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14 玖 我建荷華寺的因緣

佛教講「因緣」,世間萬法都是因緣所生起,凡事只要因緣具足就容易成就,因此佛法所宣示的,就是一個「眾緣所成」。「緣」並非單一獨存的,每個人都是眾緣中的一分子,別人給我們因緣,我們也要成為別人的助緣;人生能「隨喜隨緣」,並能「隨緣發願」,才能成就諸事。

「緣」之一字,奇妙無比。回憶一九四九年春天我從大陸到台灣,最初一、二年之中,雖然歷經到處掛單無著的窘境,但我感覺自己與台灣的信徒特別有緣。六十年來,他們幫助我創建佛光山,而我也「隨緣」因應眾生的需要,先後在全球五大洲開創了二百多所別分院。

雖然在建寺過程中,由於各國文化背景、風俗民情、宗教信仰等不同,因而遭受諸多的挫折障礙,歷經無數的艱難困苦,但也因此激盪出許多溫馨感人的故事。此中尤以「佛光山荷華寺」的興建,背後更蘊藏了一段不可思議的因緣,讓所有見聞者莫不感受到佛教的偉大與信仰力量的神奇。

荷華寺是佛光山在荷蘭設立的道場,也是佛光山在歐洲的多所別分院之一。佛光山自一九九一年起,首先在法國巴黎購買了一座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古堡做為弘法道場,由慈莊、依照法師分任住持與監院。隔年,英國倫敦佛光寺、德國柏林禪淨中心,以及巴黎、倫敦、瑞士等佛光協會相繼成立,就此正式展開了佛光山向歐陸弘法的工作。

在此之前,我於一九八○年到海外參訪時,就曾到過法國巴黎;一九八八年起,更是幾乎每隔一、二年就到歐洲一次。期間承法國佛教會會長禪定法師邀請我到巴黎做過講演,因此進一步與歐洲結下深厚法緣。之後慈容法師代表本山,積極到此成立國際佛光會,成為佛光山歐洲弘法的先驅。而當時依益、永有法師二人分別在牛津、倫敦大學攻讀博士,他們讀書之餘就近發展歐洲佛教,也深有貢獻。

說起歐洲,這是天主教的發源地,絕大多數的人民以信仰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為主,因此整個歐洲到處可見教堂林立,相對的,佛教的寺院則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數。在這樣的環境裡,對於一些移民自中國的華僑而言,如文學家司馬中原先生說:儘管中國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不過每一個人的身心裡,都流著佛教的血液。因為幾千年來,從祖先代代流傳下來的習慣,只要有了疾病,或是面臨苦難的時刻,若不是稱念「阿彌陀佛」,就是祈求「觀音菩薩」,這是一種自然而深刻的佛教信仰。

確實如此!信仰佛教已經成為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中國人不能沒有佛教,因此對於移民在異國他鄉的華僑來說,生活裡缺少了佛教信仰的寄託,內心的空虛、苦悶,可想而知。尤其老來死後沒有人誦經,更是人生最後的遺憾。曾經有一位移民荷蘭的老太太,臨終前一再交代兒子,務必要找個人來幫他念經,否則死不甘願。可是在佛法不興的荷蘭,哪裡去找出家人誦經呢?幾經打聽,終於找到一位信佛虔誠的羅輔聞居士,他是情報員出身,退休後在阿姆斯特丹的中國城開設餐館。當他了解事情經過後,雖然虔誠的為老太太誦了一部《普門品》,但也因此牽動他內心潛藏已久的一個願心,讓他更加殷切感受到:荷蘭需要佛教,需要法師駐錫弘法!

於是透過一位朋友,也就是阿姆斯特丹華商會會長文俱武先生,代表僑界積極向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提出建寺申請,並獲准在唐人街的公園預定地(Zeedijk),向荷蘭市政府租借建地二百八十二坪。之後,經巴黎佛光協會會長江基民先生居中聯絡,表達邀請佛光山前往建寺的心意。

同年,我到荷蘭雲遊弘法,期間由依照法師和江基民先生陪同,在羅輔聞居士於中國城開設的餐館,我們首次見了面。羅居士熱情的帶我們巡視建寺預定地,同時道出了一段他鮮為人知的人生經歷,以及為什麼發願要在荷蘭建寺的因緣。他說:「一九四五年,中日交戰已經過了八年,就在日本投降前,當時我十八歲,身為國軍情報員。有一天,在空軍總司令部指派下,我和副駕駛黃沛堂少尉,駕駛最簡單的『偵察機』,準備到浙江轟炸錢塘江大橋。

這是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雙層桁架梁橋,由於這座橋直跨錢塘江與現在俗稱的『六和塔』處,日本人藉著這座橋的運輸之便,對中國國民革命軍及游擊隊造成很大的威脅和傷害,為了確保大後方的安全,在蔣委員長指示下,決定把這座鐵橋炸毀。

就在一個冷風颯颯、萬家燈火的暗夜裡,我和黃沛堂少尉二人抱著戒慎恐懼的心情,趁黑駕駛偵察機出任務。我們由空軍基地湖南芷江起航,往浙江飛行。在那個年代的偵察機,速度不如現代的噴射機,我們飛行了三、四個小時後,到達浙江的上空,從高空俯視這夜裡的中國土地,我們一心只想把鐵橋炸毀,但絕不能誤投炸彈而傷及純樸的農村與中國人民,於是偵察機低空飛行,準備俯衝轟炸。

當偵察機頂頭二枚炸彈瞬間射出,我們看到了火光灰煙沖天,但心裡並不敢確定是否已成功炸毀錢塘江大橋。二人經過商量後,決定回航再次轟炸,於是重新調頭,飛回鐵橋。

不料這一回航,被日本兵發現行蹤,他們以高射炮對我們猛烈射擊,結果在一陣槍林彈雨中,猛然一聲巨響,飛機強烈震盪,副駕駛座位被高射炮擊中著火,我們只得緊急跳傘逃生。

在降落傘著陸後,日本兵馬上從四面八方包圍而來,我們兩人只得沒命的向前奔跑。途中聽到『乒』的一聲槍響,黃沛堂少尉應聲倒下,他不幸被機槍射中而當場為國捐軀異地,我則在倉皇之中逃進了一座荒廢的寺廟─紹興『東岳寺』,並且躲進一座韋馱菩薩的石雕像後。

這時日本兵還是窮追不捨,一隊人馬在寺內以刺刀到處搜查,甚至以狼狗尋找。當時我心裡已經不存著生還的希望了,可是沒想到經過一段時間後,受過情報員訓練的我,把耳朵貼在地上傾聽,可以感覺到日本兵已經走出十里外了。於是偷偷出來,在漆黑一片的寺院裡,摸索著到正中的大雄寶殿內,在如來佛的座下找到一個角落安身,這才放心的慢慢睡去。

隔天清晨醒來,聽到圍牆外有中國人講話的聲音,原來是忠勇救國軍,就這樣,我得救了。可是想到昨天夜裡的情形,心裡感到很納悶,於是再回到韋馱菩薩像旁,想看看昨夜何以能不被刺刀刺中。

這一看,發現菩薩像是嵌在石壁上的,這樣的雕刻手法,連螞蟻都爬不進去,但是何以昨夜我能躲得進去?此事一直到現在,我還是想不透為什麼。

這個事件過後沒多久,八年抗戰終於勝利了,只是沒想到國共內戰卻緊接著開打。隨著時局變遷,我跟著軍隊渡海到台灣,之後於一九六四年奉派出任泰國武官處,擔任副武官兼軍事情報官。接著由於美國介入越戰,我又被派出任,與美軍合作。當任期滿後,隨即調任駐越南大使館,升為參事。這時越南正處於南、北分裂的局面,我知道戰爭遲早會爆發,但基於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我只得前往越南任職。

出國前夕,有一位在台北辦理《朝明晚報》的王海濤先生,他是一個佛教徒,得知我要前往越南任職,便送了一本六公分寬、十公分長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給我。當時我對他說:『我又不是佛教徒,要經本做什麼?』王海濤先生說:『這是護身符,你現在到越南去,難道不要平安嗎?』我一聽是可以保平安的護身符,便恭敬謹慎的把經本收藏起來。臨行前他又特別交代我:『來日,若是遇到危急之際,你可以誦持這部經文來消災解難。』

後來我真的照著他的話做,結果在越南工作了十一年,雖然也是出生入死,卻都能平安無恙,直到西貢淪陷後回台,之後又外調到歐洲荷蘭,繼續在中國大使館擔任空軍武官。

一九八九年,我奉命退役,定居在荷蘭,並於阿姆斯特丹經營中國飯店。這時想到韋馱菩薩曾經救過我的命,再想到小時候母親帶我看戲,戲中有一句台詞說︰『重修寺廟,再塑金身』,於是買了一尊韋馱菩薩像,供在我所經營的飯店裡,一償當年許下的心願。後來因為生病的緣故,我決定低價把飯店讓售他人,唯一的條件是『必須繼續供奉韋馱菩薩』,對方也答應了。

在荷蘭期間,我先後中風,半身不遂,甚至罹患嚴重的肺結核、高血壓,卻都能安然痊癒。不過有一次因病開刀,血壓一度降到五十左右,始終無法回升,院方認定急救無望,決定放棄治療。就在彌留狀態中,我聽到太太美珍哭著跪求醫生,請他們務必要盡力挽救我。醫生說:『我們已經盡了全力,但是人已經死了,還能怎麼救呢,除非奇蹟出現!』

聽到『奇蹟』,我太太靈機一動,想到過去韋馱菩薩曾經救過我,於是趕忙叫兒子到飯店把韋馱菩薩請回來拜。不可思議的是,原本降到五十的血壓竟然慢慢回升,人也慢慢甦醒,於是我又再一次從死亡邊緣撿回了一命。

經歷過幾十年前在紹興東岳寺,與這一次生死危急時菩薩救護的『奇蹟』,讓我對佛教信仰更為堅定,也更加深刻感受到信仰對生命的重要。這種心情一直持續的迴盪著,直到有一天,突然有個陌生的中國人來找我,他想請我為他剛去世的母親誦一部經。

我乍聽十分詫異,就問他:『為什麼要請我誦經?』那人說:『我母親臨終前告訴我,客死異鄉,沒有人念經送終,是這一生難以平息的遺憾。可是荷蘭沒有法師可以誦經,我不得辦法,只有四處打聽,終於獲知羅先生您身邊有一部經。今日冒昧造訪,是想請您到我家裡為我母親誦一部經。』

我一時覺得很為難,因為從小到大我並沒有見過出家人,對於佛教的法會儀規也一竅不通,自己平時只不過是供奉菩薩,偶爾念誦經文而已,如此怎麼能為一位亡者做佛事呢?但是看著眼前的孝子,為了一圓母親的遺願,他的誠心真意我又不忍心拒絕,只得抱著祝福、恭敬的心情前往,虔誠的為老太太誦念一部《普門品》,完成他這一生最後的遺願。」

羅居士緩緩敘述完這一段因緣往事後,又語重心長的說:「大師!那一刻,我真是強烈的感受到,在荷蘭建寺已是刻不容緩的事。因為有寺院,有法師駐錫弘法,才能讓遠渡重洋來求發展的華僑們,乃至當地的民眾有個信仰的寄託,而不致於生時心靈沒有依靠,死時又得抱著沒有人可以誦經祝福的遺憾而終。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荷蘭如何能夠沒有寺院呢?」

聽完羅居土的心聲,以及他奇妙的人生際遇後,再看看飯店內供奉的這尊韋馱菩薩,忽然想起二十年前我到歐洲弘法,經過荷蘭時,曾經在這家飯店用過早餐。記得那時置身在歐洲這個大多數是信仰天主教的國家,能在中國式的餐館裡看到供奉韋馱菩薩的聖像,覺得佛教真是了不起,中國人真是偉大。不過當時由於人生地疏,心裡雖然有那麼一刻被撼動,但也沒有因緣進一步了解這家飯店為何供奉菩薩的因緣始末,只是在心裡留下一個淡淡的印象而已,沒想到今日再度重回舊地,不禁令人覺得人間的因緣際會真是不可思議。更沒想到的是,由於中日戰爭中,一段韋馱菩薩給予羅居士的感應因緣,竟能成就日後佛光山荷華寺的興建緣起,不由得對羅居士信仰佛教的虔誠與堅定,發出由衷的讚歎。我想羅居士能在幾次必死的情況下,奇蹟似的活轉過來,這是過去世就已植下的福德因緣,而他今生能再繼續培養福德因緣,來生必然會更好﹗

經過這次的見面、會商,二年後,也就是一九九六年的八月十七日,我親自前往荷蘭主持安基典禮,當天阿姆斯特丹市副市長 Mr. Van De Aar、阿姆斯特丹自由民主黨領袖 Mr. Houteman、阿姆斯芬市副市長 Mr. Van Den Heuvel、阿姆斯特丹外資投資處代表 Mrs. Brunung 等貴賓都蒞臨參加。

之後經過四年的籌建,「佛光山荷華寺」終於在二○○○年九月十五日竣工落成,成為歐洲第一座傳統中國宮殿式的寺院。佛像開光安座暨啟用典禮由心定和尚主持,當天荷蘭女皇 Koningin Bcatrix 親自蒞臨剪綵,阿姆斯特丹省長 Van Kemende與市長 Schelto Patijn 也同時出席,此事不僅在荷蘭廣為傳誦,更被譽為是歐洲佛教史上的第一大盛事。

「荷華寺」的命名,主要是取意於:希望佛法能在「荷」蘭開「華」結果,同時藉此促進亞歐文化的交流,因此在荷蘭政府登記時,又命名為「荷蘭國際佛教促進會」。寺內的設施除了大殿供奉千手觀音之外,還有禪堂、功德堂、會議室、活動中心、教室、閱覽室、齋堂及雲水寮等設備,功能是多元化的。因為我覺得現代化的人間佛教道場,除了具備過去一般寺院提供信徒誦經拜佛的功能之外,尤其要推廣「文教弘法」,要讓寺院真正成為信徒一生修身養性、增長智慧、善友共聚、廣結善緣等多元化的信仰所在。

目前佛光山在歐洲的寺院道場,除了荷華寺之外,另有倫敦佛光山、曼城佛光山、瑞典佛光山、巴黎佛光山、比利時佛光山、柏林佛光山、法蘭克福禪淨中心、萊茵禪淨中心、奧地利維也納佛光山、瑞士佛光山(佛光山日內瓦國際佛教中心)、葡萄牙佛光山、西班牙佛光山等。想到幾年來的努力辛苦,終於讓原本屬於天主教國度的歐洲能夠佛光普照,內心也頗感欣慰。

回顧在一九八○年代初,當佛教還未普遍國際化的時代,要到國外弘法,如果沒有當地的因緣而想要建寺,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候縱有一些信徒護持,但是力量單薄,也不敢輕易貿然行事。不過有時候因緣來了,一切水到渠成,買地建寺也是很自然的事。例如佛光山在美國的達拉斯講堂及奧斯汀香雲寺,當初就是由於住在休士頓的嚴寬祜居士一句話而相繼成立。記得當時嚴居士跟我說:「大師,如果您到這裡來建寺弘法,我願意捐獻一半的費用護持您。」

那個時候正值全球發生金融危機,油價大跌,很多大樓乏人問津,我看中一棟三層的大樓,要價六十萬美金,嚴居士慨然捐出三十萬元,佛光山只負擔一半就有了達拉斯講堂。

由於嚴居士對達拉斯與奧斯汀都有先天地理因緣,因此在達拉斯講堂將落成之際又發心在奧斯汀覓地,結果歷經一波好幾折,好不容易買下一塊十一英畝的小山丘,地主出價三十萬美金,嚴居士又依願捐出十五萬元,讓佛光山在此興建了「香雲寺」。

香雲寺於一九九四年動土,二年後落成,原來的建地是一片種滿樹林的小山丘,百分之七十都屬於香柏樹(cedar tree),因此走進寺中,經常可以聞到陣陣的檀香味隨風飄來。當初建築時,為了保留原始風貌,若非必要,絕不輕易砍伐一棵樹。尤其奧斯汀佛光會會長陳勝亭居士相當用心,他幫每一棵樹都作了編號。由此讓我想起二千多年前,佛陀在印度興建的第一座道場,名為「祇樹給孤獨園」,是由孤獨長者獻地,祇陀太子獻樹的因緣而命名;而今香雲寺寺地是由嚴寬祜居士奉獻,四周的一樹一木,都是經由陳勝亭居士用心編號規劃,因此我也以「嚴園陳樹香雲寺」來感謝他們的發心。

另外,在香雲寺籌建過程中,有一次我前去巡視工程,不少信徒聞訊而來。當天午餐在飯桌上,嚴居士特別向我介紹一位鄭傃卿小姐,他說在覓地的過程中,得到鄭小姐的助力最多。原來多年前鄭小姐罹患癌症,雖然先生是一名醫生,也感束手無策。正當他灰心喪志,對人生感到絕望時,有一天在夢中夢到我用英文告訴他:「Remember! You will be live long time.」(記住﹗你會活得很久的!)醒來後,他只覺得身心無比輕安,從此也不再掛礙身體的狀況了。之後便常常到達拉斯講堂禮佛共修,當他得知佛光山要在奧斯汀建寺時,更是主動熱心的幫忙找地,因而促成了這段因緣。

鄭小姐現在不僅病已痊癒,而且身體十分健康,每天都過得十分法喜。去年(二○○八)美國西來寺為慶祝開山二十週年,特別傳授三壇大戒,同時啟建水陸法會,鄭小姐也前去參加。記得當初他曾對我說:「大師,你放心在美國建寺,我會護持您的。」想來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

其實,過去我和他從來不曾見過面,何況我也不會講英文,竟會在他的夢中對他說法,而且還是講的英文,這讓許多聽聞此事的人,莫不嘖嘖稱奇。不過類似這樣的靈感事蹟,在《佛光山靈異錄》裡記載很多,我想這都是佛菩薩的慈悲願力在度化,而信眾們也就憑著這股信仰的力量,不計名利,無怨無悔,心甘情願的護持道場,甚至以寺為家。

就如佛光山老信徒金枝姑的女兒吳玉惠小姐,在他輔仁大學畢業後就嫁給了功學社的小老闆,本來以為人生就此找到最好的歸宿,沒想到婚後沒幾年,先生卻在一次修理水電時不慎意外往生,從此他便全心全意護持香雲寺,把身心寄託在信仰上,十幾年來未曾退轉。

金枝姑是我五十多年的老信徒,也像老朋友一樣,雖然他並不識字,但是我講的國語卻是句句都能聽得懂。從早期到現在,金枝姑聽經聞法已經幾十年,若要在佛法上來評鑑學歷的話,應該早已到達研究所的程度了。他有十二個兒女,個個都接受高等教育,而他一生的志願就是將兒女度來信奉佛教,因而吳玉惠能夠從佛教信仰裡獲得心靈的寄託,找到人生的依靠,想必帶給他極大的安慰。

所謂「世事無常」,人間本來就充滿缺陷與不圓滿,因此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個依靠,就像樹木要靠土地、太陽要靠虛空一樣。一般說來,人在十歲時靠父母,二十歲時靠情人,三十歲靠事業,四十歲靠朋友,五十歲靠金錢,到了六十歲時,這才慢慢懂得要依靠信仰。

其實,信仰是影響人生很重要的關鍵之一,人不能沒有信仰,有信仰前途才有方向,人生才有目標。信仰是發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當人生遭逢苦難的時候,很自然的就會想要找一個宗教為依歸,所以我們常說:宗教是苦難的救星。

人和宗教的關係,就如同人和飲食、金錢、男女一樣,彼此是分不開的。然而經常有人問:人一定要信仰宗教嗎?站在我是一個宗教人士的立場,無庸置疑的,人一定要有宗教信仰!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離開水而生活;宗教如藝術,人在生活中離不開美感。有的人儘管平時一再標榜自己不信仰任何宗教,但是遇到急難的時候,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便是「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可見佛教信仰的重要性。

信仰佛教,主要意涵在於向「佛陀」學習,這也就是所謂的「學佛」。學佛必須聽經聞法、參加集會共修,所以要經常親近寺院道場。寺院是修行佛道的所在,佛教藉著寺院安僧辦道,弘法利生,因此欲得佛法常住,必須建築佛寺。

然而,長久以來經常聽到有人質疑,佛教為什麼要建那麼多寺院?如果把建寺的錢省下來設校興學,或是從事慈善救濟,不是更有意義嗎?發出這種疑問的人,顯示的是自己的無知,是他對佛教的認識不夠,事實上寺院的功能並不亞於一所學校。世間的學校,傳授的是知識學問,知識是外來的,是世智辯聰的學問;知識有善有惡,一些作奸犯科的人,知識愈多危害社會愈大。

相對的,佛教寺院提供的是般若智慧,佛教的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慈悲無我、因果業報、緣起性空、中道般若等思想義理,都能讓我們開啟智慧,了解生命真諦從而解脫煩惱,獲得心靈的昇華,進而證悟生命本具的般若自性,這才是純真、純善、純美的智慧。

世間知識容易求,佛法生命智慧不容易學;佛教最大的功能,就在於以文化教育來傳播佛法,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甚至透過佛法義理的弘傳,讓人明因識果、去惡向善,讓人轉識成智、由迷而悟這才是佛教的本懷,這也是佛教不同於一般慈善事業的可貴之處。

遺憾的是,一般社會大眾總將佛教局限在慈善救濟的框框裡,殊不知慈善工作雖然也能以金錢、物質救人於一時,但是金錢、物質的救濟有利有弊,而且有限;唯有佛法布施才是無限的,才能終生受用。慈善救濟雖然能夠拯救肉身生命,濟人燃眉之急,但是無法熄滅貪瞋痴三毒;唯有佛法真理的弘傳,才能進一步淨化心靈,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斷除煩惱,了生脫死,其影響及於生生世世,所以佛教教育才是最徹底的慈善救濟。

社會上有很多「有錢的貧窮人」,他們缺乏的不是物質,而是無私的慈悲;世界上除了少數殘障人士之外,並非真的需要救濟,而是需要開發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成就一切的根本,《金剛經》說:「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得福德,不及以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所得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四句偈的佛法布施,其功德勝過恆河沙數的財物布施,因此佛教應以弘揚佛法為本,以傳教為重;因為慈善救濟終非究竟,唯有宣揚教義、淨化人心,才是佛教的主旨所在。

由於寺院具有弘傳佛法的功能,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因此又稱為「講堂」。佛世時,祇園精舍便有七十二間講堂,可見廣建講堂本為佛陀所倡導。佛教傳到中國之後,古老的寺廟裡都有法堂、藏經樓,尤其漢唐時代,佛教寺院堪稱為當時的文化中心。乃至歷年來佛教舉辦了不少的義學,禮請名師大德教育失學的人,為國家作育英才。除此,寺院也是提供莘莘學子讀書的最佳環境,歷代名將宿儒如范仲淹、王安石、呂蒙正等,都是在寺院裡苦讀成功的最佳例子。

寺院是一個多元價值的無盡寶藏,寺院之於吾人,比家庭更為重要。人在世間生活,有時候會有無力感,會覺得疲倦,甚至對前途感到畏懼、無望。這時候如果能到寺院禮佛拜拜,在大雄寶殿前跟佛祖交流,可能從瞻仰佛像,或是聽聞一句佛法後,突然心開意解,對自己重建信心,對前途重燃希望,這就如汽車加了油一樣,便有足夠的勇氣再往人生的旅程邁進。

所以寺院是我們人生道路的加油站,也是去除煩惱的清涼地,是善友往來的聚會所,是修養性靈的安樂場,是採擷法寶的百貨店,是悲智願行的學習處,更是一所療治心靈的醫院、維護社會正義的因果法庭、啟發道德良知的教育學校、提升文化修養的藝術中心。

寺院的建築,對信徒而言是關乎法身慧命的大事。人都有一個色身,要靠家庭來安頓;人都有求知欲,要靠學校來教育。但是我們的精神法身要安頓在哪裡呢?寺院就是我們法身慧命的長養處,是我們的第二個家庭,所以我經常勉勵信徒,每星期至少要回「家」一次,向佛菩薩報到、學習,這是我們人生很重要的功課。

信仰是人生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寺院則是維繫佛法信仰的中心所在,有寺院就有信仰,有寺院才有常住三寶,才能讓佛法常住世間。因此,雖然最初我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是「以文弘法」,我並無意於建寺當住持,後來所以陷身在寺務、建築中,是因為跟隨我學佛的信徒日增,大家需要有聽經聞法的據點,要有共修聚會的場所,要有接受佛法教育的教室,甚至要有掛單用餐的地方,所以為了信徒的需要,也為了效法佛陀弘揚佛法於五印度的弘願,四十多年來我披荊斬棘,在世界五大洲創建二百多所寺院。此中承蒙廣大信徒的護持,更感謝的是,每到一地都獲得當地政府的支持和肯定。

例如,一九九四年美國奧斯汀香雲寺舉行安基典禮時,奧斯汀市長特別把當天訂為「奧斯汀佛光日」,並且送給我一把奧斯汀市金鑰匙,甚至早在兩年前,市長就曾親自送給我榮譽市民證書。我感謝之餘,並感於美國雖然幅員廣大,物產豐富,但缺少佛教寺院,所以也很樂於把香雲寺建設成具有弘法、社教、慈善、講經、活動及淨化人心功能的道場,獻給奧斯汀,藉此回報市長的盛情。

另外,被譽為「南半球第一大寺」的佛光山南天寺,建寺緣起於一九九○年,澳洲雪梨臥龍崗市長奧得門‧佛蘭克先生,到佛光山參加一項國際性的鋼鐵學術會議,他在佛光山小住數日,對佛光山的寺院深有好感,因而誠懇的邀請佛光山到澳洲建道場。

承蒙市長熱心發起,他把臥龍崗市所有的七十英畝土地捐獻出來,佛光山另外又添購了二十六英畝,而後在一九九二年安基興建,一九九五年十月落成開光,由慈容法師、滿謙法師擔任首任的住持與監院。寺院落成當天,同時舉行「國際佛光會第四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一時來自五大洲的貴賓雲集,成為當地的頭條新聞。紐省省長卜卡(Bob Carr)於開光典禮時肯定表示:「南天寺不但是佛教徒和中國社區裡最重要的建築,也是新南威爾斯省裡最重要的建築之一。很感謝佛光山有此遠見,在澳洲建此寺院,並且命名為『南天寺』,它堪稱是南半球的天堂。」

南天寺的興建,是澳洲佛教歷史上的一大步,傳統中國宮殿式的寺院建築,曾榮獲澳洲政府頒發最佳建築設計獎、園藝設計獎、燈光設計獎,目前已是澳洲重要的宗教據點。南天寺不僅把佛法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更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扮演了重要橋梁的角色。

其實,佛光山在海內外的每一座道場,都有一定的成立因緣,並沒有強求;即使強求也求不得,一切都順應因緣與信徒的需要而興建。例如佛光山歷經十年開創的美洲第一所寺院「西來寺」,緣起於一九七六年,我代表中國佛教會組團訪問美國,同時慶祝美國獨立兩百週年紀念。期間我在旅途上弘揚「人間佛教」的理念受到熱烈回響,事後有一些美國友人與當地信徒紛紛寫信,邀請我前往建寺弘法。

為了恆順眾生,在佛光山常住指派下,一九七八年慈莊法師與依航法師二人,帶著國內信徒的祝福,起程赴美籌備建寺。但是二人赴美後,久久找不到合適的房子,弘法工作陷入膠著。不得已,我只得親自與心定法師到美國,每天開著車子到外面尋找。經過半個月的奔波,終於在加丁那(Gardena)地區找到一間教堂,成為佛光山在美國弘法的第一站,並且展開美國的弘法之旅。

在此同時,另於洛杉磯哈仙達崗購地籌建「西來寺」,但是由於經濟窘困以及受到美國法規的種種限制,前後總共經過六次公聽會、一百三十五次協調會,可以說歷盡千難萬苦,最後終於一一克服,而於一九八五年獲准建寺,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落成,由慈莊法師出任首任住持。

建築宏偉的西來寺,是第一座佛教國際化的十方叢林,落成之後備受讚賞,當期《Life 生活雜誌》形容是「美國的紫禁城」,並譽之為「西半球第一大寺」。

值得一提的是,西來寺落成的同時,並主辦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這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次在西半球召開的會議,尤其此次會議首開先例,讓兩岸的代表同時出席,一起坐上同一張會議桌開會,此乃海峽兩岸佛教首開平等交流之創舉。由於這次的因緣,更促成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具函邀請我到中國大陸訪問,因此使得兩岸的交流又跨出了一大步。

提到趙樸老,承蒙他生前曾經讚譽說是我把佛教國際化,並說佛光山僧信二眾背負行囊、經書,在全世界建寺弘法,刻苦耐勞,精神毅力可嘉。

事實上,佛光山今天能在世界各地建寺弘法,確實看得出佛光人有「為佛光跑天下」的精神,同時更難得的是,他們有直下承擔和不畏艱難的勇氣。

回想一九八九年,我應加拿大多倫多一位蕭姓信徒的友人邀請,到多倫多舉行一場佛學講座。本來以為只是一般性的聚會而已,沒想到他們租借的講堂有一千六百個座位,而且當天竟然座無虛席,擠了滿滿一屋子的人來聽講。

當時我被他們求法的熱情深深感動,數日後,行程結束,我在回程前往機場時,看到整個加拿大地廣人稀,即使建二百個總統府都不成問題。這讓我連帶的想到:如果能夠到這裡來建個寺院,應該也很可行!於是隨口問同行的弟子:「你們有誰願意來這裡建寺嗎?」身旁的依宏法師應聲舉手,我說:「好,你就在這裡下車。」

於是我把車子停在路邊,依宏就這樣在半路下了車,獨自一個人留在多倫多。首先他在當地租了一間房子,開始集眾共修,平常的活動以禪淨共修、家庭普照、佛學講座、法會修持等為主。期間我也曾去過幾次,並主持了二次的皈依典禮,信徒因此慢慢多了起來,於是開始物色房子當道場,而後在一九九一年終於有了多倫多禪淨中心。

三年後,由於信徒日益增多,原有道場不敷使用,因此又在多倫多西區密沙加市覓地準備擴建。當地信徒對此也滿心期待,於是在大家發心不落人後的熱心護持下,一九九四年「多倫多佛光山」開始動土籌建,並於一九九六年底落成。

多倫多佛光山的興建,依宏法師貢獻很多,他從租屋到建寺,整個建寺過程正如我所主張的,我覺得不管到任何地方發展道場,不可以先有硬體設備,重要的是先要有人。有了信徒,如果大家也能發心,可以先商借某個信徒家中的客廳共修。經過一年半載後,所謂「善心易發,恆長心難持」,慢慢或許覺得家中經常有人進進出出,不勝其煩,這時可以改為借用車庫,因為車庫沒有登堂入室,比較好活動,只要稍加裝修後,也可以當成共修的地方。

如此大約再經過半年之後,也許感覺共修時不管吃飯、上廁所等,都有種種的不方便,這時可以花錢租個房子。然後漸漸的,覺得租的不如買的長久,這時就可以考慮買個小地方,請個法師指導,等到因緣具足時再來建寺。這樣前後為期最快可能也要二到三年,不過經過這樣循序漸進的發展,信徒對道場的設立有了參與感,緣分必然更為濃厚,信仰也會更加堅固,這麼一來,不管對自己的修行,或是對佛教的弘傳,都是一種很好的發展模式。

因此,集我數十年建寺弘法的經驗,我深深感覺到,不管做任何事情,理想固然重要,但是實踐的過程和步驟也不容忽視。尤其凡事要靠「緣」,有緣才能成事,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也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二○○九年二月二十一日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