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54 第十七章 佛光學集大成

半個多世紀以來,星雲大師不斷著述立論、講經說法、興學育才、成立道場、創建佛教事業、發展佛光會⋯⋯透過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宗教與非宗教的活動,走入人群、走進社會、走向國際。這一條軌跡縱使艱辛漫長,然而異常清晰,可以找出一以貫之的脈絡,簡言之就是「人間佛教」。他本人雖未刻意開宗立派,研究台灣佛教發展的學者卻認為,他已在傳統佛教八宗思想之外獨闢一格,創立了所謂的「佛光宗」。

今後,以人間佛教為「行門」基礎;以「佛光學」為「解門」體系的「佛光宗」,是否能將佛教推向新紀元的巔峰,必定成為世界佛教界、學術界矚目的焦點。

人間佛教六大特性

如同大師自己所說,「人間佛教」不但時時刻刻在他心裡,更時時刻刻在他行為裡,歷經多年思惟與實踐,可以說已經逐漸成熟完整。

一九九○年在佛光山舉辦的青年學術會議,以「人間佛教」為主題。會議中他談到了「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其實,早在一九七七年,他就講過「如何建設人間佛教」:「究竟什麼是人間佛教呢?我們都知道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人間的佛陀。佛陀為什麼不在其他五道成佛呢?為什麼不在十法界中的其他法界成道,而降世在人間成道呢?佛陀為什麼不在過去時間、未來時間成道?而在我們現世的娑婆世界成道呢?也就是說,佛陀他是提倡以人間為主的。」

人間的佛陀,他所展示的人間佛教具有下面六個特性:

1.人間性

佛陀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來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間性格。他和我們一樣,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同樣在人間的生活中,表現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間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間性的佛陀。

2.生活性

佛陀所發展的佛教,非常重視生活,對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臥,處處都有教導,處處都有指示。甚至對於家庭、眷屬的關係,參與社會國家的活動,都有明確的指示。

3.利他性

佛陀降生在這個世界上,完全是為了示教利喜,為了教化眾生,為了給予眾生利益。佛陀乃是以利他為本懷。

4.喜樂性

佛教是給人歡喜的宗教,為了解決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快樂。

5.時代性

雖然佛陀出生在兩千五百年前,並已經證入涅槃,但是佛陀對於世世代代的眾生,都給予了得度的因緣。所以到今天,我們還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為我們的模範。

6.普濟性

佛陀的一生很有普濟性。梁漱溟先生從佛教的研究,慢慢轉入儒家。他認為佛教的人間性不夠,所以當太虛大師請他在漢藏教理院演講時,他在黑板上寫了「此時、此地、此人」。他說:「我為什麼走入儒家,就是為了這六個字。」太虛大師在梁氏演講完畢之後,做了一個說明,他說,佛教雖然講過去、現在、未來,更重在現世的普濟;空間上,佛教雖然有此世界、他世界、無量諸世界,更重視此界的普濟;佛陀講到眾生,雖然有十法界眾生,更重在人類的普濟。

什麼是人間佛教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佛陀在各類經論中,一直強調他不是神,而是「眾中的一個」。《維摩詰經》則說,佛國佛土在眾生身上求,離開了眾生就沒有佛,離開了群眾,是沒有道可以求的。六祖惠能大師更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要成佛,必須在人道磨鍊、修行,在其他諸道中,是無法成就佛道的。

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有改革派與守舊派之爭,也有僧侶佛教與居士佛教之論,甚至有大小乘、南北傳,和漢藏傳承的爭議。不管那些由於地理、氣候、文化、習慣不同所形成的各地區佛教,歧異紛陳;但經過大師的提倡,人間佛教必然成為當代中國佛教思想的主流。

一九九五年,大師在自己所編著的《佛教叢書‧人間佛教》一書中說明了什麼是「人間佛教」:

1.五乘共法是人間佛教

所謂「五乘」是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人、天乘的佛教重於入世;聲聞、緣覺乘的佛教重於出世,而菩薩是既有人、天乘入世的精神,又有聲聞、緣覺乘出世的思想,那就是菩薩道。人間佛教以菩薩為目標,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覺覺人。這五乘共法調和起來,就是人間佛教。

2.五戒十善是人間佛教

曾經有位軍校校長問我:「請你說具體一點,佛教對於國家、社會能有什麼貢獻?」我說:「三藏十二部的聖典,都有益於國家社會。簡單的說,只要一個五戒就可以治國平天下了。」

所謂「五戒」,就是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酒,我的解釋是,不殺生即對他人生命的尊重;不偷盜即對他人財產的尊重;不邪淫即對他人身體名節的尊重;不妄語即對他人名譽信用的尊重;不飲酒、不用毒品即對自己健康智慧的尊重,因而也不會去傷害他人。

如果一個人能受持五戒,一個人的人格道德就健全;一家人受持五戒,一家人的人格道德就健全;一個團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能受持五戒,這必定是個安和樂利的國家社會。其實,十善法也是五戒的再擴大,修行身口意,最後目標就是啟發自性智慧。

3.四無量心是人間佛教

「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

俗話說「家家彌勒佛,戶戶觀世音」,為什麼家家都把最好的正廳位置供奉觀世音?因為觀世音菩薩有大慈大悲。人間佛教講求慈悲,因為有慈悲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會受到尊敬。

佛教有喜樂的性格、歡喜的精神,佛說「苦諦」的真正用心,是讓人們認識苦的實相,並且用智慧來解脫苦惱,得到歡喜。

現在很多人只會向菩薩求平安、求福貴、要美滿,這種以「貪」為基礎的信仰並不正確,信仰人間佛教是奉獻的,是犧牲的,是利眾的,是建立在「捨」上面的。

4.六度四攝是人間佛教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為四攝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為六度。

布施不一定局限於金錢,一個笑容、一句讚美,都能營造美好的人間。持戒就是守法守紀,世上民主國家的人民都了解,自由的前提是不侵犯他人的自由,把法律的尊嚴神聖和個人的生活融和在一起,自然是個安樂的所在。忍辱是擔當,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精進就是勤勞,人人努力奮發,精益求精,結合以上二者,社會就充滿朝氣與生命力。般若意味智慧,智慧不是機巧,不是建立在剝奪別人的利益之上,智慧是雙贏,是皆大歡喜。

六度四攝與其說是佛法,不如說是為人處事、安身立命的護身符,保障每個人一生平安快樂,這就是人間佛教要追求的目標。

5.因緣果報是人間佛教

我們什麼東西都可以不怕,不能不怕因果!因果必定絲毫不爽,但就是有人懷疑因果。比方說,有的人拜佛求神,他的股票反而跌價,錢財反而愈來愈少,他覺得神明菩薩都沒有保佑他。其實理由很簡單,佛菩薩並不是他的經紀人,不是他的會計師,怎麼能保證他賺錢呢?經濟有經濟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倫理有倫理的因果,不能為了賺錢,而來求神明保證,這是不合因果的。

另外,有人說怎麼我吃素,身體愈來愈不好呢?身體不好不能怪吃素,身體要好必定要注意營養、保健、衛生、運動,這才是健康上的因果,而吃素是道德上的因果。所以,現在的人常常錯亂因果。

舉一個小例子,有一個年輕人想要發財,到王爺廟去求王爺保佑,求過以後,就騎上野狼 150C.C. 摩托車,趕著去上班。因為騎太快,不慎撞到橋墩上,車毀人亡。年輕人的父親很生氣,認為兒子如果不拜神明,可能今天就不會遇到災禍,拜了神明不但沒有得到保佑,反而車毀人亡,要這個神明做什麼!他決定明天去把神明打爛,以消心頭之氣。當他第二天正要伸手打神明的時候,廟公還倒有一點道理,他說:「老先生,你不可以怪王爺,你的兒子騎著野狼 150C.C.,速度太快了,我們的王爺是騎白馬的啊!在後面追著要救他,但是趕不上啊!」

因果是非常科學的、理性的、公道的,所謂「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生老病死都不出因果的範圍。人人有了因果觀念,等於心中住了個警察,社會自然和諧安樂。

6.禪淨中道是人間佛教

禪,指禪宗反求諸己、明心見性的追求;淨,指淨土宗老實修持、不假捷徑的立足點。中道則是中觀智慧,明瞭人間既有物質的生活,也有精神的生活;有前面的世界,也有回頭的世界;人間佛教既是擁有的,也是空無的。把這一切用中道調和起來,方能成為美好的人間。

佛光學四點精神內涵

從歷史軌跡及發展脈絡來看,「人間佛教」教團的形象與地位已經確立,以致於海內外人士不斷索取資料,以佛光山為研究主題。但大師直到開山三十週年,才第一次講說「佛光學」,可見時代推動著佛光山把歷來的思想與實踐做有計劃、有系統的整理。大師說:「佛光學三十年來點點滴滴,這個人這樣講,那個人那樣講,究竟意涵為何,不能有正確的了解,為此,很早以前我就想編印一本《佛光學》,內容收錄佛光山的宗風思想、精神理念、典章制度、門規辦法、歷史文獻等等;甚至把國際佛光會的內涵,把佛教對當代問題的看法,把經典裡有關人間佛教的經證,一一摘錄出來,希望借此幫助佛光山的徒眾在思想行事上有所依循,並且確實認識人間佛教,肯定佛光宗風,進而發心立願,誓以光大佛教為己任,這是我人生的又一心願,也是我對徒眾的深深期盼。」

言出必行,一套十二冊的《佛光教科書》一九九九年出版了,其中第十一冊就叫《佛光學》。

在《佛光教科書‧佛光學》一書中,開宗明義:什麼是佛光學呢?舉凡至真至善的精神理念,乃至促進人間安和樂利的真理妙諦,都涵攝在其範疇之內。佛光學──

1.以「恪遵佛制,奉行清規」為精神內涵

2.以「集體創作,制度領導」為宗風性格

3.以「常住第一,大眾第一,信徒第一,佛教第一」為共尊之理念

4.以「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為共守之準則

佛光學究竟對人間有什麼貢獻?佛光學倡導每一個人都作菩薩,享有般若的生活,擁有融和的心境,獲得佛法的歡喜。大師殷殷叮囑:「希望大家不只認識佛光學,講說佛光學,更能實踐佛光學,奉行佛光學。」

佛光學四點精神內涵如下:

1.菩薩叢林是佛光學

叢林道場是指有組織、有制度,能夠接引十方大眾的佛教寺院。加上「菩薩」二字,是為了區別專修聲聞、緣覺二乘只求自了的道場。佛光山及佛光會秉承菩薩精神,懷抱慈悲濟世的願心,以淨化人間為己任,從事文化教育的深耕,重視群我關係的調和。

2.般若生活是佛光學

般若智慧得自於日常生活的體驗,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同樣平凡的生活,一旦有了般若,就能享有解脫自在的人生。佛光山與佛光會一向提倡生活的佛教,經常舉辦親子聯誼活動,強調家庭美滿的重要,注重人際關係的順暢和諧。

3.法界融和是佛光學

佛光山自開山伊始,就訂立了「八宗兼弘,四眾共有」的原則,佛光山及佛光會不僅提倡男女融和、貧富融和、國家種族融和、傳統與現代融和,也謀求宗教之間的融和、佛法與世學的融和、佛法與生活的融和。

4.人間歡喜是佛光學

佛教是倡導歡喜的宗教。佛光山工作信條中,「給人歡喜」的精神,就是人間歡喜的修持法門;佛光會信條中「現證法喜安樂,永斷煩惱無明」,也就是人間歡喜的當下體證。

讓人能懂、能受用的佛光學

佛光學將傳統佛教以現代的方式及語言表現出來,以便眾生方便奉行。心定法師說:「思想理念經過實際運作,落實在生活裡、行為裡,進而能夠影響到大眾,影響到自己的國家,甚至影響到整個世界,一定有它的價值。」

讓人能懂、能受用,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大師一生本此初衷,從未動搖,就連撰寫學術論文,都不離這個本懷;總能把深奧難懂的義理,以淺顯的譬喻詮釋,讓人一看便了然會意。

例如,他解釋「普賢十大願」:

一者禮敬諸佛,就是實踐人格的尊重

二者稱讚如來,就是實踐語言的讚美

三者廣修供養,就是實踐心意的布施

四者懺悔業障,就是實踐行為的改進

五者隨喜功德,就是實踐善事的資助

六者請轉法輪,就是實踐佛法的弘傳

七者請佛住世,就是實踐聖賢的護持

八者常隨佛學,就是實踐真理的追隨

九者恆順眾生,就是實踐民意的重視

十者普皆回向,就是實踐圓滿的功德

在〈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一文中,大師對「六波羅蜜」做了以下註解:

1.布施可以種一收十,改造自己慳貪的性格

2.持戒可以三業清淨,改造自己惡性的行為

3.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的惡習

4.精進可以無事不成,改造自己懈怠的因循

5.禪定可以身心安住,改造自己散亂的思想

6.般若可以觀空自在,改造自己愚癡的認知

大師在〈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一文中曾說:「佛陀證悟的宇宙真理是『苦、集、滅、道』,由苦、集、滅、道而展開廣大無邊的佛法。然而,這只是佛陀就真理的本體而設定的義理層次,經過了世間的實踐,就發展成為『四弘誓願』。」

因此,他認為:

1.所謂苦諦,因為眾生多苦,所以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

2.所謂集諦,因為苦由業集,所以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

3.所謂道諦,為令眾生向道,所以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

4.所謂滅諦,為使眾生證果,所以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

很多話一經大師的口中說出,總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甚至「拍案叫絕」,直歎真乃「智者之言」。例如:

澳洲國會議員羅斯‧卡麥隆(Ross Cameron)問:「世上的宗教領袖,哪一個最好?」

大師說:「你歡喜的那個,就是最好的!」

華視新聞廣場節目邀請大師錄影,主持人李濤請大師用一句話說明:「如何改善社會亂象?」

大師說:「人人心中有佛!」

中國大陸《苦戀》一書的作者白樺問:「大陸現在的問題出在哪裡?」

大師簡潔有力的答道:「假!」

此外,例如:

「諸佛很多,哪尊最大?」

「你最大!」

「有外星人嗎?」

「阿彌陀佛等都是!」

「世間上,愛情、自由、生命、財產,何者重要?」

「佛法、因緣最重要。」

「四大菩薩在哪裡?」

「觀音菩薩在慈悲裡,地藏菩薩在願力裡,文殊菩薩在智慧裡,普賢菩薩在實踐裡。」

人間性格與生俱來

當年大師提倡人間佛教,飽受批判排擠,隨著時間推移,今天許多教界、學術界的僧信四眾,紛紛熱衷起研究、探討:誰是人間佛教鼻祖?誰是人間佛教之父?誰是人間佛教的發明者?誰最早喊出人間佛教的口號?

有人主張,因為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就把「人間佛教」歸於六祖大師;有人主張,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就把「人間佛教」推給太虛大師。有人主張,印順長老有許多著作談到人間佛教,因此歸給印順長老。

關於這一點,大師指明,人間佛教是佛陀的本懷,凡是有助於生命的淨化、昇華,凡能圓滿涅槃之道的教示,都是人間佛教。釋迦牟尼佛是人間佛教的創始者,六祖惠能及太虛大師等人,皆為人間佛教的提倡者。

過去一般人總認為大師提倡人間佛教,是受到太虛大師的啟發,其實真正啟發大師弘揚人間佛教的,是他自己:「我與太虛大師曾經有過接觸,我少年時代的理想與太虛大師的思想不謀而合。不過最主要的是,在我的性格觀念裡,我總是希望別人好,希望大眾好,希望佛教的發展能夠蓬勃興隆,希望盡自己的力量給人利益,希望在眾緣所成之下,人間淨土的理想能夠實現。」

在滿義法師所寫的《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一書中提到,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源頭是「與生俱來的」,未出家之前即已顯現。從小就有喜捨的性格(兩、三歲拖著家裡的糖果罐,拿糖果出去給人吃);勤勞的性格(五、六歲就出去撿狗屎、牛糞,換錢補貼家用);正派的性格(舅舅、舅母吵架,看到他走過來就自然停止);慈悲的性格(愛護小雞、小狗,體恤老人)⋯⋯這些性格注定他要成為人間佛教的行者,打從內心愛社會、愛國家、愛人類、愛眾生。

高燃佛教學術火炬

雖然大師一生提倡寫作、說法要讓人看懂、聽懂,要能為人受用,但並未忽略佛教學術的研究,在佛法的火炬上添薪加柴。只是這部分鮮少對外宣傳強調,因此外界有一種聲音,認為佛光山通俗性有餘,學術性不足。

殊不知,佛光山很早就戮力於學術領域。

一九七六年開始,佛光山發行了六期《佛光學報》。大師在發刊詞中說:「佛教發源於印度,卻光大於中國,與中國人生活文化早已契合為一,進而傳到日韓歐美。以東方佛教之宗教觀,指導西方文明之方向。故吾人在莊嚴道場、淨化人心之餘,亟思出版一本為世界學術界所能接受之刊物,在內修外弘計畫中,發行一份有內容有分量之學報。」

《佛光學報》的內容遵循六原則──

1.培養佛學研究之風氣

2.發揚經典內涵之真義

3.啟迪佛學新知之發現

4.溝通佛教宗派之見解

5.運用現代治學之方法

6.介紹佛學思想之著作

佛光出版社一九七六年起出版《佛學研究論文集》共三十二冊。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成立後,每年舉辦各種學術會議,鼓勵佛學論文的發表,贊助佛學研究、文化事業、公益活動。一九九五年,文教基金會將《佛光學報》重新校正、排版,並收錄新作,編為學術論文集,以方便更多人研究佛教學術。

另外,佛光山舉辦過上百次佛教學術會議,例如,一九九○、一九九一年分別以「如何建設現代佛教」、「佛教如何現代化」為題。一九九六年召開「第一屆宗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以「宗教信仰與現代社會」為主題,將論文集結成冊,共編為四輯──

1.當代台灣的社會與宗教

2.當代宗教理論的省思

3.當代宗教的發展趨勢

4.佛教思想的當代詮釋

其他還有佛教青年學術會議、世界顯密佛學會議、國際禪學會議、宗教音樂學術研討會、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禪與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等等。

並長期協助出版各項學術著作,如《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一百冊(大乘文化出版社)、《世界佛學名著譯叢》一百冊(華宇出版社)等。

與此同時,多年來佛光山弟子在世界各大學所撰寫的碩、博士論文,亦為數可觀。加之與佛光山論交的學人師友,從台灣到中國大陸,從本土到世界各地,這些教授學者的學術、思想、理念,均可作為現代人治學的典範,即使當中有的理念、思想和佛光山不同,也可以作為學術研究之參考。

到了二○○一年,佛光山將學術研究方面的努力做了進一步的呈現,出版雙月刊《普門學報》,每逢單月出刊。

主編滿果法師指出,佛光山的學術耕耘未曾間斷,《普門學報》並不是新創,而是有歷史的延續。大師很早就注意到學術耕耘的重要性,並分為幾個發展階段,先有普及再求高深。不過即使學術也要人間化,不是隨著學者鑽進學術的胡同裡面,在文字考證上斤斤計較。《普門學報》角度更廣,從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管理學、神學、科學種種角度切入,來研究佛教。佛光山的學術不是象牙塔裡的研究,而是與實證修行相互圓滿,是有信仰基礎的學術。透過《普門學報》,把研究人間佛教學術上的力量凝聚起來,讓理論更充實嚴謹。

隨著佛光山組織遍及全球,大師對人間佛教理念的推廣及實踐,相關著作日益豐富,美國國會圖書館因此針對「佛光山」及「星雲大師」作品,在「國會圖書分類法」(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 Schedule)之佛教分類號下,設立單獨的分類號‭ ‬BQ9800.F63,並將「人間佛教」(Humanistic Buddhism)及「佛光山教團」(Fo Guang Shan Buddhist Order)編入「國會圖書館主體標目」(Library of Congress Subject Heading)之中。此新增的分類號已公布於二○○五年五月四日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國會圖書館分類周刊》上,成為美國正式圖書分類號碼,並進入大專院校及其他各類圖書館編號系統中。

讓佛教向上提升

目前,全球佛教界、學術界對人間佛教都相當關注,既有理論方面的討論,也有實踐方面的探索,而佛光山正是最好的研究案例,因為佛光學不僅在人間佛教的學理架構上完整成熟,脈絡清晰;在實踐上也累積了豐富的經驗,與社會人群的需求建立了密切的紐帶。

北京大學宗教系教授樓宇烈認為,對社會眾生的人文關懷正是人間佛教的本質所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正淪為自己所創造的物質經濟與科技的奴隸,生存的競爭、名利的追逐、物欲的膨脹等,更為人們認識自我、提升自我的精神世界,帶來了更多的障蔽與縛繫。人們沉淪於現象之我而找不到真正的自我,因此需要切實的人文關懷,更需要認識本來面目。關懷人間眾生,引導眾生認識本來清淨的自我,這是佛教的慈悲精神,人間佛教的本色行當,將是人間佛教未來的發展方向。

近年來,佛光山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學術人才,有利於人間佛教的經典化、簡約化、精粹化、重量化,把佛法的精要一點一點灌注到佛光學之中,讓弟子們未來宣揚佛光學時有所本。

談到開宗立派,大師本身並沒有現在就開創佛光宗的意圖,但放眼傳統佛教八宗,各行其是,形同散沙,有的太繁瑣,有的太離世;有的無傳人、無據點、無信徒,很難再起。而佛光宗集八宗之大成,不分宗派,把其中有生命力的、能為現代社會所用的、合乎「人間佛教」的精華內容,適合現代社會的都保留下來。人間佛教應該是活化劑,把佛教帶動起來,推向一個躍升的台階。

他洞悉開宗立派之事要順應因緣,在佛教歷史上開宗立派的都不是第一代,而是由後代弟子整理發揚。若干年後,當佛光宗旗幟高舉之時,第一代祖師可能已經不在了,人間佛教(佛光學)的理想要靠後人去完成。大師說:「因為建立宗派需要一定的公信力,必須用時間去累積,不是靠政治權力,也不是靠武力,而是靠信仰無形的力量,」

他語重心長的期許,「如同大陸學者方勵之所說的『我們正在寫歷史』,我的願望不是我一家獨尊,而是佛法慧命長存。」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