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30 佛緣萬千

蕭依釗/星洲媒體執行董事

初見星雲大師,已是大約二十年前的事。我以新聞工作者的身分,面見大師,專訪大師,無奈當時佛緣不具足,加上業障深重,我並沒有因為這難得的機緣而深入智慧如海的經藏,或對佛法產生一丁點的興趣。

人生在不同的階段,自有不同的使命與認知。身為新聞人,我以伸張社會的正義為使命。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中遊走鋼索,傳達資訊,是我如履薄冰也必須克盡的責任。然後我認知到媒體的力量,於是我想,何不也藉此推動慈善事業,讓更多人受惠?如此這般,我從思想激進的青年,走到了今日已過知天命之年。

不管是傳遞資訊或推動慈善事業,「使世界變得更美好」,其實才是我不忘的初心。

二○一○年十月,時任星洲媒體集團董事經理兼編務總監的劉鑑銓榮獲「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貢獻獎」。我和同事毓林陪同他出席頒獎典禮,隨後到高雄佛光山參觀。很久以前就聽聞佛光山莊嚴殊勝,親臨寶山時,卻仍是被那氛圍震懾住。我感受到的並不只是莊嚴,還有些細節乃至一草一木彷彿都有精心的經營。總覺得那些看似的不經意,其實並非隨性。

我無法想像這原是荒蕪的瘠地,無法在腦海裡描繪出當年星雲大師帶領弟子們一鋤一禾開墾的畫面,無法計算建構今日的雄偉需要多少的心力?

我在頒獎典禮上,看著幾近失明的星雲大師,堅持站在門口迎接來賓,並上台開示,心裡有股莫名的感動。

我不能否認,自那一刻開始,我被星雲大師感召了。被星雲大師,以及他的精神所感召。

我腦海裡浮現了很多問題,包括星雲大師墾荒年代的心路歷程,他如何在風雨飄搖的時代裡求存,大師的童年與成長等等。

我不斷思考,大師於一九九七年創立了佛光衛視(現為人間衛視),其目的自是流通佛音、弘揚佛法;而今人間衛視做得很好,還有《人間福報》,弘法的目的業已達成,何故還要創辦「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貢獻獎」?從宗教界跨足新聞界,絕對不是一項輕鬆或討好的工作。

回馬後,我收集了很多大師的書,從字裡行間捕捉並拼湊著大師的精神面。閱讀大師的書籍,讓我不意找到了開啟佛學之門的鑰匙。我在博大精深的佛法中,尋找一小方屬於自己的角隅,安靜地凝視自己。

這幾天翻閱大師的自述體傳記《百年佛緣》,發現我所有的疑問,大師都在書裡為我解答了。

這套《百年佛緣》,全套共十五本,記錄了大師的出生、成長,創建佛光山的點點滴滴,乃至大師的起心與動念,都鉅細靡遺。

全書保留了大師的語氣,讀時但感他老人家就坐在身旁,話語著從前。

他說他小的時候原來也會淘氣,有次因為失去了一隻鴿子所以跳水自殺,想要藉此威脅大人替他把鴿子給找回來。可是因為從小諳水性,所以這邊廂跳了下去,那邊廂就又浮了起來。如此這般來來回回好幾次,自殺不成,唯有自己悻悻然爬上岸走回家去。

我閱後禁不住莞爾,那是我從未想像過的大師。我彷彿看見小男孩因為自殺不成而懊惱不已的模樣。我衝小男孩笑了笑,他也對著我綻露了燦爛的天真笑容。

我從不懷疑大師的慈悲,不過從〈我可愛的動物們──談與我有關的小動物〉一文裡,我發現大師的慈悲遠超越我想像。

小雞失足落入了火爐,大師本能地伸手救援,乃至傷了右手指甲,至今仍留有後遺症。在家境清寒的情況下,他堅持「眾生平等」,偷偷給家裡的狗狗供應三餐,他說:「人每天吃三餐,再怎麼樣總會有一碗粥、一塊餅、一點吃的東西,狗子卻只准吃一餐,甚至有時連一餐都沒有,這在我幼小的心靈中感到不能接受。」即使面對非寵物類,大師也會偷買飯糰或豆腐置於鍋邊,讓夜裡人走後小動物出來覓食時有東西可吃,慈心盡顯。大師在年少時就認為,蚊子叮人吸血固然可惡,但罪不至死,他會在被叮時肌肉使力,讓蚊子無法逃脫,稍事逗弄才把牠放生,是為微懲。從這些平凡的小事中,都在在顯示了大師的不平凡。如非佛菩薩倒駕慈航回返人間,大抵不會有人在懵懂無知的孩提時代就能展現如此慈悲及是非分明的特質。

大師的「與其放生,不如多護生」,也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因為要放生,所以造就了「供」的市場,反而讓更多小動物受苦。有些寺廟因過度給予信眾方便,放生池裡魚龜過滿,相互踐踏,擠蹭之餘也犧牲了不少生命,我認為都是不應該的。

從《百年佛緣》的《行佛篇》裡,我看見了大師如何在弘法時期被警察百般刁難;在《道場篇》裡,我知道了他來台初期時,蔣夫人宋美齡不怎麼喜歡佛教,因此一般無人敢提佛字,以免影響仕途或招惹麻煩。大師在創建佛光山時,以「佛光」為名,旨在挑戰蔣夫人,他說:「我就是要佛光普照,何必躲躲藏藏?」我看見了大師的艱辛,同時也看見了大師的智慧。大師無私地分享了他應對的方式,讓我們在看見腳印之際,也清楚了方向與路徑。

《百年佛緣》讓我明白了,何以走在佛光山時總有股莫名感動。大師說:「阿彌陀佛建設的極樂世界,是由七重行樹、八功德水、金銀琉璃莊嚴起來的,雖然現在我們的力量有限,還無法達到這個境界,不過我用樹木花草來設計規劃佛光山,也就是為了表現極樂淨土的殊勝莊嚴。」那些我以為的不經意,原來都饒富心思。

就佛教的觀點,人因為身口意三業,所以輪迴不斷。勤修戒定慧,才能淨化身口意三業,息滅貪瞋痴三毒。對於學佛的人而言,戒定慧是方向是指引是必然;但對一般普羅大眾而言卻難免曲高和寡或望而生畏。大師建構了「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說白了其實也就是讓社會大眾,不管根器如何,都能對治身口意三業。身體做好事,口裡說好話,意念存好心,試問有何業可生?如此一來,「家庭中如果每個人都注重自己身口意的表達,必定帶給全家幸福歡喜;如果把『三好』推廣到社會,整個國家社會就會一片和樂。如果三好能夠實行,則每個人都能成為好人。」

大師說他孩提時家貧,所以沒有機會上學,報紙可說是他重要的學習管道。因此,大師格外著重媒體。「在一個追求文明的國家裡,媒體應該擔當傳播文化、引導大眾追求真善美的使命;但是,有些媒體為了搶頭條,不顧職業道德,不僅二度傷害當事人,也顯示出社會輕義趨利的不當風氣。」他還說:「口中有德可以救自己,筆下有德可以救社會。」我明白了為什麼星雲大師在弘法之餘,還要費心勞力辦「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貢獻獎」、媒體環保日。媒體是資訊傳播管道,對人「心」的影響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大師要創建屬於人間的淨土,在這環節上又如何能不費心力呢?這道理,其實我早該明白的。

除了新聞獎,大師辦「三好實踐校園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星雲教育獎」、「淨化人心七誡籃球義賽」、籌辦佛光大學、創立合唱團、流傳梵音等等,其實都是朝著創建人間淨土的方向前進。社會由許多不同的元素所組成,人有各異的習性喜惡;大師用心地照顧每一面向,完整得幾近面面俱到。他讓有情眾生在飲水吃飯間、閱報看戲間、打球遊樂間、歌樂書畫間、言行談吐間……無一不佛法;他以務實的態度,一磚一瓦地砌建人間的淨土。

星雲大師,其實是一位革命家。

他改革社會,也改革佛教。

他改革社會的不良風氣,以人間淨土為目標;他改革佛教,以人間佛教為方向,讓戒律不再是沉重的約束,讓信徒不再覺得成佛遙不可及,讓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地親近佛教。

星雲大師從創建佛光山之初,至今日信徒遍布全球各大洲,過程除了艱辛,也面對了許多流言蜚語和惡意的攻擊。但大師仍是一步一腳印,走了過來。我想,那是因為大師一直秉持著他所強調的「不忘初心」,所以才能有此成就。

這也提醒了我,不能忘卻「使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初心。因此,不管未來有何變化,我都會以這分初心,盡我棉力為需要的人服務。

二十年前,我初遇大師,遺憾當時慧根未長,未懂惜緣;然而能在有生之年再遇大師,聆聽開示,甚至皈依大師門下,我自覺仍是福分匪淺。我願大師在娑婆世界裡的這分佛緣,超逾百千萬年,人間淨土圓滿成就,諸佛常住。阿彌陀佛。

・蕭依釗,一九六一年生,現任星洲媒體執行董事、副董事經理、集團總編輯。三十多年來,關懷社會、率領《星洲日報》讀者前往「愛心助學計畫」下的各地區探訪貧困學生,成了名副其實的愛心大使;除了散播愛心,也搭起橋梁,讓更多人可以把愛心的種子散播在有需求的土地上。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