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72 禪的智慧風光

禪,是不見不聞的世界,然而生活在世間的人們離開世間的見聞覺知,如何求得禪法的門徑?佛世時的唄比丘以感人肺腑的優揚音聲,阻止波斯匿王攻打鄰國的計劃;印度的馬鳴菩薩以一曲自作自唱的─〈賴吒和羅〉,使華氏城五百位王子悟道出家;吳承恩的─《西遊記》以「玄奘西行」的故事為經緯,流傳六世紀之久,寓義深邃,雅俗共賞;鈴木大拙以般若文字弘揚佛法,引起多少歐美人士的共鳴。凡此清涼六根,進而感動心靈深處,激發本有佛性的方式,何嘗不是禪理的體現。─《禪話禪畫‧序》

知識與悟道不同。知識是從分別意識上去認知,悟道是從無分別智體證。禪,也不是從枯坐默守中可以悟得;禪,仍然要經過分別意識到無分別智,才能見性。─《星雲禪話‧畫餅充饑》

禪,是言語道斷的世界,但所謂:「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1禪的境界,固然無法言詮,但如果全然不說,一般人怎能領會禪門勝義?所以千古以來,禪宗的祖師大德無不老婆心切,努力說禪,多少公案、語錄也因此而流傳後世,至今為佛子們所津津樂道。─《禪話禪畫‧序》

禪是活潑的,只要能在參禪中,體悟萬法皆空的法性,生活裡,就會感受到「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2。因此,行住坐臥是禪,揚眉瞬目是禪,只要心神領會,人間哪裡沒有禪?─《星雲禪話‧禪非一物》

禪的裡面,沒有大小、長短、好壞,當然也沒有輸贏。禪的世界,是不爭論的世界,是一個有規律、有次序的世界。─《星雲禪話‧公雞與蟲兒》

聽明白後,要融會於心,那是理解;見到什麼,要體會實踐,那是修行。修行的深淺,不可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星雲禪話‧圓融之道》

禪者的語默動靜,另有一番深意;禪者的生活作息,別有一番境界。他們的機鋒險峻,言行雖然樸素單調,但妙味無窮;他們的警策雖然嚴厲,但風度親切,達觀超凡。─《星雲禪話‧誰是禪師》

有人問:「禪者有生死沒有?」答曰:「禪者或有生死,但禪者在生死中非常自在。」赤裸裸的來,赤裸裸的去,面對生死,能從容放下,正恁麼時,亦即是解脫自由了。─《星雲禪話‧也是恁麼》

禪宗的教學法,有時當頭棒喝,有時反詰追問,有時有無不定,有時暗示含蓄。總之,禪的教育,就是不說破,不說破的才是自己的全部。─《星雲禪話‧洗心革面》

禪,不是逞口舌之能。禪者沒有成見,當讚美的時候讚美,當批評的時候批評,這都是禪的藝術。─《星雲禪話‧怎能會得》

天堂淨土在哪裡?在真正的禪者眼中,卑賤工作裡有天堂淨土,愛人利物裡有天堂淨土,化他轉境裡有天堂淨土。天堂淨土在禪者的心中,不在心外。─《星雲禪話‧乞丐與禪》

學佛,其實就是學自己,完成自己。禪者有絕對的自尊,大都有放眼天下,捨我其誰的氣概,所謂「自修自悟」、「自食其力」,就是禪者的風範。─《星雲禪話‧求人不如求己》

禪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們有時頂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龍抬頭,虎相撲;但有時也非常自謙,有如龍退縮,虎低頭。這正說明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高則高,當低則低。所謂進退有據,高低有時。龍為獸中之靈,虎為獸中之王,禪者乃人中之賢,以退為進,以謙為尚,不亦宜乎?─《星雲禪話‧高與遠》

學佛之人,如果有禪,不但為自己想,更為別人想,怎說禪者只重悟道,不重慈悲呢?─《星雲禪話‧存財於信徒》

所謂「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3,解脫的人,如潺潺的流水,再茂密的竹林,也不妨礙流水的經過;如同山頂上那片白雲,再高的峻嶺,也擋不住它的飄行,因為它來去自如,好像一個禪者的心境,那麼瀟灑自在。─《星雲法語‧禪的譬喻》

禪觀的世界是渺小的,也是偉大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在禪觀的世界裡,一花一葉、一沙一石,都是無邊的法界。所謂「須彌納芥子,芥子藏須彌」*4,一般人認為渺小的芥子不能藏須彌,所以禪者的世界裡,是渺小的普遍,也是偉大的包容。─《星雲法語‧禪觀的世界》

禪觀的世界是生死的,也是涅槃的。生死是人生的實相,有生必然有死。一般人害怕談死,其實死並不可怕,因為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死亡朽壞的只是身體,我們的真如自性,法身慧命沒有生死。所以在禪者的境界裡,生命是永恆不死的,永遠在涅槃裡,永遠如如不動,這才是真實的生命。─《星雲法語‧禪觀的世界》

禪觀的世界是剎那的,也是永恆的。在禪觀的世界裡,剎那不算短,劫波*5不算長。所謂「一念三千」,剎那之間的一念,具足了三千大千世界,一剎那之間就是無量阿僧祇劫,就是永恆。因為在禪者的世界裡,泯滅了大小、有無、長短、遠近、你我、自他的對待;在禪者的世界裡,一即一切,他把法界一切都融會貫通了。因此,剎那即是永恆,永恆也在我們當下的一念。─《星雲法語‧禪觀的世界》

所謂「丈夫自有衝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6,一個禪師,他不依聖言量,不拾人牙慧;他直指本心、見性成佛。這是一種「心行處滅、言語道斷」*7,泯除一切世俗名言框架的瀟灑自在,是一種「任憑天崩地裂,且奈我何」的自我肯定。─《星雲法語‧禪的修行》

所謂「萬里無雲萬里天」,意指沒有雲的地方,天就會顯現。解脫者,就像一片藍天,不讓煩惱絆住,沒有無明束縛,就是世間塵勞,也繫不住他,一切都不會掛礙於心。─《星雲法語‧生活的解脫》

參禪打坐久了,不但身心平衡,理念明淨,也可以悟入人生的真諦。悟的境界,是心中呈現另一個無量無邊、光明解脫的世界。久遠過去的事情,會重新浮現在眼前;遙遠以前的人和事,也都會慢慢的向我們集中靠近。所謂「認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懂得了人生究竟「為什麼生」、「為什麼死」、「從哪裡來」、「要去哪裡」,明白人生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就能安頓身心,遠離顛倒恐懼。─《星雲法語‧靜坐的功效》

一個解脫者,有自受用的生活,也有他受用的生活。因為解脫了,自有道德與修養,如同桂花的幽香,能夠影響到周遭的每一個人。解脫的人,讚美超越的生活,顯露芬芳的氣質,自知而不驕慢,自信而不傲人。─《星雲法語‧生活的解脫》

禪者被冤枉,受了委屈,都是心平氣和。像舍利弗被佛陀喝斥他受不淨食,舍利弗即刻將所食之物吐出,並慚愧自己的粗心大意,誠心感謝佛陀的教導;寒山大師被誤會挪用國庫的公款整修寺院,而被放逐邊疆,寒山大師神色自若向師友告假,宛然要到遠方旅行。神秀大師本來已是五祖弘忍的首座,但半路殺出六祖惠能,神秀禪師仍然歡喜承擔,尤其在北方指導禪法時,一樣讚歎南方的惠能,如果他不是在禪修的過程中得到平等心,何能有這麼豁達的表現呢?─《人間萬事‧禪心》

真正的禪者,他的看法和修養,不是一般人的模樣。須菩提甘願被外道打死,飛錫禪師把生死當作遊戲,普化禪師以遊四門與人開玩笑的方式告別人間,德普禪師令弟子辦齋祭祀,在享罷祭祀之後怡然長辭。生死是最苦的事,禪者卻能嬉戲作樂,這不是禪心的力量而何?─《人間萬事‧禪心》

有情說法可以用耳朵來聽,無情說法必須用心去領會。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無情萬物無一不是在跟我們說法:春花秋月固然讓人賞心悅目,鳥叫蟲鳴一樣令人感動於心。趙州「茶」,是趙州禪師用「茶」在說法;雲門「餅」,是雲門禪師用「餅」在說法。晨鐘暮鼓、鐺鉿魚磬,哪一樣不是在對我們啟示、說法呢?─《迷悟之間‧無情說法》

有情*8說法,我們都聽得懂;無情*9說法,其實更是美妙好聽。天空的白雲飄飄,江河的流水滔滔;春去秋來,歲月如梭,花開花謝,時光荏苒。我們的周遭,我們的每日生活裡,哪一樣不是無情在對我們現身說法呢?禪師豎起了拂塵說:「你懂嗎?」如果懂得拂塵豎起來的意義,那就是開悟了!禪師指著庭外的柏樹子說:「你會麼?」如果你會的話,當下就是一位禪者了!可惜,空谷迴聲、天籟和鳴,不容易懂得。假如我們除了「聽」懂有情的說法之外,還能「會」得無情的說法,那就大事都解決了!─《迷悟之間‧無情說法》

禪,就是靈巧;空,就是靈巧;般若,就是靈巧;覺悟,就是靈巧。趙州禪師的「小便去」*10,就是靈巧;古靈禪師的「有佛不聖」,就是靈巧。─《六祖壇經》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心動」,─《楞嚴經》的「論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都是靈巧。─《迷悟之間‧學習靈巧》

「為什麼」,是具有啟發性的。禪門的詰問:為什麼你背著死屍到處行走?為什麼你不能認識娘未生前的本來面目?為什麼把那麼重的石頭背在心裡?為什麼要說生死事大?為什麼你到今天才來?能問「為什麼」的人,他必然是有思想、有看法、有見解的人。─《迷悟之間‧為什麼》

想得開,看得破,這就是「豁達的人生」!彌勒不被布袋所拖累,金碧峰不為玉缽所拘囚,乃至趙州不受趙州茶的操縱,雲門不受雲門餅的牽絆,萬事能夠放下,那是何等逍遙自在的人生啊!─《迷悟之間‧豁達人生》

舉止威儀可以增加我們的魅力,態度從容也能展現我們的魅力。魅力可以是先天的氣質,魅力也可以透過後天養成。禪門祖師一舉手、一投足,一揚眉、一瞬目,都能啟發學人,令人去迷開悟,其實這也就是禪者的魅力。─《迷悟之間‧散發魅力》

禪宗有一段開示的語言,說明一個人從愚痴而到達覺悟,其過程就如「大死一番」。此即說明,在生命的流轉裡,除了真心以外,我們的習氣、煩惱、無明,必須經過多生多劫,千生萬死、萬死千生,才能慢慢超脫。就以現實一期的生命來說,也有許多的陋習、私心、執著,沒有大死一番,便無法重生。─《迷悟之間‧大死一番》

善慧大士一家的「坐化立亡」,王打鐵在火爐邊的「站立往生」,丹霞禪師覺悟「考官不如考佛」而剃度等;他們能夠「擁有」,也能「空無」,他們在功名富貴、窮通得失之間,都不忘自在,這就是豁達人生。─《迷悟之間‧豁達人生》

在佛門裡,有許多的大德高僧,他們對於死亡的看法,認為生要歡歡喜喜而來,死也要歡歡喜喜而去。因為來來去去、生生死死,無有休止。從歷史上看一些禪者,有的田園荷鋤而亡,有的自我祭拜而終;有的吹簫奏笛,泛舟而逝;有的東門西門,向親友告假而去。所謂「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來來去去,根本就不用掛懷。─《迷悟之間‧生死泰然》

知足乃無上財寶,富上大師故意前往無人的地方化緣,大梅法常禪師以松花為食、以荷葉為衣。乃至古來多少仁人君子,只求生活能溫飽就好,他們並非不知錢財物質的寶貴,只是不想被欲望所役使。─《迷悟之間‧知足與能忍》

悟道,如同睜開了智慧的眼睛,走在人生的大道上,途中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都會伴隨我們走向前程。看到宇宙的萬有、社會的萬象,心中自然也會如同有了一面明鏡般,能夠看清、明白、了然於心。這不只是看到外相,而是看到宇宙世間的來龍去脈、前後關係,那將是何其美妙的開悟世界啊!─《迷悟之間‧開悟》

棒喝看起來是體罰,是責備,卻是非常慈悲、非常含蓄的,一般不夠資格的學生,是不容易得到老師的棒喝。馬祖禪師的一喝,讓百丈禪師耳聾三日,黃檗和臨濟師徒,道得是三十棒,道不得也是三十棒,這是禪的妙用,也是最高的教育。─《迷悟之間‧棒喝》

所謂「開悟」,就是要明白自他關係,明白因緣條件,明白時空未來,明白萬有同源。要把宇宙人生的問題,都能了然於心,甚至把人我、自他的關係,都能處理得平等、和諧,都需要悟道的功夫。─《迷悟之間‧開悟》

禪門的人,看到花開花謝,悟到世間無常;見到父母打罵兒童,悟到人生是苦;看到人我是非鬥爭,悟到自他平等;看到諸法萬有都無實性,悟到苦空無常,皆有因緣。我們能夠明白萬法皆空,空中有無限的妙有,就能開悟。─《迷悟之間‧開悟》

免疫力,淺顯一點說,就是一種抗體,能抵抗外物的侵入。在佛教裡,如地藏王菩薩能到地獄度眾生,不為地獄所染,因為他具有免疫的抗體;像觀世音菩薩能自由自在的遊諸國土,不怕邪魔侵擾,反能救苦救難,因為他免疫的抗體很強;像維摩居士能入酒肆淫舍度眾生,也因為他自身具有免疫力。一個禪者在十字街頭教化,如果不能無動於心,不具備抗拒外界干擾的功能,如何能成為一個禪者呢?─《迷悟之間‧免疫力》

「貧!貧!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禪師們對於安貧樂道,所謂「少一分物欲,就多一分發心;少一分占有,就多一分慈悲」。他們對於世間的一切,享有但不一定要擁有。例如有的禪師,明天的午餐還不知道在哪裡,他卻說:「沒有關係,我有清風明月。」有的禪師,皇帝請他下山,他不肯,只願以山間的松果為食,與大自然同在。─《迷悟之間‧安貧樂道》

一個真正的人間禪者,要頭頂著青天,腳踏著大地,眼視芸芸眾生,耳聽苦難音聲,把和平幸福布滿人間!─《人間佛教系列‧人間與實踐‧現代佛教四化》

禪者待人接物,秉著慈悲心、喜捨心,一切可以包含,一切可以奉獻,解衣推食,難住苦行,禪者都不放在心上。他們有的是「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11,有的是「煩惱海中為雨露,無明山上作雲雷」*12,以佛心待人,以禪法接物,處處顯現禪者無染著的智慧風範。─《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的生活》

禪悟是脫胎換骨的境界,不是有限的語言所能說明的,不是有形的現象所能詮釋的。如果以常識的妄執去知解禪境,彷彿霧裡觀花,無法參透禪的本來面貌。因此,要了解禪的境界,須具備實際禪定的功夫。─《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與文人》

我們所執著的人我是非,我們所懊惱的汙辱毀謗,在禪者悟道的胸襟裡,不過是一場人間兒戲罷了。─《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者雲遊與參訪》

一般人認為最汙穢的地方,禪師卻能逍遙自在。因為他們的心潔淨無比,纖塵不染,所以任何地方都是清淨國土,住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解脫。─《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談禪》

在禪師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紅的,柳不一定是綠的,他們從否定的層次去認識更深的境界。他們不用口舌之爭,超越語言,因而有更豐富的人生境界。─《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談禪》

禪的本來面目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求道要像雲水般自然,不必刻意向外營求,重要的是自我肯定,往內用心,心清淨了,禪道便自然呈現。─《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唯有通過對「有無」對待的妄執,才能透視到諸法「是無是有,非無非有,是可有是可無,是本有是本無」的實相。這種超越向上,是禪家必經的途徑,這種境界才是禪家的本來面目。─《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談禪》

禪門一千多則傳燈的故事,不但玄奧,而且美麗。那些禪話裡,處處都說明了禪者從矛盾中,如何統一見解;從差別中,如何融合思想;從分離中,如何相依精神;從人我中,如何相通兩心。─《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禪心與物境融攝無礙,大千世界充滿無限美好的風光,涓涓的溪水是諸佛說法的妙音,青青的山崗是諸佛清淨的法身。泯除了經驗界「有無」的對待之後,禪的世界是多麼的遼闊!─《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談禪》

禪師們常常將其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識領域的死角,然後要他們各覓生路。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能夠衝破這一關,則呈現眼前的是一片海闊天空,成佛見性就在此舉。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在修持上獨立承擔,自我追尋,自我完成,這是禪的最大特色。─《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談禪》

禪者悟道的生活,就是過著「無」的生活,因為他們體證到「無」,所以沒有人我是非,沒有榮辱毀譽;過著如行雲、流水般雲水行腳的生活,就是禪者最超然物外的生活。─《人間佛教系列‧緣起與還滅‧從入世的生活到出世的生活》

傅大士善慧說:「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語句,完全是在與迷妄的分別意識挑戰,以破除一般人對知識的執著,掃除迷妄分別的世界,使人進入一個更真、更美、更善的心靈境界。─《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談禪》

禪者超越對待,超越根本與現象,因此,沒有彼此、沒有時空、沒有來去、沒有動靜、沒有大小,什麼都是一如的,什麼都是平等,都是超越的,故無煩惱,樣樣統一,這就是禪者逍遙灑脫的境界,也是禪者隨遇而安的生活。─《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堂的生活與清規》

禪者能自尊自重、定慧觀照,縱然在最惡劣的環境中也能灑脫自如,不失莊嚴。因為有了禪,就有智慧觀照,能看透隨榮辱毀譽而來的欣喜與厭惡。而一切無所繫念與執著,自然能走出一片清明灑脫的天空,這也是禪者參禪求道的高遠境界。─《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風趣灑脫談禪宗的人物》

有了禪,我們的生活煩惱會減少,對事情的看法不會顛倒,很多矛盾、差別的現象也可以統一起來。有了禪,一身如雲水,悠悠任去來,窮也好、富也好,有也好、無也好,看透夢幻空花的塵世,得到大解脫自在。─《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參禪能夠參得無求無著,息滅種種妄想,便能見性成佛,和諸佛同一鼻孔出氣。─《佛教叢書‧教理‧真實的自我》

禪師說的話,往往離經叛道,可是他是對的;凡人說法,不敢有一字違背佛經,仍然是錯的。禪師在屎尿中都能見到「道」的存在。凡人在佛殿三日三夜,也見不到佛。雖然禪師與我們吃同樣的食物,呼吸同樣的空氣,然而禪師可以做的事,凡人未必可以做;禪師可以說的話,凡人未必可以說,這就是「證量」有無的差別。─《佛教叢書‧宗派‧禪宗》

還沒有達到開悟的境界,就強要摭拾開悟者的皮毛,畫虎不成反類犬。佛性是超越一切的,要截斷兩邊,不思善,不思惡,才真見性。─《佛教叢書‧教理‧真實的自我》

明心見性的人,了知萬法不離一心,所以能不惑於外相的變遷,能不受時空的限制,住於如如不動的佛性中,把握自己的立場,認清自己的價值。─《佛教叢書‧教理‧真實的自我》

我們的佛性遍一切時,盡一切處。因此,明心見性的人不逃避人間的苦樂,而視苦樂為鍛鍊自己意志的試金石。─《佛教叢書‧教理‧真實的自我》

明心見性的人,對一切境盡是樂境,一切處無非西方,一切時悉皆解脫自在。─《佛教叢書‧教理‧真實的自我》

禪者證悟的境界:

沒有憂悲苦惱的情緒,沒有得失成敗的念頭,

沒有拘束障礙的困難,沒有生老病死的恐懼。─《佛教叢書‧教理‧學佛的次第》

明心見性之後,前面的世界,固然燦爛風光,後面的世界,一樣遼闊深遠;當仁不讓,固然可以領導群倫,謙沖自牧,更可以認識自己;舉一反三,固然可以進步神速,腳踏實地,更可以站穩步伐;犀利辯才,固然可以懾人以威,忍苦耐勞,更可以服人以德。─《佛教叢書‧教理‧真實的自我》

我看花,花自繽紛;我見樹,樹自婆娑;

我覽境,境自去來;我觀心,心自如如。

這就是禪心的世界。─《佛光菜根譚》

生活中的禪心,可以相互交流,和諧群我;

生活中的禪心,可以彼此欣賞,怡樂自他。─《佛光菜根譚》

禪者,他慣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方法,緊逼至窮巷死角,讓你身心如桶底之脫落,便能如同蛟龍之入潭,興風作浪了。有時看似違逆的人情,正是禪的大機大用。─《星雲大師講演集‧生命昇華的世界》

有禪心的生活,雖然沒有冷暖氣的設備,但是熱情的太陽曝晒著我,清涼的和風吹拂著我,天上的明月、地下的繁花任我欣賞,峻峭的崖壁、幽靜的溪谷隨我遨遊。這山河大地的一切,莫不屬我所有,我擁有了整個宇宙虛空,一片雲彩、一粒砂塵,都蘊藏我全部生命的喜悅,世間上還有什麼比擁抱全宇宙更富有的事呢?─《星雲大師講演集‧如何增進人生的幸福》

禪師從較高的境界來看世界,從差別中認識平等,從動亂中認識寂靜。只要我們心中廓然寂靜,熱鬧場中也可以做道場,就如同陶淵明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界。─《星雲大師講演集‧禪師與禪詩》

有了禪,我們在世間上沒有恐懼,連生死都不畏懼了。有了禪,心中就有了定,就有力量,當腦波在禪定裡凝聚集合,接收感應的時候,自然容易心想事成,在禪的功夫之前無有不辦啊!─《星雲大師講演集‧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禪門的人生觀,好像皮箱一樣,有時候,要提得起,有時候,要放得下。當提起的時候提起,當放下的時候放下。而沒有禪慧的人生,當提起的時候不提起,當放下的時候不放下;當放下的時候反而提起,當提起的時候反而放下,那就「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了。

禪門悟道,最忌聰明分別。在禪的世界裡,真的假不了,假的不會真。悟道的斤兩有多少,遇到明眼人,怎樣也瞞不了。─〈開示〉

禪揚棄了既定的觀念,在違逆的人情中,見至情至性的奇峰。禪師們對人間的教育,往往以無理對有理,以無情對有情,來顯示其高妙的智慧與深沉的慈悲。─《星雲日記》

有了禪的素養,即使是一句難堪的言語,一個尷尬的動作,一段不悅的往事,在禪的灑脫、幽默、勘破、逍遙之中,一切都會煙消雲散。─《六祖壇經講話‧前言》

究竟的解脫,是超越入世與出世,使精神與物質兩相兼益,使生活與修行相得益彰,使我們在任何時間、地點,都能夠逍遙自在的一種意境。─《六祖壇經講話‧行由品》

悟道的人,在悟的那一剎那,真是天崩地裂,山搖地動,不但過去的迷妄粉碎了,自己與宇宙虛空融為一體,現前的更是另有一番新的風光,是另一個真實恆常的世界。─《六祖壇經講話‧行由品》

悟道,就等於從黑暗裡面,忽然見到光明;從迷惘裡面,忽然見到真實。過去是錯的,現在是對的;過去是非的,現在是是的。─《六祖壇經講話‧行由品》

在悟道者的世界裡,任憑怎樣卑屈的工作,他也不認為下賤。因為工作是神聖的,為眾生服務更是責無旁貸的。─《六祖壇經講話‧行由品》

有人問,涅槃了以後,安住在哪裡?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心自在、隨機應化。─《六祖壇經講話‧機緣品》

所謂涅槃,就是轉娑婆世界為淨土。真正的涅槃,就是無我而完成真我,無執而放曠一切。─《六祖壇經講話‧機緣品》

在禪者的心中,視功名如糟糠,視富貴如敝屣。他的價值觀念不是名利,而是宇宙的真理。─《六祖壇經講話‧頓漸品》

實性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與諸佛如來所以能夠並肩而坐,就是自性平等;平等的自性,就是實性。實性是「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六祖壇經講話‧護法品》

悟道的人,本身對眾生、對真理,有一種責任;悟道的人,覺得自己有力量來擔當;悟道的人,不但不向佛菩薩祈求消災、增福,甚至求菩薩把一切眾生的苦難,讓他來擔當。為什麼?有信心的人,就有力量。對悟道的人來說,東南西北都是安樂的淨土。─《六祖壇經講話‧行由品》

「清淨心體」,就是一種不動搖、無差別的自性。是雖處生死,不受生死所轉的佛性;雖在塵勞,不受塵勞染汙的佛性。佛性沒有得失、增減、染淨,此即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六祖壇經講話‧護法品》

看起來禪只是一個打坐,可是這一坐並不簡單。這一坐,三千大千世界無邊的法界,就在這一坐;這一坐,凡聖俱泯,人我雙忘,身心脫落,彷彿回歸自己本家一般,安然的穩坐於自己的法性之座,和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遨遊於法界性海之中,那真是無比自在的解脫境界!─《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實性不可以言說,不可以分別,實性就是我們的法身慧命。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無所不在,無處不有。這不是哲學上的理論,不是知識上的分別,完全是一個修證的境界。─《六祖壇經講話‧護法品》

《金剛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為什麼心、佛、眾生都沒有差別呢?因為有禪,有了禪就可以統一心、佛、眾生。─《普門學報‧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悟道以後,好像回到故鄉,尋得人生的歸宿,馬蹄得得響,一路芬芳清美的落花,連馬蹄都含香。悟道以後,連說話都芬芳了,萬事萬物都美善了,人生忽然天高地迥,心胸如宇宙無極,世間變得如許舒坦。─《星雲說偈》

參禪修道者胸懷真理,才能寧靜致遠,才能超然物外。錢財雖沒有別人多,心胸卻比別人大;物質沒有別人豐富,思想卻比別人高超。這種內在的財富享受,對人生的因緣際會,有寬廣深遠的影響。─《星雲說偈》

禪師一悟道,心神清明,四海狼煙都平息,眼睛不亂看,耳朵不亂聽,手不犯殺,口不妄言、兩舌、綺語,自然再也不會去造業了。─《星雲說偈》

有人以為參禪的人,表面上不跟人比較、計較,好像是很憨直、愚痴,其實是大智若愚。禪者本無一物,天下、人我、世事在他心中一晃而過,不過是一些現象而已。─《星雲說偈》

學道者應具有的風儀是:光風霽月的修養、海闊天空的心胸、端莊美妙的儀行、玉振金聲的言詞。如此自能斷絕是非,去除紛雜的人我煩惱。─《星雲說偈》

真正修行的人,身披精進的鎧甲,手持智慧的寶劍,統領六度的大軍,殺除煩惱的賊寇。表相並不重要,有道才重要!─《星雲說偈》

有時候我們看那些禪者似乎沒有大誓願,沒有好衣單,也沒有好飲食。但不用為他們掛礙,他們那種自由自在,連佛祖都不做的胸襟,包含了天地宇宙,還有什麼會放在心上的呢?─《星雲說偈》

註釋

*1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真心直說》卷一:「妙高頂上,從來不許商量;第二峰頭,諸祖略容話會。」

*2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景德傳燈錄》卷六:「越州大珠慧海禪師者,建州人也,姓朱氏。……馬鳴祖師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無生,法無從生,亦無名字。』迷人不知法身無象,應物現形,遂喚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鬱黃華無非般若。」

*3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六。

*4須彌納芥子,芥子藏須彌:─《虛堂和尚語錄》卷六:「李渤問:『須彌納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納須彌,莫是妄否?』宗云:『人傳史君讀萬卷書,是否?』曰:『然。』宗云:『身如椰子大,萬卷書著向甚處?』李公俛首而已。」

*5劫波:指極長的時間之義。

*6丈夫自有衝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古尊宿語錄》卷四十二─〈寶峰雲庵真淨禪師住筠州聖壽語錄〉。

*7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大智度論》卷二、─《緇門警訓》卷四。

*8有情:指人類、諸天、餓鬼、畜生、阿修羅等有情識之生物。

*9無情:謂山川草木等無情識者。

*10趙州禪師的「小便去」:有人問趙州禪師:「如何開悟?」趙州不但不回答,反而撇撇嘴走開:「我要小便去了!」走了幾步又回頭說:「你看這點小事都要我自己去,誰也代替不了。」

*11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六祖壇經.機緣品》。

*12煩惱海中為雨露,無明山上作雲雷:─《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四。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