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095 百年難見的世界性規模
李昂/知名作家
認識星雲大師時,已經是大師建立好佛光山的典章制度、組織架構之後,大師退居幕後,佛光山在正軌上運作良好,大師作為精神領袖,繼續弘揚佛法。
因而不曾看到大師雄才大略的規劃執行能力。這套書補足了我這一向的缺憾,除了佛法,我還從書中看到了大師運籌帷幄的才華,如何在不長的時間內,從台灣這個小小的島嶼上,建立了世界性的佛教道場。
即便以晚近的時空來看,在佛教內,「佛光山」的規模恐怕還是堪稱全世界第一。
大師尤其令人稱道的是,不曾像現在大陸有的一些寺廟,只為了要擴充,將寺廟作成為過度功利的營運單位。佛光山不只是大,還一直能保持佛門道場的莊嚴。
記得剛認識大師,我曾經請問:看大師做事情,雖然也經過挫折不順利,但最後總是能成就大業,是不是如大師這樣層級的高僧大德,福報仍然有所不同,而大師更是深具福報?
大師當時謙遜的回答:並非他個人的福報,而是眾生的加持。
從這套書中,我體會到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到了二十世紀,科技的發展,交通的便利,使得宗教上的推廣不像過去得經過很長時間的累積,或者像有的宗教得藉著武力。
而能夠藉著科技的播種,傳布於過往尚難以想像的「全球」、「全世界」。而必得也要有當年大陸與外在世界的隔離,台灣其時的經濟起飛,大師多方面的才華,信眾的齊心齊力,方能夠成就佛門內這樣大志大業。
我最近剛剛第三次從印度回來,加上先前幾次到尼泊爾,以及東南亞國家包括越南、緬甸,還包括三次入藏,當然更不用講中國大陸。由於親自走訪,更深刻的感覺到,大師的教誨學說,是在漢傳佛教裡開立了一個新的場面。佛教緣起的印度、尼泊爾,或者南傳、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有所不同。
也更能感受到大師從台灣走出去的無分別心。
大師近幾年來在大陸試圖重建寺廟、典章制度。寺廟還容易建立,人心的回復,更是巨大的工程。不免要向大師說:
希望大師繼續發揮影響力。
這套書中,我看到大師這個人,七次參訪印度,找尋佛陀的遺跡與感應,之後更帶領眾多信眾前往,那種執著的熱情,讓我看到佛教應該不是枯山枯水、隔絕於人世間,果真是人間的佛法。
這便要說道,多年前,大師剛在日本的「本栖寺」設立道場,我有幸參加了一次活動,深刻的記得臨別時,大師站在本栖寺門口,和我們道別。當時我不曾多想,冒冒然的就向大師伸出手,立即想到不該隨便碰觸出家人的告誡,一時手伸出去抽回來都不是。
大師一定看出我的窘境,伸出一雙敦厚的大手,將我伸出去的手包復其中,那種祥和的溫暖,我還是生平第一次經歷。
車子已開走,回首望著仍站在門口揮手高大英姿的大師,一席黃色的衣袍在微風中微微飄浮,那樣的意境,啊!回頭是岸的岸邊,原來在此,送別我們的,是人生中最珍貴的身教體悟。
一時竟情不自禁的熱淚盈眶。
平常中的圓滿,原來在細節小處中,盡是教誨。
讀到書中所寫,為了泰王來訪,見面是握手,還是點頭?最後大師合掌向他問安,卻遭泰國的佛教界質疑,大師經過解釋溝通,合掌於出家人,只是一般問好禮儀,化解了誤會。
我方回想到本栖寺那一幕,大師的從容自在。
大師在眾生平等的觀念之下,提升比丘尼的地位,雖然不曾在一些南傳佛教的地方造成全面性的改革,但不拘泥於食古不化的觀念,「人間」佛法果真必然的要因時因地,深得我們這些所謂「前衛」女性的心。
我對於大師的海外志業尤其感到興趣,如同我一再強調的,大師有前瞻性的眼光,對二十世紀人類新面臨到的這麼大的一個地球,全球化、世界性,都是過去的傳道者不敢奢望的。
有這麼大的空間供開展,大師更有執行的能力與福報,在全球各地有三百多個道場,這樣的規模,至少到目前為止,佛教界單一的寺廟恐怕都還沒有能夠超過。
除了本栖寺外,我還特別遠赴巴黎,走訪佛光山巴黎道場。
本來十分心儀那個古堡道場,可惜我到的時候,已因為法國人對古蹟的種種限制,不方便使用,不再屬佛光山。只有從外觀遠遠的看,到此一遊憑弔一番。
其時新的道場尚在整地,只有巴黎郊外的道場仍在使用,我特別挑選了一次作法會期間,在道場裡住了兩個晚上。親身參與感受到,那樣因為眾人的信念共同誦經,渲染得春天仍然寒冷的巴黎道場內溫暖無比靈感衝天。
尤其是隔天醒來,發現夜裡居然罕見的下了一場小雪,白淨的大地有如述說著上蒼的回應。我忍不住寫了篇極長的文章來記錄這場法會種種。尤其是,來到道場的,台灣人反而沒有想像中的多,當天參與的四百多人,大多是各地的華人,不少來自東南亞,也開始有中國大陸的人前來。
雖出自台灣,沒有分別心、沒有地域觀念的弘法,真如同我文章的標題:我真是深深的被感動了。
本來還想繼續探訪佛光山其他的道場,留下記錄,但是年歲漸長體力日而弱,只能走到哪裡算哪裡,端看緣分了。
深切的感受到,台灣,這樣人們口中的蕞爾小島,因緣際會裡讓大師在此作為漢傳佛教復興的基地,耕耘成就一片人間道場。在走過一些與佛教相關的地方,更感覺到能與大師在這個小島中相會,當中的可貴,也感恩有這樣的機會親炙大師的丰采與教誨。
我懷著感恩的心,心中感念;台灣,全世界的信眾,還有小小的我,真是福報不淺!
・李昂,本名施叔端,一九五二年生,台灣彰化鹿港人。十七歲〈花季〉發表於《中國時報》副刊,入選爾雅年度小說選《五十七年短篇小說選—十一個短篇》,此後以才女之姿進入文壇。曾獲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聯合報》中篇小說首獎。著有《迷園》、《施明德前傳》、《附身》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