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43 第四大願、懺悔業障(行為的改進)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人生在世,不怕犯錯,就怕犯錯而不懺悔。我們穿的衣服髒了,用水洗洗就會乾淨;身體髒了,沐浴一下就會舒服;而內心的煩惱,唯有靠懺悔的法水才得以洗除乾淨。

懺悔業障是生活的反省,是行為的改進,認錯檢討,表明下次決不再犯。好比一個兒童不小心把茶杯打壞了,媽媽責怪粗心大意,可能一巴掌就要打下來了,可是這個兒童馬上搶著說:「媽媽!對不起,下次不敢了。」小孩這懺悔的一念,可能媽媽要打出去的手就會收回來,覺得沒必要打了。所以,懺悔的力量無與倫比。

更進一步說,懺悔業障就是一種生活上的反省功夫。知恥近乎勇,能懂得反省認錯的人,才是有力量的人。儒家說「過則勿憚改」,人生難免有過錯,犯了錯不要害怕改過,唯有勇於認錯,勇於改過,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並成為自我進步的動力,才能讓自己一次比一次變得更好。

(一)懺悔業障的意義

懺悔,是佛教很重要的修行法門,即是悔謝罪過,請求原諒。懺,有容忍的意思,請求他人忍罪,請求他人寬恕、原諒;悔,是追悔、悔過。懺悔,是自己在諸佛、菩薩、師長、大眾面前告白道歉,希望能得到原諒,滅除罪業。

業,是身、口、意所造作的行為,有善的、惡的及不善不惡(無記)三種;障,即指阻礙、障礙。因為身、口、意所造作的不善行為,會障礙我們趨向善的正道,所以叫做業障。

我們生活在世間中,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句話、每一種行為舉止,都是在造業。雖然業有善、惡之分,但普遍來說,我們往往與惡業相應較多。《梵網經》說:「有罪當懺悔,懺悔即安樂,不懺悔罪益深。」說錯話、做錯事,只要認錯,當下身心就能得到紓解。如果有過失而不知反省,堅持自己沒有錯,甚至掩飾自己的過失,試圖不讓人知道,那這個罪就更加深重了,這就是孔子說的「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認錯、懺悔的力量如同諸佛菩薩的慈悲法水,可以洗滌我們的罪愆,使我們獲得清淨法喜,所以佛門有許多的拜懺法門。像南朝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的《梁皇寶懺》;唐朝悟達國師由於累劫冤業,而有今生人面瘡的苦受,透過懺悔,終於化解了牽連九百年的仇恨,並留下《慈悲三昧水懺》一部。其他還有《藥師懺》、《地藏懺》、《淨土懺》、《法華懺》、《大悲懺》、《八十八佛洪名寶懺》等等,這些懺悔法門都是歷代祖師大德們依據經典,以其慈悲願力,為後世眾生所開演的殊勝法門。

一般來說,懺悔可以分為「事懺」與「理懺」兩種。事懺,可以透過禮拜、布施、誦經、抄經等行為來懺悔過去、現在所作的罪業。理懺,則是以觀實相之理,來達到滅罪的懺悔,所謂「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時罪亦滅;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罪業本來就是由我們的妄心而起,如果妄心止息,則我們的罪業如同霜露,日光一照,即刻消失。

無論是事相上的懺悔,或是理性上的懺悔,懺悔時,我們要信願佛力的攝受加持,藉此激發我們內心的清淨,不再重蹈覆轍。

天台宗的懺悔有三種:第一是以「戒律門」來懺悔,在師長、大德面前,至誠懺悔自己的過錯,並且嚴持戒律,夙夜匪懈的精進修持,以便斷除一切情識障。第二是以「功德門」來懺悔,所謂功德門,就是我多做一點好事,將功贖罪的意思。譬如過去曾經殺生,現在不但不殺生,還要積極護生;過去做錯事,對不起人,現在要多做好事,以彌補過愆。第三是以「無生門」來懺悔,即勘破生死,修持無我,直到開智慧,證得涅槃,從此了解在相上有罪,但在自性上,罪性本空。那是要有大證悟、大菩提才能滅罪的。

懺悔的主要意義,在於我們能從自我的牢獄中釋放出來,得到安心、自由和寧靜。佛門裡的懺悔,又稱為「發露懺悔」。發露是表白的意思。但不是自己跟自己說「我錯了」就算數了,而是要把自己所犯的過錯,一一在佛前表白,或在善知識、大眾面前沒有隱藏的承認自己的過失。在懺悔、接受應得的處罰之後,可以得到他人的原諒,回復我們原本的清淨。佛經中說,作已能悔,才是真正的勇士,也是一種美德。

佛陀時代,有許多頑劣的外道及佛弟子,都是因為懺悔而得到清淨,然後才完成自我解脫的。如:摩登伽女因為迷戀阿難尊者,經過佛陀的善巧度化,慚愧懺悔,後來證得了阿羅漢果位。再有,像前文中提到的貧女難陀,將乞討來的一文錢買油燈供佛,同時懺悔過去所犯的種種罪愆,使得他供養的油燈,即使四大海水也不能澆熄。這些都是對於自己過往所犯的過失,深深懺悔而得度的例子。

《佛遺教經》中也提到:「慚恥之服,無上莊嚴。」慚愧能幫助我們勇於面對缺失,能夠激勵我們向上提升。時時提起慚愧、反省的心,自然而然地清淨自性就能慢慢顯現,人格道德也就日趨圓滿。

懺悔有如此殊勝的功德力,不過一般人總是輕忽怠惰,平常不會想到要懺悔,都自認為自己很有道理,所做所為一定不會犯錯,所以不容易生起懺悔的心。一般人會想要懺悔,大多有幾個原因,如:色身遭受病痛的折磨時,會想到要懺悔;做事不如意、不順心時,會想到要懺悔;年紀逐漸老邁,想到過去所犯種種不是,會想到要懺悔;感到自己很渺小,許多事無能為力時,也才會想到要懺悔……

我們常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具有智慧、遠見,不會沉迷於一時的貪欲,而造作萬劫不復的惡因。然而眾生短視,執著於五欲,渾然不覺自己種下了無盡的苦果。不過,雖然犯了錯誤,只要肯放下身段,誠懇道歉,真心認錯,相信對方會諒解,人我之間的種種事情,也會處理得更加順暢。

然而,現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死不認錯,沒有認錯的美德,即使知道自己的缺點,也不肯痛快改正,讓這個缺點阻礙了自己一生的發展,這是非常可惜的。歷史上,項羽在楚漢之爭中飲恨敗北,就是因為他剛愎自用,導致眾叛親離,最後自刎於烏江,臨終前還死不認錯,喊著:「天亡我也!非戰之罪。」項羽認為自己沒有錯,全是別人的錯,像這樣不肯認錯的個性,哪裡能夠記取失敗的經驗,作為邁向成功的因緣呢?

從懺悔的程度,還可以分出懺悔的等級。經典說:最上品的懺悔,是至誠懇切懺悔時,身體的毛孔會出血,痛哭流涕,淚中帶血;中品的懺悔,是身上所有毛孔發熱,眼睛布滿血絲,眼淚、鼻涕雙流;最普通的下品懺悔,則是涕淚縱橫,俯身不起。總之,無論是哪一種,都是要發自內心的反省認錯,人生才能繼續往前。

所謂「不怕念頭起,只怕覺照遲」,錯了就要反省。認錯反省是求進步很重要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處互動時,要時常反省自己的身口意,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像曾子這樣有道德的賢人,都時刻在反省自己,何況是我們!懺悔也不是一時的表白,不只是對過往所做的悔過,當下內心還要有覺照反省的功夫,而不是「勇於認錯,死不悔改」。不能錯了改,改了再犯;要像孔子的弟子顏回,終生不二過,同樣的錯絕不再犯第二次。

因此,懺悔認錯不是掛在口頭作門面裝飾而已,是要在生活中徹底的反省、認錯、改進自己的行為,與人為善,給人接受,甚至還要發願未來要如何為社會大眾服務、奉獻,這才是真正的懺悔。

(二)反省自己的利益好處

懺悔,就是生活的反省。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只要發自內心,真誠的懺悔、反省,進而多做好事,多結善緣,就可以消除罪業或者重業輕受。

比方說,一把鹽巴放在一杯水中,水的味道奇鹹無比,如果再多添加一些清水,鹹味自然轉淡,意思是說,只要我們多行善法、多做好事,就像鹽巴水裡,加入許多清淨的法水一樣,鹽巴水依舊要喝,但是已經不像原來那麼難以下嚥了,甚至還可能有助於腸胃的消化清腸。由此可見,反省、認錯、改進,對我們的人生的轉變,是很大的契機。

如《菜根譚》說:「蓋世的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的罪過,當不得一個改字。」犯了錯而知道懺悔,再重的罪業也能消除,因此,有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見懺悔有無比殊勝的功德!能夠接受教誨,勇於認錯並努力改過的人,大多會進步得比較快。

認錯可以使人敬重,可以提升向上,認清自我,改造身心。那麼懺悔對於我們,有什麼功德利益?

1.反省是認識罪業的良心

曾子的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業?交友是否守信?師長傳授的知識,有沒有複習?一個每天自我反省的人,他會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進而開發自己的潛能。

有一位父親帶著他七歲的小孩,走進別人家的菜圃,想拔些蘿蔔帶回去。當他剛拔了幾條蘿蔔,他的孩子忽然在背後輕聲呼喊:「唉呦!爸爸,有人在看你!」他爸爸大驚,賊眼四顧,慌張問道:「孩子!人在哪裡?」小男孩一邊指著上方,一邊回答:「爸爸!你瞧,月亮正在看著你哩!不是嗎?」月亮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我們可以騙得了別人,但是騙不了自己的心。想要活得心安理得,就要常常觀照我們自己的內心,進而改心、換性、回頭、轉身,人生必然有不同的風光。

2.反省是去惡向善的方法

有反省自己的能力,才有改變的可能。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已生惡令斷除,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就是我們平常生活中,為人處世去惡向善最好的自我觀照了。養成自我反省、自我觀照的習慣,清楚明白自己的錯誤,承認自己的過失,就能得到大家的原諒和寬恕。

在《資治通鑑》中記載「周處除三害」:在周處所居的江蘇宜興,人人畏懼三害,讓老百姓民不聊生。三害分別是:白額猛虎、蛟龍和為非作歹的周處。周處除了前二害之後,懺悔自己是三害之一,因此下定決心改變自己,認真讀書、刻苦自勵,後來受到大家的肯定。由於周處肯得認錯和改進,過去大家對他的埋怨,也就一筆勾消,不再計較了。有勇氣懺悔的人,便是有決心改過遷善的人。

3.反省是淨化身心的力量

反省的目的是要求自己要能改進、要能自我提升,進而身心輕安、自在。《四十二章經》裡提到:「如果犯錯不懺悔,罪惡就會愈來愈深重,像海水一樣深廣;如果知錯能改,罪過就能像生病出汗,漸漸痊癒。」反省如同淨水,可以洗滌衣服的汙垢,可以淨化我們的身心。

有四個朋友約好一起打坐時,誰都不得開口說話,剛開始時大家都能靜默不語,但到了深夜,燭火忽明忽暗,有一個人說:「火快熄了。」另外一個人又說:「我們應一言不發的。」另一朋友也說:「你們為什麼要講話?」最後一位朋友說:「哈哈,只有我沒有講話。」一般人都習慣往外看,指責別人的錯誤、缺點,希望別人要能改進。如果我們能夠時時自我反省,自我要求,就能產生自我淨化的力量了。

4.反省是成就菩提的源頭

能反省、認錯的人,對於過去錯誤的行為,承認自己過失,以此作為警惕,不再二過,最後可以走上成功;相對的,一個不肯認錯的人,就會永遠停在原地,不得進步,也不能為周遭的朋友所接受。

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蓄電池的過程中,一共失敗了二萬五千次。但是愛迪生並不氣餒,他說:「我發現了二四九九九種蓄電池不管用的原因。」愛迪生在他的一生中,共得到一○九三項發明專利,例如留聲機、電影、電動筆、蠟紙及日光燈等等,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在他非凡的生涯中,經歷過多少次的失敗。我們要慶幸他接受失敗的過程中,有著不屈不撓、反省改進的精神,才成為人人尊敬的科學家。

每一個人在世間上,都會有一些錯誤的過失,懂得反省、改進,每天都能有「我錯了」、「我不應該」,以此來進德修業,使心意清淨、人格昇華進步的話,我們的人格就會愈來愈健全,也會得到大家的接受和歡迎;甚至一個家庭、團體、社會,乃至國家的政府領導官員,都能時時懷抱著反省、自我改進的心情,社會治安哪裡不能改善,國家何愁不能康樂富強呢!

(三)生活中認錯反省的對象

我們要如何在生活中進行反省、改進呢?除了在諸佛菩薩面前認錯懺悔,我們在任何團體機構、任何場所,對任何人士,只要自己有錯,就應該有反省認錯的擔當。無論是父母與子女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或是長官與下屬之間,「認錯」是沒有大小之分,只在於我們是否具有認錯的勇氣。能夠真誠的認錯,這世間也才能祥和歡喜。以下列舉幾則有關認錯、反省的對象與事例:

1.向諸佛菩薩認錯

經中說「禮佛一拜,罪滅河沙」,藉由禮拜諸佛,真誠的發露懺悔,能洗滌我們內心的汙垢,懺除往昔所造的惡業。

明朝的憨山大師,十二歲出家,十九歲受戒,當他受戒以後,背上卻長了嚴重的瘡,腫痛難忍,看遍了各地名醫,都束手無策。憨山大師心中知道這是宿世的冤業現前,於是恭敬的跪在佛前,心中默默的對諸佛發願:要以虔誠誦念十部《華嚴經》的功德,來懺悔宿世業障。果然,發願過後,原本背上無法醫治的瘡,就這麼不藥而癒。可見只要人有誠心,真心的認錯懺悔,一定會有所感應的!

2.向父母認錯

為人子女做錯事時,只要勇敢向父母認錯,跟爸爸媽媽說聲:「對不起,我下次不敢了!」一定可以獲得父母的原諒,並討得父母的歡心。向父母懺悔,也是對父母孝順的表現。除了向父母懺悔認錯,我們還可以向父母懺悔自己學習不夠努力,學業沒有進步;向父母懺悔自己不夠勇猛精進,事業發展不夠;向父母懺悔自己不夠孝順,對家人的關懷不夠,對社會大眾沒有更多的奉獻幫助。如此,懂得反省認錯,自己也才會更進步!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包容、寬大的,只要我們能夠認錯、改進,父母不僅不會為難我們,還會給予我們更大的支持。

3.向子女認錯

為人父母,有時明明知道自己做錯了事,卻為了維護父母的尊嚴,不肯向子女認錯。其實,父母認錯的行為,正可以體現出負責任的態度,讓孩子知道勇於承認錯誤,是正常且正確的行為。認錯不會少了些什麼,反而更能得到別人的尊敬和諒解。此外,父母如果覺得自己對子女的養育照顧不夠,對他們的呵護關愛不足,而時常心存一份愧疚,希望能再為兒女多做些什麼,這樣時時為孩子著想的父母,一定是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

4.向配偶認錯

夫妻之間也要常常互相認錯。我曾說過夫妻相處就像跳探戈,你進一步,我退一步;我進一步,你退一步。做丈夫的經常向妻子說:「太太,實在很抱歉,我不能發大財,沒辦法讓你過著舒服的好日子,多年來讓你吃苦、受委屈了。」或者向妻子說:「太太,我很對不起你,過去這段時間,我喜歡抽菸喝酒,生活作息不正常,請你原諒我。」只要當面向妻子認錯懺悔,賢慧的妻子一定會諒解,並且更加的敬重丈夫。

同樣的,妻子也向丈夫認錯:「我不是一個賢妻良母,家裡整理得不好,也不擅長教育兒女,我對家庭貢獻很少,承蒙你從來不嫌棄,還給我這麼多的愛護包容。」如果經常向丈夫認錯道歉,必定能獲得丈夫的憐愛。夫妻相處,時常互相學習認錯,家庭生活一定會更加美滿。

5.向部屬認錯

許多人不肯認錯,凡事都覺得是別人的錯,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其實不認錯就是一個錯。認錯反省,是求進步很重要的精神。做領導的人要常常思考自己有沒有愛護部下,有沒有幫忙部屬解決他的問題,有沒有讓部屬發揮所長,有沒有滿足部屬的需求。為人主管要是能常常自省,團隊一定可以凝聚共識的。

佛光山開山以來,我一直提倡僧團要能民主,效法佛陀時代的三番羯磨,接受各種不同的意見。因此,在佛光山開會的時候,難免有一些徒眾的意見與我不同,但只要合理,我馬上自我修正、從善如流的接納,做一個領導者如果常常顧及自己的面子,死不認錯,不能包容萬有,傾聽各方意見,久而久之,上焉者不敢違抗,只會唯唯諾諾,沒有深思遠慮;下焉者遵循效法,只知指責別人,不能檢討自己。這樣一來,任何的團體公司都不能有所突破創新,以及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6.向善知識認錯

良師益友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善知識能幫助我們修正自己的行為,使自己增益,更有智慧。不過,我們常犯了「聞善言不著意」的毛病,漫不經心,將善知識的諄諄教誨當作是馬耳東風,沒有真正地去思惟、奉行。因此我們要時時反省自己,是不是愧對善知識,讓善知識失望,有沒有用心學習,並且實踐在生活之中。只要經常抱持著反省的心,處處用心、留心,人生何愁不能成功呢?

7.向社會大眾認錯

孟子說:「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我們每天生活所需的物品,都是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努力。社會就像一個龐大運轉的機器,無論是勞心者或勞力者,每個角色都一樣重要,沒有尊卑貴賤、高低輕重之分。我們要經常想到自己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有這樣的懺悔心,自然就能盡心盡責,忠於職守,人人珍惜社會資源,我們的社會才會溫馨祥和,國家才能更進步發展。

8.向信徒認錯

出家人對信徒也要有懺悔心,要覺得我沒有全力為大眾解除疑難,沒有為大眾度化災厄,實在愧對三寶與信徒,往後要更加好好用心,多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業。信徒來寺院禮佛都會在功德箱添油香,我也常常勉勵出家的徒眾,我們也要為信徒添油香,為大家服務奉獻,為信徒開示佛法,這些都是為信徒添油香,讓親近三寶的信徒,日日在佛法的歡喜裡提升自我。

(四)生活中要發願未來

人間佛教不只是重視懺悔,也重視發願,從懺悔到發願,更能積極的引導我們走向康莊大道。隋代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中提到五悔: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就是懺悔後還要發願。

早晚課誦中,我們常諷誦四弘誓願文:「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種發願懺悔,就是為了拔除生死根本,不再有貪恚愚痴苦惱之患。日常生活中,如果能依著三好、四給來行事,也就是懺悔、發願了。但是,佛教的懺悔法門,最重要是透過反省、改進,發願於未來,如何從自己做起,能夠為家庭、社會乃至國家貢獻我們的所長,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要如何發願未來,改過遷善呢?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1.語言的讚美

《正法念處經》中說:「甘露及毒藥,皆在人舌中。」說好、說壞,都是取決我們自己,口中多說好話,既能助長他人的善根,也能增益自己的德行。時時說好話,無論對什麼人、什麼事,都抱著慈悲喜捨的心情,以好話去讚美,這就是懺悔。

2.隨喜的布施

見人有難的傾囊相助,或舉手之勞的助人善事,造橋修路、救人於緊急危難、贊助文化教育等布施,養成隨時、隨地、隨緣的喜捨布施,能夠減少我們的貪愛,又能惠施於眾生,廣種福田,這也是一種生活的反省。

3.勤勞的服務

參與各項公益活動,發心為大眾服務,如參與淨山、淨灘,關心社區鄰里居家安危,環境整潔,或到養老院、育幼院擔任義工,這些都是一種可以用來懺悔的善行,如《法句經》上說:「履仁行慈,博愛濟眾,有十一譽,福常隨身。」福報是和行慈濟世的人常在一起的。

4.不吝成就他人

欣賞別人的優點,讚歎他人的成功,幾句好話,或是舉手之勞,以行動去幫助別人、成就他人,彼此互尊互重、互愛互諒,自他關係會更圓融。

5.時時感恩報德

做人要知恩報恩,常懷感恩的人,惜福、惜緣,比較能進步;常懷慚愧的人,則較能提升人格。因此,時時心存感謝父母、師長、大眾及對我們的成就和幫助的人,也是改過的妙方。

6.勇敢承擔過失

與其追悔我們的過失,不如承擔責任過失。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二十五年,德國的總理博蘭特,來到波蘭華沙二戰死難猶太人紀念碑前獻花,他跪倒在濕冷的碑前,向死難猶太人致敬哀悼,為納粹的犯行謝罪。那時全球的媒體讚歎:「德國總理跪下去,德國人民站起來。」博蘭特的「華沙之跪」,被譽為「歐洲千年來最有力的謝罪」,並使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可見認錯不僅不會失去自己的身分,反而能贏得更多的尊重,獲得社會大眾的諒解。這也見證了懺悔的力量,其大無比。 

不過一般人的通病是,無論什麼事,都是維護自己,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只有自己才是好人,別人都是壞人,就像三國時代的曹操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自己不能吃虧,自己永遠是對的,久而久之再好的朋友也會變成敵人。但是,如果我能認錯、退讓,敵人也會變成朋友。

我認為人我之間要能和諧相處,要能做到「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如果每個人都先承認是自己的錯,勇於認錯,並勤於反省,則無明煩惱必定無從生起,人我相處自然和諧,不去執著、不比較、不計較,生活即可獲得幸福快樂。世間上每一個人都能有這樣的觀念,相信這個世界會是和諧的,人我之間是無諍的。

知錯、認錯、改錯,非常的可貴,不但不會令人輕視,反而令人尊敬。像趙國大將廉頗,因為能夠由貢高我慢轉為謙虛卑下,向宰相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不但盡釋前嫌,而且趙國也由於他們將相和合,共謀國事,而成為當時的強國。可見反省、認錯,能在一念之間轉變人生,不但利人也是利己,甚至會成為人生勝負的根本關鍵。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