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018 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特質
⊙賴永海 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
我曾經對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的特質作過一個概括,就是善於用佛法來開啟人生的智慧,從而實現一種智慧的人生、超越的人生。
從星雲大師的許多講演,到《佛光菜根譚》、《星雲禪話》,從處理日常行事中的舉重若輕,善於化腐朽為神奇,到各次演講和解答問題時所體現出來的機敏睿智,無處不充滿著人生的哲理和佛法的智慧。這是人類思想史上一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認真去挖掘和總結,讓更多的人了解,讓更多的人來分享。但願我們這次的研討在這方面能有所作為,有所收穫。
那麼何謂佛法智慧?從最源頭說,即般若智慧。何謂般若智慧,即科學的思惟方法,或者說二元的、多維的思惟方法。這種二元的、多維的思惟方法集中體現在佛陀在菩提樹下所悟出的「緣起」理論,或曰「空性智慧」上。
大師經常用一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以二元的乃至多維的思惟方法,啟發人們懂得諸如「捨」與「得」、「放下」與「提起」、「前進」與「後退」之間的辯證關係,而這種多元和立體的思惟方法,既是中國歷史上禪宗心法智慧傳承與發展,也遙契佛陀注重「慧解脫」的基本精神。
諸如:「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何等清閒。」
「改變外在的環境,不如改變我們內在的心境。就如一池落花,兩樣心情。有人憐惜好花飄零,有人卻喜花果將熟。」
「一個人的思惟模式,不能只是單向的直線,要從前後、左右、上下、正反多方思慮,換個角度,往往就會轉圜出新機。」
如果說,智慧人生就入世層面而言,是使自己的現實人生過得更有智慧,更為圓滿,那麼所謂超越的人生,就是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精神和超越性而言。這種超越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在的超越;二是當下的超越。
有人質疑人間佛教太過於注重世間,太生活化了,失卻了其宗教的特性,或曰宗教的超越性。這種說法在某種程度上是以西方的宗教為標的,以西方宗教的外在超越性來質疑人間佛教的宗教性和超越性。
大家知道,在西方,上帝、天主不但是創世主,而且是造物主,他是人格化的神,對上帝、天主的信仰是一種外在的超越。與西方不同,中國古代的天、天命不像西方的上帝、天主那樣,而是天道下貫於人道,天道人道化、倫理化,天道內在於人而為人之本性,此誠如《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宋明理學家所說的天道人道化、聖人與天地萬物同體。這時天道既高高在上,又是內在於人的倫理道德。所以中國思想家講「盡心知性以知天」,講「天地境界」,講「捨己從天」。馮友蘭就用「天地境界」來說儒家思想的超越性,近現代的宗教學家則用「捨己從天」來界定宗教。可見,人間佛教的宗教性或曰超越性,所注重的是一種內在的超越性,這種內在超越性,實際上是受中國古代宗教、中國古代文化影響的結果,是一種中國化、本土化的宗教性和超越性。因此不能說西方那種外在的超越性才是宗教性,而人間佛教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內在的超越性就不具宗教性。
這種內在的超越性最大的特點,是把宗教的超越性、宗教的超越精神內在於人倫道德,注重人格的完善與人生境界的提升,此誠如太虛大師所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最大特點之一,也是反復強調「佛法是人生的學問」,他認為,「佛法的主要精神是提高我們的人格」。
實際上,「內在超越性」一直是中國傳統宗教與傳統文化一個十分重要的特質。對於這個問題,現代新儒家曾經有過不少頗為深入的探討,例如,熊十力就曾經以「體用不一不異」來說明既超越而非外在。如果「超越而外在」,那就是割裂了體用,體用二分。因為本體不為時空所限,「無在無不在」,它內在於具體的物中,卻不局限於具體的物,而遍在於萬事萬物。而超越而內在,則可以避免了現象與本體的分裂。唐君毅、牟宗三、張君勵、徐復觀等現代新儒家,也多認為中國民族宗教的超越精神內在於人倫道德,內在性與超越性不矛盾,具有「內在超越性」,「既超越又內在」宗教性的超越感情就在倫理道德中蘊含著,內在於現世人倫之中。
中國古代傳統宗教與傳統文化的「內在超越」傳統,不僅存在於儒家,在道家和大乘佛教思想中都普遍存在,甚至可以這麼說,「內在超越性」是儒釋道三大思想潮流的一個共同的特質,並以此區別於西方基督教「外在超越」。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超越性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注重當下的超越,在入世中出世。大師有幾句話講得非常的經典:「在家容易出家難,出家容易出世難,出世容易入世難」,「用入世的事業做出世的資糧」,「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種在入世中出世的精神就是禪宗所說「三十年後看山還是山」的境界,也是禪宗「當下即是」、「立處皆真」精神的當代表現。六祖惠能就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中國古代禪宗都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即所注重的不是來世的解脫,出世的超越,而是「既在紅塵浪裡,又在孤峰頂上」,體現的是一種大乘菩薩道精神!
(刊於《二○一五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