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030 一、唯識的傳承
印度大乘佛教思想最初是以中觀學派為主流。西元二、三世紀時,龍樹以「緣起性空」、「諸法無自性」為立論基礎,依《中觀論》一書立名,建立中觀學派。龍樹之後兩百年,中觀學派一直是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主流。後因大乘空宗流於空幻的弊病,於是由彌勒創立了瑜伽行派以對治,依《瑜伽師地論》而立名。後由無著、世親繼承,以「萬法唯識」的觀點,正式建立唯識學派,又其強調法無自性、相由心生,故亦稱為法相宗。中國唯識則創始於玄奘大師,玄奘大師留學印度回國後,積極翻譯唯識經論,與其弟子窺基大弘唯識學,並成立中國佛教的唯識宗。
唯識真正形成一派學說是在《瑜伽師地論》成立之後。瑜伽行派最早是依彌勒所著《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大乘莊嚴經論》、《辯中邊論頌》、《金剛般若論》等五部大論為中心而建立的。相傳佛入滅後九百餘年時,彌勒從兜率陀天降臨中印度阿踰陀國,在踰遮那講堂為無著講說五部大論,並由無著記錄下來。
無著,生於西元四、五世紀之間,北印度犍陀羅國人,初於小乘化地部出家,修習空觀,一直未能領悟,從彌勒菩薩學習大乘法義之後,體悟中道妙諦,著有《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順中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等論,其中《攝大乘論》是建立唯識理論的核心論著,也是無著思想的代表作品。
世親,為無著之弟,原於小乘說一切有部出家,精通有部教理,著有《阿毗達磨俱舍論》,該論是中國俱舍宗所依據的論典。世親在北印度弘傳有部教義,聲名遠播,但他抨擊大乘佛教,認為「大乘非佛說」。無著擔心他長此毀謗大乘佛法,將來會落入惡道受苦。因此,假托重病,傳信世親前來探望時,為其開示大乘要義。世親聽聞大乘妙理之後,始悟大乘的殊勝,於是轉小歸大,廣造諸論詮釋大乘經典,有「千部論主」的美稱。世親致力於弘揚大乘唯識學,其主要唯識學著作有《大乘五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攝大乘論釋》、《百法明門論》等,他將複雜的唯識學有系統的加以組織,可說是唯識學之集大成者。
世親之後,印度相繼出現許多以世親唯識思想為研究中心的唯識學家,最著名的有所謂十大論師,玄奘的老師戒賢法師即是傳承自十大論師之一的護法。玄奘西行求法時,曾在當時的佛學中心那爛陀寺從戒賢法師受學五年,學習《瑜伽師地論》及其他唯識典籍。
玄奘大師在印度參學達十七年之久,回國後翻譯唯識經論及弘揚唯識學不遺餘力,開創了中國的法相唯識宗。玄奘最初計劃將十大論師解釋《唯識三十論》的釋論各別翻譯,後來在窺基的建議下,以護法之說為主,再融和其他九大論師的釋論,完成《成唯識論》。窺基並撰著《成唯識論述記》一書,兩部皆為唯識宗的重要典籍。
窺基繼承玄奘大師嫡統,除了撰有《成唯識論述記》外,另有《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大乘法苑義林章》、《瑜伽略纂》等著作,集唯識宗之大成。因其著述甚豐,而有「百本疏主」、「百本論師」的稱譽。
唯識宗在玄奘和窺基的弘揚下,於唐朝盛極一時,後有慧沼、智周相續繼承法脈。慧沼所著《成唯識論了義燈》及智周的《成唯識論演祕》,與窺基的《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合稱為「唯識三疏」,是《成唯識論》及窺基《述記》相關註釋中,最具代表的三部。
智周再傳如理,百餘年間,學習者頗多。如理之後,傳承不明,後又遭逢唐武宗會昌法難,此宗諸多論述被焚毀,中國的唯識宗便逐漸失傳。清末民初時,楊仁山創立金陵刻經處,自日本請回中國散佚經典三百餘卷,加以考證編印出版,其中包含許多唯識論疏,由此再次開啟研究唯識的風氣。民國初期,有太虛大師及歐陽竟無、韓清淨、王恩洋、周叔迦、唐大圓、熊十力等居士、學者致力於唯識教義的研究。台灣早年則有慈航法師、演培法師、印順法師、楊白衣、吳汝鈞等法師、居士著作唯識的論著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