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45 閉關之要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閒;

身在關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明‧憨山德清


這是明代憨山大師〈費閑歌〉裡的一段話。

閉關,是佛教的修行法門之一,就是將自己禁閉一處,不出關房、不與外界往來,還要在期間內完成自己的修行功課。有的人閉關數月,也有人閉關數年;有的人閉「方便關」,還有的人閉「生死關」,進關了以後就不再出關。閉關者可以閱藏、研讀經典,或依個人的目標專修一個法門。譬如要參禪,就閉「禪關」;修念佛法門,就閉「淨土關」;要研讀《法華經》,就閉「法華關」;讀《華嚴經》,就閉「華嚴關」;期間要有人護持飲食、醫療諸事,就稱「護關」。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閒」,關房裡的修行,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最怕的是「身在關中心在外」,人在關房,心不能安寧、不能自在,心有所執著,有種種的煩惱困擾,不能安住,那就「千年不出也徒然」了。

禪門裡有「不破參,不閉關;不開悟,不住山」的教示,意思是:自己對佛法還沒有體證、開悟時,不能獨住深山;在還沒破除煩惱以前,也不可以隨便閉關,因為煩惱未除,在關房中容易盲修瞎練,走火入魔。所以奉勸初參學者,須先打好修行基礎,將佛法根基紮穩,修好福慧資糧,悟道了以後再住山,破參了以後再閉關。到了那個時候,不管閉關或住山,都能更上一層樓,真正進入佛法的三昧真諦。

在社會上,有的人做壞事犯法,身陷囹圄,一樣是關在一個房間裡,但他並非出於心甘情願,也不是在修行,因此不能稱閉關。即使一般人在世間生活,雖沒有失去自由,但身心總有虧欠、不能圓滿人事,經常受良心道義的譴責,也等於每天住在心的牢獄裡;表面上看來沒有被關禁閉,卻是日日坐心牢。

一個人準備閉關,最主要的用意是讓身心在一定期間內關閉凝注,斬絕攀緣俗念,以便養深積厚,將來出關後再擴大自己,利益群生。一個人有志服務人群,奉獻國家、社會也是如此,要先建立穩實的基礎,蓄積充實的能量,不斷提昇自己,才能真正幫助別人。但問各位,你是否做足準備了呢?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刊於《人間福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