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54 佛光宗風

《怎樣做個佛光人》說的是佛光人所應樹立的風格及原則,但是不一定只限於佛光人必須這麼做,凡所有佛教徒,不分宗派,不論老少,若是都能遵守這些原則,必能有助於佛教的興隆。我每次和本山職事、學生、徒眾等講說「怎樣做一個佛光人」,並非是標新立異、創宗立派,我只是慚愧自己無德無能,無法要求全佛教的人士接受我的意見,只能期望我的學生和徒眾能遵照指示,確立做人的原則、軌範、弘法的觀念,希望佛光人都能切實奉行。須知目前佛教現狀,既無制度,又無是非,到處苟延生活,胡混時光,如果我們不高舉信念上的旗幟、思想上的目標,怎能為佛教承先啟後,策勵將來?—《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當世法與佛法有了衝突,要能以佛法來導引世法。佛光人應時常檢視自己:當貪心生起時,是否能以佛法令自己放下貪念,轉貪婪為喜捨?當面對冤家仇敵時,是否能以佛法來化解瞋恨,而不報復還擊?當世俗喜好與學佛修道相悖時,是否能以弘法利生為重,寧可犧牲享樂?面對名聞利養的誘惑,是否能安貧守道?果能如此,便是「佛法為重,世法為輕」了。—《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佛光人應擁有宗教情操。什麼是宗教的情操?宗教情操就是宗教的性格,意即與生俱來的犧牲、奉獻、忍耐、慈悲、公正、無私、誠信、淳樸等的宗教美德。如果在自己的性格裡沒有這些宗教美德,此人就沒有宗教情操。宗教情操固然是與生俱來的美德,但也可靠後天的培養。佛教徒每天的朝暮課誦、過堂用餐、出坡*1作務、參禪念佛,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宗教情操。佛教徒以為一切修行只是為了了生脫死,其實宗教情操如果沒有培養好,怎能了生脫死呢?—《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俗語說:「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古今中外的有德之士尚且在危急存亡之際,輕財利、重仁義,我們佛光人自許為社會的清流砥柱,佛門的龍象棟梁,在待人接物時,更應該在輕重得失之間,做一個正確的選擇。提出下列四點意見:

1.佛光人以佛法為重,以世法為輕。

2.佛光人以道情為重,以俗情為輕。

3.佛光人以實踐為重,以空談為輕。

4.佛光人以是非為重,以利害為輕。—《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佛光人應以佛法為重,世法為輕,以此來培養堅固的道心。在佛教裡稱世間法為有漏法,如果我們對於世間諸法沒有一點自覺,對於五欲六塵沒有一點醒悟,那麼不但生命的境界無法提高,甚且也會如同俗人一般隨波逐流,在煩惱的深淵裡無法自拔,更遑論益世度眾了。—《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佛光人不可私建道場,古德所說:「寧在大廟睡覺,不在小廟辦道。」佛光人要從大眾裡培養奉獻的精神,要從團體裡磨鍊入道的信念。學佛首重發心,不發心弘法,如何能使佛法普及?不發心利生,如何能擁有眾生?須知佛教的慧命乃寄在傳教的事業上。我等朝暮所求的佛道,是在一切眾生間,佛光人如要保持一份佛子純真的德性,千萬不可謀求私利,自圖安樂。寧可庸庸碌碌在僧團中修行,也不要瞎打主意,以為自己有某些信徒護持,有力量擁有道場,這裡成立一間精舍,那裡開設一間佛堂。既不能掛單接眾,又不能專心辦道,忙碌的應付於生活之間,與當初出家時的大心宏願相距甚遠,反而不能貢獻於佛教,也可說是自己最大的損失。—《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修道人,應有憂道不憂貧的精神,除佛法公眾的事業以外,絕不私自向信徒化緣,寧可無衣無食,無錢無緣,也不私自化緣。—《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道場,乃修行辦道的場所,供十方大眾修學之處,不是個人的安樂窩。今日佛教界,到處都有私自營建的道場,分散了佛教的力量,像一盤散沙,各自為政,不易發揮集體的力量。另外,有些佛教僧眾的觀念,是「寧可吃一家飯,不願吃萬家飯」,意謂只要侍候好一兩位有財力的信者,免得麻煩為信徒大眾服務,致使佛教弊病叢生。佛教衰微的現象,莫此為甚!—《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出家人不私置產業。財產,對俗家人有其必要,但對出家人,如果他不會運用財產的話,產業會埋葬一個修道者。世俗之人,產業愈多愈好;學道之人,產業愈少愈好。否則,產業不但不能幫助修道,反而成為修道的障礙。基於上述理由,佛光人除了常住公眾的產業,千萬不可存有置產的私心。因為私置產業,長養貪心,貪欲的洪流,會把我們本已安住的身心沖失。—《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佛教興亡,是我們每一位佛子的責任。這種憂時憂教的使命感,就是每一個佛光人應該具備的憂患意識。我們不能因為目前的佛教盛況而洋洋得意,須知在繁華的表象之下,往往埋藏著重重的危機。例如:近年來,政府雖然對於宗教政策,略採開放態度,但是還未能真正意識到宗教的可貴,也無法從長遠的角度來處理宗教問題。一些邪魔外道更是表面上打著佛教的旗幟,事實上斂財騙色,無所不為。近幾年來,佛教團體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如果故步自封,就會被淘汰!佛光人應培養為教的憂患意識,不但要自我充實,與時俱進,更應關心國家、社會、佛教、眾生的當前需要,時時思惟未來的前程應何去何從。—《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佛光人要有為眾的慈心悲願。我們應如何長養慈心悲願呢?佛教常說「佛法在眾生中求」,慈悲既是學佛的根本,又何能自於其外?所以,我們應該從處眾、和眾、愛眾、敬眾、助眾、利眾、容眾、領眾……當中,培養自己的慈心悲願。—《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在佛教經典中,有許多至理名言,如—《華嚴經》的「不忘初心」、—《維摩經》的「不請之友」、—《八大人覺經》的「不念舊惡」、—《大乘起信論》的「不變隨緣」,都值得佛光人奉為座右銘。因此,佛光人的自我健全之道是:佛光人要能不忘初心,佛光人要做不請之友,佛光人要肯不念舊惡,佛光人要懂不變隨緣。—《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信者皈依的時候,本來就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某人,即使皈依某某師父,仍然應該稱做佛教徒。佛教徒,是佛教的,是僧團的,是大眾的,我們在感情上不可把他們看作是屬於自己所有的。佛光人和信徒來往,要以常住代表的身分,接引信徒,照顧信徒,這純是道情法愛,不可建立私人的來往關係。因為一有私人來往,就不會以常住為重,最後自己和信徒必然都為常住及大眾所棄。佛光人不私交信者,和信徒有私交的僧人,接受信徒的餽贈,等於是公務員接受了民眾的賄賂。吃了五穀不能不消災,因此就會徇私,不是拿佛法作人情,就是拿常住作犧牲。因為無私才能大公,大公才能入道,入道才能辦事。—《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僧,有形象僧*2,有勝義僧*3。出家僧眾住持正法,固然是僧寶,如果在家信眾心在佛道,身行佛法,又何嘗不是勝義僧呢?國際佛光會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將全球廣大的在家信眾組織起來,予以培訓,使他們也能發揮一己之力量,擔負起弘法大任,唯有僧俗四眾齊心協力,弘揚法義,才能使佛法揚萬億國中。—《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佛光會的方向》

《佛光祈願文》的用意,乃是提供各行各業的佛教信徒,作為佛前祈願或當作早晚課誦的參考。每天不拘什麼時候,或是早晚各誦一篇,藉以自我昇華信心、增進慈悲道德,並與諸佛菩薩交流。希望這本—《佛光祈願文》,能成為居家修行的每日功課,人人以善願力,共同來成就人間淨土。—《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探討‧人生》

誦念「佛光四句偈」,是佛光人必修的功課之一。

「慈悲喜捨遍法界」,是奉行四攝妙法;

「惜福結緣利人天」,是實踐廣大布施;

「禪淨戒行平等忍」,是悟入諸佛密行;

「慚愧感恩大願心」,是獲得無量聖財。—《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探討‧修行》

所謂僧事僧決,舉凡有關出家僧團之事,如:佛門清規及寺院各項職務的行事等,應該依止戒律的制訂,遵循清規以及長老師長的公決,或依往例等原則辦理。但若逢僧團發生任何事端,不評論僧團的好壞是非,以免滋生困擾;對溜單的僧眾,不宜收留,以免犯「五逆重罪」中的破和合僧之過為要。僧事應由僧團全權處理,如此才能維護僧團的和樂、清淨,信眾也才能如法護法。—《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探討‧制度》

在家居士不可從事經懺佛事,因為僧眾負有住持佛法、廣度眾生的任務。在家居士可以在寺院中奉獻服務,護法衛教,兩者各有角色任務,不容混淆。尤其在家居士不可以越俎代庖,將經懺佛事作為謀生之道。—《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探討‧制度》

佛光山的宗風是:

1.八宗兼弘,僧信共有。

2.集體創作,尊重包容。

3.學行弘修,民主行事。

4.六和教團,四眾平等。

5.政教世法,和而不流。

6.傳統現代,相互融和。

7.國際交流,同體共生。

8.人間佛教,佛光淨土。—《佛光教科書‧佛光學‧佛光學問題初探》

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以「恪遵佛制,奉行清規」為其精神內涵;以「集體創作,制度領導」為其宗風性格。兩序大眾,在佛光教團的組織裡,人人唯法所依。以「常住第一,大眾第一,信徒第一,佛教第一」為共遵的理念;以「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為共守之準則。在佛光教團之中,生命將由膚淺走向深廣,由閉塞走向開闊,由灰暗走向繽紛,由殘缺走向圓滿。在佛光教團之中,大眾會推動個人的成長,時間會帶來事業的因緣,歷史會給予公平的定位,信仰會留下永恆的價值。—《佛光教科書‧佛光學‧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

多年以來,佛光山僧團與佛光會教團相繼提出利世濟民的理論架構及思想體系,已經有了實踐的方法及具體的成果,成為研究「佛光學」不可或缺的理念。舉凡至真至善的精神理念,乃至促進人間安和樂利的真理妙諦,都涵攝在佛光學的範疇之內。佛光學以「菩薩叢林」為佛光人組織的架構,以「般若生活」為佛光人實踐的內容,以「法界融和」為佛光人思想的基礎,以「人間歡喜」為佛光人修持的法門。—《佛光教科書‧佛光學‧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佛光山弘揚人間佛教的精神意涵:

1.提倡尊重包容,促進普世和諧。

2.重視道德倫理,鼓勵生活修行。

3.建設叢林道場,成立菩薩教團。

4.弘揚人間佛教,開創佛光淨土。—《佛光教科書‧佛光學‧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

國際佛光會是一個世界性的人民社團,以佛教信眾為主要組成對象,有別於其他社會團體。佛光會的會員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不僅為自己求得心靈解脫、智慧圓滿,更以創造安和樂利的社會、增進和平尊重的世界為共同目標,是個「自他兼利,同體共生」的團體。創會以來,一直以教育、文化、修行、服務為發展方向。它的成立,使得廣大的在家信眾擁有更多的機會奉獻心力,讓信眾也能成為佛教慈善的推動者、文化的播種者、佛法的弘化者與大乘的修行者。—《佛光教科書‧佛光學‧國際佛光會的創會緣起》

佛光人要發揮國際性格,胸懷法界,不分地域、種族、國界、宗教,在世界每一個角落,透過文化、教育,來淨化人心、福利群生。因為唯有文化,才能無遠弗屆,深入各地;唯有教育,才能從根本淨化心靈。—《佛光教科書‧佛光學‧國際佛光會的宗旨和理念》

菩薩者,即發心利益社會大眾的人。想學佛,須先具備菩薩的性格,也就是要修學佛道,先結人緣。肯發心與人結緣的人,就有資格稱為菩薩。菩薩性格是悲智雙運,願行勇猛,福慧齊修,慈憫一切。而現代菩薩要具備什麼樣的性格呢?

1.包容歡喜的慈悲性格。

2.護法衛教的無畏性格。

3.實踐信仰的大乘性格。

4.善巧度眾的方便性格。—《佛光教科書‧菩薩行證‧現代菩薩的性格》

在佛光山,秉持「集體創作、制度領導」的原則,依戒臘、學歷、年資、特殊才能等,設有序列等級制度,再依個人學業、道業、事業上的發心、精進、成就,作為晉升的依據。「三年一調」的職事制度,個人不戀棧、不濫權,常住也能「適才適所,人盡其才」,讓人力運作有如活水,不致僵化。這種行政職務的安排,一方面尊重資深者,重視經驗傳承;另一方面則依個人品德、學識,拔擢年輕後進,令其發揮所長,讓教團生生不息。—《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佛教的倫理觀》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1.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此乃做人處事的金科玉律,是領導群眾的最佳管理,是事業成功的雄厚資本,也是團體發展的根本助力。

2.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弘法的根本,失去了度眾的慈悲,就沒有佛道可成;方便是弘法的應用,若不能巧妙運用方便,則不能圓成度眾的工作。

3.佛法為體,世學為用:例如以佛法的唯識學,結合心理諮商課程,讓大家懂得尊重生命,珍惜人身。

4.天下一家,人我一如:以「天下一家」為出發點,讓每個人胸懷法界,成為共生的地球人,懂得保護自然,愛惜資源。以「人我一如」的同體觀,自覺覺他,昇華自我的生命。—《佛光教科書‧佛光學‧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供僧是幫助有道、有學的人,使他們無物質的欠缺,能積極去推展弘法利生的工作,將佛法遍布世間。供僧真正的意義是:

1.是供養一年,不只供養一天。

2.是供養未來,不只供養現在。

3.是供養十方,不只供養一人。

4.是供養學道,不只供養熱鬧。—《佛教叢書‧儀制‧寺院巡禮》

我們要提倡「說好話」的運動,讓「欲得佛法興,除非僧讚僧」的聖言,真正實踐於僧信之間。互讚不夠,還應該互助,四攝法中的利行,就是現在人的服務精神。能服務助人,必屬富有,自己富有,必願助人;不肯助人,必然心性貧窮,無力助人之故也。所謂「一佛出世,千佛護持」,就是互讚互助最好的明證。—《佛教叢書‧人間佛教‧佛教的前途在哪裡》

義工是佛門的天龍八部,是來護持道場的各種善神,所以對待義工:

1.惜緣、體貼、關心、鼓勵、讚美。要舉辦義工講習會,訓練他們,讓他們接受教育,幫助他們成長。

2.要會帶動、輔導、協助,讓他們能進入工作狀況,對工作的推展自然有很大的助益。義工到寺院來不只倒水、掃地、帶參觀,而是要提升他們可以為人說法,可以主持座談會。

3.不要輕易使喚義工。義工不是「叫」來做事的,要感謝他們,要讓他們有尊嚴。

4.要先做「義工的義工」,才會有義工。替他們倒水,替他們找資料,陪他們一起做事。

5.不能不顧念情義。佛祖普度眾生就是眾生的義工,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就是義工,讓義工了解擔任義工的意義,他們就會做得歡喜。

6.不要高高在上,發號施令。把義工組織起來,尊重他們,讓他們管理自己。—《佛教叢書‧教用‧佛教與義工篇》

在佛門裡,語默動靜安詳,一切合法合宜,就是禮儀;身語意的行止,表現在外,就是生活的禮儀。禮儀合度,也能發揮無言的說教。當初我創建佛光山,為了樹立叢林規矩,落實生活佛法,特別建設雲居樓,提供全山徒眾與來山信眾、遊客一起過堂*4。每天到了用餐時間,全山職事、學生上千人,僧俗依序排班過堂的莊嚴隊伍,常令遊客讚歎、感動,可見莊嚴的威儀也能度眾。—《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慧學》

我常說「佛教是青年的宗教,不是老人的宗教;是朝氣蓬勃的宗教,不是暮氣沉沉的宗教」。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青年時就成道了;玄奘大師二十六歲西行到印度求法;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向五祖弘忍求法,同年開悟成道。此外,翻開歷代祖師大德的傳記,也絕大部分都是十幾、二十幾歲出家學道。所謂「四小不可輕*5」,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妙慧童女問道、均頭沙彌小小年紀證阿羅漢果*6、羅睺羅獲得「密行第一」的美譽、小龍女即身成佛等,他們都是青少年時即修行成就的例子。—《普門學報‧佛教對「青少年教育」的看法》

戒律,有助於教團的安定、生活的提升及人際關係的維護。一般人只研究戒條,而我研究的是佛陀的心,以及佛陀制戒的原因。佛陀制戒,非常具有人性化,同時也充滿了人情味。因此,戒律如果不能因時制宜,不能改革、修正與超越的話,反而會障礙佛教未來的發展。難怪百丈禪師會避開戒律,另訂清規。我一直很佩服百丈禪師「避開戒律,另訂叢林清規」的智慧,因此我在開山之初,也恪遵佛制,根據六和敬、戒律和叢林清規,著手為佛光山訂定各項組織章程,建立各種制度,例如人事管理訂定:「序列有等級、獎懲有制度、職務有調動」,以及「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等寺務運作的準則。另外,我也為佛光山立下十二條門規:「不違期剃染*7,不夜宿俗家,不共財往來,不染汙僧倫,不私收徒眾,不私蓄金錢,不私建道場,不私交信者,不私自募緣,不私自請託,不私置產業,不私造飲食。」做為徒眾行事的依循,並且隨著佛光山的發展陸續制定師姑制度、教士制度、員工制度、親屬制度等。—《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戒學》

在叢林裡面,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止間特別注重威儀。甚至平時上殿要排班,吃飯要過堂,舉止進退皆有規矩,在在都要學習。寺院不同於俗家,在寺院中,一舉一動都是修行,甚至走路吃飯睡覺都可以參禪,這其中都有很深妙的解脫境界。所以,在叢林裡,可說是「事事修行,處處法門」。—《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慧學》

今後的中國佛教要走什麼路線?應該走「人間佛教」的路線!人間佛教就是:在家眾有在家眾的護教空間,出家眾有出家眾弘法的崇高地位,僧與信、出家和在家,如人之雙臂、如鳥之雙翼。我創建的僧團以佛光山為主,教團以佛光會為主。但是未來的歷史不是某一個人說的,也不是某一個人做得了的,這要看後來的信徒有沒有這種理念,有沒有這種大菩薩、大發心的人,把這種宗風、規模建立起來。這不是用強迫,或用政治力量可以達成,這是信仰,是要經過時間和歷史慢慢形成的。我祝願佛光山的僧團與教團,未來在人間佛教的發展上,能真正帶給人間和平與福祉,帶給人類幸福和安樂,這一切還有待我們繼續努力!—《普門學報‧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

佛門的信眾,其信仰除了靠佛菩薩的威德來加持外,大部分還是要靠僧眾來幫助信徒與佛陀接心。一句鼓勵的話,可以給信徒信心;舉手之勞的服務,可以讓信眾歡喜。「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若信徒不能從僧眾身上得到信心,因而對佛教失望,便是僧眾的罪過。我們建寺、說法、獻燈、法會、梵唄、浴佛等等,無非是在培養信眾對佛教的信心。也就是說,要以真理、佛法、體悟、感動來給信徒信心。—《星雲日記》

佛光山的人眾有一共通的特性,就是不會做自了漢,大家都有大乘的度眾悲懷。我一生的心願是弘揚人間佛教,期盼我的人間性格、大眾性格、文化性格、教育性格、國際性格、慈善性格、菩薩性格、融和性格、喜悅性格、包容性格,皆隨著徒眾弘法的腳步,傳播到世界各地。—《星雲日記》

我創建佛光山只有一個理念,那就是推動人間佛教。以往的佛教好像是出家人的,我希望佛教能從出家眾到在家眾,讓每一個人都能共同擁有佛教。佛教寺院大都是在深山裡,但是佛教是群眾的,應該走上社會,深入民間,讓佛法的教化來改善我們的生活。所以,佛光山的創建宗旨就是: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星雲日記》

慈善不是唯一的目標,因為慈善終非究竟,佛光人應以弘揚佛法為根本。人沒有佛法,就如迷失在汪洋中的舟航,找不到停靠的港灣,有時給人一句佛法,可以使對方生起信心,找到生命的方向,終生受用不盡。佛光會最終的目標是「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所謂的佛光普照,不只是佛光,更是每一個「我」,「我」的光要能普照才重要。「我」的執著若能放下、解脫,才能形成「光」,這種光自然能夠普照眾生。—《星雲日記》

佛光山是集體創作的道場,所以任何的人、事、工作,隨時都有人可以遞補,而不是全部寄望在一個人身上,這才是健全的團體。集體創作,是不分你我的,因此,即使是別人的事,也要樂於參與,如果老是本位主義,就是不識大體,會限制自己的成長,必須互相幫助,才能共同成就。工作時,要主動與對方配合,才有凝聚力;沒有凝聚力,就沒有力量拓展「法水長流」的理想。—《星雲日記》

人人都是義務的知客*8,看到信徒來了,要熱忱主動,布施微笑,點頭招呼,給人歡喜。我這一生幾乎都在會客、談話、講演、會議、接待、上課、開示中度過。我忘記自己講了多少話,喝了多少杯茶,走了多少趟會客室,我也不在意自己的聲音是否沙啞,用餐的時間是否錯過了。心中所思所想,永遠都是佛教、常住與眾生,我希望佛光山的弟子都能有這種認知與共識。—《星雲日記》

四大菩薩之中,觀音、文殊、普賢是示現在家相,只有地藏是示現出家相。為什麼這些菩薩大都示現在家相呢?原因是過去的出家眾,具聲聞性格的多,出世的思想比較濃厚,而在家的佛教比較樂觀,積極向上,更合乎大乘佛教的宗旨。—《星雲日記》

依信眾的資質層次不同,可以分為三種:

初等信徒:求佛祖保佑自己,升官發財。

中等信徒:求世界和平,人民安樂。

上等信徒:發心將自己貢獻給佛教。—《星雲日記》

弘法利生的工作,必定是集體創作,絕對沒有個人的情緒。既然連自己都奉獻給了眾生,自然要以眾生的需要為需要,眾生的歡喜為歡喜,才是弘法者應有的形象。—《星雲日記》

我們常讚美佛教是慈悲為懷的宗教,但是卻少有人稱讚佛教徒很好,這是因為有些佛教徒,自私、封閉、固執、逃避,所以佛教徒無法令人一致贊同。大家不要只是陶醉在佛教的教義裡,而要致力成為優秀的佛教徒,要直下承擔自己是優秀的佛教徒──慈悲、發心、積極、奉獻……弘揚佛法,光靠佛陀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每位佛教徒能學佛之所學,行佛之所行,凸顯佛教徒傑出的言行及活動力,才能得到社會大眾的肯定。我常教誡信徒,不要光說佛光山好、信眾多、活動多、寺院多,這沒有用;真正可貴的是,佛光山的每一個份子,能彼此尊重融和,這才是真正的好。—《星雲日記》

有人曲解了「一師一道」的觀念,認為這是約束信徒的教條。其實,一師一道並非現代才有,是佛教自古以來就提倡的。所謂的一師,指的就是佛教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謂的一道,指的是佛道──佛陀的教義。所以,一師一道,就是說正信的三寶弟子,應該一心一意奉行佛道,而不皈依外道天魔。一師一道的思想,有助於教內團結,其思想非佛教所獨有,基督教及回教,也同樣主張一師一道。—《星雲日記》

佛光山是集體創作的成果,單打獨鬥已不合乎時代潮流了。人在一起工作,如果相互離心,彼此牽制,則無法成就。若能精神合一,理念一致,即使分散於世界各地,也會有所成就,眾志成城。—《星雲日記》

信徒分四等:

1.一師一道,行解並重。

2.一師多道,行解隨緣。

3.多師多道,無行無解。

4.無師無道,邪知邪見。—《星雲日記》

佛光山有四個主人:佛陀、大眾、常住、功德主。所有的光榮都是佛陀的,成就都是十方大眾的,利益都是常住的,功德都是功德主的。—《星雲日記》

有不少信徒從年輕時,就開始聽經聞法,至今已有四十多年歷史。若以社會學歷而言,早就具有「博士」資格,可以講經說法了,但他們從沒有這個觀念,不認為自己可以講說佛法,仍自稱弟子,不敢稱老師。佛法的真義不是如此,佛教主張人人平等、生佛不二,所以在家與出家一樣都可以當老師。像維摩詰居士是多少大菩薩的老師,勝鬘夫人常在皇宮為大臣說法,梁武帝曾三次捨身同泰寺,並不時在宮中說法,這些範例不都是檀講師的先驅嗎?—《星雲日記》

佛光山的出家弟子有幾種殊勝難得之事:

1.讀萬卷書:佛光山有創辦佛學院,或可到海外深造。另外,佛光山設有數所圖書館,藏經典籍豐富,方便進修。

2.行萬里路:佛光山別分院遍布世界五大洲,易於培養立足台灣、胸懷世界的氣宇,並打開視野,增長見識。

3.做萬種事:不論叢林四十八單職事,或世間的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都有一展所學的空間。

4.度萬種眾:舉凡社會各行各業,大學教授、學者專家、企業精英、家庭主婦、老人小孩等等,一切眾生都是服務的對象,都是學習的善知識。

5.修萬種行:佛光山設有禪堂、念佛堂、拜懺堂、抄經堂等,可以依自己根器,或參禪打坐,或念經拜佛,或稱名念佛,或抄經定心,或拜懺消業,或作務培福,或慧解閱藏,或度眾結緣。八萬四千法門,方便開設。—《星雲日記》

佛光山是一個怎樣的道場:

1.佛光山是一個有傳承的道場:我在大陸是真正受過傳法的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有法卷與印章為證。一九八五年,我又傳法予心平法師為第四十九代。佛光山的僧眾都是我的徒弟,但若是沒有經過傳法,只是師徒,而非法徒,法徒才具有傳法資格。所以,佛光山的法脈淵遠流長,是一個有傳承的道場。

2.佛光山是一個有制度的道場:佛光山有男女兩序僧眾及男女兩序信眾,是四眾弟子共有的道場。一千多名出家弟子,在人事管理上有序級制度,升等則依學業、道業、事業等條件來考核評鑑。

3.佛光山是一個有教化的道場:佛光山教團以教化為己任,設有禪堂、念佛堂、都市佛學院、夏令營、短期出家、技藝訓練班等,都是為了教化信眾而開辦的。

4.佛光山是一個有性格的道場:佛光山有以眾為我的大眾性格、集體創作的團隊性格、給人信心的歡喜性格、注重文教的教育性格。—《星雲日記》

如何做好一個佛光人:

1.佛光人對三寶要有信心。

2.佛光人對自己要有道心。

3.佛光人對佛教要有熱心。

4.佛光人對常住要有忠心。

5.佛光人對眾生要有悲心。

6.佛光人對修持要有恆心。—《星雲日記》

常住是大家慧命的根,要好好愛護。所謂常住的定義是:

1.要有早晚課誦。

2.舉行各種法會。

3.鐘鼓法器不斷。

4.發心接應十方。

5.堪為大眾師範。

6.度眾不倦不拒。—《星雲日記》

由於時代的進步開放,佛門僧伽的質和量也隨著普遍提升,這本來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但有些人出家之後,卻高高在上,自稱僧寶,藉自修之名,懶於說法,懶於度眾,懶於活動,懶於利生。長此以往,不僅是個人的墮落,也違背佛教的真義。—《往事百語‧老二哲學‧先作牛馬,再做龍象》

中國人向有「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觀念,其實就我一生的閱歷來說,被人領導才是一門重要的課題。因為,能夠被人領導的人,將來才能做好領導者的角色。四十多年前,我曾一度為人編輯《人生雜誌》,為人助印發行《大藏經》影印工作,希望藉此推展佛教文化事業。當時主事者僅想守成,與我開創的理念無法相符。雖然多年來,我並不滿意他的領導作風,但直到我向他辭退時,他依依不捨,說我很適合跟隨他工作,這證明了我也善於被領導。儘管世事無法盡如己願,但因為我甘於隨緣、被人領導,我還是十分盡力地做好幕僚工作,後來也悟出了一番領導的方法。—《往事百語‧老二哲學‧被領導學》

在叢林中,住持雖貴為一寺之主,但舉凡進出道場,都要遵守客堂規矩,事先告知頭單知客*9。早先出家的師兄即使年至耄耋,亦須遵從工作倫理,服從序級較高的師弟領導行事。這就是佛教界的長老,能擔任「領導人」,也能成為「被領導人」,一切以法制為尊,不計較名位的典範。放眼古今,可說最合乎工作的倫理,最合乎做人的藝術。—《往事百語‧老二哲學‧被領導學》

我一向主張「集體創作」,因為我覺得最上乘的管理方式,應該是讓大家自動自發,肯定彼此所扮演的角色,互相合作,共同奮發突破;我也大力提倡「同體共生」的精神,因為我覺得最高明的管理原則,應該是讓整個團體能夠產生共識,上下一心。雖然佛光山是我一手創建,但我都以召開會議商討來代替直接下達命令。儘管我是多少人的師父、師公,但我寧願大家研議研究,也不願斷然否決別人的意見。—《往事百語‧老二哲學‧最高的管理學》

為了讓佛教實踐「從僧眾到信眾、從寺廟到社會、從自學到利他、從靜態到動態、從弟子到教師、從本土到世界」的理念,我於一九九二年成立國際佛光會,將在家信徒團結起來,共同為佛教的發展而努力奮鬥。我不但辦理各種研習營,訓練他們各種能力,而且設立獎評制度,鼓勵他們講經說法。這種空前的創舉,當然也在教界裡引起了爭議,有些人認為這種作法,使得千百年來僧伽所掌握的教權釋放無餘,將會造成不測之亂。但是我卻認為,過去佛教主要靠出家人來弘揚發展,固然有其時代的背景因素,然而時至今日,佛教已經傳播到全球五大洲,僅憑少數出家人的努力,顯然不足。再說隨著教育的普及,在家眾中,才學豐富者也不在少數,大家何不敞開心胸,彼此尊重,相互融和,在一個教主佛陀的感召之下統一起來,在一個人間佛教的信仰之下動員起來。—《往事百語‧老二哲學‧重新估定價值》

佛光山的道場,建在山明水秀之中者固然有之,但多半是設在喧囂鬧市的高樓大廈裡,樓下往往是理容院、KTV,在深夜裡飽受噪音侵擾。初來乍到者,不明其理,以為怪事,久而久之,也明瞭個中奧妙:幽蘭長在深谷裡,因此只能孤芳自賞;牡丹性喜南地,所以北地之人無緣親炙。如果太堅持表面的清淨,反而無法對一切萬物發揮正面的力量,必得了解佛法的真諦,和光同塵,不執不拒,如蓮花一般出汙泥而不染,在暑熱中吐露芬芳,才能讓更多人分享清涼美意。—《往事百語‧皆大歡喜‧有佛法,就有辦法》

寺廟有錢,要運用在佛教和社會,不可儲存。很多人只看到佛光山一棟棟金碧輝煌的建築,卻少有人知道,佛光山經常無隔宿之糧,甚至舉債度日。四十年來,我最高興的倒不是將十方淨財運用於建設道場,而是以淨財培養了人才。一千多個僧眾,他們弘教說法,長於解除信徒疑難;他們住持道場,善於法務社教;他們在世界各地參學,通曉各國語言;他們將佛教帶向人間化、現代化、生活化、國際化,這可說是對信徒布施淨財的最大回饋。—《往事百語‧有情有義‧貧窮就是罪惡》

常有人問我:「佛光山僧團人多,事業龐大,究竟是如何管理,竟能上下一心,和合無諍?」我往往以一句佛門用語來作答覆,那就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空間觀,擴大了我們的心胸;豎窮三際的時間觀,則拓展了我們的視野。我一方面尊重歷史傳統,但也主張因時制宜。每逢山上有重大活動,徒眾前來請示,我常會回答:「參考往例。」這句話看似平常,卻有著很深的意義。早年的活動有我創業的理想,因此注重往例,便是力求與宗風相應,而隨著時移事遷,凡事也應有所改革創新,故言參考,而不說遵循。所以,參考往例,便是一種豎窮三際的表現。而論及有所興革,就要商議協調,並且周知四方,於是開會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程序。佛光山自創建至今,幾乎沒有一件事不是用民主的開會方式來解決,這種橫遍十方的作風,不但減少了做事的阻力,也使得大眾從開會中學習溝通的藝術。—《往事百語‧皆大歡喜‧橫遍十方,豎窮三際》

佛光山不是一個富有的道場,佛光山不儲財,也沒有餘財,所有來自十方信眾布施的錢財,都用來創辦佛教事業,培養弘法人才。多年來,佛光山在全世界留學的博、碩士有二百人左右,其他的入室弟子也都經過佛教學院的專科教育,大家各就所長,分別在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社教等各個領域服務。所以,不要只看佛光山的錢財,要看佛光山的人才。—《人間萬事‧看佛光山》

如何認識佛光山:

1.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外表,要看內涵。

2.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建築,要看事業。

3.不要只看佛光山的錢財,要看人才。

4.不要只看佛光山的活動,要看制度。

5.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個人,要看團隊。

6.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廣面,要看深度。

7.不要只看佛光山的現在,要看未來。

8.不要只看佛光山的目前,要看過去。—《人間萬事‧看佛光山》

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地方,在於佛教非常注重慧解,強調信仰要建立在理智上,而不是一味教人「信」而已。然而,從過去以來,多數佛教徒只重視拜佛誦經,祈求福祿,不但不能提升層次,而且有礙佛教發展,實在可惜。研習經教,可以採取讀書會的方式,彼此切磋,互相勉勵,將佛法落實生活,利己利人,才能達到解行並重的目的。—《星雲法語‧看心》

這個世間不是只屬於我一個人的,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經過多少人的經驗,多少人的智慧,多少人的辛苦,共同來成就,才能成功的。佛光人要重視集體創作,不要個人居功,這才是最大的成就。—《星雲法語‧自我成就》

佛光山派下的寺院,皆屬僧信所共有,出家眾管理法務,在家眾可以協助寺院行政,甚至出家眾以弘法為家務,佛光會檀講師亦可登台說法。所有僧俗四眾的佛光會員,彼此間沒有差別的觀念,不管出家、在家,都共同為「僧信平等化」而努力,以使佛法能光大寰宇,庇佑全球。—《當代人心思潮‧人間與生活》

一般人以汲汲開發世間的經濟生活為要務,而佛教徒則以開發內心的真如佛性為根本。國際佛光會是一個佛教的團體,主張人人不但要有「內在」的開發,同時也要有「外在」的開發。所謂內在的開發,就是開發我們的心地;外在的開發,就是開發我們的世界。尤其,自創會之初,就提倡自他開發、內外開發、事理開發,也就是說,要開發自己,以求自度;念念開發社會,以期度他。所以,我們不只是開發財富能源,更重視開發人際關係的和諧;不只是希望升官發財,更要以福利社會為所歸,人人將真如佛性裡的美好表現到人間來。—《當代人心思潮‧發心與發展》

愈黑暗的世界,愈需要佛法的光明;愈動盪的時代,愈需要佛法的安定;愈紛亂的國土,愈需要佛法的清淨;愈悲苦的生活,愈需要佛法的喜悅。為了早日達成佛光淨土的理想,佛光會應增加檀講師、檀教師、檀導師的培訓,並培養會員的國際宏觀,共同開發世間的能源,更要一起開發內心的寶藏。從做好一個「佛光會員」,繼而建設「佛光人家」,接著發展「佛光社區」,以創造「佛光淨土」為終極目標。因此大家應朝著下列的四個方向來實踐佛光淨土:

1.發展人性的真善美好。

2.發展世間的福慧聖財。

3.發展人際的和樂愛敬。

4.發展未來的生佛合一*10。—《當代人心思潮‧發心與發展》

「增上」就是增勝上進的意思。對於世間的物用,我們並不排斥、否定,因為人在世間上生活,自然就需要眷屬的愛敬、淨財的增長,以及福樂富貴的不斷增上,這才是人間生活的要求。但是,我們光有外在的富有,這是不夠的,我們對於內在的精神,還必須透過「定慧等持」*11、「止觀雙修」*12,不斷的自我提升,以期如「佛光會員信條」所說:「我們現證法喜安樂,永斷煩惱,遠離無明。」—《當代人心思潮‧發心與發展》

佛教以往大都給人們消極、悲觀、厭世的錯覺,而山林苦修更導致了佛教的積弱不振。誠然,佛陀慈悲教誡世間是苦、空、無常,但他同時也指示對法樂喜悅的追求。凡是在佛法中有體驗證悟的人,總是歡呼著:「法喜!解脫!禪悅!安樂!」在在表現出佛教導人歡喜、令人快樂的實情。因此現世悲苦的實相,不足以代表佛教,佛教的真相是禪悅與法喜。佛教有慈悲喜捨的內容,有利樂人間的聖道,有極樂淨土、琉璃世界的美妙樂悅。佛光人要以入世替代出世,以積極換取消極,以樂觀改變悲觀,以喜世摧毀厭世,將佛光人的歡喜展現出來,將佛光人的法樂散布出去,以歡喜的奉獻,展現國際佛教的生命力。—《當代人心思潮‧歡喜與融和》

國際佛光會的成立,就是希望能與世界各地的佛教互通訊息,合作無間,期使每一地與每一地之間的佛教,都能如梵網寶珠*13一樣,交相輝映,光照大千,讓所有的眾生都能沐浴在佛陀的慈光之中,於無上菩提道永不退轉。—《當代人心思潮‧人間與生活》

佛教以三寶為主,在家眾雖稱弟子,同樣可以幫助佛教弘化利生。所以,出家人不能只是一味視在家人為弟子、供養人。為此,我在佛光會立下檀講師、檀教師、檀導師的制度,讓在家信眾也能協助教團之弘化。佛光會目前有三百位左右的檀講師,經常到學校、工廠、各個機關團體講說,有時比三百位出家人講經、傳教來得更方便。出家眾人數有限,在家信徒才廣大無邊,因此佛光會檀講師制度,對今後佛法的弘傳是非常重要的。—〈開示〉

義工的祖師是釋迦牟尼佛,他為眾生服務,沒有拿薪水且是自動自發,也不用人家招呼,還帶動了很多菩薩大德,為眾生當義工,像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的隨機說法;阿彌陀佛日夜不歇的接引眾生;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都將慈悲歡喜遍滿人間。做義工最主要的,要學習笑容,學習慈悲,讓功德種子播種,將來必定會很有人緣,事業也會很順利。—〈開示〉

佛光山倡導的是人間佛教,可是認識人間佛教並沒有那麼容易。我對於有些人提到人間佛教時,總是一副藐視的口吻,非常地不以為然。因為,對人間佛教的不認同,比對佛教沒有信心更可怕!對佛教沒信心,還可以慢慢引導啟發,但是對人間佛教不認同,就是一種徹徹底底的邪見啊!我一直強調,人間佛教就是佛教,為什麼要將佛教縮小,成為某一些人的?或某一個地區的?我對於佛教界,只重視漢傳、南傳之別,無法成為一種廣大無邊,吸收一切眾生的佛教,覺得萬分對不起佛陀。今後,佛光山勢必跟隨人間佛教的道路往前走,才能法輪常轉,凡我佛光弟子必須認同人間佛教宗風。—〈開示〉

現在世界各地的信徒都要求建道場,建道場很容易,但是沒有僧寶住持啊!經典說「僧住則法住」,大家一定要擁護出家人做領導中心。因為出家人無妻無子,沒有私自的儲蓄,一切用度都是為了佛教,為了建大雄寶殿、重建藏經樓、興建寶塔等常住建築。寺廟讓在家人管理不是好現象,因為有了「家」就有私心,做什麼事總會想到家人,家族的寺廟,未來怎麼會有發展呢?所以,出家人不可以把家族帶到寺廟裡,在家的信徒也只能做寺廟的護法,不能做寺廟的住持。—〈開示〉

佛光會需要傳燈,佛光會員要開發第二代。對於下一代,不一定要求他們參加佛光會、念佛、朝山、拜佛,但是要能方便接引,使其有機會接觸佛教。接引青年不只是成就佛光會,同時也是在完成他們的人格,完成我們信仰的傳承。—〈開示〉

讓信徒來寺院發心,協助出家眾做事,讓他們有參與感,就會愈做愈有勁,從中還能增長許多道心。目前國際佛光會在世界各地做義工,也做出了一番名聲。大家要習慣講「我們是佛光山的義工」,「義工」不同於「志工」,志工的「志」,是我願意,但立志做什麼,好壞就不一定了;義工,是發心的,是有情有義的,是以仁義的胸懷在為人服務。—〈開示〉

我們生活在群居的社會,不能離開群眾而獨立生存,因此群我關係的經營,就顯得非常重要。以下我提出一些人間佛教的用語,若能運用於待人處事上,必然有助於群我關係的和諧共榮。

1.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2.你有我無、你大我小、你樂我苦、你對我錯。

3.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4.以眾為我、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退為進。

5.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開示〉

徒弟是歸屬於佛教的,而不是師父私人的。佛光人不私收徒眾,佛光人只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之分。這是為了避免因各收徒眾後,因短視淺見,而衍生兩代之間的是非誤會,導致大眾生活秩序紊亂。所以,佛光人對徒眾只有教育、養育、提攜的責任,而不應有私有的觀念。我之所以有此主張,實因見到佛教中人人收徒、收孫,有時師父們各自衛護自己的徒弟,造成同參道友彼此之間勢如水火。就算師父們無爭,弟子們也會各自以師為背景,劃清界線,「這是我師父的」、「那是你師父的」,而鬧得烏煙瘴氣。—《如是說》

何謂宗門思想?「宗門」一詞,出於禪林「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現在大都引申為道場的風格,亦稱「道風」。「宗門思想」一詞,有以下四點意義:

1.信仰的根本。

2.精神的依靠。

3.思想的一致。

4.心靈的共鳴。—《如是說》

出家之人,斷卻凡塵俗務,不宜與人建立結拜親眷關係。收徒弟,要盡到教養之責,要去除占有、分別之心,以佛陀為人天導師的信念應時時建立。—《如是說》

就修行人而言,必須「以無為有」,個人不能太有錢,有錢則不易安住。我一生從不為個人積蓄金錢,不為個人購買物品,凡有所作,都是為了佛教、為了常住的需要。我的人生觀是「以無為有、以眾為我、以空為樂、以退為進」。無,並不是沒有;無,才能大、才能有。甚至因為我「不要」,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佛光山。為了避免因私蓄金錢而引發種種的弊病,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原則:

1.出家、在家,彼此不可有金錢的借貸。

2.為常住大眾積聚淨財,不為自己儲蓄。

3.不私自化緣,不貪取檀越的供養。所謂「信施」,只是透過我們,用來做弘法利生的事業。

4.有錢,十方來十方去,把錢用在佛教和大眾身上的人,才是會用錢的人。—《如是說》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奉行人間佛教。過去我在叢林參學時就認為:「佛教在我的心裡,現在我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我的佛教。」後來,我在世界各處雲遊行腳,無論走到哪裡,心中只有一個信念:「佛教隨我在這個地方。」因此,只要有「佛教靠我」的決心,只要有「我在什麼地方,佛法就在我的當下」的信念,能當下承擔,我就是佛法的菩提種子。—《如是說》

佛教是四眾共有,不是出家人的專利,現代佛教要健全組織,不妨在行政及社會活動方面讓在家信眾來發心,法務及教務則以寺院為主,由出家法師負責。如此分工合作,不僅能健全佛教組織,更可維護佛教制度與宗風;佛光山就是依此理念而提倡人間佛教。—《如是說》

一般社會上的企業,將合資者稱為股東,我將佛光山的功德主會,視同企業的股東大會。只是佛門不用「股東」的稱呼,因為那是一種金錢的結合,而「功德主」卻是心意的結合。功德主就像佛光,有了功德主的護持,才能令佛光普照;功德主也像法水一樣,沒有法水,佛法也不能長流五大洲。—《如是說》

功德主,是成就佛光山各項建設的護法信徒。由於他們的贊助,使佛光山在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方面,皆有卓越的成果,帶動了佛教的發展。功德主,是千萬信徒中的代表,他們長久發心,把佛光山看得比自己的家庭重要,如果說佛光山今天有能力將佛法弘揚到全世界,這些功德主是成就弘法事業的偉大力量。—《如是說》

所謂「一師一道」,不是指所有的人,都來皈依佛光山,而是既然已經拜師,就不要到處再去拜師父。所以,相信禪宗者,就成為禪宗的弟子;相信淨土,就成為淨土的弟子;相信人間佛教,就成為人間佛教的擁護者,這就是一師一道。—《如是說》

佛光山的徒眾向來只知奉獻服務,不眷戀高位,這就是佛光山的精神,也是佛光人值得驕傲的地方。—《如是說》

在佛門裡,如果不是仗佛光明,與依靠大眾的力量,哪能創建事業。想憑一己之力,成就往往有限。希望每一個人學習忘卻己身的享受和安樂,能與大眾打成一片。放寬心量,放眼未來,培養「以眾為我,為法忘軀」的精神。我們要隨緣隨眾,為教為眾,眼裡要有大眾的身影,耳裡要有大眾的聲音,心內要有大眾的功績,身上要有大眾的恩惠,如此,就能「我為大眾,大眾為我」了。—《如是說》

一師一道:「一師」能使我們不迷惑,「一道」能使我們不混雜。也就是:以佛為師,以戒為師,以三寶為師。—《如是說》

透過各種活動的舉辦,可以提供佛光會員更多策劃參與的機會,讓會員從參與服務中廣植福慧,獲得法喜,並於日常生活中給予會員們各種的輔導與幫助,在精神信仰上,為會員解決疑難,消除迷惑。所以,辦活動能成就友誼、成就學習、成就智慧、成就擔當,最重要的是成就佛光淨土的大心願。因此,我們佛光會員應動員起來研究佛法,考取檀講師、檀教師和檀導師。也動員起來加強修持,動員起來參與公益活動,動員起來參訪聯誼,動員發展佛光會務,動員起來護持三寶。我們要動員成立佛化家庭,動員成為佛化社會,乃至動員共創佛光淨土。—《如是說》

未來佛光山不但要協助佛光會培養檀講師,還要成立佛光檀家(檀那就是施主)。一般人常問:「佛光山有多少信徒?」真正說來,應該問:「佛光山有多少檀家?」也就是有多少個佛化家庭。家庭的信仰要有傳承,信仰不要複雜,將來佛光山必定也要走上檀家制度一途。—《如是說》

檀講師的「檀」是指在家人,也就是「檀那」,檀講師就是在家的講師。訂定檀講師制度,目的在提升在家眾的地位,使對經典有深入研究的在家人也能做講師。佛教界頂多也只能培養出一千個能講經的法師,可是世界上幾十億的眾生,一千個法師能度得了多少人?假如在家人都能做檀講師,能說法的就不只有一千個,會有一百萬個,甚至一千萬個講師。常不輕菩薩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既然人人都能成佛,又怎麼不能做檀講師呢?—《如是說》

佛光山是靠信徒而有的,對信徒只講服務,不求供養;只講喜施,不言募化。要以無價的佛法去了解、幫助、教化信徒,提高信徒的素質,進而提升佛教的水準。—《如是說》

佛光會員應該「解行並重,深入經藏」,修持不能只停留在誦經拜佛、祈求福祿的初階層次。因為若欲廣利眾生,必須更進一步研究佛學,並且躬行實踐,才不愧為真佛子。尤其佛光會以弘法利生為目標,並非痴聚的烏合之眾,大家應該發心在各地成立讀書會,精研佛理,彼此切磋琢磨,精進修持,互相勉勵,才能將佛法落實於生活,利己利人。—《如是說》

佛教乃僧信四眾所共有,然而傳統佛教卻一直以僧團為主,因此使得廣大信眾的力量未能完全動員,造成佛教漸與社會脫節。為了讓佛教實踐「從僧眾到信眾、從寺廟到社會、從自學到利他、從靜態到動態、從弟子到教師、從本土到世界」的理念,以順應時代的潮流與需要,國際佛光會於是應運而生。僧信四眾彼此合作無間,相輔相成,有如人之兩臂,車之兩輪,在弘法度眾方面發揮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也為僧信融和立下了良好的示範。—《如是說》

自佛陀成立僧團以來,佛教一向以出家僧侶為主。大乘佛教時代,佛教已從僧侶佛教,擴展為包容在家與出家的大乘佛教。現代佛教事業的發展,需要出家僧眾與在家居士共同參與,以出家僧眾主持的寺廟道場為經,在家信眾參與的佛光會為緯,彼此緊密交錯。換句話說,出家眾是水泥,在家眾為砂石,合力建築出佛教可長久發展的基礎。二者有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相輔相成。—《如是說》

中國明清以來的佛教之所以會衰微,主要是由於佛教徒的生活,缺少四大菩薩的慈悲、智慧、願力與功行。悲智願行,這四種性格,互相含攝,缺一不可。有悲心而無願力,則悲心不易長久;有願力而無智慧,則成愚行;有智慧而無實踐,也只是空談。所以,佛光會員誓願效法四大菩薩的精神,效法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尋聲救苦;效法文殊菩薩的智慧,開啟眾生的菩提般若;效法普賢菩薩的大行,遍行一切法門;效法地藏菩薩的大願,度盡一切有情。願人人成為四大菩薩的千百億化身,共同擔負起破邪顯正、利益大眾的教化責任。—《如是說》

佛教不是出家人的專利,弘法必須以廣大的在家信眾為基礎,來建立奉行六度萬行的人間佛教。信眾以家庭眷屬的愛敬為根本,所以切不可讓信眾以為家庭的日用、社會的名聲、物質的利養,都得排除在佛法之外;一切都不要,信眾將以何維生呢?所以,出家僧眾以發出離心*14為要,在家信眾只要發增上心*15即可;以增上心為基礎,漸漸看破放下,再激發菩提心。—《如是說》

有人問說,將來我若不在了,佛光山怎麼辦?其實,佛光山是一個注重制度的教團,秉持著佛陀「依法不依人」的教示,一切唯制度所依,以完善的制度來統理大眾。除以「佛光山教團組織章程」為佛光山教團的根本法之外,在—《佛光山清規》裡,列有出家受戒、共住規約、職務調派、請假辦法、人事獎懲、升等調職、留學辦法、養老辦法、退休辦法等制度章程,統稱為「佛光山清規」,使得佛光山教團不論在生活、修行、行事及制度上,都有儀規能共同遵守。身心能有所軌範,行事能有所依循,僧團才得以和諧,正法才得以久住。—《如是說》

生命輪迴的過程已經夠苦了,我們何忍再加諸憂悲苦惱於世間?所以創立國際佛光會之目的,就是要帶給眾生佛法,尤其是歡喜的佛法。讓每個人都能夠改善自己,從煩惱的枷鎖中解脫出來,享受人生的歡喜;從物質和自我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享受群我共生的喜悅。所以佛光人要發願給人幸福,給人快樂,讓大家共同分享歡喜,充滿希望。佛光人不僅是尋求自身的輕安法喜,及體證超越時空的清淨安樂,更要散播自受用與他受用的禪悅予大眾。佛光人要開創佛教歡喜的風氣,將身口意的無限歡喜,呈現於法界之內,普世之前。—《如是說》

佛光山的性格:

1.人間的喜樂性格。

2.大眾的融和性格。

3.藝文的教化性格。

4.菩薩的發心性格。

5.慈悲的根本性格。

6.方便的行事性格。

7.國際的共尊性格。

8.普世的平等性格。—《佛光山清規》

如何說好話:

1.為受窘的人說一句解圍的話。

2.為沮喪的人說一句鼓勵的話。

3.為疑惑的人說一句點醒的話。

4.為無助的人說一句支持的話。—《佛光山清規》

佛光會是由千燈萬燈,燈燈相照,所匯集成的人間佛光;佛光淨土是由你、我、他心中的淨土,心心相連,最後能成就一切眾生的人間淨土。—《寫給會員大眾的二十封信》

希望佛光人能夠發心立願,從「歡喜融和」、「同體共生」、「福慧雙修」、「法界同登」四個層次中,體會到從器世間、有情世間的融和,進而邁向正覺世間、法界同登的境地,這就是佛光淨土的具體實現。—《寫給會員大眾的二十封信》

在人間建設佛光家庭,是國際佛光會努力的方向。如果世間的每一個家庭都能奉行佛法,讓佛法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佛光淨土就在當下。—《寫給會員大眾的二十封信》

國際佛光會成立之目的,就是將歡喜布滿人間,將融和作為世界人類的共識。—《寫給會員大眾的二十封信》

佛法不是一種知識,不能只當學術研究;佛法要靠修行,才能體證。但是,如果只重自我修行,沒有社團活動,則佛教不容易走向人群,走入社會。因此,要讓佛教廣為弘傳,除了寺院一般性的法會共修以外,還需要組織社團,舉辦各種活動,透過活動才能動員廣大信徒,影響社會大眾。—《佛光世界‧會長的話》

註釋

*1出坡:出坡是禪林的規制,凡逢作務勞役時,全寺大眾,無分職位大小,必須共同參與,稱為出普坡,也是修行的一種。

*2形象僧:指世俗僧,謂剃除鬚髮,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威儀,並持佛禁戒,於世俗求清淨之僧。

*3勝義僧:指諸佛世尊及諸菩薩、緣覺、聲聞等眾,其德尊尚,於一切法通達無礙而得自在,故稱勝義僧。

*4過堂:僧眾入齋堂進食,不著不貪,是為過堂。

*5四小不可輕:指小王子、小龍、小火、小沙彌等四小不可輕。

*6阿羅漢果:為聲聞四果之一,也是如來十號之一。指斷盡見思二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

*7剃染:即剃度。剃髮出家時,必著染衣(袈裟),稱為剃髮染衣。出家皈依佛門時,須剃除髮髭而成為僧尼,此係佛弟子為去憍慢,且別於外道,或避免世俗之虛飾,而行剃髮。

*8知客:為古代大叢林裡的重要職位,主要職務為接待賓客。

*9頭單知客:知客,為禪林中司掌迎送與應接賓客之職稱,故凡來客之食宿、聽法、拜謝等禮法,皆由知客引領。其職別則一律以頭單、二單、三單、四單等,為其資歷、能力定位,藉此樹立職務之倫理。

*10生佛合一:即生佛一如,謂眾生本具之理性與諸佛之法身,乃平等無差別。

*11定慧等持:即定慧雙修,禪定與智慧,雙運並修而無輕重先後之別。

*12止觀雙修:為佛教重要修行法門之一,為天台宗的實踐法門,指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貫注於特定的對象(止),並生正智慧以觀此一對象(觀)。

*13梵網寶珠:梵網,喻重重交錯無相障礙,諸佛之教門亦重重無盡,莊嚴法身無所障礙,一部所詮之法門重重無盡,譬如梵王之網。

寶珠,又作如意寶珠,即珠之總稱。寶珠端嚴殊妙,自然流露清淨光明,普遍照曜四方。

*14出離心:出離,即超出脫離之意,能使人遠離迷界,脫離生死輪迴之苦,進而成就佛道,達到解脫之境。由於出離心能透徹世間的顛倒假象,令人生起勇猛的遠離之心,因此是成就菩提佛果的勝因。

*15增上心:增上,就是增勝上進;增上心,重於積集世間福行,可以招感人天果報。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