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184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比較研究
⊙李廣良 雲南師範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教授
提要:在人間佛教的歷史上,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聲望最為卓著。他們都是偉大的佛教思想家,也是具有卓越實踐能力的佛教活動家。本文在中國革命和佛教革命的宏觀視野中,系統敘述了兩位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並從多個方面分析了其中的異同。文章認為,在民國佛教的譜系中,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在內在精神與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也都體現了中國革命的精神和中華民族的自由精神。
關鍵詞:人間佛教 佛教革命 太虛大師 星雲大師
前言
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生命往往體現在其宗教信仰中,一個時代的精神文化生命也往往體現在其宗教信仰中。現代中國的精神生活,雖然與宗教信仰有所疏離,但宗教迄今依然是許多中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中國精神活力的重要源泉之一。而在中國的多元宗教信仰格局中,佛教無疑是思想義理最為淵深,實踐形式最為豐富,發展動力最為強大,信仰人數最為眾多的宗教。
在近代中國空前的歷史大變局中,在持續不斷的革命浪潮中,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的深刻變革中,面對科學、政治意識型態、基督宗教乃至市場的強大挑戰,佛教依然保持著生生不息的元氣與活力,在艱難困苦之中堅持不懈地弘揚佛陀正法,護持法界眾生。這既是由於佛教深厚的傳統基礎和強大生命,也是由於佛教的方便善巧和與時俱進。
處於「古今」、「中西」之纏縛中的現代中國佛教,經歷了錯綜複雜的變化,具有多種多樣的思想義理和實踐形式,但其主要形態和主導思想無疑可歸結為「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是在「佛教革命」運動中形成的現代性佛教,它突顯了曾被忽視、掩蓋或誤解的佛教的人間性和社會實踐性,著重在人間生活的維度上,揭示了佛教的生命智慧和實踐方式。「此所謂人間佛教,大略是強調佛教之弘揚,應以地球人類為基點,重視人們現實生活的改善和人類社會的建設,處理好入世間與出世間、做人與成佛、世俗生活與宗教生活的關係,處理好佛教與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關係,以即人而趨佛、即世間而出世間、以出世間的精神入世間為宗旨,以建設人間淨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理想,使佛教的弘化,起到促進人類文明建設,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與道德水準,促進社會進步、世界和平的積極作用。」*1
人間佛教源於近代佛教復興運動的領袖太虛大師,於民國初年提出的人生佛教。太虛大師針對明清以來的佛教,屈從於專制政治與民俗迷信的偏弊,提出人生佛教,旨在將佛教引向廣闊的現實生活,使之為人生的完善和社會人群的進步發達做出應有的貢獻。太虛大師努力在佛教制度的改革層面,雖沒能取得明顯的成效,但人生佛教和人間佛教的思想卻影響了一代新僧和許多在家弟子,並最終發展成為強大的、碩果累累的人生佛教運動。
在人間佛教的歷史上,湧現了許許多多卓有建樹的高僧大德,為現代中國的佛教事業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其中尤以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為聲望最著。他們都是偉大的佛教思想家,也是具有卓越實踐能力的佛教活動家。他們都具有淵博的學識、廣闊的視野、明覺的悟性和透澈的洞見,不但通達佛法義理,和熟知佛學歷史,而且洞明世事,曠觀天下,深刻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尤其是近代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深入研究各種世間學術思想(「外學」)和其他宗教的思想義理,既能從佛法以通達世間法,亦能從世間法理解佛法。
他們都具有特出的品格、膽識和才幹,具有非同凡響的行動和組織能力,因而都建立了極其輝煌的業績,為弘揚佛法、發展佛教事業和匡正世道人心,建設現代中國做出了巨大的歷史性的貢獻。本文嘗試對兩位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做一比較研究,以尋找其共同的本質,從而為人間佛教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思想根基,和永不枯竭的精神動力。
一、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
人間佛教思想是由太虛大師提出,由印順大師等深化,由星雲大師等闡發並大力實踐的現代性佛教思想。人間佛教思想肇始於中國近代的「佛教復興運動」,而佛教復興運動既是中國革命在佛教領域的表現,也是中國佛教的自強與革新運動。中國革命是近代世界上最偉大的革命之一,也是衝突最為激烈,情節最為驚心動魄,內容最為豐富複雜,結局最為出人意料的革命之一。中國革命的結果一方面使得中國更深地捲入了「世界歷史」,也使中國迄今為止,不得不以「中國特色」為自己的制度、道路和理論辯護。
這場革命不僅決定了中國社會的走向,而且決定了中國思想和文化的走向;不僅決定了千百萬深陷塵俗的普通眾生的生存命運,而且決定了一向以「出世」為旨歸的佛教僧侶的生存命運;不僅改變了佛教本身,賦予了佛教新的發展力量,而且改變了佛教與社會的整體關係。
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傳統佛教的僧人參加了革命活動,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影響,也感受到了世界近代化的強大力量,因而萌生了以革命手段,改革傳統佛教的渴望,並最終形成了系統的思想,並在一定程度上付諸了實踐。這就是人間佛教思想產生的宏觀背景。
作為中國革命的參與者和見證人,太虛大師自覺地發起了一場「佛教革命」,力主實現傳統佛教的「教理革命」、「教制革命」和「教產革命」,要從思想、制度和財產關係上對傳統佛教進行一場全方位的「革命」。太虛如此說:
第一,關於教理的革命,……我認為今後佛教應多注意現生的問題,不應專向死後的問題上探討。過去佛教曾被帝王以鬼神禍福作愚民的工具,今後則應該用力研究宇宙真相,指導世界向上發達而進步。總之,佛教的教理,是應該有適應現階段思潮的新形態,不能執死方以醫變症。
第二,是關於佛教的組織,尤其是僧制應須改善。第三,是關於佛教的寺院財產,要使四方僧眾公有──十方僧物,打破剃派、法派繼承遺產的私傳惡習。以為供養有德長老,培養青年僧才,及興辦佛教各種教務之用。*2
「佛教革命」的思想,最早提出於民國初年(一九一二),直到一九二八年,太虛還在大講「中國的佛教革命」。他從三個方面講「中國佛教革命的宗旨」:
一、要革除的方面
甲、為從前中國君相利用為神道設教以愚民的迷信;
乙、為習染從前中國家族制度所養成的剃派法派,將僧產變為各家師徒私相授受的遺傳制度。
二、要改革的方面
甲、為改變從前中國在儒家專化下,真佛教僧但為遁世高隱的態度;而改正為一面精進修習三增上學,一面廣行化導民眾及利濟民眾。
乙、為改變從前中國僧眾在君相及愚民的要求與供養中,專顧脫死問題及服務鬼神的態度;而改正為服務人群,及兼顧資生問題的態度。
三、要建設的方面
甲、中國從前儒化的地位,今三民主義者若能提取中國民族五千年文化,及現世界科學文化的精華,建立三民主義的文化,則將取而代之;故佛教亦當依此,而連接以大乘十信位的菩薩行,而建設由人而菩薩而佛的人生佛教。
乙、以大乘的人生佛教精神,整理原來的僧寺,而建設適應現時中國環境的佛教僧伽制。
丙、宣傳大乘的人生佛教以吸收新的信佛民眾,及開化舊的信佛民眾,團結組織起來,而建設適應現時中國環境的佛教信眾制。
丁、昌明大乘的人生佛教於中國的全民眾,使農工商學軍政教藝各群眾皆融洽於佛教的十善風化,養成中華國族為十善文化的國俗;擴充至全人世成為十善文化的人世。*3
在太虛看來,「由中國革命,推及世界革命的國民革命,有三民主義;由國民佛化,推及人世佛化的佛教革命,亦有三佛主義。」所謂「三佛主義」即「佛僧主義」、「佛化主義」和「佛國主義」,這三個主義,既是「佛教救世主義」,也是「佛教革命主義」,很明顯就是佛教版的三民主義。
太虛的佛教革命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教理革命」,而教理革命的核心其實就是人間佛教思想。「人間佛教」一詞就是太虛在佛教革命運動中所提出,他曾以人間佛教為題發表過專門的演講。一九三三年十月一日,應漢口律師公會、佛教正信會及紅十字會的邀請,於漢口市商會,作了〈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的演講。太虛指出:
人間佛教,是表明並非教人離開人類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4
據此,人間佛教就是關懷人間社會,以佛教的道理來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佛教。太虛使用最多的是「人生佛教」一詞,「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沒有根本的差異,前者突出佛教對人生問題的解決,目標是「由人進化到佛」,主要表現於「人生佛學」的建構;後者突出佛教的社會功能,目標是通過佛教來化導眾生,淨化世道人心,改變社會,建設人間淨土。這也是太虛人間佛教的主要內容。
就人生佛學而言,就是要改善人生,發展人生,提升個體生命的境界以至於佛的終極自由境界。太虛在談及「余之佛學新運動」的「人生的佛學」時說:
於現代交通的互助的人類底共存共榮關係上,於東西各民族的人生哲學基礎上,以大乘初步的十善行佛學,先完成人生應有的善行,開展為有組織有紀律的大乘社會生活。再漸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佛學,發達人性中潛有的德能。重重進化,以至於圓滿福慧的無上正覺。*5
在〈人生佛教之目的〉一文中,他把全部佛法的目的與效果分為四個層次,即人間改善,後世勝進,生死解脫,法界圓明。他說:「是四重為全部佛法所包容之目的。然以言終極,惟法界圓明之佛果始為究竟,亦可謂此乃全部佛教之真正目的,前三層皆為達此目的之方便也。」他語重心長地指出:「舊行之佛教,厭離現實人生之心切,每重求後世之勝進或無生之寂滅,……每與現實脫節,不能圓顯佛法之功效。今倡人生佛教,旨在從現實人生為基礎,改善之,淨化之,以實踐人乘行果,而圓解佛法真理,引發大菩提心,學修菩薩勝行,而隱攝天乘、二乘在菩薩中,直達法界圓明之極果。即人即菩薩而進至於成佛,是人生佛教之不共行果也。」*6在〈人生佛教開題〉中他說:
然今之所講人生佛教,為對治向來偏重於如上二者(即後世勝進與生死解脫),故特重於人生改善而直接法界圓明。換言之,今之人生佛教,側重於人生之改善,特出者即能依之發菩提心而趣於大乘之佛果。即於此上,消極的則對治佛法向來之流弊;積極的則依人生之改善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此中自亦含攝後世勝進與生死解脫,第二第三亦融攝其中。故人生佛教云者,即為綜合全部佛法而適應時機之佛教也。*7
就人間佛教的建設而言,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第一,人間佛教的思想建設。在廣大群眾中宣傳佛教,破除人們對佛教的種種誤解;宣傳佛教的報恩倫理,指出佛教做人的道德;結合社會思潮來宣傳佛教的思想,向人宣講佛菩薩不是鬼神,鼓勵善堂的慈善家最好能信佛,解釋從事正當職業無礙於學佛,強調信佛之後,投入的做善事的成本與回報的利益比較;將佛教的緣成史觀與唯物的經濟史觀、辨證法與諸行無常、最新的科學與佛學等做比較,說明「然佛法歷萬古而常新,亦非新時代的科學所能及!」
第二,從國難救濟中來建設人間佛教。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佛教不能採取無所作為的消極態度,而應該銳身赴難,積極投身到救亡圖存的事業之中,扎扎實實地做好工作。主要內容:「國難中勿徒逞悲憤」,要各盡各人的力量,堅忍耐勞去工作;「想免災難要省過修德」,反省過愆,進修業德,積極為善,造成自己和國家之幸福;「安分盡職為救國基礎」,各盡其職,各安其分,然後國家的組織方能堅固,社會的秩序方能安定,才有進行各種救國事業的基礎;「剿匪先得民心歸順」,「要發佛菩薩的大慈大悲、救世救民的願心」,「犧牲自己」,「勤勞辛苦的去作救人工作,取得民心的歸順」;「有攻人殺器不如有保民防具」,重視國防,自救自立,「從防攻止攻方面占勝」;「生產教育先要有生產計畫」;「復興農村要注重儉樸勤勞」;「施政要立誠為公」。
第三,從世運轉變中來建設人間佛教。轉變世界的趨勢,「作世界的領導者」。縱我制物是近代文明的源泉,是走不通的死路,中國必須另求出路。此即在緣起觀和唯識思想的指導下,推行人間行使大乘佛教菩薩乘的行為,發揮菩薩改良社會的道德運動家的職能,「實行去救世救人,建設人類的新道德……菩薩乃能將佛教實現到人間去。」*8
佛教具有「以悲智雙運為中心提升主體生命」的特徵*9,所以佛教的最終落腳點一定是在終極解脫上,人間佛教亦不例外。人間佛教的實踐目標,就是要實現人間淨土。太虛在〈建設人間淨土論〉*10等論中,詳細闡述了人間淨土思想。脫離人間痛苦有兩種方法,一是離開人間,求生天國或他方淨土,一是就人間現有的環境加以改造,使之美滿、完善,成為人間淨土。建設人間淨土,首先須進行知識上的革命,革去成見,打破錯誤思想,認識到人間淨土是創造出來的。具體建設,可依兩種方法進行,一是世俗的方法,一是佛教的方法,前者是包括實業建設、教育建設、藝術建設在內的各種社會建設,後者是仗三寶之力,行十善之法,教化群眾,改造民風的佛化建設。相比而言,佛教的方法更為根本,更為徹底而有效。世間的各種建設手段,成績畢竟有限,只有佛法才能將宇宙人生貫通為一,從而徹底地轉化世間,實現真正的人間淨土。
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作為當代最偉大的佛教領袖和佛教思想家,星雲大師是舉世公認的「人間佛教的實踐者」,「落實人間佛教的行者」。*11星雲大師不僅具有卓越的領導才能和經營能力,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卓有成效的人間佛教的歷史社會實踐活動,而且具有圓融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能切實把握時代的脈搏,洞徹現代人生和現代社會的實相,因而能針對各種社會問題、人心病態,提出種種解決方案,在全球化、現代化的背景下極大地開拓了人間佛教的思想視野和理論深度。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一方面淵源自太虛大師,一方面基於自身的生命品格。從前一個方面說,星雲大師雖非出太虛門下,卻是太虛大師人間佛教事業的忠實繼承者。對太虛大師人格的景仰和對太虛人間佛教思想的認同,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事業的持續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思想資糧。正是在太虛精神和思想的激勵下,星雲大師認清了中國佛教發展的方向,並堅定不移地投身於人間佛教的偉大實踐,最終使人間佛教在台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對大陸和世界佛教也產生著愈來愈深的影響。
陳兵教授曾對兩位大師做過一番比較:
與親出太虛大師門下的印順長老相比,星雲大師雖不以嚴謹的佛教學術研究見長,卻在人間佛教思想和願力、性格等方面更近太虛大師:都具有弘揚人間佛教於全球以拯救人類的寬廣襟懷和國際眼光;都具有改革故弊、百折不回的勇氣、銳氣;都是立足於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從針治傳統佛教的弊病出發提倡人間佛教;都具有通觀全體佛教、洞察時代走向的遠大眼光及融和諸乘諸宗的圓融精神。從思想和業行看,星雲大師與太虛大師一脈相承,可謂真得太虛大師人間佛教之心印者。
當然,兩位大師在人間佛教思想和個人性格上也不盡相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雖然以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理論為基點,但適應時代而有諸多發展,更加現代化、生活化,並且以飽含感情、多帶詩意的現代語言予以表述。如果說,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只完成了理論建構的骨架,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則已是血肉豐滿。
至於人間佛教的實行,由時地因緣和個人性格才幹的差別,星雲大師顯然比太虛大師更富創意,更善經營,更為成功,在他所創建的佛光山、國際佛光會範圍內,真正實現了太虛大師所發起而未能成功的教制、教產、教理三大革命。正如兩位大師的法號所寓意:「星雲」雖與「太虛」一樣無涯無際,而較「太虛」更具實在的內容與璀燦的光彩。*12
從後一個方面說,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其實就植根於他的心性中。如他自己所說:「在我未出家之前,我就有與人為善、從善如流、為人著想、給人歡喜、合群樂群、助人為樂、歡喜融和、同體共生的性格。甚至在我未出生以前,也許我的性格早已註定要成為一個人間佛教的行者。因為在我的性格觀念裡,我總是希望別人好,希望大眾好,希望佛教的發展能夠蓬勃興隆,希望盡自己的力量給人利益,希望在眾緣所成之下,人間淨土的理想能夠實現。這種思想、理念,一有機會我就慢慢去實踐,並不是受哪個人的影響,這是我與生俱來的性格。」*13
當然,也來自大師的參學經驗,來自於「禪淨共修」的修行實踐,來自於中國佛教久遠的農禪生活,和太虛大師提倡的「工禪」生活的深刻啟示,來自於對佛教經論的透澈領會。「大師厚實的佛學功底,除了從藏經探索所得,更從日常生活,從叢林教育,從佛法的修行體驗而來。大師一生,實踐過閉關、禁足、持午、刺血寫經、禁語等密行,乃至傳統的參禪、念佛,以及書寫、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等十大法行都曾有過。……從參禪念佛中,曾有『身心俱泯,大地空曠』、『念而無念』、『無人無我』乃至『時間、空間、天地萬物都為之一空的修行體驗』。」*14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雖語言明白如話,但含義深遠,廣博宏富,難以盡述。把握其基本思想脈絡,約有以下要點:
第一,人間佛教的特性是人間性、生活性、時代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平等性。佛陀是人間的覺者,佛教是人間的佛教;佛教重視人間生活,重視人間社會的建設,積極參與社會、國家的活動,「佛法即生活,生活即佛法」,引導人們過物質與精神財富豐足的生活、眷屬和敬的生活、工作奉獻的生活、正覺的道德生活、淨化的感情生活;佛教以利他為本懷,一切以教化眾生,利益眾生為本;佛教是給人歡喜的宗教,是為了要解決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快樂;佛教要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為時代的發展提供方向;佛教重視一切時間、一切空間的一切眾生,但更重視現世、此世界和人類的普遍救度。
所以,「凡是契理契機的佛法,只要是對人類的利益、福祉有所增進,只要能饒益眾生的,都是人間佛教。」*15「人間佛教是人生需要的佛教」*16,「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之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17中國傳統佛教一直偏離了人生,過去關閉的佛教、山林的佛教、自了漢的佛教、個人的佛教,失去了人間性,讓許多有心入佛門的人,徘徊在門外,望而卻步,裹足不前。所以佛教在度化眾生的方面,要加強力量。「人間佛教乃普羅大眾所需要的佛教,人間佛教不一定只限於在寺院裡;家庭就是佛堂,社會就是寺廟。佛教在人間最大的功能,不能只是超度靈魂、往生善趣,更重要的是和樂社會、清明政治、善治經濟,併合禮法的處理人生各種事業,完成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才是符合佛陀揭櫫的人間佛教。」*18
第二,人間佛教是釋迦牟尼佛一脈相承的教法,人間佛教的理念來自佛陀。「人間佛教追本溯源,就是佛陀之教;佛陀是道道地地的人間佛陀,佛教是道道地地的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並非標新立異,人間佛教是復興佛法的根本。」*19從佛教的思想義理說,五乘共法是人間的佛教,五戒十善是人間的佛教,四無量心是人間的佛教,六度四攝是人間的佛教,因緣果報是人間的佛教,禪淨中道是人間的佛教 ,所有這些無疑不是原始佛教和大乘經論中反復宣說的佛法要旨。如陳兵教授所說:「大師在多處宣講的人間佛教其他內容,諸如自利利他、忠孝、愛國、謙讓、知禮、容忍、懺悔、儉樸、勤勞、公正無私、常樂知足、讚歎隨喜、三輪體空、人間淨土等,也無不本之經教。」*20「從星雲大師所弘揚、所身體力行的人間佛教內容看,幾乎每一語句皆可找到其佛典依據,每一事都表現出佛陀教法本有的精神,是地地道道的原本佛教,而非離開佛陀教法的新宗異說。」*21
第三,人間佛教是圓融的佛教。如太虛大師一樣,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也是「八宗兼弘」的佛教,並不定於一宗一派,也不定於大乘小乘。他說:「印度佛教最初的一百年至三百年之間,是小行大隱的時代──小乘佛教盛行,大乘佛教隱晦的時代。到了六百年以後,是大行小隱的時代──大乘佛教盛行,而小乘佛教不彰顯的時代。一千年以後,是密主顯從的時代──依密教為主,顯教為從的時代。到了今天是人間圓融的時代。不論是小乘的、南傳的、大乘的、西藏的、中國的佛教,今日提出的人間佛教,是要把最原始的佛陀時代到現代的佛教,融合起來,統攝起來。」*22把所有時代的佛教,各家各派的佛教融會貫通,體現了人間佛教自由通達的思想風格。
第四,人間佛教是實踐的佛教,是現代化的佛教。人間佛教一方面充分發揚佛教重視個體修行的實踐品格,重視在日常生活中,在艱苦的修行實踐中證悟佛教的「無生法忍」,另一方面又充分開拓了佛教實踐的廣度和深度,使佛教深入到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間佛教是『現代』、『文明』、『進步』、『實用』的代名詞;人間佛教是要將佛法落實在現實生活中,要注重現世淨土的實現。」*23
星雲大師據佛法與世法不二的原則,提出「佛法為體,世學為用」,宣導佛弟子以佛法的智慧為本,廣學世間的天文、地理、醫藥、數學、航海、貿易、心理學等知識技能,掌握服務社會的方便,並以佛法的正見,觀察社會問題,「對民生經濟、國際形勢、民主人權、自然生態、教育改革、種族衝突、優生保健、生態環保、家庭暴力、試管嬰兒、器官捐贈、風水地理、看相卜卦等種種問題,以佛法的智慧,提出契理契機的對治辦法。
此外,對自殺、死刑、核武、戰爭,以及安樂死、複製人等問題,皆應吸取世間的醫學、心理學、生化科學為用,融合佛法的理體,以解除現代人的迷思。」*24他自己就世人關心的各種問題,作過〈佛教的財富觀〉、〈佛教的道德觀〉、〈佛教的女性觀〉、〈佛教的福壽觀〉、〈佛教的政治觀〉、〈佛教的忠孝觀〉、〈佛教的未來觀〉、〈佛教對命運的看法〉、〈佛教對社會病態的療法〉、〈佛教對民俗病態的療法〉、〈佛教對心理病態的療法〉、〈談情說愛〉等演講,他所編著的《佛光教科書》中的《佛教與世學》、《實用佛學》分冊,及《佛教》叢書中的《教用》專冊,更廣泛闡明了佛教與法律、哲學、科學、教育、管理、觀光、農林、環保、藝術、禮俗、企業、交通、印刷、建築、會議、心理諮商等的關係,一一說明了佛教在這些問題上的獨特智慧及效用價值,對邪見迷信和世學的局限性作了解析批判,其內容幾乎涵蓋了大部分社會問題和文理工各門學科。在佛教史上,近世只有太虛大師以正知正見、廣博學識對多種世學作過評論,但涉及面之廣尚不及星雲大師。
第五,人間佛教是自由民主的佛教。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中已經有一套系統的「佛陀自由主義思想」,開啟了現代自由佛教的先河。星雲大師順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潮流,高揚自由民主價值,把自由佛教事業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自由佛教不但要在佛教內部實行僧信平等,僧俗融和,而且要積極推進人間的自由民主事業。大師認為,人類從最早民智未開,對自然界神祕力量崇拜的「神權」時代,演進到對帝王絕對服從的「君權」時代,現今已發展到民主社會的「民權時代」,提倡「民權」與「人權」,強調人的生命有無比尊嚴,舉凡生存權、參政權、平等權、自由權、財產權、文化權等均應該受到保障。「現在雖然到處講究自由民主,但世界各地受到政治迫害、種族迫害、宗教迫害者仍然很多,我們要普度一切眾生,不能讓人受到迫害。」*25
正是基於此種思想,星雲大師也曾向國共兩黨發出呼籲,要求兩黨尊重人權,順應民心。在自由中國十三全大會中,他希望國民黨應有恢粽氣度,包容異己,對黨外人士要容他、化他,因為開放、自由、民主,正是時代的巨輪,什麼也擋不住,能夠順應民心,必能獲得民眾支持。他也曾對大陸領導人建議,本著尊重人權的民主精神,釋放民運人士。正是基於此種思想,他才大講「自由」、「民主」、「均富」是兩岸統一的基礎。
第六,人間佛教是人間淨土佛教。中國傳統佛教的淨土信仰以死後或臨終往生西方淨土為宗旨,星雲大師對此並不反對。但從人間佛教的立場出發,他更重視人間淨土的建設。他說:「既然人間是如此的重要,為什麼我們要將希望寄託於未來的淨土,而不把目前的世間轉化為安和樂利的人間淨土呢?我們為什麼要追求不可知的未來,而不去落實現實國土的身心淨化呢?」「只要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惡人的侵擾,沒有政治的迫害,沒有經濟的缺陷,沒有情愛的糾紛,沒有交通的事故,沒有環保的汙染,有的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有的是善良同胞相互敬愛,這就是人間淨土的實現,何必一定另求淨土?」*26
人間淨土不是西方淨土,而是「佛光淨土」,「佛光淨土是人生昇華圓滿的淨土」,「是人間究竟淨化的淨土」、「是五乘同居共生的淨土」,「是各宗淨土融和的淨土」。*27星雲大師及其弟子們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建立的佛光道場,就是人間淨土的一個藍本。在人間淨土之外,還有「唯心淨土」,這是建設人間淨土的基礎所在。建設唯心淨土,要在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心自在,隨喜而作。
三、太虛大師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異同
二十世紀中國的一切社會文化現象,都無不打上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雙重印記,但有些現象具有較為濃厚的民國精神,有些現象則具有較為濃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人間佛教誕生於中華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得到了官方地位,但從歷史的緣起現象和其內在的精神理念考察,人間佛教實質上是一種「民國佛教」,至少可以說具有更為濃厚的民國精神與民國氣象。*28
首先,人間佛教的主要思想家幾乎都是民國人,太虛大師是民國人,印順法師和星雲大師也是民國人,至少是中華民國的孑遺者,他們身上不僅天然地流露出所謂的「民國範兒」,而且自然地散發出一種民國的精神氣象。民國是中國捲入「世界歷史」之後的最大的亂世,但民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豐富最為多樣的時代,其豐富性可能超越了歷史上的任何其他時期。與此相應的是民國人的精神氣質、思想智慧、生存樣態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這種豐富性和多樣性也充分地體現在了民國佛教之中,體現在了人間佛教之中。
其次,人間佛教思想家與民國政治之間有極其密切的聯繫。太虛在民國前即與革命黨人往來甚密,民國成立後與國民黨高層交往亦極密切,以致被譏為「政治和尚」。星雲大師赴台後加入國民黨,一九八六年擔任國民黨黨務顧問,一九八八年七月被國民黨推選為中央評議委員,並且時常捲入政治議題,亦被人冠以「政治和尚」的綽號。
星雲大師主張「關心政治,不代表問政」,表示政治人物也是眾生之一,當藍營的人找他開示,被掛上藍色色彩;當綠營人士找他開示,卻又被指責,感到十分無奈,並強調:「我的弟子,不分藍綠,但都是佛教徒。」一九九二年九月,星雲大師在日記中說明為何要接受中央評議委員一職,他表示:「『接受』對佛教很好,表示佛教有力量,才受政府重視;『不接受』則個人很清高,不參與政治,不會被人譏為政治和尚,但卻說明了佛教沒有人才。故菩薩發心,凡事只要對眾生有利,就不必太考慮個人利害。我很高興能代表佛教界接受『中央評議委員』的職位,讓社會大眾明瞭政府的英明、公平;讓政府知道佛教界有力量有人才,所以宗教對政治所持的態度非參與、非躲避,而是問政不干治。」
二○○八年,星雲大師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你說出家人,為什麼要涉足政治?我是公民呀,我又沒有褫奪公權,我為什麼不能愛國?我們出家人一樣要去當兵,要去交稅,要去選舉,我為什麼不能表達道義,選賢與能呢?這是我們的責任。」*29大師在佛光山寺建立的民主性質的組織結構,包括傳遞衣缽,系統地管理,和通過組織結構來進行導向,也表明了民國的國家政治對人間佛教的影響。
其次,人間佛教的思想和民國思想的聯繫。人間佛教思想是佛教革命的產物,佛教革命是中國革命的一個結果,中國革命催生了中華民國,也催生了人間佛教。在太虛的人間佛教中,處處可見中華民國思想的影響。
太虛在其著作演講中經常大談三民主義,其「三佛主義」之提出亦未始不是出於三民主義的啟發。以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太虛在漢口佛教會的演講「什麼是佛學」為例,可以看出三民主義與人間佛教思想的關係。太虛在演講的開始即引用孫中山的說法來展開論證:「首創國民黨的孫中山先生。昔在廣西軍中講演智仁勇時,嘗言『佛教是救世之仁』;又於民族主義中,亦謂佛學『可以補科學之偏』。孫先生所說的佛教為救世之仁,即是佛所說的大慈大悲,亦即是佛學上的道德。孫先生所說的佛教能救科學之偏,因其見到科學偏重於物質,而佛學則精神與物質並重。又科學屬理智的,而佛學之心理理論等亦全是理智的,故可以包容科學。」
後文中講「佛學與宗教及科學」時又把三民主義與佛學類比:「如三民主義能團結全國人心,領導國民革命,是有宗教的作用的;佛學的功用,在開人天眼目共趨覺路,亦自然有偉大的宗教團結力。」講「佛學與政治及社會」時,首先談及「共和政治的人生觀」:「中國的政體由專制而變成共和了。佛學在清季衰敗得很,因這種學說,不合於專制政體,所以一入民國,研究者日見其多。佛學的人生觀,合乎現代思潮,他說一切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凡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人皆可成佛。猶如共和政體的人生觀一樣,凡是國民有相當的學問道德,具有為國為民的意志,都可作行政領袖一般,佛教此種平等的精神,處處都可以表現的。」
其次談及「大同社會的宇宙觀 」:「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為古今中外人民不約而同的公共趨向,亦即三民主義之目的。全世界大同社會之組成,由於各人為單位積集而成的,故一人之行動若優若劣、均能影響全世界,正為佛學上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隨拈一法,皆為法界』的宇宙觀。」*30星雲大師在說法時也曾多次談及三民主義,談及三民主義的信仰與國家、社會建設的關係。
在民國佛教的譜系中,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在內在精神與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是同一種佛教思想的兩個不同的階段,和不同的形式,絕對不是不同的佛教。二者都是中國傳統佛教的捍衛者,又都追求佛教的改革和進步,主張推進中國佛教的現代化,構建現代的佛教思想體系,建設現代的佛教組織及其運作機制的;都接受了中國傳統佛教的訓練,具有中國的風骨與智慧,又都主張融貫其他的佛教傳統;二者都是中國的,又都是世界的,在廣闊的現代世界舞台上發展中國佛教,既吸收世界的智慧,又弘揚中華的精神;都是革命的佛教,是自由、民主、平等的佛教,是和平的佛教,是社會的佛教,都和現代國家之間保持了良好的建設性的關係,既不是被國家控制和支配的,又與國家之間保持著不離不棄的關係;都是八宗兼弘的,不限於一宗一派之藩籬的,但又傾向於中國禪宗之自由溝通,和中國淨土之三根普被的;都是主張建設人間淨土,實現淨土於此岸世界的;都有真實的佛法修行經驗,主張嚴守戒律,通達教理的;都是「佛法為體,世學為用」的佛教,是以佛法的平等思想對治人間的不平等的佛教。
但是,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星雲的人間佛教思想,仍然有很大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思想風貌和個性氣質。從個性來說,太虛是巍然聳立的高峰,星雲是廣袤平坦的大地,太虛的奇絕與星雲的平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從語言來說,太虛的文字風格前後有三次大的變化,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時有艱澀難解之處,星雲的文字則非常平實,娓娓道來,明白易解;從護教來說,都有護教的情操,有護法的熱忱,有針砭時弊的激情,但星雲大師更具有實際的操作能力和組織能力;從教相判釋來說,太虛有一個博大而嚴謹的判教系統*31,不但把歷史上的所有佛教思想納入其中,而且把世界各種文化都納入了其中,星雲大師卻似乎並不熱衷於判教;從佛法義理來說,太虛比較偏重於唯識,建構了一個新的融貫的唯識學系統,且以唯識思想為工具分析世間各種文化社會現象,星雲大師則不是唯識學家,他更多地是以禪家的智慧在自由自在地引用經典的文字;從中國革命的歷史來說,都是佛教的革命家和建設家,但太虛更偏重於革命,星雲更偏重於建設,尤其在新時代的佛教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結語
我曾經說過:「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有一個內在的一貫的精神,那就是自由。這不僅是個體生命解脫的自由,而且是社會群體解脫的自由。他們都是為眾生的自由而奮鬥的人,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個人生命的真正自由。」*32在中國革命中生成和發展的人間佛教,為恢復佛教的生機與活力,延續佛法的慧命,捍衛中國的自由精神,促進中國人民的自由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我相信,人間佛教的思想和事業必將有更大的發展。正如星雲大師所說:
人間佛教的思想,是今日人類的一道光明,也是復興佛教的不二法門,我們新世紀的全世界人類,歷經了多少的苦難,方才體會到人間佛教乃是得救之道。人間佛教是世紀之春,人間佛教是世界之光,我們可以昭告全世界的法界眾生:二十一世紀是人間佛教的世紀,二十一世紀是佛教輝煌的時代,「人間佛教」已經來臨了!*33
(刊於《二○一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
【註解】
*1陳兵等主編:《人間佛教》,河北省:佛教協會出版,頁二。
*2太虛大師:〈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太虛大師全書》第三十一冊,宗教文化出版社,二○○四年,頁七二。
*3太虛大師:〈對於中國佛教革命僧的訓詞〉,《海潮音》卷九,第四期。
*4太虛大師:〈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太虛大師全書》第二十五冊,宗教文化出版社,二○○四年,頁三五四。
*5太虛大師:〈佛學源流及其新運動〉,《太虛大師全書》第二冊,宗教文化出版社,二○○四年,頁三三七。
*6太虛大師:〈人生佛教之目的〉,《太虛大師全書》第三冊,宗教文化出版社,二○○四年,頁二○五─二○六。
*7太虛大師:〈人生佛教開題〉,《太虛大師全書》第三冊,宗教文化出版社,二○○四年,頁一九四。
*8同註*4,頁三五四─三七五。
*9王雷泉:〈中國佛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紅塵滾滾話人生》,民族出版社,二○○○年一月,第一版,頁六九。
*10太虛大師:〈建設人間淨土論〉,《太虛大師全書》第二十五冊,宗教文化出版社,二○○四年,頁二七九。
*11滿義:《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五年十二月,頁一○。
*12陳兵:〈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普門學報》第一期,二○○一年一月。
*13同註*11,頁一四。
*14同註*11,頁三三八。
*15《佛光通訊》,轉引自滿義《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頁三二八。
*16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人間佛教何處尋》,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一二年,頁一五。
*17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語錄》,轉引自滿義:《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頁四。
*18星雲大師:〈佛教與歷朝帝王關係之評議〉,轉引自滿義《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頁三七。
*19星雲大師:〈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往事百語》,轉引自滿義:《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頁三二四。
*20同註*12。
*21同註*20。
*22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佛光山全球資訊網:www.fgs.org.tw:81/gate/gb/www.ibps.org/newpage613.htm
*23星雲大師:〈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普門學報》第一期,二○○一年一月。
*24《佛光教科書・佛光學》,頁三三一─三三四,轉引自陳兵〈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普門學報》第一期,二○○ 一年一月。
*25《星雲日記》第二十二冊(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七日),轉引自滿義《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頁二七八。
*26星雲大師:〈在入世與出世之間〉,《佛教的前途在哪裡》(三),上海人民出版社,二○一○年三月,頁七三三。
*27《星雲日記》第十四冊(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五日),轉引自滿義《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頁三九三─三九六。
*28中國佛教協會亦主張「人間佛教」,但此人間佛教的實質是適應中國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與民國的人間佛教有歷史的連繫,但精神有較大差異。
*29〈政治和尚星雲法師〉,《人民日報》海外網:http://haiwai.people.com.cn/n/2012/0130/c232662-16704088.html
*30太虛大師:〈什麼是佛學─民國十八年九月在漢口佛教會講〉,《太虛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二月第一版,頁五九─六○。
*31李廣良:《心識的力量──太虛唯識學思想研究》第三章「唯識與判教」,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二○○四年。
*32李廣良:〈普門學報與人間佛教〉,《普門學報讀後感》,頁一四二。
*33同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