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20 一、諸聲聞弟子問疾

一般人有病的時候,都會想:如果最親愛的人能來探病,最歡喜了。維摩居士也是一樣,臥病在床,心想:「釋迦牟尼佛那麼慈悲,愛護眾生,怎麼不憐愍我,派個人來探我的病?」

《維摩經》一共有十四品,以下是第三品〈弟子品〉的第一段: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於床,世尊大慈,寧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舍利弗白佛:「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一)舍利弗

釋迦牟尼佛得知維摩居士的心意之後,在聽法大眾裡選擇一位阿羅漢當中的長老,宿有「智慧第一」之稱的舍利弗,準備讓他前去探病。

佛陀說:「舍利弗!你代表我去慰問維摩居士的病好嗎?」

哪裡知道舍利弗一聽,即刻搖手回答:「佛陀,不能!維摩居士那個人很高明,我去探他的病,不是他的對手,光說話就應付不了。記得有一次我在樹林裡打坐,真是不巧!維摩居士從那裡經過看到了,就教訓我一番:『舍利弗,你以為在這裡盤腿打坐就是用心參禪修道嗎?不是這樣的,打坐是沒有形式的,甚至連打坐的念頭也沒有。明白在三界之內都沒有形相可以執取,那才叫做打坐。』」

這一段經過如同唐朝時,馬祖道一禪師到了般若寺,天天只是呆呆的打坐,住持懷讓禪師見了問他:「你在這裡做什麼?」

他說:「我在這裡參禪打坐。」

「你參禪打坐做什麼?」

「成佛。」

之後懷讓禪師再問話,他就不回答了。不過懷讓禪師也有他的辦法,每天拿著一塊磚頭在他的座位旁推磨。一天、二天下來,馬祖禪師看著老和尚一直在磨磚頭,不禁好奇,問:「你在做什麼?」

懷讓禪師說:「我在磨磚頭。」

「你磨磚頭做什麼?」

「我磨磚頭做鏡子。」

「磚頭怎麼能磨成鏡子?」

懷讓禪師知道機會來了,他說:「磚頭難以磨成鏡子,打坐又怎麼能成佛?」

馬祖禪師一聽,知道話中有話,虛心問道:「那我該怎麼辦?」

於是,懷讓禪師說:「好比一頭牛拉車,車子不動,是要打牛還是打車呢?」意思是說,參禪打坐要用心才能成佛,如同打牛,牛就會走;若光是用身體打坐,好像你打車子,車子還是無法向前行。因此,你只是形式上的打坐,那是沒有用的。

同樣的,舍利弗覺得自己講話講不過維摩居士,便一再表示不要去探病。

(二)目犍連

釋迦牟尼佛從來不勉強人,只好說:「你不去,那就讓目犍連代表我去探望維摩居士吧!」

哪裡知道「神通第一」的目犍連聽了以後,竟然也搖搖手。他說:「佛陀!我也不能去探病。」

「為什麼你不去呢?」

「記得有一次我在毗耶離大城裡為居士們說法,維摩居士在旁邊聽了以後,立刻教訓我,批評說我說得不對。維摩居士說:『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讚于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

目犍連是小乘的阿羅漢,所以他為在家居士們說法,說的都是小乘佛法,或是出家人的出世法,也就難以應信徒的需要。

許多僧人常告訴信徒:「你們在家人歡喜談情說愛,但是夫妻結婚,不是冤家不聚頭;你們生兒育女,那麼多的兒女,都是討債鬼;你們每天忙於賺錢,金錢會埋葬人,黃金是毒蛇;你們好名,要曉得樹大招風,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其實,建立一個家庭不容易,夫妻、子女,都是善緣成就,應該相互尊重包容,恩愛相處;金錢不一定是罪惡的,用在善處也是功德一件,愈多愈好;在家的信徒要名要利,總是認為在社會上必須有知名度才好做事。我們不能用小乘佛法,來傷害具有大乘善根的信徒。

於是,那時目犍連也對佛陀說:「他教訓我的時候,我真不知怎麼回答,所以我不是他的對手,我不敢去探他的病。」

(三)大迦葉

佛陀只好再叫「苦行第一」的大迦葉:「你很有權威,你是僧團裡的長老,你代我向維摩居士探病吧!」

大迦葉一聽連忙搖手,「佛陀!我也不能去探病。您知道的,我平常在外托缽乞食,有一個觀念,就是『乞貧不乞富』,只向貧窮的人托缽,富有的人我是不跟他結緣的。有錢的人已經具足福德因緣,我何必再去錦上添花?但是貧窮的人,沒有福德因緣,我去跟他托缽,讓他有一點功德。可是有一次我去托缽的時候,遇到了維摩居士,他說我『有慈悲心而不能普』,還教訓說:『大迦葉!你的心不平等,怎麼只向貧窮的人托缽,而不向富人托缽?這不是佛陀平等的乞食法,你沒有次第乞食!』經過這一次被他教訓之後,我就不敢和他見面了。」

(四)須菩提

佛陀聽他這麼一說,不得辦法,再叫「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須菩提!你代我去探病好了。」須菩提也趕忙搖手,說:「佛陀!不能、不能!」

「為什麼呢?」

「佛陀,您知道的,我和大迦葉的觀念恰巧相反,我專門向富人托缽乞食,窮人家我是不增加他的負擔的。但是,有一次我到維摩居士家乞食,他在我缽裡裝滿飯,拿給我之前說:『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他說當我能達到視各種法都如如平等的境界,就可以拿回這缽飯,聽了他這番話,我茫然不知所措,不知該如何回答。想起他那嚴厲的樣子,可以想見,我必然不是他的對手,我就不去探病了。」

(五)富樓那

佛陀再叫富樓那,「你很會說話,說法第一,就由你替我去探病!」

富樓那一聽,說:「佛陀!我也不能去。」

「為什麼?」

「有一次我為幾位新學比丘說法,要他們學習一點出世的思想,往後好能過出家的生活,剛好碰到維摩詰居士,他說:『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他說我不能給這些新學比丘粗糠、泥土『欲行大道,莫示小徑』,不能給他們微弱之光,要給他們如同太陽月亮、江河大海的佛法,不能用小乘的道理來危害這幾位新學比丘。所以,我不是他的對手,我也不去探他的病。」

(六)迦旃延

佛陀再對迦旃延說:「你的論議很有思想,你去探望維摩居士。」

迦旃延一聽,「佛陀,不能!維摩居士很厲害的,有一次我為人說法,講說佛陀常講的苦、空、無常、無我、涅槃等義,維摩居士聽到就教訓我:『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許多人和迦旃延一樣,也是用生滅的觀點去理解實相的義理。事實上,佛教講「苦」,並不是要強調「苦」,而是告訴大家離「苦」才能得「樂」。不除「苦」就沒有快樂。

講「空」,也不是說什麼都沒有了,而是說明「空」才能建設「有」,不空就沒有。例如茶杯不空,怎麼倒水?房子不空,怎麼住人?虛空不空,怎麼容納萬象?

講「無我」,也不是說人死了才無,而是指人在現生就要把自私的小我去除,無我才有大我。

講「無常」,主要說明世間變化的道理。一般人聽到「無常」,都很害怕,覺得生老病死無常、貧富貴賤無常,世間一切都無常,那還有什麼希望?其實,「無常」很好,因為無常,窮苦我不必怕,會有富貴的可能;困難我也不怕,會有解決的時候。所以,懂得「無常」,人生就有希望。

最後迦旃延說:「我不是他的對手,我也不去探病!」

(七)阿那律

佛陀轉而詢問「天眼第一」的阿那律:「你能不能代我前往探望維摩居士?」

阿那律聽了,面有難色,說:「佛陀!我也不能勝任。」

「怎麼說呢?」佛陀問。

「回想起過去,有一次我在某處經行的時候,有一位天王見到我,問我說:『阿那律尊者您有天眼通,那麼您看佛的世界像什麼?』我說:『以我來看,佛的世界就像掌中的菴摩羅果。』這樣的說法給維摩居士聽到了,他說:『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

意思是無邊的法界是有相還是無相?說有相,小至一顆菴摩羅果,大至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有限有量;法界無邊,是無所不相。我被他教訓得啞口無言,所以我也不願意去。」

(八)優波離

佛陀再叫優波離,「持戒第一的優波離,你代我去探病。」

優波離一聽,「我也不能。」

「為什麼?」

「過去有兩個比丘犯了戒,不敢請問您,而跑來找我。正當我告訴他們所犯的戒要受什麼罪時,被維摩居士聽到了,他教訓我:『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他叫我不要用這種恐嚇的語言,來傷害這兩位新學比丘。還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

佛法不是從形相上去認罪的。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從事相上說,犯了什麼過失,就會有什麼罪業。但是從人的本性上來說,永遠是清淨,沒有染汙的,等於黃金,即使把它擺在水溝或垃圾箱裡,它的本質也不會變的。這就是維摩居士所說的:「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

聽了維摩居士的話以後,優波離很慚愧,因此,也不敢去慰問維摩居士。

(九)羅羅

佛陀沒有辦法,只有對羅睺羅說:「你代我去慰問維摩居士。」

羅睺羅聽了以後,也說:「佛陀!不行、不行。」

「為什麼呢?」

「有一次我在毗耶離大城裡,一些年輕人跟我說:『羅睺羅!你出家的功德非常殊勝,講一點出家的功德給我們聽。』我覺得機會來了,就告訴大家剃除煩惱髮、割愛辭親、穿著袈裟等出家修道法給他們聽。沒想到維摩居士聽後教訓我說:『羅睺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

他說真正的出家不一定要和我一樣。可以人在紅塵,心在佛道;人在社會,心在度眾,心的出家比身的出家更重要。那時我無以為對,所以我不要去慰問維摩居士。」

(一○)阿難

佛陀沒有辦法,找來最聰明多聞的阿難尊者代表他前去問病。可是阿難尊者一聽,也說:「我也不能去。」

「為什麼?」

「有一次佛陀您生病,需要喝牛奶,我便持缽到一戶婆羅門家。維摩居士看到我,問道:『你怎麼一大早在這裡托缽呢?』我老實跟他說:『今天佛陀身體不舒服,需要喝一點牛奶,所以我到村莊裡托缽,取一點牛奶給佛陀吃。』

維摩居士一聽,『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

他更指責我:『你說佛陀這裡痛、那裡痛,簡直是侮辱佛陀、毀謗佛陀!佛陀是已經證悟到清淨真如、自性法身的人,清淨真如、自性法身是不會生病的。你所說的佛陀,不是真的佛陀,那是世間形相上的佛陀,是應身的佛陀。你跟隨佛陀到今天,難道都沒有認識到他的法身無病?你不要去托缽,趕快回去、趕快回去!不要再毀謗佛陀了。』」

最後阿難說:「佛陀!經過維摩居士這般教訓,我感到很慚愧,我不夠資格去探望他。」

佛陀十大弟子以及五百羅漢都不敢去探病的這一段經文,造成什麼影響呢?

《維摩詰經》既有文學的意味、哲學的義理,又給人有深思的境界,讀來真是讓人回味無窮。不過,卻很少出家人講說這部經。我想,大家的顧慮應該是:在家居士怎麼能教訓出家人?這許多羅漢遇到維摩居士都拿他沒有辦法;出家人才不長居士的志氣,來滅自己的威風呢!

而我之所以講《維摩詰經》,是覺得凡事應該要抱持平等心。尤其現今社會不也講究男女平等?不也講究出家、在家平等嗎?眾生和佛都平等了,為什麼我們不互相尊重呢?

在中國佛教裡,如果大家留心,會知道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重要,在家的佛教也比出家的佛教重要。以大陸佛教的四大名山來說,浙江的南海普陀山觀世音菩薩、四川的峨嵋山普賢菩薩、山西的五台山文殊菩薩,都是現在家相,只有九華山的地藏菩薩是現出家相,比例是三比一。所以,我認為在家的佛教是比出家的佛教更負有重大的任務。

過去信仰佛教的三寶弟子,即使皈依佛教五、六十年,也只能做弟子,到了現在,我們成立國際佛光會,是希望在家信徒都能夠像維摩居士、諸大菩薩一樣,在社會各階層弘法利生。到底出家的人數有限,為什麼不讓這許多「維摩居士」,個個都來參與弘法行列,擔任檀講師、檀教師呢?所謂「檀」,就是信徒,「檀講師」是在家的講師,「檀教師」是在家的教師,再往上升是「檀導師」,也就是在家的導師。我希望今後全世界到處都是老維摩居士,遍滿法界!

如今佛光會在全世界已經有三千多個協會、分會,會員也有百萬之多。可見得,今天維摩居士的道,是很容易被大家接受的。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