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28 淨土思想與現代生活(三)

時間: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地點: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每一尊佛都有每一尊佛的淨土,釋迦牟尼佛以三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來完成他的淨土。阿彌陀佛以四十八大願,去實踐他的極樂淨土。東方藥師佛以他的十二大願,來實踐東方琉璃淨土。一切諸佛如來及聖賢,都以他們的慈悲願力,來完成他們的淨土。那麼,我們要如何完成自己的淨土呢?

一、如何建立人間淨土

1.實踐眼耳鼻舌的淨土:當我們的眼睛看到世間種種不慣的事情時,就想到「眼不見為淨」,但實際上心裡卻無法清淨。我們不是聾子,對於刺耳之音、逆耳之言,不得不聽。所以實踐人生淨土,首先要把眼、耳、鼻、舌的淨土莊嚴起來,經常以慈悲的眼睛視眾生,與人關注、給人溫馨、對人瞻仰。常說良言美語使人歡喜,說幫助慰勉的話,說有建設性的話,說鼓勵讚美的話。時常面帶微笑,流露慈悲,布施祥和。如此,人人皆具慈悲的眼睛,溫暖的微笑,以及良言美語,就是人生的淨土。佛教有四句偈說:

面上無瞋是供養,口裡無瞋出妙香;

心上無瞋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

2.實踐行住坐臥的淨土:如果我們的行人車輛,都能遵守交通規則,不爭先恐後,不違規犯法,一切都守秩序,此即行的淨土。日常生活裡,能夠做到舉止安詳、進退有禮,一切落落大方,就是行、住、坐、臥的淨土。佛教講四威儀,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如能持恆實踐,則行住坐臥,舉手投足,處處都是淨土。

有一初學青年請教趙州禪師道:「我是剛入門的求道者,誠懇地請求老師給與一些特別的指教。」

趙州禪師道:「你吃過早飯沒有?」

「謝謝,用過了。」

「那麼,去把自己的食器洗乾淨吧!」

「洗乾淨了。」

「請將地清掃一下吧!」

初學青年終於非常不滿意地道:「難道洗碗掃地以外,老師就沒有別的禪法教我嗎?」

趙州禪師也很不客氣地說道:「我不知道除洗碗掃地以外,還有什麼禪法?」

禪,離開不了生活,穿衣吃飯是禪,搬柴運水也是禪,一個人不把生活照顧好,禪安住在什麼地方呢?

碗不洗,地不掃,生活問題都解決不了,生死怎麼能解脫呢?有詩云:

粥罷令教洗缽盂,豁然心地自相符;

而今參飽叢林客,且道其間有悟無。

3.實踐人際間的和諧淨土:人與人之間的不愉快、不融洽、有誤解、有怨隙,都是由於彼此之間有著一道無形的鴻溝及高牆,使人際關係日漸疏離隔閡。人與人之間必須加強溝通、交流,增進諒解、同情、友愛、互助。彼此交往,要開誠布公,禮尚往來,常以幽默做潤滑劑、開心果,才能化解緊張誤會,增進團結合作。如此,淨土即在人我之間。

松雲禪師出家學禪後,因為掛念年老的母親無人照顧,就自己建了一座禪舍,帶著母親同住。

松雲禪師每天除了參禪打坐以外,就是幫人抄寫佛經,賺些生活費用。有時上街為母親買些魚肉,街上人總指著他說:「你們看那個酒肉和尚!」

松雲禪師不去解釋,因為他不介意別人的閒言閒語,但他母親放不下別人的批評,因此也跟著出家食素。

一天,一位美麗的小姐在路上遇到他,為其莊嚴的儀表感動,請他到家中說法,松雲禪師沒有推辭,以為說法是好事,但事後別人傳言,說有人親眼見到松雲禪師到妓院去嫖妓。

鄉人搗毀他的禪舍,趕他離開。松雲禪師不得已,只好把母親託人代養,自己出外雲遊參訪。

事經年餘,母親因思兒成病,未幾病重過世,鄉人不知松雲禪師何去,只得草草收殮,等松雲禪師回來再奉行安葬。

不久,松雲禪師回來,在母親靈棺前站了許久,然後用手杖敲打棺木說道:「慈愛的母親!孩兒回來了!」

說完,他又學母親的口氣道:「松雲!看你完成禪道回來,母親很高興!」

「是的!母親!」松雲又自語道:「孩兒以此禪道,回向您上生佛國,不要再來人間受苦受氣,我也和您一樣高興!」

松雲禪師說後,接著對眾人道:「喪禮已畢,可以安葬!」這一年母親六十八歲,松雲禪師三十歲。

松雲禪師五十六歲的時候預知時至,他召集弟子辭別,並在母親遺像前上香,寫下一首偈語:「人間逆旅,五十六年;雨過天青,一輪月圓。」寫後,安詳而逝。

世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與好壞,就有光明與黑暗,說好的未必好,說壞的未必壞。松雲禪師的冤屈,助長他的禪道;母親的病逝,回報他的佛國安養。只要有禪,有淨土,就沒有悲苦,就沒有怨恨。

一個人內心沒有淨土,很容易為外物所牽,被外境所轉。喜怒哀樂,都受別人控制,自己不能作主。這種沒有定見,不能自我肯定的人生,必然是非常痛苦的。

「小姐,你的衣服好漂亮喔!」聽了他就高興。其實衣服漂亮與人的容貌氣質又有多少關係呢?所以對別人語言上的讚美或批評,要能淡然處之。

人生在世,為了生活不得不工作,工作中難免有委屈與艱難困苦之處,但大多數人都嫌別人不好:警察不好,多管閒事;老師不好,沒有認真教學;學生不好,不肯用功讀書;長官不好,不照顧部屬;職員不好,不認真辦公……世界上的好人,究竟都到哪裡去了?

只要對別人的指摘轉化為對自我的檢討,一切從要求自己做起,我們的人際關係就會馬上改觀,而覺得人人皆有他的特長,個個都有善良的一面。這樣一想,就能主動負責,甚至公而忘私,捨己為群,把公家或老板與自己視為一體,如此工作才會有興趣、有成就。

過去,我們到公家機關辦個手續,常因為辦事員的磨難,再三往返奔波,辦一次手續往往費時好幾天,甚至好幾個禮拜。青年守則裡第十條是「助人為快樂之本」,但是有些人沒有這個觀念,反而以「磨人為快樂之本」,表示他有權力可以擺布別人。這種想法不是愚痴,就是病態。

統一企業公司故董事長吳修齊曾說:「事業若要成功其實很簡單,當初我也只是一個小職員,看到鄉下人來辦事,發現他們不認識字,不會填表格,我就主動去幫他們填寫。我一直給人方便,與人結緣,在工作上認真努力,大概就是我事業成功的原因吧。」

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臨終時,親戚、朋友、學生來探望他,他說了一句非常偉大又有名的話:「謝謝你們。」說完眼睛一閉就往生了。他真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不管在什麼時候,甚至到臨終的最後一刻,對人間還是如此的關懷,如此的親切,如此的友愛,如此的有禮。

4.實踐居家環境的淨土:居家要寧靜整潔,環境衛生美化,才是生活的淨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除了莊嚴自己心裡的淨土,還有四色蓮花、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八功德水等環境的莊嚴、美化。有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出和雅音以音樂來改變人的氣質。極樂世界也是黃金鋪地,並以七寶裝飾樓閣。可以說阿彌陀佛不但是個偉大的工程師,也是最優秀的環保局局長。

為了真正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不能光從物質上比高下,應該從精神上來分優劣。看誰的家庭最慈悲高雅,誰的家居環境最美好、最清潔,誰的家庭最有道德、情操和文化素質。

5.實踐思想見解上的淨土:在見解上有見解上的煩惱、愚痴,思想上有思想上的煩惱、愚痴,要建立淨土,淨化思想與見解是非常重要的。

要實踐思想與見解上的淨土,必須做到以下四點:

(1)肯回頭:佛教講回頭是岸,回頭就是我們思想、見解上的淨土。

南泉普願禪師有一次在打坐時,突然大吼一聲,把侍者嚇了一跳,趕緊走到南泉禪師的身旁,南泉禪師說:

「你去涅槃堂看看,是不是有人逝世了?」

侍者走到半路上,碰巧遇到涅槃堂的堂主,於是相偕一同去報告南泉禪師:「剛才有一位雲水參學的禪僧圓寂了。」侍者和堂主話剛說完,卻見一知客僧匆匆地跑來,向南泉禪師道:「剛才圓寂的禪僧又復活了。」

南泉禪師問道:「那位逝世的禪僧既已活轉過來,現在怎麼樣啦?」

知客僧道:「他很想見見老師,但那是一個不知修福,不肯結緣的人。」

於是南泉禪師就到涅槃堂見生病的禪僧,並問道:「方才你到哪裡去?」

病僧回答道:「我到陰間去了!」

南泉禪師道:「陰間的情形如何?」

病僧道:「我大約走了一百里路的時候,就手腳疼痛得走不動,尤其是喉嚨乾渴得很,忽然有人要把我叫進大樓閣中,因我實在很累,很想進去休息,才一上樓便見一位老僧,對我怒吼,不許我上去,嚇得我抽身就往後倒下,所以現在才能再見到老師。」

南泉禪師申斥說:「那是一所多麼富麗堂皇的大樓閣呀!但沒有積聚福德,怎能進去?假如你不是遇見老僧,恐怕早已鑽進地獄受苦了。」

「浪子回頭金不換」,從此以後這位病僧便日夜不停地積德修福,活到七十多歲才安然坐化,人們便稱他為「南泉道者」。

(2)要換心:換心是我們的淨土。只要自己換一換心,當下就是淨土。有人離婚,換個丈夫,或換個太太;有人換朋友、換環境、換職業。換來換去,不一定更好,而且很傷感情。只須換心,把厭煩心換成歡喜心,動搖心換成信仰心,那麼夫妻永遠是夫妻,朋友永遠是朋友。

所謂「心中無事一床寬,眼內有塵三界窄」,只要我們心好,看一切都好,父母疼愛,子女孝順,朋友護持,你感到人好,自然就會待人好;你感到事好,就會得心應手!

一個人不能光是要求世間好、環境好、朋友好,要先求自己好。要能從心好起,才能感受到世界一切都美好。

(3)要轉身:轉身是我們的淨土。做人處事能轉身,肯轉身,多留一點空間,保留一點餘地,大家都會感到輕鬆愉快,彼此都有好處,這就是淨土。

有一個學僧到法堂請示禪師道:

「禪師!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早起早睡、心無雜念,自忖在您座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了,為什麼就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了一個葫蘆、一把粗鹽,交給學僧說道:

「你去將葫蘆裝滿水,再把鹽倒進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會開悟了!」

學僧依樣葫蘆,遵示照辦,過不多久,跑回來說道:

「葫蘆口太小,我把鹽塊裝進去,它不化;伸進筷子,又攪不動,我還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起葫蘆倒掉了一些水,只搖幾下,鹽塊就溶化了,禪師慈祥的說道:

「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搖不動,攪不得,如何化鹽,又如何開悟?」

學僧:「難道不用功可以開悟嗎?」

禪師:「修行如彈琴,弦太緊會斷,弦太鬆彈不出聲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世間事,不是一味執著就能進步的,讀死書而不活用,不能獲益。留一點空間,給自己轉身;餘一些時間,給自己思考,不急不緩,不緊不鬆,那就是入道之門了。而做人處事也是一樣道理,話不可說絕,事不可做絕,人際之間要留給彼此一些轉身的空間。

(4)要改性:改性是我們的淨土。改自己的缺點、惡習、性格、方法,以求進步。別人不改我改,社會不變我變,這是大智大勇,也就是我們的淨土。

世間上一般人都希望我好你不好,只追求自己的快樂,置他人的痛苦於不顧,所以紛爭不斷。如果我們能秉持另一種觀念,你好他也好,讓我來承擔不好的,譬如我們經常在人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改進自己的態度,凡事過錯在我,那麼種種紛爭就能消弭於無形。

只要我們能回頭、換心、改性、轉身,那我們的思想見解,當下就是淨土。凡事往好處想,愈大愈好,愈多愈好,好就是我們的淨土。

6.實踐心田識海的淨土:拔除我們心田裡的雜草,讓功德的禾苗生長茁壯,並把八識的身心放大至廣大無邊。

如果去掉我們自私的心,就能莊嚴心田識海的淨土。

有一位女居士,請了一尊美麗莊嚴的白瓷觀世音聖像,他把這尊觀音像送到佛殿裡開光。他燒香拜拜時,發現繚繞的香煙隨風飄到別的菩薩面前,他的觀世音卻聞不到,於是,他用鐵絲把香綁在菩薩的鼻子上,如此菩薩就可以聞到香了。但是這尊莊嚴的觀音菩薩,一下子就變成了黑鼻觀音了。

有些人拿水果、餅乾到寺廟裡去拜拜,看到佛前已經有供物,便把別人的東西挪到旁邊,而將自己的供品放在中間。我們必須去掉這種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自私心,所謂化自私而公正,化黑暗而光明,化汙穢而清淨,化狹小之心而予以擴大,這樣的心田識海就是淨土。

二、如何認識人間的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不一定只在西方淨土,人間就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四個字,雖是佛的名號,同時也是一個真理。阿彌陀佛是梵語,中國話譯為「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是光明普遍一切空間,超越空間不受空間的限制;無量壽是無限的時間,超越時間不受時間的限制。什麼東西能超越時間和空間?就是宇宙的真理,就是阿彌陀佛。

宇宙間一切的語言加起來,都沒有阿彌陀佛這句話好,也沒有這句話的通行無礙。不管是不是佛教徒,都知道阿彌陀佛這句話;不管有沒有信仰,到了生病、災難、痛苦的時候,許多人自然而然的會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不管認識不認識,見面時說一聲:「阿彌陀佛!」表示問好。分手時說:「阿彌陀佛!」表示再見。看到別人不小心摔了一跤,趕緊說:「阿彌陀佛!」表示同情和關心。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從內心裡流露出來,對宇宙世間的一種親切悲憫。

三、如何獲得阿彌陀佛的靈應

慧遠大師曾三次見過阿彌陀佛。善導大師虔念阿彌陀佛,後每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從口中射出一道光明,所以大家稱他為「光明和尚」。永明大師每念一句阿彌陀佛,十里之內都可以聽到。少康大師每念一句阿彌陀佛,口裡就出現一尊阿彌陀佛,念十句就有十尊阿彌陀佛,念百句就有百尊阿彌陀佛,念千句就有千尊阿彌陀佛。這些都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的感應。

在高雄壽山寺有一位信徒叫汕頭阿婆,因念佛感應,曾經從西方極樂世界回來。

宜蘭有一位信徒阿敏姑,也曾從西方極樂世界再回人間。歷史上有位王東陽居士曾寫了很多文章記述他念佛感應,去了西方極樂世界,又從極樂世界回來的事蹟。

阿彌陀佛雖在極樂世界,但也化身在此娑婆世界。過去,在佛光山嘉義圓福寺,有一位住持喜歡養狗、養鳥,所養的幾隻九官鳥,都會念「阿彌陀佛」。一九八五年,打佛七的第二天,有一隻鳥死了。在第五天做三時繫念時,點了很多的蠟燭,於誦經中,每支蠟燭的火焰都大放光明,而且形同鳥的姿態,大家驚訝不已,怎麼每支蠟燭的火光都像鳥的樣子呢?後來,用照相機攝影留念,並把此事記載於佛光出版社出版的《佛光山靈異錄》中。

如果阿彌陀佛不在人間,怎麼會有這麼多奇異的靈異事蹟呢?當然,因念阿彌陀佛而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人就更多了。

四、如何念佛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裡,德雲比丘為善財童子介紹了二十一種念佛三昧,由此可知念佛法門的深廣。此外,歷代祖師也多有提倡,如華嚴宗澄觀大師的「五門念佛」、天台宗智者大師的「五方便念佛」。其後華嚴宗五祖宗密大師,更根據二師之說,將念佛方法分為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念佛。在這四種念佛法門中,又以「稱名念佛」最受推崇,以下加以詳細介紹:

(一)四種念佛

1.稱名念佛:即《阿彌陀經》所說的持名念佛。心繫一佛,專心稱念名號,念念相續。

2.觀像念佛:對佛的塑畫等像,諦觀分明。如《思惟要略法》云:「人之自信,無過於眼,當觀好像,便如真佛無異。先從肉髻、眉間白毫,下至於足,從足復至肉髻。如是相相諦取。」

3.觀想念佛:這是以前面的觀像念佛為基礎,內心觀想佛相好光明的一種念佛方法。首先以雙眼諦觀佛像的一相至多相,留下深刻印象後,再到靜處閉目憶念觀想。

《坐禪三昧經》云:「還至靜處,心眼觀佛,令意不轉,繫念在像,不令他念。若心中觀想佛像不明,則須再以眼取佛相好。」另外,在《觀佛三昧海經》也提到:如是心住、出定、入定,恆見諸佛悉在目前;開目、閉目,處處無非極樂。

4.實相念佛:也就是觀想自身及一切萬法的真實自性,是無形無相,猶如虛空,而心及眾生本來平等。《文殊般若經》:「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是名為佛。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華嚴經》也說:「一切諸佛,唯是一法身。念一佛時,即一切佛。」

以上四種念佛法門,持名最淺易,實相念佛則是深法。二千年來,持名念佛在祖師大德們積極的提倡下,已成為最普遍而深入民間的修行方法。

(二)持名念佛法

歷代以來,對於持名念佛也有各種不同的方法。

1.明持:出聲稱念如來名號。念佛時,如果昏沉欲睡,或妄想散亂,則應該勇猛提起精神,高聲唱念,把全身的精力聲音都貫注在一句佛號上,則能對治昏沉,驅除妄想,恢復正念。

古人說:「大聲念佛就見大佛,小聲念佛就見小佛。」這是提倡此念佛法的方便說。淨土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在杭州南屏山頂念佛時,山下行人聽到他的聲音如天樂鳴空,高朗嘹亮,六祖所用的就是高聲念佛法。此外,金山活佛,夜裡常到山頂上,大聲唱誦「誰念南無阿彌陀佛」,聲音悲切淒涼,聽聞者,無不被他的念佛聲所感動。

2.默持:如果高聲唱念佛太久,覺得耗氣費力,則可改用默念,也就是唇動不出聲,但阿彌陀佛聖號在心中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於清楚明白,所以心不散亂,正念分明。這種默念法,可於臥時、睡時、工作時、沐浴時、開會時、參加典禮時等情況下誦持。一個人臨命終時,四大分離,六根銷融,只剩下心識而已,這時候平時的默持念佛功夫,就有很大的幫助。

3.半明半默持:高聲念佛覺得費力,默念又容易昏沉,因此取其中道,念佛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行者一邊念,一邊聽,不論四字或六字念,但能聽得字字分明,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

4.觀想念:這是持名念佛與觀想念佛的綜合,也就是在持名念佛的同時,也觀想佛身相好莊嚴,卓立我前,或以手摩我頂,或以衣覆我體;或觀想極樂世界金地寶池、樓閣寶樹等。平時極樂依正已歷歷存於心中,一旦身衰體謝,心中念佛的同時,極樂勝景便了然於心。

5.追頂念:將字與字及句與句之間,連綴得極為緊密,使一字追一字,一句頂一句,聲聲追頂,中間不留間隙,無少休息,努力直前,即名追頂念。

6.禮拜念:即邊念佛,邊禮佛。或先念一句,後拜一下;或不論句數多少,但邊念邊拜,邊拜邊念,念拜並行,身口合一,所謂「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此外,宋明以來盛行的大悲懺、梁皇懺,過年禮千佛等各種懺法,也採用此「持名禮拜」念佛法。

7.記十念:念佛號時,以念珠記數,每念十句佛號,撥一粒念珠,這種方法對治雜念極為有效。

8.十口氣念:這是以追頂念佛法,追頂念去,不論佛號多寡,總以盡一口氣為度;待到出氣已促絕,須再吸進一口氣,方能再續念,名為一口氣。如是十次,名為十口氣。大約念完十口氣,只須五分鐘左右。這是專為工作忙碌的人特設的方便法門。

此法根據《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十方眾生,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願文而設。佛願深廣,而淨土一法普被三根,所以雖僅十念,臨終之時,佛必來迎。清末民初印光大師極力提倡此法,以作為方便接引眾生學佛的簡易法門。

(三)以不同心境來念佛

1.用歡歡喜喜的心來念佛:念佛時的心,好像在唱歌、跳舞一般的高興歡喜。

2.用悲悲哀哀的心來念佛:好像內心十分感傷難過,而又無處訴說,只有向阿彌陀佛來訴說一樣。

3.用實實在在的心來念佛: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每句阿彌陀佛念得實實在在,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心裡想得明明白白;每念一句就彷彿有一尊佛在眼前。

4.用空空虛虛的心來念佛:念得手也空、腳也空,念得我也空、你也空、天也空、地也空,念得不知身在何處,心田識海無限的擴大,使心和宇宙合而為一。

在物質充斥,生活繁忙的今日社會裡,人人應該修持念佛法門,讓心靈有一片靜謐的園地。念佛法門,不會妨礙工作的進行,不受時空的限制,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修持,是各種修行法門之中,最方便的一個法門。

我們要把一切的音聲,都變成念阿彌陀佛的音聲,無論是在汽車或火車上,每一支電線桿都是我的念珠,每一塊田地就是我的念珠;每一棵樹也是我的念珠,每一個人也是我的念珠,把宇宙間的事事物物,都念成阿彌陀佛,把法界所有一切,都念成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