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166 一、三十一位大士以言顯道
在〈入不二法門品〉的一開始,維摩居士對與會的菩薩說:「什麼是不二法門?請大家發表意見!」
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即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以下從經中三十一位菩薩對「不二法門」的發言中,試舉數例加以說明。
(一)生、滅不二
第一位發言的是法自在菩薩,他說:「生、滅是不二的。」
生是現象上的有,滅是消滅、沒有了,有和沒有必定是兩個,怎麼可以說生和滅是一個?佛光山的山門叫做「不二門」,門的兩側,我寫了一副對聯:「門稱不二,二不二,俱是自家真面目;山為靈山,山非山,無非我人清淨身。」
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定名為『不二門』?」因為佛光山是坐北朝南的建築,面對著不二門,東邊是早晨太陽升起的地方,西邊是黃昏太陽下山的地方。太陽升起,象徵著一個人的「生」;太陽下山,象徵著一個人的「滅」。但事實上,「生也未嘗生」,到了黃昏,太陽就下山;「滅也未嘗滅」,到了早晨,太陽又會升起。生、滅是不二的,所以叫做「不二門」。
有一位禪師,看到有人老年得子正在慶賀,他竟站在人家門口哭哭啼啼。這一家的主人出來怪罪:「我們家生了兒子正在慶賀,如果你想化緣,我也會給你一點錢,你何必這麼哭哭啼啼的,讓人覺得不吉利?」
老禪師聽後,莊嚴慎重的說:「我的哭非為別事,乃是哭你們家又多一個死人!」
一般人總是把生和死分開,覺得生之可喜、死之可悲。其實,人在出生的時候就已經註定必然要死。死是從哪裡來的?是從生來的;生是從哪裡來的?是死了以後才生。所以,生和死是不二的。
綜觀這個世間,雖然人口不斷增加,地球也沒有因此負荷不了;雖然死亡不斷,人口也沒有因此減少。如《金剛經偈釋》說:「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即便誰成佛作祖,在諸佛如來的世界中也沒有因此增加人;在凡夫的世界裡,也沒有因此減少人。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如果人人能夠參透生滅不二的道理,那麼,生又何嘗可喜,死又何嘗可悲?
過去有人為東西方的文化論戰,一派說東方的文化好,另一派說西方的文化好,也有折衷的人說:「東方的文化為體,西方的文化為用。」其實,體和用不是二個,東西方文化應該合而為一,讓重物質的西方文化和重精神的東方文化,共同發揮成為「不二法門」,如此,東西方人民即能更加和好幸福了。
(二)受、不受不二
不久,不眴菩薩也說:「受和不受是不二法門。」接受和不接受是兩回事,但是在不二法門裡,接受和不接受,有時候是二而為一的。
有一次,閻羅王在審判小鬼的時候,有兩個兄弟要投胎,閻羅王說:「你們兩個到世間去,一個過『接受』的人生,一個過『施捨』的人生,要過哪一種人生?由你們自己選擇。」做哥哥的說:「我要過接受的人生,接受人家的給予。」弟弟說:「我不要人家給我,我要過喜捨的人生。」
哥哥決定過接受的人生,便投生做乞丐,天天向人討飯,接受別人的給予;選擇過喜捨人生的弟弟,做了大富長者,經常樂善好施。所以,天天過接受的人生,就一定是富貴?天天樂善好施,就一定是貧窮?
如同《四十二章經》說的,「一個人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墮其面。又如逆風揚塵,塵不到別處去,還飛到自己身上來。」你對人不好,惡口罵人,人家不接受,等於送禮給別人,對方不要,必然是自己再收回來。接受和不接受,有時候不可一概而論,理是平等的,事相上是有差別的。
例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釋迦牟尼佛講說觀世音菩薩,如何慈悲解救七難、去除三毒、滿足人的二種求願。無盡意菩薩聽了很感動,把身上的珍珠瓔珞解開來,要供養觀世音菩薩,可是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為什麼?
無盡意菩薩以代表智慧的瓔珞寶珠,贈予觀世音菩薩,意思是說:「讓我把智慧供養給你。」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是在表示一個道理:慈悲裡有智慧,我本來就具足了。
最後,釋迦牟尼佛勸說觀世音菩薩:「為了愍念無盡意和大眾,你還是接受吧!」觀世音菩薩這才接受無盡意菩薩的供養。接著,觀世音菩薩將供養分成兩份,一份供養釋迦牟尼佛,一份分給多寶佛塔,意思是回向給真理。
我年輕的時候,讀到《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一段經文,曾不以為然,難道菩薩跟世間人一樣俗套?自以為很偉大,別人送禮給我,我還不要,經由旁人勸說:「你接受吧!」才肯接受下來?
事實不然,菩薩偉大之處在哪裡?原來,菩薩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在在表現「不二」的真理,受與不受是不二法門。
(三)垢、淨不二
德頂菩薩說:「垢穢和清淨是不二。」為什麼骯髒和乾淨是一樣?在我們心裡,分別世間有垢穢、有清淨,但另一方面,垢穢未嘗是垢穢,清淨未嘗是清淨。
例如,人吃五穀雜糧要排泄,骯髒垢穢的糞便,臭不可聞,但是狗聞了,卻覺得香氣四溢,還當作珍饈美味。因為人和狗的業力不同,所招感的清淨、垢穢也就不一樣。又如有人煮一盤小魚小蝦,歡喜吃的人覺得美味可口;不歡喜吃的人,覺得小魚小蝦身體裡有大小便溺、五臟六腑很骯髒,怎麼能吃?要吃和不吃,看法也不一樣。
韓國一位有名的華嚴宗大德元曉大師,有一天出外弘法,到了半夜三更找不到住處,便借一間土地廟休息。正當他口渴時,土地廟旁有一個水塘,他趕緊取水來喝。水一喝下肚,真覺得像甘露醍醐,美味無比。等到第二天早上起來,準備要趕路的時候,發現水塘裡有很多的屍骨骷髏,不由得一陣噁心,把昨天喝下的水又吐出來。
為什麼昨天是甘露醍醐,今天卻噁心的吐出來?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什麼是乾淨?什麼是骯髒?一切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元曉大師就因為這個經歷而開悟。
因此,以後先生們要能重新看太太,覺得他很漂亮;太太們重新看先生,覺得他很能幹,能這樣,情況就會不一樣。正如孔子看人,滿街都是孔子;小偷看人,滿街都是小偷,一切都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心可以決定一切,心裡面想好,宇宙世間就沒有一樣不好的了。
(四)動、靜不二
動態、靜態是一個,不是兩個。一般說來,水在沒有風吹的時候,是靜態,受了風吹,有了波浪,是動態。事實上,如果能認識水的本性,即使水呈現波濤洶湧的狀態,水的本性,也不會改變的。所以,無論世間如何動盪,心不動才是最重要。
有一個年輕人結婚,逢人就說:「結婚真是美好!」
別人問:「怎麼美好呢?」
他說:「每當我下班回家的時候,門一打開,太太會拿拖鞋給我穿;一進到屋子,養的小狗會圍著我汪汪叫。你看,生活如此,夫復何求?」
但是結婚一年以後,他逢人就說:「結婚真是痛苦不堪啊!」
人家問他為什麼?他說:「我現在回到家,一打開門,太太已經不拿拖鞋給我穿,而是小狗啣拖鞋給我穿;進到房子,不是小狗圍著我汪汪叫,而是太太圍著我汪汪叫,嫌我沒有升官發財、沒有洋房汽車。」
一位法師在旁邊聽到,跟他說:「其實,你一樣可以繼續歡喜,不必煩惱。」
青年人說:「遇到這樣的情形,我怎麼能歡喜呢?」
法師說:「現在你回到家裡,雖然沒有太太拿拖鞋給你穿,但是小狗啣拖鞋給你,你一樣有拖鞋可以穿;進到屋子裡,雖沒有小狗圍著你汪汪叫,而太太圍著你,也是一樣汪汪叫。」
接著,法師又說:「青年朋友,告訴你,外面的世界怎麼變化都不重要,重要是你的心不能隨之動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總之一句,世間有「二」,問題就多,如果能將萬法歸於一心,由心做導師,不被外境所牽引;由心做藝術家,畫出世間的美好,如此就能化解種種煩惱。
(五)有相、無相不二
「有相」和「無相」是平等不二的。有一對小夫妻剛結婚不久,一天,先生心血來潮,「太太,到地窖裡把我們做的酒拿一點上來,今天開開心心的喝一喝!」
太太興高采烈的去拿酒,沒想到,酒缸蓋子才一打開,他就大喊:「可惡!我的先生竟然藏了一個這麼美麗的女人在酒缸裡!」氣憤的跑上去跟丈夫哭鬧:「原來你在酒缸裡藏了一個女人!」
先生說:「沒有這樣的事!我去看!」這一看,先生更是生氣,「你這個壞女人!竟然瞞著我在酒缸裡藏了一個男人,還說我藏一個女人。」之後,夫妻天天都為這事吵鬧不休。
有一天,他們婆羅門教的師父來訪,見他們在吵架,問道:「什麼事?」兩個徒弟各自述說,婆羅門師父心想:會有這樣的事?就跟著到地窖裡一探究竟。一看也生氣了,「你們這兩個不肖徒弟,竟然瞞著我藏了一個師父在家裡,我不做你們的師父了!」
夫妻仍然繼續吵架。不久,來了一位法師,問什麼事?只見夫妻兩個,你說我藏男人、我說你藏女人,爭執不下,法師疑惑:「有這樣的事?」於是跑去一看。
「喔!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法師看了之後,把小夫妻喊過來。當小夫妻的面前,法師用一塊石頭把酒缸砸碎,只見酒流了滿地,裡面一個男人也沒有,一個女人也沒有,從此誤會冰釋。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往往為假相迷惑,不能見到真相,而有愚痴的苦惱。所以,凡是有相就有差別,無相就是平等、就是不二法門。
(六)善、不善不二
弗沙菩薩說「善」和「不善」不二。善和惡在我們認為是兩個,但是在聖者看來,善惡也是不二法門。如禪者的不思善、不思惡,離開善惡,就會有一個「轉身」的餘地。
春秋時代,管仲結合諸侯一匡天下,幫助齊桓公稱霸政壇,這是他的朋友鮑叔牙的成就。
齊桓公即位以後,原本要請鮑叔牙擔任宰相,不過鮑叔牙卻轉而向齊桓公推薦還在獄中的管仲。
但是到了管仲臨死前,齊桓公問他:「誰可以接替你繼續做宰相?」管仲先是搖搖頭,齊桓公說:「還是找鮑叔牙來做吧!」沒想到管仲卻說:「不行!」
「為什麼?」
「他這個人只能與善人來往,不能和惡人來往,一個嫉惡如仇的人,心量不大,怎麼能做一國宰相?」
鮑叔牙得知這件事之後,不但沒有對管仲的說法心生不滿,反而高興的說:「管仲是最了解我的人。」
汙泥雖然骯髒,但可以生長出清淨的蓮花。有的人經常埋怨:「我被朋友欺騙,上當了!」有的媳婦說:「我常常被公婆欺負!」其實,不好的公婆,更能成就賢慧媳婦的功德;不善的朋友,更能成就一個人的道義人格。所以,有時候看似不善的,反而對自己更有所助益。
有人用拳頭打你一拳,或許你會到派出所告他打人;假如他用拳頭替你搥背,或許你會說:「好舒服!再大力一點好嗎?謝謝、謝謝!你真好!」同樣一個拳頭,打人一拳,要被告犯罪;替人搥背,會受到感謝,拳頭有了功勞。可見拳頭不是善也不是惡,只有用在不同的時候,才有善惡的分別。
「法非善惡,善惡是法」,對於世間一切,常聽人說:「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只要本著道德良知去做,不計較後果,便能與不二法門相應。
(七)罪、福不二
一般人認為罪業是不好的,福報是好的,其實罪業和福報不一定要分開,它也是不二法門。
有人問趙州禪師:「您老人家這麼有修行,百年之後,到哪裡去?」
趙州禪師很嚴肅的回答:「我到地獄裡去。」
「你這麼有修行的人,怎麼會下地獄去?」
趙州禪師說:「假如我不到地獄去,將來誰來超度你、救你?」
有的人因為罪業下地獄,有的人因為發願下地獄,所以罪和福只是相上的差別,事實上,本性無罪無福。
過去我常說:「是佛法的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是佛法。」是佛法的,比方誦經拜佛、布施結緣,都是佛法,可是如果我一面誦經拜佛,一面心裡咒罵別人:「趕快死!」這個誦經拜佛又怎麼會是佛法?
例如,你樂善好施,是佛法;但是布施給人的錢財若是讓人去賭博、販賣毒品、作奸犯科,這個布施就不是佛法,而是造罪。那麼,是佛法的也就不是佛法。
有時候師長打罵學生、父母給兒女一記耳光,希望他們能夠好好做人。看起來打罵不是佛法,但是出於愛、慈悲、教育,打罵也都是佛法。
過去,釋迦牟尼佛曾經為了救五百個人而殺死一個壞人。殺生是不可為的事,但是基於慈悲心,他寧可自己擔當責任,而救人救世。那麼,是非法的,有時候也成為佛法了。因此,罪和福,怎能隨意為它訂標準?
(八)世間、出世間不二
佛教裡有世間法、出世間法的分別,妻子兒女、家庭眷屬、人情往來、功名富貴等,都是世間法;相反的,這些都不要了,也就是出世間法。假如能進一步把出世和入世做調和,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是一個不二法門的生活。佛陀成道後,不捨眾生苦,到處講說佛法,不求獨樂,但求眾樂,便是「以出世思想,做入世事業」的典範。
(九)生死、涅槃不二
「生死」和「涅槃」是不同的境界,但也是不二法門。生死是輪迴的、沉淪的、受苦的;涅槃是解脫的、清淨的、超脫的,兩者怎麼是不二?如佛法所說「煩惱即菩提」的道理。為什麼要說好的就是壞的,壞的就是好的?除了現象上的是非得失以外,從另一方面來看,它的本性是不二的。好比吃鳳梨,鳳梨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吃它會覺得酸澀不已;經過風吹日曬,幾天以後,熟透了,再剖開來吃,就會覺得香甜可口。甜味是從哪裡來的?是從酸澀而來。同理,菩提和煩惱也是離不開的。酸澀的鳳梨,經由陽光、空氣、水分的作用,能轉為甜味。我們儘管煩惱再多,只要念頭一轉,經由佛法的洗禮薰陶,菩提不就能現前?
(一○)我、無我不二
說到「無我」,一般人以為人死,才是「無我」。其實不是,我和無我不是兩個,而是一個,舉凡講話、吃飯的時候,都可以有「無我」的體悟。
在歐洲,踢足球是很熱門的運動,經常都是十萬人看一場足球賽,眼睛不停的注視著球場中那一顆來來去去的足球。
正當雙方足球踢得激烈的時候,有一個人看球看得入神,忘記有菸在手,一不小心,香菸觸到鄰座一位男士的西裝。不一會兒,西裝燒起來,男士痛得大喊:「是哪一個人把我的衣服燒了?」
抽菸的人趕緊道歉:「對不起,對不起!是我的香菸燒了你的衣服。」
這樣的事情,若換作是在平常,雙方一定會吵架。但是這位男士因為看球看得忘我,竟然說:「算了,算了!回去再買一件!看球比較重要。」
只是沒想到,火苗並沒有撲滅,火勢繼續延燒到隔壁一位小姐的頭髮。小姐大驚,叫道:「我的頭、我的頭!」
抽菸的人想,是自己闖禍,趕快道歉:「小姐,對不起,對不起!」要是平常,必然是大吵大鬧一番。但是這時候看球重要,小姐也說:「不要緊,不要緊,我回去再買一頂假髮就好了!」
當然,這只是在「忘我」的階段。還沒有到達「無我」的境界,已經能化解一些煩惱,何況是「無我」呢?
《般若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見五蘊皆空」,即是「無我」。我們若能進一步參透「我」和「無我」的境界是不二,沒有苦惱,就能「度一切苦厄」。
(一一)色、空不二
《般若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說色和空是不二的。色是物質的,是有形有相,有障礙的;空是精神的,是無形無相,沒有障礙的。一般人認為物質是有的,因為有形有相,房子就是房子、人就是人、花草就是花草,而認為空是沒有的,因為它沒有形相。
其實,有形有相的,花草、房子、人物等,有的未嘗有,因為世間是無常苦空的,總有一天會變壞;無形無相的真心、法身,我們的精神靈魂、自性的世界,雖然看不到,但不能說沒有,儘管六道輪迴、法界流轉,但是真心佛性是一點都不會少。所以說有的未嘗有,無的也未嘗無。
多少年前,有一個乞丐討到一點錢,買一張愛國獎券,沒想到中了第一特獎,獎金至少上百萬元。為了將愛國獎券保管好,他藏在做一個乞丐都會有的打狗棒裡。
中了第一特獎,乞丐心裡頭相當高興,心想:從此以後我還要做什麼乞丐呢?把打狗棒丟到大海裡去吧!就這樣,中獎的獎券隨之拋到大海裡。所以,沒有的會有,有的也會沒有。
在有和無之間,我們應該如何自處?有一位音樂家,琴彈得很好,國王對他說:「假如你能七天七夜彈琴給我聽,我就獎賞你十二頭牛。」這個音樂家一聽,歡喜的不得了,想到只要彈奏七天七夜就能得到十二頭牛,便日夜拚命的彈琴給國王聽。
很快的,七天過了,他對國王說:「您承諾要送我的十二頭牛呢?」國王說:「你琴彈過了以後,我什麼都沒有得到,只是一場空歡喜。我先前承諾你十二頭牛,也是一樣,只是給你個空歡喜,彼此彼此。」
一般人認為,有和無是兩個東西,有的不是無,無的不是有;實際上有的就是無,無的就是有。像陽明山上的櫻花,到了冬天,枝上一片葉子都沒有,但是春風一來,山頭盡是百花燦爛。由此可見,「有」的時候忽然「沒有」,色即是空;「沒有」的時候,忽然「有」,空即是色。空和有是不二的。
「空中生妙有」,要空才能有。比方,皮包裡所以能放很多東西,因為它是空的;房屋所以能住人,因為它是空的;過去我每年在國父紀念館講經說法,假如沒有那樣大的空間,又怎能讓大家聚會聽講?因此,人在有無之間不必過於計較、執著,而要學習超脫在有無之外。
(一二)正道、邪道不二
世間有正法、邪法之分,用究竟的眼光來看,正法、邪法也是不二。好比良藥,吃得不如法,也會產生副作用;反之,砒霜毒藥,有時候也能為人治病。正如:「正人說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說正法,正法也成邪。」佛陀的十大弟子當中,許多是從邪道回歸佛法的,但能認為他們是邪道嗎?他們往往在轉念之間,就證得阿羅漢果。
當然,不是要大家以後都去信奉邪道,要重視的是這一轉,「轉」很重要,假如不轉,邪道仍然是邪道;在「轉」之間,兩者才能有交通。
有一個小沙彌不小心踏死一隻青蛙,師父處罰他,說:「你犯了殺生的罪過,這是很嚴重的,該怎麼謝罪?」
小沙彌聽後不知如何是好,師父接著說:「我想,你就從後山懸崖往下跳,以死來謝罪!」
小沙彌聽從師父的意思,獨自來到懸崖邊。當他準備縱身一跳的時候,腦海裡突然閃過一個念頭:這一跳,必定粉身碎骨!但是不跳又違背師父的意思……他不知如何是好,不由得哭了起來。
這時有個殺豬的屠夫從那裡經過,看到沙彌哭得死去活來,問他:「沙彌,你哭什麼?」小沙彌說:「我因為踏死一隻青蛙,師父要我跳下懸崖,以死謝罪。」屠夫一聽,「還得了,踏死一隻青蛙就要跳懸崖謝罪,我天天殺豬,罪過豈不更大?」
念頭一轉,屠夫再說:「你踏死一隻青蛙罪不致死,真正罪過的是我,讓我替代你跳吧!」屠夫話音一落,就縱身往下跳。正當身體往下墜落的時候,天空中忽然飄來一朵祥雲,將他接住,屠夫因而生還。此即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人生惡念一轉,善念一生,就能從此岸到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