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09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老人關懷之探討──以宜蘭仁愛之家日托班為例
⊙永東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
提要:台灣在一九九三年時老年人口比例即達百分之七,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並逐年遞增,迄二○一一年已占總人口比率百分之十點七四,這同時又受到低出生率少子化的影響,以及台灣民眾受縛於儒家傳統孝養思想,無法像歐美西方家庭接受在養老院終老的觀念,因此,更突顯台灣老年照護的急迫需求。早期相關學術研究,主要針對政府老齡長期照護的政策研究,近幾年才出現老年日間照顧的探討。
老年人口預估已達百分之十二點五超出全國平均比例的宜蘭地區,歷年來分別有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團體試辦過老人日間照顧,卻少有成功者,迄今卻未見任何有關這些宗教團體老年日間照顧的學術研究,故值得本論文以其中唯一成功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所辦的宜蘭仁愛之家日托班,在未蒙政府任何補助情況下,十多年來仍能成功經營的實例做深入探討,以了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透過日間照顧給予老人何種關懷?成效如何?以及在未來永續經營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困難?並藉以了解宗教信仰是否會影響老人參與日間照顧的決定因素。
本研究方法主要為質性研究之文獻觀察的比較與分析、實地的參與觀察以及透過仁愛之家工作人員、日托班學員與其家屬的深度訪談。希冀藉此論文呈現出基於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老人的關懷,所經營的老人日間照顧的成功模式,以作為未來有意辦理老人日間照顧者的參考。
關鍵詞:高齡化社會 老年日間照顧 宜蘭仁愛之家 老人日托班
前言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提倡「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佛教,凡有助於幸福人生之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他認為人間佛教主要的內涵是「關懷生命」,因為人到世間「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所以人間佛教所重視的,是如何在「生活」中運「用」佛法來超越「生死」的現「相」,進而圓滿「生命」的本「體」。也可以說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是擁抱生命的佛教,是解決生死的佛教,是落實生活的佛教。*1是具有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與普濟性的六大特質。因此星雲大師透過佛光山「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四大宗旨,秉持「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四大工作信條,來推動其人間佛教的理念。
(一) 問題背景
其中在以慈善福利社會方面,星雲大師為了讓佛教徒重視現世生活,期於有生之年就能往「生」佛光山這片人間淨土,而不是一味把希望寄託在來生,因此於一九七○年起陸續創辦佛光精舍、宜蘭蘭陽仁愛之家,以及協助高雄縣政府開辦「鳳山老人公寓」,乃至籌建中的僧眾養生寮,提供老者安單。設立大慈育幼院,撫孤育雛;創設佛光診所、雲水醫院、萬壽園等,並與福慧基金會於大陸設立佛光中、小學和佛光醫院數十所,育幼養老,將佛教的愛心廣澤於貧苦無依的老弱殘疾。讓人一生的生老病死,都可以在佛光山完成。*2
上述為老人設立的養老院、診所和萬壽園,正符合當前老年化與少子化時代的需求。雖然,台灣老年人口比例沒有歐美日本高,但台灣從一九九三年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百分之七,即已進入人口老化國家,去年則已躍升為百分之十點七四。根據經建會推估,當一九四九年出生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在二○一四年開始進入老年,老年人口將快速攀升,在短短七年內從二七三萬人躍升到三九二萬人。而本論文研究對象仁愛之家地處宜蘭縣,該縣位於台灣較偏遠的東部,根據二○○二年內政部戶政司台閩地區現住人口年齡分配統計,迄二○○一年底宜蘭縣總人口數四十五萬六千七百九十九人中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就有四萬八千八百七十三人,占總人口數百分之十點五,預估去年已達百分之十二點五,比全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人口比例百分之十點七四高出許多。尤其雪山隧道通車後,好山好水未經汙染的宜蘭地區,更有外來老人移入長居之勢。
經建會官員表示,目前台灣人口結構還算有活力,「老化指數」*3僅為百分之六十九。但台灣生育率太低,導致老化速度飛快。經建會對照資料後發現,在二○三三年台灣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老」的國家,屆時台灣的人口老化指數高達百分之二百五十一。也就是老年人口將是幼年人口的二點五一倍。*4老人人口的增加與老化趨勢,首先會面臨經濟與健康衰退,其次是社會疏離,再其次是老人心理調適問題。然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及家庭結構上的變遷,使得愈來愈多老年人口陷入缺乏醫療資源、療養機構、照顧者、經濟困窘、以及遭受虐待等困境。*5這同時也增加全民健保沉重的負擔。
再者,在老齡化同時又面臨少子化的過程中,為了適應經濟型態的改變,台灣家庭照顧的觀念與方式,由傳統婆媳三代同堂轉變為核心家庭為主。*6在此情況下,若父母老化或健康惡化,需要子女在家照顧時,就會影響所有子女的經濟負荷,以及在情感與孝道間產生一定程度的猶疑與掙扎。基於上述種種原因,老人日間照護在當前社會確有其急迫性的需求。
雖然台灣社會仍受到養兒防老思想影響,老人入住安老院的意願不高,但是內政部自一九八九年度起,每年均編列補助經費,鼓勵民間單位積極興設老人養護、長期照護機構,或輔導贍養機構轉型擴大辦理老人長期照顧服務,以滿足國內老人長期照顧的需求,另亦補助機構充實設施設備、服務費及教育訓練等相關經費,強化照顧功能,提升服務品質。*7並自一九八七年度起即開始獎助各縣市政府及各公私立老人扶養機構辦理老人日間照顧。其服務主要提供輕、中度失能、失智老人,定期或不定期往返日間照顧中心,維持並促進其生活自立、消除社會孤立感、延緩功能退化、促進身心健康。由各縣(市)政府結合民間資源提供個案照顧管理、生活照顧服務、復健運動及健康促進活動、諮詢服務及家屬服務等。這些年來更在各地積極推動社區化日間照顧,截至二○○九年底,服務人數合計六百一十八人(含失智症日間照顧服務)。*8宜蘭縣政府亦在二○○一年委託基督教伊甸基金會宜蘭服務中心,在宜蘭市社福館開辦日間照顧。
(二) 研究目的
為因應老齡化時代的來臨,老人日間照顧是台灣內政部積極在推動的政策,林文明在二○○五年完成的碩士學位論文《宜蘭縣實施老人社區照顧現況與分析之研究》*9,當時只略為提到宜蘭縣二○○四年日間照顧計有縣府社福館十六位老人,與龍德社區日照中心三十五位老人,以及龍潭老人仁愛之家十五位老人。社福館松柏居與龍德社區日照中心是委託基督教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承辦,從二○○一年開辦之初,風評一直很好,候等老人將近五十人。如今基督教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承辦的縣府社福館與龍德社區日照中心的日間照顧都已停辦,基督教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唯留社福館的居家服務。
這期間宜蘭地區兩家天主教團體,財團法人天主教遣使會附設宜蘭縣私立聖方濟安老院日間照顧,與財團法人天主教靈醫修女會附設宜蘭縣私立瑪利亞長期照護中心,亦先後推出日間照顧方案,前者卻遲遲無法辦成;後者則是在未立案情況下經營多年後,終於二○一○年開始受縣府委託辦理,經費完全由縣府補助,才得以存活。當時在林文明論文中提到的宜蘭縣三家日間照顧,迄今唯留私立佛教團體佛光山仁愛之家菩提學苑日托班,十二年來完全未獲縣府任何補助,卻仍能辦得有聲有色。
故本論文將鎖定在林文明完成論文後的二○○五年迄二○一一年間,以了解上述宜蘭縣宗教團體日間照顧中心為何獨有星雲人間佛教仁愛之家能一枝獨秀?依據林文明研究論文的比較,當時仁愛之家日間照顧收費四千元,高出社福館和龍德社區日照中心三千五百元,理應不易招收到老人。為何受託老人反而有增無減?可見日間照顧中心的經營除了經費問題外,必然存在其他經營成功的因素,值得深入探討,以做為其他日間照顧永續經營及未來其他新設老人日間照顧的參考。
(三)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本論文主要研究方法為質性研究的文獻觀察、田野調查、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文獻觀察將透過既有的各種文獻做觀察、比較分析與歸納。田野調查將親臨宜蘭縣各宗教團體辦理的日間照顧做實地的考察。參與觀察則是筆者將實地親臨仁愛之家的托老班做完整且全面的參與觀察,以及透過仁愛之家負責人與主責工作人員、日托班三十九位學員與其家屬的結構式深度訪談。由筆者設立訪談的主題與架構,但訪談大綱的訂定只是要確定研究者想要的資料都能被涵括,且系先經信效度檢定後再用以收集資料。藉以了解仁愛之家,結合佛教課程於日間照顧關懷老人的情況。
訪談收集之資料經編碼歸類的過程,可分成學員對日托班之滿意分析、學員家屬對日托班之回應、與提供照顧者之分析三大類。學員對日托班之滿意分析又分為學員參加與異動、課程安排與成效、設備與服務品質三項;學員家屬對日托班之回應亦分為家屬之照顧負荷、日托班提供之服務、日托班服務之使用結果三項;提供照顧者之分析則包括工作人員之照顧經驗、日托班之服務內容與筆者實地觀察紀錄三小類。
(四) 研究困難與解決
本研究面臨三項困難說明如下:
1.歷年來宜蘭縣雖有多家宗教團體申辦老人日間照顧,或受託於縣政府,或自營,然成功實例極為少數。目前僅有私立蘭陽仁愛之家菩提學苑三十九位老人及設立不久受託於縣府的天主教瑪利亞日間照顧十九位老人仍存在外,其餘宗教團體日間照顧均停辦,在比較過程中不易覓得對照組,故本論文只能單取前者做為研究實例。
2.被研究對象的蘭陽仁愛之家菩提學苑日托班三十九位老人中有二十一位不識字,十二位失智,不易做問卷調查,幸虧這些老人大部分為能自主的行動正常者,為解決針對不識字者搜集資料的困難,完全改以結構式訪談方式來進行資料的收集,對於失智老人,只能靠訪談其家人與托老班的工作人員來搜集資料。
3.仁愛之家日托班三十九位老人年齡分布在八十~九十之間者居多,無法個別做長時間專注且深度的問題答覆,故只能設計簡答題。且在訪談過程中老人亦有偏離主題或答非所問的情況發生,故訪談者極需具備及時予以導正的技巧。
(五) 資料搜集與訪談方式
筆者在訪談之前,為取得受訪者信任,先帶領選修「宗教學研究方法」的學生兩度到仁愛之家日托班當義工,做直接的接觸與參與觀察,先對仁愛之家及受訪者和主責工作一一了解,並與之建立良好關係。訪談前徵求所有被訪談者的同意後,筆者才於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開始帶領二十位學生分為受訪老人、提供照顧者與老人家屬三組進行訪談,前後歷經一週時間才完成訪談。
研究採用結構式訪談法,進行時採取「一般性訪談導引法」進行資料的搜集,尤其是失智者。訪談的進行由筆者先行解釋研究主題與方向,並緩和受訪者心理壓力,再進行訪談。
一、相關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老人的觀點與老人使用社會福利服務的研究文獻兩部分來探討。
(一)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老人的觀點
除了為老人設立上述養老院、診所和萬壽園外,星雲大師在佛光山添置近五十輛電動車接送長者,在興建佛陀紀念館時,亦降低廣場前坡台的高度,以利老人上下台階。且隨著星雲大師年齡的增長,受限視力與行動能力的衰退不便,在他一生豐富的著作言說中,不乏對「長者」的定義、老苦的現象、產生老苦的原因、到老苦的滅除與方法等的闡述,以及符合佛教報恩思想孝道的研議,處處可見其對耆老有增無減的關懷。茲歸納為如下三類分別略述之:
1.老人的定義
八○年代大師先給予「長者」明確的定義,在〈佛陀如何說老人法〉中引經據典闡釋佛陀教育法中的老人法──如何尊敬老人,以及應該給他們什麼樣的待遇。佛說:「我的教法中,並沒有高下階級的分別,但是也不能罔視長幼的禮教;你們對法臘高的長老一定要恭敬奉事,誠懇地禮拜、迎禮、合掌,因為他們在學佛道路上,跋涉過千萬的水火風霜,可以給你們經驗傳授,是教法的象徵,所以要給長老最好的床坐,供養最好的水、最好的飲食。」*10長者、長老,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佛經裡面說:「長者不必以年耆」,就是不完全以年高這一點來認定,而是以戒德為準。長老應該具備所謂的「長老十德」*11:
(1)姓貴:出身德行清淨恭謹的貴族,且又是佛教家庭,世代虔奉佛法,真正依教行持的佛弟子。
(2)位高:身居高位,心性柔和忍辱,能慈心愛護體恤下屬,而不以權位欺凌人。
(3)大富:具備世間、出世間種種功德法財,能以歡喜心布施,濟拔眾生身心遠離困乏怖畏。
(4)威猛:心能降伏種種惡念,身行威儀莊嚴,受人敬重。
(5)智深:除威儀能攝眾,智慧的善巧方便外,更能度化千差萬別剛強頑冥的眾生,引導出離迷妄深陷的境界。
(6)年耆:平易親切,言行足堪為年輕後輩的模範者。
(7)行淨:身、語、意三業都清清淨淨。
(8)禮備:舉手投足都合乎世間、出世間的儀禮,胸懷曠達,能容人容物。
(9)上歎:一切行為殊勝,讓上位的人讚歎。
(10)下歸:一個長老要能以德服人,讓下位的人也能心悅誠服。
具備了「長老十德」,才有資格接受長老應有的供養。*12
大師認為只是興建「養老院」、「松鶴居」讓老人有所住,並不能解決老人的問題。老人的需要,除了居住問題以外,老人其實是到了日暮窮途,冰入嚴寒的冬天了,他們更需要的是我們的關心、了解與噓寒問暖。*13大師認為「老人不是年紀,而是心境;老人不在身體,而在心靈」。*14
2.四聖諦與老人
星雲大師稍後於九○年代出版的《星雲說偈》則談到老苦,《迷悟之間》漸談及〈可愛的老人〉、〈老人的春天〉與〈老人的三寶〉,二○○○年發行的《佛光祈願文》中則有專為長者祈願祝禱的〈老人祈願文〉,之後從二○○六年大師開始在《人間福報》執筆的「人間萬事」專欄,更大量論及老人相關議題,如「老人的智慧」、「老人怕什麼」、「四等防老」、「老人五要五不要」、「老人的夢想」、「老人自愛」、「虐待老人」、「老人愛己」與「歸誰養」等。
上述星雲大師有關老人的論述,可依佛教四聖諦苦、集、滅、道四個層次來歸類,分述如下:
(1)苦:最早於九○年代出版的《星雲說偈》就談到老苦。文中以「少年莫笑老人顏,老人不奪少年春;此老老人不將去,此老還留與後人。」來陳述老人有被青少年輕慢與容不下,認為老人已經沒有大用的苦。*15
(2)集:上述共有三篇闡釋老人受苦的原因,主要為以老賣老,老氣橫秋,老而不化,老而固執。*16另外,老人由害怕孤獨寂寞、害怕子女不孝、害怕沒有後代、害怕老病死苦、害怕顛倒痴呆、害怕人生無望、害怕意外災害、害怕被人倒騙等八種懼怕而產生多種苦。*17再者,年老身體多病,不能工作,只會消費,因此遭到兒女遺棄。有的年老行動不便,隨時需要旁人照顧,日久引起負責照顧的人厭煩。或者老年人有很多不好的習慣,例如喜歡教訓別人,喜歡嘮叨,經常責怪抱怨等,都會引起別人反感。而受到身體虐待、精神虐待、被疏於照顧、被惡意遺棄、財產被吞沒、不被尊重、不讓參與等七種虐待,也會引發老人諸多的苦。*18
(3)滅:只有一篇文章論述老人苦的滅除。老人歷經歲月的磨鍊,擁有許多的智慧、經驗、常識、涵養,這是年輕氣盛的年少子弟所體會不到,更不是光靠聰明才智所能獲得的。老人的智慧如見多識廣、仁慈待人、提攜後學、冷靜行事、沉著內斂、自我約束、意志堅強。*19這些都是滅除老苦後的境界。
(4)道:共有六篇文章申論老人滅苦的方法。條例如下:
大師推薦防老四個層次:
(a)用儲蓄防老;(b)用結緣防老;(c)用智慧防老;(d)用信仰防老。*20
從老人本身出發的老人「五要」:
(a)老人要有養老本錢;(b)老人要有專人照顧;(c)老人要能去除寂寞;(d)老人要能減少不便;(e)老人要有適當保健。另從非老人立場來談老人「五不要」:
(a)不要吵他;(b)不要煩他;(c)不要難他;(d)不要氣他;(e)不要管他。*21
老人六個共同的夢想:
(a)長生不死;(b)富可敵國;(c)兒孫滿堂;(d)再度年輕;(e)回到過去;(f)重溫往事。*22
老人的問題,需要老人自覺、自愛,才能根本解決:
(a)自我保健;(b)自我反省;(c)自我年輕;(d)自我結緣;(e)自我娛樂;(f)自我儲蓄;(g)自我尊重;(h)自我肯定。如此必能擁有一個高格調的晚年生活,為自己的人生劃下完美的休止符。*23
老人要懂得自愛,才會快樂。因為老人也有很多可愛的地方,例如:
(a)愛惜往日的歷史;(b)回想一生的大事;(c)回顧曾有的善舉;(d)誠心深切的懺悔:所謂「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從懺悔裡,可以得到心安,從懺悔裡,會得到自愛,從懺悔裡,還有餘暉蕩漾,人生仍然是可喜、可愛的。*24
老人「歸誰養」仍是一個極待解決的問題。對此,星雲大師有四點看法:
(a)歸家中分子養;(b)歸慈心人士養;(c)歸社福機構養;(d)歸宗教團體養。*25
上述以四聖諦歸類星雲大師給予老人有次第的教示比例為一:三:一:六,其中六篇內容都在傳授滅除老人苦的方法,可見大師對老人關懷備至。另有一則為星雲大師對解決老人社會問題提出的六項建議:
(1)希望社會組織「松柏聯誼會」,讓老人們有很多的朋友,有很多的交誼,有很多的來往;讓老人不孤獨,老人不寂寞,老人在社會上一樣的活躍。
(2)希望社會上到處成立「老人俱樂部」,讓老人每天可以到俱樂部下棋、運動,談古論今,甚至打牌,訓練頭腦的活動。
(3)希望各地成立「托老所」。老小老小,真正的老人也和幼小的兒童一樣;社會上有「托兒所」,現在也應該有「托老所」。托老所裡有年輕貌美的女青年,陪老人說話,說故事;以老人喜歡的運動,例如腿部的、腳部的、手部的、頭部的,幫助他們活躍起來。甚至陪他們讀書,聽他們說話,解決老人們的寂寞,讓他們能享受到老人的春天。
(4)在各區籌立「老人育樂之家」,讓老人在裡面可以演奏各種中西樂器,讓老人們唱著南腔北調的歌曲,鼓勵他們畫畫,鼓勵他們寫字,鼓勵他們吟詩作對,發表閱讀心得,讓老人再度唱出生命之歌。
(5)成立「老人旅遊社」,讓老人和年輕人一樣,徜徉在山水園林之間。
(6)成立「老人加工廠」,可以用老人的力量做一些加工,既可以運動,又可以賺取金錢補貼日用。*26
@b3.孝道的研議@e
星雲大師認為中國傳統的孝道觀念,基本上是可以和佛教的報恩思想相互輝映的,並引用蓮池大師將孝分為三等的看法:對父母甘脂侍奉,生養死葬,只是小孝;光宗耀祖,顯耀門庭是為中孝;引導父母脫離輪迴,是為大孝。所以,孝,它維繫了社會的倫理道德,促進了家庭的和諧健全。*27
這些觀點理念與方法建議對於當前老年化時代引發的社會問題具有教化啟迪作用,亦影響佛光山經營管理老人院的原則與方法。
(二) 老人使用社會福利服務國內外研究情況
目前關於老人使用社會福利服務的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以老人活動中心的服務專案及醫療保健相關的服務專案為主,藉以探討老人在服務使用上的行為類型。至於機構式的服務方面,亦僅限於護理之家所收容養護的老人為主要研究對象,對於日間照護服務議題,近幾年倒吸引不少從醫學與社會學角度做深入探討的學術論文問世。唯獨仍未有從宗教學術領域探討宗教團體老人日間照顧的相關學術論文。
台灣社區型日間照顧模仿自歐美國家,國內外相關議題研究可概分為社區照顧的歷史脈絡與政策、台灣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的發展與定位、日間照護服務模式與現況、使用日間照護服務的決定、老人對日間照顧之適應、日間照顧的成效與功能等六類,後四項對本論文以台灣宜蘭仁愛之家日托班來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老人的關懷較有相涉,分述如下:
1.日間照護服務模式與現況
目前台灣日間照護模式可分為「社福機構」、「醫院附設」、「養護機構」等三種老人日間照顧之經營行銷模式,「社福機構」以低價為市場區隔,目標顧客鎖定中低收入戶之輕度失智失能及健康老人,以「健康生活」為主要服務內容;「醫院附設」以中價位為市場區隔,目標顧客鎖定中、重度失能老人,以「醫療照顧」為服務內容;「養護機構」以中高價位為市場區隔,目標顧客鎖定重度失智失能老人,以「日托贍養」為主要服務內容。*28
醫療模式與社會模式日照中心提供個案之服務(家屬觀點)包括醫療服務、護理服務與生活照顧、身體功能維持、心理情緒的支持(繼續擁有家庭生活、維持自我價值感、情感表達)及社會互動(人際互動、社會參與),二種模式的差異在於醫療模式有較多的醫療服務與提供技術性護理服務,但活動內容的豐富性較低。
但二種模式都可使家屬在白天時段專心工作沒有牽掛、增加白天時間安排的彈性,但在家屬團體與照顧課程的提供方面,家屬的參與度就較低;家屬對於未來服務的期待,醫療模式關注活動內容及照顧課程,社會模式關注服務人力的提高,但二種模式家屬均期待日照中心本身的服務時間能更有彈性,並非僅於白天開放,而在夜間或假日亦能開放。*29
2.使用日間照護服務的決定
在老人抉擇使用日間照顧服務的過程中,老人如何得知資訊、資訊的來源以及本身的需求會對老人在抉擇使用日間照顧服務產生影響;其次,在獲取資訊進入考慮階段時,老人主要考慮的層面包括:交通上的便利性、使用服務後的適應問題、宗教因素以及使用日間照顧服務時可能的限制,此外,家人的意見會加強或減弱老人使用日間照顧服務的態度;最後,在決策上,老人在抉擇使用日間照顧服務上,以直接自主與授權自主的老人較多。*30
在老人使用日間照護服務的決定過程中,家庭成員之參與情形可就下列四方面來說明:(1)家人的暫代照顧需求而不是老人本身的需求,驅使老人去使用日間照護服務。(2)家人因目睹老人在家無人照顧或在家無聊的情景,故比老人較先產生使用日間照護服務的需求感,而此需求的覺知會進一步創造老人的需求。(3)服務訊息的提供者:許多家人比老人先知道日間照護服務的訊息,而將日間照護服務介紹給老人。(4)家人的行為及態度會影響老人服務的使用。家人可能藉著陪同老人參觀機構而強化老人的需求感,但家人對老人使用服務的態度或許也會減弱老人的需求感,若家人(特別是兒子)感受到老年父母的服務使用會招致「不孝」之指責,則會表示不贊成的態度,家人的不贊成可能成為使用服務的障礙因素。
另在老年父母服務使用之決策過程中,女兒和兒子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至於老人的需求、態度和信念如何影響著決定過程呢?老人可能因覺得在家無聊或想省去家人照顧的麻煩而去使用日間照護服務。又如果老人將「服務使用」與「依賴」聯想在一起或老人認定使用服務是家人推諉照顧責任的一種安排,則會猶豫不決去使用服務。*31
3.老人對日間照顧之適應
進入日間照顧中心後的老人,就其適應過程可歸納出五個階段:分別是「觀察期」、「關係建立期」、「逐漸熟悉期」、「適應期」與「認知改變期」。影響老人在日間照顧適應的促進因素包含有「老人的使用動機、家屬提供的社會支援、工作人員的主動照顧及技巧、機構的硬體環境設計」等因素。自主性較高的老人在日後的服務使用過程中有較佳適應。影響老人適應的障礙因素,包含有老人做決定時自主性的程度、其他收托成員在疾病及語言上的差異性及機構的動線規劃及硬體空間等,則會持續的影響老人在機構內的適應現況。*32
日間照顧中心改良式服務模式應強調:活動多樣性、設置獎勵辦法,來滿足公教人員及行動不便的老人的需求,以提高參與動機。各部門行政支援及加強場地、設備器材數量及品質,並兼顧老人的多元特殊需求,來降低阻礙因素。*33
4.日間照顧的成效與功能
老年人的照護不僅是社區醫學的挑戰,也是重要的社會議題。老年人不但希望能夠活得久,也希望能活得有尊嚴。日間照護服務的成效會影響受託老人的身心健康狀況、生活品質滿意度、家庭親子關係、社會支援程度等(吳雪玉,二○○四)。另外日間照顧中心的使用效益有運動產生健康改善的效益,聊天產生心情變好、增加朋友相處時間的效益,以及減輕照顧者負擔的效益。且在使用日間照顧老人中,年齡愈輕對復健、用藥諮詢及衛教需求也愈高。用藥諮詢需求以教育程度為高中以上者,有較高的需求。男性比女性有較高的衛教需求。*34
日照服務亦可減輕老人家屬身體症狀、心理情緒負荷,並有助於工作的維持,增加社會活動及家庭活動。*35每月經濟狀況及有無罹患疾病,會影響老人參與社會型日間照顧服務時間的長短。而性別、年齡、宗教信仰、罹病數量、功能狀況及參與服務的時間則與老人自覺健康狀況有顯著相關。*36
雖然台灣日照服務已推動多年,但是老人日間照護服務仍有收托率低、場地限制、服務時間交通輸送系統尚未建立,與收費問題考慮等困境。*37
除了上述各類日間照顧相關文獻外,最接近本研究議題並可做為延續研究的相關學術論文只有一篇,即是林文明(二○○五)就讀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的碩士論文《宜蘭縣實施老人社區照顧現況與分析之研究》。林文明本身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成員,故是以圈內人身分觀察撰寫此篇論文,主要探討社區照顧的實質內容,與這些福利服務目前推展的現況與難題,藉著了解社區工作者的聲音、看法,和相對於公部門社區照顧相關承辦人員的看法,發現社區照顧在縣政府、鄉鎮公所、社區工作者的認知是不一致,社區照顧服務對象的看法不同,社區不在乎是「在」社區照顧或「由」社區照顧,但覺得社區照顧的需要專業和一個社區辦理範圍太小,在資源經費尋找的持續性不足,使得午餐辦理的斷斷續續,日間照顧和居家服務不敢辦理。但社區工作者對老人社區照顧均持肯定,主張強化正式和非正式照顧體系的連結。
研究結果受訪者覺得對社區照顧辦理影響因素有下列的看法:(1)政治介入社區,影響社區團結。(2)經費資源不足。(3)觀念風氣未開。(4)社區要求有自主性。(5)社區沒有專業能力。(6)社區發展協會對社區照顧目標不清楚。整體發現社區照顧無法在社區辦理的因素有下列:(1)用「福利社區化」將「社區照顧」變成「活動」,照顧成為活動而沒有成效。(2)社區發展協會沒有社區照顧的認知、專職人力、專業能力、沒有意願、沒有資源、不知自己社區的需求和社區發展協會需要充權。(3)聽不到失智者及社區弱勢者的聲音,社區長者需要充權。(4)縣政府沒有編列經費、縣政府沒有長遠性的政策規劃。
依據筆者對林文明完成論文迄今(二○○四~二○一二)九年期間,宜蘭縣宗教團體日間照顧的調查發現,林文明論文中第六項成立以宗教(廟宇,教會)為中心的半日間照顧中心的建議,在實施上困難重重,成功實例僅有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蘭陽仁愛之家菩提學員日托班。故筆者僅從近九年來宜蘭縣內宗教團體日間照顧的演變與發展中,來了解宗教團體辦理日間照顧的實施困境,再深入探討其中唯一成功實例(宜蘭仁愛之家)的成功要素,以為未來成立其他老人日間照顧的參考。
二、宜蘭地區宗教團體日間照顧
迄今台灣各地共有五十一所日間照顧中心,*38其中有十一所為宗教團體設立或管理。在這十一所宗教團體日間照顧中心,天主教占有六所、基督教占兩所、佛教兩所、道教一所。以數量來看,天主教日間照顧中心超過半數居首。以地域而言,宜蘭地區同時擁有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經營的日間照顧中心最為多元。
(一) 宜蘭各宗教團體日間照顧
台灣老人日間照顧中心可分為機構型、社區型與居家型三種。這些老人日間照顧中心或公辦民營、或民間私營,宗教團體日間照顧中心就屬於後者之一。迄今宜蘭地區前後共有宜蘭縣政府社福館「松柏居」老人日間照顧中心、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於蘇澳鎮龍德日間照顧中心、財團法人天主教遣使會於頭城附設宜蘭縣私立聖方濟安老院日間照顧、財團法人天主教靈醫修女會附設宜蘭縣私立瑪利亞長期照護中心、佛教團體於礁溪鄉所辦的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蘭陽仁愛之家菩提學苑日托班、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竹林養護院、宜蘭縣私立杏林老人養護院和季新日托中心等八所日間照顧中心(見表一),則包含了上述兩種屬性。
除了第一所宜蘭縣政府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為公辦民營,以及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竹林養護院*39和宜蘭縣私立杏林老人養護院等四所日間照顧中心外,其餘四所均隸屬私人的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等宗教團體。而在同一地區擁有三種不同宗教團體創辦的老人日間照顧中心,這在全台各縣市地區是唯一僅有的現象。
表一 宜蘭縣歷年興辦的老人日間照顧中心一覽表
林文明二○○五年完成的碩士論文《宜蘭縣實施老人社區照顧現況與分析之研究》,對當時宜蘭縣實施老人社區照顧現況分析後,做了十一項建議,其中第五項建議政府應鼓勵民間建立私營化社區日間照顧中心,及第六項鼓勵宗教團體辦理半日托照顧中心。*40該論文亦提及基督教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承辦縣府社福館老人日間照顧與蘇澳鎮龍德社區日照中心的盛況。然而,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的龍德社區日照中心因財力不濟又無法獲得政府補助,已於二○○七年關門,*41由其承辦的縣府社福館日間照顧也於二○一一年初結束服務,只保留居家服務專案。
另外,從林文明完成其研究至今九年期間,社照促進會於二○○五年六、七月間接受五結鄉公所委辦季新日托中心,迄二○○七年有十位老人,一直未獲鄉公所補助,每個月還需付鄉公所六千元場地租金,促進會一年虧三、四十萬元,已於同年二月底停辦。隸屬天主教團體的財團法人天主教遣使會附設宜蘭縣私立聖方濟安老院,與財團法人天主教靈醫修女會附設宜蘭縣私立瑪利亞長期照護中心,亦先後籌辦日間照顧,前者推出方案多時,卻由於頭城地區民風保守儉樸,不捨花費而一直乏人問津;後者乃縣府委辦單位,但因地理位置以及僅容二十人的設備,只收羅東三星地區的正常老人,目前該日間照顧中心有十九位老人,費用則向縣府申請補助。如今唯獨星雲大師於一九九八年創立的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蘭陽仁愛之家日托班(今易名菩提學苑),在完全沒有政府補助的情況下,歷經十二年仍屹立不搖,且由創立之初的六位老人,已達到目前的三十九人。
下一節將以宜蘭縣仁愛之家日托班為例,以現有三十九位長者做為研究對象。
(二)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設立的老人照護單位
雖然佛光山的弘法以文教為主,但也不偏廢慈善。有關老人慈善方面,於一九七○年起陸續創辦佛光精舍、宜蘭蘭陽仁愛之家,以及公辦民營的「鳳山老人公寓」,提供老者安單。分別簡介如下:
@1.佛光精舍
星雲大師為發揚傳統敬老孝道之精神,增進家庭倫理之和諧,安頓老人安樂的生活,發起創建「佛光精舍」,提供老人們贍養,作為頤養天年之所。佛光精舍位在佛光山西邊的山坡高地,風景幽雅,與原普門中學相毗鄰,從一九七四年十月起開始興建,有公寓式的「慧淨樓」、「明心樓」、「智道樓」──三棟兩層樓房。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一日落成啟用,迄今已歷三十六年。
目前進住者少數是出家人,其餘都是皈依三寶的信徒,有退休的公務人員、大學教授、軍官、律師、企業家等,他們都有美好家庭,自費來精舍是為尋求另一種「出離」的修行生活。
老人多病是生理上自然現象,服務人員本著慈悲為懷的精神,以菩薩般的愛心、耐心去照顧老人,小病到佛光山佛光診所醫療,重病立即以救護車送到大型醫院急診。因此,在精舍安單的每一位老人,皆能得到妥善的照顧,讓家眷可以安心而無後顧之慮。*42
2.鳳山老人公寓
座落鳳山市的高雄縣老人公寓,專門提供年滿五十五歲以上、身心健康、無法定傳染病,且可以完全自理生活的年長者申請。一九九五年七月,由高雄縣縣政府以「公辦民營」方式委託佛光山慈悲基金會管理「崧鶴樓」(高雄縣老人公寓)。
老人公寓不僅兼顧年長者的食衣住行育樂,亦開設「長青學苑」,經常性地提供豐富多元的課程,讓居民們腦力激盪。不論是科技的電腦操作,充滿藝術人文氣息的京劇、戲劇,富有音樂藝術饗宴的二胡進階、輕鬆彈 keyboard、手語教唱、輕鬆帶動唱等,發揮生活美學的水彩繪畫、手勾編織、棉紙撕畫班,或是運動類的地面高爾夫球、社交舞等,如此精采的課程讓老人公寓的居民們,天天都充實,日日都開心。為了照顧居民們的健康,老人公寓亦有專業的護理人員,並配合鄰近醫院,定期開辦健康講座,共同為長輩們的健康把關;餐飲方面依照營養師的指導,均衡飲食;志工們與志願性服務社團的學生們還會陪伴長者活動筋骨,包括地面高爾夫球練習、團康遊戲、卡拉OK歡唱等。
此外,由於老人公寓位於鳳山鬧區,院方設有全天候的門禁管理,若長輩想外出或返家,只要事先報備即有專人追蹤,保障長輩的安全。而老人公寓也貼心地備有「旅館部」,若有遠道而來的親人朋友欲拜訪長輩,即可以優惠的價格入住,既方便又能就近探視長輩。*43
3.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蘭陽仁愛之家菩提學苑
一九四九年星雲大師初由大陸抵台灣,一九五二年應李決和居士禮請赴宜蘭講經說法,來年大師以無比毅力與熱情開始駐錫宜蘭雷音寺(目前改建成十六層樓,易名佛光山蘭陽別院)弘法,也開啟之後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基業。為回饋宜蘭造就之恩,一九六七年接辦仁愛之家,開始星雲大師對老人的關懷與服務迄今。
(1)仁愛之家簡介
「蘭陽仁愛之家」創立於一九六七年五月,原名「仁愛救濟院」,乃基督教董鴻烈先生於一九六二年創辦,五年後因經濟困難,經當時縣長林才添先生等轉請星雲大師接辦。
一九七一年,由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畢業的依融、紹覺二位法師發心到院服務,照顧許多無依老人,讓他們得以頤養天年。一九九八年,因應社會所需,開辦全國首辦「老人日托班」福壽學苑,於二○○八年更名為「菩提學苑」,讓子女上班無人陪伴的長者,擁有快樂充實的一天。
於二○○六年起為實踐星雲大師「走出去」的理念,更配合政府推出的「在地服務照顧」觀念,舉辦「行動式文康休閒巡迴服務活動」文康車走遍宜蘭十二鄉鎮。其服務內容既多元化,又提升長者身心靈健康,並於二○○七年更擴大社區服務內容,增設「龍潭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結合社區資源,以提供社區長者更多的在地服務與照顧。
至今仁愛之家工作範圍已有贍養老人全人全程服務之「安老所」、日間老人照顧「菩提學苑」、社區關懷據點、全縣文康休閒巡迴活動及礁溪鄉樂齡學習中心等服務。*44
佛光山第一所在宜蘭縣以財團法人營運的老人贍養中心,有寬敞的花園及宗教信仰殿堂,舒適的生活環境,有多元課程和活動,住民能安享自在家園,家屬能安心其參與各項活動。以縣內六十五歲以上,生活可以自理,無傳染病者為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照顧對象。服務內容則提供全年無休生活照顧,食、衣、住、行、育、樂樣樣俱全。醫療義診、定時義剪、曬被、個人衛生、環境消毒。對行動不便者,給予餵食,洗澡更衣,服侍湯藥。疾病送醫、臨終助念、往生佛事、喪葬安靈、陪伴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
(2)仁愛之家日托班
仁愛之家早期主要以收容孤苦無依的老人,給予生活的安頓和照顧,乃至終老的關懷為主。隨著社會高齡化的來臨,也跟著轉型,擴展服務,於一九九八年陸續開辦老人日托班菩提學院、龍潭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招收及照顧鄰近老人,給予如社區大學般的教學活動,藉由群體的生活和宗教的關懷,讓子女上班之後,無人陪伴的年老父母,有個健康充實的每一天。
一九九六年依融、紹覺兩位法師有感於台灣人口老化已是不爭的事實,銀髮族即將為家庭及社會帶來許多負擔,也是有目共睹的。而對老年人來說,不也是莫大的困擾,諸如病痛無人照顧,在家有口難言、寂寞無聊、憂鬱寡歡,起居無人聞問,尤其頓失配偶者,更是身心備受煎熬,甘苦無人知。而上班族的子女因工作關係,無暇照顧年長父母,老人又因缺少與人互動日漸退化,為減輕上班族的壓力,解決白天無人照顧年老父母的問題,並為健康的長者,提供了另一年老階段的學習生活,故成立全國首創老人日托班。
仁愛之家老人日托班,以確實為鰥、寡、孤、獨老人打開一扇心靈的窗,讓他們在這裡敞開心胸、學習接納,互吐心聲,藉「寓教於樂」的學習模式,從學習與互動中,重溫舊夢,既可排遣寂寞、又可獲得心靈的慰藉,白天來、晚上回去,既有上學的滋味,又享有大家庭的溫馨,在快樂的氣氛中安度晚年,誠然是無限的幸福。
該老人日托班有五項目的:(a)提供銀髮族最佳學習機會與場所。(b)為鰥寡孤獨老人提供心靈淨化的空間。(c)寓教於樂,動靜配合之課程設計,減緩老人智力退化的速度。(d)減輕上班族後顧之憂。(e)分擔社會福利責任。
仁愛之家日托班課程相當多元,日托班老人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早上到仁愛之家報到後,先量血壓、再到佛殿做早課、做完外丹功,才開始一天的課程。星期一上午美術與繪畫、下午香功;星期二上午日語教唱、下午認知與懷舊活動;星期三上午聖歌教唱與佛教故事、下午音樂 SPA
星期四上午卡拉 OK、藝術創作與精美工藝、下午健康講座與歌仔戲;星期五上午經典研讀、下午健康促進等。(見表二)其中佛殿做早課、聖歌教唱與佛教故事,以及經典研讀都屬於佛教課程。
依據 Robins(一九七六)日間照護理論,將日間照顧中心區分成四種模式,包括密集的復健服務、短期的復健服務、簡易健康照護服務、及預防性健康服務等四類模式來看,目前仁愛之家日托班三十九位老人中有十二位失智老人,其服務內容較屬於預防性健康服務,即在保護環境下提供社會心理互動活動的第四種模式。
三、宜蘭仁愛之家日托班老人服務
仁愛之家受訪談對象可分成日托班學員三十九人(編號代號A)、學員家屬十人(編號代號B)與服務人員即提供照顧者四人(編號代號C)三組。分節說明如下:
表二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蘭陽仁愛之家菩提學苑日托班課程表
(一) 仁愛之家日托班學員訪談
本節主要針對日托班第一組三十九位學員的訪談研究,分為基本資料與訪談資料的分析兩部分。
1.受訪學員基本資料
日托班學員三十九人(A1─A39)的基本資料如表三。
表三學員基本資料統計:三位老人生病請長假,實際參與訪談人數三十六人。
男女比例為七比三十二,可看出:在外打拚一輩子後退休的男性老人比較想待在家中,而傳統女性為家人忙碌一輩子後反而會積極投入外面的世界。年齡分布:九十五歲(男)~五十九歲(女):九十歲以上二人(一男+一女)、八十歲以上二十二人(四男+十八女)、七十歲以上十一人(二男+九女)、六十歲以上三男、五十歲以上一男,仁愛之家日托班學員以八十歲至九十歲居多。教育:國小十四人(三男+十一女)、受日據時代日本教育四人、未受過教育者十人、不詳者十一人。健康狀況:失智十二人(含輕、中度各一;帕金森一)。使用語言:國、台、日皆通四人;通國、台語者十一人;通台、日語者三人;只懂台語者二十一人。
表三 蘭陽仁愛之家日托班受訪老人及家屬編碼表
2.日托學員訪談資料分析
日托學員訪談問題計有十一題,分別統計分析如下:
(1)如果本身非佛教徒,在參加仁愛之家的日托班之後,會有改信佛教的想法嗎?
受訪三十六位老人中,二十一人原來就是佛教徒,五人為民間信仰,三人為佛道混信,二人信仰一貫道,有五人參加日托班之後改信佛教,比例接近百分之十五,使得信仰佛教的老人占七成以上。可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不只關懷教內老人,亦藉助日托班澤被非佛教徒的長者,在在展現人間佛教的利他性與普濟性的特質。
(2)是否因為宗教信仰而參加日托班?
受訪三十六位老人中,只有六人是因為本身是佛教徒才來參加仁愛之家日托班,占百分之十六。可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辦的托老班,為三十六個不同宗教信仰的家庭解決年老父母孤獨在家無人照顧的難題,在當前老齡社會具有其時代性特質。
(3)來這邊是自願的還是兒女推薦的?學費由誰提供?
受訪三十六位老人中,十六人是自願參加仁愛之家日托班,二十四人是由兒女等家人送來,三人是自己有意願再加上家人的鼓勵,二人沒有意見。至於學費有八人是自己付款,二十四人由子女媳婦等家人付費,另有一位是仁愛之家義工免費。可見老人就讀托老班的風氣仍不夠普及,尚待相關單位的大力推廣。
(4)參加日托班多久時間了?
受訪三十六位老人中,參加日托班時間最短一個月有二人,最長一人從仁愛之家日托班成立迄今十二年,其次八年一人,四~五年四人,二年四人,一年六人,半年四人,四個月五人,二個月二人。從逐年數目的增長,可見曾入讀仁愛之家日托班的老人,願意繼續就讀日托班的意願逐年增加中。
(5)喜歡在這裡嗎?為什麼?
受訪三十六位老人中,一人沒有喜不喜歡,三人沒有答覆,其他三十二人都非常喜歡到仁愛之家上日托班。因為熱鬧有伴(十一人)、空氣環境好(四人)、服務人員好(四人)、快樂開心(三人)、可以念經拜佛(二人)、心靈有寄託(一人)、東西好吃(一人)。喜歡到仁愛之家上日托班的老人比例高達近九成,最高理由以有伴占三成半,環境與服務好其次。仁愛之家日托班每天給予老人歡喜,具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生活性、喜樂性特質。
(6)對於日托班的宗教課程是否感到快樂、有興趣?一般課程與宗教課程喜歡哪一種?宗教課程最喜歡哪一個課程?為什麼?
受訪三十六位老人中,三人不喜歡佛教課程,十五人喜歡佛教課程的念佛誦經,可以靜心,喜歡唱歌聽音樂四人,喜歡活動與運動課程及毛筆書法各三人,喜歡跳舞或手工藝各一人。仁愛之家日托班結合佛教師資所規劃的多元課程(見表二),能讓老人接受並喜愛,具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人間性、生活性、喜樂性與時代性特質。
(7)對於日托班提供的設備滿意嗎?有什麼需要改善的地方?
受訪三十六位老人中,五人未答覆,一人建議廁所需要增加清掃次數,一人嫌教室太小,其他二十九人都非常滿意設備寬敞、乾淨衛生好,三十六位老人對於仁愛之家日托班提供的硬體設備滿意度達到八成。
(8)您滿意日托班人員的服務嗎?最喜歡哪種服務?
受訪三十六位老人中,六人沒意見,一人嫌收費很高,其他二十九人對所有服務都非常滿意。日托班的老人對法師與相關人員的服務品質滿意度達到八成。
(9)參加日托班後您自己有沒有改變、進步?有哪些改變?學到了什麼?
受訪三十六位老人中,七人未答覆,八人沒有改變,二十一人有改變,其中六人變得比較快樂、二人心變得比較平靜、二人變得比較健康、一人變得比較積極樂觀、一人變得比較有時間觀念、一人變得比較會關心人、一人變得喜歡抄經、一人變得比較會拿毛筆寫字。從上述資料,可見有改變的老人占六成,其中二成多未改變者中,有五人屬剛入學一~六月新進學員,另三人已參加一~四年不等。後者編號六入學一年家屬認為父親心智與心情變穩定,七號已入學三年家屬認為父親生活變得較有目標、有規律,性情變得開朗、樂觀。整體而言,仁愛之家日托班學員隨著入學時間的長短有不同程度的改變與進步。
(10)承上,您有沒有想過之後死亡會去哪裡?
此問題較敏感,故在受訪三十六位老人中,十四人未答覆,三人從未想過死後的事,六人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四人想到佛祖身邊,四人避不談只求每天過好,一切隨緣。一人想要去宜蘭福園陪老公。上述高達五成的老人避答或不願正面答覆此議題的比例,更證實老人忌諱談死。這也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強調度生的人間性與生活性的特質。
(11)會推薦朋友來到這裡學習嗎?
受訪三十六位老人中,十一人未答覆,三人答非所問,十四人不會介紹朋友來仁愛之家參加日托班,八人會介紹朋友來仁愛之家參加日托班。
綜合上列十一項對日托班三十六位學員的訪談資料的分析,仁愛之家日托班學員介於九十五─五十九歲之間,八十歲以上二十三人,來自不同宗教背景。然而原為佛教徒選讀仁愛之家日托班的比例近六成,其餘四成入讀之後有百分之十五轉信佛教,可見宗教信仰也是老人受託那家日間照顧中心的重要決定因素。因此,日托班結合佛教的多元課程,大都能讓老人接受並喜愛,以致該班老人有逐年增加趨勢。另外,對於日托班的硬體設備與人員服務品質、飲食午休、車輛接送等有八成以上感到滿意。這些都符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與普濟性的六項特質,不只關懷教內外的老人,亦澤被這些老人的家庭,更福利當代社會。這乃是仁愛之家日托班能歷久不衰的主因。
(二) 對日托老人家屬之訪談
如表三最後兩欄所示,受訪三十六位老人的家屬中,只有B6、B7、B8、B13、B15、B23、B25、B30、B31、B35等十人願意接受訪談,B14、B32、B33、B34、B36等五人不便接受訪談,其他二十一位家屬聯絡不上。本節亦分為基本資料與訪談資料兩部分的分析。
1.日托老人家屬基本資料
家屬基本資料見與受訪老人合併的表三。接受訪談十位家屬與老人的關係,有母女檔四對比例最高、母子檔與婆媳檔各二對、父子與父女檔各一對。若純以家屬男女性別比為三:七,可見女性對於父母的關懷勝過男性,以及需親身照顧父母的任務大過男性。十位受訪家屬中,九位為佛教徒,只有一位是一貫道信仰者。
2.日托學員家屬訪談資料分析
日托學員家屬訪談問題計有七題,分別統計分析如下:
(1)日托班老人的參與是自願的或其他因素?
十位受訪家屬中,有三位認為自己的長輩是出於自願參與日托班的課程;二位認為自己的長輩是出於自願加上家人鼓勵下參與日托班;四位認為自己的長輩是受他人影響參與日托班。由於地處台灣較落後的東海岸,一般老人較節儉保守捨不得花費來受託日間照顧。另外,老人家屬在不了解日間照護的功能及目的前提下,若單純僅以經濟層面比較,和二十四小時的護理之家收費差距不大,在照顧時間上又能有二十四小時的照顧,選擇後者當更省力。況且目前外籍看護工的引進台灣,每月付一萬六千元,既可幫忙打掃家裡、煮飯、帶小孩又可照顧老人,故家屬使用日間照護的意願不高,導致迄今老人就讀日托班在台灣尚未形成風氣。
(2)日托班所提供的服務對您照顧(失智)老人有幫助嗎?是哪些方面?
十位受訪家屬中,六位家屬極度肯定仁愛之家日托班提供的服務,對家屬有很大的幫助,如有助於老人心智方面的穩定(B6)、心情的調適(B6)、生活較有目標(B7)、有規律(B7)、性情開朗樂觀(B7)、降低精神上的壓力(B8)、改變生活模式(B25)、心靈平靜(B35)、自理能力增強(B35)。只有三位家屬認為沒有幫助。有幫助的家屬是沒有幫助的兩倍。(見表四)
表四 日托老人家屬對老人受託日間照顧後改變回應表
從表五改善項目來看,如果單看單一項目,除去精神方面,其餘二項比例並無明顯成效。當然不排除受訪者並沒有完全說出改善的結果,偶或只提出最明顯改善專案的情形。但如綜覽表四可以看出,除去B23不表態及其他未受訪者外,其餘皆有出現各類的改善。特別是在精神上有所幫助的比例(5∕8)較其他項目高,而生活上變好的改變也達到半數受訪者的肯定。
表五 家屬反應日托老人改善比例表
依此推測,這些家屬對於老人精神方面的改善尤其關注,其原因可能為大部分老人本身的精神方面原本就不甚理想,但在生活方面沒多大問題,或是家屬認為那是在可接受的範圍內(真正生活方面問題嚴重的可能沒有送到日托班,而是另有醫院組織照顧),而在參加日托班後精神面改善明顯,因此提及的比例較高。
而生活方面,提及數量不及精神的原因推測可能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所占比例較低,而諸如失智重聽等老人在生活方面的問題並沒有像精神上的問題那樣的嚴重,因此改善的要點會呈現在精神上而非生活上,這可以驗證上述家屬對老人精神上的關注。另外也有可能是家屬的需求本身,如果家屬對於照顧老人的生活並不感到困擾,但相反對於老人的心情上的照顧反而不知如何下手時,此時日托班對於老人精神上的改變就會被突顯出來,家屬因此表示日托班對於精神上有所幫助的比例也因此提高。
至於經濟方面只有一人提到的原因推測是,仁愛之家收費並不便宜,因此對於由家屬出資或是自費來參加的老人或是家屬來說經濟上並沒有特別大的問題。而會提出在經濟上的幫助可能是原本老人在家時,是有請專人照顧,在這部分的花費甚巨,但在將老人送往日托班後與日托班的費用比較下,降低了經濟上的支出,所以對於經濟上會有所幫助。
在除去B23及未受訪者後,受採訪的家庭中參與日托班而出現各方面改善的老人比例達到近九成(7∕8)。由此可判斷,日托班對於一般或身心有所障礙的老人確實有多方面的幫助,尤其是針對大多數家屬困擾的精神層面上的效益更是突出,儘管對於每位老人的幫助內容並不相同,無法像醫院組織那樣針對某一方面進行改善,但是老人本身是有向上改變的情形。
(3)使用日托班服務前後相比較,您覺得對您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作息安排、社交狀況等)有影響改變嗎?
十位受訪家屬中,七位家屬認為長輩到日托班後對家庭生活(日常生活作息安排、社交狀況等)有很大的影響,如家庭生活變得比較不緊張(B6)、家人可以安心上班(B8)、生活比較安定(B13),只有三位家屬認為沒有影響。這些家屬可能都在工作,少在家中陪伴年老父母,所以比較察覺不出有什麼變化。再者,可能因老人新進日托班不久,家屬尚看不到太大的改變。
(4)使用日托班服務之後,對您本人的身體、情緒與心理層面的照顧壓力是否有幫助呢(是否降低這些壓力呢)?
十位受訪家屬中,六位家屬認為對家屬的身體、情緒與心理層面的照顧壓力有很大的幫助,如壓力降低(B6)、身心情緒成長(B13),只有三位家屬認為沒有幫助。現有的資料顯示在回答有幫助者中有三位是屬於失智老人的家屬(B6、B7、B35),回答沒幫助中也有二位是屬於失智老人的家屬(B30、B31),另外從參與時間來看,有幫助的三位失智老人參加時間為一年、好幾年跟二十多天
沒幫助的兩位老人分別為二~三個月和好多年,推論參加的時間長短沒有影響到日托班服務對家屬是否有減輕壓力,因為此資料中都有剛來不久(指的是二十多天和兩三個月)的老人,所以日托班服務對於失智老人的家屬並不全然都有明顯減輕壓力,但大多數家屬認同日托班服務有助家屬減輕壓力。不難推測這也可能是日托班可以經營多年的原因之一。
(5)您認為這樣的服務收費標準,對家庭經濟有影響嗎?您認為自己的家庭對這樣的支出能維持多久呢?
十位受訪家屬中,九位家屬認為收費標準對家庭經濟沒有影響,只有一位家屬認為有影響。可見仁愛之家日托班提供硬體設備、交通接送、多元課程、午餐點心、醫療照護等服務的收費是合理的。
(6)日托班所提供的服務內容與設備,您認為對老人有幫助嗎?是哪些方面?對日托班有其他的期待嗎(希望再獲得什麼服務)?
十位受訪家屬中,七位家屬認為父母送日托班後對家庭生活(日常生活作息安排、社交狀況等)有很大的影響,如維持老人的社交生活與保持心智正常(B6)、精神好比較有活力(B8)、對身體、心情、視野、觀念及人際關係(B25)有進步,希望再增加保健的運動。
從整體的訪談資料來看,大多數家屬肯定日托班的服務及設備,是對老人有幫助、有益處的。此外,在家屬看來,老人參加日托班,較為顯著的改變,就是老人的身心轉變,變得更加健康、活潑、有精神。再者,從家屬希望服務方面再加強來看,可以發現家屬在將老人託付給日托班時,仍有擔心的問題,或者是課程設計上的不足,以及家屬與工作人員間聯絡方式的改進等,這些都是日托班在成效上的不足與缺失,藉此,唯有時時關心彼此供需間的平衡,這樣才能讓日托班的成效,整體展現出來,甚至得到更大的提升。
此外,面對家屬對於男性與女性老者間的關心落差,日托班也許可以藉由舉辦些活動,來促進其彼此間的關係,如此不僅能夠幫助提升家屬與父母間的關係,也可以令日托班成立的意義更加落實,甚至令其成效更為顯著。
(7)接受日托班服務後,您是否觀察到老人的改變呢?
十位受訪家屬中,二人沒有意見。其他八位家屬均肯定日托班改變了老人。如晚上較能安眠(B6)、因素食身體較健康(B6)、比較有精神與活力(B8)、生活有重心(B13)、保持心態正常、較樂觀(B23)。仁愛之家日托班是有成效的,老人不但可以打發時間,或學習到結合佛教多元的課程,也可以交到許多年紀相仿的朋友,讓老人家不會感到孤獨寂寞,也讓家人可以放心上班,所以贊同老人家到日托班的比例高達八成。
綜合上述訪談分析結果,可見仁愛之家日托班對於有失智老人的家屬並不全然都有幫忙減輕壓力,但至少在白天八個小時日托時間內,家屬得以稍喘一口氣,其餘大多數家屬認為日托班服務是有減輕照顧負荷幫助降低壓力的。從整體的訪談資料來看,大多數家屬肯定日托班的服務及設備,是有益於老人正常的家庭生活作息,維持老人的社交活動、與保持身心活力精神愉悅。
(三) 對服務人員之訪談:
日托班共有四位服務人員接受訪談,編碼為C1、C2、C3、C4。
1.日托班服務人員基本資料
C1:社工,女,十年
C2:專業照顧員,男,六年
C3:體適能教練,女,四年
C4:輔導員,女,五年
2.日托班服務人員資料收集與訪談分析
(1)受託老人的需求(受訪者主觀認知)?
老人對日托班的需求:(a)有一個安全的空間讓老人學習(b)有專業的人員來服務他們(c)讓老人獲得新的學習機會(d)飲食供應如:午餐、點心(e)提供休息的空間,讓老人覺得在日托班是自由自在的。
(2)日托班的組織架構及人力配置情形?系參照何種標準?
日托班的人力配置有專業社工、專業照顧員、體適能教練和輔導員各一位,四位工作人員皆為佛教徒,每位工作人員每年至少要有二十小時之專業研習課程,各組一禮拜有一個組員會報,利用開會做工作上的溝通協調,也會有員工教育,在員工教育課程中會有二次讀書會,包括心靈靈性課程等專業課程的培訓。每一位都有上專業研習課程,具有專業知識,但需要持續加強專業知識的在職進修。
(3)日托班環境設計規劃(硬體設施)的特殊性為何?系參照何種標準?
仁愛之家日托班完全屬於自發性的為老人服務,由於日托班在一九九八年就成立了,政府從二○○七年才開始重視老人日間照顧,所以在空間方面,仁愛之家日托班成立之初考慮到有讓老人上課的大小教室,讓老人中午休息的寢室,與讓老人用餐的餐廳。另外,因為仁愛之家是由佛教團體所創辦的,所以會有宗教方面的課程,例如早課等,所以設有佛堂,還有會客室與表演演講用的大禮堂。
(4)日托班所提供的服務對(失智)老人的幫助?是哪些方面?
(a)用多元化的上課方式,來減緩退化,失智的原因是因為頭腦缺少運動,因此來日托班學習可以讓頭腦運動,來減緩退化速度。(b)可以藉由到日托班上課來增加人際的互動,可以透過來日托班上課找到許多朋友,透過跟朋友交流互動當中,讓老人不會覺得自己的處境是最不好的,透過課程學習,跟同學的交流、老師的關懷,可以滿足個人的情感需求,回到家時,就有新的東西跟家人互動,與家人的關係也會有所改善。
對失智老人的照顧,三位受訪者均覺得對失智老人要多加注意,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且要先跟家屬問清楚有無需要特別注意的事情,最後就是多觀察,多注意。在照顧失智老人會碰上的困難方面,就是面對老人固執的時候,當下必須先照顧他,然後再對他撒嬌。另外,若碰到老人突然不舒服,會先請護理站人員處理,再不行會送往宜蘭醫院或是仁愛醫院就醫。
(5)日托班所提供的服務對家屬的幫助?是哪些方面?
減少老人在家無人照顧恐有安全問題的牽掛,日托班提供營養午餐、午休場所及下午點心,解決家人上班無法照料父母飲食的煩惱,老人學習新知課程較不會找家屬麻煩。雖然家屬參與照顧的人數很少,但服務人員都會主動打電話給家屬,說明老人家的近況及健康情況,並通知最近的活動,鼓勵家屬多參與,藉機拉近親子關係。最後,三位受訪者對照顧老人的啟發,都覺得在仁愛之家大家猶如一家人,不像一般的居家照顧,要做得面面俱到。在仁愛之家大家都會很開心的聊天、唱歌、參與活動,不至於待在家裡猛睡,造成日夜顛倒,這就是日托班帶給老人以及家屬最大的成效。
(6)日托班的經營管理有遭遇困難嗎?未來發展的期待為何?
經營上碰到最大的困難是經濟,因為收費不高,所以收支無法平衡。每月四千元的收費(交通接送費依距離另計),支出人事費包括服務人員、廚師、司機,兩輛車的開銷與每年的折損等。仁愛之家視日托班為社會福利慈善工作來服務老人、回饋社會,收支不平衡的差額是由仁愛之家負擔,靠信眾和社會善心人士捐款來補足。目前參加日托班的人數持續增加中,未來希望可以擴建增新設備繼續服務提升更多的老人。
(7)政府政策對於機構的幫助有哪些?(經費、設備、人力)
政府推出日間照顧方案,只針對失智失能的老人,開辦單位的設備及硬體設施必須符合要求才能夠獲得補助開辦,目前仁愛之家日托班主要以照顧健康的長者為主,因對象不符,所以沒有向政府申請任何的經費、設備、人力的補助。
(8)因為老人年齡有差距所以對課程設計是否有影響?
日托班老人年齡有差距所以對課程設計有影響。因為老人逐漸在退化,失智老人比例增加,導致課程的設計也有所改變,例如針對失智失能的老人有一些輔療性的課程,原來大班制上課,改成現在的小班制授課。
(9)解決人手不足的方式?(委派、調任支援、義工培訓)
目前日托班派有四位服務人員,可以滿足老人基本人力的需求,但是在陪伴老人部分還是需要有義工來協助關心與作陪,因為老人隨時都可能會有臨時狀況發生,工作人員只能做到第一線的服務及陪伴,當臨時狀況發生時,如果有多出一些義工可以做到第一時間及時的服務與陪伴,不管是老人的情緒或是服務的品質都可以提升,所以目前有透過學校找一些學生來擔任陪伴的工作,也有透過招募義工媽媽來陪伴照顧老人。
從筆者訪談與實地觀察記錄總結:仁愛之家日托班服務人員都有佛教信仰,工作屬半義工性質,累積至少四年多則十二年的經驗,提供益智、才藝、養生等課程外,又結合關懷老人終極實在議題的佛教課程,解決了長青社會的問題,也照顧到長者的身心靈與解決家屬的顧慮。但是服務人員對日托班的組織架構、硬體設施的特殊性、政府政策對於機構的幫助等行政管理問題較不熟悉,需加強宣導。然而經費不足,仍堅持要在硬體設施的擴充改善與義工人力的徵募等方面都能做到更盡善盡美,更突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快速老化社會老人的永續關懷。
結論
因應老齡社會時代的到來與政府鼓勵民間籌辦老人照護機構的政策,近十年來台灣島上各種型態的老人日間照顧中心如雨後春筍般地設立,跨護理醫學、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建築學等領域的相關學術研究亦隨之相繼面世。本論文從宗教學角度,檢視分析佛光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創辦的宜蘭仁愛之家日托班老人、家屬與服務人員的訪談,證實宗教信仰確實會影響老人選擇受託日間照顧時的決定。宗教課程也會影響受託老人精神方面的改善與提升成效。
由研究內容可見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對年長者的關懷不僅只在理論上闡述「長者」的定義、描述老苦的現象、剖析引發老苦的原因、與滅除老苦的方法,更是行動的實踐與理想的落實者,根據其提出的設置托老班、老人加工廠、老人旅遊社等建議,除了在佛光山創辦佛光精舍、宜蘭蘭陽仁愛之家,協助高雄縣政府開辦「鳳山老人公寓」,正至籌建中的僧眾養生寮,提供老者安單,以及在其創辦的佛光大學與南華大學設立樂齡課程與樂齡旅遊。並創設佛光診所、雲水醫院、萬壽園等,將佛教的愛心廣澤於貧苦無依的老弱殘疾。
更在台灣東海岸較偏遠的宜蘭仁愛之家,設立最早的老人日托班,十四年來堅持「給」的哲學靠佛光山慈悲基金會及自籌款維持至今,目前入班的學員還在持續逐年成長中,導致擁有五十年歷史的仁愛之家硬體設備已有不敷使用之虞,近期內將進行重建工程,以符合政府法規的設備要求與提供老人更優質的安老學習環境。
仁愛之家環境清淨優雅、空氣清新,整棟老人日托班四層樓每樓建坪五百坪的建築物,就座落在仁愛之家寬敞的庭園樓閣中,除設有升降機、念佛堂、教室、寢室、餐廳、交誼廳、醫護室等硬體設備外,並安排有多元的課程與佛教的行門修持,提供早晚來回的交通接送,更有僧眾帶領的專業人員與義工服務團隊,本著佛教慈悲喜捨的服務精神與佛光山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希望的工作信條,無微不至地照顧這些老人,造福宜蘭地區的鄉親們。透過對仁愛之家日托班老人、與其家屬以及服務人員的晤談,可見該日托班秉承星雲大師度生重於度死、關懷服務老人的宗旨,成就了下列六項具體貢獻:
(一)輔導老人身心靈的安頓。
(二)改善老人親子間的關係。
(三)鞏固家庭結構和諧氣氛。
(四)子女安心工作振興經濟。
(五)協助解決社會安老問題。
(六)節約醫療成本穩定社會。
最後,呼籲對老人關懷照顧有志一同的社會大眾,能積極參與投入仁愛之家老人日托班這類相關福利機構,以補足老人照顧需求快速成長所導致服務人力的不足,期望能繼續發揮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急速老化社會老人的永續關懷,亦能保存傳統中華文化敬老尊賢的孝道思想。
(刊於《二○一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
【註解】
*1滿義法師:《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五年,頁三。
*2同註*1,頁一一八。
*3所謂的「老化指數」是指:老年人口(六十五歲以上)占幼年人口(十五歲以下)的比率。
*4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二十二年後台灣將成全球最老國〉,二○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九:四五。
*5沙依仁:《高齡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一九九八年,頁七─八。
*6文崇一:〈萬華地區的群體與權利結構〉,《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九期,一九七五年,頁一─七二。
*7行政院主計處,《高齡者福利持續擴增》。取用日期:二○○八年十二月十三日,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1481&CtUnit=690&BaseDSD=7&xq_xCat=09
*8〈98/03/10老人福利與政策〉,內政部社會司老人福利服務:http://sowf.moi.gov.tw/04/01.htm,檢索日期於二○一○年七月二十四日。
*9林文明:《宜蘭縣實施老人社區照顧現況與分析之研究》,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論文,二○○五年。
*10星雲大師:《星雲大師講演集》(四),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一年,頁二二二─二二三。
*11宋‧法雲編:《翻譯名義集》卷二長者篇第十八,《大正藏》第五十四冊,No.2131,頁一○八三中。
*12星雲大師:〈佛陀的教育法〉,《星雲大師講演集》(四),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13星雲大師:〈老人的春天〉,《迷悟之間(六)赤子之心》,台北市:香海文化事業公司,二○○三年,頁二二七─二三○。
*14星雲大師:〈可愛的老人〉,《迷悟之間(九)高處不勝寒》,人間福報二○○二年五月十一日刊載,二○○二年。
*15星雲大師:〈老苦〉,《星雲說偈》(二),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二年,頁九八─九九。
*16同註*14。
*17星雲大師:《人間萬事(五)向自己宣戰》,台北市:香海文化事業公司,二○○九年,頁一三二─一三五。
*18星雲大師:《人間萬事(七)一步一腳印》,台北市:香海文化事業公司,二○○九年,頁二一二─二一五。
*19同註*18,頁九一─九三。
*20同註*18,頁九一─九三。
*21同註*18,頁一二八─一三一。
*22同註*17,頁一四四─一四七。
*23星雲大師:《人間萬事(十)怎樣活下去》,台北市:香海文化事業公司,二○○九年,頁一三六─一三九。
*24星雲大師:《人間萬事(十一)生命的擁有》,台北市:香海文化事業公司,二○○九年,頁一五八─一六一。
*25同註*17,頁三七二─三七五。
*26同註*13,頁二二七─二三○。
*27星雲大師:〈孝順的研議〉,《迷悟之間(二)無常的真理》,台北市:香海文化事業公司,二○○一年,頁一七八─一八一。
*28謝雅萍:《日間照顧中心經營模式之探討》,台中:亞洲大學經濟管理學所碩士論文,二○○八年。
*29程少筱:《二間失智老人日間照顧中心服務方式之觀察與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二○○五年。
*30呂寶靜:〈老人使用日間照護服務的決定過程:誰的需求誰的決定〉,《台大社會工作學刊》。一九九九年,一:一八一─二二九。
*31林靜薇:《社區失能老人照顧方式的選擇及其相關因子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九年。
*32王潔媛:《老人使用日間照顧服務適應過程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所碩士論文,二○○二年。
*33周忠中:《日間照顧中心改良式服務模式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碩士論文,二○一○年。
*34傅雯睿:《以使用者觀點探討社區型日間照顧的服務》,花蓮: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五年。
*35程少筱:《二間失智老人日間照顧中心服務方式之觀察與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二○○五年。
*36H., Marry Ann Parris Stephens, Aloen Townscnd and Rickey Greene (1998).’ Stress Reduction for Family Caregivers: Effects of Adult Day Care Use’, J Gerontol B Psychol Sci Soc Sci., 53(5):S267-77.
*37邱馨誼、王潔媛、曾淑芬:〈老人跨領域案例解析團體報告「老人日間照護服務模式的介紹與現況分析」〉,二○○六年,頁八。
*38台北十一所(其中三所天主教)宜蘭四所(一天一基一佛);新竹二所;桃園一所;苗栗二所台中六所;南投一所;彰化五所(一基);雲林二所;南投二所;嘉義三所(一天一基);台南五所(一道);高雄五所(一天);屏東一所;花蓮二所(一佛)。
*39竹林養護院原先也開辦日間照顧,但因採用護理式日間照顧收費,每月收費一萬五千元,最後個案成為全日住宿個案後,就不再辦理日間照顧。見林文明:《宜蘭縣實施老人社區照顧現況與分析之研究》,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五年,頁四三。
*40林文明:《宜蘭縣實施老人社區照顧現況與分析之研究》,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五年。
*41記者游明金∕宜蘭報導〈社區老人日托中心,兩家將停辦〉二○○七年二月七日星期三,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feb/7/today-north5.htm
*42佛光山:http://www/fgs.org.tw
*43高雄市政府新聞局:http://kcginfo.kcg.gov.tw/pda/publish3.aspx?s=E273DB711F937FD5
*44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蘭陽仁愛之家:http://dharma.fgs.org.tw/shrine/fgsastw8y/01/index.htm,檢索日期:二○一○年九月五日。
【參考書目】
一、原典
1.宋‧法雲編,《翻譯名義集》卷二長者篇第十八,《大正藏》第五十四冊,No.2131。
二、專書
1.王增勇:《台北市老人日間照顧方案規劃研究報告》,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研究,一九九七年。
2.沙依仁:《高齡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一九九八年。
3.星雲大師:〈佛陀的教育法〉,《星雲大師講演集》(四),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4.星雲大師:《星雲說偈》(二),高雄市: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5.星雲大師:《迷悟之間》(一),台北市:香海文化事業公司,二○○一年。
6.星雲大師:《迷悟之間》(二),台北市:香海文化事業公司,二○○一年。
7.星雲大師:《迷悟之間(六)赤子之心》,台北市:香海文化事業公司,二○○三年。
8.星雲大師:《迷悟之間(九)高處不勝寒》,台北市:香海文化事業公司,二○○三年。
9.星雲大師:《人間萬事(五)向自己宣戰》,台北市:香海文化事業公司,二○○九年。
10.星雲大師:《人間萬事(七)一步一腳印》,台北市:香海文化事業公司,二○○九年。
11.星雲大師:《人間萬事(十)怎樣活下去》,台北市:香海文化事業公司,二○○九年。
12.星雲大師:《人間萬事(十一)生命的擁有》,台北市:香海文化事業公司,二○○九年。
13.滿義法師:《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二○○五年。
三、期刊與學位論文
1.中文期刊
(1)文崇一:〈萬華地區的群體與權利結構〉,《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九期,一九七五年。
(2)呂以榮、林鴻玲、張琪芳、簡姿瑜:〈社區老人對日間照顧服務之認知與使用意願調查〉,《台灣老人保健學刊》第二卷第二期,二○○六年十二月,頁一八─三二。
(3)呂寶靜:〈老人使用日間照護服務的決定過程:誰的需求誰的決定〉,《台大社會工作學刊》。第一卷第一期,頁八一─二二九,一九九九年。
(4)曾中明:〈八十四年全國日間托老服務研習會實錄〉。內政部推動日間托老服務業務報告,一九九五年。
(5)邱馨誼、王潔媛、曾淑芬:〈老人跨領域案例解析團體報告「老人日間照護服務模式的介紹與現況分析」〉,二○○六年,頁八。
2.西文期刊
(1)Cherry, D., & Rafkin, M. (1988) ’Adapting day care to the needs of adults with dementia.’ Gerontologist, 28, 116-120.
(2)H., Marry Ann Parris Stephens, Aloen Townscnd and Rickey Greene(1998).’Stress Reduction for Family Caregivers: Effects of Adult Day Care Use’,J Gerontol B Psychol Sci Soc Sci., 53(5):S267-77.
(3)Hunter S.(1992):Adult day care: promoting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elderly.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18(2):17-20.
3.碩博士論文
(1)王潔媛:《老人使用日間照顧服務適應過程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所碩士論文,二○○二年。
(2)林文明:《宜蘭縣實施老人社區照顧現況與分析之研究》,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五年。
(3)林靜薇:《社區失能老人照顧方式的選擇及其相關因數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九年。
(4)周忠中:《日間照顧中心改良式服務模式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碩士論文,二○一○年。
(5)程少筱:《二間失智老人日間照顧中心服務方式之觀察與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二○○五年。
(6)傅雯睿:《以使用者觀點探討社區型日間照顧的服務》,花蓮: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五年。
(7)謝雅萍:《日間照顧中心經營模式之探討》,台中:亞洲大學經濟管理學所碩士論文,二○○八年。
4.研討會論文
(1)呂寶靜:〈高齡社會中老人日間照顧方案的角色與功能〉(社會工作研究所會議論文),《八十四年度全國日間托老服務研習實錄》zh-TW en-US140.119/7612,一九九五年。
(2)呂寶靜:〈老人社區照顧──老人日間照護服務之現況與展望〉,亞太國老人照護研討會,一九九七年。
四、報章
1.林幸妃專題報導〈十七年後 台灣老年人口倍增〉,《中時電子報》,二○○四年十月十五日
2.游明金∕宜蘭報導〈社區老人日托中心,兩家將停辦〉,《自由時報》,二○○七年二月七日星期三,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feb/7/today-north5.html
3.許玉君∕台北報導,〈二十二年後台灣將成全球最老國〉,二○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九:四五。
五、網站
1.行政院主計處,二○○八,《高齡者福利持續擴增》。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1481&CtUnit=690&BaseDSD=7&xq_xCat=09,取用日期:二○○八年十二月十三日。
2.〈98/03/10老人福利與政策〉,內政部社會司老人福利服務:http://sowf.moi.gov.tw/04/01.htm,檢索日期於二○一○年七月二十四日。
3.〈人口年齡分配〉,內政部內政統計年報: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01.xls,檢索日期: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4.高雄市政府新聞局:http://kcginfo.kcg.gov.tw/pda/publish3.aspx?s= E273DB711F937FD5
5.〈內政統計通報〉,內政部統計處一○○年第二週:http://www.moi.gov.tw/files/news_file/week10002.doc,檢索日期:二○一一年八月五日。
6.佛光山:http://www.fgs.org.tw
7.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二○○七/new/feb/7/today-north5.htm
8.伊甸基金會:http://www.eden.org.tw/serivce.php?level2_id=35&level3_id=126檢索日期: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二日。
9.宜蘭縣社福館:http://swi.e-land.gov.tw/about.htm 檢索日期:二○一○年九月二十四日。
10.財團法人天主教遣使會附設宜蘭縣私立聖方濟安老院:http://www.catholic.org.tw/vincentains/francis,檢索日期:二○一○年九月三十日。
11.財團法人天主教靈醫修女會附設宜蘭縣私立瑪利亞長期照護中心:ttp://www.web66.com.tw/web/Blog?MID=34525,檢索日期:二○一○年十月二日。
12.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蘭陽仁愛之家:http://dharma.fgs.org.tw/shrine/fgsastw8y/01/index.html,檢索日期:二○一○年九月五日。