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64 第十一章 佛法不離世間覺

人在山林,心懷社會;立足地球,放眼宇宙,身居道場,普利大眾;天堂雖好,人間更美。

無論是聆聽星雲的講演;閱讀他的著作;和他本人談話;或是參訪佛光山派下道場,與他的弟子、信徒交換意見……總會接觸到「人間佛教」、「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這樣的概念。有些研究台灣佛教發展的人認為,他已在傳統佛教八宗思想之外獨闢一格,創立了所謂的「佛光宗」。

星雲本人雖未刻意開宗立派,但溯尋其五十年來的所思所行,的確可以找出一以貫之的思想脈絡。

佛陀亦曾是凡人

何以名為「人間佛教」?因為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羽化神仙;也不是後人玄想出來的救世主;而是真真實實的一個人。

釋迦牟尼佛原名悉達多,出生於紀元前五六五年的四月八日(農曆),降生地為印度迦毗羅衛國的藍毗尼園。父親淨飯大王是釋迦族的族長,母親為摩耶夫人,出生後七天母親即過世,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撫養成人。自小,悉達多太子即為全國人所熱愛,父親全力栽培他成為一位英明君王,他也不負所望,俊秀聰穎、文武兼備。十七歲那年,淨飯大王為他選了一位美麗的妃子耶輸陀羅,第二年生下小王子羅攖羅。

然而宮牆中的舒適安逸,親情的溫柔眷愛,不能滿足他探求人生真相、搜尋宇宙意義的渴望,於是辭鄉別親,二十九歲時出外求道,經過數年苦行,三十五歲那年,他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望明星而悟道:「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接著初轉法輪,成立僧團,在人間說法度眾四十五年,西元前四六四年於拘尸那迦羅城的娑羅雙樹間涅槃。*1

目前世上流傳的佛教經典,大多是他說法度眾的紀錄,涅槃後由弟子整理結集而成。

由這段事蹟可知,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長成在人間、悟道在人間,涅槃亦在人間。他體嘗過人生的喜怒哀樂,經歷了人間生老病死。因此,印度文中「佛」的意思就是「覺者」,佛陀是一位覺悟的聖人;而人則是尚未覺悟的凡夫。

佛陀時代的佛法,本就是針對眾人生活中的行住坐臥、思想舉止而說,因此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星雲所做的則是把二五○○年前佛陀的教誨,巧妙運用於現代人生活中,賦予佛教新生命,發展出創新而不失原義的「人間佛教」。

五戒可以治國平天下

曾經有一位軍校校長問他:「請你具體一點說,佛教對於國家、社會能有什麼貢獻?」他回答:「三藏十二部聖典都有益於國家社會,但光是一個簡單的五戒,就可以治國平天下了。」

具體而言,在現代社會觀念中,自由是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前提,五戒正和這個觀念不謀而合。所謂戒「殺」就是不侵犯他人生命安全,對生命的尊重;戒「盜」就是不侵犯他人財產,對權利的尊重;戒「淫」是不侵犯他人身體節操,對名節的尊重;戒「妄」是不侵犯他人信譽,對道德的尊重;戒「酒」是不吃讓自己喪失神志的麻醉品,才不會做出傷害別人的事。如果人人能守五戒,互相尊重,人人在規範中充分享受自由,國家社會必然安和樂利。

雖然時間過去六十年,星雲仍清晰記得,上私塾的頭一天,先生教的就是一個「人」字;終其一生,他對人的尊重關懷未曾稍減。創設佛光山就是要建立一個推動人間佛教的道場,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加入此僧團的人都必須有這種共識。記者吳鈴嬌在《時報周刊》上寫過一篇報導說:「自了漢,不要上佛光山。」誠哉斯言。

肯定世間生活可貴

歸納起來,兼具理想與實際性格的星雲,對人間佛教的看法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肯定世間生活的可貴,二是主張樂修而不苦修。

他認為有些人不太實際,一信佛教就忙著了脫生死,暮氣沉沉,只顧自己修行,對世間事不聞不問;而生活所需又要靠眾人供養,豈不成了社會的寄生蟲。印順導師曾云:「修行、修行,其實有些人將修行當做懶惰的代名詞。」修行不是口號、形式,而是要將佛法運用到生活裡,從服務、奉獻、精進、耐勞中去修行。

太虛大師也說過:「生活比生死重要。」生活問題解決了,才能了脫生死。所謂生活佛教,就是活生生的佛教。

禪宗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中說: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求菩提

猶如覓兔角


一言以蔽之,「佛法者,人的善良本性而已矣」,在吃飯、穿衣、走路、睡覺中都有禪機,等著人們自己去領悟。那種境界有一偈可堪比擬: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禪門大師所謂的修行就是:商人規規矩矩的經商,不使詐、不逃稅;軍人驍勇善戰、保衛國土;官吏盡忠職守、服務桑梓;學者潛心研究;教師誨人不倦。簡單的說,就是把自己分內工作做好。佛法即存在於呼吸間。

佛教是幸福之教

其次,他認為現代的人間佛教是有聲音的、有色彩的、有動作的、風趣的:「我所謂的人間佛教,是生活樂趣的,是財富豐足的,是慈悲道德的,是大乘普濟的,是取法佛國淨土的。」

根據《阿彌陀經》的描述,西方極樂世界有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八功德水、彩色的鳥會說法,美麗的花永不凋謝。可見信仰佛教不一定要吃得壞、穿得醜陋、用得很苦;相反的,與其追求死後的快樂,為什麼不掌握活著時的幸福。佛教不是受苦之教,而是幸福之教。因此,星雲主張用一種積極的心情,去珍惜這個世界美好的一面。

他為人間淨土下的定義是:

禮貌尊敬講愛語,樂觀滿足生歡喜;

明理和平有自由,慈悲包容慶安全。

具體而言,善於說故事的星雲,常以社會大眾最關心的幾個問題遠譬近喻,說明人間佛教的奧妙精義。

人間佛教的財富觀

在這個經濟掛帥的工商業時代,很多人一心「向錢看」,星雲曾於好幾個場合談到人間佛教的財富觀。

他指出,佛教不完全否定財富;很多人信了佛,一提到錢就不齒,因為「黃金是毒蛇」,殊不知黃金也是弘法利生修行的道糧。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要是來源正當的錢財(淨財),可以說愈多愈好。佛教徒不必有排拒財富的想法。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一個人儲存了很多金塊,藏在家中的地窖裡,三十幾年過去了,一毛錢也沒動用過。有一天,這些金塊給人偷走了,他傷心得死去活來,旁邊有人問:「這些金子你用過沒有?」「沒有!」「幾十年來你既然都沒用過,那不要緊,我去拿幾塊磚頭,用紙包起來,放在同一個地方,不就好了嗎?又何必這麼傷心。」

星雲說這個故事,是想讓大家了解「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的道理,一味貶抑金錢價值,或只知聚斂的守財奴,都算不上智慧之人,「擁有」金錢固然很快樂,但如果能運用金錢去利生益人,才叫真正「享有」了金錢。此外,在現代社會中,財富常以多元樣貌出現,例如身體健康;感恩和知足;有意義的人生;親友平安以及充實的心靈……都值得大家珍惜耕耘。

人間佛教的命運觀

今天的社會瞬息多變,有人可以一夕之間飛黃騰達;有人卻剎那間落得潦倒孤貧。因此近年看相、算命、風水之說大為流行,算得好洋洋忘形;算得不好惶惶終日。其實從人間佛教的觀點,並不贊成這種宿命論,因為命運不是定型的,而是可以改造、操之在我的。

星雲說了下面這個故事代表人間佛教對命運的看法。

一位得證阿羅漢果位的師父,一天在禪定中得知自己心愛的徒弟只剩七天的壽命,心想:「這麼乖巧的孩子怎麼只剩七天壽命呢?真是太不幸了,不可以將真相告訴他,他小小年紀,怎麼承受得了這樣的打擊呢?」天一亮,師父壓抑著悲傷,將小沙彌叫到跟前說:「好孩子,你有很久不曾回家探望父母了,收拾一下行李回去和父母聚一聚吧!」

不知情的小沙彌高高興興拜別了師父回鄉。日子一天一天過去,過了七天,小沙彌還沒有回來,師父難免為小徒弟的不幸遭遇而悵然感傷。正在此時,小沙彌突然平平安安的回來了,師父大為驚訝,牽著小沙彌的手上下打量說:「你怎麼回來了,這七天發生什麼事了嗎?」

「沒有呀!」小沙彌迷惑的搖頭回答。

「你仔細想想,有沒有看到什麼?做了什麼?」

「噢!我想起來了!回家的途中,我經過一個池塘,看到一群螞蟻被困在水中,我撿了一片樹葉,把牠們救上了岸。」

師父這才恍悟,小孩子的一念悲心,種下善因福德,不但救了螞蟻的性命,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這也許只是一則寓言,但可以說明命運如同銀行裡的存款,就算坐擁金山,但如果恣意揮霍,好命也有變壞的一天;反之,本來不是大富豪的人,只要經常去存款,積少成多,壞運自然會轉成好運。最重要的是人間佛教不但希望人樂天知命、洗心革面,更要積極開創自己的命運。

人間佛教的政治觀

由於台灣特殊的歷史背景,政治一直是很敏感的話題,然而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星雲,十幾年前就公開在國父紀念館談「佛教的政治觀」。許多關心他的信徒都勸他不要碰這個禁忌,因為一般人聽到政治尚且要警惕三分,出家人更應該迴避。但是他認為,政治是眾人之事,人是群居動物,既不能離群獨活,就不該自外於政治。尤其是現代社會中,佛教徒一樣有投票權,一樣要納稅、服兵役,在在都和政治脫不了關係,與其諱言,不如建立對政治的正確觀念。

「出家但不出國」,是他常常說的一句話,在人間佛教的理念中,出家人也應關心家國大事。例如每月初一、十五必誦的〈寶鼎讚〉:「端為民國祝萬歲,地久天長……」長蘆禪師也曾祝願「國界安寧兵革消,風調雨順民安樂」。歷代對政治有影響力的出家人也不少,例如唐朝玄琬法師受朝廷禮請為太子太傅,以四事教導東宮太子掌政愛民之方:行善、滅殺、順氣、奉齋。至抗日期間,日本對緬甸、錫蘭等佛國散播謠言,誣指我國破壞佛教,當時佛教領袖太虛大師亦曾組團出國訪問,揭穿日本虛偽宣傳,獲錫緬各國支持。而樂觀老和尚也組織過僧侶救護隊,號召出家人支援抗日行動。

至於現代佛教徒應對政治採取什麼態度呢?星雲認為太虛大師說的「問政而不干治」最為中肯客觀。亦即佛教徒應關心國家,但不熱衷追求高官厚祿。即使身為政治人物,也要發揮佛教徒的精神,佛陀在《增一阿含 '結禁品》中說得很清楚:不貪汙、不暴怒、不諉過、不孤僻、不犯法、不自私……

人間佛教的倫理觀

身處繁忙複雜的現代社會,人際關係常是煩惱源頭。許多不幸悲劇都是因為不服氣別人比我好、比我高、比我大,所以千方百計爭奪、計較;能騙則騙、能欺則欺。星雲人生閱歷豐富,對這一切因果了然於胸,他認為每個人的存在,都是由於與他人的因緣,而世事所以多苦多憂多煩惱,皆肇因於不懂得如何善待「你」;也不懂得如何修持「我」。種種「你我」之間的紛爭,甚至發生在親人、夫妻、朋友之間。

例如《百喻經》裡就有一則夫妻爭餅的寓言。

有一對夫妻為了爭一塊燒餅吃,你爭我奪的僵持不下,丈夫心裡想:「女人比較愛講話,我不妨從這個弱點上去贏他。」於是提議以不講話來決勝負,誰先講話就算輸,燒餅讓給贏的人吃。太太同意了,夫妻兩人就面對面坐著,中間擺著那塊餅,一言不發對峙起來。

不久來了一個小偷,窺見屋子裡坐了泥塑木雕似的兩個人,這個小偷不覺心裡納悶,不知個中玄虛。可是一連幾個時辰過去了,兩個人還是不言不動,小偷膽子壯起來,一步步走近太太身邊,東摸摸、西碰碰,找不到值錢的首飾,就有意無意對他吃起豆腐來。丈夫眼睜睜見太太被人輕薄,竟然還是無動於衷,太太心裡又氣又急,終於忍耐不住,憤然起身戟手大罵:「你是個瞎子是不是,沒看到我被人欺負嗎?」

想不到這個丈夫反而欣然色喜的跳起來,一把抓住那塊燒餅就啃,還笑著說:「哈哈!你輸了,這塊燒餅終於是我的了!」

像這樣一心計較人我利害、得失,勝則生怨,敗則生鄙,由此愚痴,惹出重重煩惱,也就是世間一切糾紛、憎恨的來源。

要如何改善這種人際關係上的問題呢?從人間佛教的觀點,星雲歸納出「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好我壞,你樂我苦」四句話,不論運用在夫婦、朋友、兄弟、同事……方面,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還是以故事來說明。

有兩戶人家,一戶張家老是吵架,一戶李家則內外融洽。日子久了,張家不免納悶,就問李家:

「為什麼我們家天天吵架,沒有一天安寧,你們家卻和和氣氣的,幾乎從來不鬧糾紛呢?」

李家的人說:「因為你們家的人都是好人,所以會吵架;我們家一個個都是壞人,所以吵不起來。」

「哪有這種事,這話什麼意思?」

「比方說,有人打破了花瓶,你們家的人立刻覺得自己沒錯而錯在別人,於是一個個指摘別人把花瓶打破了,誰都認為自己對,自己是好人,自然就爭執不休了。」

「我們家的人則一個個怕傷害別人,寧願承認自己是壞人!所以打破花瓶的人馬上道歉『對不起!對不起!我太不小心了!』對方也立刻自責說:『不怪你,不怪你,我不該隨便把花瓶放在這兒。』我們都承認自己錯,不推諉、不卸責,家裡關係自然就和諧了。」

對時代整個人起反應

幽默大師林語堂曾說:「一個好的作家,要對時代整個人起反應。」人間佛教不只是一種理念,更重要的是能夠實踐,對社會產生積極作用。星雲就是一位「對時代整個人起反應」的宗教家,而且往往能於「第一時間」做出適當行動,發揮領導風潮的影響力。

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中美斷交,舉國沸騰,他立刻動員信徒,在國父紀念館舉辦「自強愛國梵唄音樂會」,並集資新台幣一百萬元,做為自強救國基金。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二月,發起「佛力平正二二八死難同胞慰靈法會」,以佛教力量化解四十年的省籍陰影,並慰藉亡靈。隔年,有鑑於社會價值混亂,風氣敗壞,他又號召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辦了一系列「淨化人心七誡運動」,把佛教的基本五戒,因時制宜擴大為現代社會的七種自律信條──誡煙毒、誡暴力、誡偷盜、誡賭博、誡酗酒、誡色情及誡惡口。

這位大和尚心腸柔軟,當數年前長庚醫院發起器官捐贈活動時,率先簽下志願書,帶動大批弟子信徒響應。在環保行動上,他大力支持「種兩千棵樹救大高雄水源」及廢紙回收活動;更聲援保護野生動物團體,呼籲社會大眾共襄盛舉。

人成即佛成

與一些閉世清修的出家人明顯不同,星雲相信「佛法是用來解人生所有問題」的,而且佛弟子要有主動關心社會變遷的自覺。因此,近年來,他每發現社會上產生了什麼新現象、新趨勢、新難題,便不斷思考:「在佛陀的教化中有什麼原則性的指示?現代佛教徒要怎麼回應?」

例如,墮胎問題多年來一直是爭議焦點,天主教無論在任何狀況下都反對墮胎,那麼佛教立場如何呢?他認為墮胎固然是犯殺戒,逃不了業報,但如果已知孩子殘障,或是強暴受孕,勉強生下這個孩子,不但是社會的重大負擔,母親一生也會深陷痛苦,因此如果這位母親願意承擔殺生的業力,就該把決定權交還給母親,旁人無權置喙。同樣,安樂死的問題,也應由最愛他的人,用愛的一念之間來決定生死。

另外像離婚、家庭暴力等敏感社會議題,他也不避諱:「佛法中其實都找得出根據,我只是因應時代需求拿來運用而已。」他相信,佛教如果不能解決現代人的問題、不與時俱進,就如同「大人穿他幼年時的衣服」,終究會被淘汰的。

四十年來,星雲提倡人間佛教,受到不少誤解、委屈,但隨著社會變遷的趨勢,事實證明了他的遠見。民初太虛大師雖也曾為人間佛教勾勒出幾筆輪廓,堅毅勇敢的星雲大師卻用一生歲月,為現代佛教鋪陳出一條「人成即佛成」的康莊大道。

*1以上資料參考佛光出版社出版之《佛光大辭典》、《佛教史年表》。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