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104 一、 出家求法
說起佛陀,他的一生可以說多采多姿。身為王子的悉達多,天資聰穎,從小通達「五明」的科學、「四吠陀」的哲學。在王宮裡的生活,想要什麼都能擁有,甚至即將繼位國王,可以用政治的權力來治理國家社會。但這時候,他卻觀照到人生社會種種的無常現象,如:生老病死的逼迫,種姓制度的不平、社會階級差距的森嚴,甚至貧富貴賤的懸殊、權力地位的壓迫、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等等,這些現象,都讓他對生命的存在感到困惑和不解。
尤其他發現,政治並不能解除社會的生死苦惱,不能解脫人心裡的煩惱無明,因而興起出家學道的念頭,想要徹底自我拯救,用超越政治的真理來救度眾生、改善社會,消除人間的恐怖、掛礙、執著、悲傷等,最終找到人生的究竟歸宿。
悉達多太子先是稟告父王,說明自己出家修道的志願;但是,身為王公貴族的一分子,父親淨飯王哪裡會允准他的出家呢?當然不予答應。
由於父王堅持他應該順從世間法,繼承王位,擔負統理國家的責任義務。悉達多太子便提出要求:「父王,要我不去出家可以,但希望你能滿足我的四個願望:
第一、人生沒有生老病死的現象;
第二、內心沒有憂悲苦惱的逼迫;
第三、人間沒有悲歡離合的苦痛;
第四、世間上所有一切不增不減。」(《普曜經》)
淨飯王一聽,反問:「你怎麼提出這樣的要求?這些問題,誰能幫助你解決呢?」
太子懇求說:「如果父王不能滿足我,那麼就讓我去探索自己吧!」
雖然父王不答應,悉達多太子在深思熟慮之後,還是決定拋棄王位與一切榮華富貴,於某一天夜裡,人們熟睡的時刻,和侍從車匿騎著白馬出城而去。
為了避免家國的牽掛糾纏,以及淨飯王派出人馬的追趕,他想,還是離開國家愈遠愈好。經過好些時日,來到了南方的摩揭陀國境內,在一座苦行林中,和一些修道者相聚,共同修學。那許多苦行者,都是當時印度苦修的外道,悉達多太子不但向他們請益,甚至還拜外道仙人阿羅藍為師,想要跟他學習解脫的方法,但是一切都難以如願,悉達多太子最後進入個人的苦修。
根據《釋迦譜》記載,在苦行的生活裡,太子每天以麻麥充飢,甚至禪修打坐的時候,鳥雀在他的頭頂上築巢做窩,他也順乎自然,隨其來去。由此,也就可以想見當時他刻苦修行的情境。
這期間,王宮大臣們隨後追趕而來,希望勸回太子,但悉達多太子心意堅定,誓死不從,反而把這五位大臣留了下來,讓他們跟隨在身邊,共同苦行修道。
歲月漫漫,經過多年苦修之後,太子感到仍然不能進入真理的世界,不能悟知救度眾生的途徑。這時他才發現,不僅過去五欲六塵的生活纏身,不能讓人快樂,現在苦行的修身,也難以安穩自在,並不是虐待自己的身體才叫做修行。因此,他毅然起座,決定轉換地方修道。
就在太子到尼連禪河沐浴後要起身時,卻因為體力不支而昏倒;幸而有牧羊女供養乳糜,才讓他恢復了一些體力。當時,憍陳如等五位隨從者卻認為太子不能堅持苦行,道心退墮,竟然絕情離他而去。
其後,悉達多太子便獨自走到了現今菩提伽耶這個地方,在一株菩提樹下結草為座,並且立下誓願:「如果不能證悟真理,我將永遠不離開這個座位。」(《佛本行集經》卷二七)
那些禪思冥想的過程中,悉達多太子煩惱不斷,外有功名富貴、聲色貨利的誘惑,內有貪瞋愚痴、疑忌不平的騷動。但他勇敢正視這一切煩惱,直到一一克服之後,終於在西元前六百多年的十二月初八,星月交輝的時刻,廓然大悟。
法界平等 醞釀治心理論
據《佛本行集經》卷三十記載,頓時,如同天崩地裂,虛妄的世界消滅,呈現在他眼前的,是另外一個金光閃爍的真理世界。在這個真理的世界裡,他看見了法界平等,世間的生滅、空有、事理、成壞、愛恨等對待,都在一念之間完全消除;他悟到了「緣起性空」,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緣起緣滅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他領會到人的色身雖有生老病死,但真如佛性遍滿虛空,充塞法界。
此時此刻,他的心就像一池平靜無波的湖水,十法界眾生的情況,忽然浮現在眼前,歷歷分明;對於困難問題的解決,也突然胸有成竹。他自知已經從差別裡獲得了平等,從複雜裡獲得了統一,知道自己徹頭徹尾改變了人生,也自知可以用覺悟的真理向世人宣說。他口中喃喃發出:「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謂「生佛平等」的宣言。(《華嚴經》卷五一)
不過,開悟後的佛陀,並沒有急於講說悟道的真理,仍然繼續沉思冥想,醞釀治心的理論、悟道的步驟、對宇宙的看法、對人生的觀察,甚至未來宣揚真理、建立六和僧團、提倡四眾平等的難題,也都一一設想了。因為佛陀明白,對於這許多道理,世間人只要能奉行,都能獲得跟他一樣的修行體驗,證悟真理,獲得圓滿解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