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176 二、大乘佛法的圓滿修行
在大乘佛法裡面,人要得度,有六種方法,即所謂之「六波羅蜜」(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從表面看來,讓人感覺到大乘佛法好像沒有什麼微妙之處,也是跟世間庸俗的事情一樣,就是叫人要懂得分享、守法、勤勞、忍耐、專注、靈巧……這些事哪裡還要佛陀來指導?實際不然,佛陀指導的是不一樣的,茲說明如下:
(一)布施:佛教初成立時,佛陀在中印度南、北方行腳,在恆河兩岸間弘化。為了讓民眾更深刻了解法義,佛陀常舉恆河為例。像《金剛經》裡佛陀舉出,即使有人因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而得福甚多,但都還是在有相、有限、有數上去計算的,真正的修行是要能可以做到三輪體空的無相布施。凡是讀過《金剛經》的人,就知道佛陀心包太虛的胸懷,他常教導弟子,「布施要無相,度生要無我」,這是一種民胞物與、天下一家、物我兩忘的大乘佛法。
所以說到布施,究竟是給人呢?還是給己呢?如果說是給人,善財難捨;如果想到布施不但是給人,也是給自己;彼此共榮互利,你還會執意慳吝嗎?就如農夫種田,你播種了,當然就會有收成;所謂捨得、捨得,有捨就有得。
佛門經常普遍講說布施的意義。淺顯地說,信徒以財物布施供養教團,教團裡的比丘、比丘尼,則以佛法布施給信徒,所謂「財法二施,等無差別」,佛陀一再強調二者平等無別,這也可以說是佛法殊勝之處。
不過,除了錢財布施、佛法布施之外,重要的還有一個「無畏布施」。所謂無畏布施,就是給人不要有掛礙、不要有恐怖,如慈母保護嬰兒,如國家保護人民。我們能給全人類不要有所畏懼,能過幸福安樂的生活,那才是更難得的布施。
在布施中,固然有很多不如法的布施,有的內懷執著,有的心存偏見,有的貪圖名利,有的要求回報……這許多情況在各種經文裡也都有過說明。不過,布施在佛法裡面,有一個最偉大的意義,即:「施者、受者,等無差別。」
我們布施給人,不要只是想自己能得到多少功德,其實接受的人,也和布施的人有同等的功德。等於現在我們請人吃飯,人家應邀而來,吃過以後,我們還要對他說「感謝您的光臨」、「感謝您的友誼」、「感謝您遠道而來接受我的邀請」。別人吃了我們的飯,我們還要感謝他。所以佛法對施、受之間微妙關係的闡述,可謂發揚到了極點。
(二)持戒:說到持戒,一般人都覺得恐懼,認為持戒對自己太過束縛。我們再來提問一句:持戒究竟是束縛?還是自由呢?
我們稍微深思一下就知道,持戒是防非止惡,你能可以做到,則戒不但不是束縛,而且還是自由。等於我們遵守法律,哪裡會有刑罰之苦呢?我們看,今天在全世界失去自由,被關在牢裡的受刑者,他們都是因為犯下五戒、不守法治而受法律制裁,才會有束縛之苦;如果他們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酗酒、不吸毒,哪裡會有牢獄之災呢?就像火車要在鐵軌上行走才安全,飛機在空中飛行也有一定的航道。佛陀當時就已經把人生的路線,指示得非常清楚。
例如:佛陀的戒律東傳中國以後,要正式成為一名出家人,需受三壇大戒:初壇沙彌、沙彌尼要受「攝律儀戒」,就是講究行住坐臥的威儀;到了二壇比丘、比丘尼,就要受「攝善法戒」,要能可以做種種的善事,要積極的去教化和度生,為社會服務;如果說想再受菩薩戒,不管是在家的信者,或者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就要進一步受持「饒益有情戒」,所謂「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真正做到像《金剛經》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才是最究竟的持戒。
(三)忍辱:在修行途中,與我們關係更為密切的,就是修忍辱波羅蜜。忍氣吞聲、忍苦忍難,忍受別人的責怪,忍受別人的批評,往往讓我們覺得非常吃虧;所以一般人對忍飢忍餓、忍苦忍難,都還能堪受,但對於忍一口氣,卻感到心不甘願,尤其受到委屈、冤枉的時候,就覺得非要與你抗爭不可。
其實,忍辱,不是一般說的忍飢寒飽餓、忍笑罵諷刺,或怯弱讓步、吃虧受氣;佛陀所提出的忍,是一種力量;面對外境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你能擔當多少,就看你忍的力量有多大。
忍,也是一種承擔的智慧,一種寬容的慈悲。你能忍,必定對這件事情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因緣果報,故能看得開、想得破,所謂「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闊天空」。
對於忍,大家可以深思一個問題:忍,究竟是吃虧?還是討便宜呢?
一般的人說,忍耐是在吃虧。實際上,忍者是討便宜,不能忍的人才是吃虧的。因為能忍,我們就有修養,就有力量,就有智慧。對方是半斤,我不能八兩,因為我能忍,我就超越他的修養、超越他的作為。所以,在各部大乘經典中,都不斷地倡導修習菩薩道的過程,必須重視忍辱波羅蜜。
確實,我們要知道忍的重要。一個家庭裡面,若是人我不和,親如父母兄弟姐妹,彼此相互對立,這個家庭還有什麼幸福快樂可言呢?我們在社會上,斤斤計較,跟人比較、執著,沒有忍耐、沒有修養,還能做人處事嗎?
今天,世界到處鬥爭、戰爭,凶殺案件頻傳,法院裡的訴訟告狀堆疊如山……都是因為大家不能忍一口氣。到最後,有的不能勝過別人,自己就心灰意冷;有的就是勝過別人,卻讓人受苦、受難、受委屈,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快樂嗎?這樣的快樂能持久嗎?
古德說:「唯忍能安。」世界的和平,人民的安樂,更需要大家鼓吹人我互易、彼此忍耐的觀念。能夠忍耐一點委屈誤會、忍耐一點榮辱毀譽,那就天下無事了。
無生法忍 一切法爾如是
在《阿含經》裡面提到,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意思是說,我們要生存、要生活在這一個世間上,唯一的智慧力量,就是忍耐。
所謂生忍,就是為了生存,要有智慧認識這個世間的善惡好壞。忍,也是一種接受,不論遇到嬉笑謾罵、功名富貴、好壞對待,你都要能接受,要能擔負責任,要能可以化解。忍者,要有勇氣去擔當苦難,給予別人安樂。
生忍,是為了生存而在人間所醞釀的耐力、勇氣,並從生活、人際關係的歷練裡自我提升,從中淬鍊出面對困難的智慧與力量。因此,人生遇到許多不平等的對待,能不能接受,能不能進步,端看你的智慧,你的力量。
法忍,即所謂的八風不動:生活上的一切,世間上的一切諸法,憂悲苦惱、功名利祿、人情冷暖等,不但不為所動,而且要能真正地認知處理、化解消除,進而轉化昇華。所以,在人間唯有忍,才能認識、才能接受、才能擔當、才能解決。
無生法忍,是更高的不生不滅的境界了;也就是了知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平等不二,故能達到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若能隨處隨緣地覺悟無生之理,則無所謂忍或不忍,一切都是法爾如是。
所以,忍,究竟是吃虧呢?還是討便宜呢?在我近八十年出家的生活中,我深知忍的妙用、忍的力量,忍的功力有多少,成就的事業就有多高。
(四)精進:在菩薩道裡面,不但要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也是一項重要的行持,世間有所謂「勤有功,戲無益」之說,而佛陀則以四種精進,即「未生之惡令不生、已生之惡令斷除、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長」,教我們:沒有做的善事,要趕快去做;已犯的惡行,要趕快斷除;沒有犯的惡事,要勇敢的克制,不要給他暴發;想要犯的惡行,如貪瞋、嫉妒、侵略別人的心念,一定要克制自己。總之,對於斷惡修善之事,必須要精進、勤勞地去做,不能有懈怠放逸之心。
我們看世間上有許多百萬富翁享受榮華富貴,這固然是他的福德因緣,但大多數也都是憑自己的努力辛勤而爭取得來的成果。普天之下,沒有一個人閒坐家中,天上就會掉下財富、地上就會長出金銀財寶任其享用。俗語說:「黃金隨著潮水流下來,你也要起早把它撈上來。」讀書的人,精進努力,當然會金榜題名;鄉村以農業為生的人勤於工作,秋收冬藏,還怕人生沒有春天嗎?你說,精進究竟是辛苦呢?是快樂呢?
例如衣服髒了不洗,永遠都是髒的;洗過了以後,穿在身上多舒服;地面骯髒了,不打掃乾淨,家裡凌亂,不予以整理,你生活在其中,還有什麼快樂呢?舉世的父母培養兒女、老師教育子女,都是教大家:想要學業進步,事業有成,就得精進不懈。所以精進是辛苦?還是快樂呢?你要想快樂,一定先要勤勞,而後才能得到成果。葡萄園裡面,沒有殷勤的鋤草、施肥,哪裡會有葡萄纍纍的豐收呢?
過去從農業的時代進入到工業的時代,現在到了高度工業化的時代,雖然靠機器人來幫我們工作,但是再好的電腦,還是要人腦去設計、操作;再高超的機器人,還是要靠人去給予它動力。
一個家庭裡,父母兒女要互相精進合作,才能共同創造美滿的家庭;一個團體機關,也是靠大家協力打拚,才能讓事業發展。如果今天普世的人民都能加一把勁,將一點快樂給人;人人都能有此想法,世界還不安樂美妙嗎?
六度萬行 人生圓滿自在
(五)禪定:在六度萬行裡面,固然要懂得這許多做人處事的方法,在菩薩道自度度人的方法中,禪定的修行也是非常的重要。因為我們心裡的不安,主要是受到煩惱的鼓動。心中充滿了貪瞋愚痴、忿恨嫉妒,哪裡能肯對人做一些利益福樂的事情呢?假如妄想貪念不除,自己的身心都無法安住,如何能幫助別人、服務大眾呢?所以,禪定,是安心立命的修行,是一切六度的動力。
佛陀當初在靈山會上拈花一笑,可以說,笑出了世界宇宙的火花,笑出了人生無限的真理,笑出了中華文化禪學裡那許多美麗的語錄篇章。我們問一句,禪是活潑的呢?還是呆板的呢?禪,應該是活潑的,不是呆板的。一般人以為坐禪要眼觀鼻,鼻觀心,要像「老僧入定」般如如不動,否則不容易得道。實際上,打坐只是過程和方法,用來幫助我們生定發慧。禪的真義應該是活活潑潑的,所謂搬柴運水是禪,喝茶吃飯是禪,行住坐臥是禪,語默動靜、揚眉瞬目都是禪。禪,是用一種行雲流水、瀟灑自在的態度來應對萬事萬物,好比兩岸經過了六十多年的疏離,經過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一握手之間,促進了彼此之間的和平,可以說是中華兒女禪心的表現!
(六)般若:一般而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五度是世間法,有了般若波羅蜜,才能成為出世間法,其境界也就不一樣了。所謂「五度如盲,般若為導」,例如布施、持戒,一般人的布施、持戒執相而求,是屬於世間法,有了般若,所有的布施、持戒等,就能離相、離執著、離人我對待、離比較計較,成為出世間法,是一種人生更高的圓滿解脫。
所以我們也要問一句:般若是向內求呢?還是向外求呢?你向外求得科學、哲學等知識,總是世智辯聰,不若向內悟得般若。般若是向內自證的功夫,是透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所獲得的「內外圓成」的智慧。人生有了般若,就能泯除人我對待,跳脫無明煩惱,達到隨緣自在,任性逍遙的境界。因此,六度萬行字面上看似簡單,其所蘊含的意義卻是很高深的。
在人間佛教的修行裡,每一位信者要想做人健全,就必須提升自己,要求自我能比別人、比過去更好、更高。人間佛教的六度萬行等菩薩道都是我們行為的準則。例如在《維摩詰經》裡,就分別依眷屬、朋友、飲食、衣服、居住、交通、教育、娛樂、資用、修行等十個項目,描繪出人間佛教藍圖的具體內容,即: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就是在中國,天台宗的基本經典《法華經》,也宣揚菩薩行是最究竟的一乘法,並有「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的說法,鼓勵人們要普度眾生、利益人間;其中化城等七喻提到的自心法門、修身法門,勉勵行者不要懷珠作丐,不要藏寶還窮,自己的本性、真如(真如自性),值得我們不時去體會、去發揮。
除了《法華經》外,被敕為「清涼國師」的澄觀大師是七帝的國師,他也勉勵佛子要到處參學,學習《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而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對象遍布了各個行業、階層,如語言學家彌伽、聚沙為戲的數學家自在主童子、嚴刑酷罰的無厭足王、航海家婆施羅、法官無上勝……
我個人也認為,一個青年學子一生沒有親近五十位到一百位大善知識,沒有聽過他們幾句立身處事的教示,是不容易成功的。你說,真正的孤家寡人哪裡能做皇帝呢?你要想地位很高,你必須要有幹部、必須要有群眾、必須要有合作的團隊。所以,在《華嚴經》裡面提到事法界、理法界,到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其實就是要我們在做人處世、應事接物中,了悟法界圓融的真理,享有歡喜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