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55 前言

普賢菩薩是華嚴三聖之一,在佛教諸佛菩薩中是有名的大願王,也稱「普賢薩埵」、「普賢大士」、「普賢如來」、「遍吉大士」等,是毗盧遮那佛的脅侍,與金剛薩埵同體,可以說是佛陀的助理,也是法門的護法。

普賢的意義,依據《圓覺經》記載為「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探玄記》解釋為「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華嚴宗祖師宗密大師另有三釋:「一、約自體,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二、約諸位,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三、約當位,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

一般文殊、普賢常是並稱的,文殊騎青毛獅子,普賢乘六牙白象;文殊表示智、慧、證三德,而普賢則顯示理、定、行三德,合為解行並重。如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乃文殊菩薩開始,表示從智慧而契入,最後向普賢問道,五十三參圓滿,顯示從行而證悟,故有所謂:「文殊般若自在,普賢三昧自在。」即為定慧合一之義。

普賢菩薩十大願,出自《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內容描述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啟發,往南遊歷諸國,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之後,受學於普賢菩薩,成就佛道的修行內涵。

普賢菩薩的行願,不捨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利益安樂。因此,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要成就如來殊妙功德,應該實踐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這十大願不僅是對聖賢,也是對自己、對一切眾生而發,是盡未來際永無休止的悲切願心,啟發我們要提起生命無限的熱情,完成自己,奉獻大眾。

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詮釋:禮敬諸佛,即是人格的尊重;稱讚如來,即是語言的讚美;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懺悔業障,是行為的改進;隨喜功德,是心意的淨化;請轉法輪,是真理的傳播;請佛住世,是聖賢的禮遇;常隨佛學,是智者的追隨;恆順眾生,是民意的重視;普皆回向,是功德的圓滿。以下,一一說明: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