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116 第八章 佛光世紀半甲子
順著接引大佛左手望去,陽光映照著高屏溪,粼粼水光日夜不息向西逝去。佛光山自民國五十六年(一九六七)創建以來,如今已然是南台灣最醒目的地標,也贏得了「亞洲第一大佛教勝地」的美譽。然而從佛教的觀點來看,物有成、住、壞、空,衡量佛光山的價值,若只眩惑於肉眼可見的屋宇殿堂,不免落入「相」的執著,也體會不出它存在的真實意義。認識佛光山,要深入它的宗風、中心理念,才能入寶山滿載而回。
打開山門,走入社會
佛光山的宗風其實源自於星雲一生致力的目標──人間的佛教、生活的佛教。年輕時他受民初太虛大師影響,覺醒佛教必須要「打開山門,走入社會」;及至年歲漸長,在台灣開展了自己的事業,當然便以佛光山作為推動此一理念的勇氣與實驗之地。
在他的講演集中,有幾段話最能代表這位佛光山開山宗長的中心思想。
「今日佛教最大的毛病,就是把佛法和生活分開,信佛教信了幾十年,但貪嗔痴還是非常的重;深入經藏的道理能說一大堆,但對人我是非得失就是不能放下。」
「因此佛教一旦離開了生活,便不是我們所需要的佛法,不是指導我們人生方向的南針。佛教如果不能充實我們生活的內涵,那麼佛教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佛陀的教化,本來就是為了改善我們的人生,淨化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品質……我一生的理想,就是弘揚人生佛教、生活佛教。」
「所謂生活佛教,就是睡覺、說話、走路,不論做任何事,都應該符合佛陀的教化。譬如佛陀告訴我們要發心,不只布施要發心,信佛要發心,甚至吃飯睡覺也要發心。只要發心去做的事,效果奇佳;發心睡覺,這一覺一定睡得很香甜;發心吃飯,這一餐一定吃得很可口;發心走路,再崎嶇的路也如履平地;發心做事,再困難的事也甘之如飴。」
「佛法中的發心,可以運用於我們的家庭生活上,敦親睦鄰、孝敬親長、友愛手足、幫助朋友。……佛法不是空中畫餅、嘴上說說而已,應該身體力行,徹底去實踐,不可以把生活和佛法分開。」
佛光人的信條
由「生活佛教」出發,他同時定下佛光山四大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時下企業界流行所謂的「創造遠景、建立共識」,星雲早就開始實行了,佛光山上的徒眾、學生、老師、工作人員,在精神、態度上都以四大工作信條作為遵循的依據。二十多年來,星雲幾次以「怎樣作個佛光人」為題,闡釋這些理念。
第一,佛光人要先入世後出世。今日佛教衰微,是因為過分忽略世間滋生的問題,急於求證出世的解脫,致使世人以為佛教是消極、厭世。但如果和人間的實際生活脫了節,國家不愛、父母不孝、族友不親,又能存容於天地社會嗎?所以佛光人必然要先有入世的事業,然後再求出世的依歸。
第二,佛光人要先度生後度死。佛教受社會最大的誤解是──佛教為度死的宗教,專為人死後誦經超度。佛光人不反對功德佛事,但感到生者比死者更需要佛教。佛光人要推展佛教「從出家到在家」、「從寺廟到社會」,把幸福、歡喜布滿人間。
第三,佛光人要先生活後生死。學佛出家的終極目的固然是「了脫生死」,但開口閉口「我喜歡過清淨的生活」、「我要入山修行」卻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古來大德宗師,他們學佛修行,都先發心為人服務,有的願生生世世作一條老牯牛,為眾人專事負重;有人發心服務苦行,一工作就是數十寒暑。百丈懷海禪師更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清規,學佛要先辦好生活上的資糧,人人照顧好自己的生活,才能再談脫離生死輪迴。
第四,佛光人要先縮小後放大。「滿瓶不動半瓶搖」是現代虛華浮誇社會的通病,佛光人要像千年老松,經得起歲月寒暑的流遷;要像嚴冬臘梅,受得了冰天雪地的考驗,唯有忍耐的人才會成功,唯有縮小的人才能擴大自己。
以文化弘揚佛法
在這樣的理念架構下,今天「佛光山」已不單指高雄縣大樹鄉的佛光山寺,而是涵蓋了一千多出家僧尼、一百多萬信徒,影響力遍及海內外六大洲的一個「集合代名詞」。然而不論道場在何方,信徒有多少,佛光山始終堅守「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四大宗旨。順著這個脈絡檢視,就可以清楚看出近三十年來佛光山做出了怎樣的成績。
在文化工作方面,他們以紀念開山二十週年行腳托缽法會所得之淨款,成立「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資助國內外佛教界的學術會議,獎助優秀人才深造留學。贊助佛教雜誌《善知識》、《福報》、《佛教新聞週刊》的出版,並捐贈圖書給各地圖書館、監獄、學校等。費時十年考訂、註釋、索引的《佛光大藏經》;榮獲民國七十八年(一九八九)金鼎獎的《佛光大辭典》;以及最佳工具書的《佛教史年表》,都是佛光山編藏處默默耕耘的結果,被譽為研究佛學的三寶。
此外,民國四十六年(一九五七)創刊的《覺世》,為十天出版一期的旬刊,每期發行逾十萬份,發行網遍及四十二個國家、地區。這份免費贈閱的刊物,每年雖耗資新台幣一千萬元以上,但因為扮演著海內外幾百萬佛教徒溝通的橋梁,仍然堅持出刊不輟。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創刊的《普門雜誌》,則以普遍化、大眾化、生活化、文藝化、趣味化、國際化為宗旨,每月發行量超過三萬份,讀者分布歐美、東南亞、中國大陸、紐澳、南非等三十餘地。多年來,國內宗教性刊物陸續均有發行,現存亦有幾十份之多,但《普門》是唯一有廣告收入、經銷網路、電腦管理,並且能自給自足的一座弘揚佛法的燈塔。
由於星雲本身自年輕時代即對文化工作興趣濃厚,四十幾年來能寫、能編、能講,也一直很重視培養這方面的人才,佛光山派下的慈惠、慈嘉、依空、依昱、依晟、依淳、永莊、永芸、滿果等法師,是老、中、青三代中幾支「好筆」的代表。以星雲本人而言,四冊《講演集》幾十年來為長銷書,《釋迦牟尼佛傳》、《玉琳國師》、《十大弟子傳》、《星雲禪話》、《星雲法語》、《星雲說偈》……也都很受歡迎。
有近四十年歷史的佛光出版社,出版了經典、概論、學報、文選、史傳、教理等數百種叢書,近來更朝漫畫、兒童書、有聲書、錄影帶發展研究,用現代包裝介紹傳統佛法。加上《佛光學報》、佛光書局,已構成綜合性、現代化的文化事業體。
其他如「佛教文物陳列館」、「佛光美術館」、「敦煌古展」、「佛教藝術展」等,更是以藝術和佛教結合,提升社會大眾的心靈層次,並賦予佛教新的詮釋。
以教育培養人才
在教育及培養人才方面,從最早創於民國五十三年(一九六四)的壽山佛學院,到今天三級僧伽教育(詳見第九章〈佛門龍象〉),前來佛學院向學求法者人數增加,素質也年年提高,擁有大專學歷以上者達三成,其中也不乏已在社會上工作一段時間的人,放下名利身段,重新入學接受佛法洗禮。
本著人間佛教的理想,佛光山也從事一般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在幼教系統方面,他開創了全國第一所佛教幼稚園──宜蘭慈愛幼稚園,歷屆畢業生已達三萬餘人,分布於社會各個階層。目前還有台南慈航幼稚園、善化慧慈幼稚園、佛光山普門幼稚園。在中學教育方面,先後創設智光商職、普門中學。校址設於佛光山寺的普門中學,分初中部及高中部,六十六年(一九七七)創校時學生只有九十一人,現已超過一六○○人以上。由於教學認真、管理嚴格,近幾年申請入學者眾,也曾獲教育部、教育廳獎勵為台灣省優良私立學校之一。大學則有位於美國洛杉磯的西來大學,走小而精緻的路線,教師、學生來自世界各國,為國際佛教學術交流中心。至於積極籌備中、暫訂於民國八十四年(一九九五)開始招收研究生的佛光大學,則是一所綜合的大學,著重社會文化精神教育。
從四十年前的幼稚園,到今天的高等學府,充分呈現星雲對於教育工作的熱情及執著。
為使信徒在禮佛參拜之外,還能研讀佛學、深入般若智海,星雲善巧慈悲,自民國七十三年(一九八四)在高雄普賢寺首創「都市佛學院」。接著在各地別分院也都陸續開設。三個月一期,學員利用下班後來上課,素質普遍很高,包括大學教授、中學教師、企業界主管、公務人員等。這些融通體貼的設計,使佛教能積極走入人間,而達到兼顧深度、廣度的效果。
另外,鑒於社會多元化,為因應十方信徒之需,也開設一般技藝教育課程,如素菜烹飪班、婦女合唱團、書法研習班、青少年樂團、太極拳等,定期舉行展覽或發表會,成績斐然。
以慈善福利社會
談起佛教所從事的慈善事業,許多人也許立刻聯想到證嚴法師領導的慈濟功德會,其實佛光山系統進行的慈善工作,歷史比慈濟功德會要久,範圍也很大,只是多年來一直未對外做公關或有系統的宣傳,外界不得周知。
在「以慈善福利社會」的宗旨下,秉持佛教慈悲為懷、民胞物與的精神,佛光山的慈善及社會福利事業是由「慈悲基金會」來統籌。其下包括大慈育幼院(撫孤)、佛光精舍(養老)、宜蘭仁愛之家(濟貧)、佛光施診所、雲水醫院(巡迴義診)、僧伽互助基金會、友愛互助隊(探訪)、萬壽園(墓園)等,可以說從人的出生到壽終,均涵蓋在內。並定期舉辦放生、冬令救濟以及各種臨時性的賑災或急難救助。
三十多年前因車禍成為植物人的王曉民,面臨家庭經濟破產、無力繼續就醫的困境;母親也身心交瘁,再難照顧愛女,近十年來即是由佛光山慈善單位照顧他們母女二人。萬壽園則免費提供二千個納骨龕給高雄縣政府社會局,讓孤貧的死者有安息之地。
一時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長久的慈悲則需要耐心和毅力。宜蘭仁愛之家原名仁愛救濟院,二十幾年前為某基督教會所有,因為維持困難而由星雲接手,也接下千百位孤貧老人的命運。當年佛學院剛畢業就志願來服務的紹覺、依融兩位法師,幾乎奉獻了半生歲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老人家洗滌餵食、侍候湯藥、料理後事,實在是行菩薩道的最佳註腳。他們二人曾同時榮膺全國好人好事代表。
另外像中國大陸長江流域的水患、去年道格颱風造成南台灣豪雨成災,佛光山也都率先發起捐款及濟助行動。
不但是行善不欲聲張,佛光山慈善工作還有一項與眾不同之處──特別體貼、顧念受幫助者的心理及尊嚴。設於佛光山上的大慈育幼院,住了約一百位五至十二歲孤苦無依的孩子,除了給他們生活上的庇護,更注意性格上的發展,避免讓孩子產生自卑、孤僻或攻擊性的傾向。
星雲曾多次關照育幼院的主任、老師說,要視這些兒童為我們的心肝寶貝,個個都是王子、公主,到學校去一定要服裝整潔,便當裡的飯菜一定不能比別的同學差,要讓孩子覺得受尊重、有幸福感。在「大慈」裡面,有些父母不詳的孩子,報戶口的時候跟著星雲的俗家姓,姓李,星雲也真的視他們如己出。他堅持謝絕外界參觀,不叫窮,不拿院童為號召來籌募捐款,以免造成小小心靈上的二度傷害。走在「大慈」潔淨詳和的院舍中,看著孩子精心布置的活動室、臥房,耳邊響起蕭碧涼主任婉柔卻堅定的聲音:「這裡是一個家,一般家庭不會隨便讓外人參觀的。孩子們既然叫我一聲媽咪,我們就要給他們一個安全溫馨的環境。」
總體來說,據佛光山統計,以幫助低收入戶及貧困患者為主的佛光施診所,平均一年要為三萬多人診療;雲水醫院下的二十三輛義診車,逡巡於全省二十八縣市,五十多鄉鎮,一百多個村落,服務交通不便地區的病患,一年約耗資五千多萬元。在萬壽園中設有「如意居」六間,供臨終病人與家人共聚,讓他們安心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急難救助則包括施棺、施糧、醫藥補助等。
以共修淨化人心
然而,佛光山畢竟是一宗教組織,法會、共修、修持、誦經、禪坐等活動均已發展得很完整,以期十方信眾來到佛前身心清淨、法喜充滿。除一般性定期共修、禮佛拜懺,還提供個人閉關、僧信共修、各種法會、八關齋戒、精進佛七、信徒朝山、印度朝聖、別分院巡禮、信徒香會等活動。由於各種共修的因緣而入佛門、開發善根的人,在佛光山找到了信仰中心及性靈寄託。
今日的佛光山,以組織規模論,應算是台灣最完備的;以信徒人數論,也在前列之內;以社會影響力而言,少有其他佛教團體能望其項背;以知名度來說,也鮮有人不知佛光山。不少民眾一見到出家人便直覺的問:「你們是不是佛光山來的?」幾乎把佛光山當成台灣佛教的代表性符號了。
看看整個佛光山海內外龐大的機制,運轉不停的齒輪,一個「咬」著一個,密密合縫,這律動的背後,正是有一雙大手在運籌帷幄──星雲大師。
念珠繫著時代脈動
有人因此指出,在中國佛教傳統的「八宗」之外,近年來,儼然已有另成一派「佛光宗」的架勢,對於這一點,星雲自問從沒有要成為一代宗師的野心,甚至表示這種說法太抬舉他了。然而回顧過去三十年的努力,他頗感安慰,因為佛光山樹立了以下幾項成就。
1.建立現代教團的體制。包括:
(1)兩序(男、女)有級,平等發展;
(2)僧信四眾和諧相處;
(3)奠定教團事業基礎;
(4)文化教育上的成就。
2.建立國際佛教體系。包括:
(1)國際佛光會;
(2)各國道場;
(3)國際會議;
(4)宗派交流。
3.建立人間佛教的社會。包括:
(1)生活法語;
(2)佛化家庭;
(3)社會運用;
(4)多項活動。
4.建立兩岸交流方式。包括:
(1)北方文化事業;
(2)南方教育事業;
(3)佛協為基礎;
(4)文教為本懷。
從零為起點,以無盡為終點,星雲的念珠繫著時代的脈動,自今而後,仍將本出世的精神,續走入世的路。佛光山,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無疑也會留下不可磨滅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