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281 實踐淨土
我們佛光人要把佛化教育從幼稚園、小學、中學,推動到大學,從個人家庭推動到整個社會,從寺廟出家眾推動到一般大眾的生活裡。我們佛光人要把佛教文化普及於一切家庭、一切社會;我們佛光人要到處設立佛教慈善事業,把佛光幸福、歡喜,布滿人間。—《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太虛大師自己謙稱:「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為菩薩。」意思是,說我是比丘吧,不敢當,因為比丘戒律不容易受持得完美;說我是佛嗎,我也還沒成佛,但願稱我為服務眾生的菩薩。所以,菩薩不只是泥塑的,供在佛堂上的,也是在人間活躍,有覺悟、有度眾性格的大有情。只要具有人間性格,人人都可以成為菩薩。—《人間佛教系列‧人間與實踐‧人間佛教的思想》
人間佛教今後仍須仰賴具有大乘佛教精神的在家信眾,廣行菩薩道,以使佛教走向現代化,為一般眾生所接受。對於如何建設現代化的佛教,有以下四點意見提供:
1.以人間進取的精神,來開展弘揚佛教。
2.以樂觀喜悅的說理,使眾生同霑法益。
3.以資生利眾的事業,恆順眾生的需求。
4.以悲智願行的性格,落實佛法於人間。—《人間佛教系列‧人間與實踐‧現代佛教的建設》
今日佛教的某些趨勢,已漸漸違背佛陀的本旨,例如:研究學問的人,只重視佛學的鑽研,不注重實際的修證;有些人認為,佛教只是形式上的吃素拜拜,對於人格道德的增進及日常生活的問題並不重視;有的人信了佛教,就只顧自己修行,不問世事,完全失去對社會大眾的關懷。
人間佛教應該是,現實重於玄談、大眾重於個人、社會重於山林、利他重於自利。因此,我們所要建設的人間佛教是:生活樂趣的人間佛教、財富豐足的人間佛教、慈悲道德的人間佛教、眷屬和敬的人間佛教、大乘普濟的人間佛教、佛國淨土的人間佛教。—《人間佛教系列‧人間與實踐‧人間佛教的建設》
諸佛各有其清淨國土,娑婆世界雖為五濁惡世,但是透過佛陀的清淨心所見,人間也成淨土。人人若能奉行六度四攝,廣結善緣,轉憎嫉的人際關係為尊重包容,轉人我交征利的處世態度為喜捨成就,必定能轉娑婆穢域為佛光淨土。—《佛光教科書‧佛光學‧國際佛光會會歌的意義》
雖然佛教的真理是永恆不變的,但是佛教的發展,不能一味的保守傳統。傳教的方式必須隨著時代發展而有所改變,必須傳統與現代融和,僧眾與信眾共有,修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這是我們未來推展人間佛教的方向,也是佛教發展的時代趨勢。—《佛光教科書‧佛光學‧傳統與現代融和》
根據印度出土的遺跡,佛陀住世時所住的精舍,不管在衛生、通風等設備,都相當的進步,達到當時的「現代化」。翻閱中國佛教史書上的記載,北魏時代置有僧祇戶、僧祇粟*1,以解決人民的饑饉;唐代設有悲田院*2、療病院、施藥院等福祉設施,以救助孤苦疾病的人。佛教要因應每一個時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方便,將佛陀慈悲的精神普示於社會,也就是要「現代化」於每一個時代。因此,我們提倡佛教現代化並不是創新,而是復古,把過去諸佛、大德的教化,以現代人熟悉,樂意接受的方式,揭櫫於大眾而已。那麼,佛教要依據什麼以達到現代化呢?有六點即:觀機逗教、契理契機、方便多門、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捨一法。—《佛教叢書‧人間佛教‧如何建設人間佛教》
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就是要讓佛教落實在人間,落實在我們的生活,落實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上。把人間創造成安和樂利的世界,實現國土身心的淨化,就是成就未來的佛光淨土世界。—《佛教叢書‧教史‧人間佛教的重光》
人間佛教,使佛教走出了山林遁世,重新回歸到佛陀的本懷,同時也是邁向現代、國際化的一大方向;不僅承繼傳統,而且是時代所趨,必然是未來的一道光明。佛教雖有南傳、北傳,顯教、密教之分,但無論如何區分,都必須具有人間性,才能因應時代的潮流。—《佛教叢書‧教史‧人間佛教的重光》
生活中的六度,就是佛光淨土思想的呈現。
例如:語言的布施、儀容的布施、內心隨喜的布施等;奉公守法就是持戒;彼此忍讓,使社會井然有序,就是忍辱;工作認真負責,精益求精,就是精進的表現;凡事從容不迫、不計較,就是一種禪定的功夫;處眾圓融,懂得運用方法,就是般若智慧的呈現。—《佛教叢書‧教理‧佛教的淨土思想》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種經論中一直強調:「我是眾中的一個。」—《維摩詰經》也說,佛國、佛土在眾生身上求,離開了眾生,沒有佛果可成;離開了群眾,沒有佛道可求。因此,我們想要成佛,就必須在人間磨鍊、修行。既然人間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還要將希望寄託於未來的淨土,而不把目前的世間轉化為安和樂利的人間淨土呢?我們為什麼要追求不可知的未來,而不去落實現實國土的身心淨化呢?所以,奉行人間佛教的佛光淨土,就是當生成就的淨土、人間的佛國。佛光淨土,使人間即淨土,使淨土就在人間,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佛光淨土。—《佛教叢書‧教理‧佛教的淨土思想》
五乘共法是佛光淨土的思想。在佛教的五乘中,人天乘的佛教重於入世,聲聞緣覺乘的佛教重於出世。而佛光淨土是具有人天乘入世的精神和聲聞緣覺乘出世的思想。佛光淨土是以菩薩為目標,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覺覺人。因此,五乘佛法的調和,也就是佛光淨土的思想。—《佛教叢書‧教理‧佛教的淨土思想》
守五戒十善是佛光淨土的思想。如果一個團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能奉持五戒,這個國家必定是個大家理想中的淨土。十善是五戒的擴大,只要大家一起受持五戒十善,天下自然太平和樂。—《佛教叢書‧教理‧佛教的淨土思想》
四無量心是佛光淨土的思想。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慈悲能降伏人心,讓人心悅誠服;佛教本就富有喜樂的性格、歡喜的精神。在佛光淨土裡,處處散布著歡喜的種子,讓大家在佛法中都能幸福美滿。佛光淨土講求犧牲和奉獻,因此利他的性格和慈悲喜捨的精神,也是佛光淨土的主要思想。—《佛教叢書‧教理‧佛教的淨土思想》
中道思想裡的「空有融和」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間的實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在現世生活中幸福快樂。所以說,禪淨中道是佛光淨土的思想。—《佛教叢書‧教理‧佛教的淨土思想》
因緣果報是佛光淨土的思想。時時懷著感恩的心,感謝因緣,感謝大眾的成就;懂得感恩,才能享受富足的人生。此外「因果之前,人人平等」,誰也逃不了因果業報。人人都有因果的觀念,社會就不必勞動警察來維持治安,因為因果就是法律的準則。—《佛教叢書‧教理‧佛教的淨土思想》
長久以來,由於政府未能制定一套健全的宗教管理辦法,造成佛教在行政、寺務、文教的推展上阻礙重重。尤其將佛教連同那些只管燒香拜拜或沒有因果觀念的邪教一起管理,更使佛教蒙受莫大的傷害。好不容易現在終於有了立法之議,雖然宗教法的條文還有爭議,但我認為先給宗教團體一個明確的法人地位,以保障宗教的利益,並修改宗教團體法中對宗教不切實際的規章,那麼「有法總比無法好」。有法,才有保障!—《普門學報‧宗教立法之芻議》
人間佛教不是某個人所獨創出來的佛教。不是因為六祖大師提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理論,就把「人間佛教」歸於六祖大師;更不是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的思想,就把「人間佛教」推給太虛大師。
人間佛教是每一個人的心、每一個人的道、每一個人的理,是每一個人生命的淨化昇華,舉凡能圓滿涅槃之道的教示,都是人間佛教。—《普門學報‧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華嚴經》云:「愛人如愛己,率己以隨人。」佛教對愛不執不捨,因為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只要合乎情法的世間人倫、法律、道德,佛教並未否定和排斥。不過,人間佛教更提倡要過中道的生活,要用慈悲來淨化所愛,用智慧來領航所愛,用善美來成就所愛,用德行來加持所愛。人的生命從愛而來,我們更應該用純愛、真愛、慈愛、淨愛來莊嚴美好的人間。—《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藍圖》
對於台灣的未來,我在—〈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一文,提出以下四點意見:
1.對經濟的復甦,企業要大小共存。
2.對社會的治安,全民要同心協力。
3.對族群的融和,大眾要互相尊重。
4.對國家的未來,眼光要瞭望全球。—《普門學報‧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就寺院的型態與社會的變遷關係而言,都市寺院人文薈萃,無論在佛世也好,在中土也好,都是弘法的主要據點;山林寺院雖僻居一隅,但在佛教史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達,都市益加繁興,不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加緊密,國與國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的交流也益形頻繁,社會型態的多元化已是時勢所趨。因此所有的寺院,不僅都市寺院須隨時調整腳步以符時需,山林寺院也應積極籌劃未來的方向,重新評估弘法的方式、經濟的來源、人員的配置、道場的規劃等等問題。總之,弘法利生不分彼此,不管是都市寺院或山林寺院,不管是人間比丘或山林比丘,所尊奉的都是佛陀的教法,都同屬於「人間佛教」的範疇,但願佛教界都能在一個佛陀至尊的領導下,凝聚共識,弘揚大法。—《普門學報‧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
隨著天文科學、太空科學的發達,我們可以了解到:除了我們的地球之外,宇宙中還有十方無量的世界。特別在二十世紀末之後,日新月異的科技,帶動了觀光業和傳播媒體的興盛,人類從各地的旅行遊覽中、從日常的見聞覺知中,漸漸地了解到所謂的「世界」,不再是課本上生硬的知識,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擁有的體驗;不再是有形有相的空間,而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我們能從「家庭的世界」、「國家的世界」、「宇宙的世界」,提升到「心包太虛的世界」,將一切的一切都視為是我的:台灣是我們的,大陸是我們的,世界是我們的,是則我們不但擁有了一個最美好、最富有的世界,而且也無愧於先人的努力,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先進人類,繼續庇蔭後世的子子孫孫。—《普門學報‧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全球目前共同遭遇的問題有:戰爭的威脅、金融的危機、種族的衝突、生態的破壞、人口的老化,乃至高失業率、家庭暴力等等。其實,世間上的天災人禍,都是人類的共業所造成,一些看似不可抗拒的天災,追根究柢也都是源於人類的貪瞋無明。因為人類需索無度,不懂得善待地球,過度開發使用的結果,引起大自然的反撲。所以,若想突破困境,解決世間的問題,唯有靠人類自我覺醒。針對全球問題,我提出以下四點意見:
1.要達到世界和平,應先建立平等的觀念。
2.要推動生態環保,應先重視生權的提升。
3.要消除種族隔閡,應先發揚慈悲的精神。
4.要體現共生智慧,應先倡導緣起的思想。—《普門學報‧佛教對全球問題概觀》
經典中有多種淨土思想,各有其殊勝之處。華藏淨土是以佛果的境界來看待一切,故難為一般眾生所理解;藥師淨土雖好,但現代科技文明一日千里,許多已開發國家已經達到藥師琉璃淨土衣食豐足、住行無缺、醫藥發達、生活無憂的境地;極樂淨土必須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方能決定往生,似嫌太難;彌勒兜率淨土雖然較為簡易,將來仍須下生人間;唯心淨土主張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容易被認為是泛談;維摩淨土雖是不二法門的人間淨土,但若不深究,則易被誤導為在家佛教……因此,我亟思發展出一種能融攝各種淨土的精華,但又能落實人間現世安樂的思想──這即是所謂的「佛光淨土」。—《星雲日記》
西方極樂世界是多數學佛者所嚮往的終極目標,而一位具有人間性格的行者,在這目標尚未達成之前,也同樣注重現世生活的安樂及家庭的平安幸福,因為真正的佛法是不離現世生活的。
—《星雲日記》
佛光淨土是人生昇華圓滿的淨土。
佛光淨土是人間究竟佛化的淨土。
佛光淨土是五乘同居共生的淨土。
佛光淨土是各宗淨土融和的淨土。—《星雲日記》
佛教不能捨棄人間,要與人間的生活融和在一起,將世間化為淨土。當今社會需要的是不捨一法的佛光淨土。佛光淨土的特點為:
1.出世與入世調和。
2.寺院與社會調和。
3.僧眾與信眾調和。
4.靜態與動態調和。
5.生活與生死調和。
6.自修與利他調和。—《星雲日記》
有佛光普照之地,即是佛光淨土;
有法水長流之處,即是佛光淨土;
有僧伽菩提之田,即是佛光淨土。—《星雲日記》
建立自我的淨土,要從自我的環境做起,從辦公桌到寮房*3,所接觸的人、事、物,都要規劃到自我的心中,以智慧的力量、信仰的財富、慈悲的事理,來建設自己的淨土。—《星雲日記》
過去的佛教,偏重消極的慈悲,現今的人間佛教,應該發揚積極的慈悲,將悲心擴大,關懷所有苦難的眾生,由一時的慈悲做到永恆的慈悲,從有緣的慈悲做到無緣的慈悲,從有相的慈悲做到無相的慈悲,從少數的慈悲做到多數的慈悲。—《星雲日記》
我始終認為,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及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之道,就在於教育。其實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事,所以很少有人願意從事,甚至還有人乾脆勸我不要辦教育;因為教育事業不但費心力,縱有一些成果,也無法立竿見影,更別提想得到他人真心的肯定和讚美。誠然,辦教育可說是困難重重,但絕不會影響我一生對於教育理念的堅持。回顧五十年來的種種努力,我付出的心血,造就的人才,如今都已弘化一方,成為佛門的法將。在眾緣成就之下,我又擴大教育層面,興辦佛光大學、南華大學、西來大學,希望藉此將佛教的精神注入廣大的社會人群。在我看來,度眾的方法除了教育,還是教育!—《星雲日記》
要做到實質的「平等」很難,但我們可以做到心裡的平等,以「平等之心」看待萬物,世界會更美好。—《星雲日記》
我們應從內心的清淨,影響心外的淨化。如果我們的心田清淨外在的大地自會清淨,所謂東方的琉璃淨土、西方的極樂世界就會呈現在我們面前,而人世間也就成為佛光淨土了。—《星雲日記》
要在眾生身上學習斷煩惱來成就自己的道業,因眾生是引發我們三毒的「誘因」,是照出我們三毒之根的「鏡子」。用不執著的態度來對待眾生、接近眾生,就是佛法。—《星雲日記》
隨著佛法的弘傳,地球也縮小了空間,故人要培養包容的性格,能包容,世界才是我們的。只要能以開闊的心胸,包容各種不同的人事物,自然能看到人間最美好的一面,領悟到世界上的真正美妙、可愛之處。—《星雲日記》
佛法在恭敬中求,內心恭敬慈悲,就能與佛祖靠近;只要內心清淨,就能與諸佛菩薩在一起。—《星雲日記》
有人問我對世界和平的看法。其實,世界是永不會和平的,除非佛教普及,大家實踐佛教裡的無我和慈悲才能使世界趨向和平,除了佛教,世界上的戰爭皆與宗教有連帶關係。又如中文的「我」字,形狀似兵器,能夠做到「無我」,世界才會和平。—《星雲日記》
就如「種樹培其根,種德培其心」,凡事不勉強、不違逆、不強求,常與人為善,成就他人,隨時培養好因緣,自然做任何事皆能心想事成。—《星雲日記》
當今社會的亂象,其內在因素為人格教育的不健全,外在因素乃社會發展太快,傳播媒體的隱善揚惡,助長了社會亂象及倫理道德的淪喪。若欲發揮宗教穩定社會的力量,就必須:
1.提倡宗教戒律的生活。
2.宣揚因果報應的觀念。
3.發揮慈悲喜捨的美德。
4.修持忍辱勤儉的力量。—《星雲日記》
凡事只要在心甘情願下,工作起來不但不覺累,反而會很快樂,因忙中無是非,忙中無煩惱,忙的定義是快樂。—《星雲日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將不好的聲音聽成是好的聲音,不好的話聽成是好話;在學習過程中,養成善聽、諦聽的良好習慣。—《星雲日記》
有人問我,在家信徒在社會上要扮演什麼角色?我說,學佛要學心裡的富貴,世間上的好壞不要太認真,有時不好也是好,在恭敬三寶下,樹立慈悲、道德、忍辱、犧牲、廣度眾生的形象。—《星雲日記》
身居山林,心如鬧市,還是不得安住的。唯有無住生心,隨緣自在,才能過著充實法喜的日子。—《星雲日記》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死後的世界遙不可及,何不把握當下,將理想落實在現實生活中,做自己的主人翁?念佛法門雖好,但仍須認清:往生西方並非學佛之終極目標。—《星雲日記》
我們不要輕易因為環境的轉變,而令心不能安住。花開花謝不強求,要隨緣,春夏秋冬四時更替,隨其變遷不執著。將心安住在慈悲、滿足、信念上,自然不會因外境的轉變而不能安住。—《星雲日記》
佛門常講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覺覺他……都在說明自受用與他受用的關係,學佛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自他都受用的美好關係,例如:
1.自修是自受用,但力量薄弱;共修則可藉大眾力量來激勵自己,彼此互相成就。
2.打坐時,定中的輕安法樂是自受用;讓人生起恭敬、精進心是他受用。
3.念佛時,心念專一與法樂交流是自受用;讓別人生起信心是他受用。
4.布施時,自己內心歡喜是自受用;別人看了讚歎是他受用。—《星雲日記》
一件事是世俗的行業,還是佛法的淨行,完全要看心的一念是牛屎還是蓮花?—《星雲日記》
久居國外的華人,面對往生的問題,都會想落葉歸根。現代的人不應該有種族的分別、鄉土的觀念,要能隨遇而安、隨喜而作、隨緣生活,做個地球人。不管走到哪裡,都能看成那就是自己的家,則世界便是自己的;如果有隔閡的客居感,自然沒有一樣東西是自己的。我海內外四處弘法數十年,一直都很歡喜,因為世界都是我的家,地球的每個角落都是我的故鄉。人往生時,只要以一種尊敬的心情來奉安即可,不一定要埋在故鄉,在國外客居多年,要有當地就是自己家的觀念。—《星雲日記》
佛陀八十歲時脊背疼痛,仍在各地行腳度生,弟子們請他休息,甚至還懷疑,佛陀為什麼會生病呢?佛陀回答說:「就如老舊的車子壞了,即使再怎麼修理保養,也無法永久。天地萬物,有生就有滅,誰也逃不了這個定律。人間心物和合的身體是有為法,有為法是無常的,這是真理,我佛陀的應身能違背真理嗎?」佛陀的法音,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名言,一個人真能體會「世間無常」,必定會有快樂的人生。因為「無常」,世事變幻,所以,人生不是定型的,生會滅,滅會生,除非超越世間,不然都會在生滅中流轉。—《星雲日記》
學佛的人,心理一定要健康,意志上不生病、思想上不生病、精神上不生病。若拜佛、讀書、工作不發心,就如田地無人開墾,不能生長禾苗。故要開發心的田地,菩提幼苗才能茁壯。世間事都從發心開起,心不發則沒有道念,寧可沒有學問,也不能沒有道心。要做自己的醫生、雕塑師、工程師,來健全自己。戰場上的士兵是為了保衛國家和敵人打仗,學佛的人是要跟自己的煩惱打仗,要以法喜、慈悲、道念、發心來代替自己的煩惱。—《星雲日記》
有人問說,在家好還是出家好?六祖大師說:你在家,心裡清淨,奉行正道,家庭就是寺廟,就是佛堂;你如果不持戒、不修定,就算是出家到了寺廟,也無法讓你上升天堂。所以就六祖大師的思想而言,出家與在家是一樣的。
基本上,出家住在寺院裡,是非少、煩惱少,生活比較單純,不過修道時間的增長,成道不一定比在家人快。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在天上成佛,而要到娑婆世界來呢?就是因為娑婆世界,苦難比較多,比較容易成佛。所以真正精進的修道人,在修行路上要降魔,不降魔不能成道,埋伏在生活四週的聲色名利都是魔,內心的貪瞋煩惱也是魔,內外交攻,在多重的壓力及煩惱魔軍的壓制下,還能夠有一念靈明覺悟的心,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學佛有因緣出家固然很好,在家也不要自卑,汙泥裡正可以生蓮花。—《星雲日記》
《金剛經》裡說到佛菩薩度眾生的悲願,我們只要拿幾千萬分之一來用,世界就會和平。經文裡說菩薩度眾生:「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所以,菩薩不光只是供給吃飯穿衣,還要進一步讓對方解脫,使其證悟涅槃,甚至「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菩薩把自己與所有的大地眾生融合為一體,所以能無相布施*4,無我度生*5。—《星雲日記》
我覺得人間未必是穢土,淨土也不一定是死後才能往生。只要有心,我們在現世也可以建設一方淨土,讓有志之士都能在這裡長養身心,同享法樂。因此,我興設美侖美奐的殿堂樓閣、花樹庭園,接引信徒香客、十方大眾;我建立優雅舒適的朝山會舘、檀信大樓,提供素齋妙味、休憩處所;我用種種方便,宣揚佛教;我殫精竭慮,弘傳真理;凡有活動,我邀請夫妻連袂出席;舉行法會,我鼓勵全家一齊參加。從育幼院的孤兒到救濟院的老人,從佛光診所到雲水醫院,從托兒所到萬壽園,從技藝訓練到禪淨共修,我為解除生老病死之苦,而興辦各種慈善事業。—《往事百語‧老二哲學‧重新估定價值》
在佛光山開山期間,我念及年邁的功德主們多年來對佛教的貢獻,所以為他們興建佛光精舍,邀請他們來此安養天年;後來附近居民經常將一些失怙的孤兒送來山上,我又發心建築大慈育幼院來養育他們;接著這個信徒要求我們辦一所中學,那個信徒建議我們開一家幼稚園,普門中學、普門幼稚園就這樣地成立起來。其他如佛光診所、萬壽園,也莫不是以大家的需要為前提,一一興設,使得佛光山成為生、老、病、死,都能與諸佛菩薩長相左右的人間淨土。—《往事百語‧老二哲學‧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
有人問我:「為什麼要把寺院道場建得那麼多、那麼大呢?世間的貧困這麼多,為什麼不拿建寺的錢去濟貧呢?」乍聽之下,似乎言之成理,其實不然。因為布施再多的金銀財寶,興辦再多的慈善事業,也只能拯救肉身性命,濟人燃眉之急,無法消滅心裡的貪瞋愚痴,拔除眾生的根本業障。佛法的布施,能更進一步地淨化心靈,孕育法身慧命,使人斷除煩惱,了生脫死,其影響力及於生生世世。所以,建造多功能的佛寺,度化千萬種眾生,才是最徹底的慈悲!—《往事百語‧有情有義‧慈悲》
佛光山開山以後,為了信徒食宿上的需要,陸續建了朝山會舘、麻竹園、檀信樓;為了信徒諮詢休憩上的需要,再建東禪客堂、信徒服務中心;後來為了信徒信仰上的需要,相繼興建大悲殿、大智殿、地藏殿、普賢殿;最後又因信徒修持上的需要,完成了禪堂、抄經堂、禮懺堂、念佛堂,使得佛光山成為名副其實的四大名山菩薩道場。—《往事百語‧老二哲學‧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
佛經中描述,淨光莊嚴國的淨華宿王智佛,再三囑咐妙音菩薩到娑婆世界晉謁釋迦牟尼佛時,看到土地穢惡、人身卑小,仍應心存恭敬。眾香佛國的香積如來,甚至命彼國菩薩來到娑婆國土時,必須收攝身上的香氣,捨去端嚴的身形,以免此土眾生心生羞恥,自慚形穢。可見十方諸佛,都極為尊重當地的特性與不同眾生的根器。所以,我在世界各國推展國際佛教,也效法諸佛菩薩的人間性格,倡導佛教本土化,以奉獻的、友好的、增上的、非排斥的、非否決的理念,尊重與包容他國文化。—《往事百語‧皆大歡喜‧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
國際佛光會的成立,不但有助於提升信眾信仰的層次,同時也是佛教史上革命性的創舉。期許每位會員,為自己留下信仰,為生命留下紀錄,為大眾留下慈悲,為佛教留下歷史,為社會留下歡喜,為世界留下融和。人人本著佛教慈悲、智慧的特質,能自覺健全,同時以發心為動力,隨眾參與、護持佛教的弘法事業,更以菩提願力為後盾,一起為佛法的弘傳,為世界的淨化,為人類的幸福安樂而奉獻心力。—《當代人心思潮‧化世與益人》
佛教旨在宣揚教義,以佛法義理來淨化人心,這才是佛教真正的功能,也是佛教有別於慈善團體之處。慈善工作畢竟只能以物質救人於一時,而且物質救濟有利有弊,也很有限,只有法布施才是無限的。所以佛光山雖然也做慈善工作,而且是從育幼、養老、疾病醫療,到往生後的骨灰安厝,可說是人一生的生老病死,都照顧得面面俱到。只是佛光山從不標榜這些,佛光山注重的是能培養弘法人才的文教事業,因為欲令佛法久住,必須仰賴大量的弘法人才,因此我一生都致力於弘法人才的培養。—〈開示〉
今後的佛教,不論台灣或大陸,最需要的是弘法人才。除此之外,尤其要把佛法拓展到世界去,不能關起門來做老大,一定要走出去。有人說「廿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其實中國人不一定只在經濟、文化方面領導世界,宗教也可以有主導的地位。—〈開示〉
如何創造佛光淨土:
1.過得歡喜,就是佛光淨土。
2.行得正派,就是佛光淨土。
3.活得自在,就是佛光淨土。
4.身心平安,就是佛光淨土。—〈開示〉
人間佛教能導正人心,改善生活;人間佛教能淨化心靈,充實生命;人間佛教能提升人性,美化世間,人間佛教是入世與出世的圓融。奉行人間佛教,就是將因果、慈悲、忍耐、結緣、感恩、慚愧等義理,推及到每一個人的生活裡,讓社會大眾都能了解實踐,過著知足感恩的生活。所以,人間佛教是讓眾生離苦得樂的教法,它是進取的,也是快樂的,是給人希望的,也是給人幸福的。—〈開示〉
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渴望和平,也希望能過著安定、福樂、沒有戰爭、沒有恐懼的生活。但是,由於內有不平不和之心為因,外有不和不平之事為緣,彼此交相影響,世界才永無寧日。因此,若只重視限武、禁核等外在措施,而不重視內心的淨化,將無法達到真正究竟的和平。世界之所以鬥爭不息,源於人類內心的無明我執,以及貪求權力、名譽的欲望。所以,要根治世界的亂源,須從人們的心靈淨化做起,以佛教之無我、慈悲、尊重、和平等教義,才能幫助我們實踐世界真正的和平。—〈開示〉
與各宗教人士往來,可以鼓勵他們,除了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外,還可以信仰佛教,這對佛教未來的發展很重要。就如台灣信仰多神教的人,都說自己信仰佛教,假如我們排斥信多神教,那佛教就沒有未來了。佛光山是佛教的,因此所有的佛教徒,都是我們的信徒,也不必計較佛光山的信徒跑到其他寺廟去拜佛。—〈開示〉
我們對於世間好的、善美的,都能歡喜接納,可是對於不善美的,我們也要能包容。就如當手上長了個膿瘡,流膿惡臭,我們會因此而把手砍斷嗎?當然不會,因為那是自己的手,所以即使再怎麼惡臭難看,也會把它仔細洗淨、敷藥與包紮。因此,對於不健全、不善的人,只要能以誠心去感化,最後他們還是會有所改變的。以包容心看待一切,一切就在我們心中,那麼,世界就會是我們心裡的世界,眾生就會是我們心裡的眾生;既然是我們心裡的東西,自然就要美化它、淨化它,以包容心使它變得美好。—〈開示〉
針對世界和平,我提出四點意見:
1.宗教不要排他,尊重才能創造和平。
2.教派不要對立,對外才能發揮力量。
3.彼此不要執著,無我才能共創和諧。
4.人我不要對立,慈悲才能創造和平。—〈開示〉
我工作了六十年,未曾有過一天的假期,也自覺有精進的性格,自許人生已有超過「三百歲」的價值。所以,二○○八年起,我開始「封人」,不再作大型公開性的演講,將專心閱讀、寫作、課徒、隨緣開示。我一生都在和信徒結緣,「封人」後,我最想做的,就是向佛光山常住提出一個願望,定期舉辦「護法碩博士弟子聯誼會」。為什麼?在台灣的佛光會會員,目前具有碩博士學歷的就有三千多位,這真是佛教史上從未有過的盛事。當初釋迦牟尼佛有一二五○位大阿羅漢弟子,而今佛光山能擁有超過這個數字的碩士、博士信眾,實在很了不起。未來的佛教發展,不在於從事多少慈善,也不在於助印多少經書,而必然在於人才的運用,這才是人間佛教弘法的生力軍啊!—〈開示〉
佛教不是人死後的寄託,淨土也不是死後才能往生的。人間佛教重視的是現世的生活,所以一切的行善、修持、修福,在現生就可以得到回報,幸福與安樂在當生便可以成就。因此,在人間佛教的現世淨土裡,沒有是非,沒有互相殘害,彼此唯有尊重諒解,使人間就是極樂淨土。—〈開示〉
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什麼生活那麼樣的艱困,他還是那麼快樂?因為他的心裡有人文素養。現在經濟蕭條,到哪裡去找能源?不論太陽能或石油,總是有盡的能源,但是真正用之不竭的能源是我們的心。假如我們的心能跟人文素養結合,發展出來的財富,發展出來的觀念,發展出來的樂趣,是無窮無盡的。—〈開示〉
人間佛教的意義是:幸福、安樂、真誠、善美。所以,凡是具備這種性格的人,就是人間的菩薩。我希望人間佛教所帶來的法喜安樂,不僅是佛教徒受用,更希望佛法人間化的理念,能使全世界的大眾,也能享有同樣的法喜安樂,為世界帶來永久的和平與幸福。—〈開示〉
器皿裝了臭掉、腐爛的東西,要徹底更新、洗淨,我們人也要徹底更新,好比換掉閉塞的腦成為全知的腦,把誤解換成善聽,把舊思惟換成新思惟,清掉壞思想,逆向思考。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現在種種譬如今日生,我們要不斷地更新。就如生理上天天都在新生,我們的法身慧命也要新生,悟道就是新生。我們要以新的思惟來迎接這個社會,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精神、新的做法,才能應付世間新的生活。—〈開示〉
生命的淨化是:
1.將自己淨化到美滿幸福的世界裡。
2.將自己淨化到無人無我的世界裡。
3.將自己淨化到無量無邊的世界裡。
4.將自己淨化到常樂我淨的世界裡。—《如是說》
佛光山在世界五大洲實踐人間佛教「走出去」的同時,也帶動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以「人間音緣」活動為例,透過不同國家、不同國籍、不同年齡、不同語言的音樂創作,不但顯示佛教音樂無國界,同時也是人間佛教的佛法生活化、通俗化、大眾化、國際化之呈現。音樂與宗教一樣無國界,佛教音樂的展演,對於倡導世界和平、促進種族融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是說》
佛光淨土,是諸佛淨土的總歸;人間佛教所成就的,就是佛光淨土。我們應當本著直下承擔、捨我其誰的精神,效法諸佛菩薩的慈心悲願,去除對三毒的怖畏,散播歡喜的種子,融和極樂淨土的環境清淨、天下一家;琉璃淨土的政治清明、民生豐富;華藏淨土的互助友愛、平等和諧;兜率淨土的善人聚會、法樂無窮,將我們的人間穢域建設成佛光淨土。—《如是說》
生命的解脫是:
1.沒有憂悲苦惱的情緒。
2.沒有有無得失的念頭。
3.沒有拘束障礙的困難。
4.沒有生老病死的感受。—《如是說》
我們信仰佛教,就要有如同佛一樣的心量。佛的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是整個法界;佛說的時間,不是今年、明年,是無量阿僧祇劫;佛所說的人,不是只有我們台灣人、中國人或外國人,是除了「人」以外,還有一切眾生,所謂「胎生、濕生、化生、卵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三界之內,四生九有,所有無量無數的眾生。我們要把心胸擴大,將世界視為是我們心內的世界,將眾生視為是我們心內的眾生,一切的宇宙萬有,都是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個人雖然渺小,但是我們的真如佛性、我們的心,可以包容整個虛空,包容整個世界。—《如是說》
我們要有「與時俱進」的精神,要有「走出去」的勇氣,要有所謂「立足台灣、放眼大陸、前瞻世界」這樣的眼光。台灣四面都是海洋,我們要像海洋一樣的寬廣,不能只做一個海島的人民,坐井觀天。我們要和「世界接軌」,我們要做「地球人」,我們不局限於某一個種族,某一種地域,我們是「地球村」的子民。—《如是說》
過去,我們認為佛教的希望在西方,所以,佛光山開山之後,一直努力朝歐美傳播佛法。那時的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對於自己本土的宗教,失去了情操和信心,不得已必須讓佛教先在西方發揚,之後再傳回中國。如今,佛教未來的希望是在中國大陸,十三億同文同種的人口,都是中國人,雖然歷經文化大革命的衝擊,但是畢竟有兩千餘年的佛教根基,信仰依然深厚,若不重視,如何對得起歷史。—《如是說》
佛教旨在普度眾生,首要在於順應眾生的根機與需要。例如不喜歡念佛,那就禪坐;不習慣禪坐,可以去拜佛。不想拜佛,可以來吃素菜;若素菜吃不慣,可以談禪論道,甚至聽梵唄。乃至不信佛也沒關係,可以行佛,動員社會大眾一起來行佛為善。所以,想提倡人間佛教,必須依據大眾不同的根機,觀機逗教,以多元化、多功能化的法門來恆順眾生,這才是普度眾生的人間佛教。—《如是說》
佛光淨土世界的定義:
1.佛光淨土是一個佛化的世界:每一個人都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明因識果,廣結善緣。
2.佛光淨土是一個善美的世界:大家所看、所聽、所說、所做皆是善美。
3.佛光淨土是一個安樂的世界:人與人之間沒有嫉妒,只有尊重;沒有憎恨,只有祥和;沒有貪欲,只有喜捨;沒有傷害,只有成就。
4.佛光淨土是一個喜悅的世界:時時都是良辰美日,處處都是般若天地。—《佛光世界》
對於世界和平的促進,宗教應該身先表率,彼此相互尊重包容,把「有容乃大」的胸襟,從宗教之間推展開來,進而影響社會各個團體,這是宗教界的責任,也是對現代社會應該提供的貢獻。為了達成此一目標,先決條件是宗教之間應該建立「同體共生」的關係,不要互相排斥。雖然宗教之間,各自的教主不同,彼此應該相互尊重,不可混淆;教義也各有所宗,應該各自發揮;但是教徒之間則可以彼此溝通往來。—〈宗教與和平〉
註釋
*1僧祇戶、僧祇粟:北魏時設置僧祇戶,每年以穀物六十斛,納入僧曹(管轄寺院之總機關),以備饑饉時供給寺院僧人或貸予貧民之用。此種穀物稱為僧祇粟,其所貸出之粟,則於豐年時歸還。僧祇粟由僧人負責管理。
*2悲田院:唐朝時設立悲田院,收容貧苦殘疾、無所依靠之人。後世亦有泛稱養濟院為悲田院者。
*3寮房:指提供住宿的區域,即今之宿舍。
*4無相布施:布施的最高境界,要能三輪體空──沒有布施的我、沒有受施的人、沒有所施的物,我、你和所施的物,都能不著相,無所求,這才是真布施。
無相,無形相之意;布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予人。
*5無我度生:無我,又作非身、非我。我,即永遠不變(常)、獨立自存(一)、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為靈魂或本體之實有者。主張所有之存在無有如是之我,而說無我者,稱為諸法無我;觀無我者,稱為無我觀。無我係佛教根本教義之一,於三法印中,即有「無我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