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20 以翰墨為佛事:從星雲大師「覺有情」世界墨跡巡迴展論其文化傳道效益

如常 佛光緣美術館總部執行長

編按:「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跡巡迴展」自二○○五年四月起在馬來西亞國家畫廊、美國西來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展出,引起很大的轟動。今年起又將應邀在中國大陸、台灣、澳洲、新加坡等地展出。

本文作者身為該項活動的主要策劃人,有感於星雲大師的墨寶不僅發揮了「道藝一體」的精神,而且從大師書寫墨寶的緣起與墨跡展覽的回響看來,大師更開啟了另一種文化傳道的新典範,故而寫下此文,以教史面、藝術面為經,以星雲大師本身的人間性格與弘法理念為緯,詮釋星雲大師的墨寶風格與書藝弘道的效益。


提要:佛教書法的產生以佛經為主的文字,內容除了佛教的義理外,還有一分藝術。本研究係以星雲大師「覺有情」世界墨跡巡迴展(首二場)為例,探討其所帶來的文化傳道之內涵與效益。全文共分四個部分:

首先,透過佛教流傳與寫經之內容種類,來了解書法弘道的現代意涵與功能;其次,星雲大師畢生以推動「人間佛教」為己任,側重文教對社會教化之功能而強調「佛教藝文化」的發展方向,故筆者亦將針對本研究「星雲大師」之藝文弘法理念進行探究;再者,星雲大師以「文字書寫」為傳道路徑,其書法內容與風格的形成有別於一般僧人,因此書寫「動機」便成為探討之關鍵;最後則透過星雲大師墨跡世界巡迴展之緣起,輔以書寫風格的三個時期之研究,加上看展人之問卷與回響進行分析,從中了解其所帶來之文化傳道效益。

研究發現:星雲大師墨跡展出具體的成果,如從「覺有情」認識中國書法,將中國的書法文化保存與流傳,其內容有異於自古以來僧人所寫的佛經,但卻因有時代性,使觀賞者易懂、易看、易讀,及其人生經驗的事蹟,轉化其獨特的詞句,形成其獨特的故事與書寫的作品,此與以往書寫佛經同樣達助揚佛教之功。因此這樣的展出讓各種種族的人群,認識了中國書法、佛教意涵。另,「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跡世界巡迴展」未來即將至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洲、新加坡、加拿大等國繼續巡迴展出,以書法加上佛法,將中國的文化,跨國交往,是一種文化對另一國文化的往來,亦是星雲大師書寫的真心,對人性的吸引。這樣展出的最高境界:乃覺有情墨跡展,能夠引起觀眾的喜愛,產生巨大的能量,討論中國書法、佛法與星雲大師之際,這股力量便能使觀賞者存於心中,產生回憶,從而使人心悅誠服。此說明以書法弘揚佛法,本質上將書藝與星雲大師的智慧法語聚集了許多的文化能量,因巡迴展出讓佛法傳播得更遠,也讓廣大的觀賞者因文化藝術的角度出發,也認識了佛教,充分地發揮以文化弘揚佛法之巨大傳道功能與效益。

關鍵詞:佛光山星雲大師書法藝術文化傳道

前言


佛教書法的產生以佛經為主的文字,文字內容除了佛教的義理外,還有一分藝術。每一個時代,都有其書體書風,表現當代文化精神、生命情調與藝術審美觀。佛經的書寫表現在書法上,乃從印度傳至中國後融入中國文化,開始有著佛經與書法的結合。經過許多的高僧及文人的書寫,書寫的內容與寫在何種媒材上,發展至今種類甚多。現今所留下來的石刻、經幢、造像題記、石碑、石柱等。佛經的智慧文字加上中國書法藝術,形成獨特的書道藝術,佛法也藉由書法而擴大流傳。中國書法由於佛教事業的開展與傳播而得以普及與深化。

自古文人士大夫書寫佛經,一則出自宗教信仰上的虔誠,另則表現書法藝術的形式。因佛教教義中,強調抄寫佛經的殊勝功德,是修持佛法的十種方法之一。因此,於中國佛教史上高僧以書寫作為弘法、修持的方式,歷代皆非少見,亦將佛教與書法體現在道藝一體的書法藝術上,達弘法功能。例:僧懷素寫《四十二章經》、僧懷仁曾集王羲之行書〈大唐三藏聖教序〉等,在傳播書法的同時,對佛法也起了弘揚的作用。

星雲大師,一九二七年生於江蘇江都,一九三八年於南京出家,弘法至今五十一年。其弘法的四大宗旨之一──「以文化弘揚佛法」為其畢生致力的傳道範式之一。其非藝術家,亦非書法家,書寫書法作品之內容與自古以來的高僧不同,其字體與內容自成一格。二○○四年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總部,將其書寫四十年之墨跡於世界各地收藏者手中徵集,二○○五年以「覺有情」星雲大師世界墨跡巡迴展,先後展出於馬來西亞國家畫廊、美國西來大學、柏克萊大學,並將陸續於中國大陸、澳洲、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美術館展出。

本論文即是從星雲大師「覺有情」世界墨跡巡迴展,首站──馬來西亞國家畫廊展出七十天,及於美國西來大學展出十四天為研究範圍,透過看展人數與「問卷」、「觀眾留言」的回響分析,來探討星雲大師世界墨跡巡迴展所展現之文化傳道效益。

一、種文啟教:書法具傳道之功能

(一)佛教流傳與寫經之歷史因緣


佛教發源於印度,向南傳至尼泊爾、緬甸及東南亞各國,向北則傳至中亞細亞各國,紀元前後,由西域傳入中國。正式傳入中國是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六八),當時朝廷改洛陽鴻臚寺為白馬寺,中土出現了第一座佛寺。加上東漢來的僧人竺法蘭與迦攝摩騰帶來了佛教經典,使得佛教的弘揚在中國開始生根。佛教的經典是以釋迦牟尼佛的教義所彙集編寫而成的,筆錄抄寫佛經的出現,應於紀元前一世紀左右,當時是以梵文或巴利文刻於似棕櫚葉的貝多羅葉,故稱「貝葉經」。由於文字的特殊,佛教弘傳須本土化,佛法方能弘揚,因此許多高僧大德,開始翻譯經典,產生許多譯本。翻譯之佛經有來自印度的鳩摩羅什、中國的法顯、玄奘法師等,印度佛教廣布中國的弘法,因僧人與經典的翻譯,開始開展。佛經的書寫,從印度梵文的貝葉經翻譯成漢文之後,加上佛教日漸普及,使得佛法更深入民間。佛經的抄寫活動,也成為簡易的修行法門之一。

寫經、抄經自六朝以來普遍流行,經典記載抄寫佛經有著極大功德。規模完備的寺院盛行建造經樓以珍藏寫本經卷。據現存記載的粗略統計,僅從陳武帝(五五七)令寫一切經十二藏起,至唐高宗顯慶時(六五六)西明寺所寫一切經為止的一百年間,皇室和民間的寫經就達八百藏之多。寫經事業大約一直延續到南唐保大年間(九四三~九五七)才終止。可惜此辛苦抄寫成的藏經絕大部分沒有流傳下來。現今敦煌石窟中發現之六朝隋唐寫經,雖已是殘篇零卷,也堪稱舉世的瑰寶了。*1這書寫的風氣與經典所示之意涵有極大關係,如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云:

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2

又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捨恆河沙等無量身,如是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法門信心不謗,其福勝彼無量阿僧祇,何況書寫受持讀誦修行為人廣說。*3

因此《金剛經》中,將受持經典修行的方法,有十種方式,稱為「十法行」指:1.書寫:恭敬抄寫經文。2.供養:供奉經典於塔廟、佛殿。3.施他:印行經典流通。4.諦聽:專注聆聽經教法義。5.宣說:為他人講解經文,解除文字義理的障礙。6.受持:奉行教義,應用於生活中,自利利他。7.開演:廣開演說微妙經義,令他人開悟自性。8.諷誦:專心稱誦,持念經文。9.思惟:深入法海,靜默思惟,以悟解奧妙之處。10.修習:由思惟深解義趣,因此發起大行,證入聖果。*4

因此可知,在宗教傳播過程中,除了誦讀經文之外,抄寫經文被視為累積功德的重要表現。即使在印刷已屬簡易的宋、元兩朝,刊印佛經已是普遍的供養方式,然在一般信眾心中,仍是認為親自書寫、受持讀誦,以及傳布經典,都是對佛陀表達尊崇虔敬。而著名的文人或書法家至今留下來許多書寫佛經的作品,多少帶著對佛經經文的認同及表現出自我的書體書風的書法藝術。因而中國書法,也因為書寫佛經,更深化書藝之內涵形式及使佛經傳播更加普及與流傳。

(二)書寫對佛法的保存與傳播

佛教自印度傳來,佛教書法產生於以書寫佛經為主的佛教文字,融合了中國的書畫文化。因佛教教義的影響,許多佛教徒開始發願書寫佛經。或者自寫、或請人寫、有的為親人祝福而寫,及為布施持戒而寫經、賜贈饋禮寫經或置於塔中保存久遠寫經等。因此寫經的目的除了自我的修行外,亦能回向眾生心中所願之功德。書法字體不受當時書家影響,自成一體,反應出宗教信仰上的虔誠。而書寫的字體,依個人的喜好書寫之。還有一些專業書寫工作者下筆純熟精湛,稱為「寫經體」,又稱為「經生書」。寫經體是一種獨特的書體,它不同於石刻,又不同於書簡等一般日常文體,它是由經書手寫而成的。也許,在抄經時並沒有把它當做藝術品創作,所以沒有碑刻那樣嚴謹和規範化。但出於對宗教的虔誠與對佛經的崇敬,這類寫經書體呈現出熟練、持重、嚴謹、自然的風格面貌。

佛教書法藝術的內容,以佛教經籍文獻為主,包括經、律、論、偈語、高僧大德語錄等。用於建寺石碑、記錄於興塔緣起、傳戒等佛教法會佛事、或自我修行之書寫。*5表現手法,有書寫、刻鑿、雕版。書體有正、行、草、篆和八分書之分。體裁,有碑、額、匾、卷軸、冊頁等種類。今可見書寫內容刻於摩崖、石窟、石經、經幢、石碑及用於印刷的木刻佛經與紙帛木等載體。佛經刻石的目的有二,一是因為紙或帛易於損壞,不易保存;另一是北魏和北周的兩次滅佛,加深了佛教徒將發願石刻佛經。如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載:

北齊慧思大師慮東土藏教有毀滅時,發願刻藏,閟封岩壑中,座下靜琬法師承法囑咐,自隋大業迄唐貞觀《大涅槃經》。*6

可見大陸房山雲居寺大規模的石刻佛經,就是由慧思發願弟子靜琬創刻的。這樣的書法流傳至今,不止是佛教書法藝術,更達成宗教宣傳教化的散播。

書寫者當中,有德行高深的僧人,將書法作為弘法、修持的日常功課。表現在抄寫佛經、或書撰碑銘、或書寫詩詞題詠,將修行與書法表現在自己的書寫上。歷代高僧書家,其作品影響至今的有隋‧智永和尚以〈真草千字文〉名傳千古、唐‧懷仁和尚曾集王羲之之行書著成〈大唐三藏聖教序〉、唐‧懷素以狂草著〈懷素自序帖〉、《佛說四十二章經》等。因書寫佛經加上中國書法美學及佛法經典的教義,使得書寫作品呈現出書法藝術與智慧內涵保存至今。在歷代的書法家中,大多為佛教居士身分,也書寫許多的佛經,如唐‧張旭以草書書寫《心經》、唐‧歐陽詢以楷書書寫《心經》、宋‧黃庭堅書寫《文益禪師語錄》、宋‧張即之書寫《華嚴經》、清‧鄧石如以篆書書寫《心經》等。以上多為僧侶或對佛教有虔誠信仰亦擅於書道者。書寫的內容與載體,多視當時書寫者的目的所需而訂。當佛教與書法藝術結合之後,佛法的傳播更為普遍;書法家們受到佛教的影響,常以佛教為題材來豐富書法的內容,這使書法藝術更增意趣與內涵。

(三)寫經弘法之現代意義

在甘肅敦煌鳴沙山的千佛洞中所發現的經典文書,三萬多卷的經書中,書寫佛經便達百分之九十五,由此可知當時佛教寫經的重要性與普遍性。中國書法藝術也因寫經書法,深受世人喜愛與保存。宋‧姑蘇景德寺雲法師《務學十門》有云:「不工書無以傳。」*7弘一大師亦云:「夫耽樂書術,增長放逸,佛所深誡。然研習之者能盡其美,以是書寫佛典,流傳於世,令諸眾生歡喜受持,自利利他,同趣佛道,非無益矣。」*8在在說明透過書寫,佛經得以保存。又如弘一大師所說,透過書寫佛經不僅能自覺又能覺他,利於自我的修持又能利他,讓眾生歡喜持誦經文,終而覺行圓滿。弘一大師為近代高僧,因此不只學佛的信眾深喜弘一大師書寫的佛經,研究或喜愛書法藝術者,亦研究與保存其所寫的佛經。星雲大師曾說:

歷史上,佛教僧侶擅長書法者,不知凡幾。像智永大師寫的「永字八法」,是後人習帖必由之徑;一代草書宗師懷素的〈自敘帖〉等,至今仍是書法中的瑰寶。一休禪師先以做女婿為引,後以書法獲得好奇者的義買,化解信徒積欠債務的困境,其充滿人情趣味,卻不失悲心的作法,流露出度眾的善巧方便與智慧。而近代的印光大師、弘一大師,他們持身嚴謹,一生唯以書寫佛法義理與人結緣。*9

由此可知,書法墨寶除高度之藝術價值外,尚兼具弘法度眾之意義。

現代人因電腦的普遍,書寫文字,已由電腦代替了紙與筆。於此講求速度的社會,資訊發達與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心的焦慮不安也隨著提升,加上現代人的書寫工具、事項的聯絡、工作溝通的往來、信函的書寫、告示的張貼、物品的採購,皆由手寫字轉換為快速簡便的電腦字體。由電腦書寫出各種書體,已失去書法表現的力與美,也缺少書藝的審美觀。中國的書法,也因科技之發展,書寫者已日漸減少。網路上更興起以打字代替手書之「網路抄經」。因此當代世人若能親手書寫,除了是修行培福的意義之外,也能透過寫經容易收攝身心。書法不同於一般寫字,從磨墨、執筆到下筆,都必須專注,從這過程中慢慢的會將身心安靜下來,無形之中也培養定力。在文字書寫當中,不但要字體工整,又要注意不可寫錯字,不要有脫漏或重複的情形,即可收攝精神,達到一個靜穆的境界,身心安泰舒暢。如果把抄經當成每日修行的功課,要持之以恆,必然能培養長期的精進心,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法。

現代書寫佛經,除了有修行培福外,更是將中國書法文化保存下來。使得佛教與書法在現代寫經的持續下,對於佛法的弘傳與書法藝術的發展,都具有正面的影響。

二、道藝一體:星雲大師藝文弘法之理念

星雲大師畢生以推動「人間佛教」為己任,本著以出世思想做入世事業之精神,側重文教對社會教化之功能,因而強調「佛教藝文化」的發展方向,在以圖像與音聲說法之餘,更希望以「書法文字」展現不同的弘化面貌與功能,做為其宗教表達義理內涵的媒介。

(一)星雲大師對文化弘法的思想

一九二七年,星雲大師生於江蘇省江都縣,十二歲出家,曾在大陸金山寺、焦山寺、棲霞寺等大叢林參學。叢林生活空閒,其大量閱讀中國古典小說、西洋翻譯小說,舉凡歷史傳記《封神榜》、《三國志》、《資治通鑑》都熟讀。讀書自學造就了其深厚的佛學與文學的根基與素養,也奠定爾後的弘法事業。另,其幼自學讀書之故,文字一直是其弘法的專長。長久以來,文化出版事業一直是星雲大師帶領佛光山的弘法重點。星雲大師深感文字力量對弘法助益甚多,文化深遠影響了團體及社會大眾實為時代之潮流,故此,佛光山出版事業亦更加多元化發展。

在這樣的理念下,佛光山具體地將人間佛教的弘法工作落實在文化出版中。在一九四九年星雲大師來台,佛光山尚未開山之前,星雲大師便以講課、著書主編《人生雜誌》,一九五三年,至「宜蘭雷音寺」(今為蘭陽別院)成立念佛會、歌詠隊、創辦星期學校、幼稚園,一九五七年於台北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一九六二年,在高雄興建「壽山寺」及設立「壽山佛學院」,一九六七年,興建「佛光山」。這期間星雲大師發行《覺世旬刊》、《普門雜誌》、《佛教歌曲》、《佛光學報》,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佛光出版社,並撰寫出版《星雲大師講演集》、《玉琳國師》、《無聲息的歌唱》、《佛教聖歌集》等書。一九七六年《佛光學報》創刊,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纂《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一九九七年出版《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結合科技與佛法,出版佛光大辭典光碟版,並設立「佛光衛視」(現改名為人間衛視)、「網際網路中心」。二○○○年創辦佛教第一份日報《人間福報》。二○○一年將發行二十餘年的《普門雜誌》轉型為《普門學報》論文雙月刊;同時並成立「法藏文庫」,收錄兩岸佛學博、碩士學位論文及世界各地漢文論典,集成《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中國佛教文化論叢》。二○○二年成立「世界佛教美術圖典」編輯部,欲將全世界重點佛教美術之建築、繪畫、書法、雕刻、文物、篆刻等,為了符合現代人喜看圖片閱讀,以一圖配一文收錄。加上大師著作等身,撰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願文》、《迷悟之間》等,並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十餘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10

在佛光山的文化單位中,除出版社外,星雲大師還成立報社、電台、佛教經典叢書翻譯中心、圖書館、美術館、佛教音樂發行單位,並發行電子書、視聽片、各類佛經講座的CD製作與發行。也因為如此多元化的弘法事業,吸引無數的人前來與星雲大師學習佛法。又其喜愛文字,善於著作、編輯,組織工作與培養人才,不斷在文化上努力耕耘,投注大量的心力。使得更多年輕人及社會大眾了解佛教、佛光山,進而投入弘法的事業,並成就其佛國世界,將佛教文化透過平面及視聽媒體傳播至全球各地。

(二)文教立基之佛光山

早年星雲大師讀焦山佛學院,便與同學智勇法師一起創辦《怒濤》月刊,也為《徐報》主編「霞光副刊」。來台後,接下了《覺生》、《人生》等刊物的工作,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又接下了《覺世旬刊》及創辦《今日佛教》月刊。來台的第二年(一九五○),暫掛單苗栗法雲寺,當時環境困苦,其趴在地上寫《無聲息的歌唱》,寺中老信徒達賢姑苦口婆心勸言:「法師,你要去工作,不然你會無飯呷。」*11可見當時台灣社會認為寫作,無法增加寺院的收入,也沒有人會看;但星雲大師聽聞後仍一直持續撰著,其深信文字弘法能奠定佛教文化基礎,與提升佛教徒的人生觀與生命觀。一九五三年星雲大師出版第一本《觀世音普門品講話》,及數度改寫成連續劇、舞台劇的《玉琳國師》著作。至今,高齡近八十的他仍不斷著書,可說「著作逾身」。一九七九年,開始發行《普門雜誌》,二○○○年,創辦《人間福報》。二○○二年開始編輯《世界佛教美術圖典》等等,始終相信只有文化教育,佛教才得以淵遠流傳。

再者,星雲大師自年輕時便知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為了文教的扎根,創辦佛學院初期,即便身無分文,靠著「十方來,十方去」之理念堅決辦學。因此,興辦道場、佛學院,不斷培養人才與寫作的好筆,佛光山派下慈惠法師、慈嘉法師、依空法師、依昱法師、依晟法師、永莊法師、永芸法師、滿果法師、滿義法師、滿濟法師等都是佛光山的好筆,佛光山的刊物出版源源不斷,實因星雲大師不斷培養寫作的人才,如此扎實養成能寫的人才,至今,也才能有《人間福報》日報的出現。作家林清玄先生曾問星雲大師:「怎麼能那麼長久投入文字的弘法,不厭不倦、不忮不求呢?」他回答:

一方面是我相信文學藝術可以美化人生,也可以美化佛教,為佛教帶來生氣,所以文學藝術能讓佛法的弘揚事半功倍,而且影響力是長遠的。

佛光山是為佛教文化而存在的,不只是寺廟而已。文化是淨財,不只是一時對佛法有益,還能超越時空,千秋萬世、無遠弗屆,今天大家看到佛光山好像在文化方面做了很多,我覺得還是太少,少的原因是佛教文化的人才不夠,如果人才夠,豈只如此,不知道可以多少倍比現在更好!*12


由此得知,星雲大師雖在文化上投注了許多的心力,培養了不少的人才,但仍覺得人才不足與文化出版品應更多。只因大師深感文化藝術活動,能使弘法更加快速,並且超越時空,深深影響世人。星雲大師致力文教工作,無形之中也影響其弟子與信徒對藝術文化上的重視。由星雲大師帶領弟子,一方面不斷著書與發行雜誌、書籍、成立出版社、發行報紙;另一方面不斷廣設學校培養文教人才,願將以文字的弘法力量廣傳,亦讓社會大眾藉由文字了解佛光山。又因教育事業的成立,人才培養不斷,奠定弘法的根基,造就現今的佛光山。弘法至今五十一年的星雲大師並致力於藝術文化的實踐,以為弘道之載體。

(三)佛光山之藝術文化理念與實踐

星雲大師深感文化事業對佛教、佛光山的重要,他說:

文化事業是最本小利厚的,也就是放小魚釣大魚的事業,我們寫了一篇文章、出版一本書,讓人得到了佛法的利益,再來奉獻佛教,就會帶來無限的循環。所以佛教文化事業是「行銷佛法,賺進人心」,給人帶來生的價值、帶來生生世世的信心,文化普及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佛教徒常說廣結善緣,所以要去化緣,化緣化錢是最笨的,因為化錢有時會勉強別人,帶給別人苦惱,有時自己沒有那麼大的功德,也承受不起。化緣要化心才好!化感動,化歡喜,這種化緣是無價的。文化就是在化心,感化你的心,使你有覺醒,有覺醒的人自然與佛同在,這才是文化真正的價值。*13


因此,星雲大師與其弟子不斷致力文化事業的發展,落實以文字令眾生感動、歡喜,我們可由佛光山文化事業的呈現可看出,一九九九年轉型改版成《人間福報》的發行,以日報送到訂戶家,希望清新健康的內容增進社會融和歡喜的風氣。一九八五年起,開始將星雲大師部分著作發行韓文、英文、俄文、德文、日文等多國語言。自一九五九年創辦的佛光出版社(現為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至今出版內容多元廣泛,涵蓋經典類一百四十二種,如:《金剛經》、《阿彌陀經》;概論類三十三種,如:《佛法概論》;史傳類一百三十種,如:歷代高僧傳;教理類九種;文選類九種;儀制類四種;用世類十三種;藝文類八十九種;童話漫畫一百零九種;工具書二十七種;外語叢書三十一種;有聲書一百三十八種等,每年陸續出版五十至一百種新書。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已出版《阿含藏》全套十七冊、《禪藏》全套五十一冊、《般若藏》全套四十二冊、《淨土藏》全套三十三冊、《佛教史年表》、《佛光大辭典》等,將藏經編修、編審、編寫、校對等重新印刷,方便現代人閱讀。與順應時代,將《佛光大藏經》電子化,以利現代人使用上的方便。此外,編輯《中國佛教經典寶藏》共一百三十二冊、《中國佛教百科全書》依建築、雕塑、書畫、人物、經典等共十卷;及《佛光教科書》十二冊與《佛教叢書》十冊,文字簡潔,方便初學佛者及有心研究佛教教理者的入門參考書……並將全世界的佛教美術,以一文一圖搭配之方式編輯《世界佛教美術圖典》,預計二○○七年出版。

影音傳播方面,星雲大師有感佛教梵唄音樂可以提升宗教情操、淨化人心,一九五四年成立「宜蘭青年歌詠隊」,一九五七年灌製全台灣第一張十英吋的佛教唱片共六張。同年,也首開佛教在電台布教之先例,慈惠、慈容法師於「民本電台──佛教之聲」、中國廣播公司、漢聲廣播電台開闢佛教節目。一九七九年台灣三家無線電視台首開先河製作佛教史上第一個弘揚人間佛教的節目,有《甘露》、《信心門》、《星雲禪話》、《每日一偈》到《星雲法語》等節目。同年,「佛光山梵音讚頌團」陸續於台北國父紀念館、社教館與國家音樂廳等地演出,佛教梵唄正式進入國家殿堂,每年接續至香港、新加坡、歐洲、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地巡迴表演至今。一九八八年於佛光山成立「佛光山視聽中心」,製作佛教錄影帶、錄音帶、電台廣播劇等。一九九七年八月成立「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世間學、佛學及一般書籍與有聲出版的製作,如《法門寺猜想》、《迷悟之間》、《心中的風鈴》、《古今譚》、《禪定與智慧》等書籍、DVD影片。一九九七年九月成立「如是我聞」,以佛教梵唄不再只是寺院和僧團所專有的心願,製作心靈淨化的音樂,如:《法音清流》、《心靈花園》、《遊來遊去》、《六祖壇經》、《因為有你》、《身心自在》、《雲水三千》等作品。一九九八年元月創設「佛光衛星電視台」(今「人間衛視」),製作相關歷史、青少年、婦女、新聞等新知節目,如高希均教授主持「讀一流書」、趙寧教授主持「迷悟之間」、「愛上素食」、「電視佛學院」、「人間五十三參」、「小小讀經快樂行」等。

佛光山用廣播、電視、出版、巡迴演出等最新科技弘揚佛法,一九八九年《佛光大辭典》獲金鼎獎,二○○○年星雲大師所著《成功人生》獲教育部推薦公務人員必讀好書,《遊來遊去》、《恆河的聲音》獲得新聞局金曲獎最佳音樂專輯入圍,佛光衛視(今「人間衛視」)《看手在說話》於二○○一年獲金鐘獎,二○○二年至二○○四年並有多項節目入圍金鐘獎,連續多種獎項肯定與鼓勵無非肯定佛光山在文化上的努力。香海文化事業與佛光山電視弘法基金會紛紛出版《人間音緣》,將佛教歌曲譜成現代音樂,及出版許多佛經光碟,如《法華經》、《華嚴經》、《六祖壇經》等。

藝文展覽方面,一九八二年在佛光山成立「佛教文物陳列館」(今更名為「寶藏館」),一九九一年,於佛光山設立「佛光緣文物展覽館」(今更名為「佛光緣美術館總館」),一九九五年元月,創立「台北佛光緣美術館」(今更名為「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同年七月於台南講堂設置「台南佛光緣美術館」(今更名為「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等等,一九九七年十一月成立「屏東佛光緣美術館」(今更名為「佛光緣美術館屏東館」),二○○二年元月成立「蘭陽別院佛光緣美術館」(今更名為「佛光緣美術館宜蘭館」)等,希望能讓信眾及喜愛藝術文化者藉由美術館的設立親近寺院,美化社會大眾的生活。同年於佛光山成立「佛光緣美術館總部」統籌海內外各館,以資源共享、培養人才、教育推廣為目標。二○○四年年底將於台灣彰化福山寺成立「佛光緣美術館彰化館」,同時於佛光山再以五十公頃的土地,興建亞洲唯一之「佛陀紀念館」。在今年佛光緣美術館的冬季刊中,筆者統計佛光緣美術館一整年以藝術文化弘法的紀實。佛光緣美術館全世界九個館,至今共舉辦了七十六檔的展覽,吸引了三百三十三萬五千五百六十六人觀賞。如此數字著實驚人,卻也證明大師以文化藝術弘揚佛法理念之具體落實的成效。

筆者就星雲大師的人格特質及其所帶領的佛光山教團,不難看出星雲大師當初來台弘法,開拓佛光山所立下的弘法目標之一─「以文化弘揚佛法」,經過五十一年的努力,皆一一實踐與發展。在滿義法師所著《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中談到「佛光山的十化」,其中藝文化便指出星雲大師在藝術文化上具體的成就:

過去佛教的書籍被排斥在書局之外,只能屈就於寺院的角落當成結緣品;現在社會各大出版社競相出版佛書;過去傳統的佛教,梵唄都是用來讚頌佛德,只限於佛教徒早晚課在佛殿裡唱誦,如今隨著「佛光山梵唄讚頌團」的成立,梵音已經宣流五大洲,到處引起轟動;甚至在「人間音緣」推動下,佛教音樂不但凝聚了世界佛教徒的心,也在社會的靡靡之音中成為一股清流。過去佛教的佛像雕刻、繪畫等藝術,只被當成古物收藏在洞窟裡,如今隨著佛光山在世界各地成立「佛光緣美術館」,佛教文物藝術已走入人間,走向世界,為淨化社會人心做著無言的說法……*14

而佛光山文化事業能如此的發展與實踐,就如星雲大師對文化藝術的思想:

一方面是我相信文學藝術可以美化人生,也可以美化佛教,為佛教帶來生氣,所以文學藝術能讓佛法的弘揚事半功倍,而且影響力是長遠的。*15

而星雲大師於全世界已創立九所佛光緣美術館,其從未有任何作品於館中展出,此次是何因緣讓其書法於今年起於全球巡迴展出?而星雲大師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寫書法?以書法弘揚佛法?其書寫的內容與風格為何?一生中以書法弘揚佛法之效益何在?以下試論之。

三、書寫因緣:星雲大師書法內容與風格之形成

當今星雲大師以書法書寫的作品,其徒眾不但以擁有其書法作品為榮,信徒對於能獲得大師的墨寶,視為無上法寶,並日日奉行。今天星雲大師的書法普為世人所認識,必有其特殊的內容與風格。每年新春,家家戶戶張貼著大師寫的新春祝賀詞,十幾年來,大師書寫春聯的內容已緊緊扣接人們的生活與習俗。就弘揚佛法的角度來看,已是將佛教的智慧法語落實於生活之中。而是什麼樣的因緣,讓星雲大師開始書寫,並形成獨特的書風,進而將佛法生活化的弘揚?今試探討之。

(一)書法的養成

星雲大師寫書法之動機與內涵,可追溯到四十多年前,在台灣宜蘭雷音寺成立念佛會,每次打佛七,為了在牆壁上貼「禁語」以及和念佛相關的標語,而開啟寫毛筆字的因緣。後陸續有信徒、弟子要題字贈語,而形成弘化的另一功課。星雲大師說:

一九九六年底,有一位信徒請我寫一幅春聯,我從善如流寫了一張「平安吉祥」,後來弟子依此印行二十萬份分送給信眾,沒想到數日後,便索取一空。往後,每到春節前,我都會虔誠地寫下一句新春賀詞贈予有緣之人,如「千喜萬福」、「善緣好運」、「妙心吉祥」、「身心自在」等等,藉此祝福大家法喜無邊,法財無量。到現在,無論走到世界哪裡,或等待授課、或講演結束、或飯前片刻、或跑香之餘,一得空檔,身邊的徒眾,就會為我備筆研墨,提醒我要還「筆墨債」。承蒙大家厚愛,讓我點點滴滴累積了數百幅的作品……*16

這是《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跡》一書中,大師自序裡的一段話。說明星雲大師書寫的因緣與其書寫的動機──

信徒請我寫標語齋條,我從未有練習書法的機會,但為了不讓他們失望,所以我先揣摩醞釀,然後小心下筆,不料一直寫到現在,徒眾們竟以擁有我的親筆墨跡為榮,弘法之暇,寫字送人成為我自娛娛人的興趣之一。*17

這也成為大師書寫至今不間斷的因緣,更是以書法度眾,廣結善緣的開始。星雲大師至今徒眾與信徒人數達百萬餘人,基於對大師的景仰與對佛教三寶的尊敬,大師海內外各地的僧信四眾,皆以擁有大師的墨跡欣喜,並為一生奉行的目標。筆者在收集諸多收藏者的墨寶同時並訪談多位收藏者:如慈容法師的「有容乃大」、覺具法師的「三覺具足」、道悟法師的「道無古今,悟在當下」、覺念法師的「大覺為念」等等。其皆表示,獲得墨寶之時機,都是大師在為某一個道場、某個活動或某一個信徒題字時,徒眾恰巧在旁,向大師索討,大師皆以徒弟的法名作為詞句的思索,加上勉勵之意,所融和的字句,贈予弟子。因此四、五十年來,星雲大師常因大眾需要或要求而書寫。

星雲大師對筆、墨、紙、硯的要求為何?從大師在其《星雲日記》中所寫的筆墨心得可得知──

有信眾從我的日記中,得知我常抽空寫字與人結緣,只要上山,就會帶幾支毛筆、幾卷宣紙送我。因我不是行家,對此不懂考究,筆,只要寫得順手;紙,不要輕易滲透;墨,黑潤濃滑,就很滿足了。*18

大師無固定的書寫桌,也無臨帖,更無師承,也從不挑選筆、墨、紙、硯。筆者觀察大師書寫時對文房四寶的選用,竟是信眾送什麼紙筆來,便書寫,寫得順手,大師便多寫幾張;不順手的筆墨,大師會將索討墨寶的數量寫完。而讓大師持續書寫書法的另一個原因是寫字募款,在《星雲日記》記載:

彰化有一信徒建議我寫些毛筆字來響應義賣,我就隨意寫了「法界為心」四個字放在一旁,深恐大家將我這張沒有經過淬鍊的毛筆字拿出來品頭論足,身邊的書畫家章金生教授見了,連忙說︰「大師,您的字從落筆、運筆、收筆,個中的每一橫、每一撇、每一捺和每一點皆合乎書法的規矩,這些字實在寫得好極了﹗」

對於章教授出自內心的讚美,我報以感激的微笑。過去只要有人讚美我唱誦好或者是字寫得好,我是不會相信的。尤其說我毛筆字寫得好,我更是難以置信。原因有二︰一、我從未練過字;二、沒有接受過老師的專業指導。但是從民國四十四年宜蘭念佛會舉辦的佛七開始,我就與毛筆字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六十張標語沒有人做,我就發心自己動手來寫,就這樣十幾年來,年年如此。也常常有人請我寫輓聯,我總是隨喜隨緣,毫不推辭。*19


誠如星雲大師所說的,這樣幾十年來,只要有人要或請其寫,大師總基於隨喜隨緣的給人歡喜,累積至今,海內外擁有大師的書法墨跡者達千人之多。由此「給人歡喜」的性格,竟也成為星雲大師弘法上的另一項專才,累積的作品,廣受世人喜愛,並邀請展出。這樣的因緣,筆者認為,大師在書寫時,也從未想過,只因佛教教理中「發心」的因,成就其今巡迴展出的果。

(二)書法之內容與風格

藝術家在創作時,往往將他的生活背景及生命情懷表現於作品上。「寫何內容」及「如何寫」一直是書寫者於創作時首要思惟的問題。星雲大師的墨跡,其書寫的內容亦呈顯其思想。故此,欲了解星雲大師書寫之內容,不能不探討其一生成長的生活背景,與外在時空環境所養成的生命情懷及生活的點滴積累,所展現於書寫中的表現風格。

據筆者蒐集的文獻中得知,星雲大師年輕時參學的十年期間裡,飽受無情的打罵與無理的要求,尤有甚者,嚴苛封閉的叢林教育,非但隔絕了一切外緣,連眼見耳聞也受到限制。不准看,不准說,這對於一個正值求知欲旺盛、充滿好奇心的青少年而言,可以說是莫大的考驗;而物質奇缺、作務之辛勞,更令人難以想像!星雲大師說道:

我所以能夠安住身心,不以為苦,就是憑著師兄的一句「心甘情願」,作為我的座右銘。出家,是我心甘情願的;讀書,是我心甘情願的;苦行,是我心甘情願的;各種打罵委屈,都是我心甘情願的。因此我心平氣和地度過了十年寒暑,期間所培養的堅忍負重的性格,成就了我日後修行辦道的雄厚資糧。*20

青年時期師長的教導,星雲大師一直在名山古剎中參學進修,除了接受正統叢林教育的薰陶外,還得以親近許多名師大德,日益長養道念慧命。在這段日子裡所承受的點滴法乳,成為日後的生命中,匯成一股洪流,衝破種種難關與考驗。星雲大師說:

一九四九年,我孑然一身渡海來台,雖然居無定所,但每到一寺,我都自動發心服務,從典座到編寫,從司水到園頭,乃至擔米運糧,扒糞除垢,無不任勞任怨,戮力以赴,所以我不但從奉獻中拓展更多的能力,更贏得寺眾的歡迎。他們讚美我的發心,誠意地留我長住,在世局動盪,人心惶惶的當時,可說是非常難得。……如果我們能心存「佛法」,發心奉獻,人我之間的相處一定「有辦法」和敬團結。*21

佛光緣美術館總部在二○○四年開始徵集墨寶,來自海內外收藏星雲大師的作品者共四百餘件。作品的內容繁多,有勉勵徒眾、祝福信徒、為道場書寫寺名、寫給國際佛光會會員、或自我勉勵等。其中有許多的內容是星雲大師因人生的際遇與生活的體驗,加上弘揚「人間佛教的思想」所寫下的內容,如「心甘情願」、「有佛法就有辦法」、「老二哲學」等等,都與大師一生的際遇與弘法的心得有關。其中有許多是寫給信徒與徒眾的,因筆者為此次展覽主要策展人,在挑選作品時,首先選入的是現存年代最早的一張,是一九六四年蕭碧霞居士在宜蘭所獲得的「南無阿彌陀佛」;在星雲大師的弘法上有特殊意義的,如一九九二年,其在南非剃度第一批學習佛教的黑人出家,寫下「法傳非洲」;一九九六年,應信眾的要求寫下第一張「平安吉祥」的春聯,至今於每年海內外信眾都會索討至百萬張的主題春聯,因此十年來為社會大眾所寫春聯,也一併從佛光山宗史館借調展出;一九九七年因台灣的社會需要許多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為在台灣台北中正紀念堂八萬人所寫下的「慈悲愛心人」;因台灣九二一事件,星雲大師為台中中科國小校園重建寫下學校的校訓「孝敬好學」;為信眾結婚祝福所寫的「美滿因緣」,給徒眾勉勵與自勉的文句。從四百件作品中,筆者依作品的年代、作品的內容、藝術的形式等為主要挑選的方向,挑選出兩百件展出。

從作品的內容,可以發現星雲大師的書寫內容,有異於自古以來的佛經書寫,大師無抄寫佛經,所有的題字全是他的思想理念、弘法理念、做人道理。沒有難懂的詞句、艱澀的意義,多數的內容是其一生的遭遇,從中所領會的智慧,都成了其書寫結緣的句子。內容雖無佛經,但內容的意義卻都離不開佛法的教義,卻也都符合佛教的精神。如「有佛法,就有辦法」、「與人為善」、「廣結善緣」、「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等。如此有別於歷代僧眾與抄經者所書寫之內容,主要來自星雲大師弘法的思想。此思想源起星雲大師一生所推行的「人間的佛教」、「生活的佛教」為核心關鍵,星雲大師說:

我一生中著力最多者,便是將「佛法通俗化」。十五歲時就讀的焦山佛學院,有「佛教的北大」之稱,當時的老師皆是一時之選,不但佛學素養深厚,社會知識也異常豐富,講起國文、地理、歷史、生物……都是旁徵博引,生動有趣。因此,每次一堂課下來,我就能牢記其中的內容,那時常想:如果佛法也能用類似這種講法,必定能收到更大效果。所以,我初來台灣時,雖然在佛學院仍沿用傳統的分科、表解來教導學生,然而一旦出去面對大眾弘法,我必定走「通俗」路線……*22

因此通俗化,讓大眾看得懂、聽得懂,一直是其弘法之重點。表現在書寫書法的內容上,讓大眾看得懂,自然也形成其獨特的風格。

就星雲大師書寫的風格觀察起,誠如台灣大學美術史博士,同時也是著名書法家傅申教授所提及:

出生於二十世紀初戰亂時期的星雲大師,則迥然不同史上眾多善書高僧,因為他從年輕時就忙於學佛修行,接著是忙於弘法利生,所以他自己說:「哪有時間練字?」因此不像弘一法師在出家前,就有機會練習書法:「居俗之日,嘗好臨寫碑帖,積久盈尺。」待弘一出家之後仍然樂此不疲,故曾自省曰:「夫耽樂書術,增長放逸,佛所深戒。」也就是說,如果只是為了喜歡寫字而寫字,對佛家來說,並不值得提倡。但是弘一發現了「以翰墨為佛事」的作用:「然研習之者能盡其美,以是書寫佛典,流傳於世,令諸眾生歡喜受持。自利利他,同趣佛道,非無益矣。」可見弘一法師的書寫佛典,原是由於他個人的興趣所好,而且他造詣很高,能盡其美,因此雖然他的書法能「令諸眾生歡喜受持」,又能使眾生「同趣佛道」。*23

也如同大師自己所說:他一生沒練過字。因此書寫的風格,就是其平時書寫硬體字的字體,無一般書家所寫的篆書、行書、隸書、楷書等諸多字體。但大師已在書寫無數的過程中,掌握字體於宣紙上空間的布局。與書寫時,軟筆對軟紙所產生字體的韻味。其因弘法的行程緊密,書寫的字數,不同以往抄寫佛經字數之多。多以四字、八字書寫,所使用的尺寸都不大。星雲大師在書寫時,筆者有機會常隨侍在旁,替大師備筆、墨、紙、硯等,書寫的場地,沒有固定的地方與桌子;大師也從來沒因為要寫字,特地嚴選紙筆,書寫處有什麼樣的紙與筆,就書寫之。還有一個特別現象,即星雲大師書寫完後,放下筆時,同時也放下了作品,其隨侍的書記便將一張張的墨寶蓋上大師的章,後送達索取者處。因此大師的作品上的印章,往往有一些現象,便是有些章無遵循中國字畫上的蓋章規則蓋印之。有時也因蓋章者,對中國書畫的不熟悉,因此往往因章的位置及數量,使作品失色不少。就此,星雲大師在放下筆後便不再過問。

(三)以書法弘揚佛法

在寫書法上,傅申教授曾說:

星雲大師書寫的動機就大為不同,首先以大師推動「人間佛教」與「生活佛教」的性格,其生活與行程的緊湊,非弘一當年的出家生活所能想像,既沒有時間練字,而且自己也認為寫的字不好看,所以大師的寫字目的較之弘一法師更為純粹,他完全不是為了自己,相反的,大師純粹是為了要「給人歡喜」,才給信徒們寫字,同時大師也了解,藉由他加持的文字,也能協助信徒們「同趣佛道」。*24

誠如傅申教授所說,大師寫字純粹欲「給人歡喜」。如此書寫目的,與大師畢生弘揚佛法的宗旨,也就是他在創建佛光山所立下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是一致的目標,為的是弘揚佛法。的確,書寫的目的只有一個,就如星雲大師所說:

平時常有人要求我寫字送他,甚至在立法委員潘維剛主持婦女兒童安全基金會的義賣會上,小小篇幅四個字,竟然有人出價一百萬。我自覺我的書法,難登大雅之堂。我一生以沒有練過書法,也沒有正式的學習過,只因當初在宜蘭雷音寺一年一度的佛七法會,殿堂裡、齋堂裡,有許多標語和對聯要寫,不容易找到人,我一共寫了二十年,每年都練了一次。最近幾年求字的人多了,我常常節省睡眠的時間寫字給大家,只要大家歡喜,我也忘了勞累,一個月總有機會寫幾張,幾年下來,自覺也有些微進步。*25

這樣的書寫動機與傅申教授所寫「……寫字目的較之弘一法師更為純粹,他完全不是為了自己,相反的,大師純粹是為了要『給人歡喜』,才給信徒們寫字……」是一致。

弘一的書寫,在其出家後,為其修行上的功課之一,而星雲大師寫字,是因為給人歡喜,強調的是「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因此星雲大師在弘法度眾上,「給人歡喜」在其弘法五十一年的生涯中,乃極重要的思想,其用於弘法工作上具體落實的實例甚多。如書寫,大師沒有練過字,但只要有人要,有人歡喜,大師便書寫。另一類從書寫的目的,卻也是弘揚佛法的是,為籌辦學校或道場,而出自感謝信徒或社會大眾的捐獻,成就弘法的事業,星雲大師因此以書寫墨跡,贈予功德主,以資感謝。如一九九一年西來大學建校經費,本山各分別院都以拜大悲懺的功德善款贊助,感念大家支援,大師就用寫字的方式,回贈參加的信眾。他說:

雖然我的毛筆字寫得不好,但是我都寫得很用心,「般若」、「慈悲」、「禪心」、「觀照」、「無住生心」、「福慧雙修」,或配以和信徒名字、行業有關的詞句,前後我共寫了近八十張的毛筆字。

又如:

晨起提筆寫字,以作為人情:「覺海性天」、「佛光法水」、「畏因」、「因緣果」、「悲智願行」、「觀自在」、「心中有佛」、「惜福結緣」、「法界一心」、「生活禪」、「清淨道心」、「慈悲菩提」、「般若性海」、「佛光普照」、「天地為心,人我一如」……

平日事忙,素無揮毫練字習慣。去年為感謝信徒捐款美國西來大學建校基金,我就寫字送給大家,不料自此以後,索字者有增無減,不得已,只有用字結緣,字雖不好,但能藉此練字休息,也是一得。*26


而因書寫字,佛教事業更加順利發展的,有美國的西來大學、台灣的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南華大學、台灣基隆的極樂寺、屏東講堂、佛陀紀念館等等。另,一九九二年星雲大師成立國際佛光會,為了鼓勵會長的發心承擔會務,大師也為第一次當選中華佛光會各分會的會長書寫贈予。因而於佛光山的事業道場上,逐漸可見星雲大師為道場、學校所寫的寺名、校名、與佛光山的文化事業單位,都用其書寫的墨跡。如佛光山、台北道場、台中的惠中寺、彰化的福山寺、美國的西來寺、佛光緣美術館、滴水坊、大慈育幼院、香海文化等等。一切的書寫目的,最終究竟還是以書法廣結善緣及弘揚佛法。

因此,筆者將星雲大師書寫的內容歸納為以下三類:一為大師自我勉勵或勉勵徒眾的「修行箴言」,如「有佛法,就有辦法」、「從自己作起」、「觀心自在」、「如是寧靜」、「大覺為念」、「心甘情願」等等。二為「歡喜贈言」,如為菩提眷屬的新婚夫妻給予「美滿因緣」;每年為社會大眾所寫的春聯,如「千喜萬福」、「善緣好運」、「妙心吉祥」、「身心自在」等等,藉此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有新的希望與吉祥如意;及信徒或徒眾索討的內容。三為「主題書寫」,為國際佛光會每一年的主題演說題字,或為道場、事業單位等固定的名稱而書寫,如「自然與生命」、「同體與共生」、「自覺與行佛」,為台灣中科國小所寫的「孝敬好學」校訓,南華大學所寫的「慧道中流」、「無盡藏」等等。這三類的作品書寫之目的,誠如大師所說:「只要有人歡喜我的字,我便寫。」在《星雲日記》中有這麼一段趣事:

一九九四年,農曆新春期間,佛光山台北道場為了籌募佛光大學建校基金,舉辦了一系列「佛光緣藝術精品義賣」。其中的一場義賣,穿插義賣我的書法。「兩萬」、「六萬」、「十萬」……隨著大家情緒的高漲,叫價隨著攀升。在父親帶領下來參加這義賣盛會的王小弟弟,捏著手中僅有的一張百元鈔票,焦急地轉著小腦袋,追尋著四處響起彷若天價的競標聲音。就在「二十萬」呼出的同時,突然一道稚嫩的童音喊出「一百元」,剎時,鼎沸的人聲靜了下來。「二十萬我不賣了,一百元賣給這個小朋友」我說。王翊開懷地笑了,台下大眾的掌聲更響。*27

這是發生在星雲大師書寫作品時人情味的故事。

星雲大師的書法,無形中也為著佛光山於世界各地創建道場及佛光山的事業單位在籌辦的過程中起了弘法的效果,同時,諸多大師的書法作品落實其給人歡喜的弘法理念。究竟這些展出作品所帶來的文化傳道效益如何?以下試論之。

四、翰墨佛事:「覺有情」星雲大師世界墨跡巡迴展其文化傳道效益

星雲大師於全世界共有九個美術館,展出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的作品。讓藝術生活化,是大師深感現在忙碌的社會,大眾更需要一處心靈休息處。有趣的是,星雲大師從來沒有要求要將作品展出於其所創立的佛光緣美術館中,此次星雲大師以其墨跡走向世界各國美術館、博物館展出,再次落實「藝術生活化」、「生活佛法化」,更將中國書法與佛教文化透過展覽讓各國人士認識。這樣以翰墨佛事走出去的展出,自然在無形之中,也傳達了星雲大師一生所弘揚人間佛教的思想。

(一)星雲大師墨跡世界巡迴展之緣起

二○○四年,「雲水三千──星雲大師弘法五十年影像特展」應邀至美國、歐洲、澳洲、巴西、馬來西亞、香港、台灣等地展覽,每次展出皆吸引上萬人潮前來觀賞,除了獲得諸多回響外,與會大眾並一致肯定星雲大師弘法及淨化人心之功。尤其至馬來西亞時,由馬來西亞佛光山及東禪寺佛光緣美術館策劃於十一處展出,吸引了十餘萬人前往觀賞。以此因緣,受到馬來西亞國家畫廊前館長Ms.Wairah矚目,繼而邀請星雲大師墨跡至館方展出,並接獲各國美術館的邀展。由佛光緣美術館總部籌劃此次「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跡世界巡迴展」,發起全球十方大眾擁有大師墨寶者的徵集活動。佛光緣美術館總部在二○○四年開始徵集墨寶,來自海內外收藏星雲大師的作品者共四百餘件,從中挑選兩百件展出。作品的內容為大師四十多年來贈予信眾、弟子的墨寶,可歸納為修行箴言、祝福法語、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或每年春聯賀詞,以作為會員、信徒對國家社會與自身做人處世及自我修持的方向,乃至大師自我勉勵的座右銘等。

從四百件作品中,挑選出兩百件作品,作為展覽的內容基底。並將展覽題目取名為:「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跡世界巡迴展」。覺有情,梵文Bodhisattva(音:菩提薩埵),是菩薩一詞的意譯。「有情」指的是具有情識與生命的眾生。「覺」則有二解,一做形容詞解,意謂「覺悟的」有情眾生,也就是菩薩;一做動詞解,指菩薩以大慈、大悲、大捨故,意願「覺悟」一切的有情眾生。「覺有情」,做為星雲大師藝術的展覽名稱,一是大師題寫墨寶都是為了令眾生歡喜,滿眾生之願,書寫中,無不希望擁有者都能獲得祝福,或日日見法,心生法喜安樂;二乃大師五十年來的弘法,不管是在教育、文化、慈善與弘法的努力上,皆希望能讓眾生從自我的生命中覺醒,於日常生活中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因此展出的目的也是希望書寫的內容能覺悟一切有情。故此亦為取名「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跡世界巡迴展」,是為由來。首展於馬來西亞國家畫廊展出,緊接著至美國西來大學、柏克萊大學、中國大陸湖南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台灣高雄市立美術館、台北國父紀念館、屏東文化中心、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大學、澳洲維多利亞美術館、新加坡與加拿大等地巡迴展出。

展出目的就如同星雲大師題寫墨寶四十年來,每每抱著虔誠祝禱的心情,藉由寫毛筆字與信眾結緣,並多一分祝願及感恩。墨寶的內容與意義流露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教「給人歡喜」的性格。藉此巡迴展,希望達到以文化藝術弘揚佛法,以法語利益眾生為目的。

(二)星雲大師書寫之風格——星雲大師墨跡三個時期

從書寫的內容可發現星雲大師的修行與思想流露在作品中。筆者就兩百件作品將星雲大師書寫的內容分為三個時期,此三個時期所提出的例證,以大師於作品中有落款標註年代為主,從中明顯可以印證書寫內容,反應了星雲大師的性格與其當時的弘法思想與內容:

1.一九六四 ~一九九○ 古德法語

在一九九○年前徵集四百件作品入選的只有九張,一方面是大師於一九九一年書寫的作品日益增多,另一方面是徵集來的作品於此階段最為少知。其中最早乃一九六四年所寫「南無阿彌陀佛」。其餘八張皆為星雲大師寫給弟子,依徒眾的法名,寫下勉勵弟子的古德法語。如一九八一年勉勵徒眾依玄法師「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圖一);一九八七年寫給徒眾依照法師「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圖二)。佛光山的女眾大師兄慈莊法師,一九九○年大師為其寫下「慈莊心光」(圖三);為徒孫道悟法師寫下「道無古今,悟在當下」(圖四)等。此時期星雲大師為三十七歲至六十三歲間,其弘法度眾的工作,因開山建寺、成立佛光山文化、慈善、弘法等工作,法務相當忙碌,書寫的內容多為佛教(圖四)的古德法語或諸佛菩薩的名號。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2.一九九一~二○○一 人間佛教的思想

一九九一年星雲大師於台北國父紀念館創立中華佛光協會,一九九二年於美國洛杉磯成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擔任總會長,至今於世界五大洲成立近二百個(總)協會,會員人數逾百萬。此時期星雲大師舉凡所有的活動,都是以「人」為主,都是為了眾生而施設。就如同新加坡《海峽時報》記者高蓁小姐的訪問星雲大師的成就。他說:

我不認為我與佛教間、社會間有什麼分別,因為我是從事社教工作,而非傳教。我也不知道我要什麼,只知道大眾要什麼、信徒要什麼,而儘量給予滿足。如看到孤兒而籌建育幼院,看到無人奉養老人而建救濟院,看到青年學子沒有機會再進修而辦佛教學院給予就學;看到信眾需要精神上的提升,而到處建道場。以統計數字而言,佛光山就辦了十六所佛教學院,九個佛光緣美術館,海內外共有一百多個別分院道場(註:目前已增至二百多個),全世界五大洲,尤其重要城市皆有佛光會的協會或分會。舉凡這些都是依信眾的需要而設立。*28

在星雲大師的思想理念裡,「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佛法和生活不能分開,離開了生活,也就沒有佛法可言」。因此自從有了佛光會後,此時期的墨跡至今為止,也是星雲大師書寫量最多的一個時期。對應此時期的墨跡有:一九九二年,其在南非剃度第一批學習佛教的黑人出家,寫下「法傳非洲」。一九九四年時,因為籌設佛光大學的因緣,引起大眾的關心和護持,佛光山僧侶和佛光會信眾發起托缽興學活動。當時,承藝文界有心人士們響應此一盛事,共同發起義賣活動,引起台灣和大陸多位國際知名的畫家、收藏家,也都出面共襄盛舉。此樁義賣的好事功德,成為社會、教界一大盛事,也奠定了「佛光緣美術館」的基石,佛光山將這分與藝文界人士結緣,乃至後來為方便度眾,提供社會群眾接觸佛教的因緣而成立的事業或舉辦的活動,都名之為「佛光緣」(圖五)。*29一九九四年也為此類活動寫下「佛光緣」。一九九六年將佛光山開山的佛光人信條書寫給弟子永會法師「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同年並於台灣成立「南華大學」,並寫著校名與校訓「慧道中流」。一九九七年以國際佛光會總會長之名,為馬來西亞青年,成立佛光青年團以「菩薩心、青年力」共勉青年。一九九九年至二○○○年為台灣九二一大地震為災區民眾所施設的心靈加油站「佛光園」、「永平佛光村」、「孝敬好學」(圖六之一至三)。

佛光緣美術館總部徵集作品中,發現在此時期星雲大師同時寫下許多未署名的作品,存放於佛光山的書記室,此類作品內容多呈現出大師的性格直顯於作品上。如「有情有義」(圖七)、「老二百萬」(圖八)、「與人為善」(圖九)、「有佛法就有辦法」(圖十)等,亦是其人間佛教的思想。此時期星雲大師六十五歲至七十五歲。也正值星雲大師於弘法事業上的高峰,以人間佛教的理念,通俗的佛教教理,讓海內外的人士,快速的認識佛教、認同佛光山,加入佛光會,成為佛光山僧團,另一股新的力量。書寫的內容,都為一生所奉行的理念,與眾人淺而易懂的詞句,句中字字是做人處事的真理,也是佛法。

(圖五)



(圖六之一)



(圖六之二)



(圖六之三)



(圖七)



(圖八)(圖九)



(圖十)



3.二○○一~二○○五 空性的思想

二○○一年至二○○五年間,星雲大師獲泰國摩訶朱拉隆功佛教大學頒授「教育行政」榮譽博士學位、舉辦台灣佛教界共同達成恭請西安法門寺佛指真身舍利來台供奉協議,兩岸數百民眾觀禮,為海峽兩岸交流跨出新頁,獲韓國東國大學頒贈「榮譽哲學」博士學位;主持多場的國際活動,如奧地利「全球能源獎」主辦單位頒發「地」獎項,並代表亞洲及文化團體,以「人類與地球同體共生」為主題,發表佛教的地球生命觀與佛教環保觀。而在此時期,徵集回來有落款年代的作品內容,如二○○二年「法同舍」(圖十一)、「無生法忍」(圖十二)、「雲水三千」(圖十三)、「心包太虛」(圖十四)、「今覺悟徹」(圖十五)等。從中,筆者發現大師書寫人間佛教之語錄少了,多為空性之思想。此時期星雲大師七十六歲至七十九歲。

(圖十一)(圖十二)(圖十三)



(圖十四)(圖十五)



因此從星雲大師書寫作品依年代觀看作品的內容,不難看出星雲大師的作品指向其內心修行的境界與世界。從古德法語、創辦國際佛光會開展全球五大洲的弘法,不斷的以活動、演講、著作、建設,於軟硬體上呈現人間佛教的理念與思想。書寫時,亦是人間佛教的詞句。至最近的四、五年來,已少見其寫古德法語、或人間佛教的思想。常寫出的是「無生法忍」、「心包太虛」或其早期之筆名等。

三個階段,可謂是佛法內化於星雲大師內心後的深刻呈現,也是一位出家六、七十年修道僧人心境的轉變。

(三)「覺有情」巡迴展之回響及文化傳道效益

「覺有情」星雲大師世界墨跡巡迴展,應馬來西亞國家畫廊邀請,自二○○五年四月九日至六月十九日於該畫廊首展。巡迴展出第二站於美國西來寺,於九月二十一日至十月二日於美國西來寺展開。今就兩處展出地參觀觀眾之人數、國籍、問卷調查、留言簿上的簽名與觀眾的感言,及義工心得,分析展覽觀眾回響及其文化傳道功能。

1.馬來西亞國家畫廊

「覺有情」巡迴首展於馬來西亞國家畫廊展出三個月,由國家畫廊與馬來西亞佛光山共同主辦,佛光緣美術館總部承辦。展出期間共有三十五個國家的人士前來觀賞,計有一萬兩千三百三十人次,並舉辦了教育推廣活動,為佛光緣美術館與國家畫廊館際交流創下了歷史上觀賞者次數的紀錄。

回收的四百份問卷、觀眾與義工的留言簿,以及媒體報導中,不難感受到「覺有情」開啟觀眾心靈的明窗,照破心中晦暗,享受自在與清涼的展出。如美國籍的Dr.StewantMcfarlane因看到報紙報導而來觀賞,其留下「lnspirational」(令人很有靈感)。馬來籍的Aida,本身也是藝術家,覺得大師的書法表現出「文化的訊息傳遞」。一位來自英國的留學生寫下「使人領悟到佛教及墨寶藝術的精神」。大馬華裔彭秀姍,因朋友介紹前來,欣賞後深感「心靈很安靜、祥和,希望每一年都有類似之畫廊展覽」。來自台灣的高玉桂就覺得「星雲大師的書法字體圓闊、自在、通體舒暢」。馬來西亞的陳偉平:「看了星雲大師的墨寶,非常感動,簡單的法語,真能打動人心。」多數人並寫下「希望以後能再參觀類似的展覽」。亦有建議,因看不懂中國書法之美,因此希望有更多的說明;作品展示很吸引人,但無法明白所有的意思;希望多寫圖畫的作品;看了星雲大師的作品後,深深覺悟用心就能寫出好的書法,更重要的是信息通過書法、春聯帶給眾人;大師愛好帶給人歡喜,也讓我感動等。四百份問卷中,馬來西亞國籍占了三百三十二張,多數是透過報章雜誌與朋友介紹前來的,年齡層於十歲至四十歲間占了百分之七十,多數為就學的學生。

綜合展覽成果,歸納有以下特點:

 (1)突破種族、文化局限

國家畫廊過去展出的多數是西洋畫,尤其著重於馬來人畫家的作品,他族藝術家很難進入國家畫廊展出,雖自一九五八年成立以來,一直給人單文化的刻板印象,參觀者大多是馬來人。自二○○○年後,國家畫廊館長致力於希望能讓畫廊展現馬國的多元文化,館長在去年參觀過「雲水三千──星雲大師弘法五十週年影像展」,對星雲大師具有藝術性的書寫感動,主動提出要邀請台灣佛光山,一代宗教大師的書法作品前來展出。

原本,馬來人回教徒是不允許接觸其他宗教,但由於星雲大師的墨跡展在國家畫廊舉辦,這是一個公共場地,藉此因緣令其他友族對佛教更加認識。有一個馬來遊客說:「我一直以為佛教只是拿香拜拜,到現在我才知道原來佛教也有這樣好的教義。」

大師於四月九日的開幕典禮說:

大馬是一個開放及包容的社會,尤其非常感謝國家畫廊,能夠容納不同宗教的作品展出,所謂有容乃大,這是國家畫廊能夠包容的表現。相信以大馬這樣一個包容、開明的國家,將會成為世界上有地位的和平國家,大家都應該擁護大馬的和諧。*30

現場他寫下「大馬好」送給大馬全體民眾,並希望他的書法能融入大馬社會,讓大馬繼續吉祥和諧。

雖然,在籌備展覽期間,面臨展出者於佛像、佛號的作品被限制不准展出,但最後還是館長,跳開宗教的意味,以藝術的角度來欣賞而得到同意。馬來西亞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長拿督斯里黃家定在主持開幕典禮上指出,國家畫廊同意主辦「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跡世界巡迴展」,證明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所領導的政府,對宗教採取開明態度,公平地讓各宗教自由發展。他表示國人應該珍惜這分自由,對不同的宗教文化抱著互相尊重和容忍的態度,並多與其他宗教的信徒溝通,讓大馬成為一個更和平的國家。

(2)展示物品、文化宣揚

「覺有情」展出星雲大師的墨跡、書信手稿、印章,其中星雲大師的作品是從澳州、美國、香港、台灣等地信徒的收藏中,徵集而來四百多幅作品,年代從一九六四年至二○○五年不等,再從兩百件作品中挑選一百四十六幅作為展覽作品。

星雲大師為了此次的巡展,特別在陶瓷上書寫,由台灣著名陶藝家林振龍燒製的陶瓷,展出十七件陶瓷作品希望能帶給觀者另一種活躍、高低起伏的視覺美感。另外,在展場亦情境設置星雲大師的書房,陳列大師歷年來的著作書籍、並從佛光山宗史館調借的大師書信手稿、印章、星雲大師所培養出的李自健、施金輝之畫作。展場內,還有一幅大師過去所作的〈中華文化歷史系統圖〉,本不在展覽品內,但應國家畫廊研發部執行長莎妮塔阿奴娃建議,認為星雲大師所編輯的〈中華文化歷史系統圖〉代表著中華重要的歷史與文化,特別要求展出。此圖成為最受人矚目的作品。

書房的另角落,則是一個中國禪堂的布置,以放映機將「禪」字打在牆上,播放輕音樂,讓人聽了不禁心曠神怡。另有禪椅供人體驗打坐,以抄寫《佛光菜根譚》讓遊客體驗寫書法的心情。透過本展,希望讓人對中華文化產生興趣,繼而進一步去探索中華歷史、文化。

(3)三種語言、給人歡喜

在國家畫廊其他的展覽館內的展示卡,或以馬來文、或以英文,單一語文而已,很多作品都是無題,館內也無人解說,只是由國家畫廊的守衛負責看守,固定開、關門。「覺有情」之展,秉持星雲大師的「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的精神理念,每一幅作品邊都有註上馬來語、英語、華語三種語言的解說卡,讓不諳中文的國民或友族同胞在觀賞字畫之餘,也能從翻譯中了解大師的含義和道理。

(4)超越種族、橫跨國際

「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跡展」展出內容雖是佛教的法語、中華的書法,但是來的參觀者是不分種族、國際與身分,藝術是無遠弗屆的。每天,來訪的遊客除了華人,更有不少的馬來人、印度人進出。特別是位於國家畫廊附近的馬來中學學生,看一次還不夠,第二次再帶朋友來仔細地慢慢欣賞,充分表現了馬來西亞種族、文化的交流。

他們有些是看到報紙報導專程而來,有些則是來到國家畫廊而參觀本展,特別是愛好藝術的西方人比較屬於後者,到目前為止,參觀者除了本國的三大民族,已超過三十五個國家的遊客來過。他們雖然看不懂中文字,就如一個法國人的留言:「在我眼中展現的只有三種顏色,這些看起來如同一朵朵的花。」但是他們有些以藝術的觀點來欣賞,有些看過旁邊的解說卡,或是經過解說員的說明以後,都感歎這場展覽:祥和、美麗、感動、字如山泉流水、很多善言美語、簡易明白、令人愉快……遊客國籍有:美國、加拿大、巴西、澳洲、紐西蘭、台灣、中國、越南、日本、香港、印尼、泰國、新加坡、韓國、緬甸、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非洲、法國、英國、荷蘭、德國、瑞士、瑞典、葡萄牙、史瓦濟蘭、伊朗、比利時、奧地利、阿根廷、委內瑞拉、義大利、墨西哥、哥倫比亞、巴基斯坦……

(5)士農工商、三根普被

「覺有情」從開幕以來,有上萬人前來觀賞。未開幕前各報媒體記者已爭相前來採訪、報導。自開展以來人潮不斷,許多文化、藝術、教育機構,不分種族、宗教及語言組團前來參觀,獲得良好的回響。

除了遊客,這當中有學校老師特地帶學生前來參觀,如吉隆坡增江南區華小,班主任每次都帶不同年紀的學生來參學;各道場的週日兒童班、少年e樂園、松鶴班、婦女、金剛、信徒,以及慈善醫療組的醫師團等,亦陸續前來觀賞。有時當局若有重要貴賓如各國大使、政府高官,也會帶來本展參觀。

來者當然不乏書法家、文學家、畫家、音樂家等文藝界人物,從他們的眼中,更能看出星雲大師墨跡的韻味。如書法家黃崇賜覺得:「大師的字愈是晚期,愈是境界高;大師書法的美,乃一代宗教大師的氣派、修為和禪定所為,非一般書法家所能比。」書畫家謝添宋先生看完展覽亦寫感言:「字如其人,彌勒佛也!」國家畫廊雖然全年無休,但由於地理位置,平時鮮少有人前來,但由於大師的墨跡展,不少人因此而踏上國家畫廊,欣賞藝術。不論高官貴府,不管士農工商,抑或男女老幼,見到大師的智慧法語,無不感到感動、平靜、有所啟發,不少人隨身有紙筆的更是邊讀邊抄,不明白的字句再請現場的解說員解釋,其用心度可見一斑。

「覺」是指感覺、醒覺,希望觀者看了有感動、改變,並且把所體悟到的落實在生活上。星雲大師的墨跡具勉勵且引人深思,如果經常看,這些涵蘊清淨明朗佛性的字句,能讓人有所反省。「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令眾生覺悟,大師雖自謙自己不是書法專家,也不在乎他的作品好或不好,只希望通過作品傳達他的心意,以此與大家結緣。因為這分心意,眾生感受得到了,佛性一如,不分南北,都在此得到啟發了。

(6)推廣教育,寓教於樂

現代社會在享有物質優渥之後,正進入文化藝術的精神層次,可是普羅大眾還未真正的走進文化藝術裡。因此,這次的展覽配合教育推廣活動,希望藉此激發華族尋根興趣,同時也希望其他友族也能一起學習。

六十多位在馬來西亞就讀法語國際學校的小學生,六月一日在老師們的帶領下,興高采烈地特前來國家畫廊參觀「覺有情」墨跡展,欣賞星雲大師融合了智慧與藝術的書法作品,同時也展開一場別具意義的戶外教學。主辦當局特別邀請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的陳韵森書法老師,為這群法國小朋友授課,並以圖形一一講解漢字的特殊之處,讓這群文化迥異的學童透過圖案解說也能了解中華書法的美,讓小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效果顯著。在場的馬來族小朋友見狀也一起參與,場面非常活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戶外教學。

六月五日,馬來西亞佛光緣美術館東禪分館更在現場舉辦書法比賽,特別邀請馬來西亞國際現代書畫聯盟總會長符永剛博士、署理總會長謝忝宋博士及副會長林榮光碩士擔任評審團。符永剛博士在主持開幕儀式上表示,書法能豐富精神生活啟發人生,在生活中將能起極大的調節作用。希望透過書法活動,如這次墨跡巡迴展讓更多民眾參與推動書法藝術,並讚揚佛光山推動多項的文化、教育活動,讓大眾領略到中華書法的美。當天的書法賽有上百人報名參與,其中最小的只有五歲,最年長的則七十二歲。參與者有些自備小桌子、有些則就地寫字,大家都寫得興致非常的專注,比賽內容是:「覺有情」。

此外,在「覺有情」展覽館內固定進行的活動有,拼字遊戲,許多人在參觀完畢後,從報紙中剪貼出有關「覺有情墨跡」的字樣,在紙上拼貼成墨寶法語,例如:「善緣好運」、「無念」、「共生吉祥」、「老二百萬」……在寓教於樂外,更加深對大師法語的印象,獲得啟發。成功拼貼出十句墨跡法語者,也獲贈精美結緣品以示勉勵。而抄寫《佛光菜根譚》及拓字遊戲也每天固定舉行,讓許多民眾參觀後如走了一趟知性學習之旅,達到文化交流的經驗。

2.美國西來大學展出

由佛光山西來寺及西來大學聯合主辦,並由國際佛光會洛杉磯協會協辦、佛光緣美術館總部承辦「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跡世界巡迴展」,從二○○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起盛大展開,並於十月二日圓滿閉幕。展覽空間規劃,筆者考慮西方國家人士在觀賞書法時所見的是中國書法線條之美,及中國書畫的藝術。因此四個展區,以「從覺有情認識中國書法」發想,四區中首先以:「對聯」作為展覽開端,如「人憐竹節生來瘦,松稱高枝老更剛」、「千載一時,一時千載」。次以中國特有的「春聯」條幅的作品,將大師自一九九六年書寫至今的十幅作品展出;第三區便是大師送給與美國當地人士相關的墨跡展出,配以大師寫在陶瓷上的作品。最後一區呈現的是大師書房情境的布置,書房中的書是大師著作,書房中的照片,是大師與美國各方人士的合照。現場並有教育推廣「拓印」的設施,讓每位參觀者,都能親手拓一張大師的書法將大師的作品歡喜帶回。各區以中英文說明的作品書寫的意義與故事,更將中國書法的形式與內容,配合作品適時展出。加上主辦單位以三個月,六次相關中國書法的課程,培訓了導覽義工。

十二天之展期,共吸引來自世界各地逾二千民眾參與,包括台灣信眾與美國南加地區南灣、喜瑞都、核桃、哈崗、羅崗、蒙特利公園市、亞凱迪亞市等地之民眾,還有遠從聖荷西的華嚴蓮社及延壽寺、觀音淨寺等觀眾。展期當中,百餘名美籍人士前來欣賞大師墨跡。雖然他們起先對於大師及中國書法藝術都不甚了解,但透過解說後,卻都一再表示能感受到大師字裡的佛性禪心,而後用心地墨跡一筆一筆地刻劃記錄下來,專注之程度,令旁觀者感動不已,凡此都在在證明藝術所傳達之真善美,足可超越國界與語言之藩籬。

此次墨跡世界巡迴展,動員了五十位義工,他們歡喜發心為每一位參觀者詳細導覽,親切的招呼與熱心服務,贏得大家一致讚賞!參與之義工也與眾分享融入其中之感動,如教育學博士蔡淑淑,雖然須從南灣地區開車一小時前來擔任導覽工作,但仍心中充滿無限感恩表示:很感謝有此殊勝因緣,因為一次次向參觀者解說之際,便一再地提醒自己要如實做到墨跡上所題之「放下」與「忍」等箴言。雖是義工,但其實收穫最多者還是自己,此是幫助自身進德修業之最佳良機。展覽結束後,義工紛紛向主辦單位美國西來寺提出要求,希望藉由「覺有情」的因緣能為義工組成讀書會。如擔任會計師吳碧真亦歡喜表示,導覽過程中除學習到欣賞中華書畫藝術,更重要的是從大師墨跡、從參觀信眾的身上,對於大師所提倡人間佛教的內涵,都有更深一層之體認。對主辦單位的西來寺而言,亦是在西方國家以文化藝術弘法成功的案例之一。

現場設置的「拓印」及「集字遊戲」等教育推廣,是西來青少年團、西來童軍團團員及小朋友矚目之焦點,而大人們見到,也皆童心未泯地紛紛挽起袖子躍躍欲試,赤子之情充分流露。大家法喜充滿地將大師彌足珍貴之墨寶及法語帶回家中。透過此生動活潑的方式,讓大家認識中國書畫藝術及大師書法意涵,更讓來者從墨跡中領受大師的慈悲智慧。覺有情墨跡展於西方國家的展出,不僅是傳播中國書法文化與藝術的交流,同時也讓觀賞者,引發對書法的興趣與認識,並讓觀者心生歡喜,認識了佛教文化與星雲大師,達展出之目的。

結論

從星雲大師的覺有情墨跡世界巡迴展,在馬來西亞與美國共八十四天的展覽,共一萬五千人次觀賞,讓三十五個國家的人士,不僅看到了星雲大師書法內容的獨特性,也讓萬人看到佛法、認識中國文化、了解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墨跡展出具體的成果,如從「覺有情」認識中國書法,將中國的書法文化保存與流傳,其內容有異於自古以來僧人所寫的佛經,但卻因有時代性,使觀賞者易懂、易看、易讀,及其人生經驗的事蹟,轉化其獨特的詞句,加上小故事的敘述,形成其獨特的故事與書寫的作品,此與以往書寫佛經同樣達助揚佛教之功。因此這樣的展出讓各種族的人群,認識了中國書法、佛教意涵;並與一位白手起家,卻影響世人許多的宗教家,對現代的年輕人起了模範的作用。展覽加上相關中國字與書法教育的推廣,如拓印書法作品、抄經等,讓一般人更貼近書法,引發對中國文化藝術的興趣與認識。

因此,「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跡世界巡迴展」至馬來西亞、美國展出,未來即將至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洲、新加坡、加拿大等國繼續巡迴展出。以書法加上佛法,將中國的文化,跨國交往,是一種文化對另一國文化的往來,亦是星雲大師書寫的真心,對人性的吸引。這樣展出的最高境界,乃覺有情墨跡展,能夠引起觀眾的喜愛,產生巨大的能量,討論著中國書法、佛法與星雲大師時,這股力量便能使觀賞者存於心中,產生回憶,從而使人心悅誠服。此說明以書法弘揚佛法,本質上將書藝與星雲大師的智慧法語聚集了許多的文化能量,因巡迴展出讓佛法傳播得更遠,也讓廣大的觀賞者因文化藝術的角度出發,也認識了佛教;八個國家十三處的展出,相信以文化藝術的呈現,將充分地發揮以文化弘揚佛法之巨大傳道功能與效益。

    (刊於二○○六年三月《普門學報》第三十二期)

「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跡世界巡迴展問卷調查表



【註解】

*1張小嘉:〈編纂佛典的史話〉,《香港佛教》第四八五期,頁三一—三三。

*2《大正藏》第九冊,頁六一。

*3《大正藏》第二十五冊,頁七七四。

*4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七年,頁一八五—一八六。

*5田光烈:《佛法與書法》,台北:頂淵文化,一九九三年,頁四○。

*6劉侗:《帝京景物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年,頁三四七—三四八。

*7《大正藏》第四十八冊,頁一○四六上。

*8弘一大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李息翁臨古法書‧自序〉,《弘一大師全集》第七卷,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頁四三六。

*9星雲大師:〈自序‧覺有情─給人歡喜〉,如常主編:《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跡》,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二○○五年。

*10如常主編:《雲水三千─星雲大師弘法五十年影像特輯》,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二○○三年,頁二四八—三○九。

*11星雲大師:《往事百語(一)心甘情願》,高雄:佛光文化,一九九九年,頁二九。

*12林清玄:《浩瀚星雲》,台北:圓神出版社,二○○一年,頁一七三—一七四。

*13同註*12,二○○一年,頁一七九。

*14滿義,《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天下遠見出版,二○○五年,頁三八五。

*15同註*12,頁一七三。

*16同註*9,二○○五年。

*17星雲大師:《往事百語(三)皆大歡喜》,高雄:佛光文化,一九九九年,頁一三一。

*18星雲大師:《星雲日記》第十一冊(一九九一年六月七日),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四年,頁一三○。

*19星雲大師:《星雲日記》第二十七冊(一九九四年一月二十六日),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頁一一三。

*20同註*11,頁二六。

*21同註*17,頁九五。

*22星雲大師:《往事百語(五)永不退票》,高雄:佛光文化,一九九九年,頁九六。

*23傅申:〈序‧以書法做佛事〉,如常主編:《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跡》,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二○○五年。

*24同註*23。

*25星雲大師:《星雲日記》第二十四冊(一九九三年七月五日),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頁二○。

*26星雲大師:《星雲日記》第十六冊(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二日),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四年,頁一七六—一七七。

*27星雲大師:《星雲日記》第三十六冊(一九九五年八月二日),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頁一○一。

*28星雲大師:《星雲日記》第四十三冊(一九九六年九月十二日),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六年,頁四二。

*29參見佛光緣美術館網頁,創辦緣起:http://www.fgs.org.tw/fgsart/index.html

*30此內容為二○○五年四月九日,筆者在馬來西亞開幕現場實錄所得。

【參考書目】

一、佛經及經註

1.《大正新修大正藏》,台北:新文豐,一九八三年。

二、專書(依姓氏筆畫序分)

1.田光烈,《佛法與書法》,台北:頂淵文化事業,一九九三年。

2.李蕭錕等,《靜心寫經》,台北:雄獅圖書,一九九一年。

3.林清玄,《浩瀚星雲》,台北:圓神出版社,二○○一年。

4.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高雄:佛光出版,一九九七年。

5.星雲大師,《星雲大師講演集》(一),高雄:佛光出版,一九八九年。

6.星雲大師,《星雲大師講演集》(二),高雄:佛光出版,一九八九年。

7.星雲大師,《佛光教科書(十一)佛光學》,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一九九七年。

8.星雲大師,《往事百語(一)心甘情願》,高雄:佛光文化,一九九九年。

9.星雲大師,《往事百語(三)皆大歡喜》,高雄:佛光文化,一九九九年。

10.星雲大師,《往事百語(四)一半一半》,高雄:佛光文化,一九九九年。

11.星雲大師,《往事百語(五)永不退票》,高雄:佛光文化,一九九九年。

12.星雲大師,《往事百語(六)有情有義》,高雄:佛光文化,一九九九年。

13.星雲大師,《星雲日記》,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14.星雲大師編著,〈人間佛教〉,《佛教叢書》,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15.章利國,《中國佛教百科叢書書畫卷》,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16.符芝瑛,《傳燈》,台北:天下文化,一九九五年。

17.符芝瑛,《薪火》,台北:天下文化,一九九七年。

18.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雄獅出版社,二○○○年。

19.劉侗,《帝京景物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二○○一年

20.弘一大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弘一大師全集》,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21.滿義法師,《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天下遠見出版,二○○五年。

22.如常主編,《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跡》,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二○○五年。

23.如常,《雲水三千──星雲大師弘法五十年影像特輯》,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二○○三年。

三、學位論文

1.賴凱慧,《大化無形的弘法媒介──佛光山宗教美術理念與實踐之探討》,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論文,二○○二年。

四、工具資料

1.《佛光電子大辭典》光碟版第三版,二○○三年。

2.《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一九九四年,光碟版)。

3.佛光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fgs.org.tw

4.佛光緣美術館網站:http://www.fgs.org.tw/fgsart/index.html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