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38 四、《維摩詰經》的理想世界

依據《維摩詰經》所建設的理想世界,即是人間淨土。人間淨土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情況?以下四點作說明:

(一)是心淨土淨的世界

在〈佛國品〉中,舍利弗一度懷疑佛陀的國土不淨,佛陀知道他的念頭,舉例說:「天生的瞎子從來沒有見過太陽、月亮,難道是因為太陽、月亮不清淨嗎?」

舍利弗回答:「不是的,應該怪自己的眼睛有毛病。」

佛陀進一步說:「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因為眾生心裡有了妄想執著的毛病,因此所見就不一樣。

幾番問答後,佛陀以足趾按地,於三千大千世界中現出無量珍寶、莊嚴,整個世界瞬間變成清淨莊嚴的國土,與會大眾都看到自己坐在寶蓮華上。這時候,佛陀告訴舍利弗:「我的娑婆世界一直是清淨莊嚴的。」

佛陀又舉例說:「天人吃飯的時候,由於福報大小不同,看到的飯食顏色,也會有差異。」好比有的人生活在高樓大廈,心裡卻覺得不安穩;有的人住在竹籬茅舍,卻是快樂無比。由此可知,心裡的清淨可以轉變外在的環境,所以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二)是大小互融的世界

在佛教裡,一說到小乘人,就說是獨修自利者;說到大乘人,則說是覺世利民之人。其實,在《維摩詰經》的理想世界裡,大小乘可以互融。以維摩居士來說,他奉持的是出家人出世的清淨戒律,從事的是菩薩度化眾生的工作,也是大小互融之處。本經形容他是「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不但大小互融,還是世出世間一如的聖者。

(三)是無量方便的世界

維摩居士修學佛道,有無量的方便。他和世俗人一樣務農、經商,但是財富於他,卻是一點誘惑力也沒有,他反而帶著金錢,到處隨緣度化眾生。而且,他不但到賭場,也到酒家、舞廳,度化一些喜歡花天酒地的人走向清淨佛道。甚至為了方便教化,你穿上好的衣服,維摩居士也跟你一樣穿上好的衣服。但事實上,他並不執著衣服的華美,而是以慈悲法衣來莊嚴身相。又如你吃的是美味的飯食,他也跟著你一起吃,事實上,他對飲食早已無貪無瞋,而是以禪悅為食。

乃至於他還示現病況來教化眾生,利用大眾前來探病的時候,為大家講說佛法,如「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可以說,維摩居士是運用種種方便法門來度化眾生。

(四)是不二法門的世界

世間上的人總習慣把事情作二分法,不是你的,就是我的;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大小、好壞、有無、生死,都分別得很清楚。但是在不二法門的世界裡,你我、真假、大小、好壞、有無、生死都是不二的。

我們現實的世界,「有」的時候很歡喜,「無」的時候很悲傷,但是在本經裡的世界,有和無都是一樣的,「有」的世界固然很好,「無」的世界更好,因為如果是無,就可以無限無量。另外,我們認為善的是好,惡的是壞,但是真正有修行的人,善的固然是好,惡的也把它當作是一個借鏡,此即所謂逆增上緣,惡人有時也能是一個善知識。

我們在生的時候,健康、生存,都認為是很快樂的,到了死的時候,則認為很悲傷。而此經說,生固然好,死也並不可悲,因為人沒有真正的死;死,只是肉體的分段生死,真正來說,生與死,並無差別的,一而二,二而一,死了以後,還要再生。若能識得清淨自性,則死又何曾死?生又何曾生?

《維摩詰經》的理想世界,啟示我們要如何加強心理建設,如何從人格上去昇華,從內心裡去淨化。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