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60 第十章 四大宗旨,慧炬長明

佛門祖師大德一向重視師徒之間的傳法印心,在佛光山的徒眾當中,也時常有人問星雲大師:「如何才能與師父接心、印心?」

他回答說:「只要能與佛光山的宗風相應,就是跟我印心!」

佛光山的宗風是什麼?「弘揚人間佛教,開創佛光淨土」就是佛光山的宗風,也是他一生致力推動的目標。

十六字工作信條

由「人間佛教」出發,他定下佛光山四大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這「十六字箴言」乍看平淡無奇,舉凡佛光山教團的一分子都能朗朗上口,但若如實如法、正心誠意的去體悟、去執行,可以發現其博大深奧不下三藏十二部經典、其穿透感染力超越許多待人接物的寶典。

佛光人工作信條的精髓在一個「給」字,首先自己必須具足信心、歡喜、希望、方便,才能「給得起」,這就是人性善美的開發、自我素質的提升;其次展現了「施即有福,捨方有得」的情操,生生世世受用無盡。

前監察院長陳履安曾說:「星雲大師的一生,都是從『給』而成就出來的。」

國際佛光會澳洲協會督導劉招明,是一位出色的企業主,跨國經營的形態使他成為「空中飛人」,但他沒有因而顧此失彼、疲於奔命,反倒老神在在、安心篤定,祕訣是他多年來把佛光人信條融入公司信條,甚至推廣到員工與客戶之間,既提升了企業形象,生意也源源不斷。

菲律賓協會的洪國材督導也有類似經驗,他認為佛法廣大無邊,但光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十六個字,就已經一輩子學不完、做不完了。未接觸佛光山前,他把員工當作賺錢工具;現在他體會到「給」的真諦,把員工當作「夥伴」,朋友都覺得他好像變了個人。

參訪佛光山各地道場或事業單位,可能很多人都有同感:僧信四眾,不論工作如何繁重忙碌,臉上始終帶著微笑,一副舉重若輕的風儀。來客只要提出要求,無不有求必應,順心妥貼;甚至心裡想要的,還沒說出口,他們都已經設想準備好了,彷彿練過讀心術似的。其實那是因為他們在精神、態度上,都以佛光人四大工作信條作為依據,徹底融入動靜舉止、身心血液之中了。

歸功於三寶、大眾

時下企業界流行探討所謂的「創造遠景、建立共識」,大師為求佛光法水傳承久遠,早就揭示佛光山的精神內涵,因此,別分院雖然遍布世界各地,僧信四眾來自四面八方,但是本懷與步調卻是一致的。

工作信條之外,他另外提出四項「佛光人的理念」──

1.光榮歸於佛陀

2.成就歸於大眾

3.利益歸於常住

4.功德歸於檀那

這四個理念,以「歸」──奉獻為重心。來自於感恩與眾生一體、同體共生的理念。如無諸緣成就,何來利益功德?能歸功於三寶、大眾,才是真正明白因果的現代菩薩。

大師至誠表白:「提到佛光山的開山,我腦海裡就有當年大眾在挑磚、挑沙石、扛水泥,汗流浹背的影像,可以說從早忙到晚;工人下工回去休息了,佛光山的弟子還是繼續工作。而護法信徒的幫助多得說不完,所以說『成就歸於大眾』。

「佛光山不是個人的,而是一千三百多位出家弟子、數百萬信徒、上萬功德主,還有各界人士的;不是一天、一時成就的,而是點點滴滴、持續累積的。」

早在一九八一年,大師就已經以「怎樣做個佛光人」為題(講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闡釋佛光人的理念。

第一、佛光人要先入世後出世。今日佛教衰微,是因為過分忽略世間滋生的問題,急於求證出世的解脫,致使世人以為佛教是消極、厭世。但如果和人間的實際生活脫了節,國家不愛、父母不孝、族友不親,又能存容於天地社會嗎?所以佛光人必然要先有入世的事業,然後再求出世的依歸。

第二、佛光人要先度生後度死。佛教受社會最大的誤解是──佛教為度死的宗教,專為人死後誦經超度。佛光人不反對功德佛事,但感到生者比死者更需要佛教。佛光人要推展佛教「從出家到在家」、「從寺廟到社會」,把幸福、歡喜布滿人間。

第三、佛光人要先生活後生死。學佛出家的終極目的固然是「了脫生死」,但開口閉口:「我喜歡過清淨的生活」、「我要入山修行」,卻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古來大德宗師,他們學佛修行,都先發心為人服務,有的願生生世世做一條老牯牛,為眾人專事負重;有人發心服務苦行,數十寒暑。百丈懷海禪師更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清規,學佛要先辦好生活上的資糧,人人照顧好自己的生活,才能再談脫離生死輪迴。

第四、佛光人要先縮小後放大。「滿瓶不動半瓶搖」是現代虛華浮誇社會的通病,佛光人要像千年老松,經得起歲月寒暑的遷流;要像嚴冬臘梅,受得了冰天雪地的考驗,唯有忍耐的人才會成功,唯有縮小的人才能擴大。

堅守四大宗旨

在大師這些精神、信條、理念導引之下,佛光山已將傳統佛教帶出宿命的幽谷,以創造性思惟,鑄就了人間佛教的世界性架構。在此架構中,今天「佛光山」已不單指高雄縣大樹鄉的佛光山寺,而是涵蓋了一千多出家僧尼、二百多萬信徒,影響力遍及海內外六大洲的一個「集合代名詞」。然而,不論道場在何方,信徒有多少,佛光山始終堅守「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四大宗旨。順著這個脈絡檢視,可以清楚看出四十年來佛光山的具體成績以及貢獻。

1.以文化弘揚佛法

一位圖書館專業人員拜訪佛光山後,感性的寫下這一段文字:「仲夏午後的佛光山,遊人愜意的躲在濃蔭下小憩,只有偶然的鳥鳴打擾空氣中的靜謐。早聽聞佛光山相當重視文教,但不入寶山不知道,入了寶山嚇一跳,一個佛光山上,竟然擁有七所圖書館──佛光山民眾圖書館(對外開放)、女眾學部圖書館、男眾學部圖書館、大慈育幼院圖書館、普門中學圖書館、大覺寺圖書館、大慈庵圖書館。靜坐窗內,探尋法味,自在悠游;抬頭遙望窗外青山送翠,煙嵐迎風,又是一篇大地文章。」

經云︰「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說︰「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金剛經》強調弘揚四句偈功德勝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功德。此外,佛教的十法行包括書寫、供養、法施、諦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凡此無非說明文化在佛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佛光山四十年來,堅持以文化弘揚佛法的道路。

一九五八年,提倡每月印經,將艱澀難懂的經文,採新式標點符號,加以分段、分行,如普通小說體裁一般,使佛法能普遍為社會大眾所接受。

《覺世旬刊》(十天出版一期)一九五七年由張少齊居士創辦,佛光山接手之後,面貌一新。每期發行逾數十萬份,遍及四十二個國家、地區。這份免費贈閱的刊物,每年耗資新台幣一千萬元以上,但因為扮演著海內外幾百萬佛教徒溝通的橋梁,堅持出刊不輟。直到二○○○年併入新創刊的《人間福報‧覺世副刊》。

一九七九年創刊的《普門雜誌》,則以普遍化、大眾化、生活化、文藝化、趣味化、國際化為宗旨,讀者分布歐美、東南亞、中國大陸、紐澳、南非等三十餘地。二○○○年轉移到馬來西亞出版發行。

有三十多年歷史的佛光出版社,延續「佛教文化服務處」(一九五九年在三重成立,一九六四年遷至高雄)的功能,陸續出版了經典、概論、學報、文選、史傳、教理等數百種叢書,近來更朝漫畫、兒童書發展,用現代包裝介紹傳統佛法。佛光書局(一九七八年成立)現有台北、高雄、香港、洛杉磯、溫哥華等二十餘家,近年來成功轉型,與「佛光緣美術館」及「滴水坊」做複合式經營。

以紀念開山二十週年行腳托缽法會所得之淨款,成立「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資助國內外佛教界的學術會議,獎助優秀人才深造留學。贊助佛教雜誌的出版,並捐贈圖書給各地圖書館、監獄、學校等。

(1)編修大藏經,續佛慧命

特別應該提到《佛光大藏經》的編修。大師一九七七年發起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以編撰現代佛教聖典為目標,希冀續佛慧命,流傳聖教。

常有人問起,歷代以來佛教藏經多有人刊印,現在也有大量影印,為什麼佛光山還要不計一切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來從事藏經的編印?

原因有三︰

*1佛法的流傳、佛教文化的根柢,在於經律論三藏。中國歷朝歷代都曾動員政府學術文化機構的力量編修藏經,一方面昭告天下君主對文化十分重視,一方面藉此顯示當時經濟與學術水準已到達一定高度,才能啟動編修藏經的巨大工程;也因此使得中華文化中最珍貴的瑰寶能長久流傳。然而,佛教的藏經自清代《龍藏》以來,三百年乏人重新編撰,佛光山乃本著「為我中華文化、佛法慧命,點無盡之燈,開般若之華」的願心,義無反顧挑起重擔。

*2隨著時代變遷,除了亟需保留原有藏經之精粹,更應該賦予其新的時代意涵,編修委員會除了將歷代藏經分為《阿含藏》、《禪藏》、《般若藏》、《淨土藏》、《法華藏》、《華嚴藏》、《唯識藏》、《祕密藏》、《聲聞藏》、《律藏》、《本緣藏》、《史傳藏》,另補入新的創意如《圖像藏》、《儀誌藏》、《藝文藏》、《雜藏》等,加起來共計十六大類。希望能做到中外融和、古今貫通。

*3從文化生命力,承先啟後的角度來看,中國藏經已面臨困境。例如,種類過多,數量龐大,不易選擇、誦讀、研究。另外,古體文言艱深,缺少標點段落,使人望而生畏,僅供奉於樓閣,虛有莊嚴,實則已失去弘傳的功能。因此從第一部《阿含藏》開始,由大師親自主持,慈怡法師擔任總編輯,邀集佛、文、史、哲各家學者及梵、韓、巴、日各國語文專家數十人,博採南北傳與中、韓、日各版藏經,做文字校勘、全經考訂,以及經文的分段標點、名相的釋義、經題的解說,並有經後的索引,使「人人能讀,讀而易解,解而能信,信而易行」。

春去秋來,時光荏苒,佛光山編藏的工作已進入第三十個年頭,歷年完成的包括:

一九八四年《阿含藏》四部十四冊,加上各家研究專文兩冊,索引一冊,共十七冊,約四百萬字。

一九九四年《禪藏》,分為「史傳」、「語錄」、「宗論」、「雜集」等四大類,加上附錄、索引共五十一冊,約一千三百餘萬字。

一九九七年《般若藏》,分為「經部」、「注疏部」、「宗論部」、「著述部」及附錄索引,共計四十二冊,一千二百餘萬字。

一九九九年《淨土藏》,分為「經部」、「注疏部」、「纂集部」、「著述部」及附錄索引,共三十三冊,約九百萬字。

二○○四年《圖像藏》(即《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已先行出版「精華版」一冊,預計編輯二十大冊。蒐集佛教美術作品,舉凡建築、繪畫、人物、雕塑、金石及世界各博物館藏品,皆在編撰之列。兩萬多張圖片,涵蓋範圍遍及世界五大洲。其目的為替佛教、替藝術留下基礎資料,進一步引導讀者閱讀佛教藝術相關書籍。

二○○九年《法華藏》。

(2)佛光大辭典

佛光大辭典一九七八年起編撰,至一九八八年,耗費十年終於問世,並於次年榮獲國家優良圖書「金鼎獎」。

六大特色︰

*1資料蒐集廣泛。參考書目高達數百種,蒐集過程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又如

燕雀含泥,實非易事。

*2詞彙豐富。擁有二二六○八條獨立條目,十多萬附件詞目,總字數約七百多

萬字。

*3人性化的參考文獻。各重要條目均載有該條目的參考文獻,並附本辭典所收

相關條目,條目後列出頁數,免於讀者反覆翻查之苦。

*4圖文並茂。深入淺出之外,更配以二千七百餘張相關圖片,補文字詮釋之不

足。

*5索引完備。利用不同字體,將獨立條目與附件詞目區隔,對於讀者使用索引

的方便性來說,是從所未有的創舉。

*6百科全書。引證之廣,涉獵百千經綸;解說論議,融攝諸家言辭,可說是一部現代人所需的佛教百科全書。

觀微知著,不難想像佛光山文化工程是多麼龐大艱巨。二○○五年春節,高希均教授參觀編藏處,連連說真是太震撼、太感動了,佛光山做到的,大學和政府機關都做不到。

學術界如同久旱逢甘霖,好評、回饋不勝枚舉。

大陸北京大學教授樓宇烈說:「《佛光大藏經》是華人之光。」

大陸人民大學方立天教授說:「編藏是一件艱巨宏偉的事業,星雲大師獨力承擔起了一個時代、一個政府都無法承擔的責任。」

南華大學歐崇敬教授說:「《禪藏》是我看過最好的。」

大陸清華大學張美蘭教授則讚佩:「所有版本中最好的。」

美國史丹佛大學邵東方教授說:「佛光山的《禪藏》索引在古文獻學的課程,比較其他索引,是最好的。」

清華大學葛兆光教授說:「以前研究禪宗以日本馬首是瞻,看過《佛光大藏經》的題解,比小野玄妙寫的《佛書解說大辭典》還要豐富。盼望《佛光大藏經》能儘快完成,取代《大正藏》。」

韓國高麗大學宋寅聖教授明白指出:「過去研究禪學的重鎮是日本花園大學禪學中心,但並沒有出版完整的《禪藏》,很驚訝佛光山出版了。《禪藏》的出版,使佛光山成為世界禪學重鎮。」

(3)大藏經電子化

佛光山編藏處默默的、不聲張的編出數套大藏經之後,隨著個人電腦普及,網際網路的時代降臨,一九九五年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在紙質本的基礎上,又成立了「佛光山電子大藏經」專責單位,投入佛教書籍資料及佛典的電子化。電子佛典的優勢,包括方便攜帶保存,易於查詢、檢索及比較。二○○四年又成立電子大藏經網站,提供網上的建議搜索及問題查詢。

電子大藏經研發了七年時間,目前完成的包括︰

*1《佛光大辭典》

PC 版:一九九七年初版,為世界佛教史上第一部電子辭典;二○○○年完

成更新版;二○○三年《佛光大辭典》及《中英文佛學辭典》三版。

PDA 版:二○○四年初版,全世界第一張《佛光大辭典》的‭ ‬PDA‭ ‬版;二○

 ○五年八月《中英文佛學辭典》PDA 版。

特色:

a.收錄二七○萬條佛學名相,七百萬字釋文,三千多張圖片。

b.完整的中英文內容。

c.多功能搜尋。

d.中巴梵文對照。

e.操作簡單。

*2《阿含藏》

PC 版:二○○二年完成。

特色:

a.含十七冊《阿含藏》內容,加上研究專文、相關論著七十餘篇。

b.連接《佛光大辭典》電子版多元搜尋功能。

*3《迷悟之間》十二冊

二○○四年完成首部星雲大師著作的電子化,PC‭ ‬及‭ ‬PDA‭ ‬版。

*4《佛光教科書》十二冊

二○○五年八月電子版

*5《禪藏》

二○○五年八月完成

特色:

a.含史傳部、語錄部及《六祖壇經講話》中英文、《星雲禪話》、《禪門語錄》等。

b.各種藏經中禪宗的相關資料。

(4)鼓勵佛學研究

佛教文化事業很寂寞,但絕對重要。

大師感慨繫之:「過去多數的佛教徒只重拜佛誦經,祈求福祿,不但不能提升層次,甚且有礙佛教發展,實在可惜。如果以學校為譬喻,誦經祈福只是小學的修持,如果要廣利眾生,還必須更上一層樓,做一個研究佛學,實踐佛法的真佛子。」

為鼓勵佛學研究,佛光山近年來投入人力、財力、物力,完成了學術界長久以來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

一九九七年五月出版《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由佛光山宗委會編撰,共一三二冊。將傳統大藏經精華化、白話化、現代化。內容包括阿含、般若、禪宗、淨土、法華、華嚴、唯識、祕密、小乘、律宗、本緣、史傳、儀制、藝文、雜類等。每冊均以題解、源流、解說等,闡述經文的時代背景、影響價值及在佛教史和思想演變上的角色地位,並設有原典、譯文、註釋等單元,文句鋪排力求流利通暢,遣詞用字力求深入淺出,兼具通俗文藝與學術價值。

其成就特色:

*1佛教史上的開創之舉。民國以來,白話佛經翻譯雖然很多,但都是法師或居士個人的開示講稿或零星的研究心得,缺乏整體性的計劃,讀者也不易窺探佛法之堂奧。《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突破窠臼,將古來經律論中之重要著作,做有系統的整理,為佛典翻譯史寫下新頁。

*2傑出學者的集體創作。結合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兩大名校的百位教授學者通力撰稿,其中有博士學位者占百分之八十,其他均擁有碩士學位,在當今各種佛學讀物的撰稿陣容中難得一見。

*3兩岸佛學的交流互動。《中國佛教經典寶藏》撰述部分由大陸教授負責,編審部分由台灣學有專精之學者負責,對於兩岸佛學交流助益良多。

*4白話佛典的精華集粹。《中國佛教經典寶藏》將佛典裡具有思想性、啟發性、教育性、人間性的章節做重點式的集粹整理,有別於坊間一般「照本翻譯」的白話佛典,期使讀者能一目了然,深入妙諦。

二○○一年出版《法藏文庫》,分為《中國佛教學術論典》及《中國佛教文化論叢》,前者全套十輯,精裝一一○冊,在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星雲大師策劃指導下,將三十年來佛教學術論文做有系統的編輯,其中包括中國大陸、台灣及世界各地漢文的有關佛學博碩士學位論文,分為思想史、歷史制度、語言文學、考古、建築、藝術六大類;後者集結海峽兩岸學者教授專家的佛學研究成果,共計一百冊。

《法藏文庫》是中國近代史上首次有計劃、有系統的蒐集兩岸佛學研究成果,並耗費巨資編輯出版,一方面將大陸研究佛學的斐然成績展現在世人眼前,一方面為兩岸佛教學術進一步交流提供方便和機會。

一位論文也被收錄其中的學者表達感激:「百分之九十的博碩士論文一貫不見天日,星雲大師保留了所有中國人在二十世紀佛教學術研究上的努力。」

2.以教育培養人才

大師曾說過:「沒有教育,縱有再高深的教理、再眾多的經典,誰去研究呢?所以必須要提倡教育。僧伽,要有僧伽的教育;信徒,要有信徒的教育;甚至於兒童、婦女,也要有兒童的教育,婦女的教育。」這樣的理念引領著佛光山開展教育事業。

從信徒對教育的關注,也可見佛光山對信徒教育的成功。過去一般信徒做功德是為了消災、求平安,現在懂得了人才培育更重要。經常有人持續一千元、兩千元劃撥給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總會長陳順章每年固定拿出一筆錢,指定用途於教育。

從最早的壽山佛學院,到今天屬於教育院轄下完整、一貫的全程教育系統,包括僧伽教育、社會教育兩大部分──

(1)僧伽教育

*1僧伽教育研究委員會

a.僧伽教育推展小組

b.教材編撰小組

c.教學研究小組

d.師資培訓小組

*2中國佛教研究院

a.南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宗教學研究中心

b.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3佛光山叢林學院

a.國際學部──英文佛學院、日文佛學院、外籍學生研修班

b.專修部──本山女眾學部、本山男眾學部

c.國外:美國西來佛學院、聖地亞哥佛學院、印度佛學院、香港佛教學院、馬來西亞東禪佛教學院、非洲佛學院、澳州南天佛學院、巴西如來佛學院

*4東方佛教學院

*5東方佛教學院先修班

*6天眼網路佛學院

(2)社會教育

*1大學教育(佛光大學教育籌備委員會)

a.佛光大學

b.南華大學

c.西來大學

d.南天大學

*2中小學教育

a.普門高級中學

b.均頭國民中小學

c.宜蘭人文小學

*3幼稚教育發展中心

a.宜蘭慈愛幼稚園

b.善化慧慈幼稚園

c.台南慈航幼稚園

d.新營小天星幼稚園

*4信眾教育

a.佛光山電視佛學院

b.勝鬘書院

c.都市佛學院

d.青年中心

e.佛光人間大學

叢林風月,法脈相傳

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生前最關心的問題,便是佛教人才的培育,他曾在上海佛協有過一段膾炙人口的講話:「佛教最重要有三件事︰第一培育人才,第二培育人才,第三還是培育人才。」

英雄所見略同,佛光山在培養僧伽人才方面的努力,四十年未間斷,大師擔任第一屆院長,隨後由慈惠法師接任,接著為依恆法師、慧開法師、依華法師,現任(二○○六)院長為滿謙法師。滿謙法師說:「我頗為自己慶幸,跟隨了一位偉大的師父,他一生以教育為職志,其熱忱、信念沒有改變過。觀機逗教,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善巧方便,平時的行儀都是無言的教化。他以身作則,不言而教,舉凡做人、處事、為學,無所不包,無所不含,都是最好的教材。」

大師辦學的苦心孤詣,感人肺腑。當年南部地區缺乏師資,許多老師都是他三顧茅廬,從台北殷殷延請來授課的。老師抵達時常常已是深更半夜,但無論多麼晚,他都會佇立在山門口,恭候大駕,甚至捲起袖子為他們準備宵夜點心,陪著他們吃完就寢,才安心返回寮房。老師下山北返,他也一定親自送行,唯恐招呼不周,一去不還。

直到現在,他仍是見賢而喜,遇到飽學多聞的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請他為佛學院的學生舉行專題講座。

發展至今,佛光山的僧伽教育在建設、體制、課程及教學上不斷改革求新,同時具有國際宏觀的願景,堪稱中國佛教有史以來最完整的佛學教育機構。

分析其特色:

1.辦學時間最長,從未間斷

2.學生持續最多,畢業後實際投入佛教各項事業的人比例最高

3.素質最高,再進修的機會最多

4.國際化的程度最高

5.兼備傳統精神以及現代面貌

叢林風月,燈燈相續,法脈相傳,佛學院培養出無數的優秀人才,在五大洲、七大洋弘法利生。

信徒教育及社會教育

本著人間佛教的理想,佛光山也從事信徒教育及社會教育。

「為提供社會大眾終身學習環境,利益大眾研修佛法,掌握現代生活樞紐,適應現代社會需求」,延伸出兒童夏令營、星期兒童班、兒童才藝教室;青年人方面,從早期的大專學生夏令營,到青年中心、國際佛光會青年團。鑑於社會多元化,也開設一般技藝教育課程,如素菜烹飪班、婦女合唱團、書法研習班、青少年樂團、太極拳等,定期舉行展覽或發表會,成績斐然。

二○○五年一月,日本高野山大學校長生井智紹來參加佛光山第七任住持晉山陞座典禮之後,用了兩天時間全省參訪,行色匆匆但收穫豐碩,臨別談到此行印象:「道場很興旺,來的人都那麼年輕。」

全程陪同的日本本栖寺住持滿潤法師了解他的心情,因為日本年輕人不信佛教,現在信徒大多已七老八十,有的連腰都直不起來,「日本是過去式的佛教,我們是現在進行式的佛教。」

一九七五年,舉行信徒會員大會,首創佛教界信徒教育講習制度。

一九八三年在高雄普賢寺首創「都市佛學院」,接著各地別分院也都陸續開設。三個月一期,學員利用下班後來上課,包括大學教授、中學教師、企業界主管、公務人員等。這些融通體貼的設計,使佛教能積極走入人間,達到兼顧深度、廣度的效果。

近年來更上層樓,在三峽金光明寺成立佛光人間大學,對不同層次的人群,提供佛學或世間知識的學習環境。

社會教育方面,開創了全國第一所佛教幼稚園──宜蘭慈愛幼稚園,歷屆畢業生已達三萬餘人,分布於社會各個階層。位於宜蘭的人文小學,是一所公辦民營學校;埔里均頭小學環境優美,校風活潑、教學嚴謹,在多數私立學校經營艱困的情況下,還能有學生人數穩定成長的優異表現,殊為難得。

普門中學分初中部及高中部,一九八二年創校時學生只有九十一人,目前已超過一二○○人。由於教學認真、管理嚴格,曾獲教育部、教育廳獎勵為優良私立學校之一。

大學則有位於美國洛杉磯的西來大學,走小而精緻的路線,教師、學生來自世界各國,為國際佛教學術交流中心。佛光大學、南華大學分別位於宜蘭及嘉義,著重社會文化精神教育,可算後起之秀。正在籌備中的南天大學,將是佛教徒在南半球創立的第一所大學。

大師曾在《星雲日記》中引述松下幸之助的故事:「有一次松下問人事科長,假如別人問你松下電器公司是製造什麼產品的公司,你如何回答?人事科長答道,我會說松下公司是製造電器產品的公司。沒想到松下勃然大怒,其他人事主管也不知如何回答。松下說,如果別人問松下公司是製造什麼產品時,你們要是不回答松下公司是培育人才的公司,並兼製造電器產品的話,豈不表示你們對人才的培養漠不關心?我不知告訴過你們多少次了,人才是企業的基石,生產、銷售、資金等固然重要,可是最重要的還是人才。因為缺少人才的話,生產、銷售以及資金都發揮不了作用。所以,如果連你們都不能努力去培養人才的話,松下電器公司還有什麼前途可言?」

這番話讓他心有戚戚焉,也可以解釋佛光山為何人才濟濟。

3.以慈善福利社會

談起佛教從事的慈善事業,許多人立刻聯想到證嚴法師領導的慈濟功德會,該會由於專注慈善,形象鮮明,外界如此聯想也無可厚非。相較而言,佛光山從事的慈善工作,自開山以來無日不在持續,範圍廣,耕耘深,只是一直未刻意對外「公關」或有系統的宣傳介紹。

秉持佛教慈悲為懷、民胞物與的精神,佛光山的慈善及社會福利事業由「財團法人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統籌,現任董事長為慈容法師。

「師父主張我們不要去趕慈悲的熱鬧,愈是沒有人要做的,我們愈要去做;愈是沒有人去的地方,愈是佛光人應出現的地方。」慈容法師進一步指出,佛光山的慈善福利除了物質援助,一定伴有佛法教化,發揮明白因果、淨化人心的功能,引領災難創傷中的人們學習、體認「外人的幫助有限,唯有靠自己幫助自己」,甚而面對生死,超越苦難,激發新的覺醒,給他們力量重建人生。「很多慈善工作看起來轟轟烈烈,其實幫助不大,如同把他們從水(苦海)裡撈出來安慰一下,又丟回去。」他語重心長的說。

慈善福利項目

(1)醫療服務

*1佛光診所

一九七六年六月成立,設於高雄壽山寺,大師曾說:「佛光診所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社會低收入貧困患者,有機會接受完善醫療照顧。」兩年後,遷回佛光山。佛光診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服務項目有中醫、西醫、牙醫及針灸;診療器材也慢慢增添,擁有心電圖、血醣檢驗、超音波測量等儀器。因地處便利,加上醫護人員的發心輪流義診,成為高雄縣附近地區貧困患者的定心丸。

*2雲水醫院

鑑於佛光診所服務對象有限,一九八四年大師又創設施診醫療隊,以「佛光甘露造福人群」為宗旨,將醫療人員和設備帶至偏遠地區。一九八七年更擴大為「雲水醫院」,取「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之意,希望施診醫療如行雲流水般,深入各個地區為患者做最佳的服務。從初創期僅有一輛施診醫療車,每天出診一處,到擁有九輛車,每週出診二十處,每處每天接受醫療的患者逾一二○人,每月免費施診約萬人。雲水醫院以最少資金產生最大效用,醫療網由最初的大樹鄉四個村,擴展至南投、高雄、屏東等偏遠山區;台南、嘉義、台北、宜蘭及外島等地,也陸續成立了醫療分隊。

除遇重大天災如颱風、山崩阻隔,雲水醫院從未終止巡迴施診。到偏遠地區醫療非常辛苦,常常要背著藥箱,步行許久,才能到達一個部落,在簡陋的環境下從事醫療工作。除了醫生發心,也有信徒發心輪流到各地醫療站幫忙登記掛號、包藥,充分發揮慈悲大愛。診治身體的疾病外,還有法師隨隊出診,為患者解答生活中的種種疑問,同時做心理及精神上的輔導與開示。

(2)養老育幼

*1宜蘭仁愛之家

「宜蘭仁愛之家」,原名「仁愛救濟院」,一九六二年五月由基督教董鴻烈先生創辦。一九六七年七月因經濟困難,轉請大師接辦。一九七一年,由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畢業的依融、紹覺(二○○五年往生)兩位法師發心服務,三十多年來,不斷增建院舍,設有康樂室、佛堂等,並普種花木,興建涼亭,環境優美,空氣清新,老人過的是田園式的恬適生活。遇有院友逝世,由大家共同助念,使得老人能在念佛中安詳往生。早期主要收容孤苦無依的老人,目前擴大為六十歲以上健康老人,並開辦日間托老服務,為全國首辦此項業務的老人福利機構。

一時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長久的慈悲則需要耐心和毅力。紹覺、依融兩位法師,奉獻了半生歲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老人家洗滌餵食、侍候湯藥、料理後事,實在是行菩薩道的最佳注腳。他們曾同時榮膺全國好人好事代表。

*2佛光精舍

緣起於大師為發揚傳統敬老孝道精神,增進家庭倫理和諧,安頓老人安樂的生活,提供長者頤養天年之所。精舍在一九七六年啟用,座落佛光山西邊的山坡高地,風景幽雅,與普門中學、普賢殿相毗鄰,遙相對望東山的接引大佛,遠隔紅塵,別有洞天,清涼幽靜,猶如世外桃源。安居老人曾口讚一偈:「佛光精舍最清涼,修竹茂林遶四方;靜老桃源無俗客,閒如諸葛隱南陽。」

精舍建築為三棟兩層公寓式的樓房,建設典雅,窗明几淨,衛浴設備齊全,並設立齋堂、念佛堂、客廳、涼亭、花園等。

安單者都是皈依三寶的信徒,有退休的公務人員、大學教授、軍官、律師及企業家等,他們都有美好的家庭,來佛光精舍是為尋求另一種「出離」的修行生活,平日有的專持佛號,有的致力深研經藏;閒來養蘭、茗茶、誦經、交換生活心得,皆得到妥善的照顧。

*3崧鶴樓老人公寓

高雄縣政府為提供身心健康的長者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提高生活品質,興建「崧鶴樓鳳山老人公寓」,一九九五年委託佛光山慈悲基金會管理,為全台首座老人公寓。服務項目有生活起居關照、餐飲、保健、文康活動、心理輔導、居民自治、就業機會、孝親旅遊、套房出租等。文娛活動有日語、書畫、合唱、國劇、國樂、舞蹈、太極拳、手工藝及氣功等;每逢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民俗節日,舉辦慶祝聯歡活動,並有慶生會、專題演講等,使老人獲得精神慰藉,心靈充實。

*4大慈育幼院

大慈育幼院於一九七○年由高雄縣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幾經改擴建,目前為六層樓高之大樓,內部設有辦公室、會客室、活動中心、自習教室、寢室、輔導室等。收容三至十二歲之父母雙亡或烈士遺孤、無人撫養之單親兒童,乃至接受各縣市政府轉介之兒童保護個案及因緣具足的特殊個案。

貼近大慈,感動大慈

走訪大慈,第一個出來歡迎的是「家」狗安安。剛一坐定,就聽到「我回家了」、「師父好」、「阿姨好」的聲音此起彼落,回頭一看,聲音發自陸陸續續放學回來的孩子,那神情、那舉手投足,與刻板印象中「孤兒院」的孩子完全連不到一塊兒,正如同蕭碧涼主任形容的──「好陽光」。

聽說有採訪,七、八個孩子一點不扭捏,願意和人分享自己的感受,蕭主任解釋:「手指頭伸出來每一支都很壯,不知如何取捨,乾脆都一起叫來。」

一個大女孩端茶待客,主任微笑鼓勵:這就對了,茶倒八分滿,才不會灑出來,其他弟弟妹妹也要有哦。多麼特別的機會教育,其中蘊含了兩個重要道理︰謙虛以及平等心。

話題從馬英九「哥哥」開始,二○○五年大年初二,馬英九上山拜訪,第二天一早晨跑,陪跑的人自不在少數,最後只有大慈的孩子一同跑完全程,普門中學籃球隊副隊長潘文中就是其中之一。抵達終點,他主動伸手與小馬哥擊掌,來個「give me five」,對方也欣然呼應。那幾天他逢人就「秀」,一直喊說那隻手從此都不要洗了。其他孩子七嘴八舌的說,在大慈要看到名人還不容易?

春節期間他們一起出坡、做資源回收、參與義賣、策劃花車遊行,大的帶小的,有板有眼。這種訓練比一般家庭強太多了,也印證了蕭主任說的,佛光山提供了大慈豐富的機會和資源。

看著他們親親愛愛擠在椅子上,聽著他們向蕭主任撒嬌,誰說這不是一個令人羡慕的家庭。

從大師開始,佛光山每個人都把大慈的孩子當寶貝。在「大慈」裡面,有些父母不詳的孩子,報戶口的時候跟著大師的俗家姓,姓李,大師也真的視他們如己出。有大慈的第一天,門口就掛著「遊客止步」的牌子,為的是給孩子一個不受打擾的天地,不要讓人覺得他們是悲憫的、淒慘的。大師堅持謝絕外界參觀,不叫窮,不拿院童為號召來籌募捐款,以免造成小小心靈上的二度傷害。

大師曾多次關照育幼院的主任、老師,孩子們個個都是佛光山的王子、公主,到學校去一定要服裝整潔,便當裡的飯菜一定不能比別的同學差,要讓孩子覺得受尊重、有幸福感。

「你們是大戶人家(佛光山)的孩子,對不對?」蕭主任問。「對!」孩子們回答的毫不遲疑。

育幼院成立至今,已培育出五百多名身心健全的孩子,他們長大後走入社會,在軍、公、教、商、宗教、慈善等各個層面服務,從業務員到經理、從老師到軍人……都能恪盡己責,奉公守法,為社會盡一分心力。一九九八年大師華誕日(農曆七月二十二日),院方舉辦第一次「歸家日」,此後長大在外工作的孩子們都在每年的這一天回來團聚,彼此鼓勵關懷,並對創辦人表達感恩之情。

「我今年五十歲,孩子最大的四十五歲,我已經升格當奶奶囉!」自己就是陽光性格的蕭碧涼,圍繞在一圈陽光少年中間,幸福是什麼,毋需言語形容了吧!

目前院中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六十多名院童,除台灣各地,更有遠自香港、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來的,猶如佛光山一樣,大慈也國際化了。他們背景不同、文化多元,但老師們本著「公開、公平、公正,但完全不平等」的教養方法,尊重個體,因材施教。

大慈孩子承受十方大眾的關懷和付出,也時時不忘與大眾結緣,例如院方針對現代社會的需要,於每年暑假舉辦「兒童夏令營」或「國際交換學生」,讓一般社會的孩子,藉此學習團體生活及培養獨立性格。一位來自葡萄牙信徒的孩子,和大慈的孩子一同典座(煮飯燒菜)、料理日常生活,一段時間之後,寫信回家說,現在才知道媽媽多愛我,我以後不要佣人照顧了,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媽媽感動得眼淚嘩啦嘩啦,當然那是歡喜的眼淚。

到了用晚餐時間,孩子們很有禮貌的告辭離開,蕭主任與安安送到門口,他提到每個孩子都有一段不愉快的過去,不要害怕面對。「我們帶他們到菲律賓、泰北區賑濟,讓他們知道現在快樂的日子得來不易。雖然這是一個再生家庭,但他們比很多在原生家庭成長的孩子更健康、更有正確的人生觀。」

(3)輔導教化

*1監獄教化

大師駐錫宜蘭時,除鄉鎮、學校外,監獄也是他常轉法輪的地方。目前佛光山支援承辦的監獄布教,包括高雄監獄、高雄女監、高雄看守所、明陽中學、六甲明德監獄、嘉義看守所、彰化監獄、基隆監獄、基隆看守所、花蓮自強外役等,受益者計兩萬七千多人。

*2輔導戒毒

一九九五年與法務部合作,成立戒治分監,即所謂「戒毒村」。藉著宗教信仰、心靈薰陶的力量及心理輔導,推行反毒、拒毒的淨化工作,期能幫助煙毒囚友健康的重返社會。

課程安排上強調行解並重,包括禪坐、聖歌教唱、抄經等行門課程;基礎佛學、佛教教理、高僧傳、念佛法門、宗門思想等解門課程。開班以來,舉辦過的活動有灑淨、三時繫念、聖歌比賽、母親節報恩懇親會、慶生會、皈依三寶、專題演講比賽等,還特別安排團體心理輔導諮商、素食烹飪、美工、園藝等技能課程。為學員重返社會,做好人際溝通及一技之長的準備。

(4)社會關懷

*1急難救助會

於一九六七年成立,對突遭變故者給予救助,施物、施糧、施財,協助受難者度過難關。凡經案主自薦,或案主親友,鄉、鎮、村、里長或民眾提供,報紙刊登、慈善團體、家扶中心、醫院社工中心轉介,查明屬實者,均立即給予救助。另外如美國大峽谷空難、日本名古屋空難、阪神大地震、大陸及台灣水災、九二一地震等,佛光山都發揮人溺己溺精神,主動給予及時救濟。

*2冬令賑濟

始於一九八一年,每年冬季慰問各鄉鎮低收入戶和貧病民眾,除給予物質財力的支援外,同時辦理義診,隨行的法師並開示佛法,給予精神上的慰導。二十餘年來,賑濟範圍逐漸擴大至全台各地及蘭嶼、澎湖,受益者計二千三百餘戶。慈悲基金會也到過菲律賓、南非、印度等地去慰問。另外,美國西來寺每年和當地摩門教、美以美教會合辦冬令救濟,既嘉惠當地,又達到宗教交流。

*3關懷獨居老人

社會趨向高齡化,據統計,二○○二年每五個人當中就會有一個老人。佛光山慈悲基金會針對高雄縣二十七個鄉市鎮進行獨居老人普查關懷,結合義工組、關懷組、醫療組、義診醫師及護士為養老院的院眾做醫療、友愛服務。而佛光山全省各地分別院也都有獨居老人的服務,不論多偏僻,都會不遠千里前往探望。有位九十歲高照和老先生獨自居住北橫山區,義工們為他洗滌暖被、添加厚外套禦寒外,還架設水塔接上山泉,讓高老先生在家中也可以享有「自來水」。濃郁的人情味與慈悲的佛光法水,讓獨居許久的他笑逐顏開。

*4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引自歐美,近年來,國內醫療院所對重症末期病患的醫療照顧逐漸重視,目的在協助病患,平靜安詳的面對死亡課題,正確了解死亡,消除對死亡的恐懼,並協助家屬減低憂傷的情緒。所謂「生死事大」,佛光山慈悲基金會與佛光會早已開始重視此一課題,設有臨終關懷助念團。前者不但是高雄榮民總醫院崇德安寧病房的贊助法人,而且派遣法師及義工持續不斷從事臨終關懷工作。

探訪崇德安寧病房癌症末期病患時,發現有的年輕人初為父母,卻得了乳癌、肺癌;有的老年人經歷無數滄桑,正準備安享天倫,卻得了肝癌、大腸癌。病患選擇臨終安寧緩和醫療,放棄緊急救護,不接受氣管插管、體外心臟電擊等機械性急救,醫師盡可能協助減輕肉體痛苦,法師、義工則引領他們安詳地通往西方極樂世界。

二○○○年,高雄榮民總醫院創院十週年,特與佛光山寺共同舉辦「中元孝親報恩祈福法會」,不僅為祖先回向、為病患同仁消災祈福,也為往生者超薦。會場布置莊嚴隆重,榮總醫師、工作同仁及病患上百人踴躍參加。有的病患吊著點滴出席法會禮佛;有的長者看不懂經文,仍用顫抖的雙手合十祈福,跟隨著稱誦佛號,場面溫馨。

*5萬壽園

「生,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在覺悟者的眼中看來,生是死的延續,死是生的轉換,故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何足憂喜?

為了讓亡者能往生佛國,增上菩提,一九七四年成立「萬壽園」,初稱「萬壽花園公墓」,又名「萬壽堂」,前臨風景優美的高屏溪,旁有接引大佛為伴,園內花木扶疏,並有一棟七重宮殿式建築,一樓有禮堂四間,設備完善,可供超薦法會、開弔告別、追悼等用途。二樓有如意居六間,為現代化家庭起居設備的安寧病房,提供病人臨終前與家人共聚。在妥善的照顧與助念梵音中,安詳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家屬也可以得到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安慰。

此外,萬壽園也提供兩千個龕位給高雄縣轄屬貧困無依者,免費安置遺骨。

綜合以上介紹,可以說人的一生,從生、老、病、死,都可以在「佛光淨土」中完成。

4.以共修淨化人心

不同於一般社會團體,佛光山畢竟是宗教組織,法會、共修、修持、誦經、禪坐等活動仍占重要地位,除例行性定期共修、禮佛拜懺,還提供個人閉關、僧信共修、各種法會、八關齋戒、精進佛七、禪修抄經、信徒朝山、印度朝聖、別分院巡禮、信徒香會等活動。由於各種共修的因緣而入佛門、開發善根的人,在佛光山找到了信仰中心及性靈寄託。

共修活動包括︰每年各別分院的短期出家修道會;每月舉行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每週六晚上同時舉辦的念佛會;每週舉行的信徒朝山;每年農曆七月(報恩月、孝道月)舉行的燄口法會;每年的水陸大法會;各種懺法法會;每年春節的平安燈法會;在家菩薩戒;精進修道會;各地禪堂三日、五日、七日的禪修會;每月第二週六日舉行的雲水禪心生命體驗營;每月舉行三日或七日的念佛會等,四十年來未曾中斷。

馬來西亞《普門雜誌》主編沈明信,以既是觀察者也是參與者的身分發言,他歸納佛光山共修的特點:道場遍布各地;時間及適合人群有彈性;儀軌清晰;硬體明亮舒適;法師親切招呼;過程氣氛莊嚴;採用多種語言;共修之後一定有法師開示。

「以前在別的寺院誦完經,大家就鳥獸散,和法師有距離,溝通方式受局限,但佛光山舉辦共修之後,會由法師來開示,初初讓很多人覺得相當震撼,但後來都很歡喜,因為除了誦經,還可以學習吸收佛法,受到共修者的普遍肯定。」

大師本著人間佛教善巧方便的原則,經常開示弟子:「共修不但指念佛會、禪坐會,還應該包括佛學講座、讀書會、座談會、問題討論,甚至各種活動等。」他說:「過去佛教只重視念佛、拜佛,失去了許多信徒;佛教是要普度眾生的,普度眾生就是要讓大家歡喜什麼就做什麼。你不念佛,可以禪坐,甚至不信佛也沒有關係,你可以行佛,替佛教動員人一起來做善事。乃至你不歡喜拜佛,也沒有關係,你可以來吃素菜;你覺得素菜吃不習慣,也可以到寺院來談話聯誼,可以來唱梵唄、聽音樂。所以現在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就是多元化、多功能的弘化,依大家的根機需要,實踐佛陀的『觀機逗教』,這就是人間佛教。

「我一向也不喜歡形式上的繁文縟節,所以我縮短課誦時間,改良儀式程序,減少形式客套,增進大家便利。以簡馭繁,提高效率。」

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表示,近幾年佛光山共修活動更模式化、標準化,包括法會舉辦的時間,法會進行的流程,整合海內外別分院統一運作,共同遵守。使得信徒不管到哪個地方都能很快進入狀況,省去重新適應的過程。

入寶山滿載而回

佛光山海內外龐大的機制,像是運轉不停的齒輪,一個「咬」著一個,密密合縫。以組織規模論,應算是台灣最完備的;以信徒人數論,也在前列之內;以社會影響力而言,少有其他佛教團體能望其項背;以知名度來說,鮮有人不知佛光山。不少民眾一見到出家人便直覺的問:「你們是不是佛光山來的?」幾乎把佛光山當成台灣佛教的代表性符號了。

然而從佛教的觀點來看,物有成、住、壞、空,衡量佛光山的價值,若只眩惑於肉眼可見的屋宇殿堂,人眾興旺,不免落入「相」的執著,也體會不出它存在的真實意義。認識佛光山,要深入它的宗風、理念、宗旨,才能入寶山滿載而回。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