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08 有情

慈惠法師和慈容法師談起青年時代的星雲大師,當時大師氣度雍容、俊逸灑脫,常住宜蘭之後不久,就已經盛名遠播,常有信徒不遠千里來看這位傳聞中「英俊的師父」。

每當星雲大師有事到街上去,商店的人都會奔相走告:「北門口的師父來了!」商店裡的老闆都會暫時停止買賣,跑到亭仔腳看星雲大師經過,看到的人,無不心生歡喜。

最有趣的畫面是發生在電信局。當時雷音寺沒有電話,一般人打電話也都要到電信局,電話尚未有自動轉接系統,由許多接線生服務。星雲有時要打電話向外聯絡,每次當他到宜蘭電信局打長途電話,電信局的接線生都會忍不住跑出來看,使得電話無人接聽,暫時「當機」。

「大師不只是智慧折服人、用佛法教化人,他的威儀自然有一種攝受力,使見到的人都會心生歡喜、想要親近。」慈容法師說。

愛情的本質與人間的本質

星雲大師有這麼強的吸引力,又那麼英俊不凡,必然也會吸引女性的愛慕吧!這是一般人都想知道的問題,所以我斗膽的問師父:「那時候一定有很多女性愛上師父吧?」

大師大概很少遇到這麼直接的問題,笑得非常開懷,說:「我十二歲就出家了,一生沒有談過戀愛,但是信徒遇到婚姻、愛情、子女的苦惱都會來問我,我對愛情的了解可能比一般人還深呢!」

他停頓了一下,說:「愛情的本質與人間有情的本質是相通的,重要的是去了解那有情的本質呀!」

大師在宜蘭的時候,二十七歲出版《玉琳國師》,二十八歲出版《釋迦牟尼佛傳》,裡面都有一些情感的篇章,我們也從其理解到,青年時代他已經對「人間有情」確立了基調。

星雲大師話鋒一轉:「如果你們喜歡聽愛情故事,我就講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愛情故事吧!」

在座的弟子們都眼睛一亮,大師的目光掃過了每一個人:「這件事我從來沒有對任何人講過!」

大師喝了一口茶,時光突然往後拉去,拉回五十年前的宜蘭。

「人都是有情眾生,大部分的出家人都說要排拒感情、遠離感情,我並不贊成這種觀點,因為佛教講慈悲,慈悲的基礎就是感情,愛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就是把感情擴大和昇華。感情就好像水火一樣,水火會傷人,但如果能善用水火,水火也是人間最重要的元素。

「眾生一旦有了共鳴,就會生出感情,若是男女,就成為情侶、夫妻,但是成了夫妻之後,有的日夜相處,情感卻越走越窄,最後同床異夢、勢同水火;有的雖然聚少離多,卻能異地同情、生死相許。所以,如果能超越的看,感情是沒有絕對的,是因時因地不同的,只有能超越情感的觀點,路就越走越寬了。」

沒想到大師要回到宜蘭之前,先來一個開場白,眾人都屏息靜聽,他輕咳一聲:

我嚮往聖情,而不是私情

「我四十一年在宜蘭雷音寺講《金剛經》,每次講完都有考試,有一位年輕的女士,長得就像天人一樣,非常美麗,他每次都會來聽經,聽完也參加考試,考試成績很好,可見他非常用心聽經。

「這是很正常的事,我並沒有特別注意,但是聽了幾次經,他每次來寺裡,都會帶一些小禮物來送我。那些禮物不像是一般信徒的供養,倒像是男女朋友,例如送個枕頭套,下面繡著字『你的羊』,或者寫一些奇怪的卡片。我就問信徒:他是什麼人呀?

「信徒告訴我,他是一個空軍飛行員的遺孀,不久前,丈夫在一個空難中殉職了。

「我一聽,心裡就有了防備,其實我一生對男女俗情就有防備,出家人不是沒有感情,而是要捨下俗情、培養聖情。從那之後,我就對那位女士保持了距離,不再有任何的回應。

「沒有想到,這位女士不但沒有退卻,反而時常在晚上跑到寺廟附近流連,常常會丟進來一張紙片,上面寫著『你出來!』,我當然不會出去。我從幼年出家,每天一旦回到寺廟,就不再外出。佛殿裡這麼光明清涼,我出去幹什麼呢?我乾脆把燈熄了,在佛殿裡念佛。

「這時候,窗子響了,叩!叩!叩!敲門,我也不應答,只聽到窗外輕聲的喚著:『你出來!你出來!……』許久之後,才回歸沉寂了。等到天亮完全安靜之後,我才打開燈,他那濃烈的感情好像還在窗外敲著。

「從那天以後,那位女士就沒有再到寺廟裡來。隔了兩年,他抱著一個小嬰兒來看我,原來他又再婚了,來向我辭別,我也祝福他能找到幸福。

「當時我很年輕,認為以一個出家人,這樣絕然的態度是對的,但是後來轉念一想,覺得這麼絕情是不圓滿,我應該讓他了解,為什麼我不能接受他的感情,應該使他平息,而不是讓他痛苦。幾十年來我一直惦記著這件事,我應該向他說聲:『對不起!對不起你的盛意殷殷,我不能接受你的感情,是因為我嚮往的是聖情,而不是私情!』

「直到四十年後,那句對不起才說出口。當時我遇到中國佛教會選舉理監事,有一個信徒幫我拉票,介紹一些佛教會的會員和我見面。有一天,那位女士也來了,他是佛教會的會員,我雙手合十,誠心的對他說:『對不起呀!』他會心一笑。當那句對不起送出去的時候,我在心裡念了一句阿彌陀佛,感到鬆了一口氣,心裡很平安舒坦,對他的盛情致上歉意,我不欠你了!」

師父說到這裡,歡喜的笑了。這個故事雖然清淡,卻彷彿是一個清澈的湖,照見了我們的面影,裡面有著青年僧侶幽微的心事。

提升了人情,就是聖情

師父接著說:「我少年時期讀了蘇曼殊的《斷鴻零雁記》,很受感動,他雖然出家了,還是在世情中掙扎。其實出家人也是人,不是佛,有人間的情感是正常的,沒有愛就不是人了。對父母有感情、對家族有感情、男女之間有感情……這些都是人之常情,只有提升了人情,才能化為聖情。我這一生中,不論男眾,或是女眾,我絕不和另外一個人獨處,總是在人群之中,那是為了避免那些俗情。俗情就是會嫉妒、會占有,只有佛法才能加以轉化。」

「師父講的聖情,可不可以用一些簡單的例子來說呢?」我問。

大師說:「我以前寫《釋迦牟尼佛傳》,寫到佛陀證道的時候,回到皇宮,他的妻子耶輸陀羅非常期盼,卻又不知如何是好,不知道他的丈夫完成了修行,還會不會來看他。不久之後,佛陀來看他,也看自己的兒子,佛陀對耶輸陀羅說:『對不起!我辜負了你,但是請你為我歡喜,我完成了解脫之道。』後來,佛陀的妻子、兒子都隨他出家,修行成就。這是多麼美呀!又充滿了感情,又不著痕跡,這就是聖情。

「還有,像佛陀的大弟子迦葉尊者,他的妻子叫妙賢。大迦葉本來的志向就是修道,但是他家裡非常富有,父母親希望他能繼承家業,一直催促他成家。大迦葉為了不想成家,請金匠依照世間最美的標準雕塑了一個等身的金像,對父母親說:『除非找到比這個金像更美的少女,我才要結婚!』當然,找了很久找不到,有一天到一個城鎮,找到妙賢女,傳說他一站到金像旁邊,金像都為之失色,最後,大迦葉和妙賢女成親。

「不久之後,大迦葉出家成道,妙賢一氣之下信了外道,繞了一大圈,才回到佛教的僧團。但因為他長得實在太美,每次托缽,都會引起眾人圍觀,大迦葉就說:『以後我幫你出去托缽,帶回來給你吃!』大迦葉就每天出去托缽,把得到的食物分成兩半,一半給妙賢,當時也引起了諷刺和謠言,說是『大迦葉是阿羅漢,並沒有真的斷除情欲』!大迦葉也不以為意。你們看,這種感情多麼美,阿羅漢也有感情,凡人看是俗情,但那個境界卻是聖情。」

大師說,聖情也不是佛教的專利,只要有慈悲和智慧,以慈導情,以智化情,以眾生為中心,以宇宙為中心,而不以自我為中心,就可以在人間創造聖潔的情感。他為我們說了一個茅山三道士的故事:

有情有愛也可以成道

有三個兄弟,一起到茅山修道。

走到半路荒僻的山裡,有一戶人家,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三兄弟就借宿了一晚,才知道那戶人家只有一個寡婦帶著四個孩子生活,日子非常艱困。

第二天,正要出發的時候,小弟對兩個哥哥說:「你們去茅山修道吧!我想留下來照顧這一家人!」大哥二哥雖然不以為然,想到「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就讓小弟留下來報恩。

過了三年,寡婦要求弟弟結婚,弟弟說:「你的丈夫才過世三年,我就娶你為妻,心有不安。」

又過了三年,寡婦又要求弟弟結婚,弟弟說:「於心雖安,仍然有愧,希望把孩子養大了,再談婚事。」

再過了三年,寡婦又要求弟弟結婚,弟弟說:「我為了報答你的一飯之恩,留下來照顧你和你的孩子,現在孩子已經成年,也該是我道別的時候。」

經過了九年,大哥二哥在茅山苦苦修道,尚未成道,小弟卻早就成道了。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茅道士」的故事。

大師這樣子下結論:「俗情是重視形式,聖情卻更重視精神意義;俗情寄託於占有,聖情寄託於悲願。絕情絕愛可以成道,有情有愛也可以成道!」

「聖情發展到很好的境界,可以說純粹的善意就是愛,沒有一絲染著;只要有一絲惡意,就是殺生!所以在佛光山的弟子都知道,我是嚴格禁止弟子對人有惡意的侵犯,一草一木都有無限生機,都不可侵犯,何況是待人呢?」

星雲大師認為佛教弟子最重要的情感素質是「悲願」,但悲願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愛心慢慢培養出來的。愛心也要不斷的學習,練習不管遭逢什麼狀態,都要從正向去看,練習欣賞、共有、讚美、成就、犠牲、奉獻,內心裡慈悲與美好的願望就會昇華。

師父說:「我這一生悲願能不斷的成長,是因為我和弟子徒眾的關係,都能三分師徒、七分道友,不只是我在教他們,大家也在教育我。我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從小就是在僧團,所以我離開僧團之後,所有的教育都來自大眾。我對大眾有著深切的感恩,也由這種感恩生起悲願。我嚮往像《法華經》裡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境界!」

幼年在叢林的鍛煉,師父說最受用的是,他常會記住一句話:「吾謹記受教!」在人生裡一切情感的學習如果能有「吾謹記受教」的精神,愛就能得到成長,就會「能愛,可愛,愛得適當」!

懂得珍惜,才懂得愛

從這個觀點出發,星雲大師認為:「愛,如果自私,就會成為一種占有、一種汙染、一種罪惡。愛中如果有了珍惜,就會變得偉大、恆長、無限。」

他說:「我們中國人很有智慧,將『愛』、『惜』兩個字合成一個詞,使愛有了落實的方向,愛就有了無限的生命。所以,愛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就要『惜情』;愛護才華洋溢的人,就要『惜才』;愛護彼此之間的緣分,就要『惜緣』;愛護飛逝的時光,就要『惜時』;愛護自身的力量,就要『惜力』;愛護尊重的言語,就要『惜言』;愛護寶貴的錢財,就要『惜財』;愛護與我們同體共生的萬物,就要『惜物』。甚至我們要愛護得來不易的福報,因此必須『惜福』;愛護十方大眾成就的生命,因此必須『惜命』……能懂得珍惜,才懂得愛!」

「懂得珍惜,才懂得愛!」真是一句鏗鏘有力的話,從大師的口中說出更令人有石破天驚之感。

與這句美言可以相提並論的,是大師曾說:「感動,是最美的世界!」

我從師父的言教著作中,體會最深的是師父的內心裡有一個光明美好的世界,這些美好的力量來自何處呢?

師父說:「由於我很容易被一個人、一件事所深深感動,因此呈現在我心裡的世界,永遠都充滿著光明美好,從而鼓舞我不斷的向前邁進。」

星雲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是他不只把那些感動放在內心,還放在言行教化上。當他記憶的匣子隨意打開,處處都是感動人的故事,隨時隨地可與人分享,並為之感動不已。

這些人間的感動,使大師洋溢著莊嚴、歡喜與光輝,與一般印象中貧乏枯燥的出家人,真有天壤之別呀!

大師說:「感動不僅是彼此心意的互相交流,更是佛心佛性的自然流露。披覽佛典,佛陀發願度眾生,曾經在因地修行時,為了半句真理而甘願墜亡,為了救護餓虎而寧捨身命,就是因為『感動』。諸大弟子投身佛教,跟隨佛陀到處弘法,甚至諸佛菩薩之所以和我們感應道交,也是由於『感動』。

有了感動,我們就能心甘情願;有了感動,我們就能不怨不悔。所以,時時感動的人,永遠知足常樂、精進不懈;而不知感動的人,卻有如槁木死灰,非但不能與真理想應,也無法和大眾快樂相處。」

生來善於感動的大師,使「愛」以「珍惜」和「感動」的內容而變得豐富而深刻,他甚至說:「感動是人間修行的重要法門。」「如果能夠做到自他感動,佛國淨土即在眼前。」

佛光山是有情有義的世界

不久之前,星雲大師把他生平重要的觀點與理念錄製成有聲書,書名是《有情有義》,這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出家人把自己的生平定位為「情義盎然的一生」,這也算是古往今來的第一人了!

大師說:「我原本只是揚州地方的一個小沙彌,從揚州到了台灣,充其量是一個平凡的大陸和尚,但是因緣匯聚,如今有數千名入室弟子分散世界各地、無數皈依的弟子在各行各業、在國內國外都辦了大學、有數百個分別院和機構都在全世界做著奉獻的工作……這絕對不是星雲一人之力,而是遇到了無數有緣人,展現了『有情有義』的人生!」

確實,如果常在佛光山派下道場進出的人,就會發現不只是出家弟子,連在家居士都是跟隨師父數十年如一日。他們受了師父的情義感動,並以有情有義來回報,最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善的循環。所以,佛光山雖然是清修的叢林道場,也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世界。

有一次,聽星雲大師談起少年在叢林裡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動,想到叢林中的高僧也有情義豐盛的一面:

「我十五歲受戒時,母親跋山涉水來探望我,住在女眾的寮房,我趁著晚自習的時間,到女眾寮房與母親會面。一直談到開大靜的時間,母親仍然依依不捨、淚流滿面,我只好留下來安慰他。

「第二天,糾察師向女眾戒壇的開堂和尚月基法師報告我沒有回寮就寢,這在寺院裡是非常嚴重的事,是可以被遷單開除的。我為了安慰傷心的母親,竟完全忘記了事情的嚴重性,我心想:這下慘了!

「沒有想到,月基法師當眾回答說:『他昨晚在我的寮房裡呀!』

「糾察師聽了,無話可說,我也因此沒有受到處罰。當時我只是一名小沙彌,月基法師可以按規定開除我,但他知道母子的情義,因此為我機智解危,令我感戴莫名。我想『俗情不比僧情濃』,出家人的『有情有義』甚至勝過世俗有求有取的感情。」

為了這一次情義,一九五四年,星雲聽到月基法師在香港無人接濟,想盡辦法把他迎接來台。這一年,正好高雄佛教堂落成,星雲推他擔任住持。後來,月基法師晚年多病,星雲幾次半夜送他就醫,付費照顧,直到終老。月基法師過世後,星雲親自將他的骨灰送回棲霞山寺,還為他建塔安奉。

從這件少年時代的小事,就可以看到大師「有情有義」的風範,也可以看到他一生都在實踐的「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思想。弟子們聽到他和月基法師的往事,鮮少不動容的,但師父總是雲淡風輕的說:「我只不過是將當年那分報恩『情』的心思,銘記在方寸之間,不敢稍忘,並且付諸實際行動,成為有始有終的道『義』罷了。」

再往前一步,就是慈悲

感動、愛惜、有情有義,再往前一步,就是慈悲,因此,沒有感動、沒有愛惜、沒有情義的世界,也就不會有慈悲──這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非常重要的思想。慈悲,並不是捨棄了一切的情義而得到,而是深入了人間的情義,使其廣大提升而得的。

大師說:「佛門的寺院常可以看到一副對聯:莫嫌佛門茶水淡,僧情不比俗情濃。僧情雖然不像俗情濃厚,卻是一種淨化的感情,是關心在沉默裡、關心在未來裡、關心在無染裡,是平等的施予歡喜、施予關懷,其實是最崇高、最真摯的感情。所以、僧情的『無情』是無有情的執著,僧情裡的『有情』是平等的視一切眾生都是父母兄弟姊妹,人人都是菩提眷屬。」

在佛教的說法裡,有情世間是五濁世間、有缺憾的世間、不完美的世間、唯有透過情義的溫暖可以洗清汙濁,唯有愛情與感動可以彌補缺憾,唯有慈悲能補救不完美使人間趨向圓滿……情義、愛惜、感動不能只留給在家人,慈悲也不能只留給出家人,作為人天導師的出家人,更應該識得這種人間的有情,才會識得終極的解脫。

遍及一切的有情

對於有情人間,大師這樣註解:

「懂得珍惜,才懂得愛!」

「感動,是最美的世界。」

「與有緣人,共創有情有義的人生。」

「一個人寧可什麼都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慈悲。」

這些不只是大師的言教,也是他用生命活出來的源水活泉,作為星雲大師的弟子,都是點滴在心頭,永遠難忘。

我想起星雲大師曾寫過一段話,想到這人間的有情不只是對人,而是遍及一切的:

「只要我以慈悲待物,愛護珍惜,花草樹木會酬我以繁茂青翠,昆蟲飛鳥也會引我以悅耳鳴唱。」

「只要我以慈悲應世,不求回報,榮辱得失都是我的增上因緣,天下眾生也成為我的法侶道親。」

「如果我們能用慈悲的心靈體貼關懷、用慈悲的眼神看待萬物、用慈悲的口舌隨喜讚歎、用慈悲的雙手常做佛事,那麼我們無論走到哪裡,即使是一無所有,都足以安身立命。」

師父的文筆是那麼優美,從他優美的心靈流淌出來,深深的思惟,使我深深的感動。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