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29 禪是什麼?

禪像什麼?有十二種譬喻:

禪如一張薄紙,擣破即空;禪如空手拳頭,手鬆即了;

禪如空中雲霧,一掃即空;禪如三冬冰凍,一熱即溶;

禪如大地黑暗,日出即明;禪如真相不明,一疑即悟;

禪如鏡上灰塵,抹淨即見;禪如芭蕉中心,剝了即無;

禪如春天花朵,風吹即謝;禪如柴中火星,一撥即熄;

禪如眾生妄想,一明即了;禪如無迷無悟,證者了知。—《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禪,就好像是啞巴吃蜜,甜味點滴在心頭,只能體會,不能言傳。—《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禪是什麼?禪是自覺、禪是生活、禪是藝術、禪是幽默、禪是自然、禪是空無。禪,是我們的自心本性。—《六祖壇經講話‧般若品》

禪是人間共有的寶藏,禪是人間佛教的根本。禪不是從知識上去理解,無法以知見了達,它必須從生活中去修行、體驗,它是從矛盾中可以統一,從差別中可以交流。—《六祖壇經講話‧般若品》

禪是光明,可以照耀自己;禪是般若,可以光大自己。禪是一個朋友,在禪的裡面,天下都是有緣人,一切諸佛菩薩、大地眾生,都是我們的眷屬。—《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禪的層次有三:

1.外道禪:由於對佛學沒有很深的認識,一知半解,容易引生邪見、傲慢,這是外道禪的過患。

2.聲聞禪:小乘羅漢以出世的思想放下一切,遠離世間,入山修道,閉關參禪,因此也有三種過患:第一、慈悲不夠;第二、獨善其身;第三、證佛障礙。

3.菩薩禪:菩薩禪是追求聖法。菩薩發心普濟眾生,不但不捨棄一法,更不捨棄一個眾生。因此,參禪的動機要正,發心要大;參禪的動機不正,就容易有過患。—《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禪是健康之道,禪的功用可以開闊心胸、堅定毅力、啟發智慧、調和精神、淨化陋習、強化耐力、改善習慣、磨鍊心志、理解提起、記憶清晰,尤其禪能令我們認識自己,所謂明心見性,悟道歸源也。—《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口頭禪是禪學,是禪的學問,不是禪宗,不是禪行。口頭禪只是學了一些禪門的術語、禪門的典故,搬來弄去,是沒有用的。—《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我們不必疑惑,不必分別,不必揀擇,不必把禪定的體和用分開,定是體,禪是用,體用一如,禪定一致,這就是外禪定。—《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禪非坐臥、非言說、非文字。禪,窮諸內心,心地一明,大地山河,森羅萬象,都在我心中。—《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禪的名稱很多:

1.凡夫禪:一般凡夫為了鍛鍊身體,為了澄心靜慮,每天打坐十分鐘、二十分鐘,這叫凡夫禪。

2.小乘禪:懷抱出世的思想,但求自己解脫生死,以此小乘心態參禪,叫做小乘禪。

3.大乘禪:以救度眾生的菩提心參禪,故能與佛道相應,為大乘禪。

4.祖師禪:特別是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傳來,至六祖惠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禪。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接由師父傳給弟子,祖祖相傳,以心印心,見性成佛,故稱祖師禪。

5.生活禪:六祖惠能大師主張,禪乃「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禪宗諸祖亦強調「搬柴運水,無非是禪」。禪,不離生活,這就是生活禪。

6.鸚鵡禪:自己不懂禪法,也沒有真參實學,只是學會了幾句禪的術語,便如鸚鵡學人講話般到處炫耀,這是鸚鵡禪。

7.三關禪:指禪宗將參禪證悟境界分為三關,即:破本參、破重關、破牢關*1。

8.老婆禪:在禪宗的公案裡,有的禪師老婆心切,叮嚀囑咐,一而再,再而三,拖泥帶水,不能乾淨俐落,稱為老婆禪。

9.文字禪:有的人參禪,不是從心地上用工夫,而是著書立說,透過文字三昧,從文字裡慢慢體會禪的意境,是為文字禪。

10.止觀禪:指繫心於所緣境,繼而運用正覺智觀察、思惟的止觀雙修禪法。

11.野狐禪:一個禪者為了一句「不落因果」,墮野狐身五百世,後於百丈禪師處得一法語「不昧因果」,因而脫離野狐之身。由此公案,比喻沒有見性,迷失本心,名為野狐禪。

12.棒喝禪:禪門提倡棒喝,一聲霹靂,破除黑暗無明,照見真性情。像「馬祖一喝,百丈耳聾三日」,像黃檗禪師和臨濟禪師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從棒喝裡透露禪的消息,是為棒喝禪。

13.一指禪:俱胝禪師遇信徒請示:「如何是道?如何是佛?怎麼樣入佛?」無論什麼問題,他只豎起一根手指來回答,這是一指禪。

14.一味禪:世間百川流歸大海,同為鹹味;出世間的百千法門,同歸方寸。再多的問題,禪的一味就可以調和了。

15.一字禪:比方來說,你參一個「無」,語默動靜,行住坐臥,都是一個「無」。在行住坐臥之間,都不離一個「無」,這就是一字禪。

16.看話禪:臨濟宗大慧宗杲禪師所提倡,專就一則古人的話頭,提起疑情,牢牢看緊,歷久真實參究,以致於悟道的觀行方法。例如:「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如何是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來面目?」「念佛是誰?」「狗子有佛性嗎?」這都是有名的話頭。

17.默照禪:宋代曹洞宗的宏智正覺禪師所倡導。默,指沉默專心坐禪;照,以慧鑑照原本清淨的靈知心性。默照禪就是在沉默寂靜裡觀照自己。

18.南宗禪:禪宗五祖弘忍門下分為惠能、神秀兩支。惠能弘法於南方,舉揚「一超直入如來地」的頓悟禪法,是為南宗禪。

19.北宗禪:與「南宗禪」相對稱。五祖圓寂後,神秀遷至江陵當陽山,力主漸悟之說,其教說盛行於長安、洛陽等北地,故稱北宗禪。

20.如來禪:指佛地的禪定,即入於如來地,證得聖智法樂,為利益眾生而示現不思議的廣大妙用者,稱如來禪。—《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禪,是一種奉獻,是一種喜捨,是擴大自己,悲憫眾生。—《星雲大師講演集‧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的生活》

禪,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滌我們心靈上的塵埃;如天上的白雲,可以讓我們悠遊法界,任性逍遙。—《星雲大師講演集‧什麼是禪》

禪語是不合邏輯的,但它有更高的境界;禪語是不合情理的,但它有更深的含義。—《星雲大師講演集‧什麼是禪》

禪不只是打坐、閉目,禪是無所不在的。有時,禪師的行徑看似離禪很遠,不是禪法,甚至打罵棒喝,雖然奇形怪狀,卻能把禪的味道顯露出來。—《星雲大師講演集‧從風趣灑脫談禪宗的人物》

生活裡,有了禪就有力量。有了禪,人可以隨忍隨住;有了禪,死生憂樂不能移;有了禪,就等於擁有了宇宙,大千歸宿在懷抱,一切風光現眼前。—《星雲大師講演集‧從風趣灑脫談禪宗的人物》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日月,寒盡不知年」*2、「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隨地覓取,都是禪。一般人誤以為禪機奧祕,深不可測,高不可攀,這是門外看禪的感覺。其實,禪本來就是自家風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處充斥,俯拾即得。—《星雲大師講演集‧什麼是禪》

禪,不可以用語言文字道盡。說破了,就不是禪,而是糟粕、是知解。—《星雲大師講演集‧生命昇華的世界》

禪是不能說的,但是禪又不能不說。禪宗重視傳燈,重視師傳。所謂師傳、傳燈,有時需要以信物做憑據,有時又需要用言語來印證。但是禪師們往往只用三言兩語,就可以道破千古謎底。一般世間上的學問知識,是從分別知見上去了解的,而禪宗所追求的,是一種超越的境界,是從無分別的內證去直接證悟的。—《星雲大師講演集‧從六祖壇經到禪宗教學的特質》

禪是言語道斷,禪是不可說的,禪是教外別傳,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心印心,離開言說。—《星雲大師講演集‧從六祖壇經到禪宗教學的特質》

禪,好比一朵花,為生命增色彩;禪,好像一撮鹽,為世間添滋味;禪,似一幅畫,能美化環境;禪,如一滴水,能滋潤身心。—《禪話禪畫‧序》

禪,有時空的普遍性;禪,有人生的平等性;禪,有智慧的幽默性;禪,有尊嚴的規範性。—《禪話禪畫‧序》

禪,不限任何形式。有了禪,可以讓我們認識般若本性;有了禪,可以將我們帶入更高的境界。—《禪話禪畫‧序》

禪,不是知識,是悟性;禪,不是巧辯,是靈慧。不要以為禪師們總是機鋒銳利,有時沉默不語,同樣有震耳欲聾的法音。—《星雲禪話‧像牛糞》

生活在忙碌、緊張、動盪、紛亂的今日社會,必須尋找一股安定我們浮躁心靈的力量。禪,無疑是祛除我們心中焦慮疑懼的力量;禪,是安住我們身心的一劑清涼散。—《星雲禪話‧序》

雖然佛學上最高層次是「無住生心」*3,一般社會大眾恐怕不易做到,但仍應先求安心法門,而「禪」就是安心的不二法門。—《星雲禪話‧序》

禪是不離開人間的,禪是幫助我們在人間獲得解脫的不二法門。—《星雲大師講演集‧什麼是禪》

禪,是一種藝術的生活;禪,更是一種圓融的生命,自然天成的本來面目。如此美妙的禪,不只屬於寺院所有,也不僅僅是出家人所獨享,應該屬於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生活裡,都需要禪的智慧、自在、率性與逍遙。—《星雲禪話‧序》

禪,是悟的,不是學的。知識可以學,禪無法學。禪,也不是依樣畫葫蘆,而是完全「以己心去接師心」。莫以為自古禪僧舉止怪異、言談奇特,其實,怪異中有真實,奇特中有常理。若非禪僧,只要一開口,行家面前就知有沒有。禪悟不是裝的,禪悟是從自然中流露的。—《星雲禪話‧尋羚羊》

佛法講究機緣。禪,就是機緣。你懂得,無時不禪,無處不禪,無人不禪,無事不禪;不懂,即使說得天花亂墜,也與禪無關。—《星雲禪話‧一切皆禪》

禪,有如空山寂靜,唐朝詩人王維〈鹿柴〉詩云:「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禪就像這樣,空山寂靜,好像大地不存在了,樹木花草,卻蘊含無限生機。不見一人,但聽而不聽,不聽而聽;聲而無聲,無聲而聲。「大音希聲」卻充塞其中,那就是禪。—《星雲法語‧禪的譬喻》

禪,有如山泉清流,渾然天成,不假造作;自然而流,不帶勉強。你看,淙淙清泉,於山窮水盡處,它百轉千折,隨緣安然,任運逍遙;它澄澈見底,甘純清淨,可以滌人俗慮。—《星雲法語‧禪的譬喻》

禪,有如圓月光明。禪如天上圓月,光明卻不露鋒芒,柔和卻不矯情。它遍照山河,沒有偏私;它展現圓滿,沒有隱藏。—《星雲法語‧禪的譬喻》

禪,有如銀雪潔白。雪,富有晶瑩的特性;雪,給人潔淨的感覺。禪,就像銀白的雪一樣清淨,沒有雜染;禪就是這樣,沒有歪曲,沒有化妝,沒有掩飾。—《星雲法語‧禪的譬喻》

人心的思惟很複雜,事情的瑣碎也很煩人,不過我們可以化繁就簡。有人問禪師:「讀經典的時候,遇到艱澀不懂的字,怎麼辦?」禪師回答:「查字典就好了。」其實,許多事不必想得太多。能幹的人,可以把複雜的事情單純化;不能幹的人,常常把單純的事情複雜化。禪就是簡單,就是單純化。所謂人間佛教,也和禪一樣,不希望複雜、瑣碎、艱深,一切簡單自然,就是人間佛教。—《星雲法語‧如何生活》

禪是什麼?禪是平常心,是一種心境,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環境的變化而喜憂;平常心,是一種境界。惠能大師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它超脫物外,超越自我。既能超越,還拖泥帶水做什麼?—《星雲法語‧再談平常心》

禪不是刻板,不是呆坐,禪更不是墨守成規。禪是活潑,是幽默,是方便,是靈巧;有方便、有靈巧才是禪。過去古代的禪師大德,他們揚眉瞬目、舉手投足都是禪,甚至一言一行、一思一想無非中道,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無非禪心。所以只要我們有了禪心,再看世界、看自然、看萬象,一切都充滿了禪機,充滿了妙趣。—《星雲法語‧何謂禪》

人是「有情」的眾生,但是有的人情感太熱了,只有五分鐘熱度,不能維持長久;有的人情感太泛濫了,讓人受不了。所以,有時候淡泊一點的情感,反而更能持久,甚至愈久愈香。淡泊的情,就是真性情;淡泊的情,就是禪者心。—《星雲法語‧平常之道》

禪不立文字,也不一定靠別人傳授,完全是自悟自修、心領意會。參禪也沒有什麼訣竅,只要「春天月夜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4,鐘板一聲,坐脫身心,精神昇華,因緣成熟,那就自然明心見性了。—〈開示〉

「禪」是很單純的東西,單純到無言、無念、無門、無心。不需透過語言溝通,而是要「心心相印」的。—〈開示〉

禪的世界可以包容天地、徹古通今,在禪修中可以淨化身心,可以變化氣質。禪的教育在於無言說教、靜心思惟,從中體現慈悲智慧、感受人我一如。能把禪運用在人間生活中,才不失禪意。—〈開示〉

禪,就是自我的教育。眼睛一閉,看心,去找自己的本來面目,有摸到自己鼻孔的感覺,有回到家鄉的另一番詩情畫意,那就是有人間禪味了。—〈開示〉

禪是什麼?「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5。禪在有無之中,體會到有無一如,那就得到禪的消息了。—〈開示〉

禪的妙用在哪裡?在發心當中、在慈悲當中、在生活當中,慢慢體會到:「哦!原來是這樣啊!」「哦!我懂了!」能參出這麼一點點消息,那就是禪意了。—〈開示〉

禪,人人本具;禪心如寶藏,要好好開發。參禪不是要你成佛,而是要你開悟。悟道後的人間,山水才是真正的山水,花木才是真正的花木,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開示〉

禪是明心見性,是直下承擔自己的家業,將本來屬於自己的家業發揚起來,不再作「懷珠的乞丐」、「長者的窮子」。—〈開示〉

禪,沒有時代的隔閡,只要有人生活在世間,禪就會一直被發現、被體悟,因為禪就是我們的生活,一種完全回歸宇宙自然的生活。—〈開示〉

禪是一種教育,最能改變人的氣質;禪是找到我們自己、證悟到我們自己本來面目最好的方法。人間的禪者,悟道不冀望別人,能找到自己,當下即是。—〈開示〉

禪不是佛教專有,也不是佛陀所創造;禪是佛陀發現的,是每一個人都有的。說穿了,禪就是人間佛教。—〈開示〉

禪師的棒喝啐啄,是教禪;

禪者的揚眉瞬目,是論禪;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參禪;

趙州八十尚猶行腳,是修禪。—《佛光菜根譚》

有禪,就像有花朵,能芬芳香郁;有禪,就像有山水,能美化環境;

有禪,就像調味品,能增加百味;有禪,就像有陽光,能照古鑑今。

有禪,才有人間,可以說,禪心是宇宙人間的本體。—《佛光菜根譚》

禪,是個神妙的東西,一旦在生活中發揮功用,則活潑自然,不受欲念牽累,隨時隨處充滿著生命力。禪能轉迷為悟,轉邪為正,轉小為大,轉苦為樂,正可以扭轉現代人生活的委靡。—《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談禪》

禪,不是口上說,不是心裡思,不是意中想,而是這一切的完全放下。—《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談禪》

禪,溝通了人我的關係,溝通了心物的關係。禪者與禪者之間的接心、印心,處處都說明了禪的人間社會性。—《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所謂禪,就如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沒有時間的長短,沒有空間的遠近,沒有人我的是非,因為禪者對時空有普遍性的悟入,所以剎那之中有永恆,一念之中有三千。—《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禪,就像太陽的熱能一樣,只要有心,人間到處無不充滿了禪機,大自然無一不是禪的妙用。—《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禪是什麼呢?據青原禪師說,禪就是我們的「心」。這個心不是分別意識的心,而是指我們心靈深處的那顆「真心」,這顆真心超越一切有形存在,又呈現於宇宙萬有之中。—《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談禪》

禪,是從瑣碎的事事物物中,以整個身心去參透宇宙的無限奧妙,是化偉大於平凡、化高深於平淡的修持。—《人間佛教系列‧宗教與體驗‧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方法》

禪充塞於宇宙之間,禪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禪。日常茶飯、如廁沐浴,無一不是般若和禪定的風光。—《人間佛教系列‧宗教與體驗‧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方法》

禪就是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的心,是人生的放曠,是生活的幽默,是一種直覺、一片定慧。禪不在多言,不在世俗文教經典中,沒有你我凡聖的差別,禪就是一種光芒、一片靈犀。—《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風趣灑脫談禪宗的人物》

禪不是少數人的,禪是人間的。佛陀在靈山會上,把禪法傳給了大迦葉,把禪心交給了每一個眾生。—《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禪,是包容一切的,禪不是隱居深山老和尚的專利,禪是儒、釋、道三教九流社會大眾每一個人都需要的。—《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禪,在叢林生活中,尤其注重因材施教的啟發教育,讓所有的順逆之境,都可以是開悟的因緣法門。—《人間佛教系列‧佛學與求法‧叢林的教育法》

禪就像出汙泥而不染的蓮花,在任何汙濁的生活環境裡,都能有清淨素雅的心田。「悟則三身佛,迷疑萬卷經」*6,有沒有禪,差別是很大的。—《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風趣灑脫談禪宗的人物》

禪,是人生的潤滑劑,透過遊言戲行,能使生活現出一片幽默的風光。—《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風趣灑脫談禪宗的人物》

禪,不是賣弄,而是自在自如。如果能遊心禪海之中,人生便處處是轉機,時時含妙意。—《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風趣灑脫談禪宗的人物》

禪,就是如實面對現實的生活。要工作,要苦心志、勞筋骨,要在生活裡面植根,再慢慢的昇華,漸漸的擴大。心靈可以高上萬丈青天,腳卻要踏著實地,這才是禪的主要內容。—《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的生活》

空、有都非究竟,禪是非空非有,離形去智,息盡妄緣的。禪要﹁兩頭共截斷,一劍倚天寒」*7。—《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禪,是一種歡喜自在。即便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山林樹下、木板地蓆,也都能睡得安然自在。同樣是吃飯睡覺,有禪沒有禪,味道就是不一樣。—《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禪是無你、無我、無聖、無凡,更沒有貴賤的差別。—《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風趣灑脫談禪宗的人物》

所謂「禪」,平常心是禪,花開花落是禪,人生人死也是禪。把對待泯除,把分別丟棄,不可說有,不可說無。所以禪離語言文字,不假思惟、分別,在那個時候,才有一些禪意。—《人間萬事‧禪心》

禪是不按牌理出牌的一種超越人生思想的境界。禪不是哲學、辯論,禪也不是一種思惟、探討。禪是透過悟道,對宇宙人生有另外的一種看法,另外的一種安排。—《人間萬事‧禪心》

禪,雖是每一個人(所有眾生)的心,但是,禪是如來首先發現,繼而歷代祖師相繼發揚。雖然「千年闇室,一燈即明」,但凡夫眾生至今還在找尋自己心中的燈光。—《普門學報‧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禪有如來禪,有祖師禪。其實說來,禪不是如來的禪,也不是祖師的禪,禪是每一個人的心,是吾人共有的寶藏。—《普門學報‧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是幽默、是大自然、是我們的心、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星雲日記》

禪心,好比花開,散播芬芳;好比月亮,透出光芒。—《台灣大學講演‧禪門的自覺教育》

禪,有如山谷清泉,流向人心深處,洗淨糾結不清的意識分別,化解頑劣束縛的迷情妄執,帶給生命一股清涼自在。—《星雲說偈》

我們做人,何妨像一朵花,多給人一些欣賞、一些芬芳、一些氣質、一些美感。怕的是做人像一根刺,逢人傷人,遇事害事。修道者要做靈山會上的那一朵花,給人喜悅。禪,就是一朵花,喜悅芬芳。—《星雲說偈》

禪門的祖師們,一揚眉、一瞬目,一舉一動,都是禪機。禪,指東說西,「懷州的牛吃草,益州的馬腹脹」*8,才有禪味。—《迷悟之間‧幽默一下》

註釋

*1破本參、破重關、破牢關:禪宗的祖師們多運用三句問題,反復探測學人的境界,稱為三關。後人即以三關用為三段證悟的境界,命名為初關(又名本參)、重關、牢關。有些禪門的行人,利根者一悟即三關透澈,有的一次透破二關,普通則繼續的參,逐一的破,由此可知三關並非有固定的階段,只看各人的根機如何。有的人曾將三關配於教理,即破初關得人空,破重關得法空,破牢關證空空。

*2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日月,寒盡不知年:《全唐詩》太上隱者〈答人〉。

*3無住生心:「無住生心」既非不著意,也並非著意,而是在不住不著中遍生於一切處,遍生出一切法。

*4春天月夜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五燈會元》卷二十〈侍郎張九成居士〉。

*5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五燈會元》卷七〈德山宣鑑禪師〉。

*6悟則三身佛,迷疑萬卷經:《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六〈丹霞天然禪師〉。

*7兩頭共截斷,一劍倚天寒:意指「有」、「無」都要去除。

*8懷州的牛吃草,益州的馬腹脹:《禪關策進》卷一,大乘山普巖斷岸和尚示眾:「懷州牛吃禾,益州馬腹脹。」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