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422 【附錄】 佛陀一生重要記事
◆誕生(西元前五六五)
‧佛陀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出生在印度北方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屬於釋迦族,剎帝利種姓。父親是迦毗羅衛國國王淨飯王,母親是王后摩耶夫人。
‧悉達多於四月初八,在藍毗尼園無憂樹下誕生。藍毗尼園遺址,現由尼泊爾政府作為古蹟保護,是佛教四大聖地之一。
‧太子誕生七日後,母親摩耶夫人因病去世,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撫養長大。
‧阿私陀仙人為太子占相並預言,太子將來若非成為轉輪聖王,一統天下;便是出家成就佛道,廣度三界眾生。
◆八歲
‧拜婆羅門跋陀羅尼為師,學習四吠陀、五因明等學問。淨飯王並召釋迦族大臣之五百童子同入學堂共學,以為將來輔助太子治理國政做準備。
◆十二歲~十六歲
‧悉達多開始學習軍事武術,技藝勝出同輩釋種青少年。能駕馭與指揮四兵,並精通兵器、搏擊角力等。可以射穿七面鼓,曾把「千人弓」射過鐵鼓,箭入於地,因而成井,眾人稱之「箭井」,名聲響徹四方。
‧悉達多在無憂的年齡裡,卻表現出與其他同齡孩子截然不同的特點,喜歡沉思、默想,身邊日常小事,常讓其心有感悟。例如為世間的弱肉強食感到不平等,時常思索「人生苦的根源是什麼?如何才能解脫這些苦?」
◆十七歲~十八歲
‧悉達多與鄰國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耶輸陀羅公主成婚,婚後生下一子羅羅,婚姻幸福。
◆十九歲~三十歲
‧一日,悉達多太子興起出城巡遊百姓景況,卻驚見老、病、死的苦狀而鬱悶不悅。最後一次見到沙門修行人威儀之姿,遂生出離之志。此即「四門出遊」。
‧淨飯王得知太子出遊四門而有出家之念,唯恐阿私陀仙人預言實現。遂為太子建築春、夏、冬等三座華美宮殿,並安排後宮歌姬舞姬侍候,希望令太子忘情享樂。太子雖擁有豪華舒適的生活,然生命中種種困惑,從不曾消逝於心。
‧一日,夜半趁歌舞伎熟睡之際,目睹宮女睡態之醜,捨離之心,更加迫切,喚醒車匿,跨上愛駒犍陟,走出皇宮,剃除鬚髮,出家修道。
‧太子度過恆河,抵達離家五百多公里外,摩竭陀國首都王舍城山林處修行。淨飯王派遣憍陳如等五大臣,陪伴太子出家修道。
‧修行期間,悉達多在王舍城乞食,頻婆娑羅王受其威儀感動,勸其放棄修行,願讓一半王位,共同治理國政。悉達多一心向解脫道,頻婆娑羅王遂請求其成就佛道後,回返度之。
‧在王舍城中,首先拜訪兩位全印度最出名的數論派阿羅藍仙人與鬱陀仙人,分別達到無所有處定及非想非非想處定至高之禪定狀態。然並未能解脫煩惱,也已找不到其他更高明的老師。
‧經過六年的尋師訪道後,悉達多與五位苦行同伴,前往優留毗羅西那尼村的苦行林,與婆羅門及外道修行各種極端禁欲苦行,也長達六年。
◆三一歲~三五歲
‧悉達多六年苦行日子中,日食一麻一麥,瘦骨嶙峋,幾至死亡狀。遂悟禁欲苦行亦非究竟,決定放棄苦行,乃獨自前往伽耶山附近之尼連禪河畔沐浴,並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養,恢復體力。因此遭致五個同伴唾棄誤解,以為太子墮落。
‧悉達多獨自來到菩提迦耶,於菩提樹下,鋪上八束吉祥草,東向跏趺而坐,並發堅固如金剛般決心:「我若不能了脫生死,到達正覺涅槃的希望,誓不起此座!」四十九日後,於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豁然大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為「釋迦牟尼佛」,意為「釋迦族之聖者」,世稱「佛陀」(Buddha意譯覺者)。
‧依據律藏,佛陀成道後,在菩提樹周邊移動七處,繼續思惟緣起甚深之理,同時宣說自證境界,講述《華嚴經》二十一日。由於《華嚴》宣說菩薩階次及佛的內證之法,凡愚小機如聾似啞,不契大教。
‧佛陀轉往波羅奈國之鹿野苑,首度憍陳如等五比丘,三度演說四聖諦妙意,名為「三轉十二行相」。度得五比丘為佛教僧團之濫觴,史稱「初轉法輪」。佛、法、僧三寶,於焉具足。
‧其後,度化波羅奈國富家長者子耶舍及其親友豪族共有五十五人剃度出家。連同佛陀及五比丘,當時佛教僧團,共有六十一位阿羅漢。
‧耶舍的父母聽聞佛陀說法後,欣然皈依佛陀座下,成為佛教僧團第一位優婆塞、優婆夷,形成僧信四眾具足的教團組織。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附錄
‧此後十二年,佛陀遊化全印度,宣講《阿含經》,主要內容為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無我等。
◆三六歲~四一歲
‧前往伽耶山尼連禪河畔,度化拜火教三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及其隨眾等一千人。從此僧團組織的基礎愈形穩固。
‧佛陀依十幾年前與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之約定,來至彼國,為說法要。王於國都王舍城建「竹林精舍」,是為佛教第一座道場。該精舍計分十六大院,每院六十房,更有五百樓閣,七十二講堂,供養佛陀僧團大眾安居。
‧原為六師外道詭辯論派之一的舍利弗與目犍連,帶領徒眾二百人,一起皈佛出家,助佛弘法,成為佛陀教團重大盛事。其後,婆羅門中最傑出的人物大迦葉也隨佛出家,國王、學者紛紛皈投而來,佛陀的教化更是普遍各方。佛陀的千二百五十五弟子常隨遊化,成為佛陀僧團之常隨眾。
‧北方憍薩彌羅國舍衛城的須達長者和祇陀太子分別布施園林與樹木,由舍利弗計劃和監督完成「祇園精舍」,佛陀率眾前往安住。該國波斯匿王也投皈在佛陀座下,成為佛教忠實的大護法。
‧此後,佛陀經常南北往返於竹林精舍與祇園精舍之間,以摩揭陀、憍薩彌羅、婆蹉三國為中心,遊方印度各地,度化了許多弟子。
‧因為須提那破戒事件,佛陀制訂戒律,規定每半個月布薩誦戒一次。
◆四二歲
‧此後八年之間,佛陀為普應群機,宣說《維摩詰經》、《思益經》、《楞伽經》、《金光明經》、《勝鬘經》等,所謂偏圓並陳、權實兼施的教法,是為方等時。
◆四三歲~四九歲
‧佛陀教團逐漸擴大教化,淨飯王遂派大臣優陀夷前往舍衛城迎請佛陀回迦毗羅衛國弘法,釋迦族貴族青年,如:富樓那、阿難、提婆達多、難陀、阿那律、跋提等王子,均受到佛陀仁德感召,紛紛加入僧團。
‧王族的理髮師優婆離,屬於首陀羅最底層種姓,佛陀亦允准皈依出家。自此,在佛陀之教團,打破階級,提倡四姓平等。一反婆羅門教社會秩序,引起前所未有的震撼。
‧佛陀之子羅羅亦剃度出家,佛乃為之制定沙彌十戒,乃僧團中有沙彌之始。
‧佛陀的父親淨飯王逝世,享年九十三歲。佛陀親自為父抬棺。之後由阿那律的哥哥摩訶男出任國王,統治迦毗羅衛國。
‧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亦率五百名宮女來到毗舍離,隨佛出家,此為比丘尼教團成立之始。
◆五十歲~七二歲
‧此時期開始,佛陀為心慕大乘者遣除情執,使直下承擔般若中道實相之法,宣說般若二十二年。般若大法之宣講,為佛陀講說《法華經》之起源。
‧度化鬼子母。
‧佛陀選阿難為常隨侍者。
‧度化殺人魔鴦崛摩羅。
◆七三歲~七九歲
‧提婆達多蠱惑阿闍世太子叛道,囚禁其父頻婆娑羅王,自立為王。
‧佛陀為頻婆娑羅王和韋提希夫人說《觀無量壽經》,頻婆娑羅王於獄中去世。
‧提婆達多叛變,欲分裂僧團,被佛陀制止。
‧阿闍世王懺悔皈依佛陀。
‧憍薩彌羅國的琉璃王子篡位,波斯匿王出走。琉璃王攻占迦毗羅衛國,佛陀雖阻攔三次未果。釋種滅亡,並殺害祇陀太子。
‧阿闍世王將憍薩彌羅國與迦毗羅衛國,併入摩竭陀國版圖。
‧佛陀渡過恆河,前往越祇國與毗舍離國弘法。
‧阿闍世王準備攻打越祇國,派大臣雨舍請示佛陀,佛陀為其宣說「七不退法」,順利勸阻出兵。
‧姨母大愛道示寂,舍利弗與目犍連相繼入滅。
‧此時期,佛陀見眾生根機成熟,宣說《法華經》,「開權顯實」,說如來出世之本懷,達七年時間。
◆八十歲(西元前四八六)
‧佛陀自知時至,遂向弟子表明,三個月後將要入滅,仍展開最後遊行。此時期,佛陀宣說《涅槃經》,闡明常住佛性之理。經前四時之陶鑄,機漸純熟,故為說法華之教,令「會權歸實」,上中下根咸得成佛。
‧須跋陀羅為佛陀所度最後的弟子,聽聞佛陀說法後,證得阿羅漢果,且先佛陀入涅槃。
‧佛陀臨入滅前,對諸弟子開示:「你們不要傷心,天地萬物,有生就是無常之相,你們假若要我永久住於世間,而你們卻不依著我所指示的教法而行,就算我活了千千萬萬年,又有什麼用呢?你們若能依我的教法而行,就等於我永久活在你們心中。我的法身慧命,會遍於一切處和你們及未來的眾生共在一起。」
‧阿難以四事問佛:「一切經典之前,應以什麼字義作為經首?佛入滅後,以誰為師?依誰而住?惡性比丘,如何調伏?」佛陀開示大眾:「經典之前,以『如是我聞』開頭;大眾應以戒為師;依四念處而住;對待惡性比丘,應默擯之。」
‧佛陀最後遺教:「你們要堅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要皈依其他。不懈怠的修學聖道,解脫煩惱,住心不亂,這就是我真正的弟子。」
‧佛陀選在拘尸那羅娑羅雙樹間,以禪定──八勝處、八解脫安然入滅。佛陀涅槃後,大迦葉最後頂禮佛足,將佛陀荼毗後的舍利,分送八國,造塔供養。造塔為令世人見塔如見佛,感念佛陀在人間教化的功德。
◆有關遺址
‧出生聖地──藍毗尼園遺址
‧苦行及證道聖地──菩提伽耶遺址
‧初轉法輪聖地──鹿野苑遺址
‧教團成立後第一座精舍──竹林精舍遺址
‧成立比丘尼僧團聖地──毗舍離遺址
‧佛陀重要的說法聖地──靈鷲山遺址
‧佛陀安居、說法二十五年的聖地──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祇園精舍)遺址
‧涅槃聖地──拘尸那羅遺址
【註記】本表有關佛陀一生事蹟,參考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等書,所註記年歲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