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50 修持觀

佛教所謂的「正語」,就是善良的口業,也就是十善中的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我們的口中藏有一把利斧,說話不當,不但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身為佛教徒,不但不應該惡口傷人,更應該積極的布施愛語、柔軟語,給人歡喜,如此必結善緣,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所以正語是成佛的一大因緣。

─《人間佛教系列‧學佛與求法‧皈依三寶的意義》

佛弟子實踐佛陀的教示,以慈悲來化導暴戾,以忍辱來消除怨敵,以智慧來教育頑強,這就是佛教對一切眾生的盡忠。所以,忠的含義,不僅僅是狹義地盡忠某一個人,或對某種特定對象的恭敬崇拜,忠是更廣義地對大眾的服務奉獻。─《人間佛教系列‧人生與社會‧佛教的道德觀》

我們對物質減少一分,人格就能升高一分;我們對世間的情念減少一分,道念就能增加一分。─《人間佛教系列‧宗教與體驗‧從古德行誼說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態度》

佛法不是叫我們不要快樂,只是佛法重法樂不重世樂。世間欲樂不去一分,佛法法樂就不能增加一分。世樂是短暫的,染汙的,信佛學佛的人不知體證法樂,不知從慈悲布施、忍辱行道,以及各種修持法門中體證快樂,實在是非常可惜的事。─《人間佛教系列‧宗教與體驗‧從古德行誼說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態度》

受到侮辱、委屈、毀罵、批評,而能沉得住氣,不伸張、不辯論,這種忍辱實在不容易。不過,沒有關係,雖然一時被冤枉、被誤解了,但是時間會為我們洗清一切。任何人冤枉我、欺侮我,因果、佛菩薩不會冤枉我、欺侮我。─《人間佛教系列‧宗教與體驗‧從古德行誼說到今日吾人修持的態度》

一般人常犯的毛病是自讚毀他,把我的一分好誇成十分,把他人的一分壞說成十分,炫己抑人,徒然多招反感。少說人家的是非,少論他人的短長,便是修行第一方。─《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師與禪詩》

我們有時候會心浮氣躁,有時候會妄想紛飛,有時候會貪欲無盡,有時候會瞋恨不停,這就是心生病了。佛法有很多治心的藥方,例如:貪婪的毛病要用喜捨來對治,瞋恚的毛病要用慈悲來對治,愚痴的毛病要用智慧來對治,我慢的毛病要用謙虛來對治,疑慮的毛病要用正信來對治,邪惡的毛病要用正道來對治。所以,「治心藥方」對貪取五欲六塵為樂的我們而言十分重要。─《人間佛教系列‧人生與社會‧佛教對心理病態的療法》

佛教徒的一日修行是什麼?待人處事是修行,工作服務是修行,誦經拜佛是修行,談話會面是修行,愛語讚歎是修行,改過遷善是修行,乃至休閒育樂都是修行。─《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佛教徒的一日行》

密行,並非祕而不宣,故作神祕之舉,而是視修行為本分事,不以修行做為沽名釣譽的手段,不貪求名聞利養。所謂「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心中有佛,此即密行的真義。─《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探討‧修行》

大乘菩薩的助道資糧─六度,皆可做為現代人修行的眼目,如不慳吝而行的無相布施,護念有情生命的持戒,心甘情願的忍辱,遍學無厭的精進,淨穢一如的禪定,生佛平等的智慧。─《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探討‧修行》

如果家中環境許可,可設一佛堂,每日晨起,於佛菩薩聖像前獻花供水、上香禮拜,或誦經一卷,或靜坐五分鐘;夜晚臨睡前,可於佛前禮佛靜心,或讀誦─《佛光祈願文》,反省自己的功過。每週可參加一次或二次的道場共修,藉由宗教的禪悅法喜,洗滌自己的貪瞋煩惱,開發內心的聖財。─《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探討‧修行》

佛陀的三十二相好*1,都是從累劫*2注重生活行儀中修來的。

生活的行儀,除了要奉行戒律,防非止惡,更要積極的饒益有情。舉凡施予他人信心的和風,歡喜的煦日,方便的雨露,服務的溫暖,都是學佛者實踐清淨生活行儀的內容。─《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討論‧生活》

如何加強自我修行的密行呢?

如:行立坐臥,威儀自重;吃飯時稱念四句偈及食存五觀想;舉心動念,以慈悲利他為本;入眾處事,以慚愧感恩為門。

對三寶生起恭敬及難遭難遇之想,對眾生生起尊重及平等忍耐之力,把修行與生活融成一體。這些都是增長福慧的無上密行。─《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探討‧修行》

皈依,是對自己的信仰一生一世的選擇,也是成為正式佛教徒的開始,猶如學生入學,必須註冊,才能取得學籍一般。皈依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皈依自性三寶,不是皈依某一人,不是拜師父。所以皈依後的佛教徒是屬於整個佛教的信徒,不是專屬某一個人的徒弟。─《佛教叢書‧儀制‧問題答問篇》

懺悔,是我們生活裡時刻不可缺少的美德。懺悔像法水,可以洗淨我們的罪業;懺悔像船筏,可以載運我們到解脫的涅槃彼岸;懺悔像藥草,可以醫治我們的煩惱百病;懺悔像明燈,可以照破我們的無明黑暗;懺悔像城牆,可以攝護我們的身心六根;懺悔像橋梁,可以導引我們通往成佛之道;懺悔像衣服,可以莊嚴我們的菩提道果。─《菜根譚》云:「蓋世功德,抵不了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犯了錯而知道懺悔,再重的罪業也能消除。─《佛教叢書‧儀制‧寺院巡禮篇》

皈依後即是正信佛教徒,如何做好一個佛教徒呢?

一、要求法:

凡道場有講經說法,要發心前往參加,親近法師,聽聞開示。也可研讀經典,從中了解佛教精神所在,才不會辜負自己的信仰。

二、要護法:

三寶弟子的責任是要護法,例如:參加講經法會或度人前去聞法是「擁護」;對毀謗三寶者,挺身辯護即「保護」;支持正在受教育的僧青年即「愛護」。也就是為佛教貢獻心力、財力、人力者皆為護法。

三、要修法:

修法就是依照佛陀所說的道理去實踐,比如佛陀要我們慈悲,則不可輕易傷害生命;佛陀要我們忍辱,則不可瞋心怒罵,如此就是在修法。─《佛教叢書‧儀制‧寺院巡禮篇》

「不怕無明起,只怕覺照遲」,這種內心覺照反省的工夫,就是懺悔。懺悔在生活上有什麼作用呢?它能幫助我們什麼?懺悔是認識罪業的良心,是去惡向善的方法,是淨化身心的力量。日常生活中能夠懺悔,就能得到恬淡快樂。─《佛教叢書‧儀制‧寺院巡禮篇》

持戒是不侵犯他人,藉由持戒也能夠轉變我們的命運。持不殺生戒,可以轉短暫的壽命為綿長;持不偷盜戒,可以化貧賤的生活為富有;持不邪淫戒,可以保持家庭的幸福美滿;持不妄語戒,可以獲得別人的信任讚譽;持不飲酒戒,可以常保身體的健康以及理智的清明。持戒能將原本坎坷的遭遇改變成福樂安康的命運。─《佛教叢書‧教用‧佛教與命運》

學佛修行,其實就是在與自己心中的煩惱魔軍作戰。藉著佛法的力量來驅逐煩惱魔王,所以要持精進的矛,披忍辱的鎧,同時要實踐慈悲、智慧、禪定、持戒、布施等六度萬行,如此才能戰勝煩惱魔軍。─《佛教叢書‧教用‧佛教與武術》

心靈的環保要如何做?就是「只要心中有佛」。心中有佛,眼睛看到的都是佛的世界;心中有佛,聽到的都是佛的聲音;心中有佛,說的話都是佛的語言;心中有佛,所做的都是慈悲的事情。所以,我們雖然生長在這汙濁的娑婆世界,只要懂得心靈環保,也能成為一朵出於汙泥而不染的蓮花。─《佛教叢書‧教用‧佛教與環保》

受持五戒,小至個人可以免除苦惱、恐怖,可以獲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諧、快樂;大至國家社會,如果人人都能受持佛教的五戒,那麼我們的國家必定是一個淳樸謙讓、重德祥和的淨土。─《普門學報‧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

人人皆有清淨光明的佛性,就是佛寶;人人皆有等無差別的法性,就是法寶;人人皆有清淨和樂的心性,就是僧寶。─《普門學報‧論佛教民主平等自由的真義》

食衣住行、行住坐臥之間,乃至做人處事、交友往來、舉心動念都可以修行。例如:穿著衣服,莊嚴整齊固然需要,但是破舊敗壞,只要清潔淡雅,也無不好,這就是穿衣的修行。飲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粗茶淡飯,也覺得別有滋味,這就是飲食的修行。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簡陋小屋,也如天堂,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門有汽車代步,快速敏捷;無車無船,也能安步當車,這就是行走的修行。─《普門學報‧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

佛教徒皈依佛法僧三寶:皈依佛,佛如光明,有了光明,就能驅走黑暗,帶來希望;皈依法,法如淨水,有了淨水,可以滋潤大地,生長萬物;皈依僧,僧如福田,有了福田,可以給人播種,廣植福德。三寶的重要,就好比陽光、雨水、大地,缺一不可。唯有皈敬三寶,才得以長養法身慧命,昇華心靈世界,跨越人生的藩籬。─《普門學報‧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

佛教講「修行」,就是修正行為。「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無內,這叫做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修行,也能修心,內外一如,誠於中,形於外,則必能凡事皆辦,凡修必成。─《普門學報‧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

一般的佛教徒皈依以後,平常不去親近善知識,聽經聞法,只是祈求佛祖保佑,他只是皈依「佛寶」。有些知識分子,只要研究佛法,但是不拜佛,也不敬僧,他只是皈依「法寶」。有的人學佛只看哪個法師跟他投緣,就去親近,既不聽經,也不拜佛,他也只是皈依「僧伽」一寶。嚴格說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三寶」弟子。真正的三寶弟子,皈依以後,應該禮佛、聞法、敬僧,尤其要有正知正見,要深信因果,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此才能獲得佛法的受用,才能得到信仰的利益。─《普門學報‧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

修行非口號、形式,而是修行在生活中,例如:用慈悲的語言應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面孔對人,用慈悲的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等等,生活中有佛法才叫有修行。─《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藍圖》

修行是淨化、提升人格。能夠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尊重異己、包容萬物,才算是修行。─《星雲日記》

在我一生中,是「心甘情願」讓我在嚴苛封閉的叢林裡,安住身心十年;是「心甘情願」使我心平氣和地面對各種譏諷與毀謗,是「心甘情願」使我無怨無悔地興辦佛教的文化教育事業,是「心甘情願」讓我立定了弘揚人間佛教的堅強決心,更是「心甘情願」激發起我生生世世做和尚的願心!─《星雲日記》

人間佛教就是要大家從佛法中獲得快樂、幸福。

如何獲得「快樂」?

有名會帶來盛名之累,有錢煩惱更多,情愛易招致是非糾紛,這些都不是究竟的快樂。有宗教的信仰,能使我們有個安身立命處,使自己活得更自在。信仰能讓生活昇華、擴大,信仰能獲得更多無形的財富。─《星雲日記》

忍,是中國文化的美德;

忍,也是佛教認為最大的修行。

無邊的罪過,在於一個瞋字;

無量的功德,在於一個忍字。─《迷悟之間‧難忍能忍》

我們也可以和佛陀一樣,每日不斷的在放光。口說善良的語言、讚美的好話,這不是口中在放光嗎?觀看人世,以慈眼垂視眾生,以慧目觀照社會,這不就是眼睛在放光嗎?耳中注意聽聞佛法、聽聞歌頌佛德,這不是耳朵在放光嗎?滿臉的笑容、滿面的慈祥,這不就是面容在放光嗎?心中的慈悲、菩提、道念,這不就是心中在放光嗎?身體的端正,行立坐臥的威儀安詳,這不就是通身在放光嗎?─《迷悟之間‧放光的意義》

現在的人,學習知識比較容易,學習當一個勇者比較困難。有的人平時逞強好勝,但在危難之前,容易為人收買,忘失身負的重任,忘失做人的骨氣。所以,真正的勇者,沒有多年的修心養性,是不容易成功的。美國的太空人要升到太空以前,都要修習禪定,因為禪定能養成一個人的勇氣。當一個人在生死之前,都能無所畏懼,還有什麼不能勇敢的呢?─《迷悟之間‧勇氣》

修行之道有四點:

一、見人善行多讚美:

學習說好話,以隨喜讚歎來給人歡喜,這是待人修己的第一修行。

二、見人迷惑指迷津:

學佛要有不捨任何一個眾生的悲心,所以見人困惑給他指點迷津,這是待人修己的第二重要修行。

三、聞人稱譽更奮勉:

被人毀謗固然應該自我反省,如果別人稱讚我們,也要虛心檢討自己是否實至名歸,所以不但要心存感謝,甚至要心懷慚愧,覺得自己還不足,要更加的奮發、勤勉。

四、聞人謗語要警惕:

被人毀謗,也不必生氣,把對方的批評毀謗當成是給自己的一個警惕,是給自己懺悔、消災的機會,能夠如此轉念一想,就是最好的修行。─《星雲法語‧修行之道》

一個佛教徒,應有怎麼樣的宗教體驗生活?

一、以如生活,無不皆如:

佛教的生活是「如」。所謂「如」,「就是這樣」的意思,如是就是要安住身心。好比,一個月我賺到多少錢,就依多少錢去生活;我應該做多少事,就盡力去做。把生活中的一切看成都是「當然的」、「本來的」、「一切就是這樣」。有了「如」的觀念,自己就不會妄求、妄動,不為五塵所染,不隨五欲而轉,就能無不皆「如」,到處隨緣自在。

二、以緣行化,到處有緣:

世界的成立要靠「因緣」,事業的成長,人我的關係,生活衣食住行,就是樹木花草,也要靠各種條件因緣才能開花結果。生活在人間,沒有「因緣」,實在窒礙難行,難以有所成就。所以,我們要認識緣起,進而廣結善緣,平時多結緣,以緣行化世間,就會到處有緣,就能得到多助。

三、以智擁有,凡事皆智:

世間的一切,我們不可以用愚痴、貪心、妄念、邪見去追求,而要用智慧去擁有。比方,外在的物質生活,好比浮雲行空,瞬即消逝,因此我不一定占有,但是可以享有;我不一定求外在的財富,但要開發心裡的寶藏。能以智來擁有,凡事都是智慧,懂得隨緣來、隨緣去,就不會掛礙於心,恰似蜻蜓點水,了無餘波,自在逍遙。

四、以定安住,一切能定:

我們要把心安住在哪裡呢?安住在錢財上,它可能失去;安住在感情上,它可能會變化;安住在榮耀上,它可能不長久,實在沒有一個真正的安樂窩。佛陀教我們安住在禪定上,所謂「以定安住,一切皆定」。禪的世界,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住而住的世界,充滿灑脫、自在、活潑;禪的風光,可以與宇宙天地永恆並存。─《星雲法語‧如何擁有宗教體驗生活》

自古以來,做人之道首重治心,怎樣治心呢?以下列出國際佛光會提倡的「三好運動」中,關於「存好心」的原則:

1.要有慚愧心,慚愧、知恥才能莊嚴身心。

2.要有慈悲心,慈悲就沒有敵人。

3.要有歡喜心,有了歡喜,人間才沒有缺陷。

4.要有孝順心,有了孝順,世間才有綱常紀律。

5.要有信仰心,有了信仰,為人才有目標、才有力量。

6.要有般若心,有了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7.要有柔軟心,柔軟才會包容,才能克剛。

8.要有精進心,精進才能立志向前、向上。

9.要有平等心,有平等心,才能與真理相應。

10.要有謙虛心,傲慢的人,永遠敵不過謙虛的人。

11.要有自尊心,尊嚴是心中的財富,是心中的寶典。

12.要有和諧心,和諧才能團結人心。

13.要有忍辱心,忍辱不自卑,才是至剛至大的力量。

14.要有道德心,道德是做人的品牌。

15.要有感恩心,有感恩心的人,是一個富貴的人。

16.要有尊敬心,尊敬是學佛、做人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17.要有包容心,能包容,才大、才多、才有。

18.要有誠信心,有誠信才能得到別人的信賴。

19.要有勇猛心,勇猛向前,才能開拓另外的世界。

20.要有恆常心,有恆常心,才不會懊悔、猶豫。

21.要有惜福心,惜福才會有福。

22.要有大願心,有願就有力量,有願就能突破難關。

23.要有仁愛心,仁愛所至,無力抵擋。

24.要有忠義心,忠肝義膽是天地間的正氣。

25.要有正直心,做人處事,正直為本。

26.要有利人心,處處為人設想的人,必然受人尊重。

27.要有專注心,專心注意,凡事能成。

28.要有結緣心,廣結善緣,更有人緣。

29.要有喜捨心,喜捨是福慧增長之道。

30.要有無我心,無我則凡事不計較、不比較。

31.要有誠摯心,誠摯待人,即使吃虧也必得好報。

32.要有隨喜心,隨喜順人乃廣結善緣之道。

以上所列三十二種好心,若能訓練成「平常心」,則雖行好心並不著力,那麼一生所為,何患不成!─《星雲法語‧存好心》

一炷清香不如一瓣心香,一束鮮花不如一臉微笑,一杯淨水不如一念淨信,一串念珠不如一句好話。─《星雲法語‧最好的供養》

能夠持守五戒,就懂得尊重別人的一切自由,如:不殺生,是尊重別人生命的自由;不偷盜,是尊重別人財產的自由;不邪淫,是尊重別人身體的自由;不妄語,是尊重別人名譽的自由;不喝酒,使自己神智清楚,就不會胡作非為,從而不去侵犯別人。我們看監獄裡那些作奸犯科的人,哪一個不是因為違反五戒而身陷囹圄呢?─《當代人心思潮‧尊重與包容》

五戒,不但不殺生,而且要愛護一切有情,自然能獲得健康長壽;不但不偷盜,而且要進一步喜捨布施,自然能夠發財富貴;不但不邪淫,而且要尊重他人的名節,自然家庭會美滿;不但不妄語,而且要以愛語讚美撫慰所有眾生;不但不喝酒,而且要修習智慧,以正知正見來引導別人向善。─《當代人心思潮‧尊重與包容》

在科技進步、來往頻繁的社會裡,「尊重與包容」顯得尤其重要,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自由,以奉持五戒代替侵占掠奪;尊重生命的價值,以喜捨布施代替傷生害命;尊重大眾的所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地的生機,以環保護生代替破壞殘殺。─《當代人心思潮‧尊重與包容》

將自己安住在無我無相之中,對感情不執不捨,對欲望不貪不拒,對世間不厭不求,對生死不懼不離,從而出離五欲六塵,超越人我對待,才是所謂的出世修行。─《當代人心思潮‧平等與和平》

持戒是修行一切善法的基礎,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戒不是用來「讀誦」的,而是要去實踐「奉行」。平時日常生活裡,若能時時「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就是淨化三業,就是在實踐─〈七佛通戒〉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了。甚至「待人好」,處處為人設想,凡事都能了解「因緣果報」的真理,這就是持戒。─《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因為是自發性的遵守戒規,乃至自發性的發露懺悔,因此能從心靈的淨化,進而昇華道德人格。所以,一個國家如果人人都能守戒,則家庭就有規範,社會也有法制。─《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一般佛教徒,平時禪修、念佛,自我端正身心,工作之餘則加入社區義工行列,服務人群,或是布施錢財,濟困救急,乃至助印佛書、流通佛法,甚至參加佛教興校辦學等文化、教育事業,這就是在奉行「三聚淨戒」,也就是在實踐菩薩道。─《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能將佛法應用在現實生活裡,於平時待人處事、人我互動往來中,懂得克己復禮,自我修心養性,一切行事如法如儀,對人尊重包容、不侵犯他人,這就是「止持」戒律;若能進一步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幫助、給人利益,這就是「作持」,也是真正奉行「人間佛教戒學」的最佳典範。─《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修身修口修佛心,修自修他修人我,修時修地修密行,修福修慧修禪淨。─《佛光菜根譚》

寬恕是良藥,施捨會快樂;身安茅屋穩,知足天地寬。─《佛光菜根譚》

人間佛教是在生活中、思想中修行,因此任何時候都可以修行。比如:修一個「給」字,不論春、夏、秋、冬,何時何地,都可以「給」。給,是無限、無量、無窮、無盡、無止的,將歡喜、信心、希望、方便傳遞給需要的人,讓人間充滿歡樂、和諧。因此可知,人間佛教「是行動的佛教,不是口說的佛教」。─〈開示〉

一個人只要一念生起清淨的信心,即能滅除八萬四千重罪。所以一個人一生所做的功德把它累積起來,都不及皈依三寶、求受五戒當下所獲得的功德殊勝。─〈開示〉

皈依三寶後,做人要感恩知足,待人要喜捨布施,處世要廣結善緣,平日生活則勤儉淡泊。依此而行,一年三六五天,日日是好日,同時也在社會大眾中樹立了佛教徒的美好形象。─〈開示〉

凡事耐煩,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是修道者的第一課。修道者的眼睛不是要看人、看物,而是要看自己的心。不要讓心隨境轉,懂得看真、善、美,看好不看壞、看正不看邪、看是不看非。─《如是說》

有恭敬心,自然就能去除傲慢,禮讓別人。修道人不但對佛菩薩要恭敬,也要有不輕後學的心態。佛法在恭敬中求,如果沒有恭敬之心,想要獲得佛法的寶藏,是很困難的。─《如是說》

想要有前途、有成就,就看我們的發心有多大,因為發心裡面有力量,發心裡面有歡喜,發心裡面有財富,發心裡面有人緣。─《如是說》

要具甚深的信心,才能與佛法契合。透過信仰,使人格昇華、使人生圓滿。只是有病求神、有難求神,甚至怪神明沒有保佑,這是較低下的信仰。何謂甚深信心?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堅定立場,不管情況如何,都不改其所信。─《如是說》

佛教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吃飯不嫌茶飯淡,簡單樸素即可;衣服不求太華麗,整齊乾淨就行。人與人往來互相尊重,來時歡迎,去時相送。心存恭敬、包容、尊重。做人有人格、品德、威儀、肯與人結緣、心思端正、正知正見,這些都是修行。當然念佛拜佛也是修行,看經打坐也是修行,生活裡的舉止動念,統統都是人間佛教的修行。─《如是說》

有人以為閉關不問世事,才叫做修行,其實不盡然。有一句話說:「不開悟,不住山;不破參,不閉關。」如果本身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縱使閉關,也難免煩惱妄想重重。所以,初學佛者不宜一開始就閉關、住山,應先走入人群,廣結善緣,自利利他;把身心安住在戒、定、慧,心心念念不離四無量心、四弘誓願。能從此處入門,將佛法融於身、口、意中,即是人間佛教的修行。─《如是說》

皈依三寶,無非是藉助佛力,引導我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進而依靠自我,實現自我,找回自己心中的自性三寶。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座寶藏,皈依就是開採自己心內的寶藏。所以佛陀涅槃之際,教誡弟子:「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如是說》

世間上最大的力量是「忍」的力量,經云:「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修習菩薩道,最重要的就是「忍」,正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佛云:「不能歡喜忍受惡罵、毀謗、譏諷如飲甘露,不名為修道之人」。─《法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任別人打罵,都言:「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在忍之前,還有什麼放不下?─《如是說》

學佛人要有道念威儀,要勤勞發心、弘法利生,要虛心受教、不斷改進,生活作息要正常,並樹立自己良好的形象,這才稱得上是真正入了佛門。─《如是說》

一個學道的人要有慈悲、和氣,注重修口德,日日檢討自己,對人是否語言溫和?有些人說話,音聲柔和好聽,這是因為過去世講好話、讚美人的果報。而佛教的僧團之所以讓人尊重,也是因為沒有惡口、沒有爭執,教團清淨和合。─《如是說》

福德智慧是從讀經、作務、布施等日常修行中累積的。歷代高僧大德的風儀道念,就是每天在排班、課誦、跑香下,累積薰習出來的,所以「老實修行」是不二法門。─《如是說》

朝山拜佛的意義:

一、由山下拜到山上:

到佛光山朝山,通常是由不二門開始,三步一拜,大概一小時可以拜到大雄寶殿。因為是由山下往山上拜,不斷的升高,不斷的昇華,拜到最後,身心都會有超越的感覺。

二、由外面拜到裡面:

朝山活動一般都是在室外舉行,參加朝山的人先在外面廣場集合,然後集體往大雄寶殿朝拜。拜到大雄寶殿裡面後,還要繼續「拜願」,然後「靜坐」,並且聆聽「佛法開示」,所以是「行解並重」,能令朝山者因而「心開意解」。

三、由黑暗拜到光明:

朝山活動大都利用清晨或晚間舉行,因為白天山上人來人往,行走不便,所以利用早課的時間,天還未亮就開始,拜到大雄寶殿時天已亮。或者利用晚間七點拜到八點,從黑暗的外面拜到光明的大雄寶殿佛前,自然會感到輕安愉快。

四、由凡心拜到佛心:

我們心中的煩惱雜念,如潮水洶湧澎湃。如果能有一個時候,參加朝山拜佛,不但拜到身體健康,心靈也會跟著清淨,感覺無比的自在解脫。所以,當一拜一拜的拜到佛前,感到自己與佛心融會結合在一起時,雖然沒有成佛悟道,但自己的宗教體驗增加,就會喜不自勝。─《佛光山靈感錄‧朝山的意義》

朝山拜佛不但是一種身體運動,也是一種心靈的淨化運動,所以佛弟子如能每年都有幾次的朝山拜佛,自能增加宗教的體驗。─《佛光山靈感錄‧朝山的意義》

朝山者每一拜拜下去,雖然頭是磕在地上,心卻是向上昇華而與佛心接觸,自然會有感應道交。所以有的人見到各種瑞相,有的人拜到身體輕安,有的人則把朝山拜佛當成運動,雖然拜得汗流浹背,卻是滿心歡喜。─《佛光山靈感錄‧朝山的意義》

註釋

*1三十二相好:指佛陀所具足之三十二種殊勝容貌與微妙形相,能令人生起欣喜愛樂之心,故稱三十二相好,分別為:足下平滿相、足下輪形相、手指細長相、足跟廣平相、指間縵網相、手足柔軟相、足趺高滿相、如鹿王相、垂手過膝相、象馬陰藏相、身廣長等相、身毛上靡相、一毛一孔相、身色金黃相、身放光明相、皮膚潤澤相、七處隆滿相、兩腋充滿相、上身如獅相、身形端直相、兩肩圓滿相、口四十齒相、牙齒緊密相、牙齒齊白相、兩頰隆滿相、常得上味相、舌廣而長相、聲如梵王相、目紺青色相、眼如牛王相、頂上肉髻相、眉間白毫相。

*2累劫:指無限長之時間。劫,是古代印度表示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