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034 三、八識的功能
前六識中的眼、耳、鼻、舌、身識是依五根,接觸色、聲、香、味、觸塵後,結合第六識──意識,認識了外界的青、黃、赤、白、香、臭、冷、熱、軟、硬等。在這六識裡,第六識是主導。換言之,第六識與前五識關係非常密切,因為前五識僅有了境功能,它們能接收經感官所對應的外物,卻不作判別的角色,看只是看到,聽只是聽到,需要有第六識的介入才能分別外境的美醜、香臭、細滑等。
譬如我們聽經聞法是因耳識的作用,但理解佛法,法流入心,則要靠第六識的幫忙。反之,意識是不需要前五識而可以獨立活動的,這種情形稱之為「獨頭意識」,獨頭意識發生的當下和外境是沒有直接關係的,如作夢、禪定境界、白日夢等都是在沒有牽涉前五識的狀況下產生的。所以我們的意念就像瀑流般,不管是醒著或睡時,都沒有停止的時刻。
前六識的了別功能相當明顯,它們不斷向外攀緣,與外境交涉後,產生善、惡和無記三種性質,有苦受、樂受和捨受(即不苦不樂受)三種覺受。對這六識的性質有所認識後,增長善念便是刻不容緩的修行,因為善念能引領我們向善,往上提升,成聖成佛;惡念會導致我們煩惱叢生,無法出離生死苦輪。
至於第七末那識,它忠心的執守著第八阿賴耶識,以第八識為中心去,審察思量所有的事物,並將前六識所造作的一切善惡毫無保留的傳達給第八識。第七識恆常追隨著第八識,以為第八識是永遠不變的我,它的這種特質也就是「我執」的源頭。所以佛門「打禪七」、「打佛七」之「打七」,雖是以七日為一期的修持,重要的是在於打去第七末那識的我執,讓它不再執著第八識為我。
第八識本身沒有判別的能力,它不斷接收由前七識傳來的善惡種子,像倉庫一樣儲存著這些種子。所言「種子」,其實即是所謂的「習氣」,它可以經由薰習而產生變化,所以說「以聞思修,入三摩地」,或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都是在說明藉由善法的薰習,能讓我們身心轉染為淨。
種子,從種子到成熟結果,它的外形和內在都會產生變異。如蘋果從一顆種子到結成芳香甜美的蘋果一樣,它的類性也會不同,就像河流的淡水流到海裡,就變成鹹水;它的成熟也有不同的時間,如不同的穀物有不同的成熟時間。從種子到結果雖然不會有「種瓜得豆」的錯亂,但由於種子的這些變異性,因此在不同的因緣條件配合下,結果也會千差萬別,甘苦不同,例如同樣的種子,因陽光、空氣、水、土壤、養分的不同,收穫的成果品質便會有所差別。也就是說,有因就有果,雖是不變的真理,但我們累世所儲存下來的善惡種子,可以經由修行、行善等方式改變,從而改變命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