年的租金全免了。」薛邑百姓萬分感激孟嘗君的恩德,謝聲不絕。回到家裡,孟嘗君問他買什麼回來了?他回答說,我看家裡什麼都不缺,我就買「義」回來了。

後來孟嘗君因為位高權重,引起齊湣王的疑忌,就免去他相國的職務,孟嘗君只好返回薛邑。而在回封地途中,百里之外,薛邑百姓扶老攜幼,歡迎他回故居。這時,孟嘗君回頭對馮諼說:「先生為我買的義,今天終於看到了!」孟嘗君知人善任,為人處世不計較、不比較,隨喜他人有意義的事情,所獲得的善性循環,就如同種一而收百。

4.如月映現千江

有時候,我們看到別人布施,心中能夠產生歡喜,隨喜讚歎別人的善行善舉,那分心意跟布施的人是一樣的,如《法華經‧隨喜功德品》中提到,隨喜讚歎聽聞《法華經》的功德,他的福報也是無量無邊的。 

隨喜是一種生命的智慧,在隨喜的當下,超越人我的分別,平等護念一切的眾生,把他人當成是自己,不分彼此,人我一如的同體共生。這樣的生命智慧,如同天上的月亮,雖只有一個,但在地上只要有水之處,不管是江、海、河、湖、溪、井,甚至僅是小小的盆、碗、杯盞,月亮都會映現在其中。我們肯隨喜他人,清淨品格也如同這清涼月,隨時映現,就如宋朝雷庵正受禪師「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又有「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詩偈流傳至今。

我們能以一顆慈悲柔軟的隨喜之心與人為善,不為世間名利枷鎖所縛,不管走到哪裡,就像晴空萬里不帶一絲雲彩,山中蜿蜒的江水處處映著月影,保持隨喜之心,靜觀欣賞世間的美好,隨緣自在,隨遇而安,如《心經》云:「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常言:「要得佛法興,除非僧讚僧。」隨喜功德在我們的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得到,養成隨喜說讚歎佛教三寶的好話,讓聽聞者生起對佛教的信心,就可以帶動佛法的流傳更為廣布。對於別人的好事、善行,給予鼓勵、肯定、讚歎,你歡喜、我歡喜,歡喜滿人間,這不就是人間淨土?

因此,布施不一定要用錢,佛也不貪求我們的香花供養,最重要的是有心,有心比有錢更重要,心香一瓣的供養,可以遍傳三千法界;隨喜讚歎他人的善行,是我們慈悲心的展現,也是淨化自己內心無明煩惱的最好良藥了。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