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122 禪定與般若
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裡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參究禪定,就如暗室放光!─《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一個禪者,怎樣安住在「第一義」而不動心呢?必須不為「財」動、不為「情」動、不為「名」動、不為「謗」動、不為「苦」動、不為「難」動、不為「利」動、不為「氣」動。儘管世界上「好好壞壞」,只要我「不動心」,一切就沒事了。因此,不動心是一種力量,不動心是一種至高的修行境界。─《六祖壇經講話‧定慧品》
緣起性空好像拳頭,五個指頭合起來成為一個拳頭,這叫緣起;放下來變成手掌,就叫性空。說是性空嗎?它可以成為緣起;說是緣起嗎?它同時也是性空。你懂得緣起性空,就懂得禪了。─《六祖壇經講話‧般若品》
「平安自在到來日,閒靜之時讀禪經」,每個人都有自我寶藏,但需借助禪來表達,希望透過禪的智慧,點亮我們心靈的光明,千年暗室,才有通透的一天。─《六祖壇經講話‧序言》
有一些學人向師父求法,總希望有密傳、有密法。密意是什麼?其實是自己的體會,密意就是接心、印心。師徒之間能夠見解一致,能夠思想統一,能夠彼此精神相依,能夠甘苦與共,能夠生死不渝、榮辱不離、兩心相通,那就是密意。─《六祖壇經講話‧行由品》
「一行三昧」,就是在一切「處」、一切「時」、一切「行住坐臥」之間,常行「直心」;「一行三昧」就是修行的時候,能夠「真心、直心、淨心、不動心」;「一行三昧」就是「最上禪」,是如來的「清淨禪」。─《六祖壇經講話‧定慧品》
如何才能做到對境不動心?
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不要把仇恨帶到明天,
不要把憂鬱傳給別人,不要把生氣留在心上。─《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對治塵勞妄想,並不是要我們離開塵勞妄想,因為「逃避」不是辦法,而是要在塵勞妄想裡,面對現實,不被塵勞妄想動心,如佛經所說:「不怕妄想起,只怕覺照遲。」塵勞妄想不可怕,就怕我們沒有「禪」、沒有「定」、沒有「力量」、沒有「覺照」,那對修行而言,就有待加強了。─《六祖壇經講話‧定慧品》
參禪修行最高的境界是「無念」,無念的境界是什麼?
1.對過去的境界不要追憶,就是「修定」。
2.對未來的境界不要幻想,就是「持戒」。
3.對現在的境界不要貪著,就是「修慧」。
「無念」就是修「戒、定、慧」,在「無念」的境界裡,對人沒有愛恨,對境界沒有貪著。能夠「無念」,則生活裡自能「隨喜」、「隨心」、「隨緣」。─《六祖壇經講話‧定慧品》
所謂「三昧」,就是正定,是將善心住於一處而不妄動。亦即所言、所行、所作都能表現到最恰當、最相應、最究竟的程度,也就是:凡事進入甚深境地者,為人處事有最完美的表達者,處世待人最圓融者,乃至生活中有禪的灑脫、幽默、看破者,都是證入三昧。─《六祖壇經講話‧定慧品》
對於是非、善惡,用虛無的心,空去一切。無,並不是叫我們糊塗,無心是大智若愚,無心裡面,自有更大的智慧包容一切。─《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心有所住,就表示禪定的功夫還不夠。因為住心容易生起瞋恨、貪欲、愚痴之心。住心就是心隨境轉,面對什麼樣的境界,你的心就跟著境界轉動。─《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戒、定、慧」是參禪學佛不可缺少的資糧:
在大惡病中,戒是苦口良藥;在大恐怖當中,戒可以給我們守護。
在動亂當中,定是安定力量;在大危難當中,定可以給我們安穩。
在迷闇時候,慧是指路明燈;在愚昧的時候,慧可以給我們指引。
因此,戒、定、慧可以使我們身心健康,可以保護我們。─《六祖壇經講話‧頓漸品》
裴休宰相請黃檗禪師到家裡為佛像開光,黃檗禪師對他說:「何必一定要在佛像身上開光呢?何不在你自己的心上開光呢?」禪者,以開啟自己的心光為要。─《六祖壇經講話‧懺悔品》
凡夫居處世間生活,壓力最重、最難處理的就是「塵勞妄想」。為什麼?因為在「境界」上有了「貪心」,有了「執著」,有了「掛念」。「心念」上如果有了「人我」、「貪著」,就會生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自然由此產生。─《六祖壇經講話‧定慧品》
所謂「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閒」,滔滔不息的流水,儘管如何快速流動,可是境界永遠都是靜的;花一朵一朵的飄落,任它飄零,無心自是清閒。能夠保有這種境界,儘管器世間有生住異滅,儘管有情世間有生老病死,我們的心仍是不生不滅。─《六祖壇經講話‧護法品》
我們要把「心門」打開,要解開「心結」,放下「心擔」,佛法才能進入我們的心中。─《六祖壇經講話‧定慧品》
什麼是障道因緣?最主要的是「心」,有十二點:
1.心門不開;2.心結不解;3.心擔不放;4.心妄不除;5.心憂不喜;6.心暗不明;7.心狹不寬;8.心惡不善;9.心邪不正;10.心貪不捨;11.心迷不信;12.心有不空。─《六祖壇經講話‧定慧品》
有時候,學佛修行,如果沒有敵人、沒有反對者,自己也不知道要進步;如果沒有魔王來擾亂,自己也不懂得要發大菩提心。所謂「善可為法,惡可為戒」,有時候以敵為友,也可以成為學道的資糧。─《六祖壇經講話‧頓漸品》
禪定、止觀會給人一種穩定力。「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1,它並非只是蒲團上的用功,如果能將「觀為慧、止為定」活化,就是有一點雜音,也不會太計較,遇到一點瑣事,也不會放不下。不該聽的不聽,不該看的不看,不該想的不想,使躁動的心得到沉穩。─《星雲法語‧人生四寶》
思想是促進人類文明的動力。人因為有思想,故能開發智慧,所以佛教講:「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2思想到了極致,就是開悟。當初佛陀的悟道,也是經過苦思冥想,才能悟出宇宙人生的道理,將宇宙人生、緣起與還滅了然於胸。今之禪門的參禪悟道,也是要窮追猛問,一點也不放鬆,一直問,一直想,一直參下去。因此禪門的打坐,並非枯坐而是要參,也就是用心思想。從有差別中,找到無分別的真心,那是參禪的要道。─《星雲法語‧心的修行》
我們每天必須面對複雜的人事問題,以及各種境界的考驗,內心如果沒有自主的定力,容易心隨境遷,不能明審是非。心有定境,才能觀照問題,以清明的理路思考,妥善處理。─《六祖壇經》云:「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唯有培養心中的禪定,在動盪的人世間,才能生出「以不變應萬變」的般若智慧。─《星雲法語‧佛法與人生》
禪是平常心。有了一顆平常心,有所得時,就不會過分貪求;無所得時,也不會過分煩惱。有了榮耀,看成是大家的成就;受到毀謗,反而覺得受到了教益。能以平常心處世,人生何處不春風?─《星雲法語‧平常心》
假如你有一點禪坐的功夫,盤腿靜坐,就能讓你的心明淨下來,這時候,我們的理想、計畫,就會明明朗朗、清清淨淨,就能懂得如何處理,明白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星雲法語‧靜坐的功效》
禪坐是一種心地功夫,除了腿子要軟,性情也要軟,心地更要柔軟。一個心地柔軟的人,凡事容易感動,別人有恩於他,固然感恩,別人傷害了他,他也能慈悲包容,不起怨恨、瞋心。所以,心地柔軟的人,就像海綿容易吸水,自然不會枯竭。─《星雲法語‧心的四要》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樣比黃金鑽石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佛性,用比較淺顯易懂的字眼表達就是「禪心」。用禪心安頓自己,不管在順逆境界,都能時時自在。─《星雲法語‧處事禪心》
有一些人閒來無事,專門好打聽別人的隱私、好傳是非、好聽一些閒言閒語,讓自己成為隱私的是非人,實在可惜。其實世間諸法,都是對待之法,如「上下」、「來去」、「有無」、「生滅」、「大小」、「內外」、「善惡」、「好壞」等。我們終日就在這些對待法上起種種分別,時而這樣,時而那般。若能心不隨境轉,則「隻手之聲」,美妙無比,這就是禪音。─《星雲法語‧禪機》
世間上,有的人凡事求多、求好、求擁有,但也有的人刻意遠離名利,躲到深山裡隱居。為什麼?因為他要體會「無」的世界,在「無」當中感受無名、無利的逍遙自在。但是,真正的菩薩道,應不執著「空」,但也不要太躲避世間上的「有」,而刻意去尋找「無」。我們應該做到即使「擁有」,也不執著,而且能隨緣隨喜的灑脫自在,這就是「有無一如」的禪心了。─《星雲法語‧何謂禪心》
人因為不明理而煩惱,又因無明而痛苦。智慧如同明燈,能照破愚痴暗昧;如同利劍,能斬斷煩惱根源。因此,人人要運用智慧來對治愚痴,無明的勢力才能不再延續;運用智慧才能把惡習改成善行,把惡念改成善念。這也是人間佛教禪的功夫。─《星雲法語‧六度的妙用》
禪修靜坐的功用,從「毗盧七支坐法」的基本功夫,再經「九住心*3」的用力,就可以讓自己學習與困頓相處,接受自己,改變觀念。當身心柔軟下來,生活的意義就昇華了,生命的境界也擴大了。─《星雲法語‧靜坐的功效》
農夫在土地上耕耘,施肥除草,四時不懈;
文人在稿紙上耕耘,焚膏繼晷,寫下心血;
老師在黑板上耕耘,循循善誘,百年樹人。
禪者念念相續在心地上耕耘,也無不希望打破迷惘,安住身心。─《星雲法語‧豐收之道》
世間上的人總是在「有」上求,有車、有子、有錢、有名等,其實「有」還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禪,是教我們從另外一個「無」上去思考,「無」欲則能剛強,「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就能「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無」不是沒有,「無」是無限、無量、無窮、無盡。─《星雲法語‧無的修行》
我們的心總是向外追逐,希冀獲得滿足與快樂,然而不斷追求的結果,只有愈發感到空虛與煩惱。─《維摩經》說:「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當我們信仰正當的宗教,聽聞正法,感受到正法之味如飲甘露,便會心生愛樂,勤奮求法,而不會感到疲厭,因為在法樂之中,能獲得更多的歡喜。─《星雲法語‧修心學佛》
禪觀的世界是煩惱的,也是菩提的。一般人認為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其實「煩惱即菩提」,沒有煩惱便沒有菩提可得。就如還沒有成熟的鳳梨、柿子,很酸很澀,但是經過風吹日晒、霜雪雨露的滋潤,等它成熟以後再吃,就變甜了。甜從哪裡來?就是從酸、澀而來。所以,是煩惱也是菩提。菩提不假他求,只要我們把煩惱一轉,就如同轉酸澀為甜蜜一樣,煩惱自然可以化為菩提。─《星雲法語‧禪觀的世界》
煩惱來時,要用正定來應對,當下去除分別,「魔來魔斬,佛來佛斬」*4,若能如此,當然又是進入了另一番境界。─〈開示〉
聖者,所以生活在真善美世界,並不是一定要離開這個娑婆世界到另外一個淨土,主要是空慧禪觀一轉,剎那是永恆,汙穢是清淨,煩惱是菩提,生死是涅槃。─〈開示〉
禪定的生活,在行立坐臥之間都要有最完美的表達。行,不疾不徐;立,不亢不卑;坐,不彎不曲;臥,不懶不怠,進而對世間要能看破、放下、灑脫、幽默,那自然能獲得禪定三昧*5了。─〈開示〉
有我有你,即有對待,就是不空;有凡有佛,就有差別,不能平等。禪要從對待中平等,從差別中統一,那才是禪的般若。般若者,禪心也,光照大千,即是禪之妙用。─〈開示〉
在禪師的心中,沒有淨穢,沒有男女的差別,甚至為了救拔眾生的苦難,不計淨穢,地獄中的糞湯尿池也要前往的;為了拯救眾生的痴迷,不辭毀譽,就是妓戶也要投入。因為在禪師們的心中,了然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平等道理,因此沒有人我、淨穢、男女的妄別,一切的清淨、垢穢,都已經能夠超然不染。─《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談禪》
在禪師的心中,物我是一體的,外相的山河大地就是內心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心內的世界,物與我之間已沒有分別,完全調合起來。好比一棵樹上,同樣接受空氣、陽光、水分,但是樹葉、花朵有著不同的生機,而彼此能無礙的共存於同一棵樹上。泯除物我的對待,才能得到圓融的統一,把「自」「他」的衝突去除,才能見到圓滿的實相。─《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師與禪詩》
學禪,要有悟性,要靈巧,明白說,就是要有幽默感!古來的禪師,沒有一個不是幽默大師,在幽默裡,禪是多麼活潑!禪是多麼睿智!─《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談禪》
「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飯未煮熟,不要妄自一開。」我們求法要受得住氣、忍得住苦、耐得住勞,那就是自我禪定的功夫,要能如此,才能在禪門裡成大器。─《人間佛教系列‧學佛與求法‧我們求法應有的認識》
禪的世界就是要我們超出是非、善惡、有無、好壞、榮枯等相對待的世界,到達一種絕對真實和圓融的世界;禪的世界是要我們在生死之外,找尋另一個安身立命的所在。─《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師與禪詩》
禪門,講究不被人牽著鼻子走,不要東風吹東倒,西風吹西倒,一點自我的主張都沒有。肯定自己是一種本心自明,不是自滿;是一種移情化性,讓自己做個佛菩薩,而不巧立名目,戴高帽子。自我肯定,直下承擔,是禪者證驗修持,登上光明藏的妙階。─《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學佛要開放,要活潑,不要太呆板,太呆板就會失去宇宙奧妙的禪趣。禪是活活潑潑的,一揚眉一瞬目,一投足一言笑,都充滿禪的風光;擁有一顆靈巧的心才能與禪相應。─《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師與禪詩》
「瞋」念起時,要用「定」來對治,遇到迕逆的境界,先忍於口,再忍於面,進而忍於心,最後,不忍而忍,就是「無生法忍」。─〈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用感覺去應對世間,不是真的美好,用禪心去體會人生,才是正確的菩提。─《星雲日記》
人透過感覺而觸及內心更深層的部分,因此感覺有通往覺悟的功能,在「感覺」與「覺悟」之間的觸媒則是靜心與思惟。能靜心的人,心靈裡自有花園,春夏秋冬四時,皆是花季,到那時,便無需到處尋找美的感覺、春天的消息。能思惟的人,自能見及真正的價值,不為表相迷惑,也不會在人生裡製造一些隨時流轉、隨業流轉的垃圾了。若能時時在感覺、靜心、思惟裡鍛鍊,養成了觀照生命的態度,那麼在車流人潮中也能有悟的一刻。那悟的一刻,像是杜鵑突然開出花朵,像是楓樹吐露新芽,像是山坡上的鳳仙花,「啵」的一聲,又再撒了滿山的種子。─《星雲說偈》
參禪的人,法界在他心中,天堂地獄也在他心中。心念一起,要為人服務,待人慈悲,內心無煩惱,本性的光明朗照晴空,就等於是佛、菩薩的世界。為了一件事不滿意而起瞋恨心,奢求發財而起貪念,口腹多欲而貪食,這種貪、瞋、痴的地獄、餓鬼、畜生心相一表現出來,當然就會造作種種不如法的行為。─《星雲說偈》
禪者,非常灑脫自在,像沒有繫住的舟船一樣,東南西北航行,不為人情事物所拘,只管把自性裡明朗的般若光顯現,不會去分別、計較。─《星雲說偈》
參禪修行,心閒了,才可以住山;心如果不能閒,就不能住山。閒生活就是把俗務放下,把世間是非放下。假如人在山中,心在鬧市,還不如人在鬧市,心在山中。如果心不能閒,住在山裡也不會快樂。因此,人住在哪裡都不是問題,心安住在哪裡才是最重要的。─《星雲說偈》
參禪,不是閉起眼睛打坐,糊裡糊塗冥想。參禪人需要智慧,需要靈巧,心中要能包容萬有,要能明善惡、定是非、辨邪正。如果連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正道、什麼是邪法都分不清楚,這種參禪不是參糊塗禪嗎?辨正邪,不只是參禪人的專利,世人對於正邪不分,是非不明,不知權衡輕重,不能察知善惡,也算不得是正人、好人。─《星雲說偈》
活在世間上,難免有生活上的辛苦,心靈上的煩惱,種種折磨痛苦,真是無日無止。參禪學道就是要努力超拔,脫出煩惱苦海,進入菩提境界,千萬不要因一念之差鑄成大錯。不能留得清白在人間,再回頭已是梁柱傾、鬼號哭,什麼都挽不回了!─《星雲說偈》
很多人常有懷才不遇的慨嘆,恨天恨地恨別人,怨別人對不起自己,怪別人對自己不好,這是因為不知反省自己不是一條龍,不是一隻虎,其實只是一個普通人。學禪的人,要懂得修正惡習。只要一轉念,和氣慈悲待人,就能旋乾轉坤,人人都會接受你,樂意與你相處。─《星雲說偈》
我們看見世間上的「有」,那是緣起有,佛法說「空」,那是自性空;因為緣起有,故能顯現自性空,所以說「空有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此義也。─《迷悟之間‧談判高手》
只要我們心中有淨水,就能把人間的染汙漂白;只要我們心中有平等,就能擺平世間的差別;只要我們心中有慈悲,世間萬物皆能為我們所包容。有了智慧,可以洞察世間的來龍去脈;有了禪定,可以安定世間的動亂;有了菩提的力量,自然可以處理世間的憂悲得失。總之,要讓世間萬物為我們所用,心不能隨萬物而轉,只要心能轉境,還有什麼苦樂得失不能轉的呢?─《迷悟之間‧心能轉境》
禪者觀心,心中有佛;淨人念佛,佛在心中。心中有佛,佛在心中,還怕人生會不圓滿嗎?─《迷悟之間‧觀照一切》
「人必自助,而後人助之;人必自尊,而後人尊之。」他人是緣,自己為因,觀世音菩薩手拿念珠念觀音,告訴我們求人不如求己;禪宗「啐啄教育」,也要行者師弟同時用功,才能豁然開悟。黃檗禪師也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唯有從自我出發,踏實耕耘,成功的果實才會真正甜美。─《迷悟之間‧從自我出發》
「行善是枷鎖,作惡名禪定」,這不怪禪師顛倒,因為雖然作福行善,卻一味執著人天福報,豈非為枷鎖所囚?作惡下墮時,就心灰意冷,以為人生無望,這也是錯的。實則「善惡是法,法非善惡」,峻極禪師興大慈悲,說出一反常理之語,是為了提醒眾生,莫為善惡所迷。─《星雲禪話‧行惡與修善》
見性的人,不論是光明的般若與黑暗的無明,在他都是一樣,沒有分別。黑暗的煩惱固然苦人,光明的烈日,又何嘗不炙人呢?─《星雲禪話‧說究竟法》
修福的人,報感人天福報,雖然是可羨慕的,一旦福報享盡,五衰相現*6,仍不免生死輪迴,故禪者不以世間榮辱為準,不以世間善惡為是,在榮辱善惡之外,以能會禪心為要。─《星雲禪話‧是什麼》
悟道後,所謂「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7。在般若大智慧裡面,時空統一了,差別對待銷融了,人我距離消失了,世間的學問知識,轉換為出世間的真理,執著的情感昇華為對一切眾生的大慈悲,心意不為苦樂所動,止惡向善的力量也就增強了。─《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般若的妙用》
般若的功用,是要我們去認清事情的真相,不要為假相迷惑而患得患失,禪也是這樣。─《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般若的妙用》
修行「無我」,並不是沒有「我」這個人,而是要我們擺脫有形對待關係的束縛,使自己安於無人我、無對待的境界中。能夠「無我」,才能融入大眾,才能「以眾為我」,所以「無我」是悟道的根本。─《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探討‧教理》
心中有歡喜的人,到處是賞心悅目的景色;
心中有禪定的人,耳聞是八萬四千的詩偈;
心中有佛法的人,面對是善人善緣的世界。─《佛光菜根譚》
用忍耐的力量處眾,用擔當的力量負責,
用親和的力量待人,用禪定的力量安心。─《佛光菜根譚》
能夠拋棄仇恨的刀劍,自能獲得身心的自在;
能夠卸下執著的枷鎖,自能享受清涼的禪悅。─《佛光菜根譚》
參禪悟道,要學習觀自在菩薩,常常觀照自己在不在,這就是禪的精神。─《星雲大師講演集‧從六祖壇經說到禪宗教學的特質》
禪,就是要把我們迷妄的人生,跌得粉身碎骨,大死一番、脫胎換骨之後,方能透徹地進入禪的大機大用之中。─《星雲大師講演集‧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
註釋
*1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六祖壇經.坐禪品》卷一。
*2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楞嚴經》卷六、─《宗鏡錄》卷四十四、─《緇門警訓》卷八。
*3九住心:指修行禪定的九種次第,從散亂到安住、寂靜等調心的成就。
*4魔來魔斬,佛來佛斬:─《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爾欲得如法見解,但莫受人惑。向裡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
*5禪定三昧:「三昧」的定義,亦即所言、所行、所作都能表現到最恰當、最相應、最究竟的程度,也就是:第一、凡事進入甚深境地者;第二、為人處事有最完美的表達者;第三、處世待人最圓融者,乃至生活中有禪的灑脫、幽默、看破者,都是三昧。
*6五衰相現:天人於壽命將盡時,身體所現之五種衰亡相:衣服汙垢、頭頂花冠枯萎、身體發臭、腋下流汗、不樂本座。
*7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象:─《佛祖統紀》卷五十、─《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