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084 處世觀
在人間,不論是上司與部屬,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或是朋友同儕之間,若想獲得對方的尊重與愛護,達到人際關係的圓融,首先應該學習愛語布施,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一心稱名」。人與人之間唯有至誠讚歎,「口中有你,心意誠敬」,雙方才能心意相通,圓滿融和。─《佛光教科書‧佛教與世學‧佛教與管理》
每個人都希望能事業有成,如何做到呢?以下四點可以給我們啟示:
從合群中廣結人緣,從工作中發揮熱忱,從節儉中樂於喜捨,從勤奮中創造明天。─《佛教叢書‧儀制‧佛化家庭篇》
世間上的許多爭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人自我中心太強,每個人一味希望大眾為我,把自己重要化,凡事只要我快樂,不惜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其實學佛的人,要重新以佛法來淨化世間,心中存著「你大我小、你樂我苦、你有我無、你好我壞、你重要我不重要」的念頭,退讓一步,不但自己能安身立命,在大眾裡也能和合無諍,隨喜無礙。凡事以大眾的利益為前提,自然能促進社會的和諧。─《人間佛教系列‧宗教與體驗‧我的宗教體驗》
對於宇宙世間,要能知足、感恩,要有「我能給別人什麼」的胸懷,不能自私貪求,只想「別人能給我什麼」。因為施者的境界,比受者更寬大;施者所獲得的快樂,比受者更豐富。唯有分享快樂給人,唯有懂得報恩的人生,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人間佛教系列‧佛教與生活‧佛教與生活》
人生在世,難免有委屈與艱難困苦之處,大多數的人,在面臨這些逆境時,都習於嫌別人不好:警察不好,多管閒事;老師不好,沒有認真教學;學生不好,不肯用功讀書;長官不好,不照顧部屬;職員不好,不認真工作……世界上的好人,究竟都到哪裡去了?只要對別人的指責轉化為對自我的檢討,一切從要求自己做起,我們的人際關係就會馬上改觀,而覺得人人皆有他的特長,個個都有善良的一面。─《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淨土思想與現代生活》
佛教很講究人際的相處之道。有很多人所以感到苦惱,都是由於人際間的不協調所致。想協調人際間的關係,行四攝法是最好的法門。所謂四攝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不論我們布施的是金錢、財物,或力量、言語,都能使別人感到歡喜,而利於彼此的往來。說讚美他人的話,做有益他人的事,表示與對方是平等地位,而和平相處,都是處世接物的妙方。─《人間佛教系列‧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信仰》
人與人之間如果關係良好,相助相成,這是很大的福分;如果相嫉相斥,則痛苦不堪。人我之間,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包容、諒解、幫助,如果有一方不能體諒,必然會發生問題。人所以會有紛爭、不平,就是因為「你、我」的關係不協調。因此,想要獲得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唯有把「你」當作「我」,你我一體,你我不二,能夠將心比心,立場互換,才是群我的和諧相處之道。─《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藍圖》
人我是非只是一種過度時期的心態問題,時間一過,環境一變就不一樣,故不要太著意而起煩惱。─《星雲日記》
「有什麼方法,可以和異己者團結?」委曲求全、謙虛、低下、熱忱、主動地跟對方溝通,是團結的方法。─《星雲日記》
求財不如勤儉,求安不如守戒,求名不如隨分,求助不如結緣,求福不如修身。─《星雲日記》
對不歡喜的人要忍耐,不習慣的環境要適應,每個人應依需要而懂得調適自己的舞台。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必定有新的挑戰,對我好不好、有利沒有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自己崗位上如何去成就大眾。─《星雲日記》
世間上的事,不要認為都很艱難困苦,自己本身要有佛法、信心。能幫助自己,為自己解決問題者,還是自己。「靠山會倒,靠人會老」,不要寄望別人的幫助,人只要有信心,自然就會有力量。對人事上的不平,語言上的傷害,或是加之於我們身上的委屈,只要承受下來,就會增加內在力量,所以我一生愈受到挫折壓力,潛在力量就愈能發揮出來。─《星雲日記》
做人做事要能有不變的原則及隨緣的方式。所謂不變,就是在面對與道德、信仰、慈悲有關的事時,原則不可變更;事務性的事則可隨緣,不但隨緣還要隨喜,更要隨遇而安、隨心自在。─《星雲日記》
人做事會起衝突或計較,往往由於沒有文字紀錄往來,才會在語言上有口角。在醫院有一項很值得學習的是,凡事憑紀錄(病歷)不憑口頭上的言語,不僅實在,也可減少傳達間的誤解或會錯意。─《星雲日記》
人,有時連自己在想什麼,自己都渾然不覺;一個無法掌握自己思想的人,如何為自己的人生掌舵?所以禪宗教我們要照顧自己、照顧所緣,也就是要「念念分明」。做事之前,先想想,這麼做有益於別人嗎?說話之前,先想一想,這句話說出來合理嗎?說話人不愛聽,做事侵犯他人,終究會遭到反彈。─《迷悟之間‧我在想什麼》
一個人若老是輕易拒絕一些因緣、機會,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失去一切;反之,不輕易排斥,而隨順一些因緣,則會擁有更多的學習機會。─《星雲日記》
所謂人脈關係,要積聚許多因緣,平時你有慈悲道德,給過別人許多因緣,讓人家親近你、佩服你,彼此有了深厚的交往,這才能說是人脈關係良好。人脈關係應從恭敬中建立,從謙虛中建立,從知識交流中建立,從「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情來往中建立。─《迷悟之間‧人脈關係》
今天的時代已不完全是靠人脈關係就可以立足,更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實力;有人沒有實力,難以開展,即使沒有人脈,只要自己有實力,凡事還是能夠左右逢源,水到渠成。─《迷悟之間‧人脈關係》
成功失敗,不在於風水,不在於命運,不在於神鬼,甚至不在於別人破壞;成功的條件,在於自身的健全。佛教言:「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沒有經過春耕夏耘,如何能有秋收冬藏呢?因此,一個人之所以成功,必有成功的原因,之所以失敗,也必然有失敗的理由,「成敗之間」,操之在我,能不慎乎!─《迷悟之間‧成敗之間篇》
靈巧的人,一個問題來了,他一定會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甚至有更多的解決方案;靈巧的人,每走到一個地方,他一定會把東、西、南、北的空間方位,都能了然於心。靈巧的人做事,他能關照到前、後、左、右,面面俱到;靈巧的人處世,他的心中會有你、我、他、人,不會自私。靈巧不是呆板,靈巧不是執著。靈巧的人會觀照全局,處事周全;靈巧的人能善解人意,為人設想。凡事只想到自己的人,就是笨拙;凡是能處處體諒別人,就是靈巧。─《迷悟之間‧學習靈巧》
一個人處世能夠做到「不說人非,不辯己是」,進而「揚人善事,隱人往惡」,必能廣結善緣,積聚功德,如此,人生的旅途必然走得更平順。─《星雲法語‧處世哲學》
做人要樹立自己的形象,形象的樹立,就是從平時待人處事給人的觀感累積而來。平時種什麼因,日後必然收成什麼果,所以欲得好的形象,就應該慎於行事。─《星雲法語‧處事之弊》
有的人能同甘不能共苦,有的人能共患難不能同享富貴。真正的好朋友,要能同甘共苦,自己有了快樂,要懂得分享給對方,當對方獲得了功名、財富、榮譽,成就了好事,我們也要真心的祝福,同享榮耀,千萬不能嫉妒、障礙。懂得分享快樂,人生何等美好。─《星雲法語‧處事之弊》
做人要對上不欺天,對下不欺人,對內不欺心,對外不欺世。─《星雲法語‧處事之弊》
任何的讚美、恭維,都不及在苦難時承受到別人的關懷,因此做人要不吝將慈悲、關懷給人。─《星雲法語‧待人四不》
一個施恩望報的人,難免給人沽名釣譽之嫌;能夠對人付出關愛而不望回報,才是真正的慈悲。─《星雲法語‧待人四不》
人生最大的修養是寬容,別人或許有得罪、冒犯、對不起我們的地方,我們都能以寬容謙讓之心待他,能以體諒、慈悲之心包容他、原諒他,如此,自然不會生起瞋恨、怨尤之心。─《星雲法語‧待人四不》
做人向尊長謙恭是本分,向平輩謙虛是和善。一個人能夠對人謙虛、恭敬而不傲慢,一定能留給人溫和、有禮、慈悲、親切的好印象,並且樂於親近、敢於親近。所以能以謙恭柔和待人,自然可以廣獲善緣。─《星雲法語‧待人四不》
要經常自我審察,看看自己的心念言行,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是否清淨,才能自我健全、自我提升。此外,還要懂得「審人」,對於身邊所相處的人,是善是惡,是賢聖是不肖,是好人是壞人,是否值得學習交往,也要有所認識,才能自我保護、自我成長。─《星雲法語‧審人》
別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聰明的人可以從別人的錯誤中,糾正自己的錯誤,智慧的人可以從別人的經驗中,豐富自己的經驗。別人是我們的鏡子,也是我們的龜鑑。─《星雲法語‧鏡裡人生》
人與人相處,要懂得「跳探戈」,你進我退,我進你退,彼此心照不宣。尤其對於一些難以相處的人,更要「有知無言」,凡事心知肚明,但不說破。因為不管你說好說壞,到了對方耳中,都會變了質,所以最好不說,靜觀其變,這是處難處之人最好的方法。─《星雲法語‧處事四智》
生而為人,除了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八苦以外,我與境、我與事、我與心,甚至我與人的不協調,都會產生身心的各種苦。例如:聽不順別人的一句話,看不慣別人的一個作風,就覺得很難忍受。其實面對各種不順己意的境界,要能容他、化他,而不要有怨。因為愈是怨恨,只有苦上加苦,所以忍難忍之苦,要有容無怨。─《星雲法語‧處事四智》
很多時候,我們會很輕易的就去責備別人這個不好、那個不行。其實真正輪到自己,又如何呢?─《星雲法語‧鏡裡人生》
待人厚道是美德,令眾人愛敬;待人刻薄是缺德,令眾人厭惡。一個厚道的人,在道業上能夠養深積厚,在人際間能夠廣結善緣,在事業上更能得道多助,所以厚道才能成事。
「敦厚為人」有四點,即:
1.不責人小過。
2.不發人隱私。
3.不念人舊惡。
4.不計人得失。─《星雲法語‧敦厚為人》
待人之道,就是要有權巧方便去因應,要有慈悲智慧去對治。關於對治的方法,有六點意見:
1.人好剛,則我以柔勝之:與人相處,當對方氣勢高張,態度強硬的時候,何妨「以柔勝之」。只要我們和氣、安忍,則「柔能克剛」、「能忍自安」。
2.人用術,則我以誠感之:有的人好用權術、好使計謀,對於這種人,我們不能跟他一樣用權使計,因為爾虞我詐的結果,不但傷神,而且傷感情,不妨以誠心對待,日久必能感動他。
3.人使氣,則我以理屈之:有的人好意氣用事,動不動就生氣,最好能以理來屈服他,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理必然勝於雄辯,有理才能站得住腳。
4.人行妄,則我以真待之:儘管別人對我妄語相欺,我還是要以真誠對待他。所謂「真金不怕火煉」,唯有真心待人,友情才能持久。
5.人多惡,則我以恩對之:有的人對人常懷惡心,不懷好意,如果我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彼此就是半斤八兩。因此儘管對方行惡,我要施恩於他;能夠以善心待人,就是施人最大的恩惠。
6.人喜變,則我以定處之:有的人做事如風向球,隨風轉動,變化不定。人喜變,則我以定處之,懂得以不變應萬變,才不會亂了方寸。─《星雲法語‧對治之方》
人皆有所長,也有所短,因此人和人相處,要觀德莫觀失。能夠取其長而用,恕其短而容,則世上沒有不可用之人。
關於「取與恕」之道有六點:
1.取人之憨,恕其痴愚。
2.取人之樸,恕其笨拙。
3.取人之介,恕其執著。
4.取人之敏,恕其疏失。
5.取人之辯,恕其放肆。
6.取人之信,恕其拘謹。─《星雲法語‧取與恕》
人生相逢即是有緣,人與人在一起,能夠投緣固然很好,不能彼此相應契合,也要懂得應機以對。
懂得「對機」即「能和」,有四點說明:
1.遇剛直之人耐他銳氣。
2.遇浮華之人耐他妄氣。
3.遇敦厚之人耐他憨氣。
4.遇傲慢之人耐他浮氣。─《星雲法語‧對機能和》
現在一般人都缺乏忍耐的力量,一點小事就動口相罵,甚至拳腳相向,使得社會瀰漫一股暴戾之氣。我們需要有忍耐的力量,忍一時之氣,風平浪靜;忍耐是勇者的象徵。─《星雲法語‧如何健全自己》
人要有自律的意識,才能自重、自省,才會清廉、守法。所以為人要時時警誡自己,莫存非分之想、莫作無益之事、莫說虛妄之言、莫交不義之人。─《星雲法語‧莫字訣》
文喜禪師於五台山不識文殊菩薩、梁武帝不識達摩祖師,都是由於不識人,而錯失請法的善因緣。所以,懂得識人很重要;能夠識人,就有助緣。如何識人呢?看他的心量大小、看他的品格高低、看他的智慧有無、看他的能力強弱。─《星雲法語‧如何識人》
為人處世,不必患人之不重己,而應患己之不重人。為人只要能堅守自己的分際,不使道德修養、人格操守有虧,自然會獲得別人的重視。所以處世應戒:傲者惡之魁,故為人勿傲;詐者德之賊,故處事勿詐;諂者行之醜,故接物勿諂;虛者言之浮,故言談勿虛。─《星雲法語‧處世四戒》
我們取之於社會,就必須有所回饋,用之於社會。我們要用自身的靈巧、智慧,為社會勾畫出一幅彩色的圖,讓人間充滿歡笑、安樂。比方說幾句好話,給一個笑容,點頭打招呼,給人親切的照顧,都可以為人間增添色彩。─《星雲法語‧如何健全自己》
現在社會大眾普遍有個共識,就是懂得美化的重要。不僅語言要美化,容貌要美化,環境要美化,我們的心更要美化。心靈的美化要靠慈悲,假如社會上每個人心中充滿慈悲,那麼殺、盜、淫、妄等事情,自然會減少,社會自然呈現出祥和、溫馨的風氣。─《星雲法語‧如何健全自己》
人與人之間應該以和為貴,尤其國家和國家之間,和平更是可貴。從歷史的教訓中,可以看出多少殘酷的戰爭所造成的悲劇。如果大家都能提倡和平,就能化悲為喜,造福社會大眾。─《星雲法語‧如何健全自己》
人生處世,離不開人。如何處世,才能事事順利,必先了解人性,懂得處人之道,則處世不難矣!處世之道,有以下四點:
1.以言語譏人,取禍之大端:一個有道德的人跟人講話,絕不會用語言去譏諷別人。口譏諷人,猶如「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
2.以度量容人,集福之要領:一個人待人寬宏大量,不計別人的小過失,這是厚道之人,必得人望,自然不會得罪於人而能遠禍。
3.以勢力折人,招尤之未遠:有的人位高權重,習慣用勢力去折服別人。有朝一日,一旦失勢,別人必定會找機會報復。所以,以勢力折人,必定招致未來不幸的後果,不可不慎。
4.以道德化人,得譽之流長:我們不管跟任何人相處,須以道德為本。說話,要說有道德的話;做事,要做有道德的事;跟人合資經商,合夥事業,要把道德擺在前面。如此,不但能遠離過失,日久必定善名美譽,淵源流長。─《星雲法語‧處世之道》
人生有「四不久長」:人我毀譽不久長,人情濃淡不久長,人世盛衰不久長,人心愛憎不久長。世情總在無常變化之中,我們要在這不久長的世事裡,找到個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唯有認清、接受世間的無常之理,能從「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進而獲得「涅槃寂靜」,這才是最重要的。─《星雲法語‧四不長久》
人生有「四好之道」:若要身體好,飲食要吃少;若要人緣好,誠懇莫驕傲;若要家庭好,關懷最重要;若要事業好,勤勞來創造。「四好之道」是提升生活品質的方法,除此之外,平時若能進一步的去關心他人、服務社會、奉獻人群,如此不但能組織美好的家庭,更能建立安和的社會。─《星雲法語‧四好之道》
我們常抱著你是好人,我是壞人;你是對的,我是錯的;你很偉大,我很渺小;快樂給你,苦惱給我;富有讓你,貧窮我受的態度,尊重對方,處處為對方著想,必能獲得對方由衷的敬愛,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爭論。因此,愛護別人,其實是愛護自己;尊重他人,是自我尊重。胡適之說:「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你種下恭敬、忍耐、服務他人的種子,自然能收到受人愛戴、敬重的果實。─《星雲大師講演集‧如何增進人生的幸福》
佛法能提升我們人生的幸福,而佛教追求幸福的方法,不容易為一般人所接受,以為佛教總是教人吃虧、忍辱。佛教告訴人們要奉獻、犧牲,和有些宗教獲取、要求的思想大異其趣,因此見棄於淺見之徒。實際上吃虧就是占便宜,在忍讓之中有奧妙的道理。─《星雲大師講演集‧如何增進人生的幸福》
給人歡喜,就是給自己歡喜。有時候嘴上說兩句好話,是隨口的歡喜;幫別人做一點事,指點一條路,是隨手的歡喜;別人做好事,做功德,我沒有力量做,沒有關係,用微笑來隨喜。甚至口不會說,臉不會笑,但是看到你做好事,我打心底喜歡,都是隨喜的歡喜!─《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對心理病態的療法》
處世八法:
1.親切:人和人見面,為了表示親切,微笑、點頭、握手,甚至說上幾句問候的話,都能讓人感受到我們的親切。
2.禮貌:對人禮貌,就表示關心、尊敬,讓對方覺得我們重視他。
3.和諧:與人共事、出遊或相處,最重要的是和諧。和諧要從語言上的謙讓,事業上的協商,讓對方感受被尊重,則彼此共事來往,就不為難了。
4.恭敬:所謂「恭敬」,要尊重對方的發言,尊重對方的輩份、地位、意見。
5.幫助:人和人往來,彼此互相幫助,是處世的不二法門。
6.友誼:懂得從處世中爭取別人的友誼,將來交往共事,就不會感到為難了。
7.喜捨:做人處世不可一毛不拔,處世圓融的人懂得喜捨。
8.理則:做人處世,並非完全沒有理則;處世當然要有不變的原則,但也要隨緣應變。例如:彼此不計較、不比較,不用語言傷害對方,不用態度輕視對方,真誠來往,謙虛禮讓,就是處世之妙。─《人間萬事‧處世八法》
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阿彌陀佛悲憫眾生的罪障深重,發下四十八大願,容許眾生帶業往生極樂;觀世音菩薩不嫌娑婆濁惡,倒駕慈航,尋聲救苦。由於他們的慈悲包容,所以佛教徒紛紛將家裡最好的位置讓出來供奉。因此唯有包容眾生的一切長處、缺點、創傷、挫敗,我們才能擁有全部的眾生。─《當代人心思潮‧尊重與包容》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沒有人喜歡犯錯,而犯錯也並不盡然都是壞事,如果當事者能力求改正,錯誤往往是成功的奠基石。所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於自己的過失,固然要嚴厲苛責,對於他人的錯誤,則應以寬容的耐心,給予改正的機會,以權巧的智慧規勸引導,令生正確的見解。對於他人的錯誤,我們若能自他互易,立場調換,以包容代替埋怨,以諒解代替厭惡,以鼓勵代替責備,以慈愛代替呵責,以關懷代替放縱,以同事代替隔閡,我們的社會必定能夠更加進步,我們的生活必定能夠更加美好。─《當代人心思潮‧尊重與包容》
揚湯不能止沸,以恨更不能消恨,面對不如意的人事,我們唯有以無緣同體的慈悲心、自他不二的平等心來包容對方,才能化解干戈,消弭怨懟,贏得更多的敬愛,獲得美滿的人生,也才能在現世生活建設一片淨土。─《當代人心思潮‧尊重與包容》
應用人我無間的雅量,包容異己的存在;用淨穢不二的悲心,包容傷殘的尊嚴;用怨親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傷害;用凡聖一如的認知,包容無心的錯誤。如果大家都能以尊重的態度,敬業樂群,以包容的心胸廣利眾生,轉娑婆為淨土將是指日可待之事。─《當代人心思潮‧尊重與包容》
我們見到一個身體殘缺的人,若有我優你劣的心態,怎能達到平等的尊重?必須要想殘障的是我,立場互易以後,自然心境就會不同。將社會上的醜陋缺失,看成與自己有關,自然不會排斥,自然會以慈悲胸懷,以平等觀念去對待。所以唯有人我互易、異地互惠的平等方式,才能和平共存。─《當代人心思潮‧平等與和平》
我們的心量能包容多少,就能夠完成多大的事業。如果我們能夠包容一家,就可以作一家之主;能夠包容一市,就可以作一市之長;能夠包容一國,就可以作一國之君;能泯除一切對待,包容整個法界,就可隨緣應現,逍遙自在,成為法界之王。─《當代人心思潮‧尊重與包容》
一個懂得說話的人,不會把語言當做攻擊別人的武器,而能常說柔和、光明、和諧、正知正見的語言,給人希望和信心;一個會做事的人,不會以官僚之姿,處處阻礙他人,磨難他人,而能給人方便和歡喜,將利益回饋大眾,將榮譽與大眾分享。─《如是說》
有人問:如何才能有前途?答案就是「對人好」。所謂對人好,就是要幫助別人、讚美別人、包容別人。能夠真心誠意的待人,廣結善緣,自然就會有前途。─《如是說》
有些人很發心,但因緣不夠,所以難以成事。猶如播種,種子雖播在田裡,也要風調雨順,才能豐收。如果相關的因緣,不能具足,有因沒有緣,如何得果?因此,學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廣結善緣。─《如是說》
凡事不要先存著自己沒有能力的心理,要抱持「做一分是一分,行一步是一步」的毅力,努力實踐。「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日久自然能有所成。─《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