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005 生活觀
只要是對大眾有利、對佛教有貢獻的事,應該及時把握時機,努力去創造,不要等待機緣錯失,造成終生憾事。尤其是年輕人,更應該珍惜英年大好時光,發憤圖強,不要等到白髮皤皤,才唉聲慨嘆「空負少年時」。聰明的人,不會緬懷過去,也不憧憬未來,而是及時把握現在,努力振作。─《人間佛教系列‧佛教與生活‧佛教與生活(一)》
有許多很有學問的人,他們進入佛門幾十年,卻不能與佛法相應,原因在哪裡?就是他不能把自己信奉的佛法應用在生活中。所以,在信仰的歷程上,把所信仰的佛法和生活打成一片是很重要的。─《人間佛教系列‧佛教與生活‧佛教與生活(一)》
生活在這個忙碌的工業社會裡,如果不能隨時利用零碎的時間,一定會覺得時間不夠用,生活無所適從。因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悠閒農耕社會已經過去了,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我們必須拾綴零碎的時間用心思考、把握「浮生半日閒」的片刻,才能完成許多的心願和事業。─《人間佛教系列‧佛教與生活‧佛教與生活(一)》
所謂五乘,即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這是學佛的五種階位。在人天乘的佛法裡,非常重視物質生活;在聲聞、緣覺的階段裡,則較重視精神生活。人天乘的對象,是在家眾;聲聞、緣覺的對象,是出家眾。時下一般弘法者,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就是常常將對聲聞、緣覺的要求,用來要求人天的大眾。譬如素食、苦行,是聲聞、緣覺的修行方式,如果用這些方法來要求在家人,似乎不太合理。─《人間佛教系列‧佛教與生活‧佛教與生活(二)》
《阿彌陀經》雖講豐富的物質生活,卻在物質生活中實行佛法;─《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要我們放棄所有,而是強調佛法的中道。在苦樂之間的中道生活,才是真正的佛教生活。─《人間佛教系列‧佛教與生活‧佛教與生活(二)》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目的是要將他所悟得的真理遍告世人。佛法的真理在何處?就在世間的食衣住行上,就在人我的處事經驗上,如果能將佛法付諸於生活上實行,則一生受用無窮。─《人間佛教系列‧佛教與生活‧佛教與生活(二)》
一個信仰佛教的人,最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心,駕馭自己的心。唯有用心去體會佛法,將佛法用諸於平常生活,這種生活才是最幸福、最快樂的。─《人間佛教系列‧佛教與生活‧佛教與生活(二)》
《金剛經》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一段經文是描寫佛陀的日常生活,乍看之下,與一般人完全一樣,但是,如果我們深入體會,則可以發覺它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食時著衣持缽」,象徵佛陀的「持戒」生活;「入舍衛大城乞食」,是信眾供養「布施」,佛陀布施佛法給供養者。「次第乞已」,是「忍辱」的表現,因為佛陀乞食按著次序,逐家挨戶而去,並不因為某條街有較好的供養,就特別捨近求遠,而是隨緣次第托缽,即使所乞得的食物粗劣難嚥,也需要忍耐,這是佛陀所行的忍辱波羅蜜。乞食回來,「還至本處」,「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些是表示佛陀的「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佛陀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飯、行路、靜坐,哪一樣不是佛法?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人間佛教系列‧佛教與生活‧佛教與生活(二)》
學佛的人,應擁有怎樣的精神生活?
必須以八正道*1作為生活的準繩,而八正道又以「正見」為首要。有了正確的思想見解,才能過著真正富足的精神生活。一個信佛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凡事要求心安,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就是正確的思想見解。─《人間佛教系列‧佛教與生活‧佛教與生活(二)》
一般人總喜歡把苦和樂,難和易,分得很清楚,因此,苦的時候難過,樂的時候歡喜;有收穫的時候雀躍鼓舞,困難的時候傷心頹喪。
假如我們能把這些相對的觀念調和釐清,不偏激、不極端,那麼不論是生也好、死也好、苦也好、樂也好、難也好、易也好,都不相妨礙,這就是灑脫自在的生活。─《人間佛教系列‧佛教與生活‧佛教與生活(二)》
有的人發生困難,遭遇挫折,卻不去檢討原因,只在果報上計較,於是怨天尤人,忿恨不平。殊不知凡事有因有緣,才會有果,自己所受的果報,正是自己植下的因,所產生的結果。如能了此真理,就會甘心受報,坦然自在,縱使受苦,也只是今生。否則今生再造苦因,來世還要再受苦果,如此輪迴不已,生生世世受苦,終將永遠不得解脫。因此,了解佛教的緣起、業報、因果、無常、苦空等義理,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人生,了悟人生,進而掌握人生,開創人生。─《佛教叢書‧教用‧佛教與人生》
所謂生活的佛教,就是說話、走路、吃飯,不論做任何事,都應該合乎佛陀律儀的教化,例如:佛法中的發心,可以運用於我們的生活中,敦親睦鄰、孝敬親長、友愛手足、幫助朋友。佛法不是畫餅充飢、說食數寶,應該身體力行,徹底去實踐,進而擴充運用於家庭、學校、社會,不可以把生活與佛法分開。─《人間佛教系列‧宗教與體驗‧我的宗教體驗》
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們離開人間,到他方去過生活,也不是等我們死了以後,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只為自己了生脫死,不管世間的災難困苦。所謂出世的生活,一樣在世間上生活,只是要把佛教出世的思想,無邊深廣的悲智,運用於救度眾生的事業上。期使每一個人能發出離心*2,了脫生死,更促進世界繁榮,國家富強,社會安和,到處充滿著佛法的真理與和平。─《人間佛教系列‧緣起與還滅‧從入世的生活說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一般不了解佛教的人,以為研究佛法之後,世間的一切都要放棄。其實,佛教並未要求每個人都出家,一樣許可男婚女嫁;吃葷、吃素,也不會對學佛構成太大的問題;三藏十二部經典*3,甚至各家經論、宗派,不僅不會成為日常生活的束縛,更能幫助我們了解佛法,實踐受益。所謂「山高豈礙白雲飛,竹密不妨流水過」;有了佛法,不會被任何知見的高山所阻擋;有了佛法,也不會被煩惱的繩索所繫縛。有了佛法,人生才能無往不利。─《人間佛教系列‧學佛與求法‧學佛前後》
一般人大多過著以下的生活:
1.以物質為主的生活,因為物質占了我們生活的主要部分。
2.以感情為主的生活,因為人是感情的動物,所以佛說「眾生」為有情。
3.以人群為主的生活,因為人不能離群而獨居。
4.以根身為主的生活,因為一般人都是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快樂。
人雖然過著物質、感情、群居、根身為主的生活,但是:
1.物質是有限的,不能滿足我們無限的欲望,所以我們要有「合理的經濟生活」。
2.感情是多變的,不能永遠令我們滿意,所以我們要有「淨化的感情生活」。
3.人群是利益衝突的,不能長久和平相處,所以我們要有「六和的處世生活」。
4.根身是無常的,因緣會招感聚合離散,所以我們要有「法樂的信仰生活」。─《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藍圖》
在家信眾如何規劃自己的育樂生活?只要不是縱欲,不是耽溺於傷神妄念的酒色財氣之中,只要是正當的娛樂,都是可以追求的,例如:晨起的運動、睡前的音樂欣賞、白天定時的散步,或是閒暇時,三兩好友相約旅遊、座談、喝茶、談道,乃至抄經、烹飪、琴藝,即使是參加朋友之間的舞會、聚餐等,也無不可。不過,育樂生活也應有其條件與注意事項:
1.參與的分子,必須是「諸上善人」。
2.參與時間分配要適當,例如: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工作八小時、睡眠八小時,另外的八小時吃飯、盥洗、育樂等,要平均分配。
3.活動的地點要注意安全。社會上常有山難、水難等意外頻傳,故外出應注意安全。甚至玩火、賭博、酗酒等,這些都不是正當的育樂,應該避免。
4.參加活動時,最好夫妻一起出席,不但彼此可以認識共同的朋友,培養共同的話題,同時也能避免感情出軌的機會。─《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藍圖》
人間佛教的生活觀,主張生活必須佛法化,也就是除了金錢、愛情以外,還要增加一些慈悲、結緣、惜福、感恩的觀念。有了佛法,生活更為充實。─《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藍圖》
一天有二十四小時,我們除了吃飯、睡覺、工作之外,藉由正當的娛樂來調劑生活,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一般社會的娛樂,重在感官刺激,佛教則重視內心的調和,例如:禪師教人栽松、除草、耕耘、種植,讓身心與田園自然融和,享受寧靜的禪悅法喜,或在坐禪之後,利用跑香、經行來調節身心。而念佛的人,念佛之外,也要繞佛、拜願,這些都是身心的娛樂。─《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藍圖》
人生不必只追求享樂、富有;人生不要做金錢的奴隸,應該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生活的品味。例如住家環境的整潔美化,有助於生活品質的提升,因此,每日勤於打掃庭院,把家裡整理得窗明几淨、舒適,院中亦可蒔花植草,以增進生活意趣。乃至偶爾與三五好友到郊外遊山玩水,也會提升生活的品味。尤其能把自我融入工作或大自然之中,如花朵般給人歡喜,如山水般給人欣賞,如橋梁般供人溝通,如樹蔭般讓人乘涼,如甘泉般解人飢渴;能夠自我創造生命的價值,這才是吾人所應該追求的生活品味。─《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藍圖》
人都想要自由,假如能將感情淡化一點,就可以求得人生的自由自在。倘若只在二人的感情世界裡徘徊、周轉,天天過著被感情誘惑、束縛的日子,還有什麼獨立的人生可言呢?因此,每天淨化自己的身心,擴大心胸去關心更多人、更多事,生活才能過得安樂富有。─《普門學報‧佛教對「青少年問題」的看法》
我們的生活所需,是從物質的吃飯、穿衣、居住,再到精神上的音樂、讀書、情愛、思想自由,以及藝術上的繪畫、布置、情調,最後是宗教生活的修行、心靈淨化、人性提升等不同境界。─《星雲日記》
無論多久以前訂下來的日程,總會到來;無論多苦多樂的事,也會過去。所以,只要有「一切總會過去」的認知,就不會去執著快樂,太苦也不會去計較。該來的總是會來,與其推託不如面對現實承擔下來。─《星雲日記》
佛法說人身難得,所以我們要愛惜生命。愛惜生命,就要珍惜人生、愛惜生活,有以下四點:
1.省嗜好以養心:人都有嗜好,適度的嗜好,可以怡情養性;不好的嗜好,成為癖性,甚至嗜好太過強烈,就會變成貪心,變成執著,成為煩惱的根源,因此生活中省一省嗜好,可以長養自己清廉的心。
2.崇退讓以和眾:忍與退,是與人相處不可少的法門,如果說「忍」是一種擔當,那麼「退」就是一種涵養。所謂:「耐一時,火坑變作白蓮池;退一步,便是人間修行路。」一個人能夠謙退、不比較、不計較,自然就有人緣,自然就能和眾。
3.減耗費以惜福:滴水如金,絲縷似銀。世間上無論什麼東西,都是來之不易,因此要懂得珍惜。生活中能減少一點浪費,減少過度消耗,就是愛惜自己的福報。福報如同銀行裡的存款,懂得惜福,才不致於耗費用盡。
4.重實踐以成事:一個人事業能成功,努力實踐是很重要的因素。修行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實踐,漫天的理論,猶如空中泡影,也是徒勞無用。─《星雲法語‧愛惜生活》
每一個人都希望求得健康,但是健康有健康的條件,健康有健康的因果。如何才是健康的生活?飲食要節制,作息要正常,情緒要平和,物用要淡泊。─《星雲法語‧生活的健康》
生活的目標在追求幸福:怎樣才算幸福?家庭美滿、富貴長壽、完成任務、獲得肯定等等都是,然而,最大的幸福,還是來自內心的滿足和平、自他的歡喜和諧。要過得幸福快樂,就必須把自己融於大我之中,不僅追求個人的幸福,同時也創造人間大眾的幸福,從大我中獲得快樂。─《星雲法語‧生活的健康》
生活的體驗在充實人生:生活重在體驗,要有體驗,就要充實人生。如何充實?認識自己的不足,加強新觀念、新技術、新知識,開發潛能,與時俱進,厚植生命的資糧,這都是充實人生的方法。除此,還要發揮才能,積極投入社會,服務人群,使自己為眾人所用,成為大眾生命的一部分。充實人生,才能開創人生。─《星雲法語‧生活的健康》
生活的意義在圓滿生命:生活的意義不完全是為自己,古德云:「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上下之益,在能相濟。」和諧才能互利,和諧才能平安。生活的意義,在於讓我們的家人、親人活得歡喜、有價值;讓我們所居住的社會世間和平美好。所以生活的意義,是在創造生命,創造社會的生命、國家的生命、大眾的生命。─《星雲法語‧生活的健康》
生活的美德在提升性靈:生活要講究藝術,講究美德,培養高尚的情操,擁有真善美。在生活裡,我們使用善美的語言,表現真誠的行為,養成淨化的思想。這些美德,可以幫助我們提升性靈,超越品格。─《星雲法語‧生活的健康》
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衝,有的時候退一步思量,往往能有海闊天空的視野。所以,要享有「自在的生活」,不可忽略以下四點:人我是非不去說,成敗得失不計較,憂愁煩惱不掛念,名聞利養不爭前。─《星雲法語‧生活的自在》
很多人拜拜,祈求神明保「平安」,但我們不能永遠靠外在的「保安隊」來安心生活,重要的是要從我們的內心做起,就像古來多少行者,參禪修道,也是為了求得一個「安心」。因此,如何才能安心的生活?要有美好的環境,要有善良的師友,要有合理的經濟,要有淨化的感情。─《星雲法語‧人生四不》
人生沒有理想,生活會過得渙散;做事沒有目標,手腳會顯得忙亂;說話不經思考,出口常莽撞傷人。因此,凡事都要有預備,預備就是沉潛、考慮,做最周詳的計畫。關於「預備未來」有以下四點意見:
1.做好身體的修行:除了生活作息正常、適當運動、保持心情愉快之外,不侵犯其他生命、經常做好事,能為未來的身體鋪好健康的大道。
2.做好口舌的修行:每個人都喜歡聽善言,一旦遭人惡言相向,不是瞋目切齒,就是傷心難過。人同此理,情同此心,經常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說讚歎語、鼓勵語,不但能獲得人緣,更能激起對方的信心。
3.做好心意的修行:EQ高,處事才能圓融;內心平靜,事情才容易成就。將心胸打開,不在人我是非上計較,煩惱自然能減少。
4.做好當下的修行:有的人理想很高,但是往往無法成就,原因就在於不能把握當下成事的機會,總是抱著「這山看著那山高」的心態,結果卻是「到了那山沒柴燒」。其實,做什麼事情都可以有成就,就看我們當下是否能用心。─《星雲法語‧預備未來》
對於世間的物用,佛教並不排斥否定,因為人在世間上生活,自然需要眷屬的愛敬、淨財的增長,及福樂富貴的不斷增上,這是人間生活的要求。但是,我們光有外在的財富還不夠,對於內在的精神,還須透過「定慧等持」、「止觀雙修」,不斷的自我提升,以期達到「現證法喜安樂,永斷煩惱無明」。─《當代人心思潮‧發心與發展》
我們為什麼來到人間?我們不是為了受苦而來,也不是為了鬥爭而來;是為了享受人間的福慧,享受人間的資源,享受自心的平靜而來。但是這一切,也要靠我們自己來發展,才能獲得。─《當代人心思潮‧發心與發展》
所謂生活品質,是講究生活的規律,環境的整潔,家居的安寧,居住的安全,飲食的正常。家庭成員和諧友愛,社會活動安詳有序,工作定時,忙閒適中,晨起晚睡,皆有規律。生活品質要重質不重量,並且需要一些社會領袖從上而下的以身作則,如輕車簡從,彬彬有禮;再到家庭主婦,治家有序,待人和藹。甚至社會的工商各界,來往尊重平和;學校的青年,處處禮貌周到;公務人員,服務為先;公眾事業,親切周到。全國人民,人人如此,則生活品質必然為人稱道。所謂佛教的極樂世界,就是生活品質為人所嚮往;琉璃世界的藥師淨土,就是政經富樂,為人所欣羨。所以,生活品質有待全國人民合力倡導,方有成就之日!─《迷悟之間‧生活品質》
其實,真正的人生規劃是不確定的,各有因緣,有時候實在由不得自己作主。所以,最好的生涯規劃是把自己規劃成:自覺的人生、自度的人生、利他的人生;在生活中,要有淨化的感情,要有善用的金錢,要有德化的處世;能夠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這就是最好的生涯規劃。─《迷悟之間‧生涯規劃》
人間佛教的行者,凡出口之語,正知正見;待人處世,大公無私,如日月之輝,光明坦蕩。人間佛教的行者,應有下列六種的生活:
1.財富豐足的生活。
2.眷屬和敬的生活。
3.工作勤奮的生活。
4.正覺道德的生活。
5.感情淨化的生活。
6.心性慈悲的生活。─〈開示〉
工作除了提供生活所需之外,也是奉獻、服務、廣結善緣的最好修行。因此不但要從事正當的職業,還應該具備正確的觀念,亦即所謂的職業道德,例如:要有因果的觀念、要有忍耐的力量、要有敬業的精神、要有感恩的美德。─《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見到他人慳貪的過失,自己要歡喜施捨的生活;
見到他人五根的過失,自己要歡喜持戒的生活;
見到他人世俗的過失,自己要歡喜出世的生活;
見到他人疑慮的過失,自己要歡喜正信的生活;
見到他人懈怠的過失,自己要歡喜發心的生活;
見到他人瞋恚的過失,自己要歡喜忍辱的生活;
見到他人妄語的過失,自己要歡喜忠信的生活;
見到他人是非的過失,自己要歡喜正派的生活;
見到他人罪苦的過失,自己要歡喜慈悲的生活;
見到他人執著的過失,自己要歡喜無我的生活;
見到他人奢靡的過失,自己要歡喜清淨的生活。─《佛光菜根譚》
人的生活在於一個「轉」字,要能轉大為小、轉苦為樂、轉迷為悟、轉邪為正;修行的祕訣,就是要能轉一切不好的境界為善美的境界。勇於接受,善於轉化,將煩惱轉成力量,這也是人間佛教的修行重點。─《如是說》
道不在奇異,而在日常生活中平實的表現。只因我們捨本逐末,以為不怪異神奇就不是道,其實佛法就在「飢時吃飯,倦時睡覺」的日常生活裡。求法要處處用心,把佛法與生活融和在一起,表現我們心性中最純淨的一面,做到「平常心是道」。─《如是說》
註釋
*1八正道:指八條通往成佛大道的實踐法門,分別為: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2出離心:出離,即超出脫離之意,能使人遠離迷界,脫離生死輪迴之苦,進而成就佛道,達到解脫之境。由於出離心能透徹世間的顛倒假象,令人生起勇猛的遠離之心,因此是成就菩提佛果的勝因。
*3三藏十二部經典:三藏是佛典的三種分類,指經藏、律藏、論藏,為佛陀教義的精華;後世弟子將三藏典籍,就佛陀說法的方式、文體及內容的不同,分為十二部類,即十二部經典,分別為: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