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94 管理觀

當一個人連自己的身心都無法管好,又怎能管理他人之事?「心」是萬物之本,沒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當然不會圓滿。能把自己的心管好,心正則一切皆正,心淨則一切皆淨,心善則一切皆善,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學。─《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佛教很重視群我的關係,叢林寺院管理的原則,從啟發心靈及服務大眾著眼,而且主張自動自發、自我約束。兩千多年來,佛教以佛、法、僧三寶作為信仰的依歸,以經、律、論三藏為管理的法則,令僧眾有明確的方向目標,和最佳的修行指南。其實,這個管理方法亦可用之於國家、社會、各行各業,乃至個人的身心管理。─《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佛教一向重視人事管理,我對現代人間佛教的人事管理規則,有以下幾點意見:

1.要顧全大局。 ‬2.要明白分工。

3.要知道協調。‬4.要用心策劃。

5.要全力推動。 ‬6.要向上報告。

7.要知道承擔。 ‬8.要追查成果。─《佛教叢書‧教用‧佛教的管理學》

佛陀是最早的管理專家,他講說的教理義涵,可以說無一不是管理法。例如:以「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來形容每個人法身、自性,是永恆、無始無終、無窮無際;用之於管理,不也是要做到縱的上下連繫,橫的各方關照,才能圓滿周全嗎?其他如「四無量心*1」、「四攝*2」、「六度*3」、「八正道」等等,也都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管理法門。─《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管理學」是因應時代進步而產生的一門學問,顧名思義,指的就是有計畫、有組織、有系統、有目標的運作方式。管理是一種藝術,有其靈活巧妙之處。每個人資質不一,各有妙用,只要善於帶領,敗卒殘兵也能成為驍將勇士,最重要的是,要能看出他們的優點長處,給予適當的鼓勵;看出他們犯錯的癥結,給予確切的輔導。尤其,不能傷害他們的尊嚴,要讓他的人生得到正面的成長。─《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有些人從事管理,善以謀略在人我之間製造矛盾,然而一旦被人拆穿,就不易為屬下所尊重;有些人從事管理,喜用計策先試探別人的忠誠,但是一旦被人識破,就不能為對方所信服。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最好的管理方式,是以己心來測度他情,以授權來代替干涉。─《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在統理大眾上,「知人、育人、用人、留人」是身為領導者要具備的識能。知人首重了解各人長短,育人要懂得教導部屬,用人要公平合理,留人要使之有前途。人有所長,必有所短,懂得用人之道,優秀的人才就會甘於為其所用。─《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我覺得管理不是命令、不是指示、不是權威;管理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立場互換,要讓人心甘情願,給人信心,讓人歡喜跟隨,這才是最高明的人事管理。而且,管理者不能總是高高在上的發號施令,要常常深入群眾,和大眾建立「生死與共」的觀念及感情,才能發揮團隊的最大力量。─《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溝通或管理,都是為了取得彼此的共識,而非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看法。因此,要能設身處地的替對方著想,能令別人歡喜接受,才是有效而成功的管理。─《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說到「管理」,其實就是在考驗自己心中有多少慈悲與智慧。管理的妙訣,首先須將自己的一顆心先管理好,除了讓自己的心中有時間的觀念,有空間的層次,有數字的統計,有做事的原則,能合乎時代與道德。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心裡有別人的存在,有大眾的利益,能夠將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將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以真心誠意來待人,以謙虛平等來帶人,才算修滿「管理學」的學分。─《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如何把人管好?有佛法就有辦法。什麼是佛法?慈悲、智慧、權巧方便、六度、四攝等等,都是人事管理時,可以運用的妙法。另外,要把管理學好,自己必須具備「以眾為我」的菩薩精神,例如:要能為人著想,能給人利益,肯幫助別人,讓每個人「皆大歡喜」,就是管理學的最高境界。─《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身為現代領導人、管理者,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笑在臉上,讚在口上,怪在心裡,氣在肚裡。

2.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功歸大眾,過自承擔。

3.不計得失,不可畏縮,不能頹喪,不會頑執。

4.顧全大局,倡導人和,上下交流,意見一致。

5.發心服務,遵守諾言,居安思危,知己知彼。

6.注意調和,照顧大眾,善用機會,把握人生。

7.處事幽默,聆聽報告,細心研究,雙手合十。─《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佛教的「五停心觀」,就是五個治心的方法:貪心重的人,可以用「不淨觀」來對治,觀想身體是個不清淨的臭皮囊,貪求就會少一點;瞋心重,喜歡發脾氣、罵人、怪人、冤枉人的,用「慈悲觀」來對治;對世間的道理,常常顛倒妄想,不能明白來龍去脈,凡事一知半解,愚痴無明的,用「緣起觀」來對治;自覺業障深重,又執著、計較,有諸多煩惱者,可用「念佛觀」對治;平常容易散亂、妄想,心意不能集中,精神容易恍惚的人,可以採取「數息觀」,數自己的呼吸,一進一出,從一數到十,再從十數到一, 如此心意集中,就容易專注,不會散亂,煩惱妄想也會慢慢的像水一樣平靜下來,心一平靜,自然就容易看清自己、認識自己。能如此,則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紛亂,自己的心都能如如不動了。─《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十六個字,不只是佛光人的工作信條,也是領導者必須謹記在心的。能「給」,代表心中有無盡的能源寶藏;肯「給」,才是一種寬宏無私的度量。不過,許多主管喜歡部屬言聽計從,畢恭畢敬,甚至以磨人為樂,藉此展現自己的權威。其實,領導者能融入大眾,「以身作則」是非常重要的。─《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佛陀設教,就是倡導「心」的管理,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修學「心的管理」這門學科,不能完全依靠別人,必得依靠自己,把自己的真心、慧心、慈心、信心、定心、忠心等,呈現出來,並且以這些善心、好心,來管理自己、管理環境、管理事物、管理團體。平日我們參禪念佛、早晚反省、喜捨行善、克己利他,都是為了把心管好,也是為了修滿「心的管理」這門學科的學分呀!─《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主管分有四等:

一等主管:關懷員工,尊重專業;二等主管:信任授權,人性管理;三等主管:官僚作風,氣勢凌人;劣等主管:疑心猜忌,不通人情。身為領導者,能有知人之明,且能推心置腹的信賴、尊重,凡事多體恤、多包容,部屬就會因為受到賞識、重用,而心悅誠服,甚至萌生「士為知己者死」的忠誠。─《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在管理時,我們常會跟對方說:「你都不聽我的話!」「你都不接受我的意見!」其實,想一想,我們又何嘗聽自己的話?往往自己承諾的事情卻做不到,所以與其說管人難,有時候管自己更困難。我們在管理別人之前,先要管好自己,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口說不如身行」,不言而教,即是最好的管理。─《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我們要如何做好情緒管理呢?佛陀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為了對治我們的八萬四千個煩惱,例如:以喜捨對治貪心、以慈悲對治憤恨、以明理對治愚痴、以樂觀對治沮喪、以知足對治嫉妒、以信心對治猜疑、以真心對治虛妄、以謙卑對治驕慢、以感動對治不滿、以發心對治懶惰、以反省對治不平、以慚愧對治蠻橫、以包容對治狹隘,這些都是很好的情緒管理妙方。─《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我們平時要憑著正念、正勤、正道來做人處事。透過般若觀照,培養自己的耐心、虛心、誠心、赤子心、清淨心、慈悲心、寬恕心、歡喜心、平等心、忍辱心、慚愧心、感恩心……就不會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唯有把情緒管理好,我們才能找回心靈的主宰,也才能做自己的主人。─《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如果一個人懂得「因果」法則,明白行為能決定自己的幸與不幸,就會謹言慎行,行善積德,廣結善緣,而對於過去的不幸,也會不斷的努力改進,使它轉變為幸福;如此的自我管理,不就是最究竟、最上乘的管理法嗎?─《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如何做好管理,有三個原則:

1.用「情」管理:父母管兒女要有愛,老師管學生要能保護他,長官管部下也要給予關心。人心是肉做的,用愛、用情來管理,才能贏得人心;沒有愛心,對方不服氣,就難以管理了。‬

2.用「理」管理:有時太重情愛的管理,無法折服對方,這時就必須講究「理」。家庭有倫理,則長幼有序、尊卑有別、上慈下愛,職場有倫理,則上下和諧,做事有條理、計畫,被管理的人,也會心甘情願的服從。

3.用「法」管理:如果道理行不通,只得仰仗於「法」。所以國家訂有法律,甚至軍有軍法、商有商法、教育有教育法;只有法才能公平、平等的把人、事都管理好。─《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有鑑於「人和為貴」,我一向主張「集體創作」。我覺得最上乘的管理方式,應該是讓大家自動自發,肯定彼此所扮演的角色,互相合作,共同奮發突破。我也大力提倡「同體共生」的精神,我覺得最高明的管理原則,應該是讓整個團體能夠產生共識,而上下一條心。─《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有道是想「多管人」,必須先「少管人」;想「多辦成事」,必須先「少管點事」。我覺得最高的管理境界,就是沒有管理,所謂「沒有管理的管理」,並非取消管理,而是能放手、能分權,使管理進入更高層次與境界。如我提倡的「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如果大家都做好事,你幫我,我助你,則彼此相親相愛;大家都說好話,則時時耳根清淨;大家都存好心,則處處都有春風、有和平。如此,人人有秩序,有良善的道德,自然可以進入「無為而治」的管理了。─《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韶光易逝,歲月荏苒,人生的意義是在有限的時光中,擴大生命的價值。因此,時間的管理,要有正當性、建設性和成就感。人生的歲月雖然老去,但時間卻能帶來成就、歷史與功德,此即所謂的「精神不死」。如:佛陀的說法、孔子的傳道、玄奘的西行、馬祖的叢林,以及許多偉大的寺院,偉大的雕刻、藝術、文學作品等,都是以其光輝照耀千古世間;這才是一流的時間管理。─《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由於我懂得利用「零碎時間」,所以,無論是坐火車、坐汽車、坐飛機、坐輪船,無論要花費多少時間,路程多麼曲折輾轉,我不但從未感到時間難捱,反而覺得是席不暇暖的弘法生涯中最大的享受。我常說:「公路、天空是我的床鋪,汽車、飛機是我的餐廳,一本書和膝蓋是我的書桌,一隻筆是我所有的動力。」過去幾十年,我南來北往,乃至國內外來回,一點都不覺得浪費時間;局限的空間裡,正是我思考、寫作、用功的最好時光!─《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會運用時間的人,他的時間是心靈的時間,因為能夠縱心自由,達古通今,所以他的生命展現了泱泱宇宙的全體大用。不會運用時間的人,他的時間只是鐘表刻度的時間,由於受到鐘表指針的支配,一小時不會多,一分鐘不會少,因此他的生命渾渾噩噩而渺小有限。─《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向主管請示問題,在時間上要把握好;在空間上要懂得自己的前後位置、身分、上下;對於人際關係,要懂得相處之道,能如此必能減少很多糾紛。─《星雲日記》

身為主管者要能授權,要有寬闊的度量,讓屬下發揮所長,在「提拔後學」的原則下給予機會,但也不能一直留在身邊,不讓其離開。另外,領導者本身不能太忙,太忙容易顧此失彼,而無法作長遠性、全面性的整體規劃。─《星雲日記》

做事不難,難在領眾。要能不輕後學、幫助後學、成就後學。真正的領導精神有時候不管就是管,「愛語鼓勵」是用人的基本方法。─《星雲日記》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也是非常好的管理學。此十大願是菩薩為了度眾生,精進勇猛,長期不斷修行的願力,應用於世間的人事管理,更是微妙高超。以現代語言來詮釋:禮敬諸佛,是人格的尊重;稱讚如來,是語言的讚美;廣修供養,是心意的布施;懺悔業障,是行為的改進;隨喜功德,是善事的資助;請轉法輪,是真理的傳播;請佛住世,是聖賢的護持;常隨佛學,是智者的追隨;恆順眾生,是民意的重視;普皆回向,是功德的圓滿。身為主管的在身、口、意上,若能依此十點待人處事,相信定能成為讓部屬真心愛戴的領導者。─《普門學報‧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觀音法門的管理法:每個人要會管理自己的家庭事業,要具有觀世音菩薩的悲智雙運,才能做好管理。有些人本身是好人,但不懂得做好事,雖具慈悲但不如法,則成了濫慈悲;有些人有智慧理性,但太執著則不合情理。觀世音菩薩是大慈悲、大智慧的化身,慈悲中具有智慧,智慧裡有慈悲,所以我們管理自己、管理家庭、管理事業,要學觀世音菩薩不僅有慈悲,還要有智慧。─《星雲日記》

人,是需要鼓勵的。一般人做事,在「鼓勵」之下都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學生讀書,要用鼓勵代替責備;軍隊作戰,也要犒賞三軍,鼓勵士氣。甚至學生需要老師鼓勵,老師也要學生的鼓勵;兒女需要父母鼓勵,父母也要兒女的鼓勵。如何鼓勵呢?茲舉如下:

1.用口頭鼓勵。 2.用肢體鼓勵。

3.用獎狀鼓勵。 4.用獎品鼓勵。

5.用旅遊鼓勵。 ‬6.用提拔鼓勵。

7.用記功鼓勵。 ‬8.用刻碑鼓勵。─《星雲法語‧鼓勵》

一個具備高尚品德的管理者,他能打從內心時時刻刻為員工、部屬著想,才能實行仁義管理,真正做到寬仁德厚。由於他的以身作則,上行下效,也才能達到「正身治人」的成效。─《星雲法語‧成功要件》

做一個領導人,除要具備領導人的氣質,還要懂得領導之道:

1.做一個領導人,要能講能做:領導人要能說得到做得到,如果領導者只知要求屬下,自己卻與所言相違背,則下位者必不服之。

2.做一個領導人,要無怨無悔:領導人要有高瞻遠矚、樂觀豁達的心胸,而且要有不怕困難的堅忍氣度,要有全心付出的無悔態度。

3.做一個領導人,要有慈有智:領導者除了要把公家賦予的責任確實執行外,還要有評估周遭情勢變化的能力,以及決策謀劃與處理危機的智慧。此外,對於屬下的問題,也要以慈悲心來協助他們處理解決。‬

4.做一個領導人,要不私不傲:領導者不可存有私心,不能但憑個人的好惡而對屬下有不公的賞罰,更不能假公濟私,將公器私用。應該要明是非、知榮辱,要有剛正不阿、不倨不傲、功成不居、遇事承擔的勇氣,如此才能獲得屬下尊敬。─《星雲法語‧領導之道》

領導是一門學問,一項藝術,也是一種功德,領導者要能為大眾謀求福利,要為大眾減輕負擔,要為大眾計畫未來,要為大眾擔當責任。領導的哲學,有上等、中等,也有劣等,這就要看領導者的能力如何。領導人的層次有四種:

1.下等領導,盡己之能:下等的領導人,他逕顧表現自己的長處,發揮自己的能力,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忽略了團隊合作的意義,不算高明,只能是一個下等的領導人。

2.中等領導,盡人之力:如果一個領導人,他的心量如海,不揀粗細,可以「盡人之力」,也就是部屬有什麼力量,都讓他發揮出來,這是中等的領導人。

3.上等領導,盡他之智:一位上等的領導人,他不但會讓每個人的力量都用出來,還要把各人的智慧、才智都發展出來。

4.高等領導,盡眾之有:更高一層次的領導人,他能夠「盡眾之有」,讓所有跟隨他的大眾,沒有一個人不奉獻自己的能力、智慧,甚至沒有一個人不把自己的心,統統都奉獻出來。如佛門有謂「色身歸於常住,性命付予龍天」,大家「群策群力」、「群心交心」,彼此都肯「交心」,做起事來就會著力。「盡眾之有」,這就是最高的領導層次了。─《星雲法語‧領導人的層次》

「用人之道」方法很多,身為主管除了要懂得愛才惜才、量才適用之外,自己也要有用人的道德涵養,才能讓被用的人敬重、佩服。用人之道有以下四點:

1.要有和藹的態度:身為企業主管,要想讓屬下歡喜你、接受你,最要緊的就是要有和藹的態度,要平易近人,才能上下交流。

2.要有謙虛的胸懷:「滿招損,謙受益」,做人謙虛一點,才能受人尊敬。所以,一個成功、偉大的主管,對待屬下必然懂得虛懷若谷,謙虛以對。

3.要有納言的美德:一個會用人的主管,不但要鼓勵屬下有聲音,讚許別人有意見,且要懂得「擇其善言而從之」。

4.要有容人的雅量:一個人的事業有多大,就看他的度量能容納多少;一個人的人緣有多好,也要看他的度量有多大。所以,一個主管能有容人的雅量,才能與屬下水乳交融,才能獲得人望。─《星雲法語‧用人》

無論是企業主和員工,甚至我們與人交往做朋友,彼此之間要能互相感動。我們做人好不好,計算一下就知道,如一天當中,我做了幾件讓人感動的事情,說了幾句讓人感動的話語,把它記錄下來。同樣的,對於別人所做的事,所說的話,我有多少的感動。記得愈多,表示愈成功。─〈管事與管人〉

要想在管理上得心應手,必須養成為人設想的好習慣。不過,我們有個惡習,往往要別人聽我的、依我的、我認為、我以為、我覺得如何……這樣是無法成功的。─〈管事與管人〉

「阿彌陀佛」這句話,不管是否信仰佛教的人,甚至連小孩子都會稱念,可見「阿彌陀佛」威力之大。一句「阿彌陀佛」,可以應付一切,例如:你來了,我歡迎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走了,我歡送你,也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升官發財了,我為你歡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股票跌停板,或被人倒閉了,我同情你、安慰你,也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四個字,充分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就是很高的管理學。─〈管事與管人〉

我認為最高的管理學專家是阿彌陀佛。他把西方極樂世界管理得那麼好,連我們這個世界的人,都喜歡到他那裡去。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男女的糾紛,沒有經濟的困擾,沒有交通的事故,沒有惡人的逼迫,沒有政治的壓力。每一個人都是諸上善人,相互尊敬、友愛幫助;每一個人都念佛、念法、念僧,處處和諧、快樂歡喜。所以,阿彌陀佛對極樂世界的管理,可以作為政治人物或企業主學習的範例。─〈管事與管人〉

給,是管理學上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倒不一定是給名、給利、給升官,而是另外一種,給他一點信心,給他一點希望,給他一點歡喜,給他一點尊嚴。─〈管事與管人〉

人生不是一味地工作賺錢,也不是一味地追求享受,要讓自己的身心經常與善法相應,心靈更提升才最重要。因此,一日之中可以安排自己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不但利己又利他,以下有四點建議:

1.禪坐五分鐘:調心最簡便的方式,不外禪坐。禪坐是一種心地功夫,什麼時間都可以坐,經常訓練禪坐,久而久之,心性也會變得更柔軟,甚至體會到三千大千世界就在一心之中。

2.運動五千步:步行,雖然是一種非常簡單、不費力的運動,但是醫學證明,走路確實可以改善健康狀況,而且走路不受空間的限制,大家可以多多步行。

3.善事做一些:人之所以能夠生存,是眾人給予的因緣,因此,每一個人應當以感恩心來回饋社會。有需要協助的地方,就伸出援手;有能力做的事情,則直下承擔。

4.三餐要節儉:飲食方面,吃得健康最重要,有些人為了貪欲,三餐要求美食、佳餚,想一想,世間上還有許多人三餐不繼,我們怎能為了吃而揮霍無度呢?─《星雲法語‧一日之中》

「知人善任」是一個領導者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因為人各有其才華、能力、特長、個性、好惡等。關於「知人之明」,有四點提供:

1.要知這個人的「能」:主管要知道下屬的能力所在,針對他的才能好好利用,給他空間發揮。

2.要知這個人的「才」:人的才華,要從事實中去表現。有才不得施展,固然是個人的不幸,也是團體的損失。所以,對於有才華的人,主管要想辦法讓他發揮。

3.要知這個人的「緣」:有時候,一個人雖然本身能力有限,才華也不高,可是他的人際關係很好,他所結的緣很廣,懂得運用他的因緣關係,也很重要。所以,一個善於用人的主管不但重視這個人自身的能力,還要懂得用他的關係、用他的因緣。

4.要知這個人的「義」:我們用人,有時候這個人雖然很聰明能幹,但是他沒有道義;有時候雖然能力才華差了一點,但是他很講義氣,能用他的義氣,這個人就有價值了。過去的管家,只要授權給他,他可以替你把產業、把各種關係維繫得很好,為什麼?因為有義。所以用人要用有義氣的人,這也是知人之明。─《星雲法語‧知人之明》

一卷─《普門品》,是觀世音菩薩最好的「管理學」。觀世音菩薩為了將他世界裡的眾生「管理」好,所以先救苦救難,讓眾生得以無憂無懼,例如:貪欲的,他布施喜捨來幫助;瞋恨的,他以慈悲來教化;愚痴的,他用智慧來引導;疑嫉的,他賜信心來攝受。求生兒子的人,他能幫助生下福德智慧之男;求生女兒的人,他能幫助獲得端正有相之女。如果是軍人,他為說軍人法;如果是工商人士,他講工商管理法,即使是一個童男或童女,他也會以童男童女的教育布施。因為觀世音菩薩善於隨類應化,觀機說法,所以他走進了每一個人的心中,並讓大家心悅誠服地接受他的領導。─《往事百語‧老二哲學》

佛教裡有很多的管理法,如:四攝法的管理、六度萬行的管理、八正道的管理、戒定慧三學的管理。現在的管理,也可以學習松下幸之助的管理法,當他管理公司一百名員工的時候,他自己身先士卒,以身教來領導員工一起打拚;當員工達到千人的時候,他和員工分層負責,共同打拚;當員工有了一萬人的時候,他在員工後面合掌,感謝大家,祝福大家,這實在是深得管理學的三昧。─《迷悟之間‧管理學三部曲》

註釋

*1四無量心:佛菩薩為普度無量眾生,令離苦得樂,所應具有之四種精神,分別為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此四無量心的實踐,能降伏我們內心的貪、瞋、痴、慢等煩惱,體證菩薩無量無邊的境界。慈無量心應用在生活上,就是給人信心;悲無量心應用在生活上,就是給人希望;喜無量心應用在生活上,就是給人歡喜;捨無量心應用在生活上,就是給人方便。

*2四攝:指菩薩度眾之時,所運用的四種權巧方便法門,視眾生根器、喜好的不同,令之轉迷成悟。分別為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

*3六度:為菩薩成就佛道所實踐之六種德目,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此乃人生的善法,佛教道德生活的規範。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