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35 第一章 千載一時,一時千載

歷史是河,文化是舟,鐫刻著物質的文明、精神的足跡,也承載了代代英雄豪傑、魅力人物。

有一條歷史之河,發源於印度,悠淌二五五四年,曾經澎湃激昂;曾經低回嗚咽。在這條歷史長河裡,八十年前,悄然揚起一張小帆;四十年前,又駛進蓄勢待發的碼頭。無論是二五五四分之八十,或是二五五四分之四十,在歷史長河中雖然可能僅只一瞬,卻展現了氣象萬千、任重道遠的力度。撫摸歷史,感知未來,如今,小帆蛻變為巨輪,正滿懷信心,乘風破浪,駛向彼岸,擁抱新世紀的朝陽。

時序進入西元二○○六年,空氣中瀰漫著喜滋滋的騷動,全世界數百萬佛光教團的一分子都壓抑而迫切的期待,「千載一時,一時千載」呀!這一年,將迎來佛光山開山四十週年慶,以及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八十華誕。

「超」台灣奇蹟

縱觀大師一生,真不愧是個「千載一時,一時千載」的人物。歷史選擇了他,他進一步創造了歷史。

大師所揭櫫的佛光山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單單是其中任何一項,一朝一代,窮畢生之力,也不見得能竟其功。然而四十歲的佛光山四大宗旨平衡推進,速度空前,已發展成為台灣佛教的華表,現代世界佛教發聲的重鎮。

在二○○○年的一場學術研討會中,有學者歸納了佛光山教團的數項特點:

1.僧眾最多

2.信眾規模最大

3.國際化程度最高

4.法制化最完備

5.最強調文化及教育事業

名副其實,不遑多讓,四十年來,佛光山已經帶動台灣佛教:

1.從傳統的佛教到現代的佛教

2.從獨居的佛教到大眾的佛教

3.從梵唄的佛教到歌詠的佛教

4.從經懺的佛教到事業的佛教

5.從地區的佛教到國際的佛教

6.從散漫的佛教到制度的佛教

7.從靜態的佛教到動態的佛教

8.從山林的佛教到社會的佛教

9.從遁世的佛教到救世的佛教

10.從唯僧的佛教到和信的佛教

11.從弟子的佛教到講師的佛教

12.從寺院的佛教到會堂的佛教

13.從宗派的佛教到尊重的佛教

14.從行善的佛教到傳教的佛教

15.從法會的佛教到活動的佛教

16.從老年的佛教到青年的佛教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指出:「儘管五十多年來的台灣社會,已經從落後變成小康;從閉塞變成開放;從威權變成多元,但能夠結合佛教思想與推廣實踐的人物,卻是鳳毛麟角,當首推星雲大師。星雲大師正是這樣一位集創意(進步觀念)、改革(新的做法)與教育(普及眾人)於一身的開創性人物。

「我們不要把他的成就只歸功於信徒,不要把他的事業定位在宗教,更不要把他的貢獻局限在台灣。星雲大師的貢獻實在跨越宗教,超越台灣,飛越時空。

「我的體驗是星雲大師擁有三個特質:

一、一位果斷的、身體力行的宗教改革家

二、一位慈悲的、普及佛理的創意大師

三、一位博愛的、提倡知識的教育家

「五十年前一位來自大陸揚州的年輕和尚,心無旁騖,穿越了台灣半世紀的時光隧道,開創了一個無限的佛光世界,這真是超越經濟的另一個台灣奇蹟。

「如果說台灣經濟發展是世界的奇蹟,那麼佛光山文化是台灣的奇蹟之一。」

殊榮實至名歸

大師一生扮演詮釋過諸多角色,個個傳神妥帖,也獲得了實至名歸的殊榮。

他從未拿過一張正式的畢業文憑,卻獲得了六頂博士學位桂冠。分別是一九七八年美國洛杉磯東方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泰國兩大傳統佛教宗派摩訶朱拉隆功佛教大學及瑪古德大學(法宗派),分別於二○○三年八月及二○○四年五月,頒贈「教育行政」榮譽博士學位與「宗教佛學」榮譽博士學位,表揚他在教育、文化、慈善方面卓越成就與致力於南北傳佛教交流的貢獻。這使得他成為第一位先後獲得兩大傳統佛教宗派「朱大和瑪大」所肯定的北傳佛教法師。二○○三年十月,大師在智利接受天主教聖多瑪斯大學(Santo Tomas University)頒贈超越各種領域的「博愛」榮譽博士學位,表揚他將佛教遍及五大洲,帶領人類追尋快樂、光明與希望的精神。

二○○四年,韓國東國大學肯定大師對佛教的卓越貢獻,與東國大學創校理念相符,特贈榮譽哲學博士學位。二○○五年,澳洲昆士蘭葛雷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經大學會議推薦審核,決定頒發大師榮譽博士學位。

如果要列出他歷年來所得到各種獎項及肯定,也可以拉出一條長紅。犖犖大端包括:國內部分:一九九七年獲內政、外交雙料一等獎章;二○○○年獲第二屆國家公益獎、華夏一等獎章。二○○五年中華文化復興總會頒發第三屆「總統文化獎」,大師為「菩提獎」得主……

國際部分:一九九一年美國德州奧斯汀市長感於佛光山在當地的文化建設,特別頒贈「榮譽公民暨親善大使」證書,並邀請他到美國德州大學演講。其後休士頓市長亦致贈「榮譽公民暨親善大使」證書,由市長特別助理頒發。一九九五年四月六日,大師接受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專訪,大幅報導國際佛光會,並登上封面人物。一九九五年二月十五日,全印度佛教大會頒發「佛寶獎」給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星雲大師,在場觀禮的有印度福利部部長及當地信眾數萬人。獎牌上寫著:「全印度佛教大會所有會員於印度馬哈拉士達省那格普郡,以表揚尊座實現佛陀友愛與慈悲的理念,及建立世界和平的貢獻。」致詞時大師誠懇告白:「我一生得獎無數,自覺都是虛名,並不放在心上,但獨獨為此感到欣慰,因為它代表佛教的祖國,對一名中國比丘在佛法實踐上的肯定。」

二○○○年,泰國國務院總理乃川在第二十一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上頒贈「佛教最佳貢獻獎」。連「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也將他擁上榮譽主席的位置。二○○四年,奧地利地水火風環保獎,由他代表亞洲區頒獎……

對於這些名位,他個人向來不忮不求,卻代表著佛教已如火鳳凰般絕地重生,由他昭告世界。

與台灣發展一體相連

有人或許會問,世界各地大小佛教寺廟多不勝數,較佛光山歷史更悠久輝煌的寺院,也比比皆是,為什麼創立只有短短四十年的佛光山會特別攝人注目呢?

佛光山能成為今天這樣一個有傳承、有制度,具全方位功能,又風格獨具的道場,豈是偶然?

從外因緣來看,這半個世紀的台灣,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各層面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有從貧窮困蹙到繁榮富足的奮鬥過程;有從威權體制到民主自由的開放過程;有從單純樸素到多元繁複的發展過程。其間,勤勞刻苦的人民孜孜矻矻,經之營之,留下了時代演變的見證,也承載著共同的記憶,而佛光山的發展與台灣奮鬥的歷程是一體相連的。

大師隨順因緣,創造因緣,在這個過程中捏塑琢磨「人間佛教」的理念與實踐。人間佛教提倡學佛要促進人們的幸福安樂,帶來富裕美滿的人生,恰好合乎台灣人民對未來的嚮往,配合台灣經濟發展的目標。而針對各個階層的人士,他透過藝文化、生活化、大眾化,將人間佛教的種子廣為散播,讓人歡喜,讓人幸福。他並善於掌握時代的題材,合乎眾生的需要,貼近人心,方便善巧,使人間佛教就如一燈、百燈、千萬燈的燈燈光耀,以自他兼濟、和平融和,潤澤映照世界人心。

期間遭遇八○年代外交挫敗,世局詭譎,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後,與日本、美國相繼斷交,一時人心惶惶,連續幾波留學潮與移民潮,包括到美國、加拿大、紐澳,乃至歐洲、中南美洲、非洲等地,在海外的華人需要心靈寄託,他應信徒大眾請求,到許多無邦交國家建寺,雖處處遭逢困境,卻都勇往直前,不曾退縮,在多元文化中與其他宗教並駕齊驅,為佛教灌注活力與生機,給佛教徒帶來了無上的尊嚴和無比的希望。不但促進佛教國際化,佛光山也步入世界舞台,形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國際化格局。

歸納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的具體貢獻如下:

1.世界佛教人口增加 2.青年學佛風氣日盛

3.在家弟子弘揚佛法 4.傳播媒體重視佛教

5.佛教文物廣泛流通 6.佛教梵唄受到重視

7.佛光會的蓬勃發展 8.教育學界肯定佛教

9.政黨人物實踐佛教 10.演藝人員皈依佛教

11.佛學會考成果輝煌 12.弘法布教跨國越洲

13.監獄弘法成效卓著 14.種族融和促進和平

15.南傳尼眾恢復教團 16.人間福報淨化社會

17.佛教藝術普遍發展 18.宗教對談尊重包容

19.佛教典籍流通世界 20.各種講習建立共識

人生三不朽

從內因緣來看,任何一個組織的發展與領導者的特質有絕對密不可分的關係。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雖然屢屢自謙只是一介平凡和尚,然而經過時間檢驗,他的歷史地位早已不容置疑。

出生於地脊民貧的大陸蘇北地區,十二歲出家可以說是宿世因緣,經歷嚴格叢林生活考驗,也扎下了佛學的堅實根基,養成了堅毅慈悲的性格。身為禪門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一九四九年,戰火四起,他渡海傳燈,身無長物,言語不通,人地生疏。曾經凍餓;曾經坐過黑牢;曾經受到排斥打擊……但基於興隆中國佛教的使命感,動心忍性,矢志不移。之後駐錫宜蘭雷音寺十二年,深耕積厚。直到創建佛光山,更是篳路藍縷,茹苦含辛,將大陸叢林的法脈源遠流長流布台灣,續佛慧命,繼而發展成世界性與全方位的佛光教團。凡此種種,彰顯了他的福德智慧;他的廣結善緣;他的胸懷心量;他的遠見眼光;他的以教為命;他對社會國家人類深刻又真誠的關懷……這些生命特質時時刻劃流露在大師八十年人生壯旅之中。

古人所謂的「三不朽」,大師一生,或許也可以用這個概念來做個說明。

1.立功

廣義的佛光山,是一個融合現代與傳統的佛教教團,以台灣高雄的佛光山為總本山,由七眾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式叉摩那)所組成。目前海內外加起來,共達四百多個單位。

其下分為數個系統,在寺廟道場系統方面,佛光山在海內外三十三個國家地區,先後創建了近兩百座道場(不包括佛光緣布教所),其中台灣有七十四座,海外一一六座。全球信眾超過兩百萬人。

文教系統方面,海內外十六所佛教學院(四十年來培養僧才一千兩百多人,媲美佛陀時代的千二百五十人。堪稱有佛教歷史以來素質最高、最有世界觀的僧團)、十七所圖書館、九所美術館、四所大學、兩所高中(職)、兩所中小學、四所幼稚園(托兒所)、八所社區大學、一所信徒大學,另外還包括都市佛學院、勝鬘書院等;海外還成立了五十多所中華學校,傳承中華文化。至於人間福報、人間衛視、佛光文化、普門學報、香海文化、大藏經編修委員會、電子大藏經等文化單位,一則致力佛教學術化的研究、經典的汰粕存精;一則運用現代科技、發揮傳媒無遠弗屆的力量,推動佛教的大眾化、普及化。

慈善系統方面,人的一生從呱呱落地到辭世往生,佛光山都有慈善機構來照顧協助,包括由出家法師帶領,義工發心服務的雲水醫院、急難救助、國內外賑災等,以及育幼院、安養精舍、老人公寓、萬壽園……

意義尤其重大的是,大師一九九一年創立了國際佛光會,目前全世界有一百七 十餘國家、地區,一百七十多個協會、千餘分會,會員人數近兩百萬,十五年來,聚攏社會各階層,包括企業領袖、文教精英、知識分子等,發揮僧信平等精神,擴大佛教徒的力量,改變了傳統佛教消極落伍的刻板印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且觸角廣泛的佛光會,與僧團互為肘腋,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在弘揚佛法的康莊大道上並肩齊驅。

推溯佛教東傳兩千年歷史,披覽歷代高僧傳記,不難發現傳記中所記載的功業局限於某一範圍,後人歌頌的也止於此,例如西遊求法、翻譯經論的玄奘大師;制定水陸行儀及瑜伽燄口法會的蓮池大師;日本文化之父的鑑真大師;倡導農禪的百丈禪師等,相較之下,大師可以說是三六○度,甚至跨領域的,由點而線而面,從短期到長期;從出家到在家;從寺院到文教;從本土到國際。這個時代,只要能弘揚佛法、淨化人心;只要人們說得出、想得到的,他都從善如流,有所建樹。連很多過去佛教裡完全沒有的面向,他也有如千手千眼,陸續創造了出來。曾有一位大學教授參訪了佛光山數座別分院之後驚訝的說,全台灣的佛教,甚至全世界的佛教一年活動的總和,恐怕都不及佛光教團一天的活動。可以見得佛光山的豐沛「能量」。

但是大師始終掌握非佛不做的原則,弘傳的方式可以創意多元,佛法的精神屹立堅定。

2.立言

說佛光山的傳播出版事業在所有佛教團體中執牛耳,當之無愧。時間上橫跨四十年,從未間斷;空間上遍布國際,打破人種、語言、文化的障礙。大師本身素好文藝,年輕時就能寫能編,還是一流的企劃高手。五十年來筆耕成果豐碩,著作種類多達兩百多種,五百多冊,數百萬字以上,作品甚至被改編為舞台劇、電視、電影。隨著佛教國際化輻軸海外,他的著作又被翻譯為二十多種語文(美國西來寺成立了國際翻譯中心)。

他力排教界異議,首開佛教通俗化講座先河,並且將佛教傳統的講經活動由寺廟帶入國家殿堂及國際舞台,五十年來,國內外的佛學講座、開示、弘法大會超過四五○○場,聽眾多達上千萬人次。

近年來他又透過佛教梵唄、美術、書法、人間音緣等方式,將人間佛教送到社會各個角落。音樂美術雖是無言說法,更能深入人心,滌濾靈魂。

前救國團主任李鍾桂說:凡是曾經在電視或平面媒體、講堂、道場與大師結緣的人,相信會有一種共同的感覺──無論出於語言或文字,大師都宛如一片春陽,慈光所至,無人不煦;以出世之身,做入世之事,以大悲之心,弘揚佛理,普度大眾,去惡行善,融合社會。而許多饒富宏觀的立身修為玄機,往往就在眾人生活中,一經點破,便豁然開悟。

他猶記得大師曾經應邀到救國團週會上對工作同仁發表專題演講,引用東坡居士就觀世音大士念經坐像向佛印禪師問難:「彼自是觀音,何必還要念自己的經?」佛印即時對以「求人不如求己」,滿座同仁受益匪淺。大師說理弘法,常常在此類談笑風生、俯拾俱是的題材之中,信手拈來,而得多所啟發、生花幽默之妙。

3.立德

大師在弘法度眾上的態度是,有為教的憂患意識;有為道的篤實心態;有為事的敏銳覺知;有為眾的慈悲願心。以其佛法弘揚的範圍,一代宗師風範,以及在全球信眾心中的地位,稱其為「大師」絕對是不為過的。

這位大師承先啟後。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春秋,今年大師也八十歲了;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他的弘法歷程也超過五十年;佛陀當年將佛法傳布五印度,他則將佛法傳布到世界五大洲。他出身正統叢林,傳承律宗、禪宗、教下、宗下,將中國大陸一脈法乳,薪傳分燈台灣,再從台灣滋潤全世界。他八宗兼弘,融會貫通,揚舉人間佛教大旗,回歸佛陀的本懷,既不喪失佛教的根本價值,又能與時俱進,發揚光大,創造佛教永續價值。談到人才培養,中興佛教,將來列入史冊,更是不做第二人想。

這位大師樹立當代典範。從個人走向群體,從群體走向宇宙,從宇宙走向永恆。他融和佛教各宗派,包容民間信仰,尊重其他宗教,思想境界不斷擴大提升。一九九六年大陸著名學者兼暢銷書作家余秋雨訪台,形成一股余秋雨旋風,到處有人請他演講,他卻特意抽出時間參訪佛光山,拜謁大師。歸程中他滿心激動,對大師的印象可以用一字概括─大!形象大,格局大,氣魄大,心胸大,理想大,普同慈悲,心懷天下。

著名學者柴松林則分析了大師值得尊敬的人格特質。

首先,他是一個革命家,勇於革除佛教的舊汙,不斷創新。

其次,他非常富於民主觀念,五十八歲那年傳法交棒,在所有宗教團體中,佛光山可能是唯一一個用民主的方式來傳承住持職位的。

第三,他充滿了人文精神,這是二十世紀以來人類最缺乏的。所謂人文精神有幾個特點:

1.表情達意的時候所用的語言。為什麼今天大家一講話就會產生誤會,甚至產生敵意,重要原因是語言粗糙,語彙貧乏,語義含混,語詞粗暴。而大師語彙豐富,表達精準,用詞典雅而易懂。

2.關愛的範圍廣,他關愛的不只是人,包括動物、植物、一切眾生、山川大地。

3.對於自己民族的文化樂於親近,對於不同的文化給予尊重。佛光山近年來在國際化中走向本土化,其見識之遠,用心之深,放眼當世宗教領袖,無人能望其項背。

4.具有現代觀念,不執著於自己熟悉的,對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也願意接觸學習。大師具有這種特性,不拘泥自己的屬性,能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例如他是佛教徒,卻能和友教融洽相處,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外省人,信徒中本省人卻占了大多數;他是男眾,對女眾向來支持肯定,不遺餘力。

相識多年的老友柏楊則說:「我非常敬佩星雲大師,因為他是一位最不像出家人的出家人,最不像高僧的高僧。佛教講『障』,事實上我最怕和出家人或高僧接近,因為他們好像也有『佛障』,高高在上的姿勢,使我在他們身上看不到慈悲,而我這個基督徒卻很喜歡和星雲大師接近。」

近年來,許多人出於崇高的敬仰,強把神聖光環套在他頭上,其實他不喜歡被神化,樂於做一個平實平凡的出家人,自適其適,隨緣放曠。然而無可否認,大師的一生顯然不平凡,他傳達給大眾的信息是:每個平凡人都有機會把生命的力量發揮到極致,亦即人人可以成佛。

這位大師的外相高大偉岸、挺拔卓立,令人自然攝受;內在的人格特質層次豐富、肌理分明,兼具知性與感性。他的行住坐臥、語默動靜,散發難以抗拒的人格魅力,論起超人氣偶像,星雲大師絕對名列排行榜前茅,支持者足以組成一個世界性的超大型「粉絲」(fans)俱樂部。

他是佛光山永遠的精神領袖,他與眾生血肉相繫,帶領全世界百萬佛光人走向人間淨土的道路。

在因緣中做好分內的事

曾經問過他,你覺得自己是個成功者嗎?

他回答:「我覺得自己還不算成功,成佛才算是成功。」

曾經問過他,回首八十歲月,一生夢想是否都已實現?還有哪些未竟心願?

他回答:「其實我不曾刻意或計劃要如何如何,一生常應大眾的需要隨緣付出,有因緣,推也推不掉;沒有因緣,求也求不得。至於我的角色,只是在因緣中做好自己分內的事。」

曾經問過他,最終希望得到怎樣的歷史評價?

他回答:「把我看作一個普通的和尚就好了!我只是一個非常平凡的出家人,一個出家人而已!」

曾經問過他,如果可以重來,人生作何選擇?

他回答:「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當和尚,但願來生,還能再作和尚,甚至生生世世我都要作和尚。」

歷史定位不可動搖

談到大師的歷史定位,歷史學家唐德剛認為,以佛教大小乘千年來的舊教義和一成不變的舊組織,來適應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風起雲湧的民主科學和市場經濟的新生活方式,就難免有格格不入之感了。如今改革開放已是世界潮流,為配合亞洲世紀之出現,佛教之徹底現代化,後來居上,走向世界,蓋為當代歷史之必然。而領導此一新佛教之出現,作為一個文史教師而環顧世界,吾知大師是此新時代、新佛教的開山之祖也。

新聞界老兵陸鏗認為,現代化的佛教不僅在台灣崛起,而且推向世界,特別是推向以基督教立國的西方,這是一件對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都具有深遠影響的事,「吾友唐德剛稱星雲為中國佛教的馬丁路德,我認為星雲較馬丁路德有過之而無不及,因路德只是改革,星雲則是開創。」

大師數十年來對佛教的改革創新,改變了一般人對佛教的負面印象,不只是正法的弘傳,對台灣的族群融和、文化創發、心靈提升,更發揮了深遠的影響,對整個社會貢獻良多。因為大師的人間佛教既有義理思想上的理論根據,又有實踐方法上的具體可行,終於使得佛教能夠蓬勃發展於現代,在台灣開出燦爛的花朵,而且走向國際化,枝榮葉茂的繁衍於全球。

文化評論家林谷芳說:「愈多的知識開拓,往往帶來更新、更多的未知領域。隨著文明的發達,我們反而愈看到宗教的不可取代。」

誠然,時代愈動盪,愈需要佛法的安定;國土愈紛亂,愈需要佛法的清淨;生活愈悲苦,愈需要佛法的喜悅;社會愈黑暗,愈需要佛法的光明。二十一世紀,當世界走向全球化發展,人類也面臨一場巨大的挑戰,社會結構、生活方式、行為模式乃至道德觀念都在不斷解構並且重組,人類的心靈狀況遭受前所未有的衝擊。如何使國與國之間,人類與大自然之間,乃至於一切有情無情之間和諧相處、共尊共榮?

答案可以在八十歲的大師身上去尋找。

人生八個階段

在紀念星雲大師弘法五十年的《雲水三千》影像集中,歸納了他人生的每一個階段。

1.成長的人生──第一個十年(一至十歲)

從小顯現與一般孩子不同的個性──勤勞、慈悲、喜捨,這其中有與生俱來的,也有後天耳濡目染的,包括篤信佛教的外祖母、忠厚誠敬的父親及俠義明理的母親。

2.學習的人生──第二個十年(十一至二十歲)

十二歲出家,嚴格的儀軌、團體的紀律、精進的學習,如同精鋼百煉,構築了人生堅實的磐基。此一時期已經如小荷初露尖尖角,頗有大將之風。

3.參學的人生──第三個十年(二十一至三十歲)

東渡來台,從一無所有到駐錫宜蘭,並且深入台灣社會,播灑人間佛教的種子,也初步描繪出佛教發展的藍圖。

4.文學的人生──第四個十年(三十一至四十歲)

為了使佛教走入青年,創辦壽山佛學院,培養專業化、現代化佛門龍象;除了自己著書立傳,更致力佛教經書文物的流通。

5.哲學的人生──第五個十年(四十一至五十歲)

開創佛光山,初步建立佛光山僧團,開始具體實踐人間佛教的理想。訂定佛光山的組織制度,確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四大宗旨。

6.歷史的人生──第六個十年(五十一至六十歲)

開創正信佛教進入學校、監獄、軍隊的紀錄,讓佛教生活化、普及化。成立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窮數十年心血為中國佛教經典灌注新的生命力。

7.倫理的人生──第七個十年(六十一至七十歲)

成立佛光會,將佛法傳遍五大洲、七大洋,確立了佛教七眾共有、僧信平等。與佛教本身、其他宗教交流合作,歡喜融和、廣結善緣。

8.佛學的人生──七十歲以後

經歷信佛、拜佛、學佛、行佛等階段的體證,逐漸完備人間佛教的思想體系。領悟人生真諦,帶領全世界兩百多萬佛教徒開創人間淨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