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312 前未之見的創格完人
柴松林/環境與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法國印象派詩人保羅.梵樂希最為膾炙人口的詩句:「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就是:現在和過去不一樣!」星雲大師正是生逢社會巨變的大時代。青少年時期,度過貧困苦難,戰亂流離,親嘗佛門棒喝與政治迫害,可謂飽經憂患,受盡痛苦折磨,誤解毀謗。終能以其先天之睿智與後天之學養修為;養成具有「過人領悟力、敏銳洞察力、強烈說服力、堅毅執行力、巨大擴散力、無私生命力」的宗教領袖。
論及星雲大師的成就,非僅在宗教界為「人間佛教」的開拓與弘揚者;高希均先生曾以如下的詞句描寫他:「一位果斷的、身體力行的宗教改革家;一位慈悲的、普及佛理的創意大師;一位博愛,提供知識的教育家。」回顧近半世紀之行誼貢獻,星雲大師被認為是自宋明以來,復興佛教第一人。
星雲大師以台灣為基地,所領導推動的人間佛教,是一場「寧靜革命」,也是一場有別於以經濟力、軍事力為基礎的,真正名實相符的「和平崛起」。半世紀前基督教的周聯華牧師在介紹基督教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教授時,曾用過這樣的話:「田立克教授是一位為傳統神學家所攻擊,而又為社會大眾所歡迎的宗教哲學家。傳統神學攻擊他,因為他超脫了傳統;社會大眾之所以歡迎他,是因為他沒有傳統神學家那些食古不化,難解的術語和褊狹固執的成見。」回顧星雲大師在年輕時,為弘揚佛法所遭遇的阻礙與所受的對待,與田立克教授之際遇,初無二致。正如同田立克教授,堅持對真理的信念,雖遭無理之壓迫,卻永不屈服,堅毅忍屈,無怨無悔;益受大眾之景仰。
田立克教授認為神學家的責任是將永恆不變的真理,傳布弘揚給隨著時代變遷而與時俱進的民眾。星雲大師正是這樣的宗教家,堅信佛法真理的永恆性,而人卻是隨著時代的更迭與環境的變遷而改變的。宗教家必須隨時關注到現世的情況,適應民眾的需要;不可固守傳統,堅持己見。
一位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己任的偉大宗教家,其責任是多方面的。一要能守住真理,予以弘揚。二要能招徠民眾,施予救贖。三要立身處世,堪為表率。因此,星雲大師對於佛法的真義,其理解與體驗,雖深刻而精緻;而當其弘揚教法時,其所宣講的內容與傳布之方式,卻易為現代人了解、接受、信服。不僅如此,更能以其對世事的洞明和對人體諒、愛心、耐心、同理心,找到與人接觸點,由而產生共識,發出共鳴。
捧讀《百年佛緣》,這部以「紀事本末」與「編年」並用體裁所完成的巨著,除了喚起讀者對於過往經歷的回憶,瞭解近現代歷史演進的脈絡;更讓我們認識星雲大師對於佛教,對於國家、社會與人群的貢獻。
一、是不世出的宗教家
星雲大師在《星雲日記》中曾寫下這樣一首詩:「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平生何功德?佛光普照五大洲。」他是將自己定義為一位宗教家。是「血液與大眾分不開,脈搏與群眾共跳躍。」是以「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為宗旨的人間佛教倡導者、推廣者。
兩千五百年之佛教,各教派所創教團,論及規模之宏大,信眾之眾多,事業之多元,僧伽之素質,服務範圍之廣,影響之深刻久遠,星雲大師開創之佛光山之貢獻可謂無出其右。漢傳佛教自東漢以來,其盛況可謂前未曾有。
二、古典之大知識分子
星雲大師不僅是一位大宗教家,更是像范仲淹那樣的古典大知識分子,他的精神正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話來概括。在國命民脈面臨危急存亡的時刻,必會以民胞物與的俠義精神挺身而出,如《靈鳥賦》所讚歎:「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並不像那些雖在宗教界享有盛名,卻在國族面臨危機之際,逃避遁世,討好當道;或以方外人自居,甘為鄉愿。而是挺身而出,以道德勇氣、慈悲博愛、果斷智慧,提出箴言,指引方向。
三、革命性的拓展佛教
自佛陀以來,兩千五百餘年,雖印度與西歐早有接觸,當時西方亦無宏大的宗教存在;卻未能像鄰近,且較為便捷的中亞、歐洲西進;反而跋涉蠻荒沙漠、崇山峻嶺,進入東土,始得發揚光大。星雲大師卻能於印度佛教衰敗之後,以台灣為基地,逐漸由台灣而東南亞、而澳洲、而北美、而拉丁美洲、而歐洲、而非洲,遍至全球。道場星羅棋布,僧侶絡繹於途,弘法、教育、文化、慈善、救助等各種活動繁多。其徒眾、信眾非但廣納華人,且各國人士、各色人種之蒙庥者亦眾。古往今來,真正使「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實踐者,當推星雲大師為第一人。
四、化衝突為和諧
當今之世,罪惡叢生,非行不斷,人間充斥著貪婪、暴戾、仇恨、敵意。星雲大師鼓勵人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施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促進五和: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其目的皆在於建立一個和諧友愛的社會。
更能以其開闊的心胸,力倡宗教相互間的了解、寬容、友誼合作。
自古以來既使同為正信的宗教,非但不相往來,甚且彼此抵制、抱持敵意、互相攻擊。星雲大師與世界上各主要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伊斯蘭教、日本神道教,本國的道教、一貫道,乃至於媽祖、關公等民俗信仰者,皆能以友善、尊重的態度對待。佛陀紀念館等地對各宗教皆敞開大門,歡迎參訪。其所創辦之《人間福報》、人間衛視等媒體,對於不同宗教之消息,同樣的不排斥,給予刊播的機會。其目的在於促進各宗教能放棄傳統、成見、包容、尊重、建立友誼,共同攜手為世界和平,人類福祉而奮鬥。
五、建立無私傳承新制
向來佛教道場及其產權事業,皆採師徒相繼之私有制,並無合理之制度。以致內部分幫結派,相互爭?F或俗家介入,爭奪寺產。星雲大師有鑒於此,乃於佛光山叢林規模初具之始的一九八五年依民主之方式,自創之機制,自動退位為佛光山永久之義工。佛光山寺之住持,其產生乃由全體僧團選出代表,再由各代表選出宗務委員,最後由宗務委員互選一人為宗長出任。迄今已歷九屆,運作無礙,順利發展。其光明磊落,無私無我,為佛教傳承建立可大可久的宏規;實乃革命性之創舉,為各大宗教所無;最能突顯其宏遠的識見與崇高之人格。
六、人格者之典範
倫理學家自柏拉圖以來,在論及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能超越其他生物,突顯人的卓越性時,最常提出的衡量標準,即所謂「六大觀念」。這六大觀念分別是:
(一)德。指人對自己、對人群、對眾生與宇宙均負有責任,一方面要努力實現本身天賦的潛能,不斷提升自我的價值,另一方面還要盡力促使天地萬物形成富於美與秩序的和諧整體,超越時空的限制,成為真正頂天立地的人。
(二)中庸。在希臘文中「中庸」一詞的意義,解釋為「適度的節制」,一個人,因能節制,才能棄卻貪欲,正如中文所說的「無欲則剛」。只有如此,才能秉持自己的意志,積極的規劃人生。
(三)正義。羅爾斯在所著《正義論》一書中,定義正義一詞,用了以下的文字:「在大家共同認定的一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體制之下,使人人都能獲得利益,並覺得自己的未來是有前景的。」正義是一種合乎人道主義的公平,只有依誠實、勇敢、剛毅才能將其實踐。
(四)行善。一個人能愛人如己;若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傷害他人,是惡。善是慈悲濟眾,還得給人希望;惡是讓人絕望。對治邪惡,最好的方法是努力行善。
(五)勇敢。是出之於人類更高的善,是秉於內心的良知,是「知其不可為而為」的行為。只有克服恐懼,面對死亡,為他人而冒險犯難才是真勇敢。
(六)虔誠。是能真誠的面對自己,對父母、師長感恩,對國家人群竭智盡忠,對萬物珍惜愛護,對上天、神明、佛陀禮敬崇拜。
從西方大哲柏拉圖這「六大觀念」來看星雲大師一生行誼是德行兼備,完善的典範;非僅為吾人所景仰;更是在這個沒有典範人物時代,一位堪供模仿的楷模。
半世紀前林衡哲先生編譯《二十世紀代表性人物》一書,感嘆在三十六位人中之傑的表率人物中,竟然未見一位華人;甚至整個東亞地區也無一人上榜。今林先生若有機緣能得讀星雲大師這部兼顧歷史、佛教與個人傳記之巨著《百年佛緣》再編《二十一世紀代表性人物》時,當可彌補此一缺憾。
・柴松林,一九三四年生,法國國立高等研究院統計學博士,是推動人權和社會運動的先驅,更是消費者保護、環境保護、公共利益組織的開創者。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時任《人間福報》總主筆、環境與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台灣觀光學院董事長。長年受邀至各地演講,推廣終身學習,提倡素食文化及心靈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