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197 一、人間淨土的居家生活
一般人的生活裡,有父母、妻子、兒女、朋友等親眷,有衣、食、住、行之需。那麼在佛教「人間淨土」的生活裡,是以什麼為眷屬、為所需?《維摩經‧佛道品》第八中,有一段偈語敘述得非常透澈。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諸度法等侶,四攝為伎女,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
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
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調御以一心,遊於八正路。
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華鬘。
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回向為大利。
四禪為床座,從於淨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
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為漿,淨心以澡浴,戒品為塗香。
……
智度菩薩母:在世俗生活裡,母親是我們最敬愛的人,在人間淨土裡,又是以誰為母親?經典裡常說:「般若為三世諸佛之母。」我們要把般若智慧當作是自己的母親。有了母親才能出生兒女,有了般若智慧就可以出生真理,出生很多的好因好緣。
每當有人問:「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是誰?」一般人都會說是摩耶夫人。其實,這樣的回答還不是很正確。摩耶夫人生養悉達多太子,是悉達多太子的母親,但不是佛陀的母親;佛陀是從般若智慧而生的,所謂「智度菩薩母」,所以佛陀的母親應該是般若智慧。
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由母親所生養,希望大家能以智慧為母親,融化出一個明理、般若的人生。
方便以為父:世間法無定法,凡事不要固執,只要對人有利益、對社會大眾有幫助的,都應該給人方便。給人方便,是一個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
一個家庭不能和睦,是為什麼?因為大家過於執著,沒有方便;很多事情行不通,是為什麼?也是由於固執己見,沒有方便。在人間淨土裡,我們要以方便作為父親;方便就是力量,方便就是圓通,方便才能成就很多的事情。
社會上,有的人雖然有權力、有地位,可是你找他幫忙,他不一定給你方便,甚至還給你種種為難。一個真正有能力、有菩薩心腸的人,是像維摩居士一樣,擁有無量的方便。
我一生奉行佛教的方便法門,從中得到很多利益。幾十年前,佛光山剛建不久,舉辦幾次學術會議,天主教的神父、主教都會問我:「我們能不能參加?」在當時,明知會有一些不方便,還是歡迎他們來。
當時,我只是給他們一點歡喜、一點方便,並沒有什麼存心。沒想到,後來在美國建設西來寺的時候,遇到困難,他們幫我一個很大的忙。那時候,舉行六次公聽會中,美國當地居民都不希望我們在那裡建西來寺。竟然就有天主教的神父挺身而出,說:「我們到過台灣,親眼目睹佛光山的好,美國能有一個像佛光山一樣的西來寺,是很必要的!」
甚至有一個基督教的牧師說:「我太太是個越南婦女,因為故鄉遭逢戰爭,他每天以淚洗面,自從看到佛光山來的出家人之後,他就眉開眼笑起來。因此,雖然我們是基督教的家庭,可是我的家裡還是需要佛教。」
給人方便,實際上就是給自己方便。有時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
還有一次,三重埔一位許松希居士匆匆忙忙的跑到普門寺,希望索取一本《台灣寺廟庵堂總錄》。那一本書在幾十年前的定價已是六百元。
記得那時候,我有事正要出門,雖然眼前的這個人我並不認識,但是看他一副希望獲得的樣子,我就說:「好!你等一等。」所謂「紅粉送佳人,寶劍送英雄」,東西要送給歡喜的人才好,但是一時間,要找到這一本書,豈是容易?後來想到過去曾經保留一本,就轉送給他。
沒想到,過了幾天,這位許居士跑來找我,說要印什麼書、印什麼經。他不是很富有,但是後來陸陸續續的捐款贊助建設中的佛光山和西來寺。
據悉,他是因為受到我的感動,在互不認識的情況下,正趕著出門,卻一點都不嫌麻煩的說要找書給他。由於給他的一點方便,他就一心要回報我。「給人方便」的因果關係,實在非常微妙。
一切眾導師:佛陀說「人人有佛性」,因此,我們要把大眾當作老師,給予人格的尊重。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任何一個人,即使是愚者,也有一得,只要我尊敬他,他就會幫助我、指導我。
我從小在關閉的叢林裡成長,不只不准出山門,連眼睛也不准看,耳朵也不准聽。但是因為年紀小,偶爾禁不住的眼睛會張開一看。當然,很快的被眼尖的老師發現,一個耳光打過來,「你看什麼?那個花是你的嗎?那個麥克風是你的嗎?」我心裡想:「對的,那些都不是我的!」從此,幾個月我都把眼睛閉起來,不再看。
尤其年小的我好講話,每次一講,老師又是一個耳光打來,並且責問說:「這裡有你講話的資格嗎?」我想:「對的,這裡是禮堂、這裡是教室、這裡是佛殿,哪裡有我講話的資格?」從此,我一年、半年不講一句話。
我十二歲,才看到汽車在路上行駛;我十五歲,才看到火車在鐵軌上行走。初時,也覺得很訝異,怎麼汽車、火車一開動,房子就跟著跑?
我二十六歲,才有電燈可以看書;我三十歲,第一次使用電話。當年編輯雜誌報紙,經常要往來印刷廠。有一次,印刷廠的一個經理叫我:「星雲法師,有你的電話。」我拿起電話,過了好久,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便跟經理說:「沒有聲音。」他覺得奇怪,明明剛剛有聲音,怎麼才一會兒就沒有聲音呢?想了一下,他說:「你要講話。」我愣了一下,說:「喂!」話一說,對方知道接通了,才開始跟我對談。
雖然我與外界接觸的因緣不多,但是四十歲以後,承蒙許多人看得起,都跟我說:「你的常識怎麼那麼豐富?世間上很多的事情,你好像都知道。你是在哪裡學習的?」
其實,我是以大眾為老師。一個軍人來訪問我,我聽他講作戰的事情;一個工商界的人來訪問我,我聽他談怎麼做生意;一個教育家來,我聽他講怎麼做老師。可以說,大眾給我的幫助很大。
有一個年輕人去拜訪哲學家蘇格拉底,想跟他學習如何說話。每一次學習,學費是十塊錢。他見到蘇格拉底,即不斷的強調學會演講、說話有多麼重要。好一會兒之後,蘇格拉底終於開口說:「你想向我學習,必須加一倍的學費,繳交二十塊錢,我才要教你。」
年輕人聽了抗議:「人家都是付十塊錢,我為什麼要付二十塊呢?」
蘇格拉底說:「別人來這裡學習,只是學怎麼講話,但是你來這裡學習,我還得教你如何不講話,當然是要收兩倍的學費!」
蘇格拉底的這段話,是告訴大家,在大眾的面前,要經常抱持謙虛學習的態度,才能有所收穫。
法喜以為妻:世間上,男女之間談情說愛,總要雙方歡喜;甚至男婚女嫁,也要彼此相愛,否則意見不合,成了冤家聚頭就苦惱了。在人間淨土裡要娶一個什麼樣的妻子?所謂「法喜以為妻」,以真理、歡喜為妻。愛好真理、歡喜真理,才能過自在快樂的生活。
慈悲心為女:婚後生兒育女,假如生的是女兒,倒也不一定希望他長得多漂亮;漂亮的女孩子,招蜂引蝶,有時反而帶給自己麻煩。重要的是不能沒有美德,不能沒有慈悲的性格。
為什麼觀世音菩薩要示現女人的相貌?是在示現慈悲。所謂「戶戶觀世音」,一般的家庭之所以把觀世音菩薩供奉在中堂正廳,把最好的地方讓給觀世音菩薩居住,就是因為他的慈悲。因此,在人間淨土裡,我們要以慈悲心為女。
善心誠實男:在人間淨土裡的兒子是「善心誠實男」,擁有誠實的本心、善良的本性。
人和人交往,要別人信賴你、對你能放心,一定要有誠實、善心。有一位居士,原本想要受五戒,後來卻又跟我說不能參加。為什麼?他說:「五戒裡的『不妄語』戒,我不能持守。」
我問:「為什麼你做不到不妄語?」
他說:「因為我是賣布的,人家來買布的時候會詢問我:『多少錢一尺?』我說:『十塊錢一尺。』他會再問:『褪色不褪色?』我當然要說不褪色,他才會買。如果照真實的情況說會褪色,他就不買了,那我怎麼做生意?所以,做生意的人必須妄語,才有生意做。」
我聽了以後,跟他說:「你還是應該趕快受戒,大可不必妄語。他來向你買布,問說:『多少錢一尺?』你說:『十塊。』他再問:『褪色不褪色?』你照實說:『會褪色,不過還有一款十六塊錢一尺的,不會褪色。』如此一來,你有了信用,以後他必定會跟你來往。」
後來他受了戒,生意很興隆,還把小布店換成大樓。他要我替他的布店取一個名字,我以佛法的用語,取名「大莊嚴布店」。之後,他的生意也是一帆風順。
所以,正直誠實,才能獲得他人的尊敬,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一般來說,家裡兒女成群,會被人稱羨「有福氣」。事實上,所謂「福氣、福氣」,大部分的家庭雖有福,但氣也是不少。假如我們能擁有善心、誠實、慈悲的兒女,就不一樣,不僅有福,還有慧,福慧俱增,也就沒有「氣」了。因此,在精神生活裡,我們要時時本著良善、慈悲的胸懷來為人處事。
畢竟空寂舍:處於現代的社會裡,一個人的性情比較偏激、脾氣比較大,大多與居住的環境有關係。世間的房屋如同一個框框,會把人給框住。人間淨土裡的居家,並不在乎它是花園別墅或是高樓大廈,而是以「畢竟空寂」為家。
傳說明朝的朱洪武,在皇覺寺做沙彌時,有一次遲回寺廟,大門被關起來,只好露宿門外。臨睡前,他吟了一首詩:「天為羅帳地為氈,星辰日月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後來他所以能夠當上帝王,與他的心胸開闊也不是沒有關係的。所謂「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假如我們能把心裡的世界擴大,把法界宇宙當作自己的家,把一切眾生視為自己的兄弟姊妹,內心的世界就會更寬廣。
元朝時期,有一位高峰妙禪師住在一個山洞裡。這個山洞連一條進去的路都沒有,只有爬梯子才能進入,高峰妙禪師後來竟然將梯子都捨棄。有人為此覺得禪師很可憐,「老和尚住在山洞裡,沒有衣服換,沒有飯菜吃,沒有朋友往來,也沒有水洗澡,生活實在太刻苦了!」
對於關心他的人,禪師卻說:「你們不必可憐我。你以為我沒有水洗澡嗎?我的心裡早就清淨。你以為我沒有衣服換嗎?道德、慈悲就能莊嚴我的身心。你以為我沒有東西吃嗎?不但青草樹葉可以吃,每天為禪悅法喜,也能讓我飽足。你以為我沒有朋友嗎?天上的星星、月亮、飛鳥、地上的走獸,都是我的好朋友。」
「宰相肚裡能撐船」,學佛之人,心中能包容天地,就好像住在「空寂」的房舍裡,真是稱心如意、自由自在、美妙無比!
我們的身體如同是一個家庭。在這個家庭裡,住了六個盜匪,也就是佛教說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眼睛,往往不應該看的他偏要看;耳朵,不應該聽的他偏要聽;舌頭,不應該說的他偏要說……弄得我們這個人體的家庭不得安寧。因此,我們要試圖降伏這六個盜賊,讓他們不為非作歹,才能成就一個平安無事、畢竟空寂的家庭。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塵勞」,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眼睛看的顏色,耳朵聽的聲音,鼻子聞的香臭,舌頭嘗的味道,身體接觸的感受,思想上的攀緣等等。
有的學佛人為了排斥五欲六塵,總是說:金錢我不要、美麗的衣服我不穿、可口的飲食我不吃、妻子我不要、兒女隨他去。這樣才是學佛嗎?逃避並不是究竟的辦法。在人間淨土裡,要把五欲六塵當作弟子,引導它、教育它,讓它不為境界所轉。進一步說,是我們要化導社會,而不要為社會所化。
所謂「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喜而做、隨心自在」,假如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這「四隨」,不必有什麼特殊的修行,也能有無限的解脫自在。
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在世間上,多與善友交往,能提升品格。甚至有的人以書為友、以繪畫為友、以音樂為友,也能增長修養。在人間淨土裡,又是以誰為善友?以「道品」為善知識。「道品」,指的是三十七助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是成就人間道業的三十七種修行方法。
諸度法等侶:除了善友以外,要以誰作為我們生活中的伴侶?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六度」這個伴侶能幫助我們掃除一些心裡的障礙。例如:布施,可以消除我們的慳貪;持戒,可以教訓我們的毀犯;忍辱,可以節制我們的瞋恚;精進,可以克服我們的懈怠;禪定,可以對治我們的散亂;智慧,可以化導我們的愚痴。
一般人都覺得「六度」不容易實踐。其實不然。比方布施,是給人?還是給自己?如果你認為是給人,當然就難以做到。如果你覺得是給自己,播種才有收成,才會發財,又怎麼不做?當然,布施要懂得布施的真義,要找好的田地播種,否則就像不會種田的人,把種子撒在石頭上,自是難有收成。
持戒是自由,還是束縛呢?一般人覺得持戒是束縛,這樣不能做、那樣不能做;其實,要想得到自由,應該要持戒。試想,在監獄服刑的人,不就是因為犯法、犯戒而入獄的嗎?
假如人人能守持五戒,這個社會將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五戒:
一、不殺生,不侵犯他人的生命,進而尊重他人生命的自由。如果大家都能「不殺生」,就不必為了生命安全而恐懼。
二、不偷盜,不侵犯他人的財產,進而尊重他人財產的自由。如果大家都能「不偷盜」,就不必為了別人會動你財產的歪腦筋而擔心了。
三、不邪淫,不侵犯他人名節,進而尊重他人身體的自由。如果大家都能「不邪淫」,相親相愛,社會將是多麼和諧!
四、不妄語,不侵犯他人的名譽,進而尊重他人名譽的自由。如果大家都能「不妄語」,生活會是多麼快樂!
五、不飲酒,假如人人不喝酒、不吸毒,身體健康、頭腦清楚,就不會去侵犯別人。
現在許多人信仰有了偏差,總歡喜向神明祈求長壽、發財、健康、平安,擁有地位、名譽,其實大可不必求,只要守持五戒,不亂殺生而護生,愛惜生命,自然就能長壽;不偷盜而喜捨,自然就會發財;不邪淫,家庭就能幸福;不說謊,名譽就會好;不亂吃,身體就會好。真正的信仰不是在祈求,而是自己做了什麼因,就會得到什麼果;守持五戒,必然能讓人福祿壽財喜通通擁有了。
四攝為伎女:許多人歡喜看歌劇舞蹈,在人間淨土裡,則是以「四攝法」作為歌舞娛樂。所謂「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是佛教度眾的一種方法。你布施給人、讚美別人、給人方便、與人同事,別人歡喜,你也會很快樂。
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你歡喜唱歌、聽音樂嗎?在電視台綜藝節目裡,所聽到的靡靡之音經常都是你愛我、我愛你,好像除了「愛」以外就沒有什麼可唱。但是在人間淨土裡不然,聽到的都是真理的法言,還有梵音樂曲,內容廣泛,樸實無華。
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總持」,是包容一切,通通攝受,不排除任何一個。在人間淨土裡,以「總持」作為花園,裡面形形色色,有無漏清淨的法林、有淨妙的覺花、有解脫的智慧果實,悠遊其中,可以消除熱惱,獲得清涼。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在總持的園苑裡,除了有樹林、百花、果實,還有沐浴的水池,池中充滿清澈的定水,遍布七種清淨妙花。定水是透過修行八解脫法所得到的,七淨花是指七種淨德。在人間淨土裡,經常以清淨的定水沐浴,以七種淨花薰沐,去除身心的貪欲汙垢。
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在古代,交通往來依靠的是象車、馬車。現今則是乘坐各種車子,甚至還有廠牌的不同,有的國內製造,有的外國進口,性能各有差異。在人間淨土裡,是以什麼為交通工具?以「五通」作為交通工具。
什麼是「五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有了五通,眼睛看東西可以看得很遠,耳朵聽聲音可以聽得很清楚,別人的心意我可以了解,也能夠飛行自在。
「乘」,指的是車乘。佛陀的教法如同車乘,能夠運載眾生到達彼岸。世間的車子,有大小之分,在人間淨土裡,是以大乘為車,可以載運無量眾生到達清淨的彼岸。
調御以一心,遊於八正路:在人間淨土裡,是以「一心」為車夫。今日社會人心動盪,不能安住,要想生活自在,一心專注非常重要,即如《佛遺教經》所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以八正道為路。人生道路難免荊棘密布、崎嶇坎坷,唯有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最為平坦安全,可以引導我們邁向成佛之道。
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這個世間上,人人講究外相的美好,但是在人間淨土裡,則是以莊嚴威儀為相好。換句話說,一個人的美,不一定只是面孔上的美麗,風儀、氣質、端莊才是真正的相好。佛教講「四威儀」: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如果能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路有走路的樣子、睡覺有睡覺的姿態,即是威儀具足。
慚愧之上服:世間上的人,都歡喜穿著漂亮的衣服,在人間淨土裡,則是以慚愧作為衣服。《佛遺教經》說:「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今日的社會,風氣敗壞,很多人犯錯,卻不知慚愧,所以提倡每一個人要有慚愧心,要有羞恥心,要有感恩心。慚愧我對不起國家,對國家沒有貢獻;慚愧我對不起社會,對社會沒有貢獻;慚愧我對不起大眾,對人類沒有貢獻;慚愧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清淨。所謂「知恥近乎勇」,人間淨土的美好,就是大家都有慚愧心、羞恥心。
深心為華鬘:一般人總歡喜配戴花鬘、飾品來裝扮自己,在人間淨土裡,是以堅固的信心來莊嚴身心。「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深信種種善法之後,所綻放出來的智慧之光,比起華鬘裝飾更為莊嚴。
富有七財寶:世間以金銀財寶作為富有的象徵,但是在人間淨土裡,是以「七聖財」,信仰、持戒、慚愧、聞法、精進、布施、定慧等作為財富。世間的財富是水火、刀兵、盜賊、苛政、不肖子孫等五家所共有,可能轉眼成空,七聖法財堅固不壞,才是究竟的財富。
教授以滋息:世間人以累積財富,增加利息為樂,在人間淨土裡,則是以教授眾生,增加他人法財為樂。
回向為大利:想要得大利益?「回向」就能獲得利益。回向有「回小向大」、「回自向他」、「回事向理」的意義,比方我供養你一塊麵包,雖然相上只是一塊麵包,然而我祈願這個功德能讓天下眾生得到溫飽;由於心量很大,供養的功德就變大。再如我布施你一塊錢,雖然相上只是一塊錢,但我希望這個功德能讓天下眾生免除窮苦;由於心量很大,布施的功德也會變大。
四禪為床座:每個人都希望有好的床座,那麼人間淨土裡的床座是什麼樣子?在人間淨土裡,人人修習四禪,如同有床座能遠離毒螫、塵垢、濕冷的功德,身心能夠安穩快樂。
有一次,蘇東坡想到金山寺去訪問佛印禪師,事先捎了一封信告知抵達時間。信上說,假如佛印禪師要接待的話,用趙州禪師和趙王見面的禮節來歡迎就好。
過去趙州禪師在趙王到訪的時候,躺臥在床上沒有出去迎接。蘇東坡引用這個典故,要佛印禪師可以在家裡睡大覺,不必出來迎接他。但是沒想到,蘇東坡一到,佛印禪師就在金山寺山門外迎接。蘇東坡看了,不禁哈哈大笑起來,說:
「禪師,我就知道你修行的功力不及趙州禪師,你看,你不敢不出門迎接我。」
佛印禪師聽後說了一首偈子:「昔日趙州少謙光」,意指他不謙虛;「不出山門迎趙王」,臥在床上不到山門外迎接趙王;「怎知金山無量相」,蘇東坡你知道金山是何等地方?是無量的莊嚴相好啊!「大千世界一禪床」,你以為我出山門迎接你?才沒有呢!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禪床,現在我還是睡在床上。
所以,人間淨土的床座是廣大無邊,隨處都可以坐臥的。
甘露法之食:世間上的人以食物來滋養色身;人間淨土裡的眾生則是以甘露法味作為飲食,長養身心,獲勝妙樂。
解脫味為漿:人在飢渴的時候,總要啜飲一杯涼水解渴,在人間淨土裡,則是以涅槃的解脫漿湯來消除煩惱渴愛。
淨心以澡浴:在世間上,身體有了汙垢要沐浴淨身;在人間淨土裡,則是以清淨心洗去身心的塵垢。
戒品為塗香:在世間上,女人以化妝來打扮自己;在人間淨土裡,則是以戒品來莊嚴我們的身心。
除了上述種種,在人間淨土裡,比方:你想要娛樂嗎?娛樂對世俗人來說很重要,人間淨土也很重視娛樂,不過它以修身、養性、修心為娛樂。例如:我念佛,能念得身心自在;我拜佛,能拜得身心逍遙;我打坐,能坐得身心擴大,如此內心就有快樂。吃喝玩樂是快樂,不過今天的快樂,明天就沒有感覺了;但是修行的快樂,今日一炷香,可能一生都忘記不了。
你想要事業越做越大嗎?在世間上,要想事業賺錢,必須勤於開發產品;在人間淨土裡,是以發心為事業,真正的財富在我們的心田裡,心裡的寶藏開發,就會有所得。
你想要環境芬芳嗎?在世間上,大家都歡喜說話,不過有時候語言像刀劍一般,也會傷害別人。像閩南語比喻人說話說得不好聽,叫做「烏鴉嘴」;說話鬥爭的氣氛很重,叫做「相撲雞」。而在人間淨土裡,語言如同花香般芬芳,所說都是讚美、鼓勵的好話。
在世間上,做人處事或以譁眾取寵;在人間淨土裡,則以廣結善緣為道。
在世間上,要藉由鏡子來看自己的樣貌;在人間淨土裡,則以正見作為鏡子,正見有善有惡,正見有業有報,正見有過去、現在、未來,正見有聖人、凡夫。
《維摩詰經》這段經文,一共有四十個譬喻,旨在說明佛法裡也有父母、兄弟、姐妹、朋友,也有衣、食、住、行、床座、事業。可以說,《維摩詰經》為「人間佛教」做了一個很好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