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60 星雲八十「封人」感言

裴勇  國家宗教局政策法規司政策研究處處長

無論去高雄佛光山,還是到佛光山各個海外道場參訪,總會看到這副對聯:「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這是星雲大師和佛光山廣大弘法事業的真實寫照,趙樸老曾以「富有恆沙界,貴為人天師」的詩句贈送大師,稱他是世界上最富貴的人。「揚州明月照英才」,就弘揚中華佛教而言,可謂:古有揚州先賢鑑真,今有揚州高僧星雲。鑑真大師是「六次終成東渡願,一帆競遂扶桑緣。奈良興建招提寺,佛日宏輝瀛海天」,而星雲大師則是「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平生何功德,佛光普照五大洲」。

的確,佛光山開山四十年來,星雲大師以他的深悲宏願、般若智慧和勇猛精進,帶領佛光人實踐人間佛教,實現了將中華佛教和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的創舉,他所成功推動的中國佛教人間化、人間佛教國際化事業將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可圈可點的一頁。

林清玄先生曾將他給星雲大師所寫的傳記定名為「浩瀚星雲」,佛光事業之所以浩瀚,大師之所以成其大,乃是他心懷遠大、事業廣大、有容乃大。去年正值佛光山開山四十週年,星雲華誕八十之年,大師宣布「封人」,即從今年開始不再從事各種公眾活動,引退為一個以清修安養為主的雲水禪僧。八十功成身退本屬正常,然而之所以有感,乃因這已不是大師第一次作類似宣布。眾所周知,星雲大師曾在一九八五年全盛時期宣布從佛光山住持的位置上主動退下,曾在一九九七年根據佛光山發展情況宣布「封山」,直到二○○一年才再度開放。然而,星雲大師的每一個後退和封閉,都有後來更大的前進和開展,大師總是以退為進,蓄勢而發。退位後開闢了佛光國際事業。封山後帶來了教團的休養生息,重整資源以及戰略轉移。而今,大師宣布「封人」,是在全面推出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之後。

「人間佛教」是星雲大師的畢生職志,他以既尊重傳統又與時俱進的精神,提倡傳統與現代之融和,特重佛教管理制度的創新。他創辦的佛教事業融入生活,貼近社會,走出山林,在都市大放異采;走向世界,在全球遍地開花。可以說,在他鍥而不捨的努力下,初步實現了當年太虛大師所倡導卻未有因緣實現的佛教三大革命──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革命的理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就教理而言,星雲模式的最大特點在於導正、歸正,即把對人間佛教教義教理的闡釋回歸到佛陀的本懷,回歸到佛法的真實義。

在人人爭論誰是人間佛教創立者之時,他把人間佛教的本意回歸到佛陀創教的最初,使人們看到了人間佛教並非某人之標新立異,實乃撥亂反正、正法重輝的希望。另一種形式的導歸就是力促分散的佛教回歸到整體的佛教;爭訟的佛教回歸到融和的佛教。因為佛教最初就是沒有派別,本來不存在門戶之見。

為此,星雲模式除了提倡中國佛教八宗兼弘,而且主張南傳北傳佛教融和、大乘小乘融和、顯密融和、僧俗融和。因為有了和諧才能擁有一切。就教產革命而言,星雲模式建立了寺廟僧團的現代企業管理方式和現代經濟、財務運作制度。而最重要的是,就教制而言,星雲模式在繼承傳統和合僧團的六和敬核心精神的基礎上,成功地進行了創造性的現代化轉換。星雲大師曾指出:「佛教最大的弊端就是沒有制度,像一盤散沙,各自為政。」「唯有健全的制度,才能帶動佛教的復興。」僧制改革實乃近現代社會發展對中國佛教改革提出的一項最基本要求,改革傳統僧眾及寺院制度,建立適應現代社會轉型而產生的新型僧伽制度,實現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新僧伽制度,是佛教在現代社會得以延續和健康發展的根本,因此成為佛教三大革命中的最核心任務。

星雲模式成功地在佛光山建立了僧團立法制度、宗委會制度、本山和別分院制度、一個師承制度、教育劃分改革制度、教士師姑制度、職務輪調制度、序列等級制度,檀講師制度、功德主制度、佛光會信徒弘法制度、佛教青年團、佛教童軍制度、出家人父母和有貢獻的信眾安老制度等一系列傳統與現代融和的新型佛教教團管理辦法。星雲模式善於比較古今中外、努力博採眾長,比如,宗委會制度參考了現代企業法人組織的董事會制度、職務輪調制度仿照軍隊人事調動方式、青年團和童軍團借鑑佛世時勝鬘夫人在宮中成立佛化兒童聚會的構想及西方基督教的做法等等。

可以說,佛教在古代印度傳播,有佛說戒律為根本;佛教在古代中國繁盛,有適合在封建社會存續的百丈清規為基礎;佛教在當代中國重振,出現了適合在現代工商和資訊社會發展,被稱作「星雲模式」的佛光教制為範式。

星雲八十儘管「封人」,然而他卻永不會「封願」、「封心」,因為他是「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這是一種無窮之願、不繫之心,更有一種懷鄉之情。

星雲大師一生雲水三千,但無論走到哪裡,最令他牽腸掛肚的卻始終是故土原鄉,同胞之情。佛光會吳伯雄先生曾深有感慨地說:「星雲大師走遍了世界各地,然而他念茲在茲的是他的祖國、他的故鄉。」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師始終保持著一顆中國心,一片同胞情,他曾自述,幾次返鄉探親都感覺大陸同胞是拿心來迎接自己,而自己也是用心去擁抱同胞,樸老曾說,他一生最敬重星雲大師有二個原因:一是大師是孝子;二是沒有人像大師一樣,能把佛教的事業遍及全世界五大洲。可謂:

慈光照三界,大孝報四恩。

大孝終身慕父母,深悲歷劫利群生;

西來祖意云何似?無盡天涯赤子心。
(趙樸老詩)

大師是一個真性情的人,他少小離家,至今濃重鄉音未改,赤子之心不移,一個孝子、一個愛母親的人也必然是心繫祖國,鄉土情深。多年來,他不顧年高體弱,為法忘軀,奔走於兩岸之間,儘可能地為兩岸融和多做努力。大師常說:有佛法就有辦法。在促進兩岸交流方面,大師提出兩岸要以佛教為緣,以融和為本。這些年來,大師以兩岸一脈相承的佛教為緣,會同其他台灣佛教界高僧大德與大陸佛教界共襄盛舉,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深遠意義的佛教交流活動。他曾說:

尤其對兩岸的共同合作,禮請佛指舍利來台供全民禮拜供養,期能促進兩岸友誼,早日實踐和平,這是我一生最大的心願。

從迎請佛指舍利赴台供奉到海峽兩岸佛樂聯袂展演,從兩岸四地佛教圓桌會議到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我們總會看到大師高大威儀的身影,總會聽到大師充滿智慧的發言。最令人感動的是,大師在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召開前摔斷了三根肋骨,在尚未痊癒的情況下仍然忍痛堅持參加會議,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坐在台上的星雲大師,表情非常嚴峻,那是一種忍痛之狀,這是一位八十歲的老人,他是用毅力在堅持著。令人欣慰的是,大師促進兩岸融和的理想,從無到有,從一小步到一大步、逐步地從可能變為現實,從初始邁向深入。在兩岸眾多高僧大德、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兩岸的佛教已經率先地愈來愈緊密地融和在一起。這種融和成為兩岸融和的先機,為兩岸進一步深度融和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我記得在樸老多次贈詩與星雲大師中,每每提到因果的「因」字,從「萬里香花結勝因」到「善護未來因」,不難看出樸老對這位摯友的深情與厚望,希望兩岸共同去開展和發揚中國人間佛教未來的碩「果」。據說,星雲大師第一次訪問北京,趙樸老就曾緊握大師的雙手說:「讓我們共同推動人間佛教吧!」樸老也曾贈詩與大師共勉:

一時千載莫非緣,法炬同擎照海天,

自勉與公堅此願,莊嚴國土萬年安。


的確,中國人間佛教是兩岸佛教界的共同使命和共同事業,這些年來,兩岸佛教已經共同種下諸多善因,也必將在未來結出累累善果。當前,台灣需要和諧、大陸需要和諧,兩岸需要和諧,中國需要和諧、世界需要和諧。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世界,為人間佛教的建設提供了一個新的平台、新的契機。

佛教有豐富的崇尚和諧的文化優勢和思想資源,能夠為促進社會和諧發揮積極的作用。佛光山「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四大宗旨,與樸老為大陸佛教界立下的重視佛教人才培育、文化建設、道風建設和服務社會的原則是完全契合的。台灣佛教先行一步,在實踐人間佛教,特別是在組織管理制度和社會服務方面積累了很多成功經驗,值得大陸佛教界因地制宜的加以研究借鑑,大陸佛教也有深厚的傳統和自身的優勢,可補台灣佛教之不足。在實踐人間佛教的事業上,兩岸佛教可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八十華嚴》,經中之海;八十星雲,事事無礙。星雲大師帶領佛光山走過了碩果累累的四十年,相信必將堅守成功理念,走向下一個更加輝煌的四十年。正謂: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四十而不惑,八十得自在。


    (刊於二○○七年七月《普門學報》第四十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