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09 二、教團成立

又經過了一段時日,在他把所證悟的道理反覆思惟之後,心內坦然如一輪明月,可以照亮世間。這時候,他想起了過去一起修行的同道憍陳如等五人,希望能將悟得的道理和他們共享。佛陀知道他們就在二百五十八公里遠的鹿野苑山丘上。證悟後的佛陀步行前往找到了五位同伴,向他們「三轉法輪」,講說佛教的總綱「苦集滅道」。《佛說三轉法輪經》裡記載:

第一轉,他說:「世間的苦,逼迫性;人生的集,招感性;圓滿的生命,可證性;解脫的道,可修性。」這就是佛教史上所稱的第一次大轉法輪。

隨後,佛陀又教誡五位同修者:「人間逼迫的苦難,你們應該知道;人生的煩惱無明,你們應該斷除;不死的生命,你們可以圓滿;解脫的道法,你們應該修證。」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第二轉法輪。

接著,佛陀又再說:「這許多苦難,我已經知道;這許多煩惱無明,我已經斷除;這種不死的生命,我已經證得;這許多道法,我已經修學。」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三轉法輪。

這五位修道者在聽聞佛陀說法之後,也都如同撥雲見日,忽然心地開朗,成為大阿羅漢。原本他們看到捨棄苦行的佛陀回來,都不想理睬,現在卻被佛陀的威德慈光攝受,不由自主地就跪下來,懇求說:「悉達多,我們終於認識了您的偉大,我們願意做您的弟子,跟隨您學習。」

佛陀聞言便開示說:「我已經不是悉達多了,你們叫我『佛陀』吧!我同意接受你們的入道,共同度化眾生。」在《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中記載,他們就這樣成為佛陀最初的五位比丘弟子。而佛、法、僧三寶具足,一個宗教的雛形也就此宣告完成。今日到印度旅行的人,假如要想禮拜佛陀的聖跡,當時佛陀為五比丘說法的說法台,也都還留有紀念性的建築遺跡。

佛陀率領五比丘,展開了印度傳道的生活。漸漸的,有許多慕道者前來聆聽佛陀說法,包括了修行悟道的人士、覺悟的聖者等,都聞風而來。首先是波羅奈國大富長者善覺的兒子耶舍,因為厭離俗世而出家,成為佛陀的弟子,並且帶領了五十位同齡青年也跟隨佛陀出家學道。後來,他的父母及妻子也都皈依三寶,成為最早的優婆塞、優婆夷。《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四,先後記載了他們皈依的情形。

接著,當時外道中最大的團體,由優樓頻羅迦葉為首的三兄弟,率領了一千多位弟子,一起皈投到佛陀座下。佛陀帶領千人之眾的僧團,來到摩竭陀國王舍城,頻婆娑羅王很快的因為宗教領袖三迦葉的皈投,對於年輕的佛陀,生起大信心,乃親率高官貴冑一起皈依。不久,聲望很高的舍利弗、目犍連及門人團隊,大約二百人也皈投在佛陀座下。可以說,中印度從鹿野苑開始,到尼連禪河流域,再到王舍城,千二百五十五人的教團,就這樣在人間逐漸地開展出來,這對日後佛陀的傳道有相當大的助益。

教團龐大 制定僧團戒律

從這個時候起,佛陀的教團聲聞遐邇。當然佛陀也知道,依照印度現實的環境、氣候,以及社會文化的需求,這麼多人要跟隨他修道、生活、弘法,教團如此龐大,除了須要制定僧團戒律,覓得一個居住的地方也是當務之急。很快地,佛陀就得到了過去想要把國土分贈給他的頻婆娑羅王的護持。

在距離佛陀證悟的菩提伽耶東北約八十一公里處的王舍城,頻婆娑羅王撥出一塊廣大的土地,建立了「竹林精舍」。有十六大院,每院六十房、五百樓閣、七十二間講堂等,提供給佛陀講道,同時安頓跟隨佛陀學習的千餘位出家弟子安居修學,這是佛陀傳道的第一個道場。在《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四裡,可以看到當時法輪初轉的時空情景。

佛陀初始在中印度南方傳道,但也有來自中北印度旅行經商的人前往聽法聞道。在一次傳教中,北方舍衛城的企業家須達長者,因為聞法而心開意解,生起了大信心,故而發願回到北方後,由他護持建設「祇園精舍」,請求佛陀也能到北方弘揚佛法。(《賢愚經‧須達起精舍品》)

在北方,須達長者出資買下了祇陀太子的花園,作為建築精舍的土地。建設期間,佛陀還派遣舍利弗監工,最終順利完成一座至今地基猶存的道場,成為佛陀在中北方弘法的根據地,這也就是我們經常在經典裡可以看到的「祇樹給孤獨園」。

據《五分律》卷二五記載,祇園精舍土地平正,面積大約有八十頃,除了中央的佛殿,周圍有八十間小房,並且有經行處、講堂、溫室、食堂、廚房、浴舍、病室、蓮池等設施。

法為中心 開發自性智慧

到了這個時候,中印度南北都有了道場,而佛陀率領一二五五位常隨眾弟子在各地展開傳道,也都獲得社會大力的支持,連北方憍薩彌羅國的波斯匿王也加入了信徒的行列。佛法由下而上弘傳,是比較辛苦的,但現在有了南北兩個大國的國王護持,由上而下傳道,佛陀的弘化形勢也就非常順利展開,信眾與日俱增。可以說,這時候的佛陀,已經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教團。

佛陀的偉大,在於度眾方法和其他宗教不同。他不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一再強調「我在眾中」,是眾中的一個。他告訴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雜阿含經》),表明信仰真理最主要的是信仰自己,開發自性的慈悲、智慧,教團是以「法」為中心的教團,並且提出學道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佛陀如此開明的教法,怎能不為人間的大眾所接受呢?因此,當時佛教在印度各宗教中能夠顯得特出,就不是沒有原因了。

當然,一個教團的成立,並不是那麼容易。舉凡如何散播救人救世的真理,也就是所謂弘揚佛法;抑或對人民如何救苦救難,即所謂度生弘化;另外,還有僧團的組織、衣食住行的生活等等問題,都必須做出周全的規劃。100

尤其隨著現實生活的需要,佛陀為安住僧團訂立了初期共住的規範,以「六和敬」作為和合共住的原則。比方:身體安閒,排隊次第有序,行為不侵犯別人,大家相處和樂是「身和同住」;講話不喧嘩,語言要親切,彼此沒有衝突,是「口和無諍」;大家志同道合,內心和悅平靜,是「意和同悅」;在法制上,人人平等,是「戒和同修」;在生活上,衣食住行的享用平均分配,如果有多餘,分給大眾,是「利和同均」;聽聞佛陀說法,以取得思想上的共識、統一,是「見和同解」等。到了這個時候,教團更加健全,也更能清淨修道了。

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由於佛法初興,外道的嫉妒與打擊也紛至沓來。在「八相成道」中提到,當初佛陀歷經千錘百鍊、千生萬死的修行,終於降伏了外在的誘惑,也降伏了內心的煩惱,而如今面對一些外道的迫害,他平靜的心靈,也沒受到動搖。

例如,有一名外道梵志,一心想要與佛陀辯論,他就採先禮後兵之計,帶了兩盆花來和佛陀見面。佛陀一見到他,就說:「放下!」外道聽後,把左手拿的花放了下來;接著,佛陀又說:「放下!」他再把右手拿的花放下來;沒想到,佛陀仍然說:「放下!」外道不解,質問佛陀:「我兩盆花都已經放下了,還要放下什麼呢?」這時候佛陀就說:「我不是叫你放下芬芳的鮮花,而是要你放下內心的貪瞋愚痴、煩惱無明。」(《佛祖綱目卷第三‧釋迦牟尼佛機緣》)

外道一聽,大驚!原本自恃自己的功力深厚,沒想到內心的痴迷,一剎那,竟讓佛陀點破了。這時,外道終於心甘情願皈投在佛陀座下。

說到「佛陀」,您會想到什麼?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還是行腳印度弘揚佛法的教育家、思想家?是神通廣大、上天下地的神明?還是每天實實在在,以慈悲與智慧,自度度人的智者?

佛陀,出生在二千六百多年前,在現今尼泊爾的地方,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十九歲時,割愛辭親,追求真理,悟道緣起,發願將佛法傳播十方。

佛陀一生行履人間,念茲在茲眾生的幸福安樂與否。說法四十九年期間,受到各界人士推崇,如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雨舍大臣、給孤獨長者、勝鬘夫人等,以及知識份子的愛戴和追隨,如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等人。本文〈佛陀的人間生活〉,一窺人間佛陀的本來面目,讓社會大眾認識正信、正常的佛教原貌。

無故謾罵 將會自作自受

有一次佛陀在鹿母講堂說法,一如往常著衣持缽到舍衛城乞食。途中一位婆羅門迎面而來,衝著佛陀開口怒罵,佛陀不予理會,安詳的繼續前行。

這樣的態度使得婆羅門更加憤怒,彎下腰,抓起一把泥土向著佛陀扔擲過去。正好有一陣風對著婆羅門的方向吹過,把拋出去的土吹了回來,灑得自己灰頭土臉。佛陀慈祥的對婆羅門說一首偈語:「有於不瞋人,而加之以瞋,清淨之正士,離諸煩惱結。於彼起惡心,惡心還自中,如逆風揚塵,還自坌其身。」意思是說,有人無緣無故口出惡言,謾罵傷害別人,將會自作自受,如同惡意拋土丟人,一遇到逆風,反而汙穢了自己一身。(《雜阿含經》)

另外,也有一些外道前來向佛陀抗爭,頑劣地表示:「我們要宣傳教團的非法,讓大家知道你所說的一切,並不符合印度國土的文化、法制。」佛陀聞言,說道:「我不在乎你們的邪見。」

外道們又揚言:「我們要集眾來打擊你的教團。」佛陀說:「我的教團不怕你們的棍棒。」外道們再說:「那我們做你的弟子,穿你的衣、吃你的飯,但敗壞你所說的修行、戒行。」佛陀聞言之後,神色黯然地說道:「那我就沒有辦法了。」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獅子身上蟲,還食獅子肉」的典故。

當時,還發生善星比丘欺騙妄說、提婆達多叛逆的情況。尤其是提婆達多,一再想要與佛陀分庭抗禮,有時候從高山上推下巨石襲擊佛陀,有時候將大象灌醉,驅使牠們攻擊佛陀,對佛陀百般障礙。

除此之外,外道對於佛陀弟子,也經常以金錢、威力給予陷害。甚至買通女色來破壞教團,如摩登伽女對阿難尊者的誘惑、蓮花色女對目犍連尊者的糾纏等。幸而佛陀的弟子信心具足,不受動搖,因而鞏固了教團的安全。

諸如此類的困頓不一而足,但佛陀憑著大智大勇、大無畏的精神,終於從印度九十六種外道的勢力範圍內突圍而出,把佛教弘揚起來,堅定不移,成為古老印度最偉大的文化、最偉大的人間佛教。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