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19 三、人間淨土的理念

綜合整部《維摩詰經》,人間淨土的理念有十點:

(一)人間淨土重視家庭的溫暖

在人間淨土的家庭裡,父慈子孝、夫妻相敬,互相讚美。不同於世俗社會,要找到一個溫暖的家庭,並不是那麼容易。

一個有錢人興建一棟大樓,舉行落成之日,備辦很多酒席宴客。宴席上,一眼望去,坐在上首的都是一些工匠、水泥匠、木工,坐在下面的是富人的兒孫。有人看了感到奇怪,問道:「家裡的兒子、孫子是主人,應該坐在上首,怎麼是工人坐在上首?」

主人說:「你不能小看這許多工人,他們替我興建一棟大樓,勞苦功高,當然應該坐在上首。而我的子孫們將來可能為了生計,把這棟大樓給變賣了,所以應該讓他們坐在下面。」由此看來,主客之間、親子之間,互相尊重、互相體諒是很重要的,但並不容易做到。

有一位信徒去拜訪寺院裡的住持和尚。住持和尚年紀很輕,當信徒和他談話的時候,他對旁邊站著的一位老和尚說:「去倒茶給客人喝!」老和尚聽後,立刻就去倒茶。

信徒心裡想:「住持和尚年紀輕輕,怎麼能對一個老和尚這樣命令?」

沒想到,老和尚把茶倒來了以後,年輕的住持又發號司令:「你去切一盤水果來請客人!」

等水果切來了之後,年輕的住持又說:「等一會兒帶客人去吃飯!」話交代完,他就走了。

留下客人一臉茫然,問老和尚:「老師父,剛才這一位年輕的住持是你什麼人?」

「他是我的徒弟。」

「你的徒弟怎麼對你這樣使喚?」

「你不能這樣說,我的徒弟對我很好。」

「什麼很好?你看!他叫你倒茶。」

「是啊!他叫我倒茶,並沒有叫我燒茶,燒茶就很辛苦。」

「他還叫你去切水果!」

「切水果很簡單,叫我去種水果就辛苦了。」

綜觀今日的社會,公婆與兒媳之間,經常因為所謂的「代溝」,糾紛不已,假如公婆們都能有老和尚的雅量,必定可以讓家庭溫暖和諧;家庭裡的每一份子若能成為快樂的製造者,人人用心製造快樂的氣氛,必定能成就一個美好的家庭。

雖說人和人相處很困難,不過對於一般的家庭、人事,如果能踐行以下的四句偈,情況還是會獲得改善的。所謂:

早起三句話,相逢要微笑;

脾氣慢半拍,吵架一回合。

第一、早起三句話:早上起來,大家見面,道聲早、說聲好,哪怕是應付,說說今天的天氣如何,也是一種交流。

第二、相逢要微笑:彼此相遇,要給對方一個微笑、一個點頭。

第三、脾氣慢半拍:在家庭裡,大家相處難免意見相左。像唱歌一樣,慢個半拍就唱不上去;同樣的,脾氣慢半拍也就發不起來。比方說,你對某人感到很氣憤,非得要發個脾氣不可,你可以先告訴他:「我很想對你發脾氣,不過現在沒有時間,等半個小時以後好了。」半個小時以後,或許情況就不一樣了。

有一個母親準備了一些水果擺到桌上,等待小兒子放學回來吃。小孩一進家門,母親從廚房探頭出來,對兒子說:「桌上的水果給你吃的。」小兒子看了桌上的水果,拿起一枝筆,在香蕉上畫奶奶的樣子,在蘋果上畫姊姊的樣子,在其他的果品上都各畫了圖像。媽媽從廚房出來一看,生氣罵道:

「你這麼浪費!我給你水果吃,你怎麼可以在香蕉、蘋果上面畫畫?」正在氣頭上的母親順手拿一根棍子要打小孩。

小孩見狀,立刻說:「媽媽,這麼多的水果,我一個人吃不了,我想到奶奶歡喜吃香蕉,怕別人把它吃了,所以畫了一個奶奶的像,讓人家知道這是給奶奶的;姊姊喜歡吃蘋果,我畫個姊姊的樣子,讓大家知道這是留給姊姊吃的。」

媽媽一聽,覺得慚愧,錯怪了貼心的孩子,立刻跟孩子認錯:「啊!錯怪你了,你這麼有愛心,為人著想,媽媽不及你啊!」

假如當時小兒子不開口,媽媽一棍打下去,不就造成家庭紛爭?所以,在講清楚、說明白之餘,「脾氣慢半拍」是很重要的。

第四、吵架一回合:在家庭裡,家人之間,夫妻鬥鬥嘴、兄弟吵吵架在所難免,不過只能一回合。等於武林高手過招,一回合就要分勝負,不要打爛仗。

一般來說,家人吵架,不過是為一些瑣事。例如:太太對丈夫說:「吃飯了!」丈夫說:「知道了,等一會兒!」

過了一會兒,不見丈夫來吃飯,太太又說:「菜都冷了,快點來吃飯!」丈夫不耐煩,說:「老是吃飯、吃飯,你沒看到我在忙?工作還沒做完!」

太太聽了感到很委屈,說:「我那麼辛苦做菜,你還不吃,侍候你真困難!」

「混蛋!混蛋!你就不要煮飯了。你可以不要嫁給我,我們離婚好了!」如此下去,這一場爛仗可能一打就要好幾個小時。所以,難堪的話只要一回合,不要講第二句,氣頭上的話常常都是沒有意義的。

其實,讓架吵不起來也不困難。例如,太太看到丈夫遲回家,生氣的說:

「莫名其妙!你到哪裡去?」

做先生的不必辯論,趕快說:

「對不起!我真的是莫名其妙!」

或者太太說:「你到這時候才回來,真是豈有此理!」

先生趕緊說:「對不起!我真的豈有此理!」

如果人人都能這樣做,相信可以化解很多的問題,彼此也吵不起來了。

我經常提倡每一個人要改心,要改自己的心;要換性,要換自己的性格;要回頭,要懂得及時回頭;要轉身,要留一個轉圜的空間。尤其一個家庭裡,彼此之間想要和諧相處,改心、換性、回頭、轉身,是很重要的。

(二)人間淨土重視心靈的淨化

「心」好像是一間工廠,不好的工廠老是冒黑煙、排放廢水、出產不良的產品;好的工廠,不僅不冒黑煙、不排放廢水,還能出產好的產品。

王陽明先生遇到一位聾啞人士,又聾又啞怎麼溝通?只有透過筆紙來談話。首先王陽明用筆寫下:「你的耳朵聽得到人家講是非?」

他說:「我聽不到。」

「你的嘴會講是非?」

「我也不會講。」

「你的心裡明白是非嗎?」

「明白、明白。」

王陽明慨嘆不已,一個健康的人會說是非,會聽是非,但心裡不明白是非;而一個殘障的人不會聽是非,不會說是非,心裡卻懂得是非。人間淨土裡,不光是窗明几淨、物質豐富就好,這還不夠,心靈的淨化也是很重要的。

(三)人間淨土重視生活的簡樸

在人間淨土裡,重視生活的淨化,而非物質的享受。一般人為了打扮自己,總會想:今天穿這一件衣服,明天換那一件服,後天再換另外一件。其實,衣服倒不一定要經常換新,只要合適就好。

佛光山開山之初,我們購買了一輛二手車「載卡多」,有信徒看了,說:「我買一部新車子送你!」「我替你換一輛好一點的車子。」但是,我向來覺得「載卡多」很好用,沒有換新的必要。再說,車子太好,會有被偷的風險,甚至被碰撞一下,心裡也會難過一陣子。我看到許多擁有名貴車子的人,每次坐下來講話,不一會兒,就去看一看他的車子在不在,看一看他的車子有沒有怎麼樣,心中充滿了掛礙。我又何必讓自己這般活受罪?

綜觀社會上許多有修養的人,或宗教界多少有修行的人,大都一生簡樸度日。難道說他們沒有力量、沒有錢財嗎?不是的,是因為他們對好、壞的價值觀念和一般人不同。這是生長在今日物欲橫流的人們,值得省思、調整之處。

(四)人間淨土重視工作的愉快

有些家庭,往往先生在外工作回來,稍一疲倦,就拿妻子兒女當出氣筒;太太在家裡洗衣、煮飯、打掃,忙得疲倦了,看到先生回來就訴說怨言。這多半是在工作中沒有找到歡喜的原故。

有一位老禪師八十幾歲了還在晒香菇,當家師對他說:「老和尚,你不要這麼辛苦、這麼忙!」

老禪師聽後,說:「現在不辛苦、不忙,你叫我什麼時候才辛苦、才去忙?」

「老和尚,現在太陽很大,你不要在太陽底下晒香菇!」

「現在有太陽不晒香菇,到了沒有太陽,香菇怎麼晒?」

所以,一個心中有淨土的人,任何時刻工作都是愉快的,也就不覺得辛苦了。

(五)人間淨土重視人群的融洽

佛教裡經常以「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來形容佛的法身之大。佛是什麼樣子?從橫的方面說,佛的法身遍滿十方法界;從豎的方面說,佛的法身從過去、現在、到未來,三世永恆,不生不滅。在人間淨土裡,「群我之道」也是效法佛陀「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精神。

人與人相處,經常會聽到一句話:「我不知道!」其實,這就表示自己不能「橫遍十方」。或者說:「你沒有通知我!」「你沒有報告!」這表示對上、對下不能「豎窮三際」。

曾經有一個徒弟問我:「師父,你覺得自己這一生有什麼長處嗎?」我說:「我從善如流、與人為善。」如何從善如流、與人為善?只要你說得對、做得好,我就贊同你。確實,我這一生在從善如流、與人為善當中,得到很多的利益。

有的人因為沒有從善如流、與人為善的習慣,日子就過得很辛苦。

有一個徒眾在某一個寺院服務,信徒常常來訴苦說他不夠慈悲、不夠親切。第一次,我對這個徒眾說:「以後信徒來到道場,你要請他吃茶、吃飯。」第二次,我又對他說:「信徒來,你要去招呼,要對人好。」這位徒眾聽我的話後,很努力的照做。只是,無論怎麼做,都做不好,讓他很懊惱。

後來他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上引用一個譬喻。有一天,一隻毒蠍想要過河,因為不會游水,跟烏龜說:「烏龜,你能不能渡我一程,讓我坐在你的背上過河?」

烏龜一聽,說:「你是毒蠍,萬一你螫了我一口,那還得了!」

毒蠍連忙說:「不會啦!我要是毒你,對我也不利,你受傷,我也會跟你一起沉下水了。」

烏龜想了想,覺得有道理,便說:「好!就給人方便、與人為善!」就這樣,毒蠍坐在烏龜的背上過河了。

不過,毒蠍畢竟是毒蠍,當烏龜帶著毒蠍游到河中央的時候,毒蠍竟然就螫了烏龜一口。烏龜大喊一聲:「哎呀!」整個身子開始往下沉。

烏龜一邊沉一邊罵毒蠍:「早知道我就不要帶你,你的心好壞,你說你不會螫我,你看!還不是螫了?」

這時候,毒蠍語帶歉意的說:「對不起!我也知道螫你一下對你我都不利,可是我實在是螫習慣了,不自覺的螫了你一口。」

這個徒眾告訴我:「師父,我就像那隻毒蠍,惡習太深,常常不自覺的惡習就現前。」

對於他的認錯,我很感動。一個人肯承認自己是毒蠍,還是有救、有希望的。相反的,不知道自己的惡習,那才是可怕。

群我之間,要時時覺得自己不夠、自己不能、自己不好、對不起人,積極的想要待人好。總之,常懷慚愧、感恩之心,是非常重要的。

(六)人間淨土重視環境的潔淨

人間淨土除了重視身心的均衡、調和,也注重環境的潔淨。多少年來,國際佛光會於世界各地發起掃街、淨灘、植樹等活動,推動使用環保碗筷、資源回收、垃圾分類等行動,都是為了響應環保所做的工作。甚至佛光山在僧信二眾的辛勤之下,以廢紙回收所得,建立彰化福山寺、鳳山講堂,增加佛光、南華兩所大學的建校基金,也都不僅止於經濟考量,更基於共創整潔環境、建立環保共識的理念。

佛教講「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在這個世間上,人與人、人與動物,乃至人與大自然,都是「同體共生」的關係。因此,人們在消除內心塵垢的同時,對於外在環境的汙染,也應該重視;藉由對外在環境的維護,同時也能淨化心靈,如此一來,淨土不就現前了嗎?

(七)人間淨土重視社會的安定

一個社會的不安定,究其原因,不外:製造噪音、隨意停車、交通不讓步,想上街頭抗議就上街頭抗議、想罵什麼人就罵什麼人等等。

社會不安定不是大家的福氣,過去我提倡「人人做警察」,不是只有警察才當警察,每一個人都要做警察,共同維護社會的秩序。

在美國,有一個東方小孩喝汽水,喝完後空罐子隨便朝地上丟掉。一個老太太看到,說:「小朋友,站住!把汽水罐撿起來,不可以亂丟垃圾。」東方小孩眼睛一翻,「關你什麼事情,要你管!」老太太說:「怎麼不要我管?你一個汽水罐子丟下來,讓我們的社區變得髒亂不堪,房地產會跌價,怎麼不關我的事?」

在佛教的戒律裡,有一條戒叫做「不妄語」戒。事實上,看到了不說也是妄語,例如你明明見到小偷,警察詢問你:「看到小偷嗎?」你知道卻不說,這也是犯妄語戒。中國人一向明哲保身,所謂「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因為沉默的大眾太多,不好的人、不好的事情也就變得更猖狂。所以,今天這個社會需要人人做警察,共同來維護倫理秩序,勸導明因識果。

(八)人間淨土重視國家的祥和

有人問:「佛教徒要不要關心國家社會?」當然要,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國家,人民又該怎麼辦?再說,如果不關心國家社會,國家社會還需要佛教嗎?

佛教對社會國家有什麼利益?在佛陀入滅後的一、兩百年間出生一個國王,叫做阿育王。阿育王的時代略等於秦始皇時代,他的性格、功業也和秦始皇一樣,秦始皇併吞六國,統一中國,阿育王則是打敗印度所有小國,統一印度。

自阿育王統一印度各個小國以後,他以征服者的姿態到各小國去巡視。當民眾扶老攜幼站在路邊迎接時,他看到那許多迎接的人,眼睛裡射出懷恨的眼光。阿育王這才深深感覺到:「表面上我是征服這許多國家,但是在人民心裡,卻是打從心底不服從、不服氣!」

之後,他改以佛教的慈悲、仁愛來為老百姓服務,給民眾歡喜、給民眾方便。兩年後,他再出去巡視,這一次,大家一樣扶老攜幼來迎接,不同的,從他們的眼神中,已經可以看出是心悅誠服。

從此,他悟到一個道理:「法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過去用戰爭來征服諸小國,並不是真正的打勝仗,如今推行佛法的慈悲,給人方便、給人利益,法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

《維摩詰經》的經文雖長,主要昭示一個道理:每一個人只要有佛法,就一定能勝利!

(九)人間淨土重視國際的和平

今日世界到處都在講說「和平」的重要,但是如何才能達到和平?佛法注重內心的淨化,認為不平等的根本,是源之於人的無明、我執、欲望。要想促進世界和平,首先應從人們的心靈淨化做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羅斯福總統想知道戰爭以後如何維持世界的和平,便發了一通電報到中國詢問太虛大師。太虛大師回覆說:「無我、慈悲,就能達到和平。」

「無我」,是消除、化解「我的思想」、「我的意見」、「我認為」、「我要什麼」的執著。「慈悲」,是待人好,立場互換。無我,則無對待、無顛倒,就不會有糾紛;慈悲,沒有敵人,就能走遍天下。所以,從實踐佛教的無我、慈悲做起,便能幫助完成世界和平的理想。

(一○)人間淨土重視信仰的正見

人在世間上要有信仰,信仰又以正知正見最重要。現代人信仰宗教,往往建立在貪心之上,希望有所得,能夠升官發財。其實,想要榮華富貴,只要有因緣,即使不信仰也會擁有。真正的信仰是建立在奉獻服務,建立在為眾犧牲。

有一位大富翁,擁有一尊黃金鑄造的佛像,有一天,家裡的工人看到想要禮拜。沒想到,大富翁立刻朝他揮一拳,說:「你算什麼東西?你有什麼資格拜我的金佛像?」

工人非常難過:「難道我連拜佛都不可以?」過不久,他在山上撿到一根木頭,想到可以用來雕刻佛像,好供奉在家裡禮拜,內心真是歡喜不已。

佛像雕刻好後,鄰居獲悉工人家裡有尊佛像,都紛紛前往禮拜。大富翁看到工人家中門庭若市,心裡覺得納悶,問道:「他家裡怎麼那麼多人?」一旁的人告訴他:「因為他家裡供奉了一尊木頭佛像,很多人都去禮拜。」

大富翁聽後,心生嫉妒,我的金佛像大家不來拜,怎麼去拜個木頭佛像?」於是他喚人跟那個工人說:「咱們各自把木頭佛像、金佛像請出來比賽,看哪一個厲害?」

佛像和佛像怎麼比賽呢?富翁說:「把兩尊佛像擺在桌上,讓他們互相推擠,看誰把對方推倒,誰就贏。」

工人聽了比賽規則,心裡想:「我的木頭佛像,怎麼可能擠得過金佛像?」他向木頭佛像懺悔:「佛祖,對不起!讓您明天要面臨考驗、受恥辱了。」

第二天,金佛像和木頭佛像即將進行比賽,好多人都來圍觀。最初,兩尊佛像勢均力敵,但是漸漸的,金佛像開始流汗,身子搖搖晃晃起來,終於,「碰隆!」不支倒地。大富翁看了,很生氣,罵道:「你是個黃金佛像,怎麼擠不過木頭佛像?」

金佛像無奈的說:「大富翁,你平常都沒有向我禮拜,不燒香,不供果,又不獻花,我營養不足呀!你是知道的,那尊木頭佛像,平時多少人爭相禮拜,燒香、獻果又供菜,他的營養豐富,力氣大,我當然不會是他的對手!」

這意謂什麼?信仰並不是表面的顯奇惑異,一片誠心、本本分分的信仰,就可以像木頭佛像一樣,勝過黃金佛像了。

有一位女士擁有一尊莊嚴的白瓷觀音像,聽說佛像要開光才靈感,他就帶著觀音像到寺廟裡。沒想到,在他到達寺廟前,佛桌上已經擺了好幾尊佛像。為了替觀音像找一個好位子,他不惜把別人的佛像推到邊上去,將自己的觀音像擺到中間。

觀音像安置好後,他點了一炷清香供養,這時候,他發現香煙給微風吹到別的菩薩那裡去,「我的觀世音都吸不到我燒的香!」於是,自作聰明的他,把香用鐵絲扣在菩薩的鼻子下,心想:「這下其他菩薩總聞不到我燒的香了吧?」

結果本來一尊很莊嚴的白瓷觀音,一下子變成一尊黑鼻觀音了。

每個人信仰的佛菩薩,即使是木頭雕刻的,只要誠心,都會獲得靈感。希望每個人信仰的觀世音,永遠都是白鼻子的觀世音。

所謂「有求莫如無求好」,我十幾歲出家以後,每天禮拜佛祖的時候,都是祈求:「給我聰明!給我智慧!」

到了二、三十歲,自覺怎麼能夠像小孩子向父母要糖果、餅乾,天天向佛菩薩要聰明、要智慧,要這個、要那個?

到了三、四十歲的時候,祈求內容就改變,我不再為自己求,而是說:「佛菩薩!請您保佑我的父母、師長身體健康,信徒們都很好。」

後來覺得,天天都是「我的父母」、「我的師長」、「我的信徒」,這也不對。到了四、五十歲以後,就不這樣求了,改說:「佛祖!請您保佑世界和平、人民安樂、眾生離苦得樂!」如此一來,覺得自己的心胸大了起來。

到了五、六十歲,覺得這也不對,天天叫佛祖給世界和平、給人民安樂、給眾生得度,讓佛祖這麼辛苦,那我是幹什麼的?六十歲以後的人生,我是這麼祈願:「偉大的佛陀!我會有力量擔當世間的苦難,盡心盡力為眾生服務!」我的信仰就是這樣慢慢進步來的。總之,除了祈求佛祖的加持,賜給我們信心和力量之外,還得靠自己努力,把信仰不斷的提升、不斷的淨化,才能有更大的利益。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