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133 第十六章 佛說的,人要的 淨化的,善美的
佛光山自開山以來,一直在推展、弘揚、實踐「人間佛教」,無論是聆聽星雲大師的講演;閱讀他的著作;和他本人談話;或是參訪佛光山派下道場,與他的弟子、信徒交換意見⋯⋯總會接觸到「人間佛教」、「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這樣的概念。
「人間佛教」不是佛光山自創,追本溯源,「人間佛教」的理念來自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原名悉達多,出生於紀元前五六五年四月八日(農曆),降生地為印度迦毗羅衛國的藍毗尼園。父親淨飯大王是釋迦族的族長,母親為摩耶夫人,在悉達多出生後七天即過世,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撫養成人。自小,悉達多太子即為全國人所熱愛,父親全力栽培他成為一位英明君王,他也不負所望,俊秀聰穎、文武兼備。十七歲那年,淨飯大王為他選了一位美麗的妃子耶輸陀羅,第二年生下小王子羅睺羅。
然而宮牆中的舒適安逸,親情的溫柔眷愛,不能滿足他探求人生真相、蒐尋宇宙意義的渴望,於是二十九歲時辭鄉別親,出外求道。經過數年苦行,三十五歲那年,他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望明星而悟道:「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接著初轉法輪,成立僧團,在人間說法度眾四十五年,西元前四八三年於拘尸那迦羅城的娑羅雙樹間涅槃。
目前世上流傳的佛教經典,大多是他說法度眾的紀錄,涅槃後由弟子整理結集而成。
由這段事蹟可知,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長成在人間、悟道在人間,涅槃亦在人間。他體嘗過人生的喜怒哀樂,經歷了人間生老病死。因此,印度文中,「佛」的意思就是「覺者」,佛陀是一位覺悟的聖人;而人則是尚未覺悟的凡夫。
佛陀時代的佛法,本就是針對眾人生活中的行住坐臥、思想舉止而說,因此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大師所做的,則是把二五○○年前佛陀的教誨,巧妙運用於現代生活中,賦予佛教新生命,發展出創新而不失原義的「人間佛教」。
為人類帶來幸福
人間佛教其實就是佛教,加上「人間」二字,強調以人為本。
二○○三年春節,佛光山舉辦佛教界首度的「國際花藝特展」期間,高希均教授伉儷來山參訪,大師陪同參觀。置身一片美輪美奐的花山花海之中,高教授忽然問:「大師,什麼是人間佛教?」大師不假思索的回答:「凡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有一次,大師在舊金山市舉行家庭普照,有位老師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在家的佛教徒,叫我們了生脫死,我們不想;叫我們成佛,我們也沒有動過念頭,因為成佛是好遙遠好遙遠的事,了生脫死也是好渺茫好渺茫的事。我們現在只想知道,我如何能比別人過得更好一點,比『人』更高一點,那就好了。」大師聽了以後,感觸很多,過去佛教一直偏離人生,讓許多有心接觸的人徘徊在門外,望而卻步,裹足不前。
自古以來,人們往往在喪葬的時候,才想到要採用佛教的禮儀,以為佛教只是祈求死後往生極樂世界;信佛是逃避現實,是消極厭世,委實曲謬了佛教的本義。
很早以前大師就立願要弘揚人間佛教,他的理念是,佛教一定要走向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社會化、大眾化、藝文化、事業化、制度化,甚至走上國際化、未來化,在《佛光山三十週年特刊》的序文裡,他也做了一些說明:「唯有讓佛教人間化、生活化,才能深入家庭、社會、人心,才能與生活結合在一起,成為人生需要的佛教。」
他一生當中,自認為一直都很用心推廣「人間佛教」,講述佛法,要讓大眾聽得懂;書寫文章,要讓大眾能體會;興建道場,要讓大眾用得上;舉辦活動,要讓大家能參與;開辦法會,要讓大家能法喜;海外弘法,也總是會提供翻譯,隨時隨地顧及大眾的需要。
在《人間佛教思想語錄》中,他說道:「佛教不是出家人的,也不是供學者研究的,佛教應該是有益於全民大眾的;佛教不是理論、抽象的,而是重視人性、具有人間性格,能為世間帶來幸福快樂的宗教。」
概括起來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理念不外三條:
1.將追求來世的佛教,變成重視今生的佛教。
2.把超然的西方極樂世界,改造為現實的人間淨土。
3.變「有漏皆苦」(煩惱、有缺陷、不圓滿)的人生嘆息,為人類福祉的生命禮讚。
人間有佛,佛在人間
大師四十年前喊出了「人間佛教」的口號,當時佛教界不但不認同,反而予以醜化、汙衊攻訐,給貼上了膚淺、悖離經典教義的標籤。但經過恆常的堅持、用心的完善、具體的實踐,今天已經獲得普遍接受。台灣許多佛教團體,都在倡導人間佛教。
社會對於人間佛教的反應亦相當正面。
國語日報社董事長兼發行人林良由衷而言:「星雲大師的志業和成就即弘揚佛法,使人人心中有佛。但是一個人心中有佛,並不是從此不做事、不理人、不說話。心中有佛的人,平時該怎麼做事、怎麼待人、怎麼說話,星雲大師就是一個典範。他讓我們看到,一個心中有佛的人,做起事來總是那樣的無罣無礙;對待人總是那麼心胸開闊;談起話來總是那麼誠懇而充滿智慧。然後我們才領會到,原來人間有佛,佛在人間。」
人間佛教已在民眾心中滋長,舉凡佛像開光、佛化婚禮、新居灑淨、工地奠基、開工儀式、公司開幕等,都會邀請法師前往祈福。連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刻劃著人間佛教的印跡,從小兒彌月到成年禮;從公僕選舉到宣誓就職;從年節慶典到家庭聚會,都能藉著佛教儀式來淨化人心。
大師曾應邀到中鋼公司以佛教儀式開工奠基;台南大企業家吳修齊的兒子與高雄世家陳啟川的孫女結婚,也邀請他去主持佛化婚禮。花蓮四維高中的畢業典禮中,無論是畢業生、在校生、校長致詞,口口聲聲:「佛光山給我們多少的佛緣,讓我們參與托缽的活動;讓我們短期出家;讓我們坐禪。」
人間佛教的影響力近年也已遠傳到國外。
二○○五年春節期間,一位越南政府高級官員到佛光山參觀,一路上不斷發出既驚歎又惋惜的聲音,驚歎的是:「我現在才知道佛教沒有脫離社會。」惋惜的是,越南佛教正在快速走向衰亡,因此力邀佛光山去建寺弘法,以挽回越南佛教的命運。
二十三歲的美國青年傑生(Jackson)畢業於耶魯大學,現在史丹佛大學念研究所,曾參加二○○二年佛光山舉辦的國際傑出青年禪林生活營,他說:「佛教帶我來到台灣,接觸佛法使我有明顯的改變,讓我打開心房、心胸開闊,也使我更了解自己。佛法指引我一條清晰的路徑,讓我可以把所有的事連結在一起,就像『因果』的概念,讓我更明白人世間的起伏。」
來自烏克蘭的新聞學博士斯大涅澈涅闊(Prof. Stadnichenko)也曾訪問佛光山,他說:「雖然我信奉東正教,但是對於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嚮往已久。」
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分析了人間佛教的五項特性:
1.群眾性
2.長期性
3.國際性
4.民族性
5.融和性
因應時代需求
幽默大師林語堂曾說:「一個好的作家,要對時代整個人起反應。」大師就是一位「對時代整個人起反應」的宗教家,而且往往能於「第一時間」做出適當行動,領導風潮。
數年前,長庚醫院發起器官捐贈活動時,他率先簽下志願書,帶動大批弟子信徒響應;在環保方面,他大力支持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活動;近年來,更聲援身心殘障團體及罕見疾病患者。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總會長吳伯雄目擊到:七年前,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師父除了立刻成立救災指揮總部,全面投入救災工作,又聽說軍中有許多年輕的阿兵哥白天搬運屍體,晚上做惡夢,常常尖叫驚醒,使得營區人心慌亂。於是他不僅受邀到軍中去安慰救災軍官,更在南投體育館前辦了數場消災祈福法會,法會完畢,一個個年輕的阿兵哥走上來,由兩邊的法師灑淨去邪,再走到他面前親手摸摸頭,安慰幾句,贈送一個結緣品。很多中小學校長也在人群中排隊。吳伯雄認為,在台灣民間,收驚為固有習俗,而師父這可說是「佛光山式的收驚」。
在佛陀時代,對於父母親友的居家之道、社群人際的群我之道、食衣住行的資用之道、夫妻朋友的親愛之道,以及理財、宗教、醫療、政治、社會、國際等議題,都有明白詳盡的教示。佛教在人間最大的功能不只是超度靈魂,往生善趣,更重要的是和樂社會、清明政治、善治經濟,並合理法的處理人生各種事業,完成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才符合佛陀所揭櫫的「人間佛教」。
大師提倡佛弟子要有主動關心社會變遷的自覺。因此,近年來,他每發現社會上產生了什麼新現象、新趨勢、新難題,便不斷思考:「在佛陀的教化中有什麼原則性的指示?現代佛教徒要怎麼回應?」
他充分領悟「佛法為體,世學為用」的精髓,對於民生經濟、國際形勢、民主人權、自然生態、教育改革、種族衝突、優生保健、家庭暴力、器官捐贈、風水地理、看相卜卦等問題,依佛法的智慧,提出契理契機的對治方法;解除現代人的迷思。
另外,像複製人、外籍新娘等當前社會議題,他也不避諱:「佛法中其實都找得出根據,我只是因應時代需求拿來運用而已。」他相信,佛教如果不能解決現代人的問題、不與時俱進,終究會被淘汰的。
樂修而不苦修
兼具理想與踏實性格的大師,主張樂修而不苦修,因為現代的人間佛教是有聲音的、有色彩的、有動作的、風趣的:「我所謂的人間佛教,是生活樂趣的,是財富豐足的,是慈悲道德的,是大乘普濟的,是取法佛國淨土的。」
根據《阿彌陀經》的描述,極樂世界黃金鋪地、七寶樓閣、七重欄楯、七重行樹、八功德水等,極盡莊嚴華美。可見信仰佛教不一定要貧窮寒酸、受苦受累,佛教其實是個富有、快樂、幸福的宗教。
他一再申明,人間佛教不僅要明心見性,覺悟眾生,而且在實施的過程中,要不離生活、不離現世、不離人生!
還記得四十多年前,他到高雄建了一座壽山寺,最初許多白領人士慕名而來,但只肯上香,不肯跪拜。他就把沙發搬到大雄寶殿去,讓他們坐著誦經。後來參加法會的人日漸增多,一些原來不肯跪拜的人,不但每天準時參加早晚課,行禮如儀,更成為忠實的佛教徒。
這個情況竟在美國重演。美國的信徒最初對跪拜非常反感,大師知道了,吩咐找個教室,設置一些桌椅讓他們坐著誦經。這話傳到美國人耳裡,尤其是年輕的一代,都歡呼叫好。之後有人問他:「這樣的做法是否有不良影響?」他回答說:「不會的,一旦他們有了信仰的感情,就會自動對諸佛菩薩五體投地。」
凡人基本需求:經濟富足安樂、夫妻相親相愛、家庭美滿祥和、人際關係和諧,本來就是存在的,也是世世代代人類奮鬥的目標、繁衍的原動力,在人間佛教中可以坦坦蕩蕩說出來,光明正大的去追求。
例如,大師認為,夫妻同住是天經地義,即使在佛寺中也應如此。他說:「佛光山不拆散夫妻,佛陀在世時都允許夫妻同修。」「夫妻應當和樂相愛,這才是夫妻相處的清規戒律。」
他也主張父母到寺院來共修或聞法時,可以把小孩帶來,有專人照顧小孩子,讓父母安心禮佛。既可以增進佛化家庭的美滿生活,也是一種信仰的傳承。
關於財富,佛教雖然主張出家人要清茶淡飯,所謂「三衣一缽」、「衣單二斤半」、「頭陀十八物」,但對廣大的佛教徒要給予新的財富觀念。因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貧賤夫妻百事哀」,一個在家修行的人不能沒有錢財,否則如何孝養父母?如何安頓家庭的生活?何況修行辦道、布施救濟,都需要錢財作為助緣資糧。即使是國家社會的各項發展,也需要豐實的國庫作為後盾。因此,人間佛教不排斥錢財,只要是來路明白、用途正當的「淨財」、「善財」、「聖財」,都是容許的。
讓佛光溫暖每個信徒
人間佛教深入淺出,無論老少都能明瞭,而且人人做得到;人間佛教容易與生活結合,面對生老病死,感覺到佛法真的能受用,能解決生活的問題,而不是虛幻的承諾世人死後往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佛光山建立了功德主制度,對具有某種程度的信徒,老年的時候,由本山為他頤養天年,不一定要兒女來養他,不一定要往生後才到西方極樂世界,讓阿彌陀佛來補償他,佛光山就是西方淨土。
大師依眾生的需求,將法水引進每個人的心田,人間佛教的種子已在世界各角落生根發芽。
陳順章說,人間佛教的一大特色是給大眾方便,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展露個性和長處,能說的上台說;不能說的做其他服務,各自都有各自的功德。在其中結緣學習,本身有很大成長,美其名為發心服務,其實我們才是最大受益者。大師成立佛光會,讓非常平凡的基層人民都可以參加,即使用極微薄的力量來奉獻,都會得到讚美。平凡人更需要被善待,佛光會讓他們找到生命中的尊嚴。「要緊緊跟隨大師,否則會後悔。」
劉招明現身說法:「人間佛教和家庭、事業確實有關聯,可以一邊參悟、一邊感受、一邊運用,對人生及事業經營都有很大啟發。員工看到我們家庭幸福、事業順利,原來沒有信仰的人也因為羡慕、好奇而學佛。管理公司也比較方便,我對員工講話都是引用大師的話,拿來當作勉勵員工的題材。他們的善性慧根都被引導出來,業務人員出門前去佛堂上個香,感覺會更順利。」他堅定表達。
劉先生好幾間公司都有規律的作息:早上由總經理帶領員工整理環境,然後一起早課,相互影響,增加信心。將大師的著作放在公司設立的佛堂書櫃,給員工閱讀,當客戶來談業務時,也會用一些書籍和他們結緣,對提升公司形象很有幫助,讓客戶認可這是一家正派經營的公司。
劉太太笑咪咪的補充:「在朋友和員工心目中,我們是『佛光牌』已經很明確了,既然這樣,更要相互勉勵,精進學習,不能讓佛祖丟臉,讓大師沒面子。」
人間佛教非常善巧方便,適合不同的根器,讓人可以用自己覺得舒服又有效的方式來學佛。打個比喻,每個人不論擅長的是自由式、蛙式、蝶式,甚至狗爬式,永遠都能悠遊在佛法的大海中。即便工具各異,但不離根本佛法。
中學數學老師的蔣桂芳,可以說是人間佛教的受益者。連續經歷母親往生、情傷離婚,乃至父親重病住院的他,參加了佛光山「勝鬘書院」,不但找到心靈歸宿,也領悟了人生向前的力量。
今天的蔣桂芳朝氣十足,法喜充滿,早已走出人生幽暗的低谷。「如果不是佛法的薰習,法師的開導,我無法這麼快健康的走過來。」
勝鬘書院——為現代女性開設的人生加油站
「勝鬘書院」是大師為現代女性開設的人生加油站,讓學員在工作繁忙之餘,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涵意。受到佛法的滋潤薰陶後,便能產生新的思惟方向,看清自己,看清環境,淡化煩惱,打開胸襟,人生的路也日益寬廣。
課程為期四個月,先在佛光山上課一個月,學習基本的佛門行儀,在簡樸的生活中淨化身心。之後到國外參學周遊,最後一個月再回到佛光山上課。每一期的遊學地點都不同,包括日本、美國、加拿大、中國大陸、澳洲、紐西蘭、香港、馬來西亞、歐洲等,除了廣泛接觸不同國家的文化歷史背景,了解風俗民情,佛光山各地別分院並舉辦各種演講,為學員開設文化、教育、環保等課題,開拓更廣闊的視野。
在台灣南部擔任精神科醫師並致力於安寧護療的黃文翔,很感謝佛光山的啟蒙,他談到就讀高雄醫學院大二那年參加佛光山大專青年夏令營,為人生打開了另一扇窗,種下自利利他之因。他回憶上佛光山的動機是在校刊上看到一篇文章,描述佛光山上滿是荔枝、鳳梨,隨時可以任意採、任意啖,法師都不會阻止,看得他食指大動,於是興沖沖報名參加。
三十多年前的佛光山,交通不便,建築物也不多,彷彿世外桃源,夏令營的課程緊湊,內容精彩,他雖沒有機會遊山吃水果,卻因緣際會觀禮了一場剃度大典,場面莊嚴,讓他感動得熱淚盈眶。下山之後開始遍訪善知識,也決定選擇精神科作為濟世救人的方式。
國際佛光會東京協會的福原信玄,目前在日本是執業牙醫,他在一篇題為「我與人間佛教」的文章中,談到自己與佛光山的因緣,也是從參加第三期大專佛學夏令營開始。「印象最深刻的是星雲大師告訴我們,先放下心中一切妄想、雜念及傲慢偏見,否則入寶山必定空手而回,因為心中已裝滿破銅爛鐵,如何再裝金銀財寶?於是那天我就像海綿一樣,饑渴的吸飲著法水,為從前毀謗佛教是迷信的無知懺悔著。我更感嘆如果沒有大師的高瞻遠矚,不惜一切財力物力人力,不怕艱難的舉行大專佛學夏令營,在當時佛教很難走入知識分子之中。我相信大專佛學夏令營無形的成果,使人間佛教的理念走入知識界,走入人群,走入社會。」
曾以《金燕子》一片紅遍台、港、東南亞的武俠皇后鄭佩佩,是佛光會的檀講師,走遍世界各地與大眾分享他的學佛經歷,通常他都會談到這一段:「一九九二年,我人生到了最低潮,婚姻沒了,事業沒了,還欠了一屁股債,宣告破產,在昏天暗地裡我聽到了一句話『這個世界任何一件事都是一半一半的』,這時彷彿一盞燈點亮了,我突然間悟到了自己黑暗的一半已經過去,要去努力創造光明的另一半。以往我總說自己這麼忙,怎麼可能有時間學佛,學佛了以後卻發現,原來學佛和忙碌的生活並沒有什麼牴觸。就因為我的皈依證明師是星雲大師,而師父提倡的是人間佛教,主張在真實的生活中體悟、實踐佛法。花花綠綠的演藝圈,是我學佛最好的道場。愈忙,接觸的人愈多,環境愈複雜,我在佛法修學的道路上就能參透得更深。」
立法委員潘維剛則表示:「我不敢說我是標準佛教徒,但我很自信,我是佛光人,我不想往生西方,不想永生,不想神通,只想追隨大師,讓人間佛教落實於社會。」
自立立人,自達達人
人間佛教有多元風貌,攝受不同根性的眾生,但是隨緣並非隨便。今日社會上流行各種算命、風水地理、求神問卜之說,打著佛教的旗號,托借狐仙、嬰靈、通靈,自稱神通、半仙、上師,很多人紛紛把命運、希望寄託在神權上,這是一種錯誤,也最容易為人所詐騙,被邪言所控制。久而久之,不得自在,最終吃虧上當。人間佛教不談靈異,不說神通,所謂「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能幫助自己的只有自己,自立立人,自達達人;廣結善緣,得道多助。
大師用了一個再明白不過的例子來提醒大眾:「我們買東西都要慎選材料,講究品質,在宗教裡也有不同的品質,應該為自己的信仰,小心謹慎作選擇。」
他鼓勵民眾從神權的束縛中走出來,要相信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真正的佛教提倡息下萬緣,從減輕妄想、妄念,來提高自己的道德人格、智慧慈悲。一個人的錢財、富貴、幸福、平安,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地下生出來的,更不是別人賜予的,都是要靠自己做得正、行得正、思想正,才有幸福平安。
所以,佛教提倡:「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做人好什麼都好,心好什麼都好。」
有些人很相信神蹟感應,它是一種個人內心的感受、一種宗教體驗,不能說沒有,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有,是可遇不可求的。有些老信徒記得,多年前每逢壽山寺的藥師法會,佛殿前的琉璃燈,每一盞都會結五彩的燈花舍利,部分信徒把舍利帶回去,結果一到家,燈花舍利就自然消失了。
大師自己的感應也不少,一九五四年在宜蘭主持佛七,這七天中,喃喃的佛號聲,時時刻刻綿綿不斷,即使人不在佛堂,佛號也不絕於耳。吃飯時,一口一口都是「阿彌陀佛」,刷牙的每一個動作,也變成一聲聲的「阿彌陀佛」,乃至行住坐臥,念念分明都是彌陀之聲,未嘗稍停。七天的時間彷彿在一彈指的時間過去了,其間他所體會到的物我兩忘、心境合一、時空俱泯的境界,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但是他不太願意聲張自己的感應與靈異經驗,因為這是非常個人的,別人照這樣做不一定會有感應。感應不是求來的,不是永久的,也不是用來表演的。感應之事更不可以著相,一著相就會入迷了。大師說,我們有信仰的人不要傳播神蹟,反而要傳播道德、傳播智慧、傳播正知正見;傳播合理的、必然的、普遍性的、平等性的道理,讓大家形成共識,而不是只有某些人看得到,大部分人看不到。
當有人問他信佛教會不會得到佛陀的感應時,他總回答:「人間到處都有感應,例如:喝水可以止渴;吃飯可以飽腹;按下電鈕開關,電就來了⋯⋯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感應。」
曾有人繪聲繪影說,我經常夢見大師云云,他淡然一笑:「怪不得我那麼辛苦,別人晚上都休息了,我還要跑到你的夢裡去。」一番話惹得眾人哈哈大笑。其中的意思是:人家來問我,我不會義正辭嚴教訓一頓,我們佛教不可以講這些,不可以裝神弄鬼,也不正面潑冷水,只是輕描淡寫,教他自己再去參。
打破砂鍋問到底,師父到底有沒有神通?「當然沒有啦,經驗就是神通。」他說。
例如大活動之前滂沱大雨,其他人手忙腳亂,急急詢問,師父,怎麼辦啊?他隨口說,下午兩點以後就沒雨了。果不其然,到時間雨就停了。「我講這個話,也不是說有什麼特殊感應,只是說按照最近天氣的狀況,常理來說應該如此。」
人間佛教是佛陀本懷,透過星雲大師的重新詮釋而在現代社會大放光明。佛光教團僧信四眾,用一雙雙手、一顆顆心,傳播、宣揚、實踐,佛法的甘露潤澤如同「春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人間佛教必定成為佛教的主流,為我們預約美好的今世與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