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65 百年佛緣見奇蹟

吳清基/台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

前言:人間佛教,一代宗師

《百年佛緣》一書,是星雲大師口述近代宗教發展史的一部珍貴寶典。在透過大師回憶人生歷程,從小故事中,啟發人生大道理,發人深省。從大師行佛、道場、僧信、社緣、文教、生活中,看出大師風範及貢獻,令人景仰,敬佩不已。

星雲大師確為當代宗教界的偉大領航者,一生充滿了傳奇性的成就、發展和影響力。大師生於動盪不安年代,歷經北伐革命、中日戰爭、國共內戰、播遷來台,可說一生在苦難環境中度過,未曾有完整的正式學校教育生活歷程。但卻能博通經典佛書,著書立說數百冊,傳法於世間,化民於社會,影響海內外。或說「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就是對大師這一生弘法立教成就最好的註解。

大師出家七十五載,長達四分之三世紀,創建佛光山宗教聖地,為世人所讚歎;打造佛光人的光耀,在世界各地傳法利生;推動人間佛教,廣傳佛法,利民眾生;推動三好運動,淨化社會,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倡導百萬人興學,成就教育偉大志業,化民成俗,提升國家競爭力;成立公益信託教育基金會,表揚社會菁英,建立社會各行各業典範;發起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送愛傳知識到偏鄉;推動佛光讀書會,鼓勵大家多讀書,增長智慧;提倡體育在佛教生根,讓僧眾身心更健康;建立佛陀紀念館,成就宗教博物典藏佛教教育推廣之大願。

《百年佛緣》一套鉅著大作,是大師口述宗教發展及其弘法生活回憶,句句珠璣,處處智慧,恭讀受益,如獲至寶,謹擇其中十則,竊表個人感佩、讚歎和欽敬之摯情分享。唯大師具佛陀智慧,菩薩慈悲,其偉大恐非個人筆墨所可描述表達於萬一。

一、推動人間佛教、傳佛法利眾生

大師認為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法在人間,都是對人說法。因此,只要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大師能深入淺出,一語道破廣傳佛法之深奧道理,令人感佩。因此,人間佛教在台灣能得到有識之士的肯定,一時之間,妙傳佛法在台灣能盛傳開來,使台灣成為二十一世紀全世界弘揚人間佛法之典範。

由於大師推動人間佛教,讓佛教之弘法能快速發展有成。今天台灣在佛教人口結構上,能從老年到青年,從香客到義工,從私塾讀書到碩博士生,從不重視女眾,到現在比丘尼撐起半邊天,主持佛教會、擔任住持。大師也指出,在信仰修持方面,從求神賜予到服務大眾,從一盤散沙到教會組織,尤以國際佛光會海內外數百萬佛光人擔當起護法弘法的使命,從化緣求助,到喜捨行佛,從庵堂到學校,從佛殿到講堂,從拜拜到法會,從誦經讚頌到歌唱舞蹈,從寺廟道場到國家殿堂,從台灣本土到國際弘法等等,這些都是所有佛教徒致力於推動「人間佛教」的改變。大師的辛勞,確有成果可見證。

大師對「人間佛教」之推展,充滿願景,鍥而不捨。希望未來「人間佛教」的發展,在空間上,能把佛教帶到「此世界、他世界、十方諸世界」;在時間裡,能將佛教從過去、現在帶到「此時、彼時、無限的未來」;在生命間,能夠「廣度一切,讓十方法界眾生,早登彼岸,脫離苦海」。何等偉大的慈悲大願,相信有大師的揭櫫倡行弘法,在僧眾共同努力之下,一定會實現「人間佛教」之美好願景。

二、倡導百萬人興學、建學校育人才

(一) 辦大中小學、作育英才

大師深切了解教育在成人之美,而宗教在勸人為善。其實佛法不外世間法,經由教育活動培育人才,對宗教弘法,或許更能事半而功倍。

大師出家人,身無分文,人無財產,但卻能效法武訓興學的精神,憑著誠意與願心,以托缽的方式,籌募功德善款來辦學。大師的偉大,在於他的毅力和決心,發起「百萬人興學運動」,發動百萬信眾,每人每月捐助一百元,只要連續捐三年,參與的人都成為大學的「建校委員」。

大師曾提出百萬人興學口號:「把智慧留給自己,把大學留給人間,把功德留給子孫,把歡喜留給大眾。」何等的灑脫動人,難怪在大師精神感召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其辦學培育人才報答佛恩的大願,乃能逐一實現。今天在美國有西來大學,在澳洲有南天大學,在嘉義有南華大學,在宜蘭有佛光大學,皆是辦學聲譽卓越好的高教學府。雖是私人宗教創辦的學校,卻是公立學校收費,或免收學費,還有獎助學金發給,若非大師辦學之大願,一般私立學校是無法做到的。

除了辦大學之外,大師早年在台北中和設立智光工商職業學校,後來在高雄接辦正氣中學,遷校改名為普門中學,在埔里設均頭中小學,在台東設均一中小學,在宜蘭頭城公辦民營人文小學,都是相當受人肯定。只因大師辦學的大願,教師認真地教學,學生也都努力地學習,校風良好,成效受肯定。春風化雨,作育英才,功在國家,利在社會。

(二) 辦補習教育、職訓人才

除了正規學校教育之辦學投入外,在大師的人生字典裡,教育分有好多種類。其中佛教教育有:僧伽教育、居士教育、兒童教育、慈善教育。另外,社會教育有:職業教育、婦女家事教育及各種職能訓練班等。

其實大師早在一九五三年一月到宜蘭,一九五六年就向縣政府立案籌設「慈愛幼稚園」及「光華文理補習班」,正式辦社會教育的開始。除辦幼兒教育外,也辦各種職業補習班,如烹飪補習班、洋裁補習班、花道班、婦女家事班。

大師出家人辦補習班,不是為謀利,而是為提供信眾有就業謀生的能力。大師曾主張每個人至少要有五張執照之一,如:駕駛執照、教師執照、護理執照、水電執照、文書執照。因為有執照,才能方便就業,有職業才有美好的生活。因此,大師主張,社會要提升,要儘量給大家有機會受教育,才能在社會上出人頭地。

大師出家人,在早年就如此關切社會信眾就業問題,是何等的入世思惟,令人感佩,且不只關心,更創辦教育環境,提供正式入學和補習教育之機會,誠然大師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稱之無愧。

(三) 辦佛教學院,培育弘法人才

為了辦教育,需有自己的幹部,大師乃思必須辦佛教學院,在一九六五年,在高雄壽山公園內,創辦「壽山佛學院」,創國內宗教界自己培訓師資的創舉。大師為了籌辦佛學院經費,曾經到殯儀館念通宵經懺佛事,只盼能多爭取一些錢來補貼佛學院教育費用,其辦佛學院培育佛教師資的毅力和決心,何等感人!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只為照亮別人,真是偉大!

後來,在台灣也遍設佛學院,如:彰化福山佛學院、嘉義圓福學園、基隆女子佛學院、蘭陽先修班、台北中國佛教研究院、台北石門的北海道場沙彌學園等。

另為應海外弘法需要,有澳洲南天佛學院、美國西來佛學院、香港佛學院、印度佛學院、菲律賓佛學院、馬來西亞佛學院等等。

大師是一位偉大的宗教教育家,實至名歸,將宗教和教育,縝密結合,為弘法傳教,自己培育人才,開宗教傳法風氣之先,其辦教育報佛恩之情切可見。正如《楞嚴經》有云:「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大師將身心奉獻給教育、文化、慈善事業,也算是報答佛恩於萬一。

三、推動三好運動,淨化社會人心

「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這是大師「三好運動」所揭櫫的德行修為,在今天已成為一種動人的社會道德運動,來自宗教的實踐力量,遠大於政府官方的政策宣導。大師登高一呼,造成的風潮效應,遠超過任何當今政要的呼籲,大師的人間魅力,有如佛陀再世,菩薩再現,感化人於無形。

一九九八年,大師的福報,將佛陀真身舍利從印度迎回台灣供奉時,邀請連戰副總統,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和現場十萬民眾,共同發起提倡「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運動」。

大師從宗教化民利生著眼,所以要提倡三好運動,是想到過去中國社會流傳佛教的業報思想。講到造業,就是「身口意造業」。身犯殺、盜、邪淫;口犯惡口、兩舌、妄語、綺語;意犯貪、瞋、愚痴……因此,個人要想從惡業到善業,就必須改造自己的身口意;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

大師為落實三好運動能深入民心,還做〈三好歌〉:

人間最美是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平安就是我們的人間寶,人間最美好是三好。

做好事,舉手之勞功德妙;

說好話,慈悲愛語如冬陽;

存好心,誠意善緣好運到。

三業清淨真正好,實踐三好最重要。

大師的成就,在其一舉手,一投足之間,看見了其平凡中的不平凡。為化民成俗,推動三好運動,淨化社會,用心深入,除引佛說教化世人,還作詞寫歌,勸化人心,古今中外,有此誠心篤意,想成功做好一件事的人,難有人可出其右者,偉哉!大師!

前教育部楊朝祥部長,在推展「三好實踐校園獎」表揚時曾指出,「三好校園,絕非口號,而是長期深耕的品德教育!」如果能從學校開始做起,進而推展到家庭、社會,必然有助於道德人心的提升。「三好運動」能夠成功在台灣深根每一社會角落,深植每一個人心,或許是大師恭迎佛陀舍利所賜之全民福報吧!

四、成立公益信託基金,表彰善行義舉

大師在二○○八年成立了「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舉辦了「power 教師獎」,在二○○九年成立「真善美新聞傳播獎」,其後陸續成立「全球華文文學獎」、「三好實踐校園獎」、「星雲教育獎」。對表彰社會上從事教育工作、新聞傳播工作、華文創作等各領域菁英人才之鼓勵,貢獻良多,對引導社會教育發展和新聞報導、文藝創作應有積極貢獻和價值。

所謂公益信託基金,就是有了錢,不一定存在自己名下,用一個公益基金的名義存到銀行裡,只要符合公益的條件就可以動用它,但是自己不能再收回來,因為錢已經屬於社會公益的專款,必須由銀行依信託條件支付各類善款的運用。

大師在二○○八年八月,應邀參加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後,轉往美國弘法行程中,發現自己名下有不少版稅款,多達三千多萬元。

大師認為出家人怎可有自己的財產呢?乃決定成立公益信託基金,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讓這些錢活用於社會公益表彰活動中。因此才有教育獎、新聞獎、文學獎等各種傑出人才之表揚活動。

大師慈悲喜捨的風範,令人感動。大師關心社會發展走向,鼓勵教師用愛心教導學生,期待媒體工作人員能從正義正向思惟報導新聞,知識文人能有創作空間成就不朽鉅作美化人類心靈。一切起心動念,都是為了社會更好、為了蒼生能離苦得利,大師慈悲胸懷何其偉大!歡喜心,做歡喜事,捨去自我名下的財富,卻得到更多各界的善款護持,可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捨得,有捨就有得,捨去自我的私得、幾千萬之版稅,卻成就得到更多的社會大我的共同護持幾億元基金,大師的慈悲和智慧,處處令人感佩!

五、深根佛教體育,增進品德強身

大師曾自謙:一生沒有嗜好,假如勉強要說有什麼興趣,那就是最歡喜「體育運動」了。從來沒有人會了解大師為何對體育情有獨鍾,從來也沒有人知道大師是游泳高手、打乒乓球、打籃球、打排球,他可樣樣精通,且是可代表參賽的好手。

大師認為體育不但可以救國、強身,還可以增進品德,有人認為體育看起來是爭鬥,實際上是教育人要懂得尊重、團結、懂得認錯,遵守運動規則。體育活動裡有很多美德,所以許多年輕人實在很需要體育來訓練自身,這些在佛教裡面參禪、念佛、打坐,有同樣的意義。

(一) 游泳高手,喜歡打球

大師是游泳高手,恐怕超乎一般信眾所能了解。大師老家在揚子江的淮南運河邊,六、七歲時就到運河裡游泳,十歲時,因水性很好,就可浮在水面上睡午覺,也能潛水十分鐘、二十分鐘。也經常奉大人之命,過河去採買一些日用品,為省渡船費用,大師可以游過二百公尺,將購買到的菜、米等日用品頂在頭上,再踩著水游回來。大師自認從小最大樂趣就是游泳,不但游出歡喜,而且游出高超的技術。游泳,被認為是最好的運動,不分老少年紀大小均宜,大師好的游泳技術,確實鮮為人知。

大師喜歡運動的性格,未曾因環境而有所改變,慢慢的,就把興趣從游泳轉移到乒乓球上。但因早年在棲霞山常住及佛學院不准打球,有好幾次被師長發現而遭沒收了球具,對打乒乓球之執著可見一斑。

但後來發現打乒乓球還是不夠刺激,就改打籃球,大師無師自通,自製籃球架。後因佛學院不准打球,就告別棲霞山到焦山。雖然焦山位在長江中心,但卻不再下水游泳,因怕佛門師長不許可,但大師對運動打球的熱愛,始終如一、絲毫未減。

(二) 推動體育運動在佛教生根

大師來台後,曾在新竹青草湖靈隱寺「台灣佛教講習會」擔任教務工作,很鼓勵學生打乒乓球、排球。到佛光山開創後,就和沙彌們在東山設一個簡易籃球場,鼓勵打球運動。每年農曆七月供僧法會,也會舉行一場「無量壽盃籃球賽」,這是佛光山一年一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山上各單位及別分院徒眾,各組球隊,彼此較量一下,持續二十幾年未曾間斷過。

大師創辦學校,也積極鼓勵學生投入運動,參加比賽都有很好的成績表現。如:普門中學國中部、高中部女子籃球隊在二○○三、二○○四年成軍,在二○○九年即獲得「全國高中籃球聯賽」(HBL)冠軍。佛光大學女子籃球隊也在二○○七年獲得「全國大學籃球聯賽」(UBA)甲二級冠軍,誠然不易,有大師之鼓勵和感召,球員不僅球技好,其品德增進也同獲重視。

二○○九年大師再成立「三好體育協會」,推動全民體育運動,淨化社會風氣,並藉各項運動競技活動,接引青年學佛。大師因熱愛體育,支持體育運動,在二○○八年北京世界奧運會時,獲行政院體委會之禮聘,擔任中華台北代表隊總顧問出席開幕式。

六、提倡佛光讀書會、增長大眾智慧 

大師在二○○二年一月正式成立「人間佛教讀書會」提倡書香人間,推動全民閱讀,本著「學海無涯、學無止境」的認知,要大家養成「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和習慣,希望人人勇猛向前,追求精神食糧,以提升社會的和諧,促進人間的和平與美滿,這是何等的大願!

大師因為出生在揚州一個窮苦的農村家庭,因為貧窮從小沒有進過學校念書,至今連一張畢業證書都沒有。到了有書可以讀的時候,已經超過學齡了。直到十二歲那年,在棲霞山剃度後,進入棲霞佛學院就讀,讀書成了大師生命中的重要食糧。

(一) 讀書成就自己

大師認為讀書可以改變氣質,可以樹立形象,藉由讀書可以認識自己,也能擴大自己的世界,增廣知識與見解,使人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人不讀書,不僅膚淺無知,全身充滿俗氣,活著像行屍走肉一般,又好像吃飯沒有菜餚一樣無味。大師更指出讀書就像是在閱讀人生,唯有透過讀書,知識才能永遠存在您的心裡,即佛教所說的八識田中,讀書的種子,會埋在我們心裡,因緣聚會時它會成長、開花,也就是所謂「開般若花,結般若果」。大師的智慧和前瞻告訴了我們「讀書就像站在巨人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遠」。

今天全世界人間佛教讀書會,已有二千多個了,打造「書香社會」,一直是政府宣導的社會改造運動,但其成果卻不如大師振臂一呼來得有效果。

(二) 讀書要生活化

大師曾提出「生活書香化」,希望大家在世間生活,不能只為了三餐溫飽,不能只是追求物質、金錢、愛情等五欲塵勞,生活應要有般若、知識,要充實自己的氣質內涵,要找出自己的真心佛性,要懂得營造生活的樂趣,要重視生活的品質。這其中唯有多讀書,使生活有了書香,才能夠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有意義。

所以,大師認為讀書要給人讀的歡喜,還要跟生活結合,讀書不限定在室內,可以在咖啡館、餐廳,甚至走入大自然、山林水邊、樹下,都是讀書的好地方,只要給人讀的喜歡受用,就會有人肯來。

大師這番對讀書樂,樂讀書之開示,令人感佩。讀書不能強迫,啟發讀書的興趣,讓人覺得讀書可和生活結合,這讀書的驅力就產生了。學校教育又何嘗不如此?只要教師教導的內容,能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哪怕學生不想讀書?大師對學習心理學真是探研透澈,一語道破今日學校教育問題所在。

(三) 讀書會快速成長中

目前人間佛教讀書會,如雨後春筍般到處展開,先後在海內外成立「山水讀書會」、「社區讀書會」、「好鄰居讀書會」、「嬤孫讀書會」、「婆婆媽媽讀書會」,還有「經典讀書會」、「藝文讀書會」、「雙語讀書會」、「空中讀書會」、「玉山讀書會」等。在各級學校中則推動「班級讀書會」。這些讀書會,已成為全球華人社會中最龐大的讀書會群。大師的大願,鼓勵大家讀書,看來正如火如荼的擴散成長,令人感動又感佩!

七、發起雲水書坊、倡導行動圖書館

二○一二年十一月,大師發起「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將書本送到偏鄉,將知識送到家中,給偏鄉小孩帶來了愛和歡欣。大師慈悲胸懷,不忍鄉間小孩文化刺激不利,所帶來的貧窮再造,鼓勵鄉下孩子多讀書,多成長智慧,令人感佩。

大師也感受到,當五十部雲水書車,浩浩蕩蕩地開到偏僻的鄉村,山間窮苦的學校,滿車的書香,帶給孩子無限的希望,讓那村民、學子的弦歌,唱得更為動聽了。的確,大師想到眾生平等,但是,在都會區的孩子成長較為幸福,有較好的文化刺激,在偏鄉的孩子成長就較為辛苦,因為文化刺激不利,讓他成長開竅的機會緩慢了,或消失了,這對他是不公平的。

因此,佛光人乃發起捐書運動,將看過的書,如果不再看,可捐出,或捐款贈書給雲水書坊,透過雲水書車五十部,每天穿梭在偏鄉遠處,讓鄉下想看書的孩子,有機會接觸到好書,可享受智慧成長的樂趣。

每一部雲水書車,就像一部行動圖書館,它是愛心的表現,是知識的展現,給孩子無限的希望和未來,大師對教育的愛是永遠無止境的在默默布施,不分對大人或小孩。

八、揭示佛光人典範——修行成己利他

佛光山是一個行解並重的菩薩道場,所有佛光人都秉持著「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工作信條,從自身的行持,進而擴大到利他的菩薩道修行,以實際行動來昭示自己對信仰的堅定。

大師在《怎樣做個佛光人》十八講中,揭櫫了他對佛光人的期許,這是典範人格的教育,是完美人生的修為開示,是當今社會清流的理想國度。

大師有成人利他的崇高人生思惟,「怎樣做個佛光人」,其實,也是在期勉眾生社會為人處事的方針,謹舉隅見證大師對眾生修為的期許如下:

第一講:「佛光人是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大眾第一,自己第二;事業第一,自己第二;佛教第一,自己第二。」可見大師勉人,一切為宗教,一切為蒼生,自己則可第二考量。

第二講:「佛光人要先入世後出世,先度生後度死,先生活後生死,先縮小後擴大。」大師之人生觀,乃期望為人要入世,關注周遭,先關心生活的價值和意義,再思索死亡問題。

第五講:「佛光人要有宗教情操,要有因果觀念,要有慚恥美德,要有容人雅量。」大師的開示,為人要有因果觀念,要有為善行善之決心,不齒為惡,要有包容他人之雅量,讓社會更好。

第六講:「佛光人要有為教的憂患意識,要有為道的篤實心態,要有對事的敏銳覺知,要有為眾的慈心悲願。」大師鼓勵大眾要為正道,為宗教付出努力,對事要用心投入,對人要慈悲助人,一切都是利他出發,希望社會發展更好。

第七講:「佛光人以佛法為重,以世法為輕;以道情為重,以俗情為輕;以實踐為重,以空談為輕;以是非為重,以利害為輕。」大師鼓勵世人重視佛法,強調道情,重視實踐,勿徒托空談,重視是非心,勿以利害為念,社會如能做到,必然祥和溫馨,幸福美滿。

第九講:「佛光人身語行為要有社會性、弘法利生要有使命感、五欲六塵要有自制力、做人處事要有公德心。」大師勉佛光人要有社會公德心,對社會要有使命感,要能克制自己之私欲貪念,誠然一語指出今日社會上問題之癥結所在,及勉勵大家努力之社會心理建設目標。

第十講:「佛光人生活要佛法化、信仰要理智化、處事要平和化、修持要落實化。」大師開示生活要佛法化,有信仰就不會為惡,而信仰不應迷信,要正信理性,處事不可暴力相向,要平和對待;修心養性,要切實實踐,不是表面為形式虛應而已。

第十二講:「佛光人要給人信心、要給人歡喜、要給人希望、要給人方便。」大師強調正向思惟,看到光明面,讓大眾歡喜做事做人,事事有了信心,有了希望,且能與人為善,開方便之門,讓大家高興。

第十三講:「佛光人要能不忘初心、要做不請之友、要肯不念舊惡、要懂不變隨緣。」大師心胸寬廣,勉人不念舊惡,誠然不易,能不念舊惡,就無敵人,就沒有惡鬥,祥和社會才有可能。大師也勉勵大家不忘初心,不受後天汙染,永遠清流常在,社會長久溫馨。

第十四講:「佛光人要有以眾為我的認知、要有以無為有的思想、要有以退為進的雅量、佛光人要有以空為樂的觀念。」大師要我們視人如己,要有人性化的人生觀,不貪不私,以退為進,強調有若無,空著虛之禪意謙卑,令人感佩!

第十五講:「佛光人要發揮集體創作的成就、要堅守非佛不作的信念、要認同制度領導的精神、要遵從唯法所依的準則。」大師強調制度建立的重要,強調法規遵循的必要,強調一切不悖佛行,強調合作創新,都是社會新秩序所必需。

第十六講:「佛光人在生活上要隨遇而安、在修行上要隨心增上、在社會上要隨緣不變、在處事上要隨喜結緣。」大師之開示,指出大眾生活方針,要隨遇而安、要淡定知足、要做好修行,隨緣不求,要廣結善緣,以利己利人。

第十七講:「佛光人要像千年老松,禁得起歲月寒暑的遷流;像嚴冬臘梅,受得了冰天雪地的考驗;像空谷幽蘭,耐得住清冷卓絕的寂寞;像秋天黃菊,熬得過寒霜雨露的摧殘。」大師之期勉,令人感佩,要大眾堅毅卓絕,再辛苦的環境都堅忍百忍,不可被環境擊垮,要吃苦耐勞,耐寂寞,不怕被打擊,要禁得起環境考驗,吃苦就是吃補。

第十八講:「佛光人要自我觀照,反求諸己;要自我實踐,不假外求;要自我更新,不斷淨化;要自我離相,不計勝負。」大師要求大眾,求人不如求己,能自我觀照,反求諸己,一切會更心安理得,要重實踐,說多不做,仍難有成;要不斷自強不息,超越自我提升自己;要不斷求新求變,創造更好之未來人生。

大師對佛光人之期許,甚為周全。從修身修心、齊家治國、平天下皆兼顧,從內心修為,到外在踐行都盼能齊備,從修己正心,到成人利物,都可實現。大師學海之淵博,思慮之周密,用心之誠摯,格局之寬闊,皆非一般俗輩閒人可望其項背的,有大師對佛光人之惕勉,更而社會大眾都皆效法實踐,這個社會一定會更美好、更溫馨。

九、創建佛光山宗教聖地、弘佛法度信眾

大師建立佛光山宗教聖地,數十年來多少人朝山禮佛,受到感化,使人因親近佛法而變得自我精進,提升自己人生之了悟與幸福。

大師曾提到「為什麼要創建佛光山」這是一般大眾常問的問題,其實「一切都是為了佛教」。

因此,佛光山之一切建設都是以廣大在家信眾作為考量,讓來朝山禮佛的護法信徒,皆能感受到佛陀的加持,能體驗到佛陀的慈悲,而更深信佛法無邊,從佛陀之膜拜中,找到自己人生正確方向,而不再迷失自我。

大師創建佛光山有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大師也指出佛光山籌建開山有四個理念:「一是以退為進、二是以眾為我、三是以無為有、四是以空為樂。」此乃今天佛光山的人生觀。

大師更進一步指出佛光山之服務精神是「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信徒」。

大師雖因佛光山宗教聖地,而受世界各國佛教人士之尊敬,但大師沒有一天不在為佛法大乘廣傳用心發揚光大而努力。因此,大師指出開山不易,要打開心的覺悟之門更難,只有知道並體會了開山的歷史和精神,讓自己的心力如同開山那一代人那樣的發心立願,直下承擔,才能永遠沐浴在佛光裡。今天到佛光山禮佛的信眾絡繹不絕,佛光山帶給大眾心靈安詳,法喜充滿,讓社會更祥和安定有序進步,宗教力量真的無限偉大。

 

一○、建佛陀紀念館,成就百年佛緣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在中華民國建國一百週年正式揭幕,這是大師送給國人最有意義的建國百年禮讚,將會是建國百年最值得紀念的一件大事。

大師認為佛陀並不需要人們禮拜供養,但是眾生需要藉由禮拜聖賢啟發善念、淨化心靈,這是大師建設佛陀紀念館的本意。大師也進一步指出,供奉佛陀的真身舍利,並不是要強調舍利的神妙,而是希望讓大眾藉由禮拜,將自己的心化為佛心。

佛陀紀念館花了十多年的時間籌備,經過三年多的建設,大體完成,自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落成開幕迄今,一年之中已有上千萬人來此參拜了。

佛陀紀念館之興建,是一種善因善緣的結合,由於佛光山在世界佛教交流,促進宗教融和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被世人肯定佛光山是弘揚人間佛教的正派道場,因此,貢噶多傑仁波切乃決心將其守護的佛陀真身舍利贈予大師,他相信大師有能力護持佛牙舍利,但需有更大之空間保存。泰國僧王頌德帕耶桑納曾經語重心長告訴大師:「佛牙很小,不過它需要的地方很大。」這一番話更堅定大師建設佛陀紀念館的決心。

當年佛牙舍利由大師迎回台灣供奉,不但是台灣佛教界的一大盛事,也能讓社會大眾藉由禮拜佛牙舍利人人「心中有佛」,提升人格道德,進而帶來社會祥和,世界和平。因此,大師的福報讓台灣人民及全世界的有緣人,有機會到佛陀紀念館來禮拜瞻仰,感受佛陀的加持庇佑。

大師認為佛陀紀念館是十方的、是大家的,只要有人需要它,誰都可以來親近它。它是文化的、教育的,無論個人、家庭、學校、機關團體,誰都可以在這裡聚會聯誼,可以在這裡遊藝教學,共同見證感受世間的善緣美好,大師的福報,分享全世界有心親近佛法的人喜悅。

結語:明心見性,佛光普照

大師一生充滿傳奇性之成就,從早年出家辛苦學佛,到今天建立了佛光山宗教王國,在世界佛學宗教界廣受敬重。大師的博學、著作等身、傳法立說,到處受人歡迎,不只在台灣各地,在海外更廣布道場、弘法利生,讓更多人對佛教有正確認識。尤其人間佛教之宣導,將宗教和生活結合,讓社會大眾了解佛教的入世思惟,對佛教之廣布傳法,助力很大。

大師將宗教和教育結合,從幼兒園、小學、中學、高職、大學,廣設學校,讓教育培養人才,讓人才為國家、為社會、為宗教服務,功在社會,功在國家。大師也因在佛教深具影響力,將宗教力量擴大到大陸,讓兩岸和平發展,經由宗教交流而能更深入篤實穩定的發展。

大師引導佛光人的善行義舉,讓國際佛光會能在世界各地布施,慈恩廣被,讓教育、慈善、醫療、文化、衛生等布施,因佛光人之慈悲博愛而被感受到。「三好運動」深入民心,「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讓社會更祥和溫馨;公益信託基金會每年表彰各行各業傑出人士,讓好人不寂寞,社會明天會更好,正向思惟、光明思想,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大師真的是「人間佛教、一代宗師」,令人永遠尊敬感佩,大師「百年佛緣」奇蹟,如同「佛光普照大地」,給了世人無限的希望和歡喜。

・吳清基,一九五一年生,台灣台南佳里人,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博士,曾擔任教育部長、常務次長、政務次長、台北市副市長等職;現任淡江大學講座教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台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