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16 佛教對社會病態的療法

時間:一九八五年四月廿二日

地點: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現在社會的病態很多,有家庭病態、學校病態、農工法商各界病態,甚至我們的身體、心理都有病。身體患了病─頭痛、肚子痛,可以到醫院找醫生治療;心裡煩惱,精神錯亂,也可以找心理醫生輔導。對於社會的病態,我們找什麼人來治療呢?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不但是一位宗教家、教育家,更是一位大醫王,一位千古難逢的心靈導師。他不但可以治療我們身體上的毛病,對於各種社會病態,也都有治療的方法。

佛陀曾於《佛遺教經》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意思是說,我就像是一位高明的醫生,你有病,我開藥方給你;你不吃,病不會好,不能責怪是醫生的過錯。

佛陀又說:「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意思是說,又好比我是一個嚮導,為你指出一條人生最好的道路,你不依指引的方向走,找不到人生光明的道路,過失也不在引導的人。

下文依照釋迦牟尼佛所留傳的藥方,對社會病態提出四點治療的方法:

一、家庭倫理的病態與療法

現代社會的家庭中,所潛伏的病態可說已到嚴重的地步。有一則小漫畫,很傳神得表達家庭問題:做丈夫的回家了,開門前,怕太太跟他嘮叨,問長問短,就在胸前掛上一個牌子,上面寫了三個字:「別問我」,要太太別問他今天做了什麼,去了什麼地方,不要囉哩囉唆。這個太太一看到先生胸前的牌子,立刻怒氣發作,轉身拿了一個牌子掛在背後,上面寫:「別惹我!」意思是:我不問你在外面胡天胡地,你也休想從我這裡得到什麼。丈夫進門,到了客廳,他的兒子趴在地上看電視,頭上頂著一面牌子:「別揍我!」意思是:老子管老子,兒子管兒子,別仗著你做父親的威風打人。這個父親再走幾步,又看到家裡的管家和佣人都掛著牌子:「別叫我!」嫌這個家庭事情太多,不勝其煩,所以拒絕召喚。

這個漫畫暴露了某種病態:今天的家庭裡,真是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女不女,很多家庭倫理已經亮起了紅燈。

過去有一首詩偈說:「記得當初我養兒,我兒今又養孫兒;我兒餓我由他餓,莫叫孫兒餓我兒。」這首詩偈是說一個為人父母的慨嘆:記得當初我養兒女的情形,就像我兒女現在養孫兒一樣;我的兒女對我不孝順,讓我挨餓,由他去;只希望我的孫兒不要不孝順父母,也讓我的兒女挨餓啊!

過去社會的家庭問題,頂多是兒女對父母的孝養問題,老年人缺乏照顧,精神空虛,或因代溝問題與子女失和。所以我在宜蘭辦了「仁愛之家」,又在佛光山設立「佛光精舍」,讓家庭失調的老人能得到照顧,但是天下孤苦無依、晚景淒涼的老人何其多!杜甫有一句詩:「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指出社會應增設更多養老院,來安置所有需要照顧的老人。

現代社會的家庭,所潛伏的病態日趨嚴重,許多家庭倫理已經亮起了紅燈。現在的家庭,除了孝養父母的問題之外,如試管嬰兒、借腹生子,乃至單親家庭、外籍新娘、小移民、小留學生……問題愈來愈多,也形成嚴重的家庭、社會問題。

很多父母在這種工商社會裡,只想到賺錢,對於子女的教育,不知道真正關心,結果造成了鑰匙兒童、才藝兒童、速食麵兒童、維他命兒童……有的父母忙著應酬、交際,甚少和子女接觸,一天跟孩子講不到三句話,孩子長期孤單寂寞,長大以後還會和父母親近嗎?又者,現代孩子生得少,溺愛孩子,使孩子失去正當人格的發展;外籍新娘多,孩子教養問題也產生了巨大的落差。

有的父母對子女寄望過多,要兒女成龍成鳳成博士,除了學校的功課,還強迫他們去學鋼琴、小提琴、舞蹈、繪畫、英文、日文……小孩子背負這麼沉重的壓力,吃得消嗎?長大以後會不會排斥呢?今天青少年問題嚴重,蹺家、逃學、吸菸、賭博、打架……難道沒有原因?

有一位教育學者說:現在的兒童,不是靠父母的愛和關懷成長的,是靠著牛的照顧長大的,他們喝牛奶、吃牛排、穿皮衣、用皮帶、穿牛皮鞋,繫牛皮飾物……就像是牛養大的。所以現在許多青少年性格如牛,過著牛脾氣的人生。

現在都市裡大部分實行小家庭制,年長的父母大都單獨居住。兄弟姐妹多的,就輪流奉養父母,星期一由台北的老大來養,星期二、五到桃園老二家去吃飯,星期三、四歸台中老三照顧,星期六、日到台南投靠女兒,然後再趕回台北老大家,這樣東奔西趕,疲累不堪。假如父母也用這種方法來養育子女,今天由父親照顧兒女,明天由母親照顧兒女,如此輪流養育的教育方式,家庭不會破碎嗎?

據說現在女孩子嫁人,要求男方的條件是:第一、要有樓房;第二、要有汽車;第三、不要公婆。過去女孩子選擇對象,都會先看看這人是否書香世家?這個人身家是否清白?這人的家庭道德好不好?現在不注重門楣,不注重道德,只重視樓房汽車,甚至嫌公婆累贅,像這樣沒有家庭倫理觀念的社會,其病態是很嚴重的。

古人說:「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泆字;討人厭,離不開一個驕字。」對於家庭倫理的療法,我們可以說,救家庭離不開一個佛字。

依照佛經的教示,治療家庭破碎的方法,必須先從家庭裡的主要份子─夫妻說起。怎麼樣做一個丈夫?怎麼樣做一個太太?

《玉耶女經》裡面曾提到,一個成功的女人,必須具有母婦、臣婦、妹婦、婢婦、夫婦五種婦德。此外,好太太平時要用溫柔的言語慰問先生的辛勞,烹調營養衛生的美味佳餚,而且將家裡整理得窗明几淨,富詩情畫意,夫妻、親子之間彼此坦承相處,同心齊力。如此,必然能建立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樂園。

另外,《善生經》則告訴我們怎樣做個好丈夫。一個真正的男人必須是:

第一、負責任,能擔當:有寬闊的肩膀承擔,也有魄力擔當。

第二、講信用,守道義:有誠懇正直的心胸。

第三、肯勤勞,創事業:有謙沖務實的作為。

第四、性寬厚,心有容:有泱泱大度的君子之風。

第五、能慈悲,多慧解:有慈悲的愛心,有中道的智慧。

一個家庭裡,夫婦相處得好,家庭倫理就能端正,身為一家之主的丈夫,除了做到上面五項男德,更應該奉行做為人夫的四條守則,即吃飯要回家、身邊少帶錢、外出說去處、應酬成雙對。

子女和父母的倫理也是相生相成的,孝順的子女,必須以五事來對待父母:

第一、供養父母,不令缺乏。

第二、凡有所為,必先稟白。

第三、父母所為,恭順不逆。

第四、父母正令,不敢違背。

第五、父母正業,不為中斷。

慈愛的父母,也必須以五事對待兒女:

第一、教育子女,不讓為惡。

第二、指其善處,使有品格。

第三、慈愛關懷,教其學問。

第四、善為婚嫁,務使滿意。

第五、隨時供給,助成事業。

家庭,是一種連鎖關係,父母子女像鎖鏈一樣環環相扣,絕不可分割,人人盡其在我,相敬相愛,家庭倫理就美滿幸福了。

二、農工職業的病態與療法

今日在工商轉型為高科技的過程中,許多問題缺乏調適,許多情況無法掌握,結果造成職業困境及精神空虛等種種病態。

由於都市發展蓬勃,農村青年漸有「為農者賤」的觀念,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到城市,引起勞力不足、農地廢耕的現象。另一方面,大學農學院和農專畢業的學生,買不到農田耕種,無法取得自耕農的資格,有志於農業的人,反而沒有農田。

由於工業的發展,交通的需要,我們的農地愈來愈少,甚至沒有農地,難道我們可以吃機器,吃聲光歌舞嗎?難道我們能吃鋼筋水泥維生嗎?農藥的使用也愈來愈多,造成河川及土地汙染,危害到人類的健康,像號稱東亞最大的台中德基水庫,也無法避免上游的農藥汙染,連中橫公路美麗的環山部落,都成為濫施農藥的死地。造成這些農業病態的原因,就是功利心。

工商業的病態也是如此,人們都講求功利,要發財,要成功。等真正有錢了,卻不會用錢;真正有權勢了,卻濫用權勢,於是成為今日社會罪惡的源流。工業發展製造了許多暴發戶,又由於大財閥的控制,造成了經濟壟斷,整個社會瀰漫著一股享樂歪風,不會用錢,只知享受;光是交際酬酢、酒食飲宴,一年就吃掉了幾條高速公路。

今日工商業的發展,也帶來許多公害、汙染,以及自然生態的破壞,這也是很嚴重的病態。不過,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汙染,錢多了不會用錢,反而汙染了自己的心性,汙染了自己的靈魂,汙染了社會風氣和道德;這種人性道德的破壞更可怕。

比方說,商品的仿冒、走私、漏稅、盜用商標、惡性倒閉、倒會捲逃、空頭支票滿天飛等等,這個社會常常不顧工商道德,有一種「能欺則欺,能騙則騙」的心理。很多人有了錢,就逢場作戲,金屋藏嬌,不顧妻兒,不重家教,每日酒食爭逐,忽略家庭,因此製造了許多青少年問題,直接遺害下一代。

另外,也有許多職業病的問題,職業病不光是身體機能的障礙(例如靜脈曲張、坐骨神經痛、痛風、五十肩、視力傷害等),心理上的麻木更嚴重。尤其很多電子工廠、成衣工廠都實施一貫作業,完全不用人腦,只是零件、機械的裝配,整天做著相同的動作,像螺絲釘一樣,沒有思想,沒有感覺,成了簡單的、沒有智識的人,日子久了,精神能不苦悶嗎?

現在的社會,由於注重科技發展,人們也變得愈來愈機械化了。譬如電視是遙控,不必走動;速食品愈來愈多,不必烹飪;洗衣脫水,用電腦;領款購物,用刷卡。這樣發展下去,人愈來愈懶,都不必下廚房、上班了,按一個鈕,牛奶來了,麵也做好了,資料也傳真了,公文也上網連線了,一切按鈕、按鍵盤即可,人都可以不用走動了。

農工商職業的病態,是由於社會多了金錢、色情與暴力,少了禮義、美德與善知識。對於這些職業的病態,該怎麼治療呢?

(一)要有因果道德的觀念

說到因果,一般人總會想:世間因果也不準確,很多好人遭遇不幸,很多壞人升官發財,哪裡有什麼因果呢?其實,因果甚至比現在的電腦還要準確。電腦會出錯,但是因果絕沒有錯誤的時候。有的人做人很好,很樂善好施,但是過去欠了債,不能賴帳,不能因為現在人好就不還錢,好人還是要背負過去的債,所以好人也有災難。有的人很壞,居然還能步步高升,可能是因為他從前種了善業,而現在造惡的報應未到;他銀行裡的存款尚未用完,不會因為他壞就不給他揮霍。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們想知道過去做了什麼,只要看現在所受的果,就可推知過去的因。同樣的,想知道未來會有什麼報應,看看現在做的事,就可預知將來得什麼果,因地不同,果報自然不同。

很多人不明了因果,誤會了因果─我念佛、拜佛,怎麼不發財呢?為什麼反而被人倒閉呢?要知道,發財有發財的因果,念佛有念佛的因果。種豆得豆,怎麼會長出西瓜呢?念佛是求了脫,怎麼可能發財呢?這是錯誤的觀念。所以,信仰有信仰上的因果,健康有健康上的因果,經濟有經濟上的因果,因果是不可以錯亂的。

在佛門裡,有時候用人不講究此人有無能力,而講求有沒有因果觀念。如果他有因果觀念,一定會有道德觀念,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敬畏因緣,慎於始,不隨便亂來,而凡夫和眾生卻不知防微杜漸。譬如暴飲暴食,吃到病痛纏身,才去看醫生;開車猛闖,出了車禍,傷了人命,才悔不當初;為了貪婪而貪汙舞弊,出事被揭發,法院傳單一到,就插翅難逃,後悔莫及了。

我們常常懷有一種僥倖心,以為做了什麼沒有人知道,一念苟且,後患無窮。任何事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因果尤其會知道。

詩偈云:「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所以有因果觀念的人,只要不違背因果的原則,自然功不唐捐,這種功德是不會消除的。

(二)要有律己持戒的行為

中國儒家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律己的工夫。佛教講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是不侵犯眾生生命;不偷盜,是不侵犯任何財富;不邪淫,是不侵犯他人的身體與名節;不妄語,是不侵犯大眾人格與信譽;不飲酒,是不藉酒麻醉自己,甚至醉後亂性。五戒的原則,是不可先侵犯了自己的意志,又去侵犯他人。

安和樂利的社會,應該人人互相尊重,互相成全。倘若大家都能持守五戒,每一個人的生命不會受侵犯,金錢不會被劫掠,名節不會受玷辱,信譽不會受汙損,不必懼怕一切意外的侵犯,大家律己持戒,社會病態自然會逐漸減少。持守五戒,正是去除社會病態的一種療法。

(三)要有勤儉感恩的美德

社會上的許多病態,都是由自私而起,只知利己,不知利人,結果人人相爭相奪,勾心鬥角,各種畸形的病態都會出現。針對這種貪婪、自私的病症,必須以勤儉、感恩來對治。

不要只想別人給我多少,要想我能給別人多少。我給予,我奉獻,表示我富有,如果一味接受別人贈與,向別人求取,反而顯得我貧窮。

勤儉感恩的美德由內心發出,可以表現在很多事情上:我愛惜公物,表示我的品德比他富有;我常說幾句好話,我的善良比他多些;我們常常微笑待人,我們的歡喜心比他更多;我重視禮節,向你說「請」,跟你「對不起、謝謝你」,我的慈悲增長,比財富的增加還快;我總想到與你結緣、為你服務,表示我的願力比你大……。所以,今天的工商社會,不一定從金錢上來競賽,不一定用洋房、汽車、珠寶來比富裕,精神上的快樂、心理上的富有,才是真正富有的人生。

(四)要有懺悔向善的精神

佛教不計較過去,無論過去犯了怎麼樣的罪惡,只要一念回心向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個「悔」字,就是最大的福根。我們的身體髒了,可以用水洗淨;心裡汙濁了,可以用懺悔法水滌清。不斷的懺悔,可以不斷的淨化,經上說:「犯已慚愧,發露懺悔,名為勇健得清淨者。」我們要做一個勇健清淨的佛弟子,去除貪瞋痴慢的種種病態。

今天農工商的社會需要因果,需要五戒,需要感恩,需要懺悔,需要用這些來治療我們內心的病苦,健全我們的人生。

三、教育道德的病態與療法

現在的社會道德逐漸式微,學校和家庭的教育也有很多病態。記得我幼小的時候,在外面跟人家爭吵,被人欺負了,回家後,父母還會再責罰我,然後帶我到對方家裡去道歉。現在的社會風氣就不同了,有些兒童在外面被人家打了,吵架了,回到家裡一哭訴,做父母的就會怒斥:「哭什麼,沒用的東西,你怎麼不把他打倒。」然後帶著孩子找對方興師問罪,這種童年教育的護短病態很普遍。

過去小孩在學校裡頑皮,被老師打手心,挨打以後,回家還不敢講,因為講出來會再挨父母打,被父母帶到學校向老師道歉,拜託老師再多多嚴格管教。但是現在學校的老師打了學生,就不得了了,做父母的立刻找校長告老師,甚至告到市議會,告到教育局,告到法院,這樣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百病叢生?

青少年教育的病態也很嚴重,譬如升學主義。在升學主義掛帥的今天,「升學升學,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之」。它不但埋沒了個人的性向與稟賦,造成選才制度的僵化,而且阻礙了學生興趣與情緒的發展,使學生缺乏生活上的適應能力,甚至犧牲了個人價值與尊嚴,產生學非所用的弊病,間接毀掉了青少年寶貴的一生。

現在的人生了一個漂亮女兒,有許多男孩追求,父母就高興,認為面子光彩,連帶助長了少女的虛榮心。兒子念大學,還能擺地攤、拉保險,自己買車,父母很高興,認為兒子有辦法,無形中加深了他的功利心態。像這樣只注重虛榮和功利,而不教育他們真正做人處事的道德情操,這樣的社會教育能不病態深重嗎?

從兒童到青少年,從青少年到大學生,從大學生到碩士、博士,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病態是:

第一、只重知識不重道德─看分數,不看品格。

第二、只重功利不重精神─爭名利,缺乏胸襟氣度。

第三、只重接受不重思惟─能灌輸,不能啟迪。

第四、只重個人不重利他─自私,不肯犧牲奉獻。

上面這些教育道德的病態,可以從很多小地方看出來,例如各級學校很少有至聖先師孔子像,儒家之學不能普遍於社會,有關單位常常舉辦紀念畢卡索、紀念貓王、紀念貝多芬、紀念愛迪生等活動,卻很少紀念玄奘大師、鑑真大師或民族英雄,由此可以看出缺乏對中國歷史古聖先賢見賢思齊的道德教育。教育界普遍瀰漫著功利風氣與鄉愿心態,直接間接戕害了我們的下一代,這是很嚴重的國弊。

針對這些病態,可以用下列方法來治療:

1.以鼓勵代替責備:年輕人意氣盛,經常率性行事,對於他們的缺點,人人要多涵容,用鼓勵來勸勉向上。春風怡人,總比酷暑炎風薰人好。

2.以慈愛代替呵罵:溫言愛語勝過嚴呵厲責。像仙崖禪師感化夜遊弟子,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一個徒弟常常夜遊,三更半夜爬梯子翻牆外出,被仙崖禪師知道了,就把梯子撤掉,在牆下等候。徒弟夜遊回來,翻牆而下,沒有注意到梯子不見了,一腳踩在仙崖肩頭,順勢跳下,站定了一看,糟糕!剛剛踩的不是梯子,是師父呀!這下子徒弟慌得不知如何是好。仙崖禪師不怒也不罵,只是殷殷叮嚀:

「夜深露重,小心著涼了,快回寮房睡吧!」

天大的禍患一言而解,這位弟子感受到仙崖的關愛,從此不再逾越本分,成為一名恪守清規的徒弟了。教育,不就是以慈心化導戾氣,以愛心平伏干戈嗎?

3.以關懷代替放縱:過分溺愛,不依法理,容易形成放縱與姑息,不但不能達到正面教育效果,反而使青少年走上叉路,形成偏頗的人格。只有在清明的環境中,才能培養清明的子弟;在關懷的氣氛裡,才有寬懷大度的人才。

4.以同事代替隔閡:同事,就是設身處地,凡事以他人的立場為他著想,不端架子,不鬧意氣,視之如兄弟姊妹。像有名的海倫凱勒女士,因為是個聾人,脾氣很壞,後來遇見了一位懂得教育的良師,用同事心與他相處,視他如己,同甘共苦,他難過就跟他一起難過,他睡地上就跟他一起睡地上,完全與海倫凱勒無隔閡,無私無己,最後終於感化了海倫凱勒,教育他成為一代偉人。

我們教育子女,不是只教他們怎樣努力考試、賺錢,應該教導他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事。我們要灌輸他們因果觀念,教他們認識因緣,有慈悲的精神,有道德的行為,使他們學會尊重自己,熱愛別人,進一步愛社會、愛國家。

四、健康養生的病態與療法

今天的社會裡,愈來愈多的人過著晨昏顛倒的生活,晚睡晚起,熬夜作樂,吃宵夜成了習慣,早餐反而不吃,使腸胃在該休息時得不到休息,該進食時得不到養分,而傷害身體。很多人因為忙,或為了省錢,常常以速食麵或罐頭食品裹腹,忽略了營養價值,毀壞了身體機能。也有很多職業父母工作繁忙,下了班不想煮飯,三餐兩頓都上館子打發應付,加上交際酬酢不斷,使台灣處處餐廳林立,吃喝風氣驚人,連帶地形成肝病、肥胖、膽固醇過高等現代病。

今日的經濟生活提高了,精神生活卻不見提升。很多人一出門即以車代步,使得街道壅塞,廢氣漫天,影響環境品質與心理健康。週末假日寧可在家裡穿凹凸拖鞋,踩健康器,或到酒廊飯店聽歌跳舞,也懶得去青山綠水中徜徉,如此離大自然愈來愈遠,健康自然走下坡了。很多婦女不耐煩做家事,喜歡出去跳土風舞、慢跑、做瑜珈,吃補品健身,或打針減肥,實在是捨本逐末,不正確的養生之道。

尤其今日社會處處吃喝成習,菜式花樣不斷翻新,東西雜膾,滿街橫陳,似乎中國文化的精髓只在「吃」上。過去流行吃猴腦,現在吃虎肉、獅肉、鼠肉、蛇肉、狗肉,幾乎什麼都吃,就差沒吃人肉了。這種吃法,對健康養生究竟有多少益處?

針對這些不如法的飲食生活態度,提出四點療法:

1.正當的飲食:飲食定時定量,使內臟均勻清爽,是養生第一訣。《梵摩難國王經》說:「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藥,趣令其愈,不得貪著。」意思是說,我們吃東西如吃藥,是吸取其中的養分,保護身體不出毛病,不應貪愛而暴飲暴食。所以在寺院的齋堂裡,有「食存五觀」的偈語,其中第四觀就是「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2.正當的情愛:不正當的情愛,會使我們身心煩惱。佛教不提倡私情亂愛,鼓勵法愛與道情。我們要有奉獻的感情、慈悲的感情、法樂的感情,也就是真理的、快樂的、般若的感情。

3.正當的工作:正當的工作,是積極性的,利益社會大眾的。很多人覺得工作辛苦,有壓力,那是因為把工作當成賺錢途徑,沽名之道。如果在工作裡蘊含了慈悲喜捨,供養了佛心法味,「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服務」,把工作當成法布施,工作就很快樂了。

4.正當的生活:對於衣食住行,一切都要如法,不循私、不邪僻,正正當當的過日子。佛教講修行,就是在生活上修,在行為上修,一直修到身心密密處。像昭引和尚畢生以化緣度眾,專門化緣生活上的陋習。遇到愛發脾氣的信徒,就說:「居士,怒氣由瞋心而來,瞋心源於無明,我來跟你化緣,你把瞋心和無明給我,我來替你發脾氣,由你來享受我的寧靜好了。」

於是昭引和尚就學那信徒的樣子,大發脾氣一場,信徒看了,十分慚愧,脾氣就改好了。

聽說信徒的兒子很貪睡,令父母憂憤交加,不知如何改正,昭引和尚就到信徒家,把貪睡的兒子搖醒:「起來起來,我化緣你的睡覺,你把睡覺給我吧。」於是他上床蒙頭大睡,睡醒了叫那兒子準備飯食,吃完又睡,這樣睡了吃,吃了睡,睡了吃,吃了睡。那兒子看在眼裡,好像透過鏡子看見自己,終於覺悟了。

聽說有夫妻吵架,他去化緣吵架,一頓火爆毛躁,化解了雙方的戾氣;信徒貪酒,他去化緣,代他喝酒,傷身傷神,使貪杯者深自儆戒,幡然悔改。

昭引和尚以身作道場,犧牲奉獻自己作信徒的鏡子,感化許多信徒過正當的生活。這種捨身感化,是很不容易的範行。

除了健康要如法,養生更要如法。以下提供四個方法:

1.正當的行為:行為端正,胸襟寬大磊落,少有煩惱憂愁,是養生的正途。

2.正當的語言:經上說:「行怨得怨,罵人得罵。」又說:「禍從口出,千殃萬罪,還自纏繞。」言語不正當,就像汽車輪胎沒有定位好,行駛在任何平穩的路上都會顛簸,徒然增加生活裡的怨尤。口齒清淨,不說粗言惡語,才能修身。

3.正當的做人:做人,寧可正派而不足,不可邪惡而有餘。不貪取五欲六塵,不著五蘊三界,而有正當的人生觀。

4.正當的處世:俗云「處世無奇但率真」,這個「率真」,就是「心淨則國土淨」,我們如果能以佛法治心,以佛法養生,處世自然圓融無礙,所謂「浮雲任來去,明月在天心」,就是如法的境界。

面對社會各種的病態,我們要能在日常生活中,多給予家人、朋友及周圍的人幫助,讓他們的心靈能得到一些營養,增加一些生活的福緣,那麼,社會病態自然能夠減少一點,我們的社會就更和樂安詳了。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